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幼兒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幼兒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 2021-03-14 20:26:05

1.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哪兩大類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實證研究法)和(理論研究法)兩大類。

希望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加油

2. 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什麼是最近發展區

我回答一下最近發展區吧。 這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研究成果,可以這么解釋:在兒童的認知發展領域,一個是兒童現有的能力水平,一個是教育者想要兒童達到的認知水平,在這兩個區域之間存在一個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斷創造最近發展區,讓學生不斷把最近發展區變為自己達到的能力水平狀態,學業就取得進步。因此教學的最佳效果產生於最近發展區。

3. 簡述幼兒教育心理學的任務、研究原則和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原則是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應直接遵循的准則,必須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作為指導。

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的核心思想就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對學生和教師心理的研究的過程中,要對影響學生與教師心理的外界環境、行為反應及其內心體驗進行客觀的分析。二是在對研究材料進行分析時,要將客觀數據與主觀的分析相對照,通過客觀事實來驗證主觀判斷的正確性,而不能摻雜研究者主觀臆測,應具體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學生與教師以及教育教學環境的心理現象。

發展性原則
學生正處於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是人生變化最大的時期之一。教育心理學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學生,他們在學習的若干年內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有相當大的發展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者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必須堅持發展的原則,從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影響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諸要素,才能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

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就是要求在研究心理現象時應把人作為一個開放的、動態的、整體的系統進行綜合考察,以便把握心理現象各個要素之間必然聯系。具體地說,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要堅持以下四個觀點:(1)整體觀。心理是以整體的形式存在,所以不能用孤立、片面、割裂式的觀點看待問題,因為只有堅持整體觀才能理解和把握心理現象的特性及其相互制約關系。(2)層次觀。人的心理是一個有序的、自組織的、多層次的結構系統,因此要求我們在高等教育心理的研究中也應當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進行考察。(3)動態性。心理活動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我們在高等教育心理的研究要切忌用靜止、孤立的觀點看問題。(4)自組織適應觀。人的心理還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是在與內外界環境不斷交換信息中生長和發展的。

4. 幼兒教育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 ),( ),( ),( ),( )等幾種

幼兒教育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分
別有六種:
觀察法
訪談法
測量法
實驗法
問卷法
作品分析法

5. 幼兒心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實驗法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來引起某種心理現象以進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實驗與觀察不同,研究者可以積極干預被試者的活動,創造或改變條件,使心理事實按實驗者的願望發生變化,並能反復進行,以便全面分析研究.心理實驗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實驗室實驗通常是在實驗室內進行的,一般較多利用科學技術手段.藉助實驗室實驗可以研究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現在還可以在實驗室里模擬某種自然環境條件或教學環境條件來研究某些心理現象.但一般地說,實驗室實驗多用於對一些簡單的心理現象的研究,而對於研究人的個性方面的復雜現象,則有很大的局限性.自然實驗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況下,根據研究的目的有計劃地變更某些條件、控制其他條件,以觀察被試的心理活動表現的一種方法.自然實驗法是介於實驗室實驗和自然觀察之間的一種方法.與實驗室實驗不同,它是在實際的教育情況下進行的,所得結果比較接近於實際,能較真實地反映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它也和自然觀察法不同,不是純客觀地觀察教育的自然進程,而是在教育的實際情況下改變某些條件,給被試以必要的影響,從而觀察所產生的變化,所以比較具有主動性,所得結果比較准確.自然實驗是教育心理學最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按照研究的內容,可以主要區分為教育實驗與教學實驗.教育實驗所研究的是學生個性、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培養中的心理學問題.教學實驗是研究各科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它們都是在教育、教學的自然進程或准自然進程中進行的,所以都屬於自然實驗的一種.

6. 幼兒心理學發展性研究及研究方法

有關幼兒健康教育的幾個概念問題 「健康」、「心理健康」、「幼兒身體健康」及「幼兒健康教育」等是每一個幼兒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理清的幾個最基本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健康」應當包括個體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方面,生理的健康發育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有機結合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但由於衡量身體健康的生長發育形態指標和功能指標容易把握,而衡量心理健康的標准則難以確定(目前一般只是從幼兒智力、情緒、性格、人際交往以及心理活動與行為方式的協調等方面的發展狀況來推測幼兒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在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施比較困難。「幼兒身體健康」不僅是指各器官、各組織正常的生長發育,而且應包括沒有各種身體缺點(如齲齒、視力不良、姿勢性脊柱彎曲異常等)。「幼兒健康教育」是以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為目標,為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的態度,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所實施的教育。筆者認為,理清上述幾個基本概念是進行幼兒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如何確定幼兒健康教育目標 幼兒健康教育目標是使幼兒的身心發展達到預期的健康水平。一般來說,它包含四個層面,即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分類目標、年齡階段目標以及各個教育活動設計的目標。終極目標應符合《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筆者曾與有關研究人員一起,將幼兒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總結成三條: ①促進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增強幼兒的體質,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②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同時培養幼兒活潑、開朗、勇敢、不怕困難等心理品質; ③幫助幼兒獲得基本的健康常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自我保護的初步意識和能力。終極目標是我們確定其他層面目標的依據。分類目標是先將健康所涉及的內容進行歸類(如「生活習慣」、「飲食與營養」、「人體認識與保護」等),然後據此確定相應的目標。如「生活習慣」的目標可以確定為: ①培養幼兒良好的作息、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等衛生習慣; ②幫助幼兒了解初步的衛生常識和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秩序; ③幫助幼兒學會多種講究衛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分類目標的確定有利於提高健康教育內容組織的系統性及完整性。由於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無法截然分開,因此,在每一個分類目標中,既有關於身體健康的目標,也有關於心理健康的目標,如在「飲食與營養」的分類目標中既強調「不偏食、不挑食、按時吃完」,又強調進餐時的「愉快心情」。年齡階段目標是以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徵為依據而確定的健康教育目標,這有利於增強幼兒健康教育的適宜性和發展性。各個教育活動設計的目標是上述三個層面目標的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是每一個幼兒園教師在實施幼兒健康教育之前都必須考慮的。 三、如何選擇幼兒健康教育的內容 筆者認為,幼兒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至少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與幼兒健康教育目標相對應。一方面,教育目標要以教育內容為依據才能得到落實;另一方面,教育內容也必須以教育目標為依據。例如,目標中提出要培養幼兒不偏食、不挑食的飲食習慣,為此就要選擇那些與認識、品嘗各類食物有關的內容。 2.與幼兒身心發展及生活經驗相關聯。這就是說,要針對幼兒的健康現狀及其趨勢選擇教育內容。例如,幼兒中存在著肥胖、消瘦、任性、膽小、尿褲等現象,或面臨換牙等情況,就要選好有關的內容,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3.與幼兒的接受能力相符合。一般來說,內容的深淺應符合幼兒的接受能力,但在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將必要的內容以幼兒可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顯得更為重要。比如,前面提及的要求幼兒「不偏食、不挑食」,實際上是想說明「膳食均衡」有利於健康,然而我們不可能對幼兒直接說「膳食均衡」,我們只能通過對各種各樣食物的分別介紹,讓幼兒了解到每一種食物的主要特點,從而感受到只有樣樣食物都吃才能有益於健康。 4.與幼兒所受社會影響同步。社會環境因素是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可針對社會治安問題,教給幼兒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護策略,如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隨便跟人走;針對家庭的現代化,有必要讓幼兒了解和掌握防電、防火的粗淺知識及簡單技能。 四、如何實施幼兒健康教育 我們認為,在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努力做到把握規律、掌握原則、講究方法。 把握規律,主要是指要認識到以下幾點: ①由於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態度與行為常常不一致,因此幼兒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②由於幼兒好模仿,因此利用良好的幼兒群體作用有利於增強健康教育效果; ③隨著幼兒認識的淡化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幼兒往往會很快改變建立不久的健康行為,因此幼兒健康教育要反復進行,堅持不懈。 掌握原則主要是指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專門的健康教育活動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②集體健康行為指導與個別健康行為指導相結合; ③幼兒園健康教育與家庭健康教育相結合。 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我們十分熟悉的教育方法(如動作與行為練習、講解演示、情境表演、討論評議、感知體驗等)之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傳播媒介的利用,幼兒健康教育中用得較多的是教學電視,如根據「跳動不停的心臟」這一課題教學的需要,設計電腦動畫,把心臟的有節律跳動與血液的循環往復之間的有機聯系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幼兒面前,這對於教師不容易解釋清楚的人體解剖知識的傳播十分有利,而且一旦電腦軟體製作成功後,可在園內或更大范圍內反復利用。這種形式在實踐中頗受幼兒歡迎。 五、如何進行幼兒健康教育的評價 幼兒健康教育評價是對幼兒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以及效果的全面評估,它有利於了解幼兒健康教育計劃是否符合幼兒健康發展的需要,是否明確了幼兒的主要健康問題;它可以檢驗是否激發了幼兒學習健康知識的積極性,是否促進了幼兒態度和行為的改變,達到了預期目的;它還可以為改進教育設計方案提供依據。 幼兒健康教育評價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①過程評價,即對幼兒健康教育計劃執行情況的評價。 ②影響評價,即幼兒的知識、態度和行為是否因為健康教育計劃的干預而產生即時的有利的改變。 ③終極評價,即幼兒健康教育是否改善了廣大幼兒的健康問題和生活質量。終極評價是幼兒健康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問題,但由於評價時間較長,較難把握。 幼兒健康教育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①自我報告。即讓幼兒報告個人與健康教育項目有關的認識、興趣、態度和行為等,常用於了解幼兒的飲食習慣、進餐次數、食物偏好等。 ②問卷調查。採用問卷,向家長或教師進行調查,了解幼兒在健康教育實施前後的認識、態度及行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 ③幼兒常見病、多發病的患病率統計調查。如齲齒、沙眼、近視眼、兒童期肥胖症的發生率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條件下的對比。 由於幼兒健康教育的效果常常是潛在的,很難在短期內出現最終情形,因此幼兒健康教育評價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如何制訂出一套切合幼兒健康教育實際的評價標准和方法,還需廣大幼教工作者作進一步的研究。 六、目前幼兒園教師在實施健康教育時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由於幼兒健康教育的整體研究尚處於初步階段,實踐中往往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降低了健康教育的效果,為此,筆者結合本人所在課題組的研究,談談目前幼兒園教師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1.要積累扎實的幼兒衛生科學知識,這是進行幼兒健康教育的前提。幼兒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知識背景,實施過程中要十分強調信息傳播的科學性和准確性。比如,要幫助幼兒增加對人體的認識,教師必須掌握相應的知識,充分子解

7.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旳研究方法有那些

實證研究法——英國哲學家培根(F.Bacon)說:「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兒童心理學與其他科學一樣,重視用理性方式去整理感性材料。具體體現為以下三種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兒童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細的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他們心理活動的特點的方法。
觀察法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過觀察,人們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資料,包括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和相關的數據。按不同的維度,觀察法分為以下幾種具體類型。
從時間上看,分為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長期觀察指研究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連續進行系統觀察,積累資料,並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觀察指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持續觀察(如每周一次),到一定階段後予以總結。
從范圍上看,分為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全面觀察指在同一研究內對若干心理現象同時加以觀察、記錄。重點觀察則是在同一研究中只觀察、記錄某一項心理現象。
從規模上看,可分為群體觀察和個體觀察。群體觀察指研究者的觀察對象是一組兒童,記錄這一群體中發生的各種行為表現。個體觀察又稱個案法,是對某一特定兒童作專門的觀察。個案法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具有啟蒙和試點的作用。
2.調查法:調查法包括談話法、問卷法、測驗法和產品分析法四種。
3.實驗法

8. 幼兒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測驗法、臨床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