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管理哲學名詞解釋
1、管理哲學—是研究管理領域中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學問。
2、管理主體—是指在管理活動中具有一定的管理素質,有一定權威,擔負管理工作的人。
3、管理客體—即管理對象,是指進入管理主體管理實踐活動領域,接受管理主體協調和組織、指揮、使用的客觀對象。主要由人、財、物三種基本要素組成。
4、定性思維方法—是指根據事物的性質來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
5、決策:一般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對遇到的情況和問題,從兩個以上方案中選擇一個有效方案(或手段)的過程。
6、決策科學化:是指決策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能運用科學的思想理論、方法將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應用於決策過程,使決策符合實際。
7、決策民主化:指決策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決策的全過程中貫徹群眾路線。
8、管理價值:是客觀對象或人們的行為對於提高或改善管理活動所具有的意義和作用。
9、倫理道德:是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自覺引導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觀念、行為規范的總和。
10、「熱島」效應:指城市氣溫比郊區的高。
11、生態平衡:指生態系統內部進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可較長時間地保持穩定。
12、城市化:指一種變農業人口為城市人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社會歷史過程。
填空題
1.管理哲學屬於新興交叉學科,正在形成和發展中
2.管理哲學是從世界觀的高度,對管理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所作的哲學概況
3.經驗管理是管理理論的萌芽時期,主要指從人類社會產生到19世紀
4.中國古代儒家的孔子,孟子主張以禮治國
5.中國古代法家提出以法治國
6.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從個別到一般、 又從一般到個別
7.要成為管理主體,除了具有管理素質和管理能力之外,還必須擁有相應的權威
8.管理客體主要由人、財、物三種基本要素組成
9.人是管理客體系統的中心
10.重視人的需要是管好人的關鍵
11.對一個企業管理來說,決策可分為戰略決策、管理決策、業務決策三種類型
12.管理活動的共同特點,都是由計劃、組織和控制三個階段組成的運動過程
13.人不僅有自然屬性,而且有社會屬性,決定人的本質的是社會屬性
14.協調的主要內容包括物物關系,物人關系,人際關系三個方面
15.協調的主要哲學依據是矛盾的同一性
16.管理的更深層次的目的在於追求」真、善、美」 的完美統一,這是實現管理價值目標的最高境界
17.克-霍金森說:」倘若哲學家不會成為管理者,那麼管理者必須成為哲學家」
18.」三分技術,七分管理」正是對管理在企業運作中的地位的生動概況
19.所謂」看得見的手」是指政府幹預社會經濟生活;而」看不見的手」是指市場調節
20.企業管理中的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2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簡單地說,義就是道德原則、利就是物質利益
22.城市氣溫要比郊區高,這就是」熱島」效應
23.東方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和跨度思維、頓悟思維,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學精神和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
24.管理活動是由管理的認識活動、管理的實踐活動和管理的評價活動等3方面組成
25.管理主體的特徵包括多元性、層次性、復雜性、主動性、目的性和創新性
26.管理客體的屬性是管理客體的客觀性、管理客體的能動性、管理客體的系統性和不確定性
27.管理環境有以下性質:客觀性、系統性、動態性、廣泛性
Ⅱ 管理哲學和一般哲學的關系
管理哲學不同於一般哲學。一般哲學要概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雖然也存在於管理領域中,但沒有反映管理活動的特點。管理哲學是從世界觀的高度,對管理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所作的哲學概括,帶有管理領域的特點。管理哲學和一般哲學又有聯系,受一般哲學觀點的指導和影響。
Ⅲ 管理學和管理哲學的聯系與區別
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人類所面對的知識界限和領域急劇擴展,學科分化也越來越快。20世紀初,部門哲學的出現,更加速了學科分化的趨勢。對管理哲學的討論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開始的。20世紀20年代,自謝爾登的《管理哲學》出版以來,從哲學層次上考慮管理實踐的嘗試從未間斷過。謝爾登認為,工業管理應承擔人性與社會雙重性質。工業不僅是人類的結合體,也是由整個社會要求所產生的。由此決定,工業管理的社會責任包括服務於共同體的需要的責任、對進入工業中的工人的責任、為共同體和共同體成員提供一定生活標准和最低限度的閑暇的責任。同時,謝爾登還提出了勞動力和生產管理的倫理要求,對企業應承擔什麼社會責任做了初步探索。加拿大的管理哲學家克利斯多弗・霍金森於1983年和1996年分別出版了《領導哲學》和《管理哲學》,對管理哲學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管理哲學沒有出現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管理太微觀,而哲學有擅長於整體分析和宏大敘事,致使兩者不符;另一個是哲學已經給日常管理提供了思考路徑和法則,只是我們沒察覺到。其實,管理與哲學,因而與本體論、價值論、認識論存在著自覺不自覺的聯系。霍金森借鑒管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成果,以價值取向為分析維度從文化精神、亞文化、組織、群體、個體五個層面對組織的文化屬性進行了探討,為以後管理哲學的研究領域做了十分有價值的探索。哥本哈根商學院教授科克比1999年出版《管理哲學――從徹底的規范角度》一書,引起管理學界的高度關注,使管理哲學的探討轉向更深領域。科克比認為:「管理哲學」不只是「管理的哲學」,「任何關於管理現象的反思,任何關於管理主題的元討論,都必須是徹底規范的」[1](p.7)。他運用現象學的範式依靠徹底規范視角對管理哲學進行了探討。縱觀整個管理思想史,盡管僅有這三位管理思想家的著作以管理哲學命名,然而,有關管理哲學的研究卻從有管理活動就已開始。自科學管理開始,泰勒就提倡進行一場心理革命,將增加僱主、雇員以及這個社會的福利為科學管理的目標,他關注的是管理的根本目標。與泰勒同時代的福列特已經看到科學管理的弊端,從辯證的角度給管理活動中的沖突提出葯方,形成獨特的處理沖突的方法。隨後,作為科學管理的反思結果,行為科學理論從人的社會需求角度出發,以「社會人」假設為基礎構建管理理論,在管理領域從哲學上思考人的價值。二戰期間,為了戰爭需要,多種學科成果應用於管理過程,促進了理論的發展。社會系統學派、戰略管理學派,以及隨之出現的經驗管理學派等,從不同角度對管理活動的本質和意義、管理終極目的等等進行了思考,但都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管理哲學的學科合法性,管理哲學和管理學的關系,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管理哲學的研究方法,管理哲學的學科屬性等,這些問題至今還是學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話題。本文從管理學和管理哲學的關系角度入手,對以上問題進行嘗試性的探討。
一、管理、管理學、管理哲學之間的聯系
探討管理學和管理哲學之間的關系離不開對管理的探討。由於管理學和管理哲學關涉的對象都是管理實踐活動,所以,對管理的深入理解是探討管理學和管理哲學的基礎和前提。那麼,什麼是管理呢?一般認為,管理是通過對人、財、物的合理調配,使組織的投入與產出比達到最大化,以有效實現組織目的或目標的活動。人類的實踐活動是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者的有機統一,離開任何一個要素都構不成實踐活動。管理活動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它也是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者的統一,通過協調人、財、物有效配置而達成預定目的的活動。從這方面看,管理活動涉及的對象有三個方面:首先,管理處理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通過對技術的運用來改造客觀世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技術都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手段。管理活動也不例外,管理者通過管理活動將人集聚起來,人又運用自己掌握的技術通過勞動工具作用於勞動對象。技術把人與外在世界聯系起來,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通過這種交換,人類將「自然之物」改造成為「人工之物」,在這一過程中,技術體現的是人類作用於外部客觀世界的能動性。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知識的積累,人類運用技術改造自然的程度不斷深化,范圍不斷擴大,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管理的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即通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有效結合(知識、能力是技術中人的要素,工具、機器、設備是技術中物的要素),來實現人的目的和利益,以滿足人的需求,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其次,管理處理的是人與人的關系。管理活動通過制度安排形成最佳的勞動組合方式,實現利益最大化。一般認為,制度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規則和規范[2](pp.225�226)、一種行為模式[3](p.12)。管理就是通過這種規則、規范或者行為模式來協調管理主體之間的關系的活動。人作為單個自由獨立的個體,相互之間存在著利益上的差異性和價值上的多元性。如果要使這種差異和多元成為一個「公平穩定的合作體系」[4](p.331),就必須通過制度來溝通和整合每個個體的差異。雖然每個個體存在利益差異和價值多元,但是它們之間又存在著共通性,這種共通性成為個體合作的基礎。這種共通性就是人對物的依賴性。管理通過調整人對物依賴關系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把具有不同利益的個體整合起來,形成他們的合作關系。在合作過程中,由於個體的利益差異和價值多元,他們之間也存在沖突。為了減少沖突造成損失,通過制度將沖突和矛盾局限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從而實現組織的效益最大化。最後,管理活動是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的有機統一。管理所調節的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絕對分開、相互獨立的,它們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在一起的。在管理活動中,管理通過改變或變換人與物、人與人、時間和空間等不同的組合方式,使管理系統中的人、財、物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溝通,達到一定程度的有序和平衡,進而使得各個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投入到管理系統的共同目標之中,最終促進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整個管理發展史過程中,人、財、物等管理要素每次組合方式變革都會引起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比如,亨利・福特創造的「生產流水線」直接改變了生產過程中人與物的組合方式,使人類管理方式和生產方式發生改變,成為大規模生產時代的標志。通用汽車的總裁阿爾弗雷德・斯隆通過改變通用公司原有組織機構和人事管理方式,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組合方式,創造了「事業部」體制,讓瀕臨破產的通用汽車公司在短短三年內反敗為勝,使通用在他掌管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在現代組織活動中,管理者能否對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物的關系進行適當調整,合理配置、組合各管理要素,成為組織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因此,管理活動是管理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兩者的有機統一。
人類有一種窮根究底、尋本溯源的本性。自有人類文明歷史開始,人類從沒放棄過對事物本源的追問和思考。在追問本源的過程中,人的思維在形而上學和經驗環境之間總沿著一個雙向相反的過程進行,如圖1所示[5](p.3)。
圖1 科學連續體及其要素
可以看出,人類思維的一個方向是:從日常生活的經驗環境開始,通過對經驗世界的歸納,尋求外在變化多樣的世界存在的根據。也就是從現實的「多」中尋求永恆的「一」、從「多樣變化」中尋求「不變的存在」。這一追尋過程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現實經驗到形而上學的思維連續體(圖1上部單向箭頭)。人類思維的另一個方向是:從超驗的、形而上的本體思考開始,將思考的結果投射於現實世界,來驗證所思考的理論假設。這一投射過程是從抽象到具體、從形而上學到現實經驗的思維連續體(圖1下部單向箭頭)。這兩個思維連續體又和人類認識世界的科學連續體(圖1中部雙向箭頭)相一致。從總體上看,在人類認識世界的科學活動中,居於不同種類的科學間的差別實際上可以被理解為科學連續體上的不同位置。靠近右邊的學科一般被稱為「經驗性的」或者「實證性的」,靠近左邊的學科則被稱為「理論性的」或者「抽象性的」。在圖中,越靠近右邊,越顯示出它的經驗性和實證性;越靠近左邊,則越顯示出它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從具體科學領域看,上述科學連續體的特徵也普遍存在於各學科之間和各學科內部。管理學和管理哲學之間的關系也遵循這一思維連續體特徵和學科連續體特徵。
在人類認識活動中,管理學和管理哲學都直接面對管理實踐活動,都關涉管理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然而,一般認為,管理學是研究管理實踐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它以管理實踐活動涉及的三個方面為對象,尋求、總結管理活動中人與物、人與人以及兩者相互統一的基本規律和有效方法;而管理哲學則是對知識形態的管理思想或基本規律的反思和批判,以及管理實踐活動關於人和組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管理哲學反思和批判的對象最終指向管理和管理實踐活動的終極問題和基礎問題,這些終極問題和基礎問題有:管理思想與理論的邏輯構成及其正當性、組織存在和管理活動意義、管理理論的人性基礎假設、管理價值和管理價值觀以及管理思維方式等。從人類思維的連續性特徵和科學連續性特徵來看,再加上管理學和管理哲學關涉的對象又是同一個――管理實踐活動,所以,管理學、管理哲學兩者之間不能截然分開。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管理實踐活動、管理學、管理哲學的關系
從圖2中可以看出,管理學和管理哲學都以管理實踐為關涉對象,並且它們之間還可能有某種程度的交叉。但它們的考察角度和考察方法不同,而使它們可以歸屬於同一學科。我們也可以將它們放入圖1中加以理解。在圖1中,管理學應該處於橫軸右側;管理哲學則處於橫軸左側。管理學關注的是與管理實踐活動更為直接、更為密切的具有「經驗性」和「實證性」的管理活動和管理現象;管理哲學則關注的是與管理實踐活動更為間接、稍微疏遠的具有「理論性」和「抽象性」的管理終極問題和管理本源問題。管理學通過對管理實踐活動和管理現象的研究形成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管理者將形成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再運用到管理實踐中來加以檢驗,最終以實現和創造效益為目的。在將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返回管理實踐的過程中,管理者對於這些原理和方法產生的時代環境、產生背景、使用的正當性、產生的後果等很少考慮或者根本沒有考慮。管理哲學則不同。雖然管理哲學也面對管理實踐,它的思考對象卻是更加基礎層次的管理主體價值實現、組織文化價值觀、管理原理的應然性、管理思維方式等。然而,由於人類思維和科學認識的連續性特徵以及管理學和管理哲學關注的對象是同一的,管理學和管理哲學的認識領域必定有某種程度的交叉性。也就是說,由於人的思維和認識活動從來都是連續的,所以,管理學和管理哲學沒有絕對嚴格的學科分界。它們可能關注和面向同一對象進行探究,不同的只是研究角度和使用的研究方法。
二、管理學和管理哲學之間的區別
一門學科的成熟與否決定於以下幾個方面,即研究對象、學科屬性、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疇)體系。學科屬性和研究對象是一個學科的根本出發點和本質屬性;研究方法和概念體系是將該學科的認識對象上升為理性認識,並加以表述的方式和手段。用理論思維的概念和范疇形成認識或解釋對象的理論體系之後,便標志著這一門學科走向了成熟。管理學和管理哲學雖然都面對管理實踐活動,都關涉管理活動中的問題;然而,管理學和管理哲學在研究對象、學科屬性、研究方法等方面卻存在明顯的差別。
(一)研究對象不同
管理學和管理哲學雖然都關涉管理實踐活動,但管理學對管理活動的研究和考察重點是管理實踐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它通過對管理活動中人與物、人與人以及兩者相互統一的結合概括出有關管理的一般原理,抽象出具有理論性的模型和具有指導意義的管理方法。也可以說,管理學主要關注的是為管理實踐活動提供一套具有普遍性、系統性的管理知識、原理、原則和可操作的方法,它的特點在於它的實用性和工具性。縱觀管理發展史,從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到法約爾的管理五大職能、十四項原則,再到韋伯的官僚體制,以及後來的現代管理各流派,他們無不試圖揭示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再將這些規律用於指導實踐以求管理活動的產出或者效益最大化。用中國的話來說,管理學僅是對管理的「術」進行研究,研究的對象只是管理活動的「技巧」。
管理哲學的研究和考察重點則是管理實踐活動中的終極問題或者形而上的問題,它是管理基礎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對管理實踐中人和組織的存在意義的思考。一般情況下,管理的終極問題是管理實踐者和管理學學者較少考慮或者說不注重關心的問題。現實情況是,管理學學者為了迎合管理實踐者的口味,片面追求管理知識的增長,提出概念、形成理論,獲得高效的管理方法。管理實踐者將這些理論、管理方法應用於管理,追求管理活動的效益最大化。在這一過程中,不管是管理研究者還是管理實踐者都沒有考慮所使用原理或者方法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帶來的可能後果。他們也沒有考慮管理活動中人的價值和尊嚴如何實現、人性和人的本身如何解放、組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何在等等問題。只有到他們使用的理論或者方法的功用減弱或失效的時候,才開始對人的價值、尊嚴、組織存在的意義、基本理論和方法等進行反思。管理實踐中,應該從一開始就對「應當如何」進行思考,從管理的根本問題出發,避免在「管理問題――管理技巧――新的管理問題」這樣的技術層次上打轉,為管理實踐提供價值指南。用中國的話說,就是應以「道」出發思考問題和指導實踐,這些處於管理活動最基礎的價值判斷和關於人、組織的存在意義的問題構成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
(二)學科屬性不同
管理學和管理哲學在學科屬性方面存在管理學具有科學特質和管理哲學具有人文特質的差異。縱觀管理思想史,管理學的科學特質一直表現明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使用科學研究的方法,開創了管理史上的科學管理時代;法約爾深受他所在科學主義時代的影響,致力於普遍的管理原理的追求。他將管理活動分為五種職能,並提出管理的十四項原則,這些職能和原則成為以後研究管理的基礎,其間滲透著明顯的科學特性。在此之後,許多管理學者和管理理論都沒有逃出科學主義背景的窠臼。到了現代,管理學研究更是融合了數理科學、系統工程、經濟學及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思想、原理及方法。在現代管理研究中,定量化、數理化研究成為管理領域的主流和主導。研究者往往通過量化建模,探究「管理原理」如何發生、管理方式與組織生命周期的關系、組織系統內在的信息反饋與組織運作方式,決策者的產生與更替方式對組織系統的各種反應……等等。這種科學的研究方法的運用使管理學的研究有偏向於自然科學的傾向。另一方面,管理實踐作為客觀存在的「社會存在物」,對其研究時將其客觀化和對象化,其研究結果成為一般性、普遍性的管理原理和方法。這些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原理、方法的正確、實用與否,要將它們返回到實踐中去檢驗,通過實驗來確定它們的有效性。這種從實踐中總結出來,再回到實踐中的過程也使管理學的學科屬性表現出科學特質的一面。
相比管理學來說,管理哲學的人文特質則更為明顯。管理哲學思考和關注管理實踐中的人的尊嚴與價值、管理行動的應當性和合理性、管理實踐中的思維方式等等。這些問題屬於管理實踐中關於組織和人的行動的價值判斷范疇,它僅是為管理主體形成一種價值信念和價值理想,為管理者的管理行為確立一種價值導向,所要回答的問題是「應當如何」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研究和思考的結果沒有最終的、絕對的、正確的答案,即使對它們當前的認識也會被後來的探尋者認為存在缺陷,它們的答案並未被完全找到。這是因為任何有關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等問題都不是現存於一個地方等待我們去發現,而是人在整個探尋的過程中不斷被挖掘、不斷生成的。正是通過對於人和組織的存在價值以及存在意義的永無止境追問和探尋,管理哲學才能從新的方面、新的層次展示人不同於任何其他存在物的始終未完成狀態,也顯示出管理哲學的人文特質。另一方面,對於管理哲學探討的管理終極問題的結果不能在實踐中檢驗其對錯。最簡單的例子是管理理論基礎的人性假設。不管假設人是「經濟人」、「社會人」,還是「復雜人」、「自我實現的人」,它們都只適用於特定的范圍和特定的歷史階段,如果超出它們存在的特定階段,它們的合理性也就隨之消失。這也是管理哲學人文特質表現的一個方面。
(三)研究方法不同
一般來說,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兩種:(1)實證性研究方法。管理學研究管理活動是通過對管理實踐的科學分析,最終總結、歸納出管理規律,形成管理基本理論。這些規律或者理論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對不同的人起同樣作用,最終目的是實現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從科學管理以來,這種方法在管理研究中一直佔主要或統治地位。一般說來,實證方法主要通過案例、抽樣調查、實驗等方法去搜集資料和數據,再運用定量技術去處理分析資料,最終用公式或者數學模型去解釋或表達現象,建立理論和假設。在這一過程中,實證方法既使用包括觀察、測量、演繹、假說等自然科學或經驗科學的研究方式,也使用包括邏輯的、數學的、統計的分析方法。縱觀整個管理思想史,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管理過程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數量管理理論學派、計算機學派等無不是使用實證方法進行研究的。即使在管理思想飛速發展的當代,實證方法的運用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戰略管理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質量管理理論等等也都是運用現場觀察、案例分析、建立模型等方法確立理論。(2)規范性研究方法。除了實證性研究方法外,管理學還有從理論出發,將理論用於指導實踐的規范性研究方法。規范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運用演繹和歸納方法,從管理實踐中得出的基本原理出發,試圖導致「良好的」管理活動,從邏輯性方面概括或指明管理活動「應該怎樣」①。管理的規范性研究方法總是力圖找出較佳的管理規則和較優管理方法。在管理研究中,規范性研究方法越來越受關注並變得重要。
管理哲學的研究方法則是邏輯思辨方法。由於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活動的終極問題,使得管理哲學的學科屬性具有人文特質,這也決定了管理哲學的研究要以邏輯思辨的方法為主。在知識探索活動中,當涉及人的價值、意義、偏好等領域,甚至是新知識的發現以及新學科的創立,都必須仰仗於直覺判斷和個人洞察力獲得知識的思辨方法。管理哲學旨在為管理者提供一種價值信念、價值理想和價值導向,其研究最終結論是一個價值命題。因此,管理哲學的研究方式是非實證的、主觀的、邏輯思辨的哲學方法。管理哲學的研究者通過探討管理主體的內心世界、認知方法以及管理活動的應然價值來理解人類行為和管理活動的內涵,要求研究者對知識本身進行解釋,以確保其含義融入特定的環境。管理哲學的知識就成為個人的主觀體驗以及個人主觀良知研究管理活動的結果。再者,人的行為、活動都受其目的、意識、心理、情緒的支配,對於管理哲學的研究不應該也不可能形成像研究自然科學那樣的方法。邏輯思辨研究是提高思辨能力、培養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必經之路,也是具有人文學科屬性的管理哲學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可見,盡管管理哲學與管理學都面對管理實踐、關涉管理現實,但管理哲學與管理學存在著顯著的區別,這也決定了管理哲學是不同於管理學的一門新學科。管理哲學與管理學在研究對象、學科屬性、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區分,並不代表管理哲學能夠自覺成為一門新學科,它的合法性最終得到確認和學科的確立,還需要對它的概念體系、理論框架進一步進行研究和闡明。
Ⅳ 在職場上有哪些管理哲學
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既要形成制約機制,更要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員工建功立業的熱情。美國企業家威廉·曼切斯特描述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步兵的經歷時說:「一個人不會把他的生命賣給你,但為了一枚金質獎章他會把生命送給你。」
企業不但要給員工以奉獻的機會,還要為員工建功立業創造條件。美國有位企業老闆把器材倉庫的門鎖卸下來,員工可以把零件拿回家去做實驗。科研器材不但沒有丟光,科研成果卻層出不窮。
高金華,《從標語看管理》,《經濟世界》1999年第6期第45~46頁。(編輯:尹忠惠)
Ⅳ 管理的哲理是什麼
管理中當然有哲理,管理有主體、客體和手段之分
管理的客體,有人財物,其中發展出,系統管理理論、人本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物聯網管理等理論、模式。
Ⅵ 哲學(管理哲學)專業是什麼
把哲學原理運用到管理實踐中 課程設置
專業基礎課系列: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安啟念)
2. 管理哲學專題研究(彭新武)
3. 中國哲學專題研究(羅安憲)
4. 西方哲學問題研究(張志偉)
5. 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王鴻生)
6. 管理哲學專業英語(劉敬魯)
專業必修課系列:
1. 中國管理哲學(葛榮晉)
2. 西方管理哲學(劉敬魯)
3. 東方管理哲學專題(李萍)
4. 中國管理哲學原著選讀(彭新武)
5. 西方管理哲學原著選讀(劉敬魯)
6. 領導哲學(萬俊人,等)
7. 管理倫理學(李萍)
8. 人力資源管理(郭海龍)
9. 組織文化研究(徐尚昆)
10. 現代管理思維與方法(徐尚昆)
專業選修課系列:
1. 縱橫捭闔:《鬼穀子》與《戰國策》中的謀略與論辯(彭新武)
2. 知人善任的藝術:從《人物誌》到《冰鑒》(彭新武)
3. 佛學智慧與心靈管理(溫金玉)
4. 晉商研究(晁連生)
5. 徽商研究(楊曉民)
6. 海外華商的創業之路(馬國柱)
7. 松下幸之助的經營哲學(胡大平)
8. 德魯克的管理哲學研究(裴廣一)
當代管理前沿系列:
1. 社會變革問題研究(安啟念)
2. 復雜性、不確定性與管理(姜璐)
3. 企業戰略轉型與系統變革(彭劍鋒)
4. 「後危機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張興勝)
5. 中國民生問題的「前世今生」(周孝正)
6. 「中國式管理」批判(張羿)
7. 企業國際化經營與跨文化管理(唐偉)
8. 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李安)
就業方向一:咨詢/顧問
就業方向二:行政/後勤
就業方向三:學術/科研
就業方向四:編輯/文案/作家
一般是哲學學士學位,好像不是管理學的。
Ⅶ 考研的專業里,哲學內的管理哲學,哪些學校有
管理哲學是新興學科,各個學校都在探索階段。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考研有管理哲學的。
管理哲學專業是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作為哲學院新建立的重要前沿學科,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管理實踐、管理哲學教學和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研究方向包括:1、管理哲學理論;2、現代管理思維;3、價值論與價值管理;4、中國管理哲學史;5、外國管理哲學史、6、經濟哲學;7、當代西方政治哲學;8、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
本專業建有管理哲學研究中心,博士生教師4名:葛榮晉教授、王霽教授(兼職)、劉敬魯教授和李萍教授;碩士生導師1名:彭新武副教授。所有教師都具有博士學位。各位指導教師學術成果突出,已創立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正在進行管理哲學的專題系列研究。
本專業已在政治哲學、經濟哲學、價值論等方面與國外學術機構展開交流,並正在確定管理哲學總學科方面的學術交流事宜。
主要課程包括管理哲學理論專題、現代管理思維專題、中國管理哲學原著研討、西方管理哲學原著研討、中國管理哲學專題、西方管理哲學專題、經濟哲學原著研討、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研討、價值論與價值管理研討。
畢業生適合於從事經濟、行政、文化等領域的管理實踐,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近年來,管理哲學教研室集體合作或個人發表的專著、譯著主要有:
1、葛榮晉著,《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中國三峽出版社
2、葛榮晉著,《中國哲學范疇通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葛榮晉著,《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謀略》,香港道教學院
4、葛榮晉著,《儒學精蘊新釋》,齊魯書社
5、葛榮晉著,《中國實學文化導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6、葛榮晉等著,《韓國實學思想史》,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7、劉敬魯著,《海德格爾人學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劉敬魯著,《人 社會 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劉敬魯著,《經濟哲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李萍著,《東方倫理思想簡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1、李萍著,《日本人為什麼是工作狂》,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12、李萍著,《倫理學基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13、李萍著,《公民道德論》,人民出版社
14、李萍著,《公民日常行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
15、李萍著,《中國道德調查》,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獲獎的科研項目主要有:
1、葛榮晉:《陸世儀評傳》,專著,1998年,河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優秀
2、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專著,1998年,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葛榮晉:《中國哲學范疇通論》,專著,2002年,全國師范高等院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優秀
4、劉敬魯:《經濟哲學導論》,教材,2005,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獲得經費的科研立項項目主要有:
1、葛榮晉:《中國哲學智慧與現代企業管理》,3萬元
2、王霽:《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邏輯與歷史研究》,5萬元
3、劉敬魯:《經濟哲學的一般問題研究》,5萬元
4、李萍:《公民日常行為的道德分析》,5.5萬元
5、李萍:《廣泛性道德研究》,13.8萬元
Ⅷ 管理哲學的介紹
內容簡介本書主要包括管理思想論、管理系統論、管理方法論、管理價值論共4篇,13章,涉及內容為:古代管理思想、傳統科學管理思想、行為科學管理思想、現代管理思想、管理系統論、管理運動論、管理范疇論、感性方法基礎、市場調研方法、理性方法基礎、價值分析方法、管理價值觀、誠信價值觀等。 本教材是作者在多年教學基礎上幾易其稿而成,適合高校管理類師生教學和參考閱讀。
Ⅸ 哲學類研究生都包括什麼專業
哲學、邏輯學、宗教學、倫理學。
主要課程
邏輯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現當代中國哲學、美學、倫理學、宗教學、現代西方哲學、科學技術哲學、人的哲學、價值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專題、中國哲學原著選讀、外國哲學專題、外國哲學原著選讀、數理邏輯、中外邏輯史。
中外倫理思想史、應用倫理學、中外美學史、時尚美學、基督教概論、佛教概論、道教概論、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思想史等。
(9)管理哲學類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重鎮,適時而行,於2005年創立了管理哲學教研室,成為國內第一個具有管理哲學碩士點和博士點的教學科研單位,在校研究生已達30多人,已有三屆碩士生和博士生畢業走上社會崗位。
2007年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哲學研究中心,通過整合國內外學術資源,大力闡發中外管理智慧,積極關注中外管理實踐領域的重大問題,努力探索適宜於中國本土環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經過數年的發展,研究中心已在管理哲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並先後主辦了兩屆全國性的管理哲學學術研討會,在學界和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Ⅹ 管理哲學和一般哲學的關系有哪些
管理哲學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來研究管理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管理問題的應用研內究。而一般管容理科學則是研究人類社會一般形式的管理活動的科學,是對各門具體管理科學理論的抽象和概括。所以,這是相區別的兩門獨立學科。但從目前已發表的論著來看,對這兩門學科的關系論述得還不清楚,特別在是研究對象和內容方面還存在含糊不清的現象。比如,有些同志把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管理活動的一般性質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