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心理學馬斯洛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心理學馬斯洛

發布時間: 2021-03-16 18:01:47

⑴ 馬斯洛的心理學基礎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其美學理論提供了心理學基礎。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創造美和欣賞美,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審美需要源於人的內在沖動,審美活動因而成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的必要途徑。審美活動的形象性、無直接功利性、超時空性、主客體交融性,使之對完美人格的創造,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審美與完美的緊密關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內容豐富的性質。這樣,通過審美活動,包含真、善、美於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審美活動成為人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體驗,是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狀態。高峰體驗可以通過審美活動以外的知覺印象的尋求獲得,只要是能獲得豐富多彩的知覺印象的活動,都可能帶來高峰體驗,如愛的體驗、神秘的體驗、創造的體驗等等。高峰體驗中主客體合一,既無我,也無他人或他物;對於對象的體驗被幻化為整個世界;同時意義和價值被返回給審美主體;主體的情緒是完美和狂喜,主體在這時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發揮全部智能。
馬斯洛認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張完美人性的可以實現性,是一種樂觀主義的美學,但他離開社會實踐談審美體驗、審美活動,有抽象、片面之嫌。

⑵ 馬斯洛對心理學有什麼貢獻

貢獻:

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其美學理論提供了心理學基礎。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

(2)心理學馬斯洛擴展閱讀

超越特徵:

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歷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學如何向超個人心理學自然發展的見證。馬斯洛以研究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著什麼開始,以探索超個人問題結束。關注人的充分發展是人本心理學的靈魂,而超個人正是人性充分發展的結果。

社會評價:

《紐約時報》評論說:"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塊里程碑"。

⑶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生七個境界

馬斯復洛把人的需要分制為五個層次(如下圖):


馬斯洛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實現,以此類推,希望可以幫到你。

(via 心靈e站 微信yd-eap)

⑷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幾個層次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層次:生理上的需求:主要是:呼吸、 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 分泌、性 。如果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第二層次:安全上的需求:人身安全、 健康保障、 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 道德保障、 工作職位保障、 家庭安全。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第三層次: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友情、愛情、性親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系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
第四層次:尊重的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 成就、對他人尊重、 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包括道德、 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⑸ 馬斯洛的心理學

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這種理論的構成根據2個基本假設: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復雜的(如自我實現)。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後人本心理學"的原文是"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或譯"超個人心理學"、"超越性心理學"。馬斯洛在1968年再版的《存在心理學探索》的序言中寫道:"我認為,人本主義的、第三種力量的心理學是過渡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種心理學發展的准備階段。第四種心理學是超越個人的、超越人類的,它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實現等概念,是以宇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李文恬譯,第6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我們需要某種'大於我們的東西'作為我們敬畏和獻身的對象。"(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李文恬譯,第6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馬斯洛並沒有進一步指出第三種心理學與第四種心理學之間具體有什麼關系,也沒有指出"大於我們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但馬斯洛的心理學思想具有極大的開放性,他使人本心理學成了一種具有終極關切的心理學,一種通向超越性心理學的橋梁。這種橋梁也是一種通向信仰廣義上帝的橋梁。
馬斯洛在晚年還明確地提出了"超越性需要"(Metaneeds)的概念。在一些地方,他沒有把這一概念與自我實現需要區分開,但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人性所必須的是,當我們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我們就會沿著歸屬需要(包括群體歸屬感、友愛、手足之情)、愛情與親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帶來尊嚴與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實現以及形成並表達我們獨一無二的個性的需要這一階梯上升。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馬斯洛:《洞察未來》,第258頁,許金聲譯,改革出版社,1998年)這篇文章馬斯洛生前沒有發表,後來經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霍夫曼的編輯,收入了《洞察未來》一書。
我們是否應該認為,馬斯洛在晚年修改了他的需要層次論呢?關於超越性需要問題,馬斯洛似乎還沒有考慮成熟。他並沒有明確地提出要在自我實現需要之上再增加一個層次,不過,他越來越多地研究了自我實現的不同層次問題。
馬斯洛於1969年發表了論文《Z理論--兩種不同類型的自我實現者》,這篇文章提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自我實現者的區別,後來這篇文章收入了他去世後發表的《人性能夠達到的境界》一書。在這篇文章中,他一共歸納了二十四條兩種不同自我實現者的區別。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種自我實現者經常有超越性體驗(即高峰體驗),一種自我實現者沒有或者很少超越性體驗。前者是"超越型的自我實現者",後者是"健康的自我實現者",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有較多的高峰體驗,而後者沒有。(參閱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第56頁,許金聲等譯,三聯書店,1986年)
在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問題的關鍵,馬斯洛指出,有超越性體驗的自我實現者與沒有超越性體驗的自我實現者相比,其潛能的發揮更加充分,其自我實現的程度要更高一些,但是,馬斯洛並沒有提出自我實現之上還有更高的一個需要。由於在自我實現需要裡面已經包含了超越的層面,我們還有必要這樣做嗎?
其實,是關於人的超越性追求。關於超越性的追求,有不少思想家都有所論述。例如,魯道夫·奧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認為,對生活之意義感到困惑和不安,這個事實恰好證明了在我們本性的深處有一種尋求意義的內在沖動。既然一切可能的外部生活都不能夠令我們滿足,那就必定是由於我們的生活具有從直接環境無法達到的深度。(奧伊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萬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他認為,在我們的身上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精神生命,這種生命是宇宙生命在人身的顯現。所以,它既是內在的,是"我們真正的自我","我們生活最內在的本質"又是超越的,是"普遍的超自然的生命"。
魯道夫·奧伊肯所說的這種"我們真正的自我","我們生活最內在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其實,他所說的東西,用馬斯洛的語言可以得到更好的表達,這就是"超越性需要"。馬斯洛認為,這種超越性需要與其他基本需要一樣,具有"類本能"的性質。
"類本能"是馬斯洛需要理論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概念。所謂"類本能",是指人類的基本需要既有與本能相似的一面,又有與本能不同的一面。"Instinctoid"(類本能的)這一個詞,是馬斯洛自己造的,由"Instinct"後面加上後綴"oid"構成。"oid"的含義是"類似的"、"相象的"、"稍弱的"等。馬斯洛認為,基本需要是類本能的,它們有先天的遺傳基礎,但是,它們的滿足與表現要取決於後天的環境。需要的層次越高,與先天遺傳的聯系越弱,對於後天環境的依賴越大。
無論是從進化論還是從宗教學的角度來看,"類本能"這一概念都具有很大的思維空間。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從馬斯洛的"類本能"這一概念作進一步推演,我們似乎就可以引出人性不斷進化,人類的需要層次在不斷增加的觀點。我們可以認為人類的超越性需要是人類進化的產物。如果用神學語言來表達,我們的需要之所以是"類本能"而不是"本能",是上帝給了我們的意志自由,而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是人類接近上帝的基礎。只有在自我實現的層次上,才能夠有真正的宗教信仰狀態。
從行為的生物發生和社會發生的統一來看,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在自我實現的人的身上,由於他們的超越性的進一步擴大,又進一步發展出了一些新的需要,但是,我們有必要用"超越性需要"來表示這些新的需要?這符合理論應該做到用語簡潔的要求嗎?
我覺得,關於這個問題,還必須做大量的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⑹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斯洛

1、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強調人幼年的經歷對人的影響。

2、行為主義——代表人物:華生 、斯金納

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顯的行為, 而不是行為的內部機制。

3、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 羅傑斯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歸屬與愛的需要(分為友情、愛情),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認識需要(感知、理解力和學習,好奇心,對於知識、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解釋宇宙之謎的一成不變的慾望),審美需要(包括諸如秩序、勻稱、完整、結構以及存在於某些成人身上和幾乎所有健康兒童身上的對行為的完滿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審美需要是類似本能的,它在自我實現者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自我實現需要(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的能力)。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

(6)心理學馬斯洛擴展閱讀: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

⑺ 馬斯洛心理學的層次理論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歸屬和愛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我就是學心理的!

⑻ 馬斯洛心理學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 。
該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還討論了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與應用等。

按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2.1 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吃飯、穿衣、性慾、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2.2 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慾望、自由的慾望、防禦的實力的慾望。
2.3 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2.4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2.5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這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

⑼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五大需求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五大需求是:

一、生理上的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如果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

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二、安全上的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 。

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三、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友情、愛情、性親密。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系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

四、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

五、自我實現的需要: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

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

(9)心理學馬斯洛擴展閱讀:

馬斯洛心理學人格特質有:

一、全面和准確地知覺現實

自我實現者對世界的知覺是客觀的、全面的和准確的,因為他們在感知世界時,不會摻雜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成見,或帶有自我防禦,而是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去反映。與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則是以自己的主觀方式去知覺世界的,他們試圖使世界與自己的主觀願望、焦慮和擔心相吻合。

二、接納自然、自己與他人

自我實現者能夠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與缺陷,而不會為這些缺陷而憂心忡忡。當然,對於可以改造或可以調整的不足與缺陷,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不足與缺陷,他們能順其自然,不會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過不去。

三、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

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實現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傾向,他們不會裝假或做作,他們的行為坦誠、自然。一般而言,他們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這就使得他們足以真實地表現自己。

四、以問題為中心

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實現者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獻身於某種事業或使命,並能全力以赴。與常人相比,他們工作起來更刻苦、更專注。對他們來說,工作並非真正的勞苦,因為快樂恰恰寓於工作之中。

五、具有超然於世和獨處的需要

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他們一般都喜歡安靜獨處.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害怕別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現實。

而是為了在減少干擾的條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較,以便去尋求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案。他們平靜安詳,保持冷靜,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