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一下日本武士及武士階級
日本武士簡介:
日本武士(日文中的侍者、貼身隨從)。日文中,武士一詞其本意是侍者,貼身隨從。武士要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然而這一準則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許多史料記載武士來源於中國。然後到日本後入鄉隨俗改叫做武士。
一個西方人以旁觀者的眼光這樣描述武士道:「為榮譽而殺戮,對受懲者和失敗者寬大,對卑鄙和營利的人毫不留情,主要欣賞生活中人為的詩 情畫意的藝術美和死後冥府的月光般的清幽世界,這就是武士道。」武士集團最後集中在源氏和平氏兩大家庭之下。
源氏和平氏都是皇族之後。源氏起源於814年,嵯峨天皇向諸皇子的賜姓,稱源朝臣。自此之後,從淳和到三條的14代天皇都相繼向子孫賜姓源氏。諸多源氏中以清和源氏最著名,這一支源氏始於961年清和天皇的孫子源經基,長期以關西為基地。
平氏也是皇族的賜姓,有桓武、仁明、文德、光孝等四支平氏家族。其中桓武平氏勢力最強,其始祖起源於桓武天皇曾孫高望王,世代居住在關東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武士
㈡ 1716年中國都有什麼大事件
1716年是一個閏年,是農歷丙申年,是猴年。年號:清聖祖康熙五十五年。
1月,准噶爾部策妄阿喇布坦派遣大策凌教多卜率兵一萬人驅逐侵入額爾齊斯河地區的俄國軍隊。當時,俄國政府派遣中校軍官巴赫爾慈率領三千人自托皮爾斯克出發,沿額爾齊斯河上溯,企圖尋找金礦,並建立亞梅什堡作為侵略據點。准噶爾兵反擊獲得了勝利,俄軍毀亞梅什堡後撤,但又建立了鄂木斯克要塞,派兵駐守。
1月13日,一本大部頭的中國字典——《康熙字典》出版。
6月,《格薩爾王傳》藏文版在北京發行。
9月10日,田代陣基完成了共11卷的《葉隱聞書》。
10月25日,康熙帝在暢春園內澹寧居聽政完畢,召大學士、學士、九卿、科道近前,指出:現今海防為要。次日,他又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在這兩次談話中,康熙帝明確提出了禁海問題,闡明了禁海的理由和原則。
11月29日,《古今圖書集成》定稿。
毛奇齡逝世:毛奇齡,學者稱西河先生。康熙十八年制科授翰林院檢討,充史館纂修。卒年94,有西河集。
禹之鼎逝世:著名畫家禹之鼎逝世,享年70歲。禹之鼎字上吉,號慎齋,鴻臚寺序班任從九品官。
㈢ 七年級下冊26課的珍珠鳥的課文資料
珍珠鳥
馮驥才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學重點:
人與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自學課文的能力,提高對課文的感知、感悟能力。
教學准備:
1、教師准備好一些製作好的幻燈片。
2、布置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
3、熟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
4、准備好值得探究的問題。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優秀文化傳統,誠信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什麼是誠信呢?就是互相忠誠、互相信賴。其實不單是人與人的交往需要它,就是與動物交往也需要如此。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色彩和情趣。尤其在有些作家的眼裡鳥豈止是人類的朋友,簡直就是疼愛有加的兒女。不信嗎,那麼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作家馮驥才寫的散文《珍珠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巢chao 蔓 man 駁bo 瞅瞅chou 雛兒chu`r 啄zhuo 呷呷xia
瞼jian 眸mou
2、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我"與珍珠鳥一家三口由相識、熟悉到親近的過程)
三、精讀理解,小組合作討論
1、 歸納「我」為鳥兒做了哪些事?
a) 劃出文中交代"我"的舉動的語句,從這些舉動中,你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2、找出在「我」的舉動下鳥兒的反應。
▲我為鳥兒做的事:1)重新為它們加工鳥籠;2)
按時添食加水;
3) 按捺住好奇心不輕易打擾
▲"我"的舉動的語
句與鳥的反應 :
a、掛在窗前,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格外輕松自在
b、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
c、決不掀開葉片往裡看,不睜大好奇的眼去驚動它們------有一個更小的腦袋探出來
d、我不管它-------打開窗子,決不飛出去 e、我不去傷害它、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蹦到杯子上喝茶,繞者我的筆尖蹦來蹦去
f、我不動聲色地寫,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啄顫動的筆尖,啄我的手指
g、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
h、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嘴
▲▲從這些舉動中可以看出"我":有愛心、耐心、感情細膩,總之是個愛鳥的人
▲▲鳥的反應看出:膽小—漸漸膽大—開始親近我—完全信賴我
2、「我」從和鳥兒的相處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
四、品讀感悟,拓展延伸
讓學生分組賞讀文章,思考:
1、文章開頭為何強調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
("怕人"是珍珠鳥的突出特點,由於"我"對鳥兒的愛護、尊重,鳥兒才會有由膽小——漸漸膽大——開始親近我——完全信任我這樣的變化過程。這為下文做了鋪墊,前後形成對比也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2、文章的結尾有何深刻含義?(聯系現實)
(這句話富有深刻的哲理,不僅僅是人與動物,人與人也是如此,尊重對方的生存空間,真正做到不以強凌弱,不以大欺小,這是建立信賴關系的前提條件,而有了信賴無疑會使世界多一抹溫柔的色彩。)
3、既然人與動物尚能如此,那我們人與人要創造這種境界應該如何?(聯系生活的)
(要點:彼此尊重 真誠相待 相互信賴)
五、總結
生活中有很多破壞自然生態,殘殺我們的動物朋友的行為,面對著這些殘忍罪惡的人和行為,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那我們自己又應該怎麼來保護我們的朋友和環境呢?
㈣ 如何理解這兩句哲理
1.感情有理智根本無法理解的理由
感情是根本無法控制的,只有理智多於感情的人永遠無法理解,這句話和,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有相同之處.
2.對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門
只要心中有一個信念的人,死等於永遠的生存.因為生活擔心會死,死了就不會擔心的了,就等於永生.
(切記有些哲理不能靠別人告訴你,只能自己意會.還有本人對你的問題頗有感觸.)
㈤ 葉隱文書是誰寫的
是《葉隱聞書》吧?
作者:李冬君:
內容簡介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真正源頭。林少華、葉渭渠、王新生、茂呂美耶,鼎力推薦!
西方古有騎士,華夏昔有俠士,日本舊有武士。三士三道,三種精神,三種境界。然前兩者或倏然消散,或遠偏江湖,唯武士道綿延不絕,廣為流布。由幕蒲中堂而城下茶庵,由沙場刀弓而坊間弦歌,逐漸化為一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國民精神的特質。故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而這部《葉隱聞書》,正是了解和研究武士道的原典性文本,彌足珍貴。此番境內首譯付梓,當為有識者識之樂之,是所望焉。——林少華(著名翻譯家,譯介村上春樹作品第一人)
《葉隱聞書》是一部武士修養書,也是一部作為近古日本特殊社會形態——「武士社會」的文化精神史書。它宣揚忠孝仁愛,主張大義與殉死,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日本武士道的特殊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其精華,構成現當代日本人的價值觀之一。其糟粕,在20世紀中葉被軍國當局惡用,成為鼓動侵略戰爭的精神支柱。這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葉渭渠(日本文學研究專家,譯介川端康成作品第一人)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對日本民族性的影響頗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過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中、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印痕。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研究日本武士道者,必以《葉隱聞書》為首要。
《葉隱聞書》成書於1716年(日本江戶時代),共十一卷,是由佐賀藩主鍋島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一個名叫田代陣基的武士用七年的時間筆錄而成。主要為論語體,又稱《葉隱論語》。《葉隱聞書》是武士道的經典,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源頭。勘比儒家《論語》。
《葉隱聞書》除了探討武士的戰術問題,主要是將武士的職業精神上升到一種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學高度。該書開宗明義:「武士道者,死之謂也。」赴死、忠義兩全,是武士道的終極追求。
這不僅是一部武士修養書,也是一部作為近古日本特殊社會形態「武士社會」的文化精神史書,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
㈥ 葉隱聞書日文怎麼翻譯
葉隱聞書的日文寫法為「葉隠れ聞き書き」
假名為「はがくれききがき」
羅馬字發音為ha ga ku re ki ki ga ki.
葉隠れ=木の葉の間に隠れる:隱藏於樹葉之間
聞き書き:邊聽邊寫。
以上內容費了我2個小時的時間才搞明白。
以下就是這本書的介紹了一部武士修養書,也是一部作為近古日本特殊社會形態「武士社會」的文化精神史書。它宣揚忠孝仁愛,主張大義與殉死,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日本武士道的特殊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其精華,構成現當代日本人的價值觀之一。其糟粕,在20世紀中葉被軍國當局惡用,成為鼓動侵略戰爭的精神支柱。這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武士道是日本精神的核心,對日本民族的影響頗深,尤其是對日本近代化過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中、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印痕。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研究武士道,必以《葉隱聞書》為首要。《葉隱聞書》成書於1716年(日本江戶時代),共十一卷,是由佐賀藩主鍋島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一個名叫田代陣基的武士用七年的時間筆錄而成.主要為論語體,又稱《葉隱論語》。《葉隱聞書》是武士道的經典,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源頭。堪比儒家《論語》。《葉隱聞書》除了探討武士的戰術問題,主要將武士的職業精神上升到一種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學高度。該書開宗明義「武士道者,死之謂也。」赴死、忠義兩全,是武士道的終極追求。這不僅是一部武士修養書,也是一部作為近古日本特殊社會形態「武士社會」的文化精神史書,是了解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
㈦ 葉隱入門怎麼樣
看三島由紀夫的這篇葉隱入門,最是叫我摸不透的地方便是「死」。三島對死的執著致以無以復加的境地。最著名的便是那句「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這是《葉隱》中最為著名的一句。三島把這句做聖言般的對待,在書中無數次提及此句,且將此作為《葉隱》全部思想之總結。不僅如此,三島還將此作為人生信條,作為全部行動力的指南和目標,向死而生,且最終用切腹自縊的方式對此生意所證明。《葉隱》還寫道,「生或是死,這樣的雙重抉擇蒞臨之際,當機立斷選擇死。更無所謂深刻之理由,唯去除雜念一往直前是也。」初看之下,我以為只不過是武士迂腐愚昧對藩主忠心的見證。後又讀來,三島對「死」有著出乎意料的定義,他認為葉隱中的死=自由=選擇,是向死而生,可以將「死」做作為「生」的見證,將「死」看做「自由」的證明,將「死「看做作為人的」自由意識「的存在。這大抵是我的理解,用我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說明的話,應是這般: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擁有不同於地球上其他生命體所擁有的」自由意志「,對此的證明便是,不同於其他生物,人是會選擇的。選擇有很多種,但最叫人難以抉擇的便是」生或是死,這樣的雙重抉擇蒞臨之際「,在」自由意志「與」生「相悖離時」當機立斷選擇死「那便是對」自由意志「肯定,也是對「生」的肯定,同樣也是對曾經活過的「人」的肯定。「死」刻,便是證明其為「人」的時刻,為人才能為「生」而不同於動物的「生存」或「苟活」。如是不然,三島說道,對於人生而言,自由是多麼的相悖的啊。而且,如果人生被給予了自由時候(選擇),他就已經厭倦自由了(在相悖選擇時,選擇了生),而被給予生的時候便覺得生是多麼的難奈(苟活於世或亂世浮生)。」因此,他認為常朝乾脆總是覺悟著死,《葉隱》中說「人生苦短,做喜歡做的事。否則在夢中總是做著不喜歡的事,看著痛苦而生存,那是愚蠢的。」世事總是充滿痛苦,捉摸不定,死是避免不了的,不如覺悟著死每天都去做喜歡的事。 此刻「死」又轉變了感念,向死而生中「死「是瞬時的,是在剎那間做出的行動,是證明或說是對自尊的最後表達。而後者「死」作為生的鞭策而存在。就如同歐陽修所合著新唐書中那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不過在三島看來,這銅、這史、這人,都可以被「死」所替代,不僅如此,死於生之人有著比銅、史、人更有力,饋耳震心,發揚蹈厲的存在。三島在《葉隱入門》中總結道:「在如夢一般無足輕重的十五年裡,每天每天都覺悟著,這是最後了。就這樣,每一瞬間,每一天都在積甸著什麼,過去的積甸將會在某一時刻完成他的使命。這就是《葉隱》所教喻的生的哲學的根本理念。」 書讀至此,有個問題一直不得解,這向死而生,這求死若歸途的內在「意識」的驅動力究竟為何,那個將「死」之行動力的最原始的能量來源於何處。爾後看到一處細節,胡亂猜測,可能如此。 《葉隱》作者常朝 與三島,在人生經歷中有一處頗為相似。先說常朝原是光茂侍童,元祿9年藩主光茂逝世,若為古法做為侍從下屬的武士常朝應隨其主光茂自戕,共生共死,共生共樂,共死共哀。然此前藩主光茂曾下達命令,廢除殉死,違抗者削去其家族家老之位。常朝此志無法明世,志向不得酬願,最終落發為僧。三島將此作為積郁已久的向死慾望,反叛沖動未嘗酬願莫大遺憾。以「死」作為生的目標的人,卻在應死之時不得死。而此後的生也不過為「虛無」。 反觀三島,在其二十歲之時,正為二戰戰末,日本兵饋之際。本應入伍從軍奔赴前線,卻因醫生誤診而不得從軍。然而同批次應征入伍的青年全部戰死在菲律賓戰場。欲死而不得死,生不如死。想必若戰死疆場,便是三島心中最理想的、最純粹的死,清澈明凈之死。可天不隨人願,這未嘗的慾望被三島用這樣的文字表達出來:我們對於明亮的前景、向前的前景、生之前景,總是灌注我們的注意。對於死,這緩慢侵蝕我們生命的力量,只要可能,我們均奇怪地選擇躲避。這種合理主義、人文主義的思想,只是單純鼓盪起人們對於美好自由與進步的幻想與憧憬,且正是由於這樣的思想,人對於死的問題,才從意識的表面革除棄置,並且愈來愈向著那更深的人的潛在意識里抑壓。這種不得自解反被自縛的苦痛,被集聚起來,死的沖動變得愈來愈有破壞的力量,愈來愈在內心奔涌激發,排遣不得並左沖右突。 對此的政治立場我不願評述。人的復雜若只用左、右區隔無疑是簡單粗暴甚至是野蠻的、獸性的。政治的歸於政治,文字的歸於文字,而人,最終歸死
㈧ 武士道的葉隱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稱為「葉隱」(hagakure),是江戶時代的佐賀藩(肥前鍋島藩)所傳誦的武士道修養書。「葉隱」就如樹木的葉蔭,在人家看不見的地方為主君捨身奉公之意。此書是由佐賀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傳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陳基(Tashiro Tsuramoto)聽聞書寫整理,在18世紀初的1716年完成「葉隱聞書」寫本,共11卷1200多節,簡稱「葉隱」或「葉隱集」。卷一、卷二講武士的心得修養,卷三講鍋島藩藩祖直茂,卷四講第一代藩主勝茂,卷五講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綱茂等,卷六講鍋島藩古來的事跡,卷七、卷八、卷九講鍋島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講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補遺。
「葉隱」所表現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一般人對生命的執著,武士道則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當一個人舍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可以看到這世間的真實。武士標榜的是精神上的優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這是日本武士強人一等的道德定律。不要命與要人命是息息相關的,葉隱的教訓真是非常殘酷的武士論語。
例如佐賀鍋島藩祖直茂,向其子勝茂說:要使斬首習以為常,得先對處刑者斬首,於是在其西方衙門內,排列十人讓他嘗試斬首,勝茂連續斬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強壯的年輕人,就說已經斬夠了,那傢伙讓他活吧,這人才免斬得救 [1]。日本軍人在侵略中國時的百人斬的殘酷典例,在此可以窺見。 武士道,發端於日本中世紀紛亂的內戰中,消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正義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極端頑強,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武士道,有說法稱其歸根到底是一種封建時代的特殊而又特別的君臣思想,但由於發展的過程中加入了太多軍事以外的東西,竟成為日本文化的代名詞。其實,武士道本身並沒有正邪之分,但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過程中,的確起了很大的負面作用,但真正給亞洲國家帶來苦難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國思想和皇國史觀教育。
武士道並不代表日本,至少不能代表今天的日本。有人說因為古代的武士道不融商人。今天日本社會的主流是商業文化,盡管還有一些日本人喜愛武士道,但日本主流文化已經改變,嚴苛的武士道為精神體系的生活已經成為歷史。武士道作為一種獨立倫理的訓條也許會消失,但是它的精神大概不會從人間消亡,而是將超越時空的廢墟而永世長存。 1:在武士的教育方面,首先應遵守的一點在於品質的建立,並不重視思維、知識、辯論等的智力才能。美學的修養在武士的教育上佔有重要位置。
2:武士道教育的課程主要由:擊劍、箭術、柔術、馬術、矛術、兵法、書法、倫理、文學、美學、哲學等科目組成。
3:武士道是非經濟性的。它以貧困而自豪。它同文提狄斯一樣,「武士的道德是名譽心,與其獲得利益而蒙受污名,寧可選擇損失。」由於這樣極力鄙視金錢和金錢欲,武士道便得以長期擺脫了來自金錢的千百種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