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外哲學史上的各個階段的各個流派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
西哲
1 古希臘羅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2 中世紀經院哲學: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
3 近代
法國自由主義:盧梭等
英國經驗主義:培根、洛克、休謨
大陸唯理派:笛卡爾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黑格爾
4 現代
馬克思主義
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
存在主義:海德格爾、薩特
(美國的)實用主義(馬赫)、生命哲學、科學哲學(波普爾、庫恩)
中國
1 先秦
儒家:孔子、荀子
墨家:墨子
名家
法家:韓非
道家
陰陽家
2 兩漢
經學--》魏晉玄學(新道家)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
3 隋唐佛學
4 宋明理學:程朱(程顥、程頤、朱熹)理學、陸王(陸九淵、王陽明)心學和張王(張載、王夫之)氣學
5 明清實學: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
6 乾嘉朴學
推薦的只是主要的,看更多的可以參考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
B. 哲學史上第一人是誰
老子是中國辯證法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道法自然」之人。
C. 在中國的哲學史上,代表人物有哪些他們觀點的簡述
一、戴震的學術思想戴震作為我國十八世紀中葉的著名學術宗師和思想巨擘,在對傳統經典詮釋的基礎上建構了其義理之學的思想體系。他一生著述很多,在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原善》、《孟子字義疏證》。戴震的學術思想,以他對宋學態度的變化,大體可以四十歲為界限,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雖力倡漢學,但不排斥宋學;後期獨標經書新義以力攻宋學。他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最後一位思想大師,成為中國傳統思想向近代思想轉化的重要橋梁,啟導了近代啟蒙思想的曙光。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所闡述的自然哲學,以「氣」作為世界的本源,以「道」作為世界萬物的基本規律,並對「道」與「理」的范疇進行了區分,把「道」作為萬物的基本規律,而把「理」視為「物之質」。在此基礎上,戴震對理學的社會作用也進行了批判。他提出,「理」自宋代以來,已經成為尊者、長者、貴者壓迫卑者、幼者、賤者的工具。他批評了一些理學家的「理欲之辨」,提出了「理存於欲」的觀點。 在人性論與認識論方面,他指出人的認識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機構為基礎的,「有血氣,夫然後有心知」(《原善》上),所謂「血氣」,指人的活的身體,是人的認識的基礎。所謂「心知」,是指人們認識事物之「理」的能力。 戴震還談到認識深化的必要性。論述了「必然」與「自然」的關系。二、浙東學派及汪中的學術思想浙東學派是指清初活躍在浙東的學術派別,主要成就在史學方面。繼黃宗羲之後,浙江東部的學者,如萬斯大、萬斯同(皆為黃宗羲的弟子)和全祖望、章學誠等人,形成了所謂「浙東之學」。他們一般主張治學先窮經而後求證於史(黃宗羲),並提出「六經皆史」等命題(章學誠),倡導一種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經致用的風氣,其主要特點是學術研究要切於「人事」,反對在「人事」之外別求什麼「義理」。汪中雖然不屬於浙東學派,但與章學誠是好友,同樣精於史學。他的學術也受漢學的影響。汪中的社會思想表現了對社會下層人民的同情,特別是對於婦女的同情,提出了一些烏托邦式的幻想,這些都帶有市民意識的特點。汪中揭露封建禮教對婦女的壓迫,寫了《女子許嫁而婿死從死及守志議》等,主張寡婦可以再嫁,男女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有社交的自由等。汪中對傳統思想的批評突出的是對《大學》的懷疑,這與清初思想家陳確非常相似。他還對明代以空談心性為主要內容的「講學」風氣提出批評。汪中思想的特色與傅山相似,集中表現在對先秦諸子的研究上。在為荀子研究方面,他認為「荀卿之學,出於孔氏,尤有功於諸經。」(《述學·補遺》《荀卿子通議》)這樣的說法與傳統上孔孟並齊,貶低荀子的觀點不同,而是大膽地把荀子說成是孔子學說的真傳者,否定了宋儒的「道統」說。在墨子研究方面,汪中認為墨子是春秋戰國諸子中的一派,特別對孟子指責墨子的觀點加以辯駁,為墨子翻案。在其他諸子的研究中,他也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不墨守前人舊說。諸子研究開啟了清代諸子復興思潮的產生,對清末乃至現代的思想學術界影響很大。三、焦循與阮元的思想焦循於經、史、歷算、音韻、訓詁諸學無所不精,此外還精通詩詞、戲劇、醫學等。著作很多,匯編為《焦氏遺書》,其中《易學三書》、《論語通釋》、《孟子正義》為人所熟知。焦循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數理研究、易學研究以及人性學說。焦循的數學研究中反映的哲學思想,用他自己的話來書,即「名起於立法之後,理存於立法之先。」(《加減乘除》卷一)所謂「立法」,是指數學法則、規律,由「立法」而產生定義和概念,就是「名」。而法則和規律早已在天地之間存在著。焦循用數學的思維方式理解人生,並以這種方式理解其它一切事物。 焦循研究易學的基本精神就是力圖找出事物變化之間的數量關系,並以這個關系作為他的哲學的出發點。他提出了《易》中卦爻變化的三條根本原則,即:(1)旁通;(2)相錯;(3)時行。焦循易學研究中貫穿了「變通」的哲學思想,上面所講的旁通、相錯、時行,實質上都是講「變」的。焦循的人性學說,也貫穿著「變」的思想。 焦循認為人性變化有共同的趨向性,反對宋儒把人性與情、欲絕然對立的觀點,認為性、情、欲三者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從中已經透露出近代人性覺醒的朦朧曙光。阮元是一個經學家兼思想家,他的學術活動主要是解說經典,他的一些思想也就通過對經典的訓詁考據而曲折委婉地表達出來。在學術和思想上的貢獻一是對漢學的總結,一是對文化史的研究。在對漢學思潮的總結方面,他的功績之一是在匯刻編纂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學術文化遺產,如《經籍纂詁》106卷,重刻《十三經註疏》並附校勘記,《皇清經解》等。阮元對漢學的總結,更重要的是他對漢學學術方法以及學風的總結。他的治學的基本方法是由訓詁以通經義,基本論點可以概括為:(1)由訓詁求義理。(2)訓詁以漢儒為准繩。(3)在訓詁中講求實事求是。阮元在訓詁過程中,注重「義理」的發揮,這是他對戴震思想的繼承。在他所闡述的「義理」中,「行」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阮元的文化史研究主要是對於文化史資料的整理和考據,通過古文字的訓釋表達他的思想觀點。例如,他力圖通過對古代文字原義的分析而理解古代社會制度和思想,闡述了古代語言與古代文字的關系。他通過器物來考證古代制度的方法,開啟了近代人研究古史的新途徑。
D. 每天堅持看4小時的書,這個男人算是看書愛好者嘛我想一年看48本書,大部分內容哲學歷史人物傳商務等
看書能增長知識,但對做生意來講,看書得到的知識對做生意作用並不大,做生意除了要點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走進社會的實踐,而社會大學的知識在書本上是學不到的,必須在實際的與人打交道中體會悟徹,慢慢積累你的經驗。建議你看書要看些政治經濟學方面的書,更重要的是通過做生意的實線來體會悟徹人情世故,怎樣了解掌握市場動態,分析供求形勢,通過學習加實線的認識,使自己成為一個精明的生意人。
E. 哲學史哪本好
《哲學史》是201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杜威、楊玉成。
杜威,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實用主義哲學學派創立者之一。
五四時期,杜威曾應胡適等人邀請來華講學。講學期間,杜威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曾作「哲學史」系列講座,《哲學史》即講座中文譯稿結集出版的一個小冊子。《哲學史》共講述十次,主要內容為古代希臘哲學。
F. 哲學界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及其代表作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蘇格拉底的學生,古希臘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古希臘唯心主義的代表,大文學家,教育家,一生留有大量的作品(多為演講稿和談話錄)。
貢獻:他的思想與著作對西方哲學與理念對整個文化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相當於孔子對中國文化史的影響,他的作品對西方著作史有不可磨滅的影響,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用靈活的對話闡發深奧的哲學道理,哲學核心是理念論,在對話中談過辯證法問題對思維辯證法的闡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柏拉圖哲學對西歐以後的哲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近代的西方唯心論和唯物論也與它存在聯系,它的辯證法在某種程度上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特別是黑格爾的哲學。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學路線的創始人,也是西方公認的道德哲學的創始人和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在和人交談和辯論中度過的,沒有留下著作。
貢獻:他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求普遍道德定義的人,因此獲得道德哲學創始人的稱號,他堅持尋求普遍的道德原則與以前的智者學派相對立,求知法他提出辯證法,揭露矛盾,攻破對方,西方哲學史上辯證法從此開始。但他重點研究認得倫理道德問題,反對用物質的原因作為事物的本源去解釋萬物,提出神學目的論,,擬人化的把自然物與人造物混同了,把神作為宇宙的真正的原因。
巴門尼德:古希臘哲學家,愛利亞學派的代表人。
貢獻:提出存在學說和意識和真理的學說。他否定了以前的自然哲學家僅從感官對象中尋求世界的本源,說明世界的片面性觀點,強調用理智和思維去把握世界,哲學從此轉向研究本質和現象的關系。同時巴學否定了自然哲學的辨證法,陷入形而上學,但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出了存在與非存在,聯系與非聯系的關系問題,對理論思維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古希臘最淵博的學者,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
貢獻:對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時期發展的做了全面總結,在文化史,哲學史都有很重要的貢獻。青年時熱熱中於政治,提出「哲學王」思想。建立歐洲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傳授知識,進行學術研究,提供政治咨詢,培養學者和政治人才的學校。他創立了漫步學派,師柏拉圖20年,後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他把古希臘哲學愛智慧尚思辯的精神也就是追求追求知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充實了,具體化了,發揚光大到頂峰。他的哲學尊重經驗跟隨現象,最後歸於理智和思維。
《申辯》:為我們了解蘇格拉底,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線索。申辯篇的三篇對話是對蘇格拉底最後的日子和去世的解釋。蘇格拉底在申辯篇中受到了嚴重的指控,提供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細節。
《理想國》又名《國家篇》,比較完整的闡述了柏拉圖的理想政治制度,在他提出的一個城邦有三部分人分工組成的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哲學王」思想,即讓哲學家治理國家,讓統治者成為哲學家。同時它的論證是第一個出現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提出善的理念和認識善的理念的辯證法,論述了認識知識的4等學說,即猜測,相信,了解,理解。它是一部關於政治,倫理,哲學,教育,文藝等多方面一部綜合性著作。
《形而上學》:是在亞里士多德死後300年中有漫步學派門人安德羅尼科收集編於《物理學》後,有14篇文稿構成。分了10大部分,第一部分A卷,是序言與導言部分,敘述了哲學家,哲學地位和事物的原因。第二部分B卷,提出了14個有待討論的問題,第三部分是關於研究對象---存在的問題。第四部分研究的是哲學的范疇,第五部分是本題問題,第六部分是質料和形式,第七部分是關於潛能與現實,第八部分是運動變化,九是對柏拉圖學派的批判。在這部書中科學和技術有了明確的區分,科學有了自己的任務,哲學理論得到了充分的論證,亞里士多德為人類探索真理開拓了道路。
G. 跪求《哲學史上100位重要的思想家》全本中文翻譯!
看來學好英語和德語比你這樣痛苦找中文書籍更重要啊
H. 、「哲學就是哲學史」是誰提出的
【摘要】黑格爾的著名命題「哲學史是哲學」引發了對哲學與哲學史關系的重新思考。黑格爾對這個命題及其逆命題的論述,都存在著明顯的思想前提。但無論從邏輯上分析還是從歷史上考察,「哲學就是哲學史」這個命題都是不成立的。通過對哲學與哲學史之間的思想關系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哲學的性質給出否定性的定義,即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宗教,也不是思想史,因為哲學是沒有對象的,是不需要權威的,也是自由的。
【關鍵詞】哲學的性質哲學史研究黑格爾哲學哲學與哲學史的關系
在《哲學史講演錄》的導言中,黑格爾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哲學史本身就應當是哲學的」。從此以後,「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被廣為傳誦,甚至被視為哲學史研究的圭臬。雖然後來也有不少哲學家指出,黑格爾的這個命題完全是出自他的哲學體系的需要,但從理解哲學的角度去把握哲學史,這仍然成為我們研究哲學史的重要指導原則。由於這個命題得到了黑格爾的詳細論述,因此,這個命題的逆命題也得到了許多哲學家的追捧,一時間,「哲學就是哲學史」的說法被看作是不可否認的金科玉律,甚至有的學者把這個說法視為哲學研究的唯一道路。其實,無論黑格爾如何論述「哲學史就是哲學」及其逆命題,我們都可以明顯地看出,黑格爾的這些說法都存在著明確的思想前提。如果完全不提這些思想前提而把這些說法看作是對哲學與哲學史關系的一般性理解,那就完全誤解了黑格爾的思想本身,也會直接導致我們對哲學與哲學史關系的錯誤解釋。在這里,我試圖首先通過揭示黑格爾論述的思想前提,說明黑格爾這個命題的真實含義;然後,我將從邏輯和歷史兩個方面闡明哲學與哲學史的思想關系,並在最後提出我對哲學概念的一般理解。
一黑格爾論述的思想前提
在《哲學史講演錄》的開講辭中,黑格爾清楚地考察了哲學史的性質,嚴格地規定了哲學的概念,由此闡明了他對哲學歷史發展過程的理解。從他的詳細論述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黑格爾對哲學史性質的理解完全出自他對哲學的獨特解釋,也就是把哲學解釋為認識唯一真理的理性活動。正是圍繞著這個唯一的真理,黑格爾就把哲學史上一切外在的偶然發生的歷史事實,都解釋成為了昭示這個真理的必然過程。這就表明,哲學史自然就不可能是偶然事實堆砌的歷史,而是那個唯一真理藉助這些事實不斷自我顯現的歷史,也是哲學自我發展的歷史。這樣,哲學史自身就只能是哲學的了。
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黑格爾對「哲學史就是哲學」的命題給出了三個論證。
第一個論證:
大前提:哲學是科學的,或者說,哲學就是科學;
小前提:哲學史本身就是科學的,因為揭示哲學史的內容就屬於科學的范疇;
結論:哲學史本質上就是哲學。
這個論證表明了哲學與科學的密切關系,對科學性質的理解構成了這個論證的基本前提。在這里,我們不去深入討論什麼是科學,只需要了解黑格爾對哲學就是科學這個命題的解釋。根據他的解釋,科學就是對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而哲學則是以最為抽象的概念反映著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所以,哲學就一定屬於科學。我們先不管黑格爾對科學的這種解釋是否成立,從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的是,他對哲學和科學性質的理解是從目的和功能出發的,就是說,他是用哲學和科學所要完成的工作規定哲學和科學的性質。且不說這樣的規定是否符合我們對定義的一般要求,就從哲學和科學的關繫上看,這實際上已經把兩者完全等同起來了:根據這種解釋,哲學和科學完成著相同的工作,所不同的只是表達真理的方式,所以,哲學就是科學。正是基於這個思想前提,把哲學史理解為科學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哲學史就是揭示真理的過程。由此,哲學史也就屬於哲學這門科學。
第二個論證:
大前提:哲學史的起始點就是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
小前提: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當然屬於哲學自身;
結論:哲學史當然就屬於哲學。
這個論證看上去很是合理,但其中包含的問題卻也非常明顯。首先就是它的大前提的預設:哲學史的起始點就是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這個預設顯然不同於我們對哲學史概念的一般理解。即使我們可以把哲學史上的某個哲學家的思想解釋為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我們也不能由此推出,哲學史的工作就是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因為哲學史研究,如果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研究的話,顯然是要揭示歷史上出現的哲學家提出的各種哲學理論和思想,從後人的眼光分析和判斷這些理論和思想的內在價值和普遍意義。這既是一種歷史考察的視角,也是一種當代人的選擇,所以,歷史才會不斷地被後人重寫。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敘述歷史,我們都非常清楚,這種敘述本身的對象是歷史上的哲學家們提出的各種哲學理論和思想,而不是哲學本身。所謂的「哲學本身」,在這里是指哲學家們所談論的那個對象,而不是哲學家們對那個對象的談論。在這個意義上,歷史上出現的各種哲學理論和思想,都可以看作是對「哲學本身」這個對象的談論。只有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能有哲學史研究這門學科。所以,哲學史的起始點並不是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而是對哲學家們關於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的敘述;這是一種時間上的歷史敘述,而不是邏輯上的思想論述。其次,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的確屬於哲學自身,但由於不同的哲學家對它們的規定各不相同,所以,我們無法把歷史上出現的各種規定都歸屬於哲學自身,否則就違反了黑格爾對哲學的一般理解,即哲學只有一個,因為真理只有一個。如果我們把歷史上出現的對哲學性質和范圍的規定都看作是屬於哲學自身,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得到黑格爾所期望的哲學遠景,也無法得到對哲學本身的真正理解。
第三個論證:
大前提:哲學是理性的知識;
小前提:它的發展史本身應當是合理的;
結論:哲學史本身就應當是哲學的。
這個論證涉及到了如何理解「理性的」與「合理的」之間的關系。按照黑格爾本人的解釋,「理性的」東西當然是「合理的」,但「合理的」東西卻未必是「理性的」。這就是說,任何被看作是合理的東西,並非因為它們是「理性的」,而是因為我們可以對它們給出某種合理的解釋。比如,當我們說哲學的發展史是合理的,這並非是說哲學本身的發展是按照某種事先安排好的程序進行的,而是說我們可以按照某種原則或原理去解釋哲學的發展歷史,把這個歷史看作是符合了某種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而這正是黑格爾試圖表達的觀點。但如此看來,黑格爾就是混淆了哲學史的自身發展與我們對哲學史的解釋性重構,或者說,他正是想用後者替代前者,由此說明他的哲學是人類哲學發展的最高階段。根據這樣的解釋,黑格爾這里的第三個論證的合理性就大打折扣了:首先,他用「合理的」取代「理性的」,這違反了基本的邏輯原則即「偷換概念」;其次,他用合理性解釋取代理性活動本身,這又是一種依據預期理由的虛假論證。由此得出,「哲學史本身就應當是哲學的」這個結論不成立。
當然,黑格爾提出這個命題是為了說明,全部哲學史是一個有著必然性和邏輯次序的歷史進程,這種進程本身的合理性在於它是由理念規定的,因此,任何偶然性在進入哲學領域之時就被清除掉了;而具有必然性的概念發展,保證了所有各派的哲學作為全體的諸環節都肯定地保存在了哲學之中,這樣,每一個哲學都是必然的,沒有任何哲學曾被消滅過。由此,黑格爾對哲學史就會得到這樣的見解:雖然它是歷史,但它所研究的東西卻並不是過去的東西,因為哲學史的內容是理性的科學成果,而科學的成果是不能消滅的東西;在哲學領域內勞作所得的成就就是真理,而真理則是永恆的。這樣,斷定哲學史就是哲學也就完全可以接受的了。
同樣,根據相同的解釋,黑格爾也可以說「哲學就是哲學史」。因為一切哲學都是作為解釋絕對精神發展必然性的歷史過程,雖然每一種哲學自身都包含了各種特殊原則,但這些原則本身卻由於自身的局限性而要求更高的原則使其成為理念自身發展的必要環節;而在黑格爾看來,正是這些不同哲學對最高原則的不斷追問,構成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哲學思想。所以,哲學本身就是不同時代的哲學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對絕對精神的不斷顯示的歷史過程,而這正是哲學史所能夠向我們昭示的真理。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說「哲學史應當是哲學的」還是認為「哲學就是哲學史」,黑格爾的論述都有明確的思想前提,這就是,把哲學史理解為絕對理念發展的歷史,而哲學本身正是對這個歷史的必然說明。所以,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我們完全能夠理解他所說的這些命題的真實含義。然而,如果我們離開了黑格爾的哲學,從更為一般的意義上談論哲學史與哲學的關系,特別是試圖強調只有從哲學史的意義上理解哲學本身,那麼,我們就必須澄清我們對「哲學史」和「哲學」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
二哲學史與哲學的思想關系
如果我們暫且接受黑格爾的哲學史即哲學的這個命題,那麼,這個命題的逆命題是否成立呢?從邏輯上看,同意「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並不蘊涵著它的逆命題「哲學就是哲學史」的成立,因為這兩個命題涉及到的兩個概念在命題中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中,「哲學史」是被定義概念,而「哲學」這個概念則應當高於或寬於「哲學史」概念,屬於上位概念。根據種加屬差的定義原則,「哲學史」概念應當屬於「哲學」概念。而根據相同的定義原則,「哲學就是哲學史」這個命題則恰好與前一個命題相反,「哲學」概念成了被定義概念,而「哲學史」概念則是上位概念。如果這兩個命題都成立,那麼結果就只能是「A等於A」了。顯然,這並不是我們希望從這兩個命題中得到的結果。無論我們贊同哪一個命題,這個命題都一定是被看作為我們提供了比「A等於A」更多的東西。可見,我們要麼同意「哲學史就是哲學」,要麼同意「哲學就是哲學史」,但我們不能認同這兩個命題同時為真。從概念關繫上看,我們知道,哲學史應當是哲學自身的發展歷史,因此,「哲學」概念在外延上應當大於「哲學史」。在這種意義上,說「哲學史是哲學」要比說「哲學是哲學史」在邏輯上更能成立。
進一步地說,「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說明了哲學史的性質,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哲學史。從黑格爾的哲學出發,這個命題更好地解釋了他的哲學史觀。但「哲學就是哲學史」這個命題則對我們理解哲學史毫無益處,也無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哲學,因為根據這個命題,我們要理解哲學就只能而且必須通過理解哲學史:當我們對哲學史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我們就可以說掌握了哲學。但這個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首先,了解哲學史是我們學習哲學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充分條件。作為充分條件的假言推理只有兩個正確形式,一個是肯定式,也就是說,在前提中肯定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肯定它的後件。這就意味著,如果要了解哲學,那麼就必須學習哲學史,而了解了哲學,所以也就掌握了哲學史。這個推理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它恰好是與其作為前提的命題相反的。還有一個形式是否定式,也就是說,在前提中否定假言判斷的後件,結論否定它的前件。這就意味著,如果要了解哲學,那麼就必須學習哲學史,而不學習哲學史,也就無法了解哲學。這個推理也不成立,因為它是以前提中的命題為預設的。所以,了解哲學史並不是我們學習哲學的充分條件。第二,哲學史是哲學自身的發展史,了解哲學史必然有助於我們了解哲學自身的發展規律。但正如黑格爾所說,哲學史不是一些哲學家思想理論的簡單堆砌,也不是一些偶然事件的時間上的連續發生,而應當是具有基本精神的哲學理念在時間中不斷展現的過程,也就是說,哲學史應當具有自身內在的規律,這些規律正是哲學理念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中發揮作用的具體體現。即使我們不採用黑格爾的這種思辨方式,我們也應當承認,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們對相同哲學問題的討論構成了哲學史的重要篇章,而正是這些哲學問題也構成了我們所理解的哲學的主要內容。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對哲學的理解一定超出了對哲學史的理解,或者說,每個時代的哲學必定具有不同於以往時代哲學的更新內容。所以,對哲學史的了解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了解了哲學,相反,在某些哲學家那裡(比如在維特根斯坦那裡),了解哲學史反而成為他提出自己新的哲學的障礙。在哲學史上的確存在這樣的「前無古人」的哲學家,而且,正因如此,這樣的哲學家才會被後人不斷地研究和超越。
I.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的完整介紹,急求,包括中心思想,論點,體例,謝謝
學習哲學史就是學習哲學,一個不學哲學史的人,哪怕他記熟了一大套哲學原理和教條,哪怕在日常生活中他滿嘴的哲學名詞和術語,他也不懂哲學。哲學無定論,它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在不斷對話中生成和發展著的有生命的思想。對話必須有對話者,而最有價值的對話者是歷史上最聰明的人,這些人最集中地匯聚在哲學只中。我們這本《西方哲學史》就是考慮到青年人學習哲學的特點和興趣而撰寫的。我們把以往哲學史著作中常見的那種大量的社會歷史和時代背景的分析限制在最必要的限度內,也把人物的傳記資料作了盡可能的精簡和壓縮,而把重點放在哲學家思想本身的內在分析和意義闡釋上,力圖寫成一本思想含量盡可能濃縮、思想發展線索盡可能清晰的西方哲學史。我們的目標是,一個大學本科生(或相當於大學本科生學力的青年),不論他是學哪個專業、從事哪個行當的,如果他想要對西方哲學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的話,他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和學習能夠得到基本的訓練,不僅是知道一些最必要的哲學史知識,而且能夠從最初步的哲學思維逐步上升、循序漸進,獲得基本的哲學思維能力。因此本書在編排上特別強調了哲學思想的連貫性,不僅注意交代清楚從一個哲學家到另一個哲學家的過渡,而且在每個新的哲學階段到來時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提示,這些提示或許有助於讀者從整體上把握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線索。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中國人有了放眼世界與各種不同的人類打交道的機會和探索不同人性的好奇心,從而有了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成為一個更加自覺的民族的機會。對西方哲學思想和整個西方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客觀把握是當代知識分子一個不可缺少的工作,我們願與年輕的朋友們一道來做這件很有興趣的工作,它能夠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豐富我們的思想內涵。本書包括六章:一、古希臘羅馬哲學,二、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三、16-18世紀西歐哲學,四、?8世紀法國哲學,五、德國古典哲學,六、近代哲學的終結及向現代哲學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