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無問題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無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3-14 23:34:43

A. 哲學的三個終極問題

是唯心三個的終來極問題,哲學自的三個終極問題分為唯物三個終極問題和唯心三個終極問題。

唯物三個終極問題:

1、如何更好的認識宇宙世界、並解決關於宇宙的問題。

2、如何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並解決關於人類的問題。

3.如何更好的認識自我人生、並解決關於人生的問題。

唯心三個終極問題:

1、我是誰?

2、我從哪裡來?

3、我要到哪裡去?


(1)哲學無問題擴展閱讀

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達、系統構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於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哲學是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並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B. 哲學中至今無法道破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如今哲學根本沒解決什麼問題,只是使問題和回答提出了規范化的模式。
每個哲學家的出發點都不同,有唯心,有唯物,可知論等等,每個問題的答案都不同,沒有誰對誰錯(除非象中國的認為只有馬克思才對,象這樣的 話很多問題都解決了)。
不過在討論中都有很多的收獲

C. 為什麼認為沒有什麼是一個哲學問題

批評家和歌德的思想是對立的,道路只允許一個人通過。考慮時間和空間概念,即最先過去的人所花的時間短所行駛的距離短。
批評家和歌德都希望先通過,批評家說;「我從來不給傻瓜讓路!」批評家又做了一個假定,即我讓路的對象都是傻瓜。這個假定是基於雙方的期望。歌德接受了這個假定,然後退了回去。這表明歌德不是傻子。退的過程中說:「我正好相反!」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我會為傻子讓路。而此時,批評家就是傻子,因為他是之所以通過是由於歌德為他讓路。
如果批評家沒有選擇通過這條路,而是選擇退回去為歌德讓路,那麼他就否認了歌德是傻子的假設。歌德就可以快速的通過這段路程。
上述的兩種情況只能發生一種,歌德的反擊使用了什麼邏輯學方法和技巧?歌德將批評家的帶入了悖論中,在這個假設中歌德沒有考慮時間以及效率。這是一種什麼方法和技巧我也不知道...

D. 十大哲學難題到底有沒有解

(一)電車難題(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桿嗎?

解讀: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哲學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來批判倫理哲學中的主要理論,特別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部分道德決策都是根據「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做出的。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該是拉拉桿,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桿,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總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這就是重點所在。許多哲學家都用電車難題作為例子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狀況經常強迫一個人違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則,並且還存在著沒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況。
引用完畢。

Das曰:
人,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里的「行為」是什麼意思?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承認人具有自由意識——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礎。不承認自由意識存在,也就否認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個人殺人放火是由於童年的遭遇、社會的影響、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觀因素所決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決定性因素——我們就沒有權利依據任何法律對這個人進行懲罰。他殺人放火是由於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變的,懲罰這個人顯然是不合理的,懲罰他也於事無補、毫無用處。
人具有自由意識,可以做出自由選擇,並且他應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礎。
那麼,我們現在可以解釋「行為」是什麼意思:行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個唯一的選擇。
今天早晨你可以選擇吃包子,也可以選擇吃油條。結果你吃了包子,這是你的行為、你選擇的結果。問題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條,這並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選擇什麼也不吃,選擇餓肚子減肥。作為一個理性人,你應當預見到餓肚子減肥可能造成身體傷害,你選擇了餓肚子減肥這種行為,就應當為這種行為負責。
行為並不是行動,你什麼也不幹也是一種選擇,因而也是一種行為。
我們將這個思想實驗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麼也不幹確實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為:
加入電車的前方幫著5個人,你拉動一下拉桿就能使將電車駛向岔道——而岔道上什麼也沒有,不會造成任何危害。這時候你動不動拉桿呢?如果你不拉,你什麼也不幹,眼睜睜看著五個人被軋死,這顯然是不道德行為——你本來有選擇的餘地,軋死五個人並不是唯一可能的結果,你只要舉手之勞就能挽救五個人的生命,但是你選擇了什麼也不幹,你就應當為你的行為負責任,即使法律不去懲罰你,你的行為最起碼也是不道德的。

現在我們可以理清這個悖論的條理了:
一、對於這一事件,你只有兩種選擇的可能性:動拉桿或者不動拉桿。你必須在這兩種行為中選擇一個,你能夠預料到不同的行為會有不同的後果:
二、你選擇「不動拉桿」這種行為,會造成五個人死亡;你選擇「動拉桿」這種行為,會造成一個人死亡。
這個悖論的關鍵在於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在兩種不道德的行為中選擇其一,因而是個難題——這是真正的腦袋被驢踢了。Das說那麼多年那麼多大牌高手腦袋都被驢踢了一遍,你可能有點不大相信,可事實就是這樣。事實上當你必須二者之中選擇其一的時候,這兩種行為絕對不可能都是不道德的。

只有一種選擇的時候,就等於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行為,沒有行為就沒有責任——也就無所謂道德不道德。
在這個悖論中如果沒有拉桿,你無法改變電車的方向,你對軋死五個人的結果根本就無能為力,無論你干什麼事兒對這一結果都沒有影響,這時候無論你干什麼,都等於什麼也不幹——你唯一的選擇就是什麼也不幹,你就等於沒有選擇、沒有行為,因而這這一事件中你也談不上什麼道德不道德。
當你只有兩種選擇(或者100種選擇,道理是一樣的),你除此之外就沒有選擇。假如這兩種選擇都是不道德的,這就等於說無論你怎樣選擇都是不道德的,就等於說這種不道德竟然不是由於你的自由選擇造成的,而是外界強加給你的。這顯然是胡說八道。根據我們前面的論證:如果一種行為是不道德的,那必然是由於你自由選擇造成的。當你無可選擇的時候,那根本就無所謂道德不道德。

這一悖論的答案可以揭曉了:
一、你只有兩種選擇、兩種可能的行為:動拉桿或者不動拉桿,這必然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人死亡或者五個人死亡。這兩種行為不可能都是不道德的。
二、你拉動拉桿,造成一個人死亡的結果,你不應當為此承擔道義上的責任,因為這個人的死亡,不是你的行為造成的。外界條件決定必然會有人死亡,要麼一個、要麼五個,至少要死一個人——這是必然的結果,這是你無法阻止的結果。
三、你不拉動拉桿,造成五個人死亡,你應當為此承擔道德的譴責。死亡五個人,不是必然的結果,而是你的行為造成的。外界條件決定必然會有人死亡,要麼一個、要麼五個,死一個是必然的,死五個不是必然的,現在真的死了五個,那是你的行為造成的。

在這里,我們把六個人的生命當成同等價值的抽象個體,這樣做可能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無價的、至高無上的,das沒有理由為了挽救那五個人的生命犧牲者一個人——das沒有剝奪這個人生命的權利,不管出於什麼高尚的理由。

Das這樣駁斥這種觀點:
你仍然將「不動拉桿」這種行為不當做一種行為看待,這是錯誤的。在前提條件下,這一個人與另外五個人一樣,面臨同樣的生命威脅。假如das沒有權力為了這五個人的生命犧牲這一個人,同樣,我也沒有權力為了這一個人的生命犧牲那五個人。即使這一個人生命的價值與那五個人是對等的,他們在我選擇時考慮的權重也應當相互抵消。既然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至高無上的,那五個人的生命價值即使並不高於這一個人,至少也並不低於這一個人。既然沒有辦法比較每個人生命價值的大小,那麼我就不這樣考慮問題。這時候我將每一個單個的生命當做同等價值的抽象個體,並且認為5大於1,這就是唯一合理的選擇。

十個著名悖論的最終解答(二)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

引用:
認知論領域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實驗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個農民擔心自己的獲獎的奶牛走丟了。這時送奶工到了農場,他告訴農民不要擔心,因為他看到那頭奶牛在附件的一塊空地上。雖然農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還是親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間的形狀並感到很滿意。過了一會,送奶工到那塊空地上再次確認。那頭奶牛確實在那,但它躲在樹林里,而且空地上還有一大張黑白相間的紙纏在樹上,很明顯,農民把這張紙錯當成自己的奶牛了。問題是出現了,雖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農民說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時是否正確?

解讀: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來批判主流上作為知識的定義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論,即當人們相信一件事時,它就成為了知識;這件事在事實上是真的,並且人們有可以驗證的理由相信它。在這個實驗中,農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證詞和他自己對於空地上的黑白相間物的觀察所證實。而且經過送奶工後來的證實,這件事也是真實的。盡管如此,農民並沒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兒,因為他認為奶牛在那兒的推導是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這個實驗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釋了將知識定義為JTB的理論需要修正。

引用完畢。

Das曰:
這其實就是蓋梯爾問題。蓋梯爾問題引起了長期大范圍的爭論,產生了無數個變種。蓋梯爾剛剛提出他的問題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很容易解決——只要對JTB理論進行小的補充完善就會萬事大吉。但是隨著討論的深入,所有補充完善JTB理論的企圖都被進一步變種的蓋梯爾問題擊潰,以至於有人懷疑真正完善的JTB理論是不是真的存在。
以下das給出自己的答案。這答案足以迎頭痛擊一切現有的蓋梯爾問題的攻擊——我希望,不要被進一步變種的蓋梯爾問題擊垮。如果本論壇能夠提出一個擊垮das的蓋梯爾式的思想實驗的反例,das將無比欣慰。

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得到辯護和證明的真信念。這就是原始的JTB。
Das認為:
一、 知識是真的信念。
二、這信念具有充分的理性基礎。(S具有充分的理性基礎是指:當且僅當P是人類公認的公理,Q是內部一致的有效的邏輯系統,以P為前提,通過Q,可以合理導出S。)
三、 知識的主體對其理性基礎有充分的了解。
四、 充分的程度與該知識的重要性相當。

十個著名悖論的最終解答(三)定時炸彈(The Ticking Time Bomb)
引用:
如果你關注近幾年的政治時事,或者看過動作電影,那麼你對於「定時炸彈」思想實驗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像一個炸彈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並且爆炸的倒計時馬上就到零了。在羈押中有一個知情者,他知道炸彈的埋藏點。你是否會使用酷刑來獲取情報?

解讀:

與電車難題類似,定時炸彈情景也是強迫一個人從兩個不道德行徑中選擇的倫理問題。它一般被用作對那些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駁。它也被用作在極端形勢下法律——就像美國的嚴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歸功於像《24小時》的電視節目和各種政治辯論,定時炸彈情景已成為最常引用的思想實驗之一。今年早些時候,一份英國報紙提出了更為極端的看法。這份報紙提議說,如果那個恐怖分子對酷刑毫無反應,那麼當局者是否願意拷打他的妻子兒女來獲取情報。

引用完畢。

Das來講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故事:
一個朋友是相當一級的領導,一次他辦理一個綁架小女孩的案件,罪犯送來小女孩的手指勒索錢財——影視劇中常見的情節。不過下面的故事卻很不常見。罪犯約定了無論錢是不是到手都要撕票,罪犯A去取錢,如果罪犯A在22時不回來集合,其他罪犯就撕票潛逃。
朋友只好把A抓回來——讓他拿錢回去就等於害死了小女孩。問題是時間緊迫,A這小子是知道一點法律的,他認定說不說都是死刑,不如不說,說不定找不到證據,還能留條活路。所以審訊室里出現了奇怪的場景:審訊員手腳冰涼、頭頂冒汗,罪犯卻神態自若,從容以對,時不時地露出猙獰的奸笑。
時間在流逝,每一秒鍾都生死攸關。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朋友打法其他人離開,獨自負責審訊,並且聲明有其個人對結果負責。
朋友拎出一把菜刀,按住A的一個手指,微笑著說:「我只問你一遍:小女孩關在哪裡?」
A顯然對這種威脅不屑一顧:「我真的不知道你問什麼。」
咔嚓一聲,手起刀落,一根手指掉在地上。
在A的鬼嚎聲中,朋友按住他的另一根手指,仍然微笑著說:「我只問你一遍:小女孩關在哪裡?」
A這一次沒有回答。
咔嚓一聲,手起刀落,地上現在有了兩根手指。
沒有等到朋友按住他的第三根手指,A交代了小女孩關押的位置。
小女孩解救出來以後,朋友用一個塑料袋裝著菜刀和手指,到檢察院投案自首:「我刑訊逼供,我來投案自首。」

事情的發展更加富有戲劇性。朋友的行為顯然違法,顯然構成犯罪,但是檢察院就是不立案,說這行為有緊急避險的性質,最終定性還要研究,就是不給文字結論。公安局也不給他停職,說這是檢察院的事兒,檢察院沒有結論,我們不好說什麼。法院不聞不問,檢察院沒有起訴,我們根本不知道。就連無孔不入的律師也對這事兒隻字不提,甚至A自己都認為這是合理的,既然沒人提,他乾脆就不承認被人剁了手指,法庭上他說他因為幹了這事兒後悔,自己剁的。甚至恬不知恥地說是他主動交代小孩的關押地點,主動配合公安解救了小女孩,有重大立功表現,要求給條生路。

生路是沒有,A很快就斃了。朋友的行為成了我們酒後談論的英雄壯舉,朋友自己的話,是這個故事最好的注腳:「即使是法律,也不能蒙蔽我的良心。」

我們把「定時炸彈問題」做一些變形,讓我們的理性來為世界立法:

一、假設罪犯隱藏的不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是一千顆原子彈,時間一到地球就玩完,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即使完全從維護這個罪犯權利的角度考慮問題,完全不管全人類的生死,你不剁,他別說手指頭,連小命也要嗚呼,你剁了,他無非少幾個手指頭,小命至少保得住,你憑什麼不剁?為什麼不剁?
二、假設罪犯隱藏的不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是一千顆原子彈,時間一到地球就玩完,全人類都玩完,只有這個罪犯有特異功能能夠倖免遇難。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你不剁,你就成了他的同謀,das肯定剁了你沒商量。

三、假設罪犯隱藏的不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是一千顆原子彈,時間一到地球就玩完,全人類都玩完,只有這個罪犯和其他20名地球人有特異功能能夠倖免遇難。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這與(二)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四、假設罪犯隱藏的不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是一百顆原子彈,時間一到地球就玩完一半,人類玩完一半,這個罪犯能夠倖免遇難。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這與(二、三)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五、假設罪犯隱藏的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時間一到半個城市的人就玩完,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這與(二、三、四)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最後一個假設,其實就是「定時炸彈問題」。

我們不反對羅爾斯,也很欣賞程序正義。我們自願遵守法律程序,我們對正當的程序表示真心的尊重,但是,指導我們行動的,永遠是心靈深處的道德法則!當程序正義或者其他任何正義與我們心靈深處的道德法則發生沖突時,我們毫不猶豫地捍衛道德的尊嚴;同時,一個理性的人不應當傷害程序的正義,我的朋友和蘇格拉底一起做出了表率:我不逃避、不隱瞞、不後悔、不改變,我自願接受程序的處罰。我用行動維護道德的尊嚴,同時甘願用一個人的苦難維護程序的尊嚴。

十個著名悖論的最終解答(四)愛因斯坦的光線(Einstein』s Light Beam)

引用:
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是受啟於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盪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解讀:

事實上,沒人確切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科學家一直都在爭論一個如此簡單的思想實驗是如此幫助愛因斯坦完成到狹義相對論這如此巨大的飛躍的。在當時,這個實驗中的想法與現在已被拋棄的「以太」理論相違背。但他經過了好多年才證明了自己是正確的。

引用完畢。

Das曰:
愛因斯坦的夢想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他不可能以光速去旅行,因為那需要無窮大的能量——宇宙中根本沒有這么多的能量。

假如愛因斯坦以光速旅行,他會看到什麼呢?
他什麼都看不見。因為這時候根本就沒有時間——時間不再流動。他的手錶、電子鍾、機械中一起停止運轉,不是因為出了故障,而是時間在這里靜止了。愛因斯坦的一根頭發變得比泰山重得多,我懷疑他的體力能否承受任何一根頭發。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一根頭發想壓死愛因斯坦也做不到——壓死他需要時間,但是這里沒有時間。我們站在地球上看著愛因斯坦以光速旅行一年,但是愛因斯坦卻沒有經歷這一年,開始和結束都在同一時刻,這中間時間絲毫沒有流動,絲毫沒有變化;這中間沒有發生任何事,沒有任何運動和變化,他當然也不曾在這期間「看見」任何東西。

E. 什麼都沒什麼嗎,哲學問題是不需要思考的對嗎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以上是堆狗屎,你能看懂么,反正我是看不懂...一堆不知所謂的定語。
--------------------------------
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系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上面這段還靠譜點...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
「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尋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度稱為「愛智」。蘇格拉底曾說, 「沒有經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因此很多人開始覺醒,並且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何去何從。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
-------------------------------------------------
從深層次上來說,哲學終究是一種個人性的東西。
無論是從理性上的邏輯分析,還是帶有神秘色彩的啟示和領悟,都必須由自己親身實踐才能觸及哲學的真諦,這一過程不是他人能代替的。
先哲的經驗終究只能從旁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鑒,臨到自己構建思想的時候,必須在掃除一切偏見和成見的基礎上,一磚一瓦地親手去建築。
如果從這個層面上去理解哲學,那麼哲學永遠也不會有盡頭。
只要這世上還有一代一代熱愛哲學的人,哲學就永遠也不會終結。
那些永恆的問題,值得每一個關心它們的人去重新思考。
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時代,得出各自不同的答案。
這也正是永恆的問題之所以永恆,和哲學的魅力所在。

但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看,當人類再也提不出新的哲學問題,當人們已經窮盡了舊有的問題的一切可能性的時候,哲學就已經不再發展。
那時候哲學是否會成為一種單純的技術性的東西?
這是哲學死亡的另一種形式吧?
我們這個時代似乎已經很久沒再出現真正有所建樹的哲學家了。
大家都抱著書本啃食前人創造的東西。
如果有人立志創建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完整獨立的哲學體系,定然要受到眾人的譏笑。
難道哲學正在漸漸喪失其生命活力?

摘自:http://likejuno.blog.163.com/blog/static/133464220061112115236303/
--------------------------------------------------------
哲學的歷史、那些學說,對個人來說確實有些無足輕重,因為追索人生意義的盡頭就是一片虛無,人類為了靈魂上的安全感就弄投向宗教來安慰自己。但是事實上,對於理智的人來說,宗教確實是必要的,因為如果你明白了存在的虛無你就不得不找東西來填補自己,不然對這些讓你苦惱的東西視而不見是自欺其人。
當然不投向宗教也可以,還有存在主義,薩特承認了存在的虛無,然後說:「重要的在於構建你自己人生的意義,通過你的行動讓你的人生變得有意義。」其實,這樣看來,你不覺得人生在開始時沒有意義更好么?未來是不確定的也意味著他等待你來書寫。這可比生來就是一顆螺絲,一把扳手目的明確卻了無生趣強多了!
什麼都沒什麼....這話對,也不對。存在本身不需要意義,存在就是存在,是意識挑起了話頭、提出的問題,如果沒有思想、意識,存在依然存在但不會被感知也更就不需要意義不意義的了。~所以,老馬說的「哲學的目的是解釋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也有一定道理。其實應該說,重要的是構建你自己!構建你的人生!人生本無答案,但你可以創造自己的答案。
一開始進入哲學是為了尋求答案,現在明白了,依然深入它則是因為興趣。

哲學不需要思考?我想你是說,哲學問題本身毫無意義,根本就不需要發問,是吧?
其實這本身也是一個哲學命題:到底有無真理?什麼是意義?如果你認為哲學毫無意義,那是你認為哲學對人類社會無法起到推動作用,然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的,愛因斯坦同樣熱愛哲學,相對論的提出也對應著相對的哲學思想。
或者你是想說,哲學問題對於凡夫俗子來說沒用? 那就確實是沒用,炒菜的廚子不用看兵法,但如果你是有精神、內心世界追求的人的話,對哲學的學習絕對是追求個人精神升華的道路之一。

F. 無理性哲學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世界的本原,關於探究世界本原的方式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
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稱為二元論。

G. 哲學上至今未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個人認為,哲學的精神是反思與批判,這就意味著,哲學在發展過程中是一個版不斷指向權外界也不斷反思內部的過程。哲學的學科劃界是現代科學體系建立起來以後的產物,然而,這種產物是別扭的,這種劃界是對哲學的誤解。

西方哲學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並沒有真正地解決任何一個問題,只有越來越多的問題冒出來。因為,「真正地解決」這一判定需要有個標准,然而這個標準是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哲學家懷特海曾說過,整個西方哲學史不過是在為柏拉圖作注腳而已。雖然此言有些誇張,然而哲學從古至今都是各執一詞,眾說紛紜,真理標準的缺失也註定導致真理的不可能。

H. 哲學問題,他既沒提出什麼自己對世界的解釋,也沒發

哲學家門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這是哲學家從事哲學的必經之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解釋世界的方式,哲學家只是把這些思考形成一個體系。之所以有不同的方式,是因為每個人的世界觀不一樣。在解釋世界之後,也有哲學家提出過改變世界的方法,最著名的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以及其他類似於烏托邦、太陽城之類的。但是哲學家與現實的差距就在於,哲學家的活動在思想,他沒有一個強大的力量來將他的想法付諸實踐。並且由於實踐條件的約束,不能用實踐證明哲學家的理想是正確的,所以理想與現實之間永遠都會有一個鴻溝不可跨越。所以哲學家只能向更深的層面追究這個「鴻溝」的根源。柏拉圖曾經提出過一個「哲學王」的概念。也有人將其近乎付諸實踐,那是馬可奧勒留(沉思錄 的作者),但是哲學王是一個不可到達的境界,因為在現實多種條件的現實,(現實中馬可奧勒留讓出了皇位與其表兄共同執政),所以不論是哲學家(還是作家),缺少的都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精神層面,以及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這兩者同時又是矛盾的。所以,哲學家們只能向內心探求答案,而非以微渺之力改變世界的一個角落。

(這是我自己的答案,我不清楚你說的「評述」是什麼要求。不一定正確,希望對你有一些些幫助。)

I. 世界上最終極的三大哲學問題是什麼

唯物三個問題



1.如何更好的認識宇宙世界、並解決關於宇宙的問題。



2.如何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並解決關於人類的問題。



3.如何更好的認識自我人生、並解決關於人生的問題。

唯心三個問題



1我是誰?



2我從哪裡來?



3我要到哪裡去?

(9)哲學無問題擴展閱讀:


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達、系統構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於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

哲學是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並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哲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類研究世界的基本學科和手段。從歷史的角度看,哲學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究其產生的條件,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

飢餓哲學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戰火不斷,民不聊生,哲學會轉向政治探索型方面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尋求在亂世中的立國之本、生存之道。這就是哲學的深入發展,我們可以稱之為"飢餓哲學",或者理解為絕路逢生的哲學。

所謂「飢餓哲學」,指的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利益和國家進步利益得不到滿足,或階級沖突尖銳的情況下,哲學被迫進行改革思索,以政治和經濟探索的方式思考世界,從而產生的價值型哲學。

我們深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特定歷史階段誕生的哲學,其本質是為政治服務的。由於資本主義對工人剝削加劇和內部矛盾深化,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論和辯證法,進一步創立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藉以揭露資本主義的本質,反對壓迫,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工人階級處於不利地位中發展出來的,特定的社會環境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提供了合理的溫床,這便是典型的「飢餓哲學」。

富足哲學

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們解決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後,思想世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時人們思考的哲學范圍比較大,包括了諸多方面,形式也比較多樣。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滲入到各個領域,這正是哲學的多樣化發展,我們稱之為"富足哲學"。

所謂「富足哲學」,指的是人們在生活利益得到滿足後,思維意識世界得到了極大豐富,細致入微地觀察世界與自身的關系,進入意識、精神、自然等多種哲學領域,從而產生的多元形態哲學。

阿奎那是中世紀傑出的神學家和哲學家,由他所著的《神學大全》享譽古今,是這一時期哲學特徵的重要體現。

由此看出,哲學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形態,正因為如此,歷史為哲學指明了兩條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學的多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