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藝工考試試題題庫
營養師報考條件--公共營養師二級(技師級) 1. 取得本職業三級職業資格證書後,相關行業工作2年以上。 2. 非相關專業,在本職業連續工作4年以上,即可
2. 二、多項選擇題 ( )1、市場調查的特點 A、系統性 B、目的性 C、社會學
網路文庫Lily共享
二、市場調查知識部分(50題) 51.市場調查的含義是(D)。
A.市場調查是針對消費者的調查,主要了解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和意願
B.市場調查是調查部門或調查公司的責任和工作,其他人不需要參與
C.市場調查就是設計問卷、訪問調查
D.市場調查是為了制定某項具體的決策而對有關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分析和報告的過程
52.下列哪項不屬於市場調查的特點(C)。 A.目的性 B.社會性 C.藝術性 D.約束性
53.探詢人們的消費傾向、文化素養、道德規范等對企業的發展會有什麼影響,屬於(B)。
A.經濟環境調研 B.社會文化環境調研 C.政治法律環境調研 D.科學技術環境調研
54.以調查某一時期某種產品銷售量為何大幅度滑坡為目的的市場調查是(A)研究。
A.探測性 B.描述性 C.因果關系 D.預測性 55.市場調查的流程包括(A)。
http://wenku..com/link?url=AyCaTrXYKtwSB91gAPTCp8B51-_4jpY_BYnNpLhJ5e-
3. 社會學概論復習資料
名詞解釋
1. 社會: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們按照自己不斷增長和提高的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創造性的結合成不同的社會關系,進行不同社會活動的生活共同體。
2. 應用社會學:是指把社會學的理論知識(包括觀點,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結論),應用於社會實際生活,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如對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會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 優勢需要:一般地說,人們的需要是從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展的,但事實上人們的活動並不是同時只有滿足一種需要活動,而是有幾種需要活動並存的,不過在同時期內,只有一種活動佔有優勢,叫做優勢需要。
4. 角色扮演:當一個人具備了充當某種角色的條件,並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范去活動時,就稱為角色扮演。
5. 心理上的斷乳:是心理學家對人的青年期的一種比喻說法,也叫第二次誕生。生理上的斷乳是指改變嬰兒生活習慣,是一次生理危機,而青年走入社會也是重大的轉變,又一次形成危機,可以認為是心理上的斷乳。
6. 個性:是指一個人在他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觀念、態度與習慣等心理特徵。也就是說,個性是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徵總和。
7. 社會群體:是指人們通過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種相互關系連結在一起的共同體。
8. 家長制:是建立在下級對上級的效忠、服從和依賴基礎上的組織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徵是管理權力高度集中,管理者憑個人經驗進行管理,無規章制度,或有規章而不循。這種管理方式儼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長對於成員,家長有絕對的權力,而不管對錯,成員的順從只因為對方是家長。正因為如此,具有上述特徵的管理方式才稱為家長制,應該說明的是,家長制並不僅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員為對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強烈封建色彩的落後的管理方式。
9.科層制: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的社會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層制的主要特徵:(1)內部分工,且每一成員的權力和責任都有明確的規定。(2)職位分等,下級接受上級指揮。(3)組織成員都具有各專業技術資格而被選中的。(4)管理人員是專職的公職人員,而不是該企業的所有者。(5)組織內部有嚴格的規定、紀律,並毫無例外是普遍適用。(6)組織內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員間的關系只是工作關系。這是一種理想型的組織與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改變其居住地,從農村遷入城市,使城市數目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市聚集的過程。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講,城市化又是農村人生活方式的變化。
11.過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從而造成勞動力供給超過城市發展需求,給城市正常運行帶來沉重壓力的現象。
12.社會分層:按照一定的標准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叫做社會分層。
13.階級: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14.制度化優先:制度化優先是指當社會中有幾種社會規范發生沖突時,有一種比較定規的社會規范占優先地位,這種現象稱為制度化優先。
15.規則系統:是在一定的活動領導領域內知道人們的規則體系,用以規定在這個制度籠罩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相互關系以及人們各自的行為模式。
16.設備系統:制度的實行和表現,最後還要依賴於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質設備。設備系統包括實用的設備和象徵性的設備。
17.越軌行為:是一個人或群體違反其所應遵守的社會行為規范的行為。
18.社會問題:是指人文環境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人文環境失調包括社會關系失調、人與環境關系失調兩個方面。
19.就業問題: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未能從事勞動或有效勞動,而產生的不利於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狀況。
20.貧窮文化論: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窮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
21.社會保障:也叫社會安全,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會保障主要是指經濟上、物質上和保障或幫助,是當社會成員遇有困難時的一種援救措施。社會保障的實質是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緩解社會問題。
22.社區組織:社區組織也稱社區組織工作,是社會工作者協助社區居民,團體或機構認識社區需要,組成社區行動體系,進行有計劃的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問題的過程。社區組織的核心是把社區中分散的資源組織起來,依靠社區自身的力量姐姐社區的問題。
23.生活方式:所謂身國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生活表現的類型化了的活動形式和特徵。
24.社會革命:社會革命是一種積聚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社會變遷形式。
簡答及論述
1. 馬克思主義闡述社會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怎樣看待社會的)
1)社會是人們交往的產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在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上發生的各種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的社會區別於動物社會的特徵是勞動。人類社會群體的結合是社會現象,是人類自己的創造,其他動物社會群體的結合是生物現象,是本能行為。(3)人類社會是自然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是與自然界重大區別的特殊領域。
2. 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1)社會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是人們活動的積極的動力源泉。人的行為追求一定的目標,包括物質利益、成長條件、社會關系和精神食糧,這些目的構成人們行為的動力,構成人們向自然和社會進取的、積極的動力源泉。(2)社會需要是人們的社會關系的基礎。(3)社會需要與人的勞動、實踐相結合,相輔相成,推動著生產和社會的發展。
3. 社會交往的意義
1)社會交往有利於個人成長。社會交往是個人成長的條件,個人通過社會交往習得知識、形成自我概念並認識自己。(2)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擴大文化的享用語范圍,不同世代間的交往可以傳遞社會文化。(3)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人們通過共同活動或交往推動著社會發展。
4. 人的社會化的涵義及其基本內容
人的社會化:就是指一個人從出生,從一個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的人,經過不斷地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范,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需要,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社會性,把自己一體化到群體中去,從而使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下去的基本過程。社會化的內容
基本社會化:傳授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范、指點生活目標、提供角色人選
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特殊社會化
5.社會化對形成個性的影響
(1)個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礎。先天的遺傳,人的身體方面的因素對個性形成是有影響和。(2)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制約,更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在人的個性和形成過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會因素為中介發揮作用。因此,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的進程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
6.初級社會群體的涵義與特徵
所謂初級社會群體是指由面對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也稱初級群體或首屬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社會關系。初級群體是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在庫利看來,最重要的初級群體是家庭、兒童游戲群體和鄰居。有如下一些特徵:第一,初級社會群體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組織;第二,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之間具有多重角色,表現了全部人格。在長期交往中成員之間形成了多種角色關系,淡化了角色間的界線。第三,初級社會群體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來維持。在初級群體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而是靠個人的自覺性來維持的。第四,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關系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人際關系親密。親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賴,這種依賴使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初級社會群體把滿足其成員的需求放在首位,對於那些在正式組織中得不到滿足的需求,初級社會群體總是想方設法加滿足;第六,初級社會群體具有多方面的綜合功能,同正式組織比較,從滿足個人需要的角度來看,初級群體的滿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7.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
第一, 社會組織是有目的組織起來的群體。任何組織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有計劃組織起來的,是社會分化的結果,因此其目標比初級社會群體目標更加固定。
第二, 社會組織的目標簡單,明確。任何組織都是為了擔負一定的社會任務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的就簡單明了。
第三, 社會組織成員間不那麼親密。由於組織是為了完成特定目標而建立的,內部成員之間是工作關系,對事不對人,因而起成員之間的關系少帶感情。
第四, 社會組織中的成員關系,年個萬億毫 常由事本主義的,對事不對人的規則指導和調節。
第五, 社會組織成員的可替代性強。
9. 社區的要素:
(1)有一定社會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的人群。相當數量的具有相互聯系的人群是社區的存在的首要條件;(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資源。這是人們活動的場所,是人們進行共同生活的依據;(3)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區的本質特徵;(4)有自己的區域文化,表現為社區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文化;(5)人們對該生活共同體有歸屬感、認同感。
10.社會分化與社會分工的關系
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別。從人類的歷史的發展來看,社會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於勞動分工的需要。歷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三次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又形成了不同階級;因而一般說來社會化工引起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分化就越復雜;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分化並不一定都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因為同一職業內部也有分化。
11.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剩餘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建立而出現的。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這是社會分裂為不同階級的一個重要條件。剩餘產品的出現導致了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導致了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出現。
馬克思主義提示了階級的本質就是剝削。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於以上不同,其中一個集團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階級的本質是剝削,階級必然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而消滅。
4. 急!求關於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研究的畢業論文題目!
一、兒童攻擊行為的表現特點
(一)兒童的攻擊必行 為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
一般講,在兒童成長發育的早期,爭吵、打架、說謊、罵人、破壞、發脹氣等攻擊性行為就有所表現,而且男孩發生的次數比女孩多。到了幼兒期,這種性別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和越來越明顯。4歲前兒童,男孩比女孩發生踢打、哭叫,表現得大致類同,但是,4歲以後,男孩則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擊必行為比女孩更加穩定[4]研究表明:幼小時期攻擊性強和孩子到成年後多數也富有攻擊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現的更明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為,大多數可以追溯到幼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其中男性高於女性。對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應與傳統文化觀念密切相關。即在傳統文化背景下,把攻擊性行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為的一個組成部分,為社會所認可、所接受、受到鼓勵。而對於女性來說,女孩的攻擊性行為則為社會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懲罰。於是女孩自小就逐漸學會抑制攻擊性行為,而男孩卻毫無顧及地表現攻擊性行為(二)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與是否提供模仿的樣例密切相關。
以驗表現,向兒童提供攻擊性行為的樣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擊性行為的對象。當前,大量的電視、電影、錄像片中的武打動兇殘情景等暴力情節,引誘兒童模仿攻打鬥、表現兇殘、情感冷漠、行為失常等,甚至形成攻擊性人,因此,給兒童提供模仿攻擊性行為的樣例,不僅會增強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而且會影響兒童的一生,甚至會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上。(三)兒童攻擊性行為隨獎勵手段的不同而發生性質上的不同。
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獎勵會增強兒童攻擊性行為[5]。例如,對A、B兩個實驗組進行實驗;當A組兒童發生攻擊性行為時,給予言語的或物質的獎勵;當B組兒童發生非攻擊性行為時,也給予言語或物質上的獎勵。之後,讓兩組兒童參加同一活動,結果發現A組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明顯多於B組的兒童。另外,觀察發現,容忍也是一種獎勵。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當有容忍也是一種獎勵。有攻擊性行為時,當有容忍的在場時,攻擊性行為的次數明顯增加3,強度明顯增強。研究又表明,任何形式的懲罰會抑制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例如:口頭批評、停止活動、暫時隔離等方式,都會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次數,減弱攻擊性行為的強度。因此,獎勵和懲罰是增強或抑制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有效手段(三) 兒童攻擊性行為隨攻擊性行為的反饋而發生態度上的變化.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次數和強度,往往以被攻擊性行為時,被攻擊者作出沉默、退縮、哭泣的態度反應時,那麼,這個攻擊者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付別的兒童;相反,當被攻擊者受到攻擊時,立即給予反擊,那麼這個攻擊者的攻擊性行為就會有所收斂,或轉向另外的對象。因此,對攻擊者攻擊性行為的消極反應會強化攻擊者的攻擊行為,而對攻擊行為的積極反應會制止攻擊者的攻擊行為。二、心理學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認識和關注的問題
20世紀以來,兒童攻擊性的發展與控制問題一直是發展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心理學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紀過去的歲月,很少有課題像攻擊及控制那樣引起如此多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關注[1]。的確,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始,直到近年地面觀察來的認知心理學,持有不同觀點的心理學家均對兒童攻擊的發展與控制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關於攻擊性的定義是各種各樣的,佛洛伊德等人認為,攻擊的爭斗是人與動物的本能[2];驅力論認為,攻擊是個體遭受挫折後產生的行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攻擊和爭斗是通過觀察和強化學習到的;社會認知理論認為攻擊是因為攻擊者對於社會信息的錯誤知覺而引起的;社會生態學者認為,個體周圍環境的每一個影響都可能引起攻擊。人類的攻擊是一種普遍公民現象,它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兒童時期出現的攻擊較多的是打人、罵人、咬人、說臟話、叫別人的綽號,以及用表情、手勢的其它肢體語言引起他人氣惱。另外還有一些不明顯的攻擊性行為,例如,在暗中給別人下絆,告訴別人不要的某某人玩、自己生悶氣、有意傷害自己身體等等。攻擊行為不僅會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身體,而且對兒童的今後的發展也有不利的影響。兒童攻擊行為從動機角度可以分為兩種;敵意性攻擊的工具性攻擊。箸敵意性攻擊指兒童支攻擊別人的目的是去傷害或侮辱一個他所選定的對象,這個對象是他所憎恨、討厭或不喜歡的,敵意攻擊可能是通過身體的、語言的攻擊,或者是破壞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擊是指兒童傷害他人是為了達到另外一種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搶玩具、傷害他人引起大人的關注等,攻擊別人行為在這里是作為一種手段。有的時候,兒童的攻擊行為是這兩種的混合。從另一個角度看,攻擊行為可以分為攻擊他人和攻擊自己。三、家庭對兒童攻擊性的影響
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家從人種、文化的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對人的攻擊性成因進行過許多探索,發現了很多令人感興趣的規律性,其中也包括家庭對兒童攻擊性形成的影響。這些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6].(一)家長的撫養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撫養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研究文獻檄具說服力地證明:冷漠拒斥的家長常會反復無常地懲罰孩子,並且容許孩子表現攻擊性沖動,他們更容易培養出攻擊性的兒童。這教學法冷漠拒斥的父母總是挫傷孩子的情感需要,給孩子樹立了對人漠不關心的榜樣。當孩子對別人表現出攻擊性時,他們採取不管不問的態度,這就使孩子的打鬥行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擊性沖動的的機會。這些家長往往還有另一個特點,當他們的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無法忍受時,就會懲罰孩子,打屁股、打耳光。這又向孩子了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不但達不到控制攻擊性的目的,反之卻變相的暗示孩子;當別人使你不滿意時,應該怎樣去對待他[6]。所以,研究證實了這一事實:常靠體罰來約束攻擊性行為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強侵犯性的(二)孩子會影響父母
關於父母撫養方式的一項研究發現,母親對兒童早期攻擊性行為的容許態度能最好地預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擊性行為;其次的有效預測指標不是父母的撫養方式,而是兒童自己氣質的沖動性(高活動性、沖動性的兒童易成為高攻擊性兒童)。從事這項研究的奧樂維斯認為[7,一方面,高活動性、容易沖動的兒童易會使母親筋疲力盡,而變得對他的攻擊性行為很容忍,從而助長孩子的高攻擊性;另一方面,孩子的行為常常激怒母親,使她無法容忍而採用體罰的方式來警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這就是說,孩子自己也參與了家庭撫養環境,並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這種環境導致了兒童的攻擊性傾向。(三)對孩子缺少監控的家長
家長對兒童的攻擊性的另一間接影響是通過對兒童游戲、行為、朋友選擇等活動的管理和監控實現的。研究發現,缺少家長監控可能造成兒童與青少年的攻擊性和過失行為,包括與同伴打架,罵老師,違反規則等。對青少年犯的家長調查發現,這些家長對孩子的行蹤、與什麼人交往、從事怎樣的活動等問題採取無所謂的態度。這種缺乏監控實際上充分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不關心。(四)容易滋生攻擊性的家庭模式
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傑拉爾德和帕特森觀察了高攻擊兒童的家庭與兒童的相互作用的模式。這些兒童是在家庭和學校都愛打鬥、不服管教的孩子。然後把這些家庭和那些具有相似規模和經濟地位,但沒有問題的兒童的家庭進行比較。發現這些問題兒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表達情感,常常爭咬不休。他們把這種環境稱為高壓式的家庭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形式多為一成員迫使另一成員停止對他的侵擾。在形成高壓式交往過程中,負強化起著重要作用。當一家庭成員惹怒了另一家庭成員葉,後者就會哭叫、打鬧和謾罵來還擊。這樣,攻擊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傑拉爾德和帕特森還發現,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很少用鼓勵等積極的方式來控制孩子的行為,而只會選擇高壓性的策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高壓環境妯來的孩子對懲罰極其抵制。他們用相應的強力手段反抗父母,重復家長要制止的行為。他們用這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和關注。相反,在非高壓的家庭中的孩子平時就業經常得到積極、肯定的關心,他們不需要用激怒其他家人的方式來得到關注。這種家庭的家長用懲罰方式教育孩子時也更為有效,他們能較好地把握住局面而不致陷入對抗的處境。四、預防和控制兒童攻擊行為的對策
(一)創造一個不利於攻擊性行為的環境
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行為更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生活在一個有多種多樣的玩具、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良好家庭氣氛環境中的孩子,攻擊性行為會大大減少。因此,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具和足夠玩的時間。不打罵孩子,避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帶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這些細節都有助於爹媽調教家裡的「小攻擊手」。首先,提高家長對兒童攻擊性行為危害性的認識。家長不要簡單地把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當成孩子一時的情緒行為或偶然想像,或是「孩子還小」作為安慰。一旦這種行為長延續下支,就會導致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健全,出現學習障礙,多動症、不守紀律、不服管教等現象。家長對此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其次,倡導家庭與家庭的合作,尋求橫向幫助。如果鄰居、朋友、親戚家中有和自己的孩子年齡相仿的孩子,就可以與他們合作,通過組織各類活動,利用同伴效應或激將法幫助自己的孩子糾正攻擊行為。同時家長還可以從中了解其他父母的教養方式,吸取他人經驗。第三,力求家庭與幼兒園同步教育。家庭應與幼兒園相互溝通,在幫助孩子糾正攻擊性行為的步伐上保持一致。家長的態度要明確,讓孩子有個清晰的努力目標。父母在家裡要發揮監督的作用,將孩子的表現反饋給幼兒園,雙方共同探討教育方案,以便及早幫助孩子糾正攻擊行為的問題。(二)教會孩子懂得宣洩自己的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對於自控力弱的孩子來說,它也是點燃攻擊行為的導火索。因此爸媽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洩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洩出來,盡可能使孩子的攻擊行為減少到最低的限度。(三)培養孩子豐富深厚的思想感情
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泄內心的痛苦和憤恨。有這種行為的兒童可能對自我滿,或者在愛的關繫上受到挫折。家長要從各種方面關心他,愛護他,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仁愛之心和愛憐之情。這種鼓勵親善行為可以培養孩子豐富、濃厚的思想感情,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四)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進行冷處理
冷處理就是暫時對孩子攻擊行為不理睬。當孩子在外面與人打架後,家長的應對其表示冷漠,並讓其在房間里思過,自己反省,而不要對他呵斥、打罵。如能與鼓勵親善行為方法相配合,效果會更好。(五)注意輸導方式。
不論兒童中出現什麼行為問題,進行輸導解決總是的基本原則是,既要接觸兒童,即在情感上愛兒童,又要控制兒童,即對兒童的行為提出要求。接納的目的上在一個溫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將父母和教師的價值觀和社會化目標傳遞給兒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個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兒童提供有益的環境刺激。通過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內化為兒童的自覺行為,抑制攻擊性等不良行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強制、引導、愛的收回三種。強制包括懲罰、批評、剝奪兒童的某些權利等,引導包括說理、表揚、指明行為的後果等,愛的收回包括暫時孤立兒童、不理睬兒童、表示失望等。這些控制方式的實際效果是很復雜的,它與父母、教師和兒童原有的感情基礎相關,感情基礎越好,效果越佳。(六)建立良好的群體情感氣氛。
兒童生活在一定的群體是,任何一個群體的建立都是以情感為紐帶,所謂群體情感氣氛,是指一個群體中佔主導地位的一般態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以是對抗的。這種情感氣氛是由群體的成員共同釀造的。建立一個良好的群體情感氣氛,不僅可以增強群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而且使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生活的很充實,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戀感,從而削除種種不良行為的發生。反之,如果一個群體是對抗性的,群體成員之間情感對立,互不信任,你爭我奪,四分五裂。那麼,生活在這種群體中的成員就會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結果必然引發種種破壞、攻擊等不良行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體氣氛會抑制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摘要]
兒童的攻擊性(或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發展吵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一個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攻擊傾向,便隨著生理發展這種攻擊傾向可能會指向一些有意義的目標和征服外部環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攻擊性」會變成人心理中的積極成份,如堅強等。但是如果這種與生俱不來攻擊傾向向一些不被社會贊許的目標,是有害的。
5. 社會學簡答題:簡述全球化的實質。
您好,以下回答有摘錄有總結:
答題思路:全球化的含義、表現、意義影響。
一、含義:
「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備註:以上是網路的解釋)
簡言之,即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聯系越來越密切,人們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
二、表現:
全球化也即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
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便:
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經濟一體化,各個國家經濟相互交織,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經濟整體。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的全球趨同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其本質是資本的不斷增殖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進行新的、急劇的擴張,使全球范圍內的生產力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擴展到全球范圍,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新現象,是資本國際化進程的新的高級階段。
經濟全球化的標志主要有7個方面: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生產全球化、消費全球化、技術全球化、服務全球化、組織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產一體化。
2.政治上,全球化表現為政治制度的多元化,而不是一體化。
目前是美國在實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維護民主和人權為幌子,干涉別國內政,推行政治霸權主義。特別是蘇聯解體東歐巨變,似乎更堅定了他們的信念。
但實際情況是,美國想控制世界局勢,卻控制不了。首先,經濟全球化加劇國際力量發展的不平衡,促進了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其次,在有關重大問題上,美國必須尋求與大國合作。比如核擴
散問題,所以政治制度的多元化將是政治全球化的一個趨勢。
3.文化全球化同經濟全球化一樣,是一種世界發展的趨勢,文化為經濟打頭陣,經濟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擴張的必然。
由於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殖民體系的瓦解。
原殖民地國家取得其合法的獨立地位後,要確認自己的獨立身份。而本民族的獨特文化,
正是確認獨特身份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多元化是文化自身特點在經濟全球化上的體現。文化是一定的人類社會群體,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疇內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稱
其特點之一就是有傳播性、兼容性。而經濟全球化使當今人們在空間范圍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方面來說,提高了許多。在彼此交流中,人們認識到不僅需要吸收他種文化以豐富自己,
而且需要在與他種文化的比照中更深入地認識自己以求發展。這就需要擴大視野,了解與自己生活習慣,思維定勢完全不同的別種文化。從而使文化的傳播速度加快,
兼容體積增大,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發展。
三、意義:
無論是經濟全球化,還是政治、文化全球化,我們都必須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面對全球化這一客觀的發展趨勢和潮流,
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
我們要力爭弄清全球化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正面影響,以發揮全球化的積極作用,
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積極成果為人類的進步事業服務。
並利用全球化的機會增強綜合國力,再通過綜合國力的增強來引導全球化。
與此同時,還要注意研究它的消極作用,搞清
楚全球化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各種代價,以便抑制它的負面沖擊,
抵制全球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危機和風險。
(備注,以上有引用網路文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