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學概論的本質是什麼
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區的本質特徵。(4)有自己的社區文化。表現為社區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區其文化不同。(5)社區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對自己所屬的社區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27.馬克思是怎樣看待社會的:A、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社會關系的總和。B、人類社會區別於動物社會的特徵是勞動。C、人類社會是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與自然界有重大區別的特殊領域。
28.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1)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是建立在個人和社會不可分割的整體觀的哲學基礎上的,個人和社會是辯證的統一;
(2)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是歷史的、辯證的看待人性與動物性(獸性)的區別的,認為人性與動物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系;(3)馬克思把人類的需要活動放到歷史的進程中去考察,放到生產的歷史發展中去考察,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從生產生存資料進步到生產享受資料再進步到生產發展資料。
29.馬克思主義的交往理論:(1)交往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它既包括個人與與個人,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既包括物質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2)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揭示了社會交往的物質條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類勞動創造的財富的基礎上進行的,離開了物質基礎,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就無從發生。 (3)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指明人的需要是產生社會交往的根本原因。社會交往則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4)經濟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礎。馬克思分析了社會交往的層次,指出:物質交往首先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種交往的基礎。
30.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社會變遷理論:(1)社會的變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變動而引起的; (2)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要發生變革; (3)隨著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也改變著生活方式,也就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 (4)社會的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作用當社會的上層建築所維護的是先進的經濟基礎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經濟基礎時,它對社會起著推動作用;反之,則是對社會發展起著阻滯作用。
3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主要理解和掌握馬斯洛需要論的五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了解它們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現。
『貳』 社會學概論試述城市社區建設主要內容
一、居民自治與社區民主
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物質豐富以後,社區居民必然要求對本社區的事務有更多的參與權、決策權。民主不僅是手段,民主本身還是目的。就像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所認為的那樣,自由本身就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目的:一個社會成功與否,主要應根據該社會成員所享有的實質性自由來評價。社區居民的自我組織與自我管理是城市社區基層民主的主要形式,可以滿足社區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願望,更能使社區居民構築以「同意」為基礎的社會權威,增強其對本社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價值與利益日趨多元的現代社會中,這是重要的社會整合機制。
二、社區環境建設
這里的環境既包括居住環境、社區綠化、公共衛生等物質環境,也包括社區中的人文環境。人口的高度流動,社會地位與角色的快速變化,社會節奏的加快以及各種壓力,都使得城市社會難以像傳統農村社區那樣從容不迫和悠然自得,也使得城市居民的實際生活質量與其享有的物質水平不相適應。因此,把城市社區建成一個現代社會中充滿人情與溫馨的「避風港」,使居民可以在此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園和情感歸屬,就成為社區建設中的一個執著的夢想。
三、社區服務與社區保障建設
這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福利服務,包括老人照顧、老人醫療與健康、老人社會交往、老人生活的物質保障等社區老人服務;殘疾人身心康復、殘疾人社會參與、殘疾人自主、自立等殘疾人服務;幼兒保健、課外活動等青少年服務。二是社區內的便民服務,包括家務勞動服務,日常生活服務,文化教育、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等服務。
四、社區安全建設
社區安全建設包括預防社區內犯罪、吸毒、賣淫等行為的發生,防止社區內發生重大的安全事故,避免重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等等。
『叄』 社會學概論復習資料
名詞解釋
1. 社會: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們按照自己不斷增長和提高的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創造性的結合成不同的社會關系,進行不同社會活動的生活共同體。
2. 應用社會學:是指把社會學的理論知識(包括觀點,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結論),應用於社會實際生活,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如對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會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 優勢需要:一般地說,人們的需要是從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展的,但事實上人們的活動並不是同時只有滿足一種需要活動,而是有幾種需要活動並存的,不過在同時期內,只有一種活動佔有優勢,叫做優勢需要。
4. 角色扮演:當一個人具備了充當某種角色的條件,並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范去活動時,就稱為角色扮演。
5. 心理上的斷乳:是心理學家對人的青年期的一種比喻說法,也叫第二次誕生。生理上的斷乳是指改變嬰兒生活習慣,是一次生理危機,而青年走入社會也是重大的轉變,又一次形成危機,可以認為是心理上的斷乳。
6. 個性:是指一個人在他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觀念、態度與習慣等心理特徵。也就是說,個性是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徵總和。
7. 社會群體:是指人們通過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種相互關系連結在一起的共同體。
8. 家長制:是建立在下級對上級的效忠、服從和依賴基礎上的組織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徵是管理權力高度集中,管理者憑個人經驗進行管理,無規章制度,或有規章而不循。這種管理方式儼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長對於成員,家長有絕對的權力,而不管對錯,成員的順從只因為對方是家長。正因為如此,具有上述特徵的管理方式才稱為家長制,應該說明的是,家長制並不僅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員為對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強烈封建色彩的落後的管理方式。
9.科層制: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的社會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層制的主要特徵:(1)內部分工,且每一成員的權力和責任都有明確的規定。(2)職位分等,下級接受上級指揮。(3)組織成員都具有各專業技術資格而被選中的。(4)管理人員是專職的公職人員,而不是該企業的所有者。(5)組織內部有嚴格的規定、紀律,並毫無例外是普遍適用。(6)組織內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員間的關系只是工作關系。這是一種理想型的組織與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改變其居住地,從農村遷入城市,使城市數目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市聚集的過程。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講,城市化又是農村人生活方式的變化。
11.過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從而造成勞動力供給超過城市發展需求,給城市正常運行帶來沉重壓力的現象。
12.社會分層:按照一定的標准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叫做社會分層。
13.階級: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14.制度化優先:制度化優先是指當社會中有幾種社會規范發生沖突時,有一種比較定規的社會規范占優先地位,這種現象稱為制度化優先。
15.規則系統:是在一定的活動領導領域內知道人們的規則體系,用以規定在這個制度籠罩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相互關系以及人們各自的行為模式。
16.設備系統:制度的實行和表現,最後還要依賴於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質設備。設備系統包括實用的設備和象徵性的設備。
17.越軌行為:是一個人或群體違反其所應遵守的社會行為規范的行為。
18.社會問題:是指人文環境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人文環境失調包括社會關系失調、人與環境關系失調兩個方面。
19.就業問題: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未能從事勞動或有效勞動,而產生的不利於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狀況。
20.貧窮文化論: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窮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
21.社會保障:也叫社會安全,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會保障主要是指經濟上、物質上和保障或幫助,是當社會成員遇有困難時的一種援救措施。社會保障的實質是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緩解社會問題。
22.社區組織:社區組織也稱社區組織工作,是社會工作者協助社區居民,團體或機構認識社區需要,組成社區行動體系,進行有計劃的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問題的過程。社區組織的核心是把社區中分散的資源組織起來,依靠社區自身的力量姐姐社區的問題。
23.生活方式:所謂身國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生活表現的類型化了的活動形式和特徵。
24.社會革命:社會革命是一種積聚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社會變遷形式。
簡答及論述
1. 馬克思主義闡述社會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怎樣看待社會的)
1)社會是人們交往的產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在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上發生的各種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的社會區別於動物社會的特徵是勞動。人類社會群體的結合是社會現象,是人類自己的創造,其他動物社會群體的結合是生物現象,是本能行為。(3)人類社會是自然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是與自然界重大區別的特殊領域。
2. 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1)社會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是人們活動的積極的動力源泉。人的行為追求一定的目標,包括物質利益、成長條件、社會關系和精神食糧,這些目的構成人們行為的動力,構成人們向自然和社會進取的、積極的動力源泉。(2)社會需要是人們的社會關系的基礎。(3)社會需要與人的勞動、實踐相結合,相輔相成,推動著生產和社會的發展。
3. 社會交往的意義
1)社會交往有利於個人成長。社會交往是個人成長的條件,個人通過社會交往習得知識、形成自我概念並認識自己。(2)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擴大文化的享用語范圍,不同世代間的交往可以傳遞社會文化。(3)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人們通過共同活動或交往推動著社會發展。
4. 人的社會化的涵義及其基本內容
人的社會化:就是指一個人從出生,從一個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的人,經過不斷地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范,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需要,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社會性,把自己一體化到群體中去,從而使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下去的基本過程。社會化的內容
基本社會化:傳授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范、指點生活目標、提供角色人選
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特殊社會化
5.社會化對形成個性的影響
(1)個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礎。先天的遺傳,人的身體方面的因素對個性形成是有影響和。(2)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制約,更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在人的個性和形成過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會因素為中介發揮作用。因此,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的進程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
6.初級社會群體的涵義與特徵
所謂初級社會群體是指由面對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也稱初級群體或首屬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社會關系。初級群體是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在庫利看來,最重要的初級群體是家庭、兒童游戲群體和鄰居。有如下一些特徵:第一,初級社會群體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組織;第二,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之間具有多重角色,表現了全部人格。在長期交往中成員之間形成了多種角色關系,淡化了角色間的界線。第三,初級社會群體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來維持。在初級群體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而是靠個人的自覺性來維持的。第四,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關系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人際關系親密。親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賴,這種依賴使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初級社會群體把滿足其成員的需求放在首位,對於那些在正式組織中得不到滿足的需求,初級社會群體總是想方設法加滿足;第六,初級社會群體具有多方面的綜合功能,同正式組織比較,從滿足個人需要的角度來看,初級群體的滿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7.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
第一, 社會組織是有目的組織起來的群體。任何組織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有計劃組織起來的,是社會分化的結果,因此其目標比初級社會群體目標更加固定。
第二, 社會組織的目標簡單,明確。任何組織都是為了擔負一定的社會任務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的就簡單明了。
第三, 社會組織成員間不那麼親密。由於組織是為了完成特定目標而建立的,內部成員之間是工作關系,對事不對人,因而起成員之間的關系少帶感情。
第四, 社會組織中的成員關系,年個萬億毫 常由事本主義的,對事不對人的規則指導和調節。
第五, 社會組織成員的可替代性強。
9. 社區的要素:
(1)有一定社會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的人群。相當數量的具有相互聯系的人群是社區的存在的首要條件;(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資源。這是人們活動的場所,是人們進行共同生活的依據;(3)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區的本質特徵;(4)有自己的區域文化,表現為社區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文化;(5)人們對該生活共同體有歸屬感、認同感。
10.社會分化與社會分工的關系
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別。從人類的歷史的發展來看,社會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於勞動分工的需要。歷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三次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又形成了不同階級;因而一般說來社會化工引起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分化就越復雜;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分化並不一定都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因為同一職業內部也有分化。
11.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剩餘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建立而出現的。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這是社會分裂為不同階級的一個重要條件。剩餘產品的出現導致了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導致了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出現。
馬克思主義提示了階級的本質就是剝削。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於以上不同,其中一個集團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階級的本質是剝削,階級必然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而消滅。
『肆』 社會學概論新修講的是什麼內容
以社會運行論為理論主線,以社會轉型論為解釋視角,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對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做全面、系統的介紹。
『伍』 社會學概論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
《社會學》是一門應用性十分廣泛的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在社會中的各種社內會生活、社容會交往、社會工作、社會結構、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中各種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形成對社會整體的認知的一門學科。它以社會運行論為主線,以社會轉型論為視角,貫徹社會學中國化和國際化的導向,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變化和趨勢。這門課程根據我國社會轉型的實際和教學實踐的需要分別介紹了社會運行概述、社會運行的微觀分析、社會運行的客觀分析、社會運行的問題與對策分析、社會運行的研究手段。尤其是後兩部分內容同社會保障專業息息息相關,相互聯系,相互滲透,通過社會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加熟練的將所學地社會保障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社會中去
自己看情況抄吧.期末考試了?
『陸』 安東尼的批判社會學導論主要內容分析
書是當代著復名社會學家和政治制思想家安東尼·吉登斯的重要著作,是吉登斯重建社會學理論體系的第一本著作,它不僅在吉登斯的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還對20世紀社會學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重點闡述了社會學興起的背景、社會學的使命、經典社會學家的現代社會思想、社會發展的脈絡、民族國家的特徵、現代城市和家庭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
『柒』 社會學概論考試重點是什麼
4. 文化墮距復的概念
5. 文化的功制能
6. 在改革與對外開放中怎樣正確地對待非評比性文化
7.文化特質、文化叢和文化模式的概念。
六、社會角色
1. 社會角色概念
2. 了解社會角色的分類,說明具體的社會角色按照不同的分類標准歸屬的類型
3.角色沖突的概念、表現形式及解決對策。
4.角色中斷、角色不清、角色失敗的概念
十、社會組織
1.社會組織的涵義
2.社會組織的特徵
3.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
4.組織中的非正式結構產生的原因、給個人帶來的好處及對組織活動的影響
5.家長制管理方式的特徵及適用性
6.科層制管理方式的特徵及優缺點
十一、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1.社會分層的概念
2.解釋韋伯三位一體的分層模式
3.常用的社會分層標准
4.社會流動的概念
5.社會流動的類型
6.影響人們獲得社會地位的條件
7.合理社會流動的一般標准有哪些
社會現代化的概念
5.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基本特徵
6.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特徵
7.「遲發展效應」的概念及表
社會問題的相關理論,要求能運用相關理論對當前中國的社會問題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