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冥氏哲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冥氏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3-15 19:08:58

① 以「玄冥」、「獨化」學說為其哲學核心的玄學家是:

王弼
【1】王弼(226~249)中國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人。曾 任尚書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僅二十四歲。好談儒道,辭才逸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學清談風氣,世稱「正始之音」。認為「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又以為「凡有皆始於無」,肯定名教(有)出於自然(無)。又「援老入儒」,以玄學代替當時逐漸衰微的漢儒經學。其注《易》偏重哲理,掃除漢代經學煩瑣之風。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據何劭《王弼傳》載,王弼十多歲時,即「好老氏,通辯能言」。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王弼的哲學思想核心是「以無為本」,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不同,帶有思辨玄學的色彩。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發展為有無何以為本的本體論玄學。他認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這樣,中國式的形而上之學在王弼手中已具雛形。王弼的貴無論對後世宋明理學影響很大,他的玄學對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有一定影響。著有《老子道德經注》2卷,《周易注》1卷,《論語釋疑》3卷,《王弼集》5卷,《周易大衍論》1卷,《老子指略例》2卷等。現多佚。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王弼集校釋》。

② 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是誰,他們的主要哲學思想史什麼

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crates 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Platon 生於雅典一個名門奴隸主家庭,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crates

蘇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的父親是石匠和雕刻匠,母親是助產婆。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此外,他還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鴆而死。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多年來他被認為是反民主的、維護反動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哲學家,近來已有人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署,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做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關於蘇格拉底的生平和學說,由於從古代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和說法,一直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Platon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師。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熱愛祖國,熱愛哲學。他的最高理想,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書呆,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有哲學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
柏拉圖生於雅典城邦衰落的時期,那時疫癘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後,群龍無首,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危機四伏。柏拉圖出自名門,其社會關系乃至階級感情顯然在奴隸主貴族方面。柏拉圖書札第七②有這樣一段自白:「我年輕時,總想一旦能獨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後來政局突然變動,影響了我的計劃。那時民主政權為一
般人所厭惡,革命發生了。領導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區,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這兩個委員會管理兩區的市場及行政。上面還有一個三十人的最高委員會,最高委員會里有些成員是我的親戚故舊;他們邀我參加,以為一定會得到我的贊助。我當時年少天真,總以為新政權將以正義取代不正義,我極端注意他們先是怎麼說的,後
來又是怎麼做的。這些紳士們的一舉一動,一下子把他們所毀壞的民主政權反而變得象黃金時代了!他們居然命令我的師而兼友的蘇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們的政敵。蘇格拉底嚴詞拒絕,寧死不屈。我敢肯定說蘇格拉底是當代最正直的人啊!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游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復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概念、真理是純思維的產物。同時他又認為學生是通過理念世界在現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憶起理念世界的,承認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他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就此而言,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
柏拉圖的教學體系是金字塔形。為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他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並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0一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里收到照顧。3一6歲的兒童在游樂場內進行故事、游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後,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柏拉圖接受了雅典以體操鍛煉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為兒童安排了簡單的讀、寫、算、唱歌,同時還十分重視體操等體育訓練項目。17一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0一30歲,經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著重發展青年的思維能力,繼續學習"四科",懂得自然科學間的聯系。30歲以後,經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系。
根據其教學目的,柏氏吸收和發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後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幹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准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凈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展。
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後得出結論。
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始終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標的。在《理想國》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兩詞,認為關於理性的知識唯有憑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感覺的作用只限於現象的理解,並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從一個理念到達另一個理念,並最終歸給為理念。教師要善於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後「頓開茅塞」,喜獲「理性之樂」。這與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到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個確定了心理學的基本劃分,並使之與教學密切聯系起來。他繼承並發展了斯巴達的依據年齡特徵劃分教學階段的教學理論,在教學的具體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則更多地總結與採用了雅典的經驗,提出了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體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探討事物的本質,這些都給了後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但是,柏拉圖誇大了理性發展在教學中的意義。他主張的通過回憶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學過程,反映了其對掌握知識理解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特別是他把理性絕對化、孤立化,使感覺和理性之間對立起來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紀經院派教條主義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臘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亞里斯多德師承柏拉圖,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發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但他反對女子教育,主張「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務於閑暇。
亞里士多德一生勤奮治學,從事的學術研究涉及到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美學等,寫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網路全書,據說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③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包含了哪些哲學原理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不是說讓我們不去奮斗,等著老天爺給我們一切內,也不是說我容們就要服從命運的安排。之所以千年流傳下來這句話。

意在勸誡人們,讓我們在面對挫折和逆境的時候,有那麼一點點心理寄託和安慰。不要去妒忌的別人財富。就和人們燒香拜佛,求神仙幫助是一個意思。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

(3)冥氏哲學擴展閱讀:

從相當長的時間來說,「生死有命」是符合局限條件下人物認識的。當時間長度足夠長,舊的「生死有命」也就都不可信。中國帝王求了幾千年的長生不老葯,我們今天知道,這種葯是可以存在的。所以,儒家單純靠這一點,就足夠吸引了相當多的擁躉。

但墨子早就提出過「非命」一說,他反對倫語的這個說法,認為「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朴之人」,儒家的思想,對人的創造力容易造成磨損。往不客氣了說,儒家是喜歡蒙人眼睛的。它喜歡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別人應該看到的全部。「富貴在天」看似是真的有道理,因為很多人命和富貴,似乎真的由老天決定。人越弱小越覺得對恩賜的需要更迫切。

④ 奧古斯丁的主要哲學思想

奧勒留·奧古斯丁(拉丁語:Aurelius Augustinus,天主教傳統漢譯其姓為奧斯定、奧思定或思定,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羅馬帝國末期北非柏柏爾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曾任北非城市希波(Hippo Regius,今阿爾及利亞安納巴)的主教,故史稱希波的奧古斯丁(拉丁語:Augustinus Hipponensis;英語:Augustine of Hippo)。
聖奧古斯丁的主要貢獻是關於基督教的哲學論證。他借用了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以便服務於神學教義。為人認識上帝的權威的絕對奠定了基礎。
1、奧古斯丁把靈魂分為記憶、理智和意志三種官能。同時認為這三者是統一的。也就是靈魂是統一的。
2、奧氏反對摩尼教在罪方面的解釋,而強調罪的自發性。他相信人的罪行使人遠離神,而導致惡。人因著犯罪就不能再行神所愛的真善,也不能了解他生命的意義。奧古斯丁認為惡是一種缺乏善的表現,不是惡加諸於人。他發現罪主要的根源是用「對自己的愛」取代了「對神的愛」。
3、奧古斯丁相信只有神能恢復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而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12]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釋放,人才會渴望與神結合。
奧古斯丁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是有著很明顯的新柏拉圖主義的色彩。他看重永恆而形上的事物,輕視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論性的冥思,輕視實用的知識為此生的必須和無奈;堅持要借著從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達於靈魂的凈化。

⑤ 鬼穀子的哲學思想

《鬼穀子》思想學說之所以能在百家爭鳴戰國時期獨樹一峽,不僅在於他的與眾不同的縱橫理論,更在於他以「道」為理論依託,將其思想學說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在書中鬼穀子的哲學思想對老子道家思想進行了吸收並有進一步的突破發展,運用到實踐領域,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先秦時代的文獻中常有提及「天道」、「人道」等概念,而首先將「道」提到一個哲學范疇高度的是老子,將「道」視為宇宙之本,將陰陽作為化生萬物之因。「道者萬物之奧」(六十二章)[|],這里的「奧」,有蔭蔽,隱藏的意思,即道是萬物藏身之所,是萬物生長的庇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2]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產生原始混沛的氣,再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產生中和之氣,陰陽二氣與其作用產生的中和之氣產生萬物。萬物都有陰陽二氣,互相沖擊滲透成為和氣。之後的《莊子》也繼承了這一思想:「夫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知北游》)13]天無「道」則不高,地無「道」則不廣,日月無「道」則不行,萬物無「道」則不能昌盛,世間萬物都由「道」來決定。
從本體論的進路來看,《老子》和《莊子〉〉的「道」皆是是萬物之所以為萬物的形而上的根據,《鬼穀子》也是如此,《本經陰符七術》雲:「道者,天地之始也,一其紀也」 [4]首先就說道是天地宇宙的本源。紀,綱紀,「一其紀」就是一是道的綱紀,是由道產生的萬物的總原理。接著又說:「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 「一其化端」,一是化萬物的開端,認為「道生一」並非常重視「一」的作用,這點與老莊的「道」相合,《老子》的「道」有時也用一表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三十九章)【2]。《莊子》中也有相同論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天地》)13]。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鬼穀子》的宇宙生成模式,即道生一,一化氣,氣生天地而後有萬物,這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即道生成一,一生成陰陽二氣,陰陽交互生成天地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也是十分相近的。 上段引文提到道是「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的,陶弘景注曰:「言天道混成,陰陽陶鑄,萬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宏厚,莫見其形,至於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詰,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為言,是以謂之神靈」 [4]因此《鬼穀子》的道無形無名,不可被感知,《本經陰符經》篇又雲「神道混純為一,以變論萬,說義無窮」 [5]是說道神妙混純莫測,在《反應》篇中也有相關描述「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6]。這些說到底都是對老子道論思想的吸收和利用。《老子》雲:「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二十五章)【7】又「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十四章)丨8]。道不是現象,具有無形無名,不可感知,不可言說的特點。
在《鬼穀子》中,道的另一特點是周密貴微,「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闔篇》)[9]。捭貴在周詳,闔貴在隱密。周詳隱秘,與道相合。又「故謀必欲周密」(《摩篇》)[1W。將「道」的范疇引入游說縱橫的謀略中,自然也必須周詳隱秘。注重細節,從微觀的角度,關注事物最細小的變化,以免招致禍患。上文介紹《鬼穀子?抵戲》篇提到「戲」有縫隙的意思,《抵戲》整篇所言都是對微小事物的防範,「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 [1]。這也是老莊思想所主張的,《老子》有:「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十五章)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比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始於累土」(六十四章)[2]。《莊子?齊物論》有:「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3],與上面的經「經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的說法非常相似。 《老子》認為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4]。真正的修道工夫,須用減法,一步步否定減損固有的偏見思維和外部紛紛擾。老子的「無為」並非不為,什麼都不去做,而是不妄為,要依照事物的自然屬性,順其自然地作為,因此又是無不為。
《鬼穀子》繼承了老子「為道日損」乃至「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在《本經陰符經》「損兌」 一段中有雲: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辭也。」有關損兌的含義,陶弘景有注:《老子》曰:『塞其兌。』河上公曰:'兌,目也』《莊子》曰:『心有眼』然則,兌者謂之以心眼察理也;損者謂減損他慮,專以心察也。」[5]
故這里的意思是指聖人用自然無為應對所得,言辭觀察與具體事情相符合。專心觀察,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持行動。減少雜念專心觀察之後,事情如果還是不行,聖人是不會加強辯解的。這里既提到了 「為道日損」的體道工夫,又與《老子》的「聖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二章)的思想相契合。而對「無為」之強調,《鬼穀子》中也時有體現,認為謀略「無為而貴智」(《謀篇》),真人「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聖人「以無為待有德」「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養志「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本經陰符經》);「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捭闔》) 。
在道之「無為」的基礎上,《鬼穀子》與《老子》都有著『『不爭」的思想。《老子》認為水與道相似的原因在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1];《鬼穀子》則是將「不爭」的思想運用到為政治國、軍事戰略之中,這一點在《摩》篇中有著最集中的體現:「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主持政事總有成績的人,積累德政,人們安居樂業,不知道是誰給了他們利益;積累善政,人們都去做,不知道是為什麼。指揮戰爭常常勝利的人,通常不爭取什麼,不耗費資材,老百姓不知道為什麼歸服他,為什麼害怕他。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明。《老子》在行軍作戰方面中也有「不爭」的論斷:「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六十八章)[2] 《老子》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3],人們效法大地勞作繁衍,大地效法上天孕育萬物,上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即尊重事物的自然規律,順其自然,順應天地四時之變化。《鬼穀子?持樞篇》雖然殘存簡賅,但寥寥數句,也表達出順應天地四時的觀點。「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亦復不別干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⑷這體現的是中國古代「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春天生發、夏天茂盛、秋天收獲,冬天蔽藏,這是自然的運行之道,自然界的都要遵循這一根本法則,違背他就會自取滅亡。
上面的「正」字,陶弘景注曰:「言春夏秋冬四時運用,不為而自然也。不為而自然,所以為正也」《莊子?德充符》言:「受命於天,惟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1],正生即正性,正」是標准或法則。這里都是告誡世人做一切事都要要依循自然規律,效法自然 。

⑥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屬於哲學中那個派系

這話多是出自道教,作出這樣的回答是因為定數這個詞,其他教派學派也可能得出相似結論但是不會這樣表述.
說的是人生,其實物質世界的靈體不外乎生物吧,是靈體選擇了不同的生命體驗過程,而不是山河湖海.
一些有神通或者殘存前世記憶的人發現,定數是每個靈體在靈界進入輪回寫下的下世劇本,但是只是一些重要的事,細節沒寫,也就是說許多事是我們自己決定的.定數是可以改變的,這種改變可能是出自自願也可能是外來的,但是總是和神鬼相關,只是如果是自願的這種改變也許下世要償還,改變需遵從宇宙規律,擾亂因果多了會付出代價.
總之此世作人就應好好做人,這是遵循天道

⑦ 在郭象的哲學理念中「玄冥」有什麼特徵

「冥內而游外」就是儒道融合的結合,其主要特徵是,在個體學說中容納了群體精神,在個人精神境界中包含了道德內容。這在理論上似乎矛盾,因為「玄冥之境」是一種超是非超善惡的精神境界,而倫理道德是有是非善惡的。

⑧ 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區別是什麼

一.定義的差別
定義是西方哲學的基礎.縱觀西方哲學,描述世界的語言大多是分析性質的.每個哲學流派的理論闡述都是判斷式的.從泰利斯的「水是萬物之源」(P33),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P259),再到馬克斯的「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西方哲學研究某一個事物時,常常是把未知的事物理型化,再用已知的簡單事物的相加來表示,稱作定義.因此,西方哲學常常是從定義出發,建立一套公理化的體系,在用這個體系解決實際問題.
定義省略了事物的次要屬性,但是,主次關系會隨著研究對象的改變而改變.定義的過程實質上是把人們對於事物的理解推向了極端,即「什麼時候是這個屬性在起作用,什麼時候是那個屬性在起作用」,而這些邊界常常是模糊不可尋的.每當叩問定義的邊界時,西方哲學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異化,走向事物的反面.異化可以體現在公理化體系的構建中,譬如第二次數學危機;也可以體現在主觀推理與客觀現實的不符,譬如:人工智慧的電腦算不算是人?因為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只要是融入了社交網路,有了自己的社會關系,就可以算作人了?我有些不同意,孰是孰非有待商榷.
相比之下,東方哲學存在概念的兼容,並且強調概念的適用有條件.區別於「什麼是什麼」的分析句式,東方哲學的句式是:「此時它是這樣,彼時它是那樣」.譬如禪宗對於「人是豬」的理人本來不是豬;但是在輪回中,人的前世可以是豬.又如中醫辨證非常講究「天時」(氣候和時間所帶來的「生存格局」的變化),「地利「(地理因素)和「人和」(人的社會關系和個人心態).區別於西醫將各個臟器細分且結構化,中醫的理論更像一個黑箱,用一些原始的定義(陰陽,五行,營衛等等)將現象歸類,用現象推導概念,再由概念推導現象.這些推導的依據就是規律使用的條件.
東方哲學避開了異化的難題,卻也面臨窘境——雖然肯定了規律適用有其條件,但是這些條件具體是什麼,又如何得知,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答復,即肯定了邊界存在的重要性,卻沒有說清如何得知邊界在哪裡.這樣的壞處是明顯的——東方哲學不會產生一個可操作性太強的方法論,因為有太多需要意會;好處也不是沒有——邊界本身就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螺旋上升在不斷延拓與收縮,一下子弄清楚反而不好辦,只要能用就行.從這個角度講,東方哲學本身就是方法論.
究其原因,西方哲學是由飽食終日的人們為了解釋世界而創造出來的;而東方哲學則是以解決生存問題為基本目的總結出的.西哲真正走上實踐的舞台自馬克斯始,而東哲對於世界的理解早已廣泛地運用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中.
二.理性的爭辯
西方哲學中有許多關於理性的闡述.回憶全書,從柏拉圖的《理想國》(P98)到康德的不可知論(P373),理性被反復提及.理性在西哲眼中大致是這樣的一個意思:人們在面臨判斷的時候會本能地想到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會發生的,什麼又是不會發生的.
這是一件奇妙的事,因為人類運用理性的過程中似乎沒有什麼直接的證據,即沒有一個嚴密推理的過程.相比於黑格爾的三段論,早期人們無法得知自己的理性判斷從何而來.因此才會有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本書的中部).其本質差別就是相信感官還是相信大腦為正確判斷的本源.
從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從笛卡爾到洛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知建立理論.然而,這個問題最終在精神分析學派中得到了解釋(個人觀點).用佛洛依德及其繼承者(繼承者對原始的佛洛依德理論有所揚棄)的話講,人類的認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規律,而所謂理性的判斷過程就是潛意識在大腦中進行了大量的經驗事實比較,得出了一個可信權重相對較大的事情浮現到了意識中.理性的無意識本質上還是依賴潛意識的.
相比之下,東方哲學直接忽略這些內容.從諸子百家的論辯,到王陽明的「心學」,東方哲學隱隱約約地提到了與理性相似的概念——「神明」或者「心」.神明並不是神仙,而是理性.譬如《內經》中講:心為百官之主,而神明出焉.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將人體比作一個國家,那麼「心」就是皇帝,「心」決定著人類的思維.王陽明也說: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諸子百家並未直接提出理性的概念,但是從行文中看,百家的論戰文字常常採用類比的句式.譬如孟子將人心向善比作流水向下一樣,是自然的事情.在一定的條件下,由經驗直接得出結果是典型的東方哲學思維方式,它直接忽略了「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這個問題.顯然,這樣的思維方式不會衍生出「理性」的概念.在西方哲學中,理性和上帝常常是一起出現的.因為理性推斷是意識狀態無法覺察的,冥冥之中竟然會有答案自然跳出來,不禁讓人想像到有上帝的存在.這種想法最典型的是史賓諾莎,它直接認為上帝是事情發生的「內在因」,自然,也是人類理性思考的「內在因」

⑨ 冥古代是什麼

從公元前45億年至38.5億年期間,為地球形成時期。這期間,地球上無任何生命,也沒有水和土壤,整個地球表面均為裸露的岩石。在這個時代,稱為冥古代。這時的地球就象一個巨大的岩漿球,聚合在內部的水氣受熱上升,在高空冷卻成雲致雨,這場大雨連續不斷地下了足有幾百萬年,其中夾雜著一次次的閃電,岩石中的氮氫等元素被不斷的催化,逐漸的形成了氨基這種低級生命所必須的有機分子.當地表漸漸地冷卻,氨基酸等大分子形成,

⑩ 冥字衍變過程中下面為什麼是六

冥 míng
(會意.小篆字形,從日,從六,冖(mì)聲.日,太陽,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幽暗也.本義: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