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給我推薦一本或多本哲學著作
<蘇菲的世界>是給完全不懂哲學的愛好者看的,目的是有趣而又能引起一些思考,僅此而已.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則是一部嚴肅的專業作品,又由於羅素本人就是著名哲學家和著名社會活動家,他的作品又比那些專門的哲學史專家(原諒我這么別扭地說)的著作更有哲學內容和理論內涵(這指的並不是哲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再看一種哲學史書(梯利:<西方哲學史>)就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去讀真正的哲學著作了(例如柏拉圖或康德或洛克).
推薦給你的書,本人都讀過,特別經典的還研究過.這些書可以一本一本給你講,不過這里不是講的地方.對於愛好者這些書可能嫌多,但你從中抓鬮抓5本來讀也就不枉愛好一回了.
從<資本論>學哲學是條彎路.推薦閱讀:
1\葉秀山:<哲學要義>,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2\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孫正聿:<哲學通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如果說國內哲學研究確有進步,上述三種書堪稱代表.讀著當然比小說要乏味些,但比資本論強多了.
如果只一本,推薦:
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 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
呵呵,千古名著,也是千古文學名著.注意:最晚近的哲學不一定是最先進的哲學.
如果你在乎質量,就先不要在乎是不是唯物.深入理解之後,你將自有判斷.
如果你已經確定非唯物的哲學不讀,那也有好書:
艾思奇:<大眾哲學>,人民出版社,2004.
或者更激進的:
拉·梅特里:<人是機器>,顧壽觀譯,王太慶校,商務印書館,1959.這書你不一定有膽量讀完,雖然只有幾十頁.
好了,願你在愛智慧的路上進步.
補充一個較詳細的自修書目吧--------------多年來向入門者推薦,行之有效.
甲類——哲學家的作品
1、 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426頁。
2、 培 根:《新工具》,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291頁。
3、 培 根:《培根論說文集》,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209頁。
4、 笛卡爾:《談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95頁。
5、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429頁。
6、 斯賓諾莎:《知性改進論》,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43頁。
7、 休 謨:《人類理解研究》,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145頁。
8、 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三聯書店,1986年版。128頁。
9、 拉•梅特里:《人是機器》,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74頁。
10、密 爾:《論自由》,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125頁。
1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恩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38頁。
12、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恩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頁。
1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恩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7頁。
14、西美爾:《金錢、性別、現代生活》,學林出版社,258頁。
15、卡羅爾:《愛麗斯漫遊奇境》,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274頁。
16、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卷一(1976)、卷三(1979),商務印書館。
17、凡勃倫:《有閑階級論》,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286頁。
18、馬修斯:《哲學與幼童》,三聯書店,1989年版。137頁。
19、玻 爾:《尼爾斯•玻爾哲學文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357頁。
20、海森伯:《物理學與哲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214頁。
21、彭羅斯:《皇帝新腦》,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版。517頁。
乙類——介紹性作品
1、 羅 素:《西方哲學史》,上卷(1963)、下卷(1976),商務印書館。
2、 威爾•杜蘭:《西方哲學史話》,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
3、 房 龍:《寬容》,三聯書店,1985年版。
4、 麥 基:《思想家》,三聯書店,1987年版。(BBC訪談)
5、 丹皮爾:《科學史》,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
6、 克萊因:《數學:確定性的喪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版。
7、 侯世達:《哥德爾、艾舍爾、巴赫》,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8、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9、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0、 周國平:《詩人哲學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丙類——經書
1、《摩西五經》(即《聖經•舊約》之「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2、《同觀福音書》(即《聖經•新約》之「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3、《聖經•新約》之「啟示錄」。
㈡ 摘抄好的記敘文的開頭結尾
摘抄好的記敘文的開頭結尾;
友誼開頭:現代人的友誼,很堅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間的寶藏,需我們珍愛.友誼的不可傳遞性,決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書.我們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誼,但我們不會和同一個人有不同的友誼.友誼是一條越掘越深的巷道,沒有回頭路可以走的,結尾,而是肝膽相照的情分,和朋友坦誠的交往,會使我們留存著對真情的敏感,會使我們的眼睛抹去雲翳,心境重新開朗.
團結開頭:每次聽到這首歌「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我總是感慨萬千,特別是在XX事情後,體會更是深刻。結尾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滲入泥土,便會消失不見,可匯聚成河卻是川流不息.如同我們,在許多的困難面前,一個人總是凸顯著單薄,而無法作為,可當我們團結起來,卻可以創造無數的奇跡.
寬容開頭: 寬容是人類生活中至高無尚的美德.因為寬容包含著人的心靈,因為寬容可以超越一切,因為寬容需要一顆博大的心.因為寬容是人類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這種情感能融化心頭的冰霜.將使個性從偉大墮落成連平凡都不如.。結尾 生活,往往紛繁,又常常平淡.正因為寬容如水,使紛繁經過過濾變得純凈;正因為寬容似火,使平淡通過鍛燒日趨鮮明;更因為有這詩般的寬容,才賦予人生以藝術,賦予生命以永恆.
㈢ 有哪些著名的哲學著作
外國的有:
羅素 《西方哲學史》 商務印書館
尼采 《悲劇的誕生》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內商務印書館
叔本華容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商務印書館
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 商務印書館
黑格爾 《精神現象學》 商務印書館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商務印書館
休謨 《人性論》 商務印書館
盧梭 《社會契約論》 商務印書館
柏拉圖 《理想國》
中國古代:
四書五經
道德經
莊子
墨子
韓非子
佛教眾經典
中國近現代:
梁漱溟 《鄉村建設理論》《人心與人生》《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 上海人民出版社
熊十力 《新唯識論》 上海書店出版社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三聯出版社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有沒有像愛因斯坦的《論自由》這一類的書籍推薦,或者文章。 順便推薦一下社科類的書籍
甲類1、 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426頁。
2、 培 根:《新工具》,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291頁。
3、 培 根:《培根論說文集》,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209頁。
4、 笛卡爾:《談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95頁。
5、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429頁。
6、 斯賓諾莎:《知性改進論》,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43頁。
7、 休 謨:《人類理解研究》,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145頁。
8、 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三聯書店,1986年版。128頁。
9、 拉•梅特里:《人是機器》,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74頁。
10、密 爾:《論自由》,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125頁。
1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恩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38頁。
12、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恩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頁。
1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恩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7頁。
14、西美爾:《金錢、性別、現代生活》,學林出版社,258頁。
15、卡羅爾:《愛麗斯漫遊奇境》,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274頁。
16、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卷一(1976)、卷三(1979),商務印書館。
17、凡勃倫:《有閑階級論》,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286頁。
18、馬修斯:《哲學與幼童》,三聯書店,1989年版。137頁。
19、玻 爾:《尼爾斯•玻爾哲學文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357頁。
20、海森伯:《物理學與哲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214頁。
21、彭羅斯:《皇帝新腦》,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版。517頁。
乙類——介紹性作品
1、 羅 素:《西方哲學史》,上卷(1963)、下卷(1976),商務印書館。
2、 威爾•杜蘭:《西方哲學史話》,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
3、 房 龍:《寬容》,三聯書店,1985年版。
4、 麥 基:《思想家》,三聯書店,1987年版。(BBC訪談)
5、 丹皮爾:《科學史》,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
6、 克萊因:《數學:確定性的喪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版。
7、 侯世達:《哥德爾、艾舍爾、巴赫》,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8、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9、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0、 周國平:《詩人哲學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丙類——經書
1、《摩西五經》(即《聖經•舊約》之「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2、《同觀福音書》(即《聖經•新約》之「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3、《聖經•新約》之「啟示錄」。
㈤ 小孩老師說我還是半個哲學家怎麼回答她
你說謝謝老師誇獎,以後還要多多學習
㈥ 哲學:現象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編輯本段]概念
現象學phenomenology, 20世紀在西方流行的一種哲學思潮。
狹義的現象學指20世紀西方哲學中德國哲學家E.胡塞爾創立的哲學流派或重要學派。其學說主要由胡塞爾本人及其早期追隨者的哲學理論所構成。廣義的現象學首先指這種哲學思潮,其內容除胡塞爾哲學外,還包括直接和間接受其影響而產生的種種哲學理論以及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中所運用的現象學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現象學不是一套內容固定的學說,而是一 種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說的現象既不是客觀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觀存在的經驗事實或馬赫主義的「感覺材料」,而是一種不同於任何心理經驗的「純粹意識內的存有」。
[編輯本段]詞源
「現象學」的詞源可上溯至18世紀法國哲學家蘭伯爾以及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G.W.F.的著作,但其含義均與胡塞爾的用法不同。胡塞爾賦予「現象」的特殊含義,是指意識界種種經驗類的「本質」,而且這種本質現象是前邏輯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現象學還原法的結果。
[編輯本段]發展時期
現象學思潮從20世紀初以來,按時序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胡塞爾現象學時期(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存在論現象學時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和綜合研究時期(40年代以後)。三個時期互有交叉,各時期均包括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胡塞爾現象學時期
胡塞爾現象學是在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F.布倫塔諾(1838~1917)意向性心理哲學的影響下創立的,但布倫塔諾認為心理行為的意識與該行為對象的意識是同一現象。胡塞爾則認為二者有分別,意識經驗的內容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與二者相關的意向性結構,從而離開了主張主體內在性的傳統唯心主義,返回到原始的「現象」,即各類經驗的「本質」。在他的倡導下所形成的早期現象學運動,旨在使哲學關注的重點,從當時新康德主義的「批判唯心主義」的主體概念,轉向意識經驗中的實在對象。這一運動的主要成員除胡塞爾和對意識中的情緒及價值結構進行現象學描述的舍勒,M.以外,還有所謂哥丁根與慕尼黑小組的A.賴那赫、A.普凡德爾(1870~1941)、M.蓋格(1880~1937/1938)、H.康拉德-馬修斯以及因加爾登,R.等。他們分別在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學、心理學、自然哲學、文學理論等研究中,運用現象學描述法探尋研究對象的「本質」,在對象中尋找不變的「先天」因素。胡塞爾的追隨者們當時認為,現象學是一種實在論哲學。早期現象學運動興起不久便由於胡塞爾轉向先驗現象學而趨分化。胡塞爾通過對意向結構進行先驗還原分析,分別研究不同層次的自我、先驗自我的構成作用和諸主體間的關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他認為,現象學的根本方法是反思分析,在先驗反思過程中存在著意向對象和與其相應的「諸自我」之間盤結交錯的反思層次。胡塞爾指責其追隨者們誤解了他的「事物本身」的概念,並由於囿於客觀主義和實在論而無法達到先驗意識水平。其追隨者們指責胡塞爾重返側重主體概念的唯心論老路。現象學研究的胡塞爾時期,最終由於海德格爾,M.學說被提出以及舍勒去世(1928)和納粹上台而宣告結束。
存在論現象學時期
胡塞爾的弟子海德格爾在20年代末改變了現象學研究的方向,開創了側重探討存在問題的新思潮。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研究基地也從德國移向法國,並逐漸擴展到其它地區。海德格爾認為,反思的意識盡管重要,但必須首先研究意識經驗背後更基本的結構,即所謂前反思、前理解與前邏輯的本體論結構——此在 (da-sein)結構。只有通過對這一基本結構的研究,才能了解意識和先驗自我的可能性及其條件,從而揭示隱蔽的「存在」。由於海德格爾探討存在的意義問題,因而其學說又被稱作是解釋學的現象學。然而,海德格爾的後期哲學無論是從對象還是方法上看,都與現象學越來越疏遠了。
梅洛-龐蒂是法國現象學最主要的代表之一。他也認為意識結構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但也既不同意胡塞爾把人最終還原為先驗意識,也不同意海德格爾把人的生存還原為神秘的「存在」,同時也反對薩特把自我的生存還原為自我對生存的意識。他認為「我思」必然把我顯示於歷史情境中,現象學還原的結果是先驗性的「知覺世界」。他強調知覺世界是人與世界的原初關系,因而主體必然「嵌於」世界之中,與世界和他者混同,以此否認唯心主義與實在論的界限。梅洛 -龐蒂是現象學意義論的重要研究者,認為知覺世界是一切意義的源泉,但意義始終是含混性的,其結果是意義與無意義混雜難分,現象學還原也就永無完成之日。
綜合研究時期的現象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比利時、聯邦德國、美國、法國分別建立了胡塞爾研究中心,對胡塞爾的思想重新深入研究,出現了不少精通胡塞爾哲學的現象學者,如比利時的梵布雷達,聯邦德國的蘭德格里伯、芬克和比麥爾。50~70年代在美國更出現了很多介紹研究現象學的學者,除早先的法伯、肯恩斯外,還有考夫曼、古爾維奇、舒茨、艾迪、伊迪、斯皮格伯格、泰美涅茨卡和納湯森等。在歐洲戰後較具獨創性的現象學者還有瑞士的精神病理學家賓斯方格、心理學家閔考夫斯基等。這一時期的現象學者盡管在研究的原則對象和方法論上具有更大的綜合性,但其學術地位一般而言尚不及前兩個時期的主要現象學者。然而,它作為一個整體的現象學思潮,在當代西方人文科學領域的影響卻比以前大得多。它的突出特點是: 研究活動擴展到東西歐、南北美以及亞非各洲,研究人數與學術活動均較前增加。 與其它哲學流派如分析哲學、實用主義、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解釋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等的比較研究進一步增強。 作為方法論的現象學,較為廣泛地應用於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宗教學、精神病理學、文學理論等人文學科的研究中。
㈦ 著名哲學家及其主要著作
舉例:
西方著名哲學家書籍目錄
關於蘇格拉底的書
《蘇格拉底這樣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種方式》
《蘇格拉底傳》
《與大師相遇——真理的追求者》
《回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申辯》
《蘇格拉底的審判》
《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對話》
《蘇格拉底的困惑》
《蘇格拉底之道》
《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
《蘇格拉底之死》
《談話錄》
《理想國》
《蟬》
柏拉圖著作:
I《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斐多篇》 。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饗宴篇》、《斐德羅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 、《蘇格拉底之死》。
偽托柏拉圖的著作:
《米諾斯》(Minos)《歐律克西亞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愛人》(Lovers)
亞里士多德著作集
1、邏輯學:《范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題篇》、《辯謬篇》,以上六篇邏輯學著作總稱《工具論》。
2、形而上學:《形而上學》。
3、自然哲學:《物理學》、《氣象學》、《論天》、《論生滅》。
4、論動物:《動物志》、《動物之構造》、《動物之運動》、《動物之行進》、《動物之生殖》、《尼各馬克倫理學》、《158城邦制》。
5、論人:《論靈魂》、《論感覺和被感覺的》、《論記憶》、《論睡眠》、《論夢》、《論睡眠中的預兆》、《論生命的長短》、《論青年、老年及死亡》、《論呼吸》、《論氣息》。
6、倫理學和政治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優台謨倫理學》、《政治學》。
7、《修辭學》、《詩學》。
黑格爾著作
《精神現象學》
《邏輯學》
《哲學科學全書綱要》 (全書分三個部分: 邏輯學、 自然哲學、 精神哲學)(先後共出版過3個版本;其中邏輯學部分被稱為「小邏輯」)
《法哲學原理》
《美學講演錄》(又譯:《美學》、《談美學》)
《歷史哲學講演錄》
《哲學史講演錄》
《宗教哲學講演錄》
叔本華主要著作列表
1813年大學博士論文《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1816年,《論視覺與顏色》
1819年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把客觀世界同主體意識中的世界混為一談。在此基礎上,他完成他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體化)——事物(意志的間接客體化)
1836年《論自然中的意志》
1839年,《論意志的自由》
1840年,《論道德的基礎》
1841年《倫理學中的兩個根本問題》
1851年,《附錄與補遺》
馬克思主要著作
《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1838年-1841年)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年)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
《論猶太人問題》(1843年-1844年)
《神聖家族》(1844年-1845年)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年)
《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1846年)
《罷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哲學的貧困》(1847)
《工人聯合會》(1847年)
《共產黨宣言》(1848年)
《僱傭勞動與資本》(1849年)
《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57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年)
《福格特先生》(1860年)
《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1863年)
《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1864年)
《法蘭西內戰》(1871年)
《資本論》(1865年、1885年、1897年)
恩格斯主要作品
1.《反杜林論》:集中當時多門科學的重要成果,批駁了杜林的理論。
2.《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對哲學問題作出經典概括,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提出了科學標准。
3.《自然辯證法》: 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4.《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觀闡明了國家的實質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為歷史哲學研究的主要作品。
尼采主要著作
《悲劇的誕生》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不合時宜的考察》
《自白者和作家大衛·斯特勞斯》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二部:
《歷史之用途與濫用》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三部:
《教育家的叔本華》
《尼采論叔本華》
《古修辭學描述》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四部:
《瓦格納在拜洛伊特》
《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啟示藝術家和文學家之靈魂》
《朝霞》
《快樂的知識》
《樂觀的智慧》
《敵基督者》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善與惡的超越》一譯 《善惡的彼岸》
《道德的譜系》
《瓦格納事件》
《偶像的黃昏》
《上帝之死》
《上帝死了》
《尼采自傳》
《瞧這個人》
《尼採的人生》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
《尼采詩抄》
《尼采詩選》
《快樂的智慧》
《我妹妹與我》
《我們缺什麼》
㈧ 兒童哲學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一)讓哲學走進兒童的生活
李普曼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哲學教育家。和哲學家馬修斯把兒童哲學確立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的目標不同,李普曼一直致力於提高兒童的批判思維能力,關注如何把哲學課程帶人兒童的生活。
他在新澤西的蒙特克萊爾創立了兒童哲學促進機構,一直致力於哲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普及工作。幾乎在馬修斯出版《哲學與幼童》的同時,李普曼出版了《課堂中的哲學》。此前,在1978年他已經編著出版了《與哲學一起成長》一書,對兒童與哲學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二)教育重建:讓學校生活成為哲學「冒險」
在1970年之前,美國的小學里沒有哲學課。「幾個世紀以來,哲學一直是大學生或研究生們的專利。而今,為什麼要在已經排得滿滿的基礎教育課程中加上哲學課呢?」這是因為今天的教育過多地強調工具價值和外在價值,而忽視了內在價值。兒童需要探究與發現,需要對意義的理解,甚至某種冒險經歷——「為什麼兒童的整個學校生活就不能夠成為一次冒險呢?」四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李普曼提出了教育重建(Ecational Redesign)的概念。和馬修斯從哲學家的角度欣賞兒童不同,李普曼把對兒童哲學能力的欣賞直接轉換為教學實踐。
李普曼指出,兒童不僅希望理解各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想知道它發生的目的和引起它的動機,並進行自己的推理。例如,大人試圖對一個2歲的孩子說:「看,天空真美。」孩子則回答道:「很美,誰畫的呀?」孩子發現人們創造一些美好的東西,例如一些美麗的畫。天空很美,因此它也是被畫出來的。哲學始於驚奇,而「成人已經學會接受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混亂,並把它們看作理所當然的。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不再好奇事情為什麼是它們現在這個樣子。」也許,是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停下來驚奇與思考了。而在兒童的生活中,涌現的所有事物都帶給他們謎一樣的感受。「為什麼在水坑的表面能夠看到彩虹的顏色呢?」「因為水的表面有一層油啊。」面對成人這樣的回答,孩子也許不說話了,但他的困惑依然存在。為什麼有油就有彩虹呢?為什麼游泳池的水看起來藍瑩瑩,捧在手上就變白了?為什麼這個引起那個?成人並沒有解決孩子的疑惑。心理學家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還把兒童稱為「道德哲學家」。《蘇菲的世界》的作者賈德也說「小孩子應該比較可能成為好哲學家。」
在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李普曼和他的同事在中小學進行了長期的哲學課程實踐。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所有的哲學課都不安排在學校的第一個課時或最後一個課時進行。《混亂中的兒童——兒童的哲學體驗》一書介紹了李普曼等人1987-1989年在華盛頓的公立學校中進行的兒童哲學課程。在他最初發表於1991年的著作《教育中的思維》中,他就系統地介紹了如何在學校教育中讓不同水平的兒童更加善於思考和通情達理。他提出教室應該成為探究的場所,哲學課程應該重新設計,以提供「今日課程中所缺失的概念和價值」。李普曼的研究被推廣到美洲、歐洲等許多地區,土耳其、夏威夷等地方都有學校在進行兒童哲學課程的實踐。和馬修斯引導兒童得出某種哲學結論不同,李普曼傾向於鼓勵兒童進行開放式的討論,教師只是討論的促進者,而非引導者。討論內容往往是沒有固定結論的話題或沒有答案的問題。探究精神是李普曼哲學課的主導精神。
三、李普曼與馬修斯的分歧:教化兒童還是欣賞兒童?
事實上,馬修斯與李普曼是多年的好友。李普曼曾經對馬修斯的工作給予了直接鼓勵。李普曼主編的雜志曾經一度連載由馬修斯主持的兒童哲學欄目——「加里叔叔講故事」。馬修斯通過李普曼的雜志和兒童分享哲學故事,進行哲學對話。馬修斯則尊稱李普曼為「兒童哲學研究的先驅」。不過在兒童哲學的學術研究方面,他們二人在互相尊重和借鑒的基礎上堅持著自己的觀點。
(一)李普曼的「給兒童哲學」與馬修斯的「與兒童進行哲學對話」
李普曼和馬修斯都承認兒童具有非凡的哲學能力。然而,李普曼認為,「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證明兒童有進行哲學思考的能力,從而為兒童學習哲學奠定了基礎。因此,他致力於學校課程的重建,把哲學引入到兒童的日常課堂中去。李普曼等人認為,既然學校是廣泛遍布世界的學習機構,兒童到其中來學習閱讀、寫作、地理、歷史……為什麼他們不應該在學校里學習思維和思考的技巧呢?
而馬修斯一再指出,成人應該和兒童進行平等的對話,向兒童學習,聆聽他們的聲音。《危機中的兒童》的作者——普利策文學獎獲得者克爾斯(Robert Coles)在為馬修斯《與兒童對話》做的序言中說:「在我與美國及國外的兒童打交道的這么多年裡,我有時會聽到兒童說出令人驚奇的名言警句。我也會被孩子的提問窘住,甚至擊敗。」然而,多數成人依然對兒童的能力、思維與反思持懷疑態度,他們甚至沒有認真傾聽兒童的話,這正是馬修斯希望改變的現象。他喜歡和孩子對話,這是他一生堅持的習慣。無論講學或游覽到任何地方,他都盡量尋找機會和當地的孩子們對話,傾聽兒童對一些哲學問題的看法。
馬修斯覺得,任何有意去收集兒童言談的人完全可以編出一部關於兒童哲學的著作。事實上,的確有不少人這么做了。費魯奇在他的《孩子是個哲學家》一書里就說:「孩子的思考方式與我們大不相同:他們的想法和舉動都是突發奇想和無法預測的,隨興所至,走到哪兒算哪兒」。如果說成人的「腦袋裡都是尋常定式的邏輯」,而小孩就「寬廣多了。」「小孩的思考是散點式的,不會走你事先規劃的路徑,自由自在,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兒童「早就喜歡提出哲理性的問題,還要做哲理性的評論,比十三、四歲的孩子做得更多。」
(二)「教導兒童」,還是「欣賞兒童」
隨著李普曼研究的深入,他與馬修斯的分歧也日益加深。李普曼強調「給兒童的哲學」,在他的影響下,有不少學者認為「兒童哲學就是一種哲學教育」,其本質是為了哲學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兒童哲學思維的能力。
基於李普曼的理念,在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布萊恩特·格里非斯(Byrant Griffith)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在一所小學里成立了「兒童哲學傢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里,教師鼓勵兒童從事各種有關哲學的思考和游戲。在2008年美國課程促進研究會的年會上,筆者遇到了格里非斯教授。他告訴筆者這所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自編自演一部「什麼是真善美」的戲劇。格里非斯遺憾的說,由於三年級的學生必須通過閱讀測試,如何解單項選擇題的技巧與策略也成為課堂教授的重要內容。他說,美國的學生們只記憶,不思考,這已經成為了教育的一大弊端。也許正因為如此,孩子們對這個鼓勵思考的小哲學傢俱樂部非常感興趣。雖然第一屆俱樂部成員的名額只有30個,但報名的孩子人數達到了72人。其他著名兒童哲學課程研究者還包括提倡培養兒童批判思維的約翰遜(Johnson,Tony W,1984))等人。我國也有不少研究者開始把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課程引入到幼兒園課程中去。
而馬修斯則信奉「兒童的哲學(Philosophv of Children)」。馬修斯認為,兒童完全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出問題,發表評論,進行推理,從事一系列即便是哲學家也不得不承認的哲學行為。同時,馬修斯一再聲明,他提出「兒童哲學」的概念絕對不是認為兒童是比成人更好的哲學家,只是建議生活在科學世界裡的成人們在兒童面前要拋棄優越感,認真傾聽兒童提出的哲學、認知或道德方面的問題。同時,理解兒童哲學也是為了幫助成人認識自然、理解成人哲學(或哲學本身)的意義。總之,馬修斯關注的只是作為一個哲學分支的兒童哲學,因此其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欣賞兒童,而非教育兒童。
㈨ 哪些哲學家是主張盡情享樂的
追求享樂的典型:伊壁鳩魯學派
以下資料供參考:
伊壁鳩魯(Epikouros,約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臘哲學家,幸福主義倫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首次建立了一個以感覺主義為出發點,以追求個人的身體無痛 苦和靈魂的無十擾為目的的快樂主義倫理學體系。
伊壁鳩魯把他的生存倫理的基礎建立在這樣一個過分單純化的教理上:「快樂是神聖生命的啟始和終結。」這並不是說他是一個追求感官享受的人或者是個浪子,他是一個脆弱而且長期多病的人,他只尋求並提倡平靜和適度的快樂,並在講座時反對這樣一些極度的快感,如暴飲暴食,在公共場所歡呼,玩弄權術和性交。關於最後一種,他說過:「沒有一個人因為沉溺於性交而優人一等,他做得不算太差也行。」可是,他的確養了一個情婦,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墮入愛情的話,性快樂是相對無大礙的。 然而,從他的快樂主義倫理學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誤解和批評,人們往往把他的快樂主義倫理學視為縱欲主義和享樂主義學說,甚至把它視為耽於肉體享樂的粗俗的肚皮哲學」,對他橫加指責。西塞羅對伊壁雞曾一倫理學的批判就很具代表性:"七種美德,卻要迎合感官上的快樂,它處於一種多麼可悲的奴役狀態啊!而目_,智慧的功能將是什麼呢?在兩種感官上的快樂之間作技巧的選擇嗎?就算可能沒有什麼比這種選擇更令人愉悅的了,但試想,對於智慧來說,還有什麼比這種作用更卑賤的呢?"類似的誤解和批評,至今仍未完全消除。瞥人啼笑皆非的是,直到現在人們還把他的名字與那種放縱吃喝的人聯系在一起。
倫理學是伊壁鳩魯的主要興趣所在,他對心理學注意極少,只不過就德謨克利特的知識學術詭辯一通而已,因為這適合他的實用主義和世俗的哲學。然而,如果他追求過他自己的學說當中的心理學意義的話,他可能就成了心理學故事中的一個偉大人物。按照迪奧京斯·萊奧修士的說法,「(伊壁鳩魯主義者)說,有兩種激情,即快樂和痛苦,它們會影響任何活著的東西。一種是自然的,而另外一種是我們的本質之外的東西,這是我們判斷所有需要選擇或者拋棄的東西的基礎」。這很明確地昭示了我們今天叫做再勵原則的理論,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它是學習的基本機制。可是,伊壁鳩魯和他的弟子們只發展了這個二分法的形而上的部分,而沒有展開心理學方面的含義。
㈩ 當前國際上兒童哲學的幾種內涵
當前國際兒童哲學的其中內涵分別有很多種 通過不同的方法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