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各哲學流派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各哲學流派

發布時間: 2021-03-15 13:45:13

1. 哲學的流派分類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該問題包括2個方面問題:
(1)物質、意識誰是第一性,誰是世界本源的問題
圍繞著世界的本源是物質還是精神,哲學分為唯物主義(物質本源)、唯心主義(精神本源)兩大派
(2)世界是否可知的問題
在認識論上,哲學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另外,哲學還可以從方法論角度劃分為形而上學和辯證法兩派
至於歷史唯物主義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部分,其另外一部分是辯證唯物主義

2. 各哲學派別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其實唯物論和辨證法都不是什麼大的分支,哲學的大分支應該是唯物和唯心,一元論和多元論,近代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這其實也不太全面,忘記了。
馬哲嗎,應該是唯物的,一元論的經驗主義。其實是一種很末的分支了。很多人以為馬哲就是哲學的時候,其實是個很悲哀的無知。馬哲否定形而上學和唯心思想,自稱超越了它們,但事實上並沒有打敗他們,甚至沒有超越他們。近代三位唯心主義哲學家:康德,叔本華,黑格爾。還有等等,如果馬哲真的如它自己所說超越了他們,那麼他自己在哲學史的地位就不會比他們低。

3. 世界上有哪些哲學流派、其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學派 -- 網路全書派 -- 懷疑論 -- 新柏拉圖學派 -- 程朱學派 -- 米利都學派 -- 道家 -- 斯多阿學派 -- 蘇非派 -- 蘇格蘭常識學派 -- 維也納學派 -- -- 新黑格爾主義 -- 新康德主義 -- 新實在論 -- 學園派 -- 伊壁鳩魯學派 -- 永嘉學派 -- 永康學派 -- 瑜伽行派 -- 吠檀多派 -- 弗賴堡學派 -- 哥本哈根學派 -- 華沙學派 -- 劍橋柏拉圖學派 -- 劍橋學派 -- 邏輯實證主義 -- 馬堡學派 -- 麥加拉學派 -- 儒家 -- 實用主義 -- 實證主義 -- 存在主義 -- 陸王學派 -- 法蘭克福學派 -- 結構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分析哲學 -- 人本主義 -- 計量經驗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科學哲學 -- 新托馬斯主義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然而,上述的爭議雖然從未中斷過,但它們之間的沖突卻時而激烈,時而緩和。
經過邏輯而推出來的答案叫作理性主義!也就是邏輯斯維方式
經過感受或感覺來得到的答案叫做感性主義,也就是形象思維方式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J.Piaget)。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所創立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人們稱為日內瓦學派。皮亞傑的理論充滿唯物辯證法,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並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圖式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圖式改變)。認知個體(兒童)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兒童能用現有圖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是處於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這就是皮亞傑關於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在皮亞傑的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科爾伯格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認知結構的發展條件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斯騰伯格和卡茨等人則強調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並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維果斯基創立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以維果斯基為首的維列魯學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研究都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為實際應用於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

後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於歐美60年代,並於70與8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於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內容。在後現代主義藝術中,這種放棄表現在拒絕現代主義藝術作為一個分化了文化領域的自主價值,並且拒絕現代主義的形式限定原則與黨派原則。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唯心主義(idealism)

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舊譯觀念論。蒙昧時代的靈魂不死的觀念和萬物有靈的觀點,隱含著精神可以脫離物質的臆想,是唯心主義的萌芽,哲學唯心主義是在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剝削階級中的一部分人有閑暇專門從事智力活動的時候產生的。蘇格拉底,萊布尼茨{ 著有單子論》},柏拉圖等具有代表性

唯物論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也就是[[有機化合物|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基本觀點概括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3.恩格斯《反杜林論》
4.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

4. 一共有幾種哲學派別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義是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
(2)唯心主義是斷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
(3)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
(4)二元論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精神和物質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1)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作為一般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堅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唯物主義與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並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於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依據,但背離了古代哲學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辯證法觀點。
3.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其荒謬之處在於它必然導致"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變為獨立的存在,並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其荒謬之處在於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
(3)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坑裡,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徵、成分、片斷、方面加以誇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具體而言, 在每個部哲學發展史上,始終貫穿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的斗爭,根本不存在什麼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間路線」。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壘,就是社會上的階級斗爭在哲學上的反映。
具體表現在:
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是哲學上兩個敵對的基本派別之一,是同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是主張唯有物質才是世界本原的世界觀,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唯物主義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意識和思維不過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即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世界上千差萬別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一般地說,它是先進階級的世界觀,反映著適合生產力和科學發展的先進階級的利益。唯物主義哲學往往是社會上的先進勢力、進步階級用來反對反動勢力和宗教迷信,維護科學發展,推動社會前進的思想武器。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按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或精神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意識則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義則相反,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具體說來,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質,然後才有意識。第二,意識是具有高度發展和組織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這些論證都說明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賴精神而獨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識來源於物質,它必須依賴物質而存在,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唯物主義哲學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人類哲學史上,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式,即古代的樸素唯物論、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
古代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試圖在某些具體的有形物體中,在某些特殊的東西中,尋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本原性和統一性,但是,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它總是把某種或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是世界的物質本原和統一的物質基礎。如古希臘的泰利斯認為萬物生於水、又復歸於水,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這些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古代歐洲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中國古代的氣一元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或某些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但仍屬於樸素唯物主義的范疇。
唯物主義哲學的第二種形態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首先,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基本特徵是:它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徵。其次,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第二個局限性是機械性。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產生和形成,同這個時期自然科學發展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還處於分門別類地收集、整理、分析經驗材料的階段,只有力學發展到了比較完善的形態。這種狀況反映到哲學中來,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機械的觀點觀察和解釋世界的思維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特有的、在當時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另一個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徹底性,這主要表現在它在自然觀方面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則是唯心主義的。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19世紀40年代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就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幾個主要流派。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發展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是唯物主義歷史上的第三種形態。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有機地統一起來,構成了十分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它不僅重視理論地解釋世界,而且強調實踐地改造世界,是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迄今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最高形態,是最具有科學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學形態。
歷史唯心主義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但其唯心主義觀點在古代只涉及到國家、政治等某些領域,還不是對人類社會整體的認識。歷史的唯心主義觀點渾然一體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觀之中,未形成獨立的系統的理論。較為成型的歷史唯心主義是封建社會形成的唯心主義的神學歷史觀。在中世紀的歐洲,唯心主義歷史觀依附於神學,並成為神學的一個分支。神學家奧古斯丁把全部社會歷史說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間斗爭的歷史,結局是上帝的信徒取勝,並在地上建立起永恆的王國,因此世俗統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他的《神之都》一書奠定了神學歷史觀的基礎。以神學形態出現的唯心史觀在封建時代的其他各國都有所表現。新興資產階級針對以神為中心的神學歷史觀,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反對用「神意」、「天道」解釋歷史,主張在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認識中尋找社會變遷、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它以不變的人性為衡量歷史進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們對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家G.W.F.黑格爾則把歷史基礎歸結為「理性」、「精神」。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以後,現代資產階級的歷史哲學同這一科學的歷史觀相對抗,繼續以新的形式宣揚唯心史觀。實用主義、實證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和新托馬斯主義等哲學流派的社會歷史理論,在繼續堅持用人的理性、內在需要、情慾、感受等精神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釋社會歷史的同時,特別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定認識和預見歷史進程的可能性。歷史唯心主義的種種表現,可以歸結為兩種理論形態:主張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這兩種形態的唯心史觀實質相同,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實際上都是用歷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釋歷史。它們共同的基本主張是:①把社會歷史歸結為意識史,無視物質生產活動,顛倒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真實關系。②認為只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才是歷史的主宰,全部世界歷史不過是英雄人物實現其思想、意志的過程,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旨也只能「啟示」他們並通過他們表達出來。③抹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歷史唯心主義用主觀臆造的、人為的聯系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系,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歪曲,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但是,作為人類探究社會歷史本質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它的存在又有其歷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歷史唯心主義在長期演變過程中曾為人類認識社會積累了一定的思想資料;它從反面提出的種種問題,也推動著人們深入思考;在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家、思想家的理論體系中,還包含著可貴的歷史辯證法思想和某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或萌芽。這些都為科學歷史觀的產生作了准備。
樸素唯物主義——也叫自發的唯物主義,是一種認為世界起源於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學說,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原始的唯物主義觀點。樸素唯物主義的主要貢獻在於:第一,它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不是由神創造的,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第二,它試圖從物質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來說明萬物的產生,具有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雖然在思想實質上樸素唯物主義是正確的,是唯物主義哲學發展史上三個主要階段中的第一個階段,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作用,對唯物主義後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但是由於受到歷史的、階級的局限和科學知識水平的限制,它還帶有感性的、直觀的性質,還缺乏科學的論證,而在說明社會歷史現象時不是唯心主義的。
機械唯物主義——也叫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是唯物主義哲學三個主要發展階段之一。它是在歐洲十七——十八世紀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科學進步的基礎上產生的。由於機械唯物主義者的階級地位和當時自然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機械唯物主義表現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局限性。一、機械性。二、形而上學性。三、唯心史觀。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京戲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物質范疇的歷史發展——物質范疇的歷史發展:物質這個概念是一種哲學上的抽象。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憑著直觀,把物質說成某一種或某幾種可直接感知的實物,如金、木、水、火、土。到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將原子理解為構成物質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單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總結前人物質認識成果的基礎上,對物質范疇作出了科學的概括和規定。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物質不是指的某個或某些物,而是各種物的總和。後來根據列寧的研究和理解提出,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唯物主義哲學就提出了物質范疇。

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哲學上兩個敵對的基本派別之一,是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它源於希臘文idea,意為「觀念」。它不承認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把意識或精神看成是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源,認為物質不過是意識或精神的產物。在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系這個哲學根本問題上,它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是意識決定物質,而不是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哲學有兩種主要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一樣,也認為精神是物質世界的本原,所不同的只在於它認為世界不是某一個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而是存在於世界某個地方的某種神秘的、「客觀的」精神的產物。它主張只有精神才是萬物本原的世界觀。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意識、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識或精神所派生。唯心主義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精神的產物或表現。在認識論上,唯心主義主張人的知識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頭腦主觀自生的,否認知識來源於實踐和外部物質世界。在社會歷史觀上,它把人類歷史看成是某種先天原則和原理的體現,或者是傑出人物意志的產物,視精神、意志、動機為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否定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及其主體(勞動者)是歷史的創造者,宣揚「天才」史觀。
唯心主義在長期發展中表現各異,但基本形式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
主觀唯心主義根本否認客觀世界的客觀存在,認為只有「感覺」、「自我意識」才是真實存在的本原的東西。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國明朝的王守仁,他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陽明全書》卷六)。(2)歐洲18世紀英國的貝克萊曾提出:「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對象和感覺原是一種東西」等觀點。他認為事物只是顏色、滋味、氣味、形象和硬度等等觀念的「集合」而已,「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包含的一切物體,在人心靈以外都無獨立的存在,他們的存在就在於其為人心靈所感知、所認識」(《人類知識原理》)。 產生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是:顛倒了感覺和外部物質世界的關系,把本來是通過感覺而為人們所感知的客觀事物,歪曲為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感覺而存在;作為感覺和思維源泉的客觀事物,被說成是感覺和思維的派生物。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唯我論,與科學相違背。所謂唯我論,是一種只承認自己個人存在的哲學觀點,持此觀點者,或從個人感覺經驗出發,或從個人精神活動出發,把世界看成是個人感知的結果或個人精神創造的產物。
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相對,它一般不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但是認為它是第二性的、從屬於客觀精神的,而客觀精神(理念、絕對觀念)先於物質世界獨立存在,是第一性的。哲學史上客觀唯心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國南宋的朱熹,他主張精神性的「理」是先於天地而獨立存在的實體。「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朱子語類》卷一)。(2)歐洲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為「理念」(概念)是唯一真實的存在,而千差萬別的具體事物只不過是「理念」的影子,是由理念派生出來的。(3)近代德國的萊布尼茲認為,「單子」(一種精神性的實體)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礎,單子有等級上的不同,因而決定了不同事物的性質和區別。(4)德國的黑格爾,他提出「絕對觀念」(「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絕對觀念」本身運動發展的產物和表現。客觀唯心主義的認識根源在於:它本身是對從具體事物中抽取出來的概念(反映著事物的共性)絕對化,誇大為脫離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又進一步誇大概念的能動作用,彷彿一切具體事物都是由概念產生的。

總的來說,現代西方哲學流派」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後西方流行的各種哲學派別,是近代西方哲學的繼續。現代西方流行的哲學流派雖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屬科學主義(實證主義)與人本主義(非理性主義)兩大思潮。
現代西方的科學主義哲學思潮淵源於近代英國的經驗主義,強調歸納、實證、邏輯、實用,關注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科學主義哲學思潮開始出現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實證主義;流行於十九世紀下半期和二十世紀初的馬赫主義是孔德實證主義的後裔,是現代科學主義哲學思潮的第二代;實用主義與實證主義有理論聯系,而邏輯實證主義則是馬赫主義的直接後裔,是實證主義的第三代;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邏輯實證主義而興起的是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逐漸衰落,代之而興的是庫恩、拉卡托斯、費耶阿本德等人的歷史主義或科學哲學的歷史學派。
現代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思潮則淵源於歐洲大陸的唯理主義,強調演繹、普遍、絕對、直覺、關注人的存在意義。人本主義哲學思潮發端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流行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華、尼採的意志主義;第二代是狄爾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學;與非理性主義的人本主義思潮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哲學流派是胡塞爾的現象學;第三代是海德格爾、薩特爾的存在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在當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義的哲學流派中,比較特殊的是新托馬斯主義和人格主義。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西方還出現了一種反人本主義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與上述兩大思潮密切相聯系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現代西方各種哲學流派與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相「結合」的產物。

5. 西方哲學主要有哪些流派,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最有影響力的流派是斯多亞學派與其邏輯學、倫理學與物理學(對自然界的研究,包含自然科學與形而上學).

6. 古今中外的哲學流派

①說法錯誤,只有正確的哲學才是關於世界觀的科學;
②③符合題意,古今中外,從古到今,各種哲學流派繁多,風格各異.但無論哪種哲學都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都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④說法錯誤,哲學是對具體知識的概括和升華,而不是具體生活的概括和升華.
故選:C.

7. 哲學流派有哪些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之處是它的辯證思維方式回和實踐的觀點。全面辯證答的思維,可以避免片面和偏激。生活實踐的觀點使哲學具有活力。
二、人本主義哲學
人本主義哲學強調,哲學要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的問題。它主張,哲學是人的哲學,而不應成為脫離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經驗的抽象理論。
三、科學主義哲學
科學主義哲學,將哲學局限在認識論內,甚至把哲學降低為一種邏輯分析、語言分析活動,忽視了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的重大哲學問題,眼界十分狹窄。它反對一切形而上學,因而束縛了哲學的發展。
四、後現代主義哲學
西方社會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後現代主義哲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它是對西方現代主義的一種反思。
後現代主義哲學認為,現代主義在弘揚理性時,誇大了理性的作用,忽視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過分迷戀權威,使哲學變成了理性的宗教。

8. 中國哲學主要流派

古代哲學流派-陰陽家哲學 陰陽家 是流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學派 齊人鄒衍是代表人物 《史記》稱其:「深觀陰陽消息 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大體而言 鄒衍的陰陽家思想表現在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 並試圖進一步的發展 用來建構宇宙圖式 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范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陰陽學說是在氣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在氣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明,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果,這樣就抽象出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陰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所以「陰陽者,有名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 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現象。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字括之。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於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范疇系統。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凡即具有生發,柔和特性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發育特性者統屬於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於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於水。將人體的一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現象聯系起來,形成了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黑格爾屬於德國古典哲學,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叔本華屬於唯意志主義的開山者,尼采也是。 赫拉克利特 愛弗斯學派 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0—前480)是愛弗斯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形成哲學的偉大代表。列寧稱他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難以研究的哲學家,甚至對他的同時代的人都以「晦澀者」著稱。他宣稱始物是火,萬物由火生成,又復歸於火。他認為萬物就「像火的燃燒和熄滅一樣是不斷變化的」。「一切皆流,無物常住」。他最有名的格言是「一個人從來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然而赫拉克利特也相信,雖然變化是萬物唯一的常性,但它不是反復無常而是合乎規律的。他稱這個規律是「邏各斯」(Logos)。因此,他認為人的智慧和世界變化的規律是一氣相通的,唯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邏各斯」,說出真理。所以其哲學是古希臘哲學認識論的開始。赫拉克利特還認為人的身體是土,而人的靈魂是純凈的火,是人體中最熱烈的部分。靈魂受潮人就入睡或失去知覺,靈魂全部潮濕,人就死亡;反過來,最乾燥的靈魂最有智慧。 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古典刑事學派 費爾巴哈(1804~1872年)德國古典哲學最後的一個偉大代表,唯物主義哲學家。出生於次胡特一個法學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學畢業,曾任教於埃爾蘭根大學,因宣傳無神論,遭受迫害,隱居鄉間,從事哲學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哲學改革的預擬提綱》、《未來哲學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銳地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他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思維、意識是客觀物質的反映。在政治上,他反對君主政體,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晚年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但費爾巴哈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是唯心主義的。他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的同時,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所以始終未能擺離線械唯物主義的缺陷。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把它發展成為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還有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古典刑事學派。 黑格爾 黑格爾學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黑格爾晚年的講課,吸引了許多學生,逐漸形成黑格爾學派 黑格爾 1770年8月生於德國的斯圖加特。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於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其哲學思想才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因此,說他大器晚成毫不過分。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恆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認為: 「 絕對觀念 」 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世界的運動變化乃是 「 絕對觀念 」 自我發展的結果,認為他自己的哲學就是 「 絕對觀念 」 的最高表現,普魯士王國是體現 「 絕對觀念 」 的最好國家制度。所以黑格爾的哲學是為普魯士專制制度辯護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提出了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展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 恩格斯後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 「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 - 這是他的巨大功績 - 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 」 黑格爾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等。 柏拉圖 柏拉圖學派 柏拉圖(P1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於雅典一個名門貴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柏拉圖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年輕時曾跟隨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學習哲學,受到邏輯思想影響,爾後成為雅典舉世矚目的大哲學家.柏拉圖從畢達哥拉斯學派吸收了許多數學觀點,並運用到自己的學說中,因此,柏拉圖的哲學提高了對數學科學的興趣.他充分認識到數學對研究哲學和宇宙的重要作用,並積極鼓勵自己的朋友,學生學習和研究數學.柏拉圖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學派和學園,據說在他的學園門口寫著"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 柏拉圖學派重視數學的嚴謹性,在教學中,堅持准確地定義數學概念,強調清晰地闡述邏輯證明,系統地運用分析方法和推理方法,例如,推理中,假設已知所求未知數,再以這個假設為基礎,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應當存在的關系式的結論,歸根到底是化求未知量.柏拉圖學派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作幾何圖形上. 柏拉圖學派,主張科學的任務是發現自然的結構,首次提出了應該把嚴格推理法則系統化,從而為數學走向新的階段起到前導作用. 在柏拉圖思想的影響下,學派中出現了一些對數學發展作出貢獻的數學家.例如,歐多克斯,曾是柏拉圖的學生,創造性地排除了畢達哥拉斯學派只能適用於可通約量的算術方法,用公理法建立比例論,歐幾里得《幾可原本》第五卷《比例論》的大部分內容是歐多克斯的工作成果. 柏拉圖的另一名學生是亞里士多德,被譽為形式邏輯的鼻祖,其思想影響西方數千年,他也非常重視數學的學習和研究,他所給出的點線面的定義,廣為傳播.他還應用演繹邏輯的方法對許多數學問題作出了證明.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學派 蘇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乾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於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精於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9. 有什麼著名的哲學流派

西方哲學的抄主要流派襲有
古希臘:愛利亞學派,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蘇格拉底學派,柏拉圖學派。
古希臘晚期:犬儒學派,新柏拉圖主義學派,伊壁鳩魯學派等。
中世紀:早期神父.這個就不成體系了。
文藝復興後:貝克萊,休謨,培根,萊布尼茨,笛卡爾,霍布斯,你也可以在後面加學派二字,但實際上只是輝煌一時,後來人都把他們批判了。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
現代西方流派:意志主義,存在主義,生命主義,實用主義等等。

10. 關於哲學中的四種流派

哲學形式分化的越多,越讓後繼者迷失。要是理論分化的多倒好說,逐個思考一下,思想水平版會上升不少權。 這樣的流派分化,和圈起來踏不出自己的世界一樣。

唯物鄙視唯心,要麼唯心鄙視唯物。思考哲學到底是為了無限深究,還是維持己見。

宏觀一下,哲學就是哲學,唯心、唯物、辯證、形而上學只不過是不同思考方式產生的思想,沒什麼好說的。

沒入過這個圈子,說不了什麼。如果這些之間存在物質利益,那麼沒辦法。如果純粹的學術分化,那就有待提高嘍。

就像某某人思考出了唯物論,而他感到滿足不再深究了,有的只是維持和專精,N年後出現了唯物論派系,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