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哲學發展史
哲學發展史略論
綜觀人類哲學發展的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唯理主義和科學主義以及宇宙主義五種基本哲學形態。前三種哲學基本形態業已成為哲學發展的歷史,後兩種哲學的發展將逐漸取而待之。
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哲學始祖,當屬中國的老子,老子基本上提出了宇宙世界本原性的概念,"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的道教,孔子的儒教,朱熹的理學,笛卡兒(法國)和斯賓諾莎(荷蘭)的唯理論等等,都屬於唯理主義哲學。
釋迦牟尼的佛教,以佛靈為主線,主張眾生平等;耶穌的神教,以神靈為主線,主張愛人如己;都以靈的角度來說明世界;再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念論,康德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等,都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典範。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的物性論,英國培根(弗蘭西斯)的機械唯物論,德國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馬克思的辨證唯物論等等,都是唯物主義哲學的典範。
唯心主義哲學的錯誤,主要在於憑心設想;唯物主義哲學的錯誤,主要在於重物輕理;唯理主義哲學的錯誤,主要在於重理輕物;它們各自偏激,越偏越激,其實都是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學的世界觀。
科學主義哲學,是用完全科學的方法,將對過去一切哲學思想理論進行完全科學的檢驗和深刻的總結,將徹底說明和判定它們的真理性和錯誤性,進而修正錯誤,發揚真理,以全新的系統理論科學形式,全面認識和界定各種事物的原理性和真理性。
科學主義哲學之分為基本哲學、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社會哲學和哲學發展史五大基本體系來研究和發展,其結果將形成<<科學主義哲學綱要>>。再以<<科學主義哲學綱要>>為主導,全面促進整個哲學科學事業的系統而有序的發展。待科學主義世界觀基本形成之後, 宇宙科學也將有了相當大的進展,宇宙主義哲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義是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
(2)唯心主義是斷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
(3)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
(4)二元論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精神和物質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1)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作為一般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堅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唯物主義與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並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於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依據,但背離了古代哲學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辯證法觀點。
3.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其荒謬之處在於它必然導致"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變為獨立的存在,並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其荒謬之處在於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
(3)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坑裡,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徵、成分、片斷、方面加以誇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具體而言, 在每個部哲學發展史上,始終貫穿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的斗爭,根本不存在什麼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間路線」。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壘,就是社會上的階級斗爭在哲學上的反映。
具體表現在:
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是哲學上兩個敵對的基本派別之一,是同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是主張唯有物質才是世界本原的世界觀,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唯物主義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意識和思維不過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即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世界上千差萬別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一般地說,它是先進階級的世界觀,反映著適合生產力和科學發展的先進階級的利益。唯物主義哲學往往是社會上的先進勢力、進步階級用來反對反動勢力和宗教迷信,維護科學發展,推動社會前進的思想武器。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按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或精神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意識則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義則相反,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具體說來,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質,然後才有意識。第二,意識是具有高度發展和組織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這些論證都說明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賴精神而獨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識來源於物質,它必須依賴物質而存在,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唯物主義哲學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人類哲學史上,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式,即古代的樸素唯物論、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
古代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試圖在某些具體的有形物體中,在某些特殊的東西中,尋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本原性和統一性,但是,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它總是把某種或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是世界的物質本原和統一的物質基礎。如古希臘的泰利斯認為萬物生於水、又復歸於水,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這些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古代歐洲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中國古代的氣一元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或某些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但仍屬於樸素唯物主義的范疇。
唯物主義哲學的第二種形態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首先,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基本特徵是:它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徵。其次,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第二個局限性是機械性。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產生和形成,同這個時期自然科學發展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還處於分門別類地收集、整理、分析經驗材料的階段,只有力學發展到了比較完善的形態。這種狀況反映到哲學中來,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機械的觀點觀察和解釋世界的思維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特有的、在當時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另一個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徹底性,這主要表現在它在自然觀方面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則是唯心主義的。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19世紀40年代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就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幾個主要流派。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發展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是唯物主義歷史上的第三種形態。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有機地統一起來,構成了十分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它不僅重視理論地解釋世界,而且強調實踐地改造世界,是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迄今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最高形態,是最具有科學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學形態。
『貳』 中國古代哲學經歷了有六個歷史發展時期
中國古代哲學經歷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朝、宋元和明清至鴉片戰爭前期這六個歷史發展時期。
1、先秦是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的建立時期,提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和命題。
《易經》是春秋時期系統反映中國歷史哲學的奠基之作,它首次系統描述了人類歷史的起源和發展,明確提出了聖人創化論。春秋戰國之際的百家爭鳴將中國歷史哲學發展推向高峰。先秦儒家創始人孔子創造性提出「仁」的范疇和「仁者愛人」的命題等。
2、兩漢魏晉到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發展走向鼎盛時期,中國古代哲學得到展開和深化,特別是對天人關系、歷史之「勢」等做出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討。
西漢董仲舒建立的取法於天的天本史觀,魏晉「玄學」等都為古代哲學發展做出貢獻,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歷史唯物論得到重要發展。
3、宋元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出現了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宋明理學,將中國哲學推向新階段,對古代哲學做出新開拓。
4、鴉片戰爭時期,龔自珍和魏源面對封建統治的內憂外患處境,吸取了金文經學的三世說和變易史觀,歲社會歷史問題做出深入系統的考察,揭開中國近代歷史哲學的序幕。
『叄』 中國古代哲學經歷了哪六個歷史發展時期
中國古代哲學經歷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朝、宋元和明清至鴉片戰爭前期版這六個歷史發權展時期。
1、先秦是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的建立時期,提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和命題。
《易經》是春秋時期系統反映中國歷史哲學的奠基之作,它首次系統描述了人類歷史的起源和發展,明確提出了聖人創化論。春秋戰國之際的百家爭鳴將中國歷史哲學發展推向高峰。先秦儒家創始人孔子創造性提出「仁」的范疇和「仁者愛人」的命題等。
2、兩漢魏晉到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發展走向鼎盛時期,中國古代哲學得到展開和深化,特別是對天人關系、歷史之「勢」等做出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討。
西漢董仲舒建立的取法於天的天本史觀,魏晉「玄學」等都為古代哲學發展做出貢獻,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歷史唯物論得到重要發展。
3、宋元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出現了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宋明理學,將中國哲學推向新階段,對古代哲學做出新開拓。
4、鴉片戰爭時期,龔自珍和魏源面對封建統治的內憂外患處境,吸取了金文經學的三世說和變易史觀,歲社會歷史問題做出深入系統的考察,揭開中國近代歷史哲學的序幕。
『肆』 中國哲學發展七個階段
1947年,馮友蘭先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後經整理,於是有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正是這本書,打開了一扇讓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窗戶。如果中國人因為有嚴復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20世紀80年代,趙復三先生及其學生第一次將其譯成中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
在改革開放前,甚至是現在,研究哲學,都是一定的政治風險的。馮友蘭先生也沒倖免。暫且不表。
馮先生學貫中西,對中國哲學的認識也是極其深刻。中國本沒有專門研究哲學的學科,當然也沒什麼物理、化學、天文。哲學研究的問題就是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可以想到如果沒有其他學科的發展,哲學本身的發展可能會是多麼的幼稚呢。馮先生指出,中國哲學是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學方面的啟蒙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將其前幾個世紀的諸子百家分為了六類: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道)家。這六大家貫穿了中國哲學的始終。漢代歷史學家劉歆又增加了四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這之後,馮先生分別將這十家的哲學理論一一道來。相比於西方的哲學發展史,在整個中世紀都有宗教佔主導地位。統一思想才能穩固統治。這和董仲舒在漢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相一致。漢朝廢棄過去以貴族門第出身或家族富有作為選拔官員標准,改由政府主持,以儒術為標准,在全國同時舉行考試,讀書人都可以應試,從中選拔官員,以便從制度上確保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儒家能在整個歷史進程中被統治者選中,成為治國安邦的主體思想與其哲學理論體系的特點是分不開的。
中國是沒有專門的哲學家的,所以西方人會覺得中國的哲學思想發展並不連貫。在接下來數百年的發展中,尤以儒家、道家及後來傳入中國的佛教及其發展禪宗成為了中國哲學體系的主流。三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鑒,互為補充。
進入北宋到公元十一世紀下半葉,更新的儒家分成兩個不同的學派,分別以周敦頤的兩個學生,程顥、程頤兩兄弟為創始人,他們被稱為"二程"。這真是一種歷史的可喜巧合。弟弟程頤(公元1033-1108年)創立了自己的學派,由朱熹(公元1130-1200年)集大成,史稱"程朱學派"或"理學"。哥哥程顥(公元1032-1085年)創立了另一個學派,由陸象山(公元1139-1193年)和王守仁(號陽明,公元1473-1529年)完成,史稱"陸王學派"或"心學"。程氏兄弟並未意識到他們創立的兩個不同學派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朱熹和陸象山開始的學術爭論,直到今天也仍然在進行著。
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更多來自文化,而不是來自政治。中國的地理位置遠離其他重要國家,又擁有古老的文明,在這種地理、文化環境里,中國人很難設想,居然還有其他民族,也擁有發達的文明,而在生活方式上卻與中國人全然不同。因此,中國人接觸外來文化時,往往傾向於蔑視並且加以抵制,主要不是排斥外來的東西,而是認為外來文化是低級的、甚至是錯誤的。
時至今日,中國又在踐行著新的哲學觀。雖已走了很遠,並且真正的將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中帶入到了富強之中。未來中國哲學的發展似乎更為值得期待。
『伍』 中國哲學史與簡史
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該書是繼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後又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書後來還被馮的美國學生卜德譯成英文,成為現今西方人系統了解中國哲學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在這部巨著中,他自稱為「釋古派」而與胡適的「疑古派」相區別。他著力論證了儒家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正統地位。這為他後來創立新理學思想體系積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論准備。
1946年,馮友蘭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講授中國哲學史,並將講稿整理成《中國哲學簡史》一書由紐約麥克米倫公司出版。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本是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哲學而用英文寫就的,後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譯本」,且出版後幾十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據說在西方大學中,凡開設中國哲學課程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是第一本必讀之書。這樣一本書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已自不待言,而尤為可貴者,其對於今日中國的讀者亦不失為一本教益豐厚的文化經典。李慎之先生常說:「中國人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其依據之一就是馮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1·書小容量大。與馮先生四百萬言的著作相比,二十三萬言的《簡史》,不可不謂「小」,然而它又是「馮先生的哲學與哲學思想融鑄的結晶。」馮先生在該書的自序里也說,此書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故可謂,「擇焉雖精而語焉尤祥也」。2·視野開闊。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雖是蜻蜓點水,仍不失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愛國風范。3·文體楊曉。許多讀者都有同感:讀馮先生的書,你或許不同意他的某些觀點,但你絕不會不明白他的觀點。西人言,文體暢曉,其智乃見(Brevityisthesoulofwit)。綜此三者,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恐是學習中國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史的最好選擇之一。
二書比較 而這大體內容相一致
《簡史》相當於《哲學史》的簡化版 簡史沒哲學史列的人多 只把重要的羅列 使思想貫通下來
『陸』 中國哲學發展的高潮期是在哪個年代
先秦諸子百家,東晉新道家,唐宋二程朱陸,明朝王陽明。
『柒』 請簡述中國哲學的五大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先秦哲學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文化高峰時期,後期哲學發展再無出其右者。先秦哲學不僅對群體有著鮮明的闡釋,更對個體生命有著深入的探討;
第二階段:封建哲學從秦始皇實現大一統到洋務運動以來,中國陷入五百年一大亂,三百年一亂當中。哲學的橫向發展停滯,停留在對儒學框架內的探討與研究。
第三個階段:中西哲學從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到五四運動文化改革,中國的哲學受到西方哲學的巨大顛覆,中國人開始思考中國哲學的缺陷,並試圖通過「器物引用」(以洋務運動為代表)、「體制改革」(以戊戌變法試圖模仿西方的君主立憲制的代表)、「文化引進」(以五四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抨擊舊文化提倡新文化為代表)來改寫中國哲學。
第四個階段:混沌哲學從五四運動至十年文革,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徹底摧毀。
第五個階段:唯物哲學十年文革後至今,由於五四運動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原本已經飽受質疑的中國傳統哲學漸趨頹勢,而十年文革更是進一步摧毀了傳統哲學世界觀。中國哲學發展成以借用西方社會、經濟、科學、制度為內在,以中國傳統哲學為包裝的唯物哲學階段。
中西哲學的特點
中西哲學的差異
"哲學" 一詞英文為philosophy, 它源於希臘文,語根為philo 及sophia, 原義為愛智慧(love of wisdom), 或是對智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 "智慧" 一詞意義十分廣泛, 用現代的說話來說, 它泛指一切人類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動。羅素把它總結為:「哲學是關於真理的學問」。現在中國官方的定義是:「哲學是世界觀,哲學是方法論。」這應該是最為科學的定義。
西方哲學主要是來源於希臘的數學和幾何的邏輯思維,並機械的認為像數學和幾何一樣從已知的知識可以推出未知的結論。大家知道要進行邏輯思維首先要進行定義,可是定義往往難以精確,推理的過程也經常的與事實不符。這就是西方哲學的困境。因此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他的《哲學問題》結尾這樣說道:「哲學之所以應該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是真確的,而是在於這寫問題的本身;原因是,這寫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在這段話里羅素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西方哲學家要求精確定義的哲學是根本精確不了的。
先說西方哲學的困境: 第一個層面,哲學的基礎是定義和邏輯。而西方哲學家們發現就是對簡單的1都難以科學的定義。例如一張椅子它由一些木頭組成,而木頭又由眾多的纖維組成,而纖維又是由有機分子組成,有機分子又是由不同的原子組成。即使面對自然界最簡單的物質氫氣都難以定義「一」,因為氫分子由兩個原子組成,而氫原子又由電子和質子組成,在推究還能到中微子、以至到超玄的結構。這就是西方哲學界的「哲學丑聞」。還有西方哲學賴以生存的邏輯也出現了問題,先是發現「主」、「謂」結構的推理會出現謬誤和混亂,後來又發現邏輯悖論。第二個層面,傳統西方哲學有三大主題:上帝(第一存在)、物質(自然界)和靈魂(精神界)。隨著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加深,上帝在哲學中佔有的地盤越來越少,上帝只存在於宗教哲學里,可以說根本不是現代哲學的研究對象;隨著自然科學的快速發展,哲學對自然世界的一般性原理和結論---即對物質的研究也被各相應的自然學科所替代;近代發展起來的精神分析、語言分析也獨立成為了心理學科,它替代了哲學對精神的研究。因此說哲學面臨失去研究對象的危機。
羅素在《哲學問題》中用 『2+2=4』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就是他用數理的概念來替代原來的主謂概念。它們應該比其他的事物具有更純的邏輯性。即使是「2+2=4」這樣被哲學家羅素經常舉例的例子,也難以真確不能夠成為真理。兩個蘋果加兩個蘋果就是四個蘋果。可是兩個人加兩個人就不一定是四個人,這里還需要時間或其他的條件加以限制等式才能成立,要不然就會出現兩個人加兩個人生多少個人的問題;還會出現人與人爭斗仇殺減少人數的問題。因此看上去明白無誤的真理卻不是真理。還有我們平常經常有的概念:明天太陽會再出現。可是也不是真理,因為在南極或在北極都有可能出現明天看不見太陽的情況,因此也不是真理。還有一天24小時是固有的概念,可是這樣大家認為精確的概念也是不精確的,因為地球自轉的加快每年還有零點幾秒的誤差,因此也不能有精確的概念。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西方哲學的困境。也是西方哲學流派繁多卻難以統一的原因,因為他們超越不了,找不到事物的本質。
再來看中國哲學關於「一」的定義:「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兮不可名也,復歸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隨之而不見其後,迎著而不見其首。」(《道德經》14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德經》39篇)。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道生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道德經》41篇。
而「定義不能精確,推理不能精確,也因此難以有精確的定論」這樣的認識,中國人的祖先早以瞭然於胸,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經》就出現了這樣的理念。它說明了規律與實質性的真理難以精確描述出來,而且真理會隨時間和事物變化而變化。
再看西方哲學的思維律是:同一律---「是就是是」;矛盾律---「任何東西不能即是又不是」;排中律---「任何東西必須或者是或者不是」。這是西方哲學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根據。這樣就產生了種種的對立矛盾,也產生了很多的對立概念。如:朋友—敵人、和平—戰爭、對與錯、……。由此西方人的思維容易走極端,完全忽視了事物發展的中間環節。大家都知道人與人的關系除了敵人、朋友還有非敵非友。而中國古人的哲學概念早已脫離對立的概念,儒家的基本點就是「中庸」。由於中國的文化是從周易演化而來,因此大家早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凡事取『中庸』用其不滿不溢之意。「過猶不及」是一個普遍的觀念。
總的來講,中國古代的哲學已經經過了現在西方哲學的思辨期,早以擺脫了現在西方哲學的學術困境。中國古代哲學只給出事物的框架或性質,接著就是由讀者自己去理解、思考。如對待一個木做的方桌子,中國哲學的描述就是木的、長方形的,這樣就算完成了對桌子描述。而像羅素等西方哲學家,如果描述一張桌子,為了極力精確要從觀察著角度考慮,要從光線變化考慮等等,因此難以對桌子有精確的描述。也就是說中國古人跳過了現代西方哲學的困惑,進行了抓住本質的描述。
由於中國古代哲學觀念的影響,中國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中國的字畫就是比西方油畫高一等級的藝術。西方油畫在於寫實的反映,只有到了現代才有了什麼抽象派、野獸派等不是寫實的畫法。而中國畫的留白,又是另一境界,它寫出的意境與觀賞者的感覺是對應的,是白雲就是雲;是青草的留白也能看出是青草;是山巒也能看出是山巒;這是一個印象,它與人們內心的概念是吻合的。中國畫家把這些印象做為留白畫下來,觀畫者自然明白。中國畫的精義就是「神似」,完全是一種抽象的藝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識第二階段的理性認識。中國的哲學不拘泥於精確的定義,而只要求對事物本質的描述。是否能明白要看讀者自己修養的水平,能明白「知天命」則是自己的造化。這里的『天命』乃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與迷信無關。不能明白哲理乃是修養不夠是他們自己的損失。中國哲學影響生活的還有語言,語言也是照這樣的思維模式進行。文言文能明白就明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怪乎連朱熹這樣的大學士也只能說他對大學的釋語才准確,而對其他的解釋可能產生歧義。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十一章說明的正是大哲學家羅素他們搞不明白的「2+2=4」的問題。當兩千多年前的老子說明「有」消失於「無」時,西方哲學家們還在討論2+2=4的邏輯是否真實的問題。由於中國哲學的進步,也就是世界觀的進步,中國人早就沒有什麼「神」的概念。中國文化中的『天命』、『道』實際上就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論語·述而》里「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儒家不信神鬼的最有力證明。而西方哲學在十七世紀以前還是以教會學派為主的哲學。以後才有脫離以『神論』為中心的唯物學派,唯物論才得以慢慢慢慢推行。雖然早在希臘時期就有關於原子論的論述,可這樣的世界觀在以基督教為主的社會里是沒有市場的,也是不佔主導地位的。因此從思想層次方面來講中國的哲學也要比西方的哲學高一個層次。
中西哲學的差異也可以來解釋為什麼我們可以保持幾千年的先進,而在近一百多年才落後於西方世界。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整個西方哲學可以說是來源於古希臘文化,其中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的「是什麼、為什麼」的提問模式,為後來的西方哲學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刨根問底的學習、思考方式成為了西方人的習慣。因此瓦特看到鍋蓋跳,就會追究為什麼,也因此而發明了蒸汽機;牛頓看見蘋果掉地,也追究為什麼,因此而導出「萬有引力」定律。中國的哲學思想來源於講究陰陽的「周易」,當西方哲學『犯困』於怎麼定義「一」的時候中國人的思考已經超出了對於詞的定義范疇,也明白了絕對真理的不可追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兮不可名也,復歸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隨之而不見其後,迎著而不見其首。」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道生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 (《道德經》)。而現在的西方哲學還苦於對「一」的定義怎麼完成。可以說中國哲學比西方哲學高一個層次。
正是中國哲學觀念的先進和超脫才使得我們不會像西方人那樣「追根探底」,應該說中國的先哲們為後輩提供了思維和學習的範式,使得後來人免遭現在西方人一樣的哲學困惑,但這也使得中國人失去了刨根問底的學習精神。 「中庸」、「過猶不及」的思維模式影響著以後的中國人。這就像現在的學生有了計算器以後就很少有人去追究圓周率、平方根怎麼求一樣,現在一千人中也找不到幾個人可以算平方根和圓周率的。計算器發明才幾十年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眾多使用計算機者,只知道怎麼使用而不知道編程或計算機原理一樣。因為已經存在好的模式可以方便我們操作,大家都不太會去考究計算機的原理和怎麼編程了。
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差別導致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產生。但還有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人類生產技術的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就像是把二十度的水加熱到了九十多度,量變到了要質變的時候,水要變成蒸汽的時候,也就是人類的生產技術積累達到了要「質變」的時候,西方人的這種刨根問底的思維習慣才能起作用。這就是說系列的偶然因素促成了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這種缺乏進取的、保守的、『自以為是』的學習態度和思想使得近代的科學技術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正正應了毛澤東的一句話:「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
識別差異,明白長短。揚長避短!國家復興指日可待!
『捌』 哲學的發展歷史
哲學發展史,也是科學發展史,歸根結底,是哲學主義科學發展史。以往,唯心主義哲學盛行,表現為哲學與科學相背離;唯物主義哲學盛行,則表現為科學與哲學相背離;兩種極端,孰可取孰不可取!現在,是一切都歸結於哲學主義科學的時候了!以往的一切哲學科學理論,都要由哲學主義科學來界定,都要服從於哲學主義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綜觀人類哲學發展的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唯理主義和科學主義以及宇宙主義五種基本哲學形態。前三種哲學基本形態業已成為哲學發展的歷史,後兩種哲學的發展將逐漸取而之。 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哲學始祖,當屬中國的老子,老子基本上提出了宇宙世界本原性的概念,"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的道教,孔子的儒教,朱熹的理學,笛卡兒(法國)和斯賓諾莎(荷蘭)的唯理論等等,都屬於唯理主義哲學。
釋迦牟尼的佛教,以佛靈為主線,主張眾生平等;耶穌的神教,以神靈為主線,主張愛人如己;都以靈的角度來說明世界;再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念論,康德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等,都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典範。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的物性論,英國培根(弗蘭西斯)的機械唯物論,德國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馬克思的辨證唯物論等等,都是唯物主義哲學的典範。
唯心主義哲學的錯誤,主要在於憑心設想;唯物主義哲學的錯誤,主要在於重物輕理;唯理主義哲學的錯誤,主要在於重理輕物;它們各自偏激,越偏越激,其實都是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學的世界觀。
科學主義哲學,是用完全科學的方法,將對過去一切哲學思想理論進行完全科學的檢驗和深刻的總結,將徹底說明和判定它們的真理性和錯誤性,進而修正錯誤,發揚真理,以全新的系統科學形式,全面認識和界定各種事物的真理性。
科學主義哲學之分為基本哲學、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社會哲學和哲學發展史五打學科來研究和發展,其結果將形成<<科學主義哲學綱要>>。再以<<科學主義哲學綱要>>為主導,全面促進整個哲學科學事業的系統而有序的發展。待科學主義世界觀基本形成之後, 宇宙科學也將有了相當大的進展,宇宙主義哲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玖』 中國哲學發展的高潮期
仁者見仁。
不過應該是A。
先秦是百家爭鳴,但是各種思想剛起步。
『拾』 中國哲學研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中國哲學最早應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諸子百家更宣傳自己的觀點。中國哲學分為古代哲學和現代哲學。古代哲學主要指「春秋百家爭鳴」「漢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學的發展」「近代中西融合」四個階段。現代哲學主要指「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和「對西方哲學的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獨特的思想價值觀遠遠走在歷史的前沿。古代中國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為主要的哲學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道、墨三家影響深遠。近代引入並發展了西方哲學,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大陸被中共定為官方意識形態;以新儒家為代表的學者,則力圖讓中國傳統哲學得以創新和發展。中國人的宇宙觀方面以易經與老莊為代表﹐倫理社會觀是以孔孟之說為代表的儒道相輔相成。中國哲學分為古代哲學和現代哲學。古代哲學主要指「春秋百家爭鳴」「漢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學的發展」「近代中西融合」四個階段。現代哲學主要指「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和「對西方哲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