⑴ 如何對抗抑鬱症
抗抑鬱葯抑鬱症是一種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和你感冒、胃疼一樣,是真實存在的疾病。所以抑鬱症需要治療,治病吃葯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抑鬱葯是對抗抑鬱症的主要因素,抑鬱葯的種類有很多,雖然抗抑鬱葯並不會上癮,但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醫生也會根據病情,配合使用一些抗焦慮、抗精神病的葯物或情緒穩定劑。
直面抑鬱症,抑鬱症是一個容易反復發作的病,除了積極的配合專業治療外,還要自己調理心情。對抗抑鬱症是一條很艱難的道路,所以抑鬱症患者要直面抑鬱症,學會與它共處,不要畏懼抑鬱症。抑鬱症不可怕,也並不是戰勝不了的,及時察覺、盡早就醫、調節心態,早日遠離抑鬱症。
⑵ 學習心理學就可以對抗不良情緒么
1、理性情緒療法一、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在自己生活環境中對自己重要的人的喜愛與贊許;二、每個人都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有成就,這樣的人才是有價值的;三、有些人是壞的、卑劣的、惡性的;為了他們的惡行,他們應該受到嚴厲的責備與懲罰;四、假如發生的事情是自己不喜歡或期待的,那麼它是糟糕、很可怕的,事情應該是自己喜歡與期待的那樣。五、人的不快樂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一個人很少有或根本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憂傷和煩悶。六、一個人對於危險或可怕的事物應該非常掛心,而且應該隨時考慮到它可能發生。七、逃避困難、挑戰與責任要比面對它們容易。八、一個人應該依靠別人,而且需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依靠。九、一個人過去的歷史對他目前的行為是極重要的決定因素,因為某事曾影響一個人,它會繼續,甚至永遠具有同樣的影響效果。十、一個人碰到種種問題,應該有一個正確、妥當及完善的解決途徑,如果無法找到解決方法,那將是糟糕的事。2、積極的自我暗示心理暗示,從心理學角度講,就是個人通過語言、形象、想像等方式,對自身施加影響的心理過程。這個概念最初由法國醫師庫埃於1920年提出,自我暗示分消極自我暗示與積極自我暗示。積極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覺之中對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狀態產生影響,積極的自我暗示令我們保持好的心情、樂觀的情緒、自信心,從而調動人的內在因素,發揮主觀能動性。心理學上所講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期望效應,就是講的積極的自我暗示。而消極的自我暗示會強化我們個性中的弱點,喚醒我們潛藏在心靈深處的自卑、怯懦、嫉妒等,從而影響情緒。3、轉移注意力注意力轉移法就是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刺激情境轉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從事其他活動的自我調節方法。當出現情緒不佳的情況時,要把注意力轉移到使自己感興趣的事上去,有助於使情緒平靜下來,在活動中尋找到新的快樂。這種方法,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緒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通過參與新的活動特別是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而達到增進積極的情緒體驗的目的。4、適度宣洩過分壓抑只會使情緒困擾加重,而適度宣洩則可以把不良情緒釋放出來,從而使緊張情緒得以緩解、輕松。因此,遇有不良情緒時,最簡單的法就是"宣洩"。採取的形式或是用過激的言辭抨擊、謾罵、抱怨惱怒的對象;或是盡情地向至親好友傾訴自己認為的不平和委屈等,一旦發泄完畢,心情也就隨之平靜下來;或是通過體育運動、勞動等方式來盡情發泄;或是到空曠的山林原野,擬定一個假目標大聲叫罵,發泄胸中怨氣。必須指出,在採取宣洩法來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時,必須增強自製力,不要隨便發泄不滿或者不愉快的情緒,要採取正確的方式,選擇適當的場合和對象,以免引起意想不到的不良後果。5、自我安慰法。當一個人遇有不幸或挫折時,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出一種合乎內心需要的理由來說明或辯解。如為失敗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或尋找的理由強調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以此沖淡內心的不安與痛苦。這種方法,對於幫助人們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現實,保護自己,避免精神崩潰是很有益處的。當人們遇到情緒問題時,經常用"勝敗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壞事變好事"等詞語來進行自我安慰,可以擺脫煩惱,緩解矛盾沖突、消除焦慮、抑鬱和失望,達到自我激勵,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之目的,有助於保持情緒的安寧和穩定。6、交往調節法。某些不良情緒常常是由人際關系矛盾和人際交往障礙引起的。因此,當我們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有了煩惱時,能主動地找親朋好友交往、談心,比一個人獨處冥想、自怨自艾要好得多。因此,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找人談一談,具有緩和、撫慰、穩定情緒的作用。另一方面,人際交往還有助於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增強自己戰勝不良情緒的信心和勇氣,能更理智地去對待不良情緒。7、情緒升華法。升華是改變不為社會所接受的動機、慾望而使之符合社會規范和時代要求,是對消極情緒的一種高水平的宣洩,是將消極情感引導到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去。如一同學因失戀而痛苦萬分,但他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立志做生活的強者,證明自己的能力。
⑶ 心理高手速進!怎麼實施對心理醫生的心理對抗本人有點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你好。在心理咨詢中,經常會遇到咨客的一些心理阻抗。
心理阻抗一般會有如下表現:1、講話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寡語和贅言。以沉默最為突出;2、講話內容上的阻抗:常見形式有理論交談、情緒發泄、談論小事和假提問題等;3、講話方式上的阻抗:常見的有心理外歸因、健忘、順從、控制話題和最終暴露等;4、咨詢關繫上的阻抗:最突出的表現有不認真履行心理咨詢的安排、誘惑咨詢師以及請客、送禮。
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長必然帶來某種痛苦。例如:求助者可能需要轉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可能需要承認自己在欺騙自己,可能再裝假,可能需要面對一種痛苦的抉擇。2、行為的失調是機能性的。例如以患病為代價換來丈夫的關心,擔心神經症的症狀一旦去除就必須面對學習上的競爭。例如飲酒過度只是為了掩蓋其工作上的失敗、婚姻中的不幸等。3、求助者可能帶有某種反抗心理咨詢的動機。例如咨詢只是為了尋求肯定或聲討某人,或想證實自己與眾不同或咨詢師對自己也無能為力,或是並無發自內心的求治動機。
⑷ 心理學中,有沒有關於排拒心理或者類似排斥拒絕心理的講解,概念說明也好。表現就是極度排斥拒絕一個人或
1、否認的心理防禦機制。即面對某個不能接受的事本能地加以否定和排斥的態度。比如突然聽到至親至愛的人遭遇不幸,本能地就會產生「不會吧」的抗拒;
2、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即為了對抗社會壓力而下意識地表現出與真實想法相反的行為。比如明明喜歡某人,卻由於要保持自己的尊嚴而刻意表現出疏遠;明明不喜歡某件事,為了要和大家合群而刻意表現出喜歡;
3、阻抗行為。一般在於心理分析或溝通的過程中出現。當某個人的言語或行為觸及到潛意識里不願意麵對的意識或情感時,就會表現出拒斥的態度;
4、因心理障礙引起的拒斥。比如人格障礙、抑鬱症、恐懼症、精神分裂症、應激障礙等精神疾病,在遇到觸及症狀的應激源時都會產生排斥的態度。
⑸ 心理學知識中,拮抗作用是什麼意思
生理學中有一個概念是拮抗肌,即在作用上相互對抗的肌肉。拮抗肌在功能上既相互對抗,又相互協調和依存。如果拮抗肌中的一組功能喪失,則該關節的有關運動也隨之喪失。例如,上臂肱二頭肌與上臂肱三頭肌為拮抗肌群;下肢的股二頭肌與股三頭肌為拮抗肌群。
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有一種對應和調節的現象,這種現象類似人體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約、相互調節的拮抗肌的作用,因此被稱為心理拮抗作用。
具體表現為:當一種心理出現時,常常有另一種與之相反的心理出現。例如,恐懼時在內心要求自己勇敢的心理,強迫症患者自我強迫和反強迫心理,等等。森田認為:這種對抗性意志是我們心理領域中的自然現象。
⑹ 不與自己的情緒對抗具體怎麼做心理學
你好,你所提出的不與自己的情緒對抗,我認為,這屬於情緒管理與控制方面的問題,如果你內心有積極主動的求治意願和配合態度的話,那麼,我建議你,當前你需要考慮的是幫助自己尋求我為你提供這方面的專業心理咨詢服務,來幫助你能更有效地解決好你的這一心理問題,從而更有利於你能盡快地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狀態。
⑺ 如何對抗負面情緒
怎麼對抗負面情緒?過去心理學會告訴你,尋找負面情緒的根源然後去解決,過去經歷也好,當下困擾也罷。但是,這種治療式的思維,讓我們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抑鬱症患者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度增加了。現在心理學會告訴你,不要對抗負面情緒。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研究發現,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是獨立的兩個維度,對抗消極情緒,或者說「解決問題」,並不能帶來積極的正面的情緒,負面消極的減少了,最多也只能回到「0」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消極心理學」,並沒有給人們帶來主觀幸福感的上升,甚至連負面的,例如抑鬱症的減少都沒有達到。
我們應該用「解決」的方法來應對「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的產生,如果不是病態性的,一般都是問題指向。具體來說,對於題主而言,「煩心事」才是你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建議你積極地面對那堆「煩心事」,分清楚輕重緩急,然後排序,逐一進行解決。我相信,這些事情解決後,你會感覺到開心的。
⑻ 沖突的心理學名詞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對立的需要同時存在而又處於矛盾中的心理狀態。有內部需要與外部限制的沖突,外部需要之間的沖突和內部需要之間的沖突等。
沖突是指發生在同一空間兩個或以上事物的互相對抗過程。分為兩種:一種是意識的,另一種是物質的。意識以認識為基礎,所以是無形的,物質的沖突是可見,有形的。
沖突的特徵 主要有:①沖突的直接目的是打敗對方,是直接以對方為攻擊目標的一種互動行為;②沖突雙方必須有直接的交鋒;③沖突各方所追求的目標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這與競爭必須是對共同目標爭奪的情況不一樣;④沖突在形式上比競爭激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規則、規章甚至法律的限制,帶有明顯的破壞性。
沖突的類型 包括:①從規模上劃分,有個人之間和集團之間的沖突;②從性質上劃分,有經濟沖突、政治沖突、思想沖突、文化沖突、宗教沖突、種族沖突、民族沖突,以及階級沖突和國際沖突等;③從方式和程度上劃分,有辯論、口角、拳頭、決斗、仇殺、械鬥、戰爭等。
社會學領域最早將沖突作為一種互動類型來研究的是德意志帝國社會學家G.齊美爾。他將沖突劃分為4種類型:①戰爭,即群體之間的沖突;②派別斗爭,即群體內部的沖突;③訴訟,即通過法律途徑處理的沖突;④非人格的沖突,即思想觀念上的沖突。
在心理學中,根據對對象的接近或迴避趨向,分為四種沖突:
1 接近-接近沖突:指兩個目標具有同等的誘惑力,都是誘發接近趨向的目標時所發生的沖突。例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兩個喜歡的人同時發出約會邀請。
2 迴避-迴避沖突:指一個人必須在兩個否定目標中選擇其一,即同時面對的兩個目標都只能誘發迴避趨向時所發生的沖突。例:前有懸崖,後有追兵。必須吃下討厭的菜,否則挨打。
3 接近-迴避沖突:指個體面臨的目標既誘發了接近趨向,又誘發了迴避趨向,也即必須選擇的那件事有利又有弊。例:想吃糖,又怕長蛀牙。一種職業可以賺很多錢,但不正當。
4 雙重接近-迴避沖突:指個體面臨在兩個都帶來接近-迴避沖突的目標中選擇其一時產生的沖突。例如:求職時的兩個選擇:山村教師,某大公司門衛。(弗洛伊德)小女孩對父親既敬慕又嫉恨,對母親既依賴又排斥。
沖突的產生及功能 具體沖突的原因可能是各種各樣的,但歸根結柢是由社會不平等造成的,其中主要是財產、權力和聲望分配的不平等。沖突的破壞作用顯而易見,但也有刺激社會進步的作用。
對沖突的社會功能,社會學界存在不同意見。結構功能主義對沖突採取否定態度,而沖突理論則強調沖突的正功能,認為一個社會中存在錯綜復雜的沖突,可以防止社會分裂和社會僵化。
⑼ 在心理學上,什麼是意識對抗都有哪些方法
不明白你說的侵犯是什麼侵犯?心理學並沒有這個界定,但是從內心思想出發,只要有這樣的意識,即使沒有付諸行動,也會對自己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和影響。所以多樹立好的目標和思想是抵制侵犯思想,也可以說是侵害思想的良好開端。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