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談談你對心理學的認識以及心理學對你的學習和生活的指導意義。
對心理學的認識以及心理學對你的學習和生活的指導意義是:
首先,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個體的心理活動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而我們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屬於心理過程,個性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屬於個性心理即人格。從這一點上我發現心理學其實與我們的距離很近,而且所研究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解、學習心理學對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具有重大意義。
第二,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是人腦的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客觀現實是人的心理內容的源泉,因此,科學心理學的發展是依賴於生理學的發展的。而神經系統是產生心理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學習了心理學基礎後,我認識到了即使是很簡單的心理活動都要經歷復雜的神經系統的活動。
第三,由於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的學科,通過對其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的學習,我們可以掌握一系列知識,如感覺、知覺與觀察力的培養,記憶與記憶力的提高,思維、想像與問題解決,注意和注意力的培養,情緒、情感及其調控,意志及其品質的培養,能力的結構與培養,氣質的類型及其應用,性格及其培養,交往心理與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等。學習這些知識,掌握個體心理發展的規律,有利於培養我們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保持心理健康,才會有正確地評價自己,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才能夠樹立自己獨立的需要結構與價值觀;才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而前面說過的品質及知識,都會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對我們起很大的幫助作用。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另外,它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所探討的生理或心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B. 心理學論文1500字左右
大學生人際關繫心理分析
摘要: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可以從大學生的整體來研究他們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相對於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要解決這些障礙,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另闢奚徑,,不僅有賴於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依賴於教育教學活動模式的變革。還要加強人際關系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注重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重塑個性。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 心理
一、人際關系的定義
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僱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
人際關系有不同的定義,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與人之間相互認知,因而產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競爭,領導或服從等關系。
2.指在某一段時間里與某人經常保持的社會接觸。
3.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藉由思想,感情,行為表現的相互交流,而產生的互動關系。
4.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更廣義的人際關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與過程方面亦是社會關系。
5.人際關系可說是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想、感情、行為所表現
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之關系,廣義的說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與社會關系。
6.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
3/10
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會很重視開始接觸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語言、神態等),至於後面的信息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了,這種心理稱之為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啟迪我們一方面要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後的交往中糾正對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認識。
2、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對我們的認識所產生的影響。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間的交往近因效應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平時應該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環效應
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從對方的某個優點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環效應往往對戀愛的雙方起更明顯的作用,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從而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有時候,我們對他人的猜測,無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們不要瞎猜別人的壞處,不要那麼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有時會把對某一類人物的整體看法強加到該類的每一個個體上而忽視了個體特徵。刻板效應有利於總體評價,但對個體評價會產生偏差。比如,農村來的同學認為城市來的同學見識廣,而城市來的同學認為農村來的同學見識狹隘。
4/10
三、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
1、尊重原則
尊重包括兩個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種場合都要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要自暴自棄。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人格和價值。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真誠原則
只有誠以待人,胸無城府,才能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沒有人會喜歡虛情假意,多少誇誇其談都會敗下陣來。
3、寬容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產生一些矛盾沖突。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寬容別人,不斤斤計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禮讓三分。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際糾紛,這樣我們會浪費很多時間,同時也變得很自私自利變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則
互利是指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能得到對方的報答。人際交往永遠是雙向選擇,雙向互動。你來我往交往才能長久。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既要考慮雙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則
理解是成功的人際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們能真正的了解對方的處境、心情、好惡、需要等,並能設心處地的關心對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貴啊!善解人意的人,永遠受人歡迎。
6、平等原則
與人交往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要愛富嫌貧,不能因為家庭背景、地位職權等方面原因而對人另眼相看。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C. 心理學論文範文 1500字
大學生人際關繫心理分析
摘要: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可以從大學生的整體來研究他們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相對於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要解決這些障礙,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另闢奚徑,,不僅有賴於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依賴於教育教學活動模式的變革。還要加強人際關系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注重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重塑個性。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 心理
一、人際關系的定義
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僱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
人際關系有不同的定義,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與人之間相互認知,因而產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競爭,領導或服從等關系。
2.指在某一段時間里與某人經常保持的社會接觸。
3.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藉由思想,感情,行為表現的相互交流,而產生的互動關系。
4.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更廣義的人際關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與過程方面亦是社會關系。
5.人際關系可說是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想、感情、行為所表現
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之關系,廣義的說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與社會關系。
6.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
3/10
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會很重視開始接觸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語言、神態等),至於後面的信息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了,這種心理稱之為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啟迪我們一方面要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後的交往中糾正對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認識。
2、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對我們的認識所產生的影響。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間的交往近因效應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平時應該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環效應
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從對方的某個優點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環效應往往對戀愛的雙方起更明顯的作用,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從而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有時候,我們對他人的猜測,無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們不要瞎猜別人的壞處,不要那麼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有時會把對某一類人物的整體看法強加到該類的每一個個體上而忽視了個體特徵。刻板效應有利於總體評價,但對個體評價會產生偏差。比如,農村來的同學認為城市來的同學見識廣,而城市來的同學認為農村來的同學見識狹隘。
4/10
三、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
1、尊重原則
尊重包括兩個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種場合都要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要自暴自棄。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人格和價值。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真誠原則
只有誠以待人,胸無城府,才能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沒有人會喜歡虛情假意,多少誇誇其談都會敗下陣來。
3、寬容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產生一些矛盾沖突。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寬容別人,不斤斤計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禮讓三分。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際糾紛,這樣我們會浪費很多時間,同時也變得很自私自利變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則
互利是指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能得到對方的報答。人際交往永遠是雙向選擇,雙向互動。你來我往交往才能長久。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既要考慮雙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則
理解是成功的人際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們能真正的了解對方的處境、心情、好惡、需要等,並能設心處地的關心對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貴啊!善解人意的人,永遠受人歡迎。
6、平等原則
與人交往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要愛富嫌貧,不能因為家庭背景、地位職權等方面原因而對人另眼相
D. 我對心理學的認識的一篇文章1500字以上的 急需
就是研究別人負責的心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呀
E. 用心理學認識自己 ,論文2000字,大家幫幫忙
用心理學認識自己 ,我們可以發現沒有沒有原因的行為。
人的行為,盡管錯綜復雜,但卻是可以解釋、可以預測、可以控制的。
它,具有可認識的發展模式,並受其自身內在邏輯的制約。
人快樂,是因為笑;
人傷心,是因為哭;
人恐懼,是因為戰栗;
……
心理學的研究,向我們揭示了左右人的行為的人的頭腦中的各種詭譎。
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人的有機體內部,始終存在著生命沖動的本能傾向,這種本能傾向,乃是由於有機體受到環境刺激作用而激發,以這種本能傾向為基礎,尋求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實際上策動著人的每一種行為。人的這種本能傾向,或者,通過簡單理性,在自然行為中獲得滿足;或者,通過復雜理性,在沖動行為、有意行為、幽默行為、攻擊行為、嫉妒行為、反態行為、過失行為、退行行為、代償行為、投射行為、補償行為、升華行為、墮落行為、性行為、白日夢行為、變態行為乃至自殺行為中獲得滿足;或者,通過第三條途徑,在夢的行為與泄精/行經行為中獲得滿足;或者,通過最後一條出路,在精神病症中表現出來。
……
只要抓住了人所共有的這些要素,我們就能夠比較清楚地認識人的行為,辨察人的內心欲求,而這,正是解釋人的行為、預測人的行為、控制人的行為的前提條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強行者有志;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欺詐成性的人往往都以人人相欺之類來為自己辯護;敵意心強的人總是想他人在憎恨自己。
將要背叛的人,言辭慚愧不安;內心疑惑的人,言辭雜亂無章;善良的人,話少;浮躁的人,話多;污衊好人的人,言辭游移不定;失職誤事的人,言辭迂曲不明。
勇敢的人剛毅,可以用憤怒激怒他們;智慧的人有謀略,可以用信義說服他們;仁德的人不虛假,可以用正義責難他們;位高的人輕權,可以用奉承討好他們;財大的人輕利,可以用名望威嚇他們;貪婪的人重財貨,可以用物質引誘他們;不肖之徒容易被嚇住,可以用危難去嚇唬他們;愚昧的人不通事理,可以用假裝誠信去欺騙他們。
跟智慧的人說話,要靠淵博;跟笨拙的人說話,要靠強辯;跟善辯的人說話,要靠扼要;跟高貴的人說話,要靠氣質;跟富有的人說話,要靠高雅;跟貧窮的人說話,要靠利害;跟勇敢的人說話,要靠果斷;跟卑賤的人說話,要靠謙恭;跟負過的人說話,要靠鼓勵;跟上進的人說話,要靠銳意進取。
……
對人的行為的研究,永遠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光了解人所共有的諸要素還顯然不夠,我們還必須循此而進,注意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區別,運用人的性格分析的基本知識去成功而有效地理解人的行為,揣度人的心靈深處的欲求,而這,正是解釋人的行為、預測人的行為、控制人的行為的關鍵。
一旦我們掌握了人所共有的諸要素,能夠「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精於揣情摩意,分析一個人的性格,對一個人的性格的微妙之處能夠做到概要的了解,懂得什麼樣的刺激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作用於一個什麼樣性格的人會引起什麼樣的反應,效法一個人的內部動力系統運行的道理,我們就不難知其所圖,理解一個人特定的行為和言談究竟意味著什麼,發掘一個人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從而,以相當的精確性來解釋人的行為。
同時,與人謀事,只要我們能夠「知其習性,以引導之;明其目的,以勸誘之;諳其弱點,以威嚇之;察其優勢,以鉗制之」,時刻留心不忘其所圖,我們同樣也就不難一眼把人看穿,料定一個人在某種場合下將為何行動以及會如何行動,從而,以相當的合理性來預測一個人的行為,以相當的有效性來控制一個人的行為。
F. 求一篇關於心理學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
斯賓塞說過:「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金。大學生群體不但作為時代先進群體的代表更是社會前進發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影響著社會的走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應該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和正確引導!
現如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急需受到社會的迫切關注!據一項全國12.6萬的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期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郁悶」、「變態」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因為各種心理疾病而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佔總休、退學人數的50%左右。在校大學生中存在人際關系、環境適應、情感障礙、焦慮等心理問題的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
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大學生想像大學是「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地適應大學生活,展開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
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使大學生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此,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有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
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
2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另一方面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主要表現為:
1.人際關系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人際關系、社會的復雜性與學生心理的單純性,大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興趣又擔心失敗,久而久之便迴避參與,妨礙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
2.情緒起伏問題
大學生處於青春發育的「暴風雨時期」,生理發育極為迅速,已基本趨於成熟,但由於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膚淺,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極易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還會因一點小小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易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調適能力較低,並由此導致其心理偏差和行為怪僻。
3.學業成就問題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學業成就問題,而環境與地位的變化錯位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不少的心理負擔。高中時期的佼佼者,進入大學生活後,一部分學生發現自己在高中時的那種優勢不復存在,面臨的是一種重新分化組合的嚴峻局面,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失寵感。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因未能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而導致考試不及格,從而產生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甚至得了考試恐懼症,每次考試都生病或不敢考。如何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問題。
(2)引起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1.因為應試教育導致家長、學校的過度保護。
學生缺乏應對困難及心理承受力等鍛煉,除了學習外,其他事情家長一手包辦,導致許多學生的心理發育不健全,雖然上了大學,但生活能力還停留在小學水平。這樣當大學生面對社會的時候,便有了許多不適應和不順心,而他們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便出現大學生輕生現象。
2.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系處理不當也是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個主要原因。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學新生往往不適應這種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雖然部分大學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大學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大學生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大學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得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大學生來說,極不習慣,因此,每逢節假日都會想家、想同學,產生孤獨感。
3.家庭經濟困難。
一些大學生最大的困難是在經濟上,他們過早地承擔生活的壓力,這使得他們相對其他的大學生更加容易憂心忡忡,有些經濟困難的學生徘徊在欲學不能、欲罷不忍的痛苦邊緣。一方面他們遠離家人精神上沒有依託感,另一方面他們社交能力不強、心理閉鎖、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心等,常常不易尋找到能傾吐心聲的知己,心中的郁悶不滿和不安得不到宣洩,思想得不到交流,長期下去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4.戀愛失敗。因為戀愛問題處理不當,導致當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發精神失常的事例在大學校園里時有發生。
3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我校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挖掘身心潛能,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得到了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又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以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我校規定每位上課教師都必須做到課前10分鍾教育,規定班主任、輔導員每周對全班做一次全面的思想教育。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生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4大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培養和自我調適
(1)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學生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2)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3)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
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挖掘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
(4)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
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就會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要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
(5)努力學習。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行的。大學生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自己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
總之,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大學生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這可是本人曾經花六塊錢在豆丁上當下來的,給個最佳吧
G. 對心理學的認識與感受(字數1000左右)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社會和以後的時代發展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釋導。因為社會關系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逐漸使得社會越來浮躁和復雜。加上不確定因素和職場壓力的驟增。人的心理和意識需要提升以面對現實生活的困惑和煩躁。
第一次認識心理學是與人吵架。她的精神病時好時壞,犯起病來就罵人,無論朋友還是親人無一倖免,讓人厭惡又生氣。她罵起人來毫無下限,盡揭人短。即使再生氣也不能打。就算她侮辱別人殺人放火,警察也無可奈何,因為受法律保護。許多人覺得她是故意的,裝的,可沒有證明,因為她的病時好時壞。雖然精神病患者是值得人同情的,可當下社會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做了壞事就憑一張證明逃過法律的追究。這件事對我有些許的觸動:精神病患者若是殺人該怎麼辦?怎樣管理精神病患者?如何普及精神知識,將「精神病」的幼芽扼殺在萌芽中?
第二次認識心理學是讀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快要退休的心理學教授選學生的故事。經過多年的教訓她選了第二名作為她的學生,因為第二名的學生心態平穩,有長久的學習動力,不想第一名一樣僅僅為了第一而努力。這樣的人才能把「心理」這門課程傳承下去。才能認真對待研究……心理學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只有要受得了寂寞耐的了乾渴忍的了沒落。淡定未來,從善出發,才能將這門課程進行下去。
第三次認識心理學是一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非常佩服作者為寫一本書而與各種精神患者深入交流,甚至冒著危險。通過這本書我對精神病患者的那種害怕與同情轉變為理解,有時甚至會羨慕他們(特指那些擁有異能的患者,就像梵高一樣)。
第四次認識心理學是上課。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行為,范圍極為廣泛包含構造主義、格式塔心理學、機能主義、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多個體系,跨理科和社會學科,需要設計實驗進行研究,而且要根據不同的研究任務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這樣概括地描述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但就在這短暫的歷史中它形成了涉及范圍廣,體系完備的學科。
許多人覺得心理學可以解決一切關於人的精神問題,學了心理學之後可以窺探人的心理,可以解釋一切難以解釋的現象。但是,我一直認為,心理學是一門很神秘的、很特別的學科,我對它充滿了敬畏的心情。它應當去解決人們的心理矛盾和障礙,或是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指導某些決策。
我認為在小學上的體育課、畫畫課、書法課、音樂課、道德課等都是心理學的范疇。只不過它以具體的形式讓我們建立了健康的心理,這是十分重要的。各種方向的培養有利於促進身心全面發展。比如,在體育課上我們運動之後會覺得更舒暢,那麼我們再有壓力或苦楚時,很有可能想要去運動一下來緩解這種狀態。同樣的,我們再難過時可能會去聽聽音樂、畫畫畫或者找人聊天。這些簡單的方式卻為我們解決不少麻煩,對我們畢生有用。
在大學上理論課時,老師更應該就當下的社會現象來解釋。比如:仇富心理、快節奏等,讓成年人用一種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社會,思考自己。同時通過廣泛的意義上學習心理學,能更好的應對壓力、陶冶情操、保持心態平衡、增強自控力、處理好人際關系等等。這樣的氛圍更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從而社會更加和諧,更有利於文化、經濟、政治的發展。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的影響和制約。學會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H. 心理學對自我認識及幫助 論文
由於種種因素,我們抑鬱、恐慌、嫉妒、自私、狂妄、焦躁、退縮、痛苦、悲觀……我們的心智、勇氣和行為也隨之受限而退化。為了戰勝這一切的不幸,我們首先必須找回我們自己. 就心理健康而言,這世上是不存在心理絕對健康的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及自我調節能力不同而已。對於怎麼去解決心理問題,我一直都這么堅持認為:要想徹底解決只能靠自己。古人語:「子非魚,安之魚之痛。」別人沒有真正完全的經歷自己經歷的市,所以他根本無法真正完全理解別人的感受。更何況有時候由於人內心思想的復雜性,我們自己都迷失了自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別人又怎麼會理解呢?所以別人只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或減輕自己的心理問題。要想真正根治心理問題還得靠自己。很多時候喜歡看一些關於心理方面的書籍。所以對心理學如此感興趣,不是想去為別人解決心理問題,也不是想與別人交往時用心機,而是因為自己曾經受過心理問題的煎熬,害怕以後還會有心理問題,所以想通過學習心理學為自己解決困惑。
不管現實生活中你的心理健康如何,認識自我、找尋自我都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健康的維護是現代人必須重視的一種心理教育,這事預防心理異常的最好方法。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也就很難有一套固定的適合用於任何人的方法。我在這里根據自身的經歷介紹一些方法,希望我的一些愚見對大家能有所幫助。其實有沒有用,關鍵你自己是否願意去做,畢竟生活是有它的發展性、變化性,生活本身就是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說了這么多,方法就是尋找自我。
尋找自我,從心理學角度看,也是一個對環境條件對自我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存在與否,直接影響到我們全部的生活品質。我國古代兵書曾反復探討「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其實「知彼難,知己更難」。自我認識的膚淺、片面,往往是形成心理異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是我一次自我透視心理問題的經過。
(一)審視自我,悅納自我。曾經因為一次重大的挫折,我由自信變得自卑,一下子變成覺得對什麼都「我不行」的狀態。但對於「我不行」心有不甘,但又無正確的方向且缺乏能力來表現自己,因而故作姿態,與人為難,放縱自我,踐踏自我。在他人無可奈何的眼光中尋找及肯定自我的價值。可最後吞食這種「自暴自棄」苦果的還是自己。那時候我對自己有過基本認識,但這種認識卻是用一種歪曲的形式來對待自己,無法真正接受自己。所幸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終於理性的把自己擺在了現實的環境中,進行探討並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既不能隨意退卻也不能妄自菲薄,我終於欣然的接受了自我。
(二)迎接現實、挑戰現實。之前自己一直都不敢正視現實,總是脫離現實或是乾脆逃避現實,無法正確、客觀的評估自身的能力,形成了極大的心理負擔。在長期的悲痛之後我嘗試去接受現實。在嘗試中,我一方面發揮自身最大的能力去改變環境;另一方面我又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改變做法從而適應環境。我懷抱「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飯,做自己的事」任他人去評說的精神。在找回自我、跳出心理問題的困擾後,我發現以前不是整個世界拋棄了我,而是我拋棄了整個世界。
(三)知己可求,善與人處。人本身是群居動物,與人群共處不僅是生存必要,還可以使我們的苦、樂和能力得到宣洩、分享和體現。能夠得到各種信息與幫助,從而使自己活得進步的動力並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在自己有心理問題的時候,不要封閉自己,要積極與人溝通,或許就可以從別人那裡得到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從而有利於認識自我、找回自我、解決心理問題。
希望大家能在有心理問題時找回自我,從而根治問題。這樣才能使自己成為命運的駕馭者,生命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