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理解在心理學中的定義
理解是一個中性詞,就是說立場中立,不做道德上的評價,咨詢師說理內解就是說他明白了你容說的事情,也知道這件事情發生的必然性,但對於這件事情的立場和道德不做評價。可以理解為外顯的行動。對於你的內部心理活動,以目前的科技手段,是無法「定量」研究的(至少目前不能)。像是一個人坐在那裡,他的內心絕對是有活動的,可我們卻完全無法了解他的內心活動由什麼形成,如何發展,更別提他這些心理活動真正本質。為了了解這些,心理學發展出了很多方法,有些人藉助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理論和現代醫學的部分技術對你的大腦進行直接研究(例如研究腦電波),但礙於人的神經系統太復雜,我們無法清楚知道你的心理活動的本質和形成及它的作用過程。而有些人則另闢蹊徑,用外顯的行動來間接研究你的內心,甚至研究者比較激進,認為那些對於內心活動的研究根本沒有意義,這就是行為主義派(學派)他們通過研究行為所得出的成果,以及他們對於這些成果的解釋,也就可以稱為行為主義理論
Ⅱ 在心理學中,反射應該怎麼解釋
反射是指人的機體藉助於人的心理的活動來實現的對於環境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行為反應。在這里,環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於人的機體並引起有機體感應的環境因素。
Ⅲ 在心理學中需要的定義是什麼
所謂需要,在心理學中指的是心理的個體由於自身有願未遂所導致的不平內衡的緊張狀態。
當心理的容個體有了某種需要時,個體總是試圖維持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種暫時平衡,消除緊張狀態或者盡可能將緊張狀態降低到比較能夠忍受的水平。
Ⅳ 在心理學中動機功能怎麼解釋
動機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並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或內部驅力。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當機體內部的平衡被破壞的時候,會引起機體的內部緊張狀態,此時就需要以意向、願望的形式指向某種對象,並激發人的行為、活動,需要便轉化為人的行為、活動的動機。一般情況下,動機與行為效果之間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動機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不良的動機會產生消極的效果。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某些因素的作用,動機與效果也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
Ⅳ 意象在心理學中是什麼意思
1什麼是意象?
記得最初去講授意象對話初級班時,學員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它。當時,我說了十幾分鍾,大家也不明白。於是,我說:「請大家閉上眼睛,自然地等待,在腦海中可以浮現出一所房子,它可能是你見過的,也可能是沒見過的。」幾分鍾後,大家睜開眼睛,紛紛報告自己所「看」到的房子。我說,這就是意象!所以,今天回答這個問題,也同樣如此,你可以給自己指定一個名詞,什麼橋啦!汽車啦!當這個形象比較清晰地出現在腦海里時,就是你所看到的意象。意象的產生有兩個小特點,一是你主動開始尋找的,二是腦海中的圖像是自然呈現的。比如,你可能會說,我想「房子」,然後出現的就是「我家的房子,一模一樣」或者說看到的就是某處現實的一所房子。這種情況我們會進一步追問,你仔細地去看,看看和現實的房子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這時就會發現,真有不一樣的地方。那麼這才是你所看到的房子意象。而不是現實的記憶呈現,或經過思維構建的圖像。
理解意象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和「想像」進行區別。想像,也是我們人所固有的心理能力之一,一般我們想像的時候,都是有沉浸在想像出的一種氛圍中,並追隨著想像的內容,當想像停止時,都會認為是虛幻的。而意象則是主動的開始,並且對看到的內容進行充分地體驗和覺知,當意象停止時,會因引起你的注意和探索。比方說,你想像吃一頓「大餐」,你會淋漓盡致地充分想出那些吃的、喝的,彷彿想什麼就能來什麼。而同樣是用「大餐」來做意象,則是等待頭腦中大餐的出現,出來什麼就是什麼(一般這時來訪者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就是跟自己之前的想像會不一樣),你對呈現出來的東西有什麼樣的感受(最基本的感受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為什麼會出現令你意外的東西。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解釋不過癮,下面還有一段比較像「教科書體」的答案,供你參考。
「意象」就是主動的在人的頭腦中浮現出的畫面及畫面中的具體內容。有時候,畫面是人頭腦中不經意出現的,當你主動去捕捉和再現它時,也可以視為意象。夢境雖然是自動產生的,但也可以視為意象。對於這些情形的出現,我們就說,你看到了意象。這是對意象狹義的描述。
那麼,什麼是廣義的意象,這里分兩類情況。一類是,畫面沒有具體內容,比如只有味道、聲音、氛圍、感覺等等,即沒有具體的圖像,但感覺上存在;另一類是包括現實中的所有物體、行為、情感等等,即我和世界都是意象,一切皆為意象。
一般來說,在意象對話心理治療方法中,採用狹義的意象,即我們能在腦海里浮現的、清晰的具體的內容。如果非要給意象下一個定義,這里的「意」可以理解為人的意志活動或人的潛意識活動,「象」即為「意」的具象,「意」的具體表示,或者看做「意」的象徵性表現。合在一起,就是說現實中看不見的人的潛意識活動,通過腦海中的具體畫面內容來感受到或看到的形態。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狹義還是廣義的意象,與文學批評、藝術鑒賞等其它學科中的「意象」一詞都是有區別的,這里的「意象」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表述。
我找的你參考一下
Ⅵ 在心理學中什麼是興趣
興趣在人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健康而廣泛的興趣使人能體會到生活的豐富和樂趣,深入而鞏固的興趣能成為事業成功的動力。
一、什麼是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及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人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性態度。
興趣是需要的一種表現方式,人們的興趣往往與他們的直接或間接需要有關。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感興趣,就會產生接近這種事物的傾向,並積極參與有關活動,表現出樂此不疲的極大熱情。如有的小學生喜歡航模,所以,一有空閑時間就拿起航模擺弄,從中獲得樂趣。人們歷來很重視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使人的探究和認識活動染上強烈的、肯定的情緒色彩,從而使這種活動為人所接受和喜愛。
二、興趣的種類
根據興趣的目的不同可將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由於有意義事物本身在情緒上引人人勝而引起的,例如,學生對一堂生動的課、電影、歌曲等的興趣就是直接興趣。直接興趣具有暫時性的特點。間接興趣是指對某種事物或活動本身沒有興趣,但對其結果感到需要而產生的興趣。如有的學生對某些課程並不感興趣,甚至感到乏味,但意識到學好這些課程對將來服務於社會有重要作用,因此刻苦學習,並對此產生興趣。間接興趣具有較穩定的特點。間接興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直接興趣
Ⅶ 在心理學中,這叫什麼現象
【過度理由效應】:——理所應當
過度理由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
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我們不會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我的親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當然他們會幫助我們;但是如果一個陌生人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卻會認為「這個人樂於助人」。因為我們無法用「親戚」、「朋友」這樣的外部理由來解釋別人的行為,只能追究到他人格內部的這個原因。
Ⅷ 「啟動」在心理學中該如何解釋
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是指前面接受的刺激(信息)影響到後續對某個刺激(信息)的加工。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內隱記憶的體現。
啟動效應一般又可分為重復啟動效應和間接啟動效應二種。
重復啟動(repetition priming)是指前後呈現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後呈現的測驗刺激完全相同於前呈現的啟動刺激。在啟動研究中,最常應用的測驗方法有字匯確定(lexical decision)、詞的確認(word identification)、以及詞根或詞段完詞 (word stem or fragment completion)。在詞彙確定測驗中(Scarborough, Gerard& Cortese, 1979),要求被試者說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構成一個合法的詞,由某一字母串在第二次呈現時被試者作出詞的決定所用的時滯減少來反映啟動。在詞的確認測驗中(Feustel,Shif-frin& Salasoo, 1983),給被試者短暫呈現某一刺激,然後要求他們確認它,通過與新項目的比較,由被試者對新呈現項目確認精度的提高或確定新近呈現項目所需呈現時間的下降來反映啟動,在完詞測驗中(Graf,Squire& Mandler 1984),給予被試者一個詞根(例如 tab___, table)或詞段(例如__ss__ss__,assassin),要求他們用想到的第一個合適的詞來完成它。由對在先前學習詞表上的詞的使用的增加來反映啟動。 在經典的詞彙確定測驗中,要求被試說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構成一個合法的詞,由某一字母串第二次呈現時,被試者做出詞的決定所用的時滯減少來反映啟動。在詞的確定測驗中(Feustel et al., 1983)給被試短暫呈現某一刺激,然後要求他們確認它。通過與新項目的比較,由被試對新近呈現項目確認精度的提高或確定新近呈現項目所需呈現時間的下降來反映啟動。這兩類內隱測驗都可以歸入重復啟動的范疇。詞彙確定測驗也可用於間接啟動(indirect priming)的研究中,進行單詞識別的有關規律的探索。精確地說,重復啟動範式與間接啟動範式是有差別的,重復啟動要求前後兩次呈現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間接啟動除包含重復啟動之外,還允許兩刺激有所差別(Roediger et al., 1990)。 內隱記憶的研究主要使用重復(直接)啟動範式,包括前面介紹的四類測驗以及偏好判斷、單詞提取等。使用間接啟動範式也可以進行內隱記憶研究。比如在音似和形似啟動中,學習階段的啟動物和測驗階段的目標詞是在某一特徵上相似。由於這種相似,先前對啟動物(prime)的接觸也可以導致對目標詞(target)作業的反應時或正確率提高或其他影響。
表現形式
例如:(1)當給人們呈現一個還沒完成的草圖,隨著這個草圖越來越完整,人們就越來越辨認出這張圖畫的是什麼。之後,再給他們呈現其他還沒完成的草圖時,他們會更早辨認出這張圖畫的是什麼;(2)如果當給人們呈現一組漢字,假如裡面含有」河「這個字,隨後讓他們寫出部首是」氵「的字時,這些人回答」河「的幾率會更大。 研究發現,如果前後呈現的刺激都是同一種形式,例如都是視覺的圖案或都是聽覺的聲音,啟動效應更容易出現。不過,也有情況是發生在不同形式的刺激之間。前後呈現的刺激,不一定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關的。例如是語義上的相關,書和書包(屬於同一個類別),貓和熊貓(有共的屬性)。
Ⅸ 在心理學中的個性和人格是同一概念對嗎
對的,在心理學中的個性和人格是同一概念。
心理學中,一般將個性與人格理解回成同一種內涵答。
人格是由性格和氣質綜合形成的,性格是人在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適應的行為方式上的人格特徵。氣質,就是我們常說的脾氣和秉性,是心理活動特徵的總和,表現在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和穩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徵。
個性,是屬於自己獨特的人格方面的特徵,具有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