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 生活與哲學框架總結
連框架帶內容都有,這個便於復習···
哲學考點
1.唯物論
第一課一切從實際出發
第二課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2.辯證法
第二課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第一部分:聯系
第二部分:發展
第三部分:規律
第三課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四課:發展的狀態,原因,趨勢
3.認識論
第五課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第八課自覺投身社會實踐
4、人生價值觀
第六課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第七課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
一、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什麼?
(1)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3)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5)哲學指導生活。①哲學就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②哲學的任務就在於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學的基本問題
(1)內容——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一方面,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另一方面,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依據——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②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③它貫穿於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特點: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特點: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機械性、形而上學性)
(3)辯證唯物主義(特點:A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B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C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歷史唯物主義(特點:A它是時代的思想智慧,B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求,C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人的主觀精神是唯一的實在, 是第一性的東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
(2)客觀唯心主義(客觀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②自然科學基礎: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
③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②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③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1)自然界具有物質性
(2)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
A.產生: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B.構成: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
C.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是客觀的
(3)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2、哲學的運動概念:哲學上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過程。
(1)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和變化中,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著,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2)絕運動與相對靜止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
②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③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3、物質運動的規律
(1)規律的概念: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①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②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規律。
③規律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
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
②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
③人們可以通過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4、物質決定意識
(1)意識的起源——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3)意識的內容——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5、意識的能動作用
(1)意識能動性的特點: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2)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①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的表現: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②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的表現:意識對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1)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原理
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方法論:必須把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既要尊重規律,即尊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創造新的條件,按規律辦事,求真務實。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面都是錯誤和有害的。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①是什麼: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規律,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②為什麼:
A、哲學依據: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物、意關系原理)。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方法論)
第二,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原理),這要求我們實事求是(方法論)。
B、現實意義
第一、是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第三、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③怎麼樣做
A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B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C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二是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7、實踐
(1)實踐的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運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
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2)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真理性的認識能促進社會實踐的發展,反之則阻礙。
9、真理
(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實在性
(2)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過程來說的,離開這一特定的過程,真理就
會成為謬誤。
(3)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
(4)真理與謬誤:比較——見上(1)— (3)
10、認識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對某一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
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具有無限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三、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唯物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①聯系的觀點 ② 發展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與實質:矛盾
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聯系的普遍性:
原理: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注意:並非任意兩個事物都是有聯系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②每一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③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論:聯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
原理:聯系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注意:(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聯系的多樣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樣的。
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
區別 含義不同(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
地位不同(整體位於主導和統率地位; 部分位於服從和服務地位)
功能不同(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
聯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部分離不開整體;整體離不開部分;關鍵的部分可以決定整體的功能。
方法論:
○1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2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2)系統優化的方法。
①系統的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②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③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發展的實質:
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事物發展的趨勢——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原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方法論: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持、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3)事物發展的狀態——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原理:
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②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③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返,不斷前進。
方法論:①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②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③反對兩個極端:急於求成和優柔寡斷。
5、矛盾的觀點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
①矛盾的含義: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即對立統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③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④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它主要有三種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
A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重要性: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
A:二者相互聯結。普遍性離不開特殊性;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
B: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應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
①區別: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處於被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這就是次要矛盾。
②聯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處理好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主要針對「辦事情」,即如何解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常表述為「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理:
①區別: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聯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注意: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針對「看問題」,即如何評價事物的性質,常表述為「抓主流」、「抓本質」等
7、辯證的否定觀原理
(1)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
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
(即要求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更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2)形而上學的否定觀特徵是: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即要麼肯定一切,要麼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
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
(1)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
(2)創新的社會作用:
任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歸根到底都與創新密切相關。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四、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落後於社會存在,有時會先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②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經濟基礎。
即: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1)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A.在階級社會里,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B.在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加以解決,即通過改革實現的。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傑出人物。
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
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於人民群眾的范圍。
(2)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作用
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及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6、人生價值
(1)價值和價值觀
①價值: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題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②價值觀: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實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就是價值觀。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時候歷史性——是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4)價值沖突及評價標准:
(如何正確處理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關系?)
①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要緊、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②利益發生沖突時,怎麼辦?
當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標准:把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准,兩利相權取其重,
兩弊相衡取其輕。
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1)價值的實現方式: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2)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原理: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離不開個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方法論: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Ⅱ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 知識點總結
1、什麼是哲學?
(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2)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2、什麼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兩者的關系如何?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方法論
(3)關系: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著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是什麼?
(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5、 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什麼?他們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根本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
6、 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7、 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8、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
9、什麼是真正的哲學?
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1)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 ;(2)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2)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1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偉大理論成果;(2)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12、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13、為什麼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物質性?
(1)自然界是物質的;
(2)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14、什麼是運動?
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15、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16、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
(2)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17、什麼是規律?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18、規律客觀性的表現
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19、規律普遍性的表現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20、人與規律的關系是什麼?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
(2)但是,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21、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22、意識的作用的表現有哪些?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17、 什麼是實踐?具有哪三個特點?
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一、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18、 為什麼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19、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謬誤?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謬誤是與客觀對象不相符合的認識。
20、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什麼?
客觀性是其最基本的屬性。
21、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體現在哪裡?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 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為什麼說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2)認識具有無限性;
(3)認識的發展過程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過程。
23、怎樣認識和發現真理?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24、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
25、什麼是聯系?聯系的特徵是什麼?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特徵:(1)聯系具有普遍性 (2)聯系具客觀性 (3)聯系具有多樣性
26、聯系的普遍性是什麼?
聯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
27、聯系的客觀性及其要求是什麼?
(1)含義: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要求:一、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二、但是,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根據聯系和實踐的關系,聯系可以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
28、聯系的多樣性及其要求是什麼?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多種多樣;
(2)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29、什麼是整體和部分?它們之間的辨證關系是什麼?
(1)含義:整體是指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2)關系:(1)區別: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2)聯系: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30、發展的普遍性是什麼?
(1)自然界是發展的。整個自然界經歷了一個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無生命物質到生命物質,從生命物質到人的漫長的前進和上升過程;
(2)人類社會是發展的。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表明,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3)人的認識是發展的。認識沒有終點,任何理論都在不斷發展。人的認識的積累都會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也都有一個由淺到深的過程。
31、為什麼說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而舊事物違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
(2)新事物克服舊事物中消極、腐朽和過時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3)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
32、為什麼說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發展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
(4)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戰勝舊事物要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33、什麼是量變和質變?
(1)量變: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統一、相持、平衡、靜止都是量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2)質變: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統一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都是質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34、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是什麼?要求我們怎麼做?
(1)關系: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二,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質變創造條件; 二、當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的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35、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什麼?
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矛盾。
36、什麼是矛盾?它有哪兩個基本屬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
3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即矛盾的共性和個性,個別和一般的關系,是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2)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3)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一事物總是和同類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
(4)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為特殊性,反之亦然。
38、什麼是主次矛盾?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3)關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8、辨證否定的含義及本質?
(1)含義: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辨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40、辨證否定觀的要求是什麼?
(1)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2)不僅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Ⅲ 求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與哲學知識點整理
《生活與哲學》原理及方法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辯證唯物論)
(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辯證唯物論)
(1)含義(是什麼):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為什麼:A.哲學依據:物質決定意識
B.意義:這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3)怎麼辦:A.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B.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3、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論)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A.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B.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方法論〗: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4、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論)
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要求我們(1)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2)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5、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辯證唯物論)
(1)〖原理內容〗: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2)〖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3)〖錯誤傾向〗: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6、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立足實踐。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認識和科學理論有指導作用。要求我們要堅持正確認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7、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8、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9、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聯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0、聯系的客觀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方法論〗: A、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B、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11、聯系的多樣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2)〖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12、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整體和部分是辯證統一的。
(1)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於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2)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要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13、發展的觀點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發展的普遍性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14、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前進性與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2)〖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
★15、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要求我們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極做好量的積累。反對拔苗助長、急於求成。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求我們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反對優柔寡斷、缺乏信心。
註: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1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要求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1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由於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
(2)〖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9、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方法論〗:方法論要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又不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統籌兼顧。
2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方法論〗:要著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重視主流,但又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21、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唯物辯證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22、辯證否定觀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辯證的否定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註:辯證否定的實質)
★2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尊重社會實際。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我們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後的消極的社會意識。
★2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歷史唯物主義)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和堅持群眾路線。
(註:理解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地位,內容和意義)
★25、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價值觀)
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導向作用。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6、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准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價值觀)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牢固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27、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價值觀)
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28、怎樣實現人生價值(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價值觀)
1. 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2.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
3. 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觀條件)
(1)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生活與哲學》主要哲理之公式解析
一、(辯證)唯物論
1.××(人、政府或國家)根據(針對)××(客觀情況)制定××(政策、方案)。——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2.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產生影響了)。——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指導人們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正確的思想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思想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3.人(經過努力)成功完成××。——人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既尊重客觀規律,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以上三者均可結合「十二五」規劃,嫦娥二號,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整等重大時政)
4.人做什麼事情失敗了,或者受到懲罰。——人沒有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違背了客觀規律。
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人經歷過××事情(實踐)才第一次懂得了什麼道理(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人經過××事情(實踐),以前的認識進一步完善(發展)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人經過××事情(實踐),已有的認識得到了證實。——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4.以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認識(而且是正確的),後來,隨著實踐的發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確理論。——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三、(唯物)辯證法
1.××影響了(導致了)××。比如:「美國次貸危機殃及中國」——聯系
如果前後兩個主體之間有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則用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比如:「民族團結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利益,影響到國家的綜合實力」。
2.雖然承認××與××之間的聯系,但這種聯系是本來不存在的。比如:「吉祥數字」違背——聯系的客觀性(重大工程,科學實驗等認識利用了聯系的客觀性)
3.不僅承認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系,而且看到了多個事物對一個事物的影響(或一事物對多個事物產生了影響)。——聯系的多樣性
4.現在的客觀情況(認識)與過去相比進步了(深化了)。——發展
5.發展過程不平坦、很艱難有波折,當與過去相比,事物還是向前發展的。——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事物一直在變化、在進步,但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
7.題目中出現一對反義詞,比如:驕傲使人落後(「先進」與「落後」)、亂生於治(「亂」與「治」)——矛盾的含義,即「對立統一」;矛盾的主次方面
8.××既具備同類事物的共同點,有具備自身特有的東西。比如:國慶遊行江蘇彩車「吉祥如意」、新疆彩車「天山祝福」既體現了中國元素(例如:紅色)又體現了各省特有的人文景觀(揚州五亭橋)先試點再推廣經驗等。——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
9.要做好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有好多任務要完成,其中一件做重要(這一件做不好,其他事情的解決也會受到影響)。——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善於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關鍵。比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牽牛要牽牛鼻子;當務之急是……
10.在認識或評價某事物的時候,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但是一個方面是主要的。——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比如:2009年的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利大於弊;總的來說……黨對 「十一五」分析等
11.不一刀切,根據事物各自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於參加「打砸搶燒」事件的人員的處理要區別對待,有的通過教育改造,有的要通過專政打擊。
四、歷史唯物論(唯物史觀)
1.社會生活中出現了客觀的事件,才有了與之相應的社會思想;社會生活中的客觀事件發生了變化,社會思想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比如:2009年出現了「樓脆脆」「欺實馬」2010年出現「神馬」「給力」「浮雲」等流行語。
2.在某種社會思想的指導下,社會發生了客觀的變化。——社會意識的反作用。
3.黨和政府關心群眾,向群眾徵求意見,制定或採取有利於群眾的政策或措施。——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4.××人為他人或社會做了貢獻(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贊揚,獲得××榮譽稱號。——①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②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③應該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④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Ⅳ 求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與哲學考點及原理
你好,我是山東2010年畢業的文科考生,很幸運我們學的是同一版本。下面我所說的是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的(復制別人很簡單,但我感覺那是對你的一種欺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另外我是政治課代表呦)
第二單元共有3課,共講了2大知識點,唯物論(4,5課)和認識論(6課)。唯物論用6個字即可歸納:物質,運動,規律。
第四課前半部分講的物質,物質和意識相對。主要講為什麼世界是物質的(這個知識點只要預防選擇題即可,大題一般不考,因為它就是些死知識,不用變通)和物質的含義(這要理解,你可以問老師,但一定要明白),這兩個知識點考的是選擇題,大題中你只要背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注意不是反應!)。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句即可。花開兩只,意識在第6課認識論中講的,下面再談。
第四課中間部分講運動,運動和靜止相對。主要講運動的屬性,運動與靜止,這兩個知識點。但這兩個知識點在大題中一般不考,只要明白原理,預防選擇題即可。
第四課後半部分講規律,這是重點(全課乃至全書的重點),講了規律的含義和方法論。重點是方法論「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要求為轉移的,這要求我們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根據........」(不好意思,字太多了,在課本P34)
第5課沒什麼大知識點,上課時只要跟上老師即可。
第6課認識論的范疇,主要講了實踐,認識,真理。實踐講含義和屬性(理解,選擇題),最重要的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知識點。來源,動力,唯一標准,目的和歸宿。(記住關鍵詞即可和每段第一句話) 正確的認識既是真理。主要講真理屬性和認識屬性,沒什麼大知識點。
其實《生活與哲學》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三單元——唯物辯證法。
好了,我要講的就這些。當然每個人對同一知識點會有不同理解,我只是闡述我個人理解,你還是應該以老師講的為主,注意高中階段最好和最大的學習方法就是聽老師話,不會多問。希望我講的這些對你有幫助,呵呵。以後有困難找我(只要我能幫上忙)。
打這么多字,累死我了。
Ⅳ 人教版政治必修4哲學與生活的內容
生活與哲學復習提綱
一、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什麼是哲學?
(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2)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2、什麼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兩者的關系如何?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方法論
(3)關系: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著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是什麼?
(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5、 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什麼?他們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根本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
6、 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7、 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8、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
9、什麼是真正的哲學?
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1)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 ;(2)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2)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1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偉大理論成果;(2)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3、為什麼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物質性?
(1)自然界是物質的;
(2)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4、什麼是運動?
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5、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6、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
(2)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7、什麼是規律?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8、規律客觀性的表現
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9、規律普遍性的表現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10、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麼?
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但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11、人與規律的關系是什麼?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
(2)但是,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12、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13、意識的作用的表現有哪些?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14、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指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15、為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2)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17、 什麼是實踐?具有哪三個特點?
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一、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18、 為什麼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19、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謬誤?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謬誤是與客觀對象不相符合的認識。
20、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什麼?
客觀性是其最基本的屬性。
21、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體現在哪裡?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 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為什麼說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2)認識具有無限性;
(3)認識的發展過程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過程。
23、怎樣認識和發現真理?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24、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
三、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什麼是聯系?聯系的特徵是什麼?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特徵:(1)聯系具有普遍性 (2)聯系具客觀性 (3)聯系具有多樣性
2、聯系的普遍性是什麼?
聯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
3、聯系的客觀性及其要求是什麼?
(1)含義: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要求:一、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二、但是,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根據聯系和實踐的關系,聯系可以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
4、聯系的多樣性及其要求是什麼?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多種多樣;
(2)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5、什麼是整體和部分?它們之間的辨證關系是什麼?
(1)含義:整體是指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2)關系:(1)區別: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2)聯系: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6、掌握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有什麼重要意義?
(1)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2)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7、發展的普遍性是什麼?
(1)自然界是發展的。整個自然界經歷了一個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無生命物質到生命物質,從生命物質到人的漫長的前進和上升過程;
(2)人類社會是發展的。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表明,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3)人的認識是發展的。認識沒有終點,任何理論都在不斷發展。人的認識的積累都會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也都有一個由淺到深的過程。
8、發展的實質是什麼?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9、判斷新舊事物的標準是什麼?
根本標志在於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10、為什麼說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而舊事物違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
(2)新事物克服舊事物中消極、腐朽和過時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3)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
11、為什麼說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發展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
(4)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戰勝舊事物要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12、事物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發展的狀態是什麼?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
14、什麼是量變和質變?
(1)量變: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統一、相持、平衡、靜止都是量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2)質變: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統一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都是質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15、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是什麼?要求我們怎麼做?
(1)關系: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二,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質變創造條件; 二、當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的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16、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什麼?
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辨證法的根本觀點。
18、什麼是矛盾?它有哪兩個基本屬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麼?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要求:(1)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2)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20、什麼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現是什麼?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表現:(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即矛盾的共性和個性,個別和一般的關系,是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2)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3)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一事物總是和同類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
(4)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指導意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努力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特殊規律的過程,就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23、什麼是主次矛盾?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3)關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4、什麼是矛盾主次方面?他們之間的辨證關系如何?
在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必有一方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則處於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5、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的認識方法
(1)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兩點中的重點,不是一點論。
26、什麼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7、為什麼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事物內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分開來;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28、辨證否定的含義及本質?
(1)含義: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辨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29、實現新事物的產生和促進舊事物的滅亡的根本根本途徑是什麼?
根本途徑是辨證的否定。
30、辨證否定觀的要求是什麼?
(1)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2)不僅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31、辯證法按其本質說是什麼?為什麼?
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因為(1)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2)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從不斷運動中,因而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3)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
32、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要求是什麼?
(1)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
33、唯物辯證法與行而上學的分歧是什麼?根本分歧是什麼?
(1)分歧:辯證法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而行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2)根本分歧: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四、認識社會和價值選擇
1、什麼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
2、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之間的辨證關系是什麼?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3、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麼?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5、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麼?
是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的矛盾。
6、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7、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麼?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過程是曲折的。
(2)途徑:①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②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通過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8、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根本動力、強大動力、直接動力各是什麼?
(1)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創新;
(2)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3)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改革;
(4)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階級斗爭。
9、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精神財富形成的源泉,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精神財富;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10、什麼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傑出人物。人民群眾具有歷史性,但其主體是勞動群眾。
1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12、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3、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麼?
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眾路線。
14、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是什麼?
(1)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
(2)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並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15、什麼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16、什麼是人的價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價值包括:①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②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17、評價一個人有無價值的標準是什麼?
主要是看他的貢獻,即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18、什麼是價值觀?
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實質上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19、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體現在哪裡?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②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
20、怎樣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2)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選擇;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的選擇標准。
21、為什麼說在勞動和奉獻中才能創造價值?
(1)一個人在勞動中創造的財富越多,則對社會和人民的貢獻就越大,自身的價值就越大;(2)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從而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3)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22、怎樣才能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1)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和「自我實現」是不可能的;
(2)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並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個性表現在對他人和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
Ⅵ 求思想政治必修4 生活與哲學教材
你可以去新華書店裡先問問,要不行,就到淘寶啊,淘寶的書還是挺多的,希望能買到哦
Ⅶ 「實踐決定認識」在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一書上哪裡
實踐決定認識。在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這一本書的第44到第46頁。
你之所以找不到,因為實踐決定認識它也可以表述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Ⅷ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問題
對,一個是辯證唯物論,一個是唯物辯證法。
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區別主要如下:
1 內涵不同
辯證唯物論是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學說、關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學說,它採用辯證法的觀點研究世界的本質,所要說明的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
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思維領域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在堅持唯物論觀點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的運行狀況、形態和發展規律,進一步回答客觀世界究竟「怎麼樣」的問題。
2 二者所對應的哲學范疇不同
唯物論是與唯心論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者對立的根源在於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凡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的觀點都是唯物論的觀點;反之,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識後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的觀點則屬於唯心論。
辯證法是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在於對「世界究竟處於怎樣一種狀態」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認矛盾,堅持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的回答屬於辯證法;否認矛盾的存在,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回答則屬於形而上學。
3 二者的基本觀點不同
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主張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同時,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承認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這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同時又是變化發展的,聯系和發展是辯證法的總特徵。而承認矛盾、運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核心,並由此揭示了萬事萬物發展所包含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4 方法論要求不同
辯證唯物論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出發,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要做到主觀符合客觀,就要防止主觀主義。
唯物辯證法從承認矛盾、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出發,要求我們堅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要堅持對立統一,就要反對形而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