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法學家阿利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法學家阿利

發布時間: 2021-03-16 05:58:39

❶ 印巴分裂的原由

克什米爾問題——印巴沖突的由來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❷ 文藝復興的參加者主要是貴族知識分子嗎

文藝復興影響的僅僅是少數的富有的人,民眾的生活並未發生明顯的改變,
所以文藝復興的參加者主要是貴族知識分子

❸ 查士丁尼一世的生平

查士丁尼於483年出生於色雷斯斯科普里的一個農民的家庭里。
他的叔父查士丁(450—527)出身行伍,以作戰有功升任禁衛軍統領。查士丁一世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色雷斯農民,靠軍隊發跡,爬上東羅馬君主寶座。查士丁一世對自幼跟隨著自己的侄兒查士丁尼寄予了厚望,讓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從518年後,查士丁尼就協助叔父掌理政務,擔任帝國行政指導。
於518年,查士丁被擁立為拜占廷皇帝,是為查士丁一世。查士丁尼以養子身份協助查士丁一世制訂國內外的重要政策,並獲得「愷撒」和「奧古斯都」的封號。
527年8月,查士丁一世去世,查士丁尼成為拜占廷帝國皇帝。 查士丁尼即位後,為自己確定了主要的政治目標:「收復」西部領土,恢復基督教的羅馬帝國。他為此常常徹夜不眠,費盡心機,幾乎到了發狂的地步,以致當時有人驚呼:查士丁尼不是人,而是個絲毫不需要休息的惡鬼!
在他身邊為他出謀劃策的人物中間,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皇後提娥多拉(約500—548)。提娥多拉以前是君士坦丁堡劇院的一個伶人和名妓,被查士丁尼看中,於523年結為夫婦。查士丁尼執政後,提娥多拉成為很有權勢的人物,對查士丁尼政事產生重大影響。 查士丁尼首先採取措施鞏固帝國的內部,統治任命10人組成的委員會(以後又組成16人委員會),系統編纂羅馬帝國的法律。全部編纂工作從528年開始,到534年告竣,歷時6年。
法典包括兩個綜合部類,一類是由政府頒布的各種法令,稱為成文法;另一類是著名法學家對法令的論述和闡釋。委員會收集了自哈德良以來歷代皇帝所頒布的法令,刪除過時和相互矛盾部分,於529年編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0卷。533年編成《法學匯纂》,共50卷,收集了歷代法學家的論文。同年又頒布《法理概要》,或稱《法學家指南》,簡要闡明法學原理,作為學習羅馬法的教材。
在法典編纂工作完成以後,查士丁尼又陸續頒布了168條敕令。這些敕令,當時未被列入法典,到了565年也被編輯成集,稱為《新法典》作為查士丁尼法典的補充。查士丁尼時代匯集整理的全部羅馬法律文獻,統稱《羅馬民法匯編》。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全的法典。它確定了統一的無限私有制概念,提出了公法和私法的劃分:「公法是有關羅馬帝國政府的法律,私法是有關個人利益的法律。」私法基本上分人、物、對物權、對人權(即債、契約等)以及民事訴訟等五個部分,體現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換本質的法律關系問題。
恩格斯稱羅馬法為「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是「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其所具有的意義大大超出了上古和中世紀社會的范圍。從十二世紀起,西歐重新恢復對羅馬法的研究,《羅馬民法匯編》成為各國研究和制定法律的基礎。其中的公法對後世無多大影響,而私法則對近代歐洲各資產階級國家的立法起了重大的作用。 查士丁尼編纂法典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帝國的統治。法典中滲透君主專制的思想,極力歌頌君權,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再比皇帝陛下更高貴和更神聖」,「只有他(皇帝)一個人能夙興夜寐,為人民的幸福著想」,皇帝的旨意具有法律的效力,,誰反對皇帝就要遭到法律的懲治。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權同神權結合起來,第一個提出君權神授的思想,宣傳皇帝直接得到「天惠」來統治人民,使君權神聖化。為了鞏固奴隸主對奴隸和隸農的統治,阻止在帝國內部已經孕育的封建因素的發展,法典一再強調奴隸和隸農的依附地位,他們必須服從主人,「都應該服從自己的命運」,不得有任何反抗。由於拜占廷的奴隸制度正在發生變化,使用奴隸勞動已不再能獲得厚利,《新法典》不得不規定允許釋放奴隸,隸農則仍須固著在土地上,以保證大地主有充足勞動力。 查士丁尼還利用基督教來作為其專制政體的支柱。他登台不久,即宣布自己是國教東正教的保護者,首要責任就是要根絕一切異端。他限令所有異教徒在三個月之內都得改奉正教,不許他們擔任國家官職,沒收他們的寺院並移交給正教徒,甚至把沉重的勞役和兵役加在他們頭上。529年,查士丁尼將雅典的一所著名的哲學院作為異教團體加以封閉,將其中七位有名學者放逐到波斯。529—530年,他又鎮壓了巴勒斯坦的撒馬利亞教派的反抗。但使他最感棘手的則是一性論教派,這個教派只承認基督具有有神性,反對官方教會的富有和腐化,要求神職人員放棄世俗的財富和享受。這種教義早在埃及、敘利亞等地傳播,當地被壓迫人民參加這個教派,利用這一宗教異端來反對帝國的統治。530年,帝國政府在敘利亞安提阿頒布命令,凡不承認查爾西頓宗教會議的予以放逐。大規模的反抗運動迅速興起。536年,皇後提娥多拉的親信狄奧多西被派往亞歷山大任大主教,這又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抗。反抗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查士丁尼卻深深感到繼續對一性論教派採用高壓手段會危及他的統治。他採納了皇後提娥多拉的意見,力圖與這一教派妥協,把被放逐的那些一性論教派的主教釋放回來,並設法調和一性派教徒與帝國政府、官方教會的矛盾。這些努力並未能消除一性論教派的反抗情緒。 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拜占廷在經濟上還保持相對穩定,城市繁榮,工商業興盛,但是城鄉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大量財富,都被帝國政府耗費在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和人數眾多的軍隊、對內鎮壓人民、對外發動戰爭等方面。帝國政治十分腐敗,貪污、賄賂、賣官鬻爵成風。從朝廷到行省大小官員,無不濫用職權,對人民敲榨勒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查士丁尼曾經在行政上作過一些改革。譬如,簡化行政機構,裁減官員,加強中央與地方聯系等。另外還對一些擁有大地產並力圖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的元老院貴族進行了斗爭,但未取得明顯效果。查士丁尼本人在這一時期又大興土木,在首都君士坦丁堡興建了宏偉宮殿和堂皇的聖索非亞教堂。為了抵禦外族入侵,查士丁尼還到處修築橋梁,敷設道路,從多瑙河到阿爾明尼亞高山及幼發拉底斯河兩岸,沿途建立了幾百座要塞,構成防衛網。為完成這些規模巨大的工程所需大量資金和繁重勞動無疑落在勞動人民的頭上。 查士丁尼一世是一位「不眠的皇帝」,他親自管理許多事情。他的法典是全新的,其作用一直延續到近代。他本人對城市和省份的管理也非常關心。但他也不得不經受一些打擊,其中最主要的是尼卡暴動。
登位後,為了爭奪高加索通往黑海的出口,以及參加對東方貿易競爭,即與薩珊波斯展開爭奪戰,但是長此下去,不利於為在義大利和北非恢復古羅馬帝國而進行的戰爭。因此查士丁尼於532年不惜以賠款11,000磅黃金為代價,與波斯締結了和約。對於巴爾干北部諸蠻族部落的進攻,也是以重金收買酋長的方式求得和平。這樣,暫時穩定了東方和北方的邊境。查士丁尼隨即集中兵力向西,企圖消滅建立在西羅馬帝國舊址上的蠻族國家。533年,查士丁尼借口其同盟者希爾得西斯被廢,派大將貝利撒留率軍入侵北非汪達爾王國。他利用汪達爾貴族內訌以及當地部落與汪達爾上層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勾結舊奴隸主和教會勢力,攻佔王國首都迦太基,消滅汪達爾王國,在北非恢復帝國的行政機構。 535年,查士丁尼製造了另一借口,即東哥特攝政王後愛瑪拉森莎被殺害事件,命貝利撒留渡海進兵義大利,攻打東哥特王國。貝利撒留軍隊在西西里登陸,536年攻打羅馬。查士丁尼下令在義大利恢復奴隸制制度和舊日羅馬的地方行政機關,讓過去的奴隸主重新上台。他們對奴隸和隸農反攻倒算,奪回土地,搜查隸農和奴隸。使那些已經獲得自由的人全都陷入淪為奴隸的困境。帝國政府還在義大利竭力搜刮民財,濫征苛捐雜稅,使得居民不禁懷念起蠻族統治時期的處境。 查士丁尼在北非、義大利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紛紛支持汪達爾人和哥特人起來繼續與拜占廷軍隊斗爭。北非人民在斯多查的領導下舉行起義,堅持十年(536—546)。義大利的奴隸和隸農支持東哥特國王托提拉對抗侵略軍。在一個時期內,托提拉軍勢極盛,收復了大部分土地。把貝利撒留逼到半島的西南部。後來,查士丁尼派軍隊從義大利北部增援,才於555年消滅了東哥特王國。 查士丁尼在征服義大利的同時,利用西哥特王國內亂之機,領了西班牙的東南部。科西嘉、撒丁尼亞、巴利阿利群島以及達爾馬提亞等地,都先後並入拜占廷版圖。至此,拜占廷帝國已囊括西羅馬帝國的絕大部分舊有領土,比它原有的領土面積幾乎擴大了一倍。 但是,查士丁尼的功業未能持久。長期的對外戰爭削弱了帝國的軍事和財政力量。自555年後,查士丁尼已無力發動新的戰爭,貌似強大的拜占廷帝國在同斯拉夫人、匈奴人以及在同波斯的戰斗中,總是吃敗仗。被征服地區的人民的反抗斗爭日益激化,一性論教派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地仍然堅持斗爭。面臨這種形勢,查士丁尼一籌莫展,只好以研究神學問題來「排遣」,最後在565年1月死去。他的繼承人查士丁二世即位後曾經驚呼道:「我們的國庫空虛,負債累累,達到極端貧困的境地,軍隊也趨於瓦解,以致國家遭到蠻族不斷的侵襲與騷擾」,這就是查士丁尼留下的殘破局面。查士丁尼死後。帝國在西方的領地相繼喪失。568年,義大利北部和中部被倫巴德人侵佔。隔了10多年,拜占廷在西班牙的領地被西哥特人收復。查士丁尼恢復奴隸制羅馬帝國的反動政策終於徹底破產。

❹ 羅馬法時期代表人物觀點

西塞羅,自然法之父,法律應該是自然的不是人定人為的

❺ 12世紀巴基斯坦古代國王的名字

巴基斯坦於1947年8月14日與印度實行分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作為原印度國土的一部 分,巴基斯坦有著悠久的歷史,次大陸的許多古代文化遺址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 考古發掘表明,大約在40萬年以前,在今拉瓦爾品第附近的索安河河谷就有人類的活動。 這 一舊石器時代的文化被稱為「索安河文化」。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在俾路支高原的峽谷和 山腳地帶出現了村落,居民們開始使用石制的工具耕種,這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被稱為「村 落文化」。「城市文化」始於公元前2800年前後,信德省的科特迪基遺址為其早期階段,而 信德省的摩亨焦達羅和旁遮普省的哈拉帕遺址,則是其成熟階段,它們就是舉世聞名的印度 河文明的發源地。 考古學家通過對摩亨焦達羅和哈拉帕遺址人體骨架的解剖認為,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屬達 羅毗荼人。 公元前2000年前後,生活在中亞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經開伯爾山口和博朗山口來到印度 河流域。他們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漸衰亡。此後1000多年,次大陸的歷 史進入了「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開始向北轉移,他們後來開辟的城市坦叉始羅 (塔克西拉)、布希格拉瓦(查薩塔)和富樓沙(白沙瓦),就在今巴基斯坦的北部。自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起,包括今巴基斯坦在內的印度西北部,屢遭外族的入侵。繼波斯人 、希臘人之後,塞種人、安息人、貴霜人於公元前1世紀後相繼進入印度西北部。貴霜國王 迦膩色迦(129—152年在位)當政時期,王朝疆域擴至克什米爾、信德、阿格拉和喜馬拉雅山 以北的莎車和和田。 笈多王朝時期,印度進入封建社會,國勢強盛,文化發展。8世紀初,阿拉伯軍隊征服了信德沿海至木爾坦地區,在次大陸建立了第一個伊斯蘭政府。 從9世紀末起,伊斯瑪儀派傳教士不斷來到信德和木爾坦等地,在下層人民中傳教,大批當 地居民改教成為穆斯林。 10世紀末,改信伊斯蘭教的突厥人進一步向次大陸擴張。997年,阿富汗加茲尼王朝軍隊開 始入侵北印度。到11世紀初,巴基斯坦西北部第一次置於穆斯林統治之下。12世紀初,阿富 汗的古爾王朝取代了加茲尼王朝在旁遮普的統治,並向恆河、朱木拿河流域推進。1206年, 古爾王朝將領奴隸出身的庫特布·艾伯克(1206—1210年在位)在德里建立了次大陸第一個穆 斯林王朝——奴隸王朝,開始了穆斯林的有效統治。此後300年間,德里歷經了6個王朝,史 稱德里蘇丹王朝。德里蘇丹王朝時期,大批烏拉瑪和蘇非來到次大陸,伊斯蘭教在次大陸 廣為傳播。 1526年,蒙古人佔領德里,建立了莫卧兒王朝。在莫卧兒王朝統治的300多年裡,伊斯蘭教 宗教哲學和文學藝術得到深入發展並取得了輝煌成就。 伴隨莫卧兒王朝的瓦解,英國殖民主義者加緊了對印度的軍事佔領和掠奪。1757年普拉西戰 役後,印度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至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後,莫卧兒王朝徹底覆滅 ,穆斯林在次大陸歷時600多年的統治隨之結束了。 莫卧兒王朝末期,傳統派宗教學者主張通過恢復伊斯蘭教的原旨教義和各項制度,挽救王朝 的危機。19世紀初,瓦利烏拉的後代和追隨者在 北印度發起了聖戰者運動,旨在通過對異教徒的聖戰推翻殖民統治,建立伊斯蘭教的理想社 會。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後,殖民當局對穆斯林進行了殘酷鎮壓,將穆斯林作為打擊 的主要目標。在英國殖民當局「分而治之」的政策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教派沖突日 益加劇。19世紀中葉以後,在印度穆斯林社會中出現了伊斯蘭教的改革和復興運動。其中賽義德·阿 赫默德·汗(1817—1898)領導的阿利加爾運動,在印度伊斯蘭教近現代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 1906年,賽義德·阿赫默德·汗的繼承者們在穆斯林教育會議的基礎上成立了印度穆斯林第 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組織——全印穆斯林聯盟。1913年後,穆斯林聯盟和國大黨在爭取印度民 族獨立的斗爭中曾一度合作,1928年後合作破裂。1930年,著名穆斯林詩人和哲學家伊克巴 爾提出了在印度西北部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的思想。1933年,青年法學家拉赫瑪特·阿里 為這個穆斯林國家起名為「巴基斯坦」, 意為「清真之國」。 1940年初,穆罕默德·阿里·真納(1876—1948)明確提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兩個民族」 ,印度應分治為民族國家,給兩個主要民族以單獨的祖國。1940年3月23日,真納領導下的穆 斯林聯盟在拉合爾召開全國會議,通過了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1947年6月,英國公布「蒙 巴頓方案」,同意印巴分治。同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獨立方案。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真納任第一任總督。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頒布第一部憲法,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❻ 關於古羅馬的誕生誰知道

距今約46億年
·地球形成

距今約45~24億年
·地球太古代。晚期出現生命,存在菌類和低等藍藻

距今約24~5.7億年
·地球元古代。藍藻和細菌開始繁衍,末期出現原始腔腸、軟體和節肢等無脊椎動物

距今約5.7~2.3億年
·地球古生代。出現無葉植物和昆蟲,海中魚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繁盛

距今約2.3億~6700萬年
·地球中生代。爬行類動物繁盛,恐龍發展,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出現

距今約6700~250萬年
·地球新生代第三紀。植物與動物逐漸接近現代,哺乳類動物繁盛

距今約6000萬年
·地球上出現最早的靈長類動物

距今約3500~3000萬年
·原上猿生活在今埃及法雍等地區,為迄今所知最早的古猿

距今約1400~700萬年
·臘瑪古猿生活在今肯亞特南堡、南亞西瓦立克山地、中國開遠和祿豐以及土耳其、匈牙利等地,
為迄今所知最早的正在形成中的人

距今約300、400萬年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

距今約200、300~1萬年
·人類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流行,已使用火,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器。狩獵和採集業發展,血緣家
族及母系氏族公社產生

距今約170萬年
·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元謀人生活在今中國元謀一帶,已能製造和使用石器,已會用火

約70~20萬年前
·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北京人生活在中國華北地區

約公元前3~前1萬年
·原始宗教出現

約18萬年前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

約公元前1.2萬~前4000年
·人類中石器時代。發明並使用弓箭,細石器廣泛應用,狩獵業發展

約公元前8000~前2000年
·人類先後進入新石器時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現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母系氏族公社繁榮

公元前6000年
·小亞細亞地區出現亞麻和羊毛織物

約公元前6000~前1000年
·古代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希臘、羅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約公元前5000年
·亞洲西南部和中亞地區開始用冷鍛法加工天然銅
·古代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為已知最早的衡器

約公元前5000~前4000年
·古代埃及出現以太陽和月亮為規律的日歷,為已知最早的日歷

約公元前5000~前3300年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下游地區

約公元前4800~前4300年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中游地區

約公元前4300~前2500年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下游地區

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古代埃及、西南亞、南歐、中歐和中國等地先後開始用礦石煉銅

公元前3760年
·古代猶太人日歷的首年

公元前3500~前3100年
·古代兩河流域烏魯克時期。出現陶輪制陶和塔廟建築,創造了楔形字
·古代埃及國家(諾姆)形成。出現了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前3000年
·古代兩河流域居民開始使用輪式運輸工具
·古代埃及人已在農業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公元前3372年
·古代南美瑪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公元前3100年
·古代埃及上埃及統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統一國家。埃及早王朝時期開始

公元前3000年
·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約公元前3000年
·古代埃及出現有槳和帆的船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銅鏡
·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印章文字

公元前3000~前2300年
·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出現

約公元前2700年
·中國浙江錢山漾留存較為精細的絲織物

公元前2686~前2181年
·埃及古王國時期。國家統一完成,君主專制確立,大規模興建金字塔

約公元前27世紀
·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時代的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形成,為迄今已知最早的史詩

公元前26世紀
·古埃及著名的獅身人面像落成

約公元前2500年
·中國出現竹管樂器
·古埃及出現玻璃球
·古代蘇美爾醫學發現礦泉水有癒合特性
·古代蘇美爾人已使用燃油燈,學會烤制麵包和釀制啤酒
·歐洲出現編織機

約公元前2500~前1500年
·西亞古亞述時期

公元前26世紀
·中國史官沮誦、倉頡造文字

公元前25~前23世紀
·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人發明在陶片上刻劃地圖,為已知最早的地圖

公元前2378~前2371年
·古代蘇美爾拉格什國王烏魯卡基那在位,進行世界最早的改革

公元前2371~前2154年
·古代兩河流域阿卡德王國時期。國王薩爾貢統一兩河流域南部,向君主專制過渡

約公元前2300~前1750年
·古代印度哈拉帕文化時期。出現城市文化,國家形成。已使用文字,使用陶輪制陶

約公元前23世紀
·中國堯命羲、和觀測天象,制定歷法,以366日為一年,置閏月以正四時

公元前2181~前2040年
·古埃及第一中間期。統一王國瓦解,貧民奴隸大起義

約公元前~前2096年
·古代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創立者烏爾納姆在位,頒布《烏爾納姆法典》,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

約公元前21世紀
·中國禹治水成功

約公元前21~前17世紀
·中國二里頭文化存在

約公元前21~前16世紀
·中國夏朝

公元前2040~前1786年
·古埃及中王國時期。青銅器廣泛應用,開發法雍湖地區,修建卡爾納克神廟

約公元前2017~前1595年
·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時代

約公元前2000年
·中國出現五音音階音樂
·愛琴海地區邁錫尼文明出現
·古代埃及出現圖書館
·古代埃及人已製作木乃伊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古希臘出現線形文字,青銅器廣泛使用

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第6代國王漢穆拉比在位,君主專制確立,制定《漢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786~前1567年
·古代埃及第二中間期。貧民奴隸再次大起義,喜克索斯人入侵,統治埃及百餘年(前1680~前1567)

約公元前18世紀
·古巴比倫出現農人歷書,內容包括灌溉、耕耘和收獲,為已知最早的農人歷書

約公元前17~前14世紀
·小亞細亞赫梯古王國時期

約公元前16世紀
·中國湯伐夏桀,夏朝滅亡

公元前16~前11世紀
·中國商朝

公元前1600~前1000年
·中國黃河流域形成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完整的生產過程,絲織物品種有

❼ 初中外國歷史的年份順序表,加上歷史事件。

1492——1493年
第一次遠征美洲
1640——1688年

1689年
通過《權利法案》
18世紀60年代 英國
開始
1775——1783年

美國通過《
》,
誕生
1787年 美國制定憲法
1789——1794年

1790——1826年
民族獨立運動
1799年8月 拿破崙發動「

1804年 拿破崙稱帝
1814年 英國
孫研製出第一輛

1815年
滅亡
19世紀30——50年代 英國憲章運動
1839年6月

6月 鴉片戰爭爆發
1842年8月 中英簽訂《

1848年 《
》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
1851年
運動

1856年10月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年 中俄簽訂《


10月
攻佔北京
19世紀60——90年代

19世紀60——70年代
開始
1861——1865年 美國

1862年 美國頒布《

1868年 日本
開始
1871年

1876年
進軍新疆

7月
爆發

11月 孫中山成立

4月 中日簽訂《


6月

6月
侵華

9月 清政府與列強簽訂《

19世紀末20世紀初 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美國
試飛飛機成功

8月
成立

清政府廢除

10月10日

1月1日 中國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2月
皇帝退位清政府覆滅
1914——

9月
創辦《
》雜志

4月 美國參加

11月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

1——6月

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月
成立
1921年3月 蘇俄開始實施「

1921年7月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11月
召開

義大利建立

10月
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建立

1月 列寧逝世

1月
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
形成

7月
出師北伐
1927年4月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成立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9月

1928年4月
等與毛澤東在

1928年10月 蘇聯執行

1929——
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大危機

9月18日 日本在中國發動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開始實行「新政」

1月
被任命為

政權建立

10月
紅軍開始長征
1935年10月
長徵到達

1936年10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
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1936年12月12日

1935——1936年 義大利侵略

1936年 蘇聯新憲法頒布
1937年7月7日
事件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11月
侵略集團「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形成
1938年3月 俄國吞並奧地利
1938年3月

1938年9月 《
》簽訂

9月1日 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8月

12月7日 日本偷襲

爆發

1月1日 蘇、中、美、英等26國發表《


6月
海戰

7月

戰役

9月 義大利投降

應美軍對在
,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1945年2月

1945年4月
召開
1945年
日本宣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8月 國共兩黨舉行

1945年10月24日 聯合國成立
1945年底 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1946年3月
發表「
」演說
1946年6月 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人民
開始

3月
出台

6月
強度黃河,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

6月 「
」出台
1947年

1948年 以色列建國
1948年9月

1948年10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4月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黨政權垮台
1949年9月
在北平召開
1949年10月1日
宣告成立
1949年
成立
1950年6月 土改,
爆發
1950年10月
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4月 歐洲六國組建「歐洲煤鋼聯營」

5月 和平解放西藏
1952年
基本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中國
開始
1953年7月
勝利結束
1954年9月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頒布憲法
1954年
成立
1955年4月 周恩來率團參加

1956年9月
召開
1956年 中國基本完成

在中國初步建立
1958年

1958年 「
」和「歐洲
聯營」成立
1959年
勝利
1960年 非洲獨立年,非洲17個國家獲得了獨立
1961年 中共中央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
1964年10月 中國第一顆
實驗成功
1966年5月
開始

6月 中國第一顆
爆炸實驗成功

歐共體成立
1968年 匈牙利開始在全國推行全面

1969年7月 「阿波羅」
成功,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
1971年9月
被粉碎
1971年10月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細微
1972年2月 美國總統

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9月 中美正式建立

1976年9月 講清
被粉碎,「
」結束
1978年12月 中共第
召開,
從此揭開序幕
1980年 中國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

1982年12月 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新憲法
1984年5月 中英兩國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是聯合聲明
20世紀80年代末

1990年
獨立
1991年

1991年 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1991年1月
爆發
1992年初 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南方談話
1992年10月
召開
1993年
成立
1995年
成立
1996年
「多利」誕生
1997年7月1日 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國
成立
1997年9月 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確立鄧小平理論為全

1999年3月 北約轟炸

1999年12月 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澳門
成立
2001年10月 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
2001年11月 中國正式

2002年11月
召開
2003年

❽ 外國著名文學家名字,

1、荷馬

荷馬(Ὅμηρος/Homer,約前9世紀—前8世紀),古希臘盲詩人。相傳記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紀特洛伊戰爭,以及關於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代表作——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

他生活的年代,當在公元前10~9、8世紀之間。他的傑作《荷馬史詩》,在很長時間里影響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倫理觀。

2、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海瑟薇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3、彌爾頓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國詩人、政論家,民主鬥士,英國文學史上偉大的六大詩人之一。代表作品有長詩《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

1625年,彌爾頓入劍橋大學,並開始寫詩。大學畢業後又攻讀了文學6年。1638年,彌爾頓到歐洲游歷。1640年英國革命爆發,彌爾頓毅然投身於革命運動之中,並發表了5本有關宗教自由的小冊子,1644年,彌爾頓又為爭取言論自由而寫了《論出版自由》。

4、笛福

丹尼爾·笛福(1660年~1731年),英國作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豐富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歐洲的「小說之父」,「英國小說之父」和「英國報紙之父"等。

其作品可讀性強。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中,樂觀又勇敢的魯濱遜通過努力,靠智慧和勇氣戰勝了困難,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

5、簡·奧斯汀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女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

簡·奧斯汀21歲時寫成她的第一部小說,題名《最初的印象》,她與出版商聯系出版,沒有結果。就在這一年,她又開始寫《埃莉諾與瑪麗安》,以後她又寫《諾桑覺寺》,於1799年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