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東方哲學的心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東方哲學的心

發布時間: 2021-03-15 01:19:49

『壹』 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融合了嗎

如果融合了,你還會提「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融合了嗎?」的問題嗎?
再說,你的回問題提得也有點問題。任答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表現出不同的歷史形態。東西方哲學,從整體上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似乎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在某些問題上,東西方哲學卻有相同或類似的一致性看法。錢鍾書先生說過一句話,叫做「東海西海,心理攸同」,這就是說的某種意義上的「融合」。哲學,是出自心理的思想的產物,你說有沒有「融合」呢?
另外,你所說的「融合」,意味著什麼?——這也是個問題。你沒有說清楚:你所說的「融合」,是一種什麼意義上的「融合」?
世界上,沒有完全「融合」的事物,如果做個比喻:
把世界哲學比喻成「人」這個整體,東西方哲學比喻為「人」的左手和右手,左手始終是左手,右手始終是右手,你不可能把左手「融合」為右手,或者相反——這是一種「不融合」;但做起事情來,左右手必須協調起來才行,這又是一種「融合」。
不知道你問的這個「融合」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意義旨向。換言之,你的「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融合了嗎?」這樣的問題,提的有點太籠統。

『貳』 中國哲學中的心

中國哲學不同與西方.
西方主要強調合理.而中國.不但要講合理性.還要合情.
合情合理

中國哲學的中心就一個字 和
這個和,是多元統一,所以.我們不講矛盾的沖突,我們承認每一種矛盾矛盾體的每一個個方面在這個和理性的前提下.我們追求一個大家都普遍認可的理.
有一個詞來概括.
和而不同.

『叄』 美國對東方哲學的認識 例如道家 過去是怎麼看到的,現在有沒有什麼改變

美國對東方哲學的認識,也是通過一些學者看到的,現在跨國之間的了解更方便一些,因為互聯網的關系會有很大的改變

『肆』 你覺得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的差異是什麼

西方哲學家只有受物質驅動的小聰明而已

『伍』 哲學草 中的儒心、道心、佛心各指代什麼

這其實並不是登大雅之堂的哲學用語,而且這些用語有一些是出回於誤解,不了解。答

它本來想表達的,儒心,好像是所謂道家和佛教的中庸

道心,好像是一種理性的,

佛心,好像是一種傾向於慈悲的。

實際上這是世俗的理解。真正的佛家,很大程度是是修行理性的,舉個例子,目前被臨床應用的正念。

『陸』 東方哲學的精華是什麼

東方哲學?這個概念太大了
從四大文明古國來看,是不是該分別說印度和中國。比如印度可以說以佛學的哲學為代表。但是探討起來,是很復雜的。

『柒』 學東方哲學,為什麼要從印度起步落腳於中國

早期東方學的興起,主要出於以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為根源的歐洲文明對於東方文明(泛指)內的好容奇,有很大程度的獵奇心態,很多資料都源於商人,傳教士以及探險家的一些記載。到後來,才開始有更為詳盡、專業、系統地對於一些考古發現,翻譯典籍,專門著作的研究。並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術體系。

『捌』 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區別是什麼

一.定義的差別
定義是西方哲學的基礎.縱觀西方哲學,描述世界的語言大多是分析性質的.每個哲學流派的理論闡述都是判斷式的.從泰利斯的「水是萬物之源」(P33),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P259),再到馬克斯的「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西方哲學研究某一個事物時,常常是把未知的事物理型化,再用已知的簡單事物的相加來表示,稱作定義.因此,西方哲學常常是從定義出發,建立一套公理化的體系,在用這個體系解決實際問題.
定義省略了事物的次要屬性,但是,主次關系會隨著研究對象的改變而改變.定義的過程實質上是把人們對於事物的理解推向了極端,即「什麼時候是這個屬性在起作用,什麼時候是那個屬性在起作用」,而這些邊界常常是模糊不可尋的.每當叩問定義的邊界時,西方哲學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異化,走向事物的反面.異化可以體現在公理化體系的構建中,譬如第二次數學危機;也可以體現在主觀推理與客觀現實的不符,譬如:人工智慧的電腦算不算是人?因為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只要是融入了社交網路,有了自己的社會關系,就可以算作人了?我有些不同意,孰是孰非有待商榷.
相比之下,東方哲學存在概念的兼容,並且強調概念的適用有條件.區別於「什麼是什麼」的分析句式,東方哲學的句式是:「此時它是這樣,彼時它是那樣」.譬如禪宗對於「人是豬」的理人本來不是豬;但是在輪回中,人的前世可以是豬.又如中醫辨證非常講究「天時」(氣候和時間所帶來的「生存格局」的變化),「地利「(地理因素)和「人和」(人的社會關系和個人心態).區別於西醫將各個臟器細分且結構化,中醫的理論更像一個黑箱,用一些原始的定義(陰陽,五行,營衛等等)將現象歸類,用現象推導概念,再由概念推導現象.這些推導的依據就是規律使用的條件.
東方哲學避開了異化的難題,卻也面臨窘境——雖然肯定了規律適用有其條件,但是這些條件具體是什麼,又如何得知,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答復,即肯定了邊界存在的重要性,卻沒有說清如何得知邊界在哪裡.這樣的壞處是明顯的——東方哲學不會產生一個可操作性太強的方法論,因為有太多需要意會;好處也不是沒有——邊界本身就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螺旋上升在不斷延拓與收縮,一下子弄清楚反而不好辦,只要能用就行.從這個角度講,東方哲學本身就是方法論.
究其原因,西方哲學是由飽食終日的人們為了解釋世界而創造出來的;而東方哲學則是以解決生存問題為基本目的總結出的.西哲真正走上實踐的舞台自馬克斯始,而東哲對於世界的理解早已廣泛地運用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中.
二.理性的爭辯
西方哲學中有許多關於理性的闡述.回憶全書,從柏拉圖的《理想國》(P98)到康德的不可知論(P373),理性被反復提及.理性在西哲眼中大致是這樣的一個意思:人們在面臨判斷的時候會本能地想到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會發生的,什麼又是不會發生的.
這是一件奇妙的事,因為人類運用理性的過程中似乎沒有什麼直接的證據,即沒有一個嚴密推理的過程.相比於黑格爾的三段論,早期人們無法得知自己的理性判斷從何而來.因此才會有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本書的中部).其本質差別就是相信感官還是相信大腦為正確判斷的本源.
從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從笛卡爾到洛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知建立理論.然而,這個問題最終在精神分析學派中得到了解釋(個人觀點).用佛洛依德及其繼承者(繼承者對原始的佛洛依德理論有所揚棄)的話講,人類的認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規律,而所謂理性的判斷過程就是潛意識在大腦中進行了大量的經驗事實比較,得出了一個可信權重相對較大的事情浮現到了意識中.理性的無意識本質上還是依賴潛意識的.
相比之下,東方哲學直接忽略這些內容.從諸子百家的論辯,到王陽明的「心學」,東方哲學隱隱約約地提到了與理性相似的概念——「神明」或者「心」.神明並不是神仙,而是理性.譬如《內經》中講:心為百官之主,而神明出焉.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將人體比作一個國家,那麼「心」就是皇帝,「心」決定著人類的思維.王陽明也說: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諸子百家並未直接提出理性的概念,但是從行文中看,百家的論戰文字常常採用類比的句式.譬如孟子將人心向善比作流水向下一樣,是自然的事情.在一定的條件下,由經驗直接得出結果是典型的東方哲學思維方式,它直接忽略了「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這個問題.顯然,這樣的思維方式不會衍生出「理性」的概念.在西方哲學中,理性和上帝常常是一起出現的.因為理性推斷是意識狀態無法覺察的,冥冥之中竟然會有答案自然跳出來,不禁讓人想像到有上帝的存在.這種想法最典型的是史賓諾莎,它直接認為上帝是事情發生的「內在因」,自然,也是人類理性思考的「內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