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哲學的本性是什麼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將要到哪裡去
這是哲學三大本性
⑵ 人本性是自利的 這種認知屬於哲學嗎
屬於。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一種抽象概念。「人性自利」很有哲學道理。但是哲學也講究批判和辯證,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內涵外延,有其適合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消亡。自私,實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產生的,不是人類一直就有的。
⑶ 如何理解哲學的人本性及其與教育的關系
目前人類哲學在人本性特徵層面主要有以下幾種:
1,西方宗教哲學,以神為本,人性必內須歸於神性;
2,西方人權哲容學,主張天賦人權式的以人為本;
3,中國道儒哲學,主張法自然天人一體式的和諧人本;
4,蘇馬唯物論,主張以物為本,物質決定意識乃至決定人性。
——綜上所述,各人的腦殼歸誰,就歸誰教育。
⑷ 什麼是《本性論哲學》
人的本性與其他的物種是很相似的。或者說本性就是一切物種的統一自然性格。
自私,是一種對自己的利益的一種掩藏。自私,也可以是一種保證自己競爭性的行為。
拿簡單的原生物來說,在營養分布不均勻的培養液中草履蟲們必定是集中在營養豐富的地區。
就算是這些培養液中營養分布面積無法支持這些草履蟲們活動區域,它們也會一直顧自己的利益爭奪區域。
獅子相互爭奪領地,當有其他獅子闖進來時,這個領地的獅子們就會攻擊,直至該獅子逃跑。這種行為只不過是一種獅子保護自己的領地,其目的僅僅是保證領地內的獵物供自己使用。食物越多,越能保證自己生存下去。這僅僅是一種保持自己競爭性的行為。
人類雖然是(所謂的)高級動物,但是其本能還是不變的。
就是這些本能才促使人向高級進化。自私,才能獲得更多的競爭性,以此來保留種族的延續,生命得到了更多個競爭利益時,它才能占據生存地位。地位越高,對發展越有利。
高級的動物總是占據了更多是優勢,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作為個體競爭性越強,才能保證自己的族群延續下去,這是一種生命被賦予本能,所有的生命都是怕死的,而了不死才使得自私成為了可能。
如果『不自私』能夠保證自己不死,那麼不自私也必然是一種本性。但是,在大自然中這種現象畢竟很少。
相反,『不自私』卻是一種人工修飾的行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實施的行為,可以是報答,可以是炫耀等。目的、動機促使的行為這些都是一種思維過後才進行的行為,顯然不是本性。
⑸ 最近有一些關於人類本性,和一些哲學問題很困擾,有人幫幫忙解答嗎
貪婪、利已性非人本性,人從出生那天起即會吃喝玩鬧,這是人的生理性,生命皆有此性,但到人類有一定意識時,即分出善惡,即有意識的貪婪、利已為惡,會有意識的為他人付出為善。故人之初非性善,人之初只有生命的生理性而已,只有受到了人間的誘導,有了自我意識才出現了善惡性。共產主義是人類美好的理想,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實現它是很難很難的,根據目前人類文明的進程,實現這一理想還很遙遠,故有些人說它是空想是可以理解的,至於能否實現還要由實踐證明。人類全部達到無私則是共產主義理想實現的根本,正因共產主義就很難實現,其無私的人類也很難出現,這些皆是人類美好的願望,就如人類想像的天堂一樣,天堂存在嗎?
⑹ 對人的本性問題的哲學思考
這個問題是指人類的區別於其它動物的人類共有特徵是什麼。人類的共有特徵是「文化特徵」。所謂的「人性論」;即「文化論」。
⑺ 從哲學上來說,人類認識的本性是
從存在哲學來看,人類認識的本性是為了滿足求知慾,或者說是為了感知周圍的世界以獲得更多的、有利於自身存在和發展的知識,又或者為了更加有效的趨利避害以最大限度的獲得快樂幸福!
⑻ 《人類本性哲學》
上當當網、淘寶網或書店
⑼ 《人類本性》的作者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霍布斯
⑽ 哲學的本性是什麼
什麼是哲學
人類經過漫長的科學認識,形成了眾多分門別類的知識。將這些分門別類的知識進行比較,有些知識相對於其他知識來說具有普遍性。這些具有普遍性的知識就是本體論、認識論和概念論。在這三者之外的任何其它知識,都要受本體論、認識論、概念論制約,都是特殊的。這三種普遍性的知識的總和,構成哲學。本體論、認識論、概念論便構成哲學的三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
有人可能會問,不論是本體論、認識論,還是概念論,都要運用語言,語言不是比本體論、認識論和概念論更具有普遍性嗎?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世界上有很多種語言,一個概念可以分別用很多種語言來表示。因此,相對於概念來說,語言是特殊。
作為哲學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的本體論、認識論、概念論,相對於其他知識來說還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本體論、認識論、概念論主要是解決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因此我們把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的哲學叫做理論科學;也可參照中國哲學史中的道和器的關系,叫做形上學或玄學[1]。而其他知識是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我們把它叫做實際科學[2]。
在自然科學的大學教材中,有理論力學與應用力學之分。與此相類似的是哲學也區分為理論哲學與應用哲學。理論哲學是研究本體、認識、概念的本質與規律以及三者的關系,應用哲學是把普通哲學的基本原理應用於某一其它科學領域所形成的,如社會歷史哲學、法哲學、科學哲學、價值哲學等等。由於社會歷史哲學(歷史唯物主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因此,社會歷史哲學(歷史唯物主義)應屬於理論哲學。
從世界哲學發展的歷史來說,在西方哲學史上,大致說來,中世紀以前的哲學以本體論為主;近代以德國哲學家康德的重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為代表轉向了以認識論為主;現當代哲學以分析哲學為代表則以邏輯學為主。在中國哲學史上,盡管這三個方面的劃分不夠明確,但也有一定的輪廓。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這三個方面的綜合。
我們所接觸的、所認識的世界,直接存在著千差萬別的事物。這些千差萬別的直接存在物最共同的就是存在。古希臘哲學 家、邏輯學家、自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所研究的是「作為存在的存在」。作為直接存在物中的存在也就是客觀世界千差萬別事物中最普遍共同的東西,我們把它叫做本體,這也就是本體論(存在論)研究的對象。本體論是關於存在的理論,或者說是關於世界本原、本性或本質的理論;而哲學的其它部分或其它科學只研究存在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本體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客觀世界的本原[3]是什麼,是物質還是精神?二是客觀事物的最普遍本質和最普遍規律是什麼?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是我們認識客觀世界過程中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
在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必然要求我們也要認識認識自身,把認識作為認識對象進行考察。認識論就是關於認識的理論。認識的本質是什麼?認識的普遍規律是什麼?我們的認識究竟能不能認識客觀世界的最普遍本質和最普遍規律?等等,這些重大問題都是需要認識論來回答的。
無論我們對存在的認識,還是對認識本身的認識,不僅作為認識成果都要形成概念,而且在認識過程中還要運用概念進行邏輯推理。因此,在關於存在和認識的認識中,也必然要求我們要對概念進行考察。關於概念的理論就是概念論。列寧說:「概念的關系等於邏輯的主要內容。」[4]當然,作為哲學組成部分的概念論,旨在考察概念的普遍本質和邏輯的基本規律,這與作為在哲學之外的獨立學科存在的邏輯學是有區別的 。
本體論、認識論、概念論,這三部分是相對獨立的。它們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們有各自的研究對象;二是它們不能互相代替。同時,本體論、認識論、概念論又是緊密聯系的。
既然本體論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世界的最普遍本質和最普遍規律,因此無論是認識領域還是概念領域都要受它的研究對象的制約。從這個意義上說,本體論是普遍,認識論和概念論是特殊;認識論和概念論離不開本體論的指導;而且只有在正確本體論的指導下,才能認清認識的本質和概念的本質。離開正確本體論的指導去考察認識和概念的本質,是不行的。
無論是本體論還是概念論,都是認識的結果。作為認識的結果,就要受到認識本身的制約。從認識過程和認識結果的意義上說,認識論是普遍,本體論和概念論是特殊。如果對認識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不清,也不能形成正確的本體論和概念論。
無論是本體論、認識論,在認識中都必須運用概念進行邏輯推理,認識的結果都必須形成概念。因此從認識過程和認識結果作為概念形態來說,邏輯學是普遍,本體論和認識論是特殊。如果我們對概念的本質和邏輯規律的本質認識不清,正確地認識本體和認識自身也是不可能的。
本體論、認識論、概念論,這三部分是互相區別、互相制約、互為根據的。這三部分的和諧統一,使哲學構成一個理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