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心理學狂人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心理學狂人

發布時間: 2021-03-14 13:33:52

『壹』 心理學界對 戴尼提 的態度是什麼

戴尼提是「由許多公理組成」的一門學問。因為公理是無法被證明,別的哲學理論一般以很少的公理作基礎。戴尼提不是心理學、不是精神病學、不是催眠,也不是通靈術。

賀伯特的戴尼提一書,引來了從科學和醫學界之中,反對者不滿的評語。
美國心理學協會在1950年通過一項決議,呼籲:「請注意事實上,這些主張沒有以觀察為依據的證據所支持,不能建立科學化的概括理論。」[7][8]
隨後,有些人對戴尼提無法認同。部份反對的科學家認為戴尼提是個偽科學。[9][10]

約翰·李教授在1970年評價戴尼提:
賀伯特的生理和心理理論,是缺乏客觀實驗性的證實。迄今為止,還沒有正規的科學機構,承認他的理論是正確的,例如產前知覺和印痕、細胞記憶、戴尼提遐想、山達基教聽析程序的成效。對於無意識期間所記錄的意象,現有的知識與賀伯特的理論有所矛盾。——約翰·李教授

哲學教授羅伯特·卡羅爾認為,戴尼提缺乏以觀察、實踐為依據的證據:

賀伯特宣稱什麼的精神科學,缺乏了作為一門科學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實踐性的方法來檢驗某主張。
賀伯特所謂的科學,其關鍵要素,似乎不能測試,但他一再聲稱,他從許多實驗中,確立了科學事實和數據。現在甚至不能清楚這些「數據」是什麼的樣子。他的大部分數據,形式上是軼事和猜測......這種猜測用於小說是適當的,而不適宜用於科學。——哲學教授 羅伯特·卡羅爾(英語:Robert Todd
Carroll)

薩姆納·戴維斯(英語:W.
Sumner Davis)有同樣的意見:

戴尼提只不過是一個例子,試圖以偽科學來使自己正統化......如果賀伯特確實曾經是一個科學家,他應已經知道,真相不是建立在公理上的,事實是不能建立在一些先驗
(a-priori)
的知識。一門真正的科學是建立在假設上,而假設則憑借觀察到的現象所達成。科學知識,是從觀察和測試中獲得,而不是先相信了一些潛意識的規定,一些如賀伯特希望我們所相信的規定。——薩姆納·戴維斯(英語:W.
Sumner Davis)

英國時報專欄作家奧利弗·卡姆,認為形容羅恩賀伯特這個天下無雙的吹牛王最好的人,是馬丁·加德納,他對賀伯特倆本書的評論:

我完成了兩本書,雙重驚奇。怎麼可能這個狂人活到74歲,還未被關起來?一個科幻邪教,以這種荒謬的理論和邪惡的道德,如何能繼續蓬勃發展?愚蠢的宗教,我想像老戰士一樣永遠不死,要數百年後才可能最後褪色。—— 馬丁·加德納

『貳』 為什麼有的人特別狂

狂人哪都有何必在意,不知量力的狂就是素質低下的表現,對這種人完全可以不屑一顧,實在沒必要和這種人生氣。

『叄』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

http://..com/q?word=%BA%A3%C9%CF%B8%D6%C7%D9%CA%A6%D6%D0%B5%C41900&ct=17&pn=0&tn=ikaslist&rn=10

當兩個金牛座男人遇到一起,一個是導演、一個是演員,會發生些什麼呢?——當然不是產生同性戀。他們會揮灑自己無可救葯的才氣將浪漫推向極至。於是,才有了《The Legend of 1900/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聲光伴我飛)這部影片。9v
愛上Tim Roth(提姆•羅素)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因為你沒法不愛上他。在《海上鋼琴師》里,這個戲痴的演技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與1900完全融為了一體,Tim Roth就是1900,1900就是Tim Roth。a{
影片的畫面就和它的音樂一樣精雕細琢。喜歡海水光影下船艙里盪來盪去像鞦韆一樣的搖籃,喜歡小1900透過頭等艙磨砂玻璃屏風看到的、有如浮士繪般的影像,一個傳奇就這樣展開了:K-a`
喜歡1900為邁克斯治療暈船時所開的「葯」;愛他那一身黑色的燕尾服與如履平地的腳步,還有氣定神閑略帶欣賞的詢問,雙手插在褲兜里迎門而入的氣度以及嘴角那絲不易覺察的淺笑;愛他對邁克斯說「Trust me!」時鎮定的眼神和語氣、要他坐到琴凳上來的循循善誘——我想像不出面對這樣的邀請有誰能夠拒絕?愛極了他沉醉琴聲里那明朗的笑容和無比悅耳的嗓音,幽默的對話顯示心底里的純真從未改變;愛他對邁克斯拿酒時會心的微笑以及拒飲時柔和的搖頭……A
Ennio Morricone(埃尼奧•莫里康里)與Amedeo Tommasi(阿邁多•托瑪斯)的配樂是那麼靈動、流暢、令人發自內心地感到愉悅——尤其那首《Magic Waltz》(奇妙的華爾茲),也只有義大利人、那個叫Giuseppe Tornatore(朱塞佩•托納托雷)的傢伙才能拍出如此浪漫而奔放的場景——如果他們的「鋼琴之旅」僅僅是在華美的大廳里徜徉,那可沒有這么富於感染力——他讓1900和邁克斯「駕」著鋼琴沖破了玻璃屏風、沖進了船長的寢艙,不羈的個性躍然而出。1900略帶玩世不恭的回應以及船長的懲罰其實都充滿了人情味。Q5
喜歡1900躺在煤堆上向邁克斯描繪新奧爾良大霧時的情景,近乎魅惑的語音和悠遊的神態讓人沒法不相信他所說的一切;愛他腦海里興之所至的旋律、指間流瀉不息的音符,他為頭等艙也為三等艙里所有識貨的人演奏;愛他要聽眾先哼唱點播樂曲的曲調、進而側耳傾聽時的專注與好奇,更愛他在新移民們望見自由女神像、一鬨而散後,對著人去樓空的艙房那落寞的身影;他純真、孤寂、遺世獨立卻又對世態洞察入微,愛他用旋律描繪不同人物時的敏銳、精確和冷峻,到岸後留在船上給陌生人打電話的沖動,像個迷失了的孩子,對未知世界害怕又好奇。 A1F
至於和真正的爵士樂手Clarence Williams III(克拉倫斯•威廉姆斯三世)扮演的謝利飆琴那段,好個名利場!雖然邁克斯對謝利音樂的評價以及煙灰的運用都很出彩,但唯一打動我的卻是1900為對手流下真心欣賞的眼淚,原來他看重的只是音樂。算起來拍這部片子時Tim Roth已經三十七歲了,而劇中的1900不過二十七。仔細看,你能看到他眼角的魚尾紋和嘴邊的深痕——歲月鐵面無私地並沒有放過他,卻在刻畫下溝壑的同時賦予了他從所未有的魅力。Tim Roth的眼神單純、干凈、清澈、澄明、不染纖塵,我才知道——原來精靈的眼睛是永不會老的,即使歲月也拿它無能為力。gQ6|HL
喜歡初見錄音設備的1900問唱片商「錄音會不會疼?」——或許音樂本身就包含著疼痛,與設備的更新沒有關系。愛他彈琴時的神遊天外、凝視窗外少女時的那雙眼睛——那是一雙世間少有的眼睛,眼神里的愛慕、專注、痴迷、欣賞、微笑與感傷就那樣自然流露著,沒有一絲遮掩與防護。托納托雷很會找演員,他知道這個少女不需要任何浮華的漂亮,但她一定要健康、美麗、天然,有著紅潤的臉頰、憨厚的豐唇,像海風一樣清新質朴,於是,他選擇了Mélanie Thierry(梅蘭妮•蒂埃里)。@i
整個畫面呈現出的油畫美以及莫里康里所作的《Playing Love》(愛的演奏)就那樣深深觸動了我的感官,幾乎忘了身在何處。少女從這個窗口步出,又在下一道窗口出現,那雙眼睛就那樣緊緊追隨著她,在被阻隔的短暫間隙里它憂傷、掛戀、緊張而又悵然若失、四下找尋,直到那個身影再次出現才安然、鬆弛下來,彷彿輕輕地舒了口氣。梅蘭妮在清風中或靜立或走動,她並不知道有那樣一雙眼睛、那樣一段旋律在描摹著她美麗的輪廓。她的身影消失了,他的琴聲也止息了。c
得知自己的演奏將要被無數次地復制,1900固執地搶下了模片,只因為「我和我的音樂不容分離!」可他卻願意把這模片送給那少女呢。或許在他獨自演練如何開口卻又欲言又止時已然明白,他跟她終究是不同世界裡的人,所以唯願把生命的一部分送給她。看到1900為情所困我是那麼高興,因為他的音樂里終於有了愛情,這才完整不是嗎?^;18>s
愛終究是不可抗拒的。1900拉開了三等女客船艙的門,在熟睡的面孔里找尋自己的心上人,那幽藍的光線、有如前世今生般的音樂《The Crisis》(危機)讓我潸然淚下。她是屬於陸地的,然而此刻她在海上、就熟睡在他的領地里,哪怕全世界都已沉沒,他也會在這葉方舟里找尋到她。Qu
1900的腳步頓住了,他轉過身來,直覺是奇妙的,她果然就躺在那裡,唇色動人。1900做出了所有人都會有的舉動,他把自己的唇輕輕印在了她的唇上。這短暫、輕柔的觸碰甚至算不得一個吻,在她清醒之前他便飛奔著躲了起來。這不像一個男人的舉動,倒更像一個孩子的反應,我想我幾乎忘記了,他本就是一個精靈嘛!K
似乎惟有遺憾才能成就美。目的地到了,少女也要下船了。眼看愛情稍縱即逝,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他喚住了她,她也停住了腳步,然而他卻未曾說出個所以然來。同是發生在豪華巨輪上的故事,橫亘在《Titanic》(泰坦尼克號)那對戀人之間的是生與死,而1900與那少女之間唯一的阻礙僅僅是他的心。人心比之生死哪個的阻隔更強大呢?我不知道。或許正如泰戈爾所說的那樣——;C,GA7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zDU's
不是生與死WDPSL
而是v7
我就站在你面前2>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A-
從這個角度來說,1900真是純真又固執、狂熱又冷漠。兩年過去了,他有無數次下船的機會,卻依然守著自己的堅持。陸地上的世界不是沒有過誘惑,他也決心要踏上那塊土地,結果,半空里他停住了,長久凝視那座馬上就能用雙腳去感受的城市,扔出了他的帽子,就頭也不回地返回到船上——甚至連他的帽子也未曾登陸呢,它飄落進了海里。或許1900的舉動是想聽從上天的旨意吧,所以才那麼義無返顧。;3~R
如果說眼睜睜放棄了愛情、固執地退回到自己的世界裡都不算極端的話,那麼,面對因為報廢而即將要被炸毀的輪船仍不肯離開半步,就真的是狂人舉動了。然而他的心裡更多的卻不是瘋狂,而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慌。vvtT"C
一生面對著大海和鋼琴,陸地上的一切對他來說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那個世界企圖用名利去引誘他卻始終沒有承認過他的存在,而它所呈現出來的對名利的慾望反而令他一直躑躇不前,甚至放棄了追求正常的家庭生活。對1900來說,維吉尼亞號才是他的家園。他說:「我看不到陸地的盡頭。」e
是的,海天一色的景緻看得到地平線,往返各地的輪船有靠港停泊的時候,88個琴鍵是有限的,他可以據此創作出無限的樂章,然而陸地上綿延不絕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無法掌握的。他安慰邁克斯說維吉尼亞號炸毀後,他在天堂里發現自己缺了條左臂,天使卻遺憾地告訴他只有一條右臂可供使用了,這樣他就有了兩條右臂,兩條右臂該怎樣彈奏鋼琴?邁克斯流著淚笑了。愛他就尊重他的選擇,邁克斯就那樣走下了那艘船。\c
獨自留在船艙里的1900已經沒有了鋼琴,他伸出雙手,向著虛空彈奏腦海中的曲調;他側過頭來,滿臉的倔強與孤獨,露出一絲微笑;抬頭仰望上方,沐浴在一片黃色的光影中,彷彿靜候著天堂的召喚。四下里一片寂靜。片刻,爆炸騰起……4Ut9a[
&;靠近布拉德——Brad Pitt中文論壇 -- 布拉德·彼特中文論壇 O
有一篇影評這樣寫道:ufdL<@
「生命像極了一場茫無頭緒的冒險,所以我們往往會敬佩那些流連於同一個地方、專注於同一件事情的人。被無常的命運折磨的時候,拒絕改變有時候能提供給人一種安全感。所以,《海上鋼琴師》從一開始便給了我們很多期待。」4$Qx!}
在我看來,這篇影評與其是評說1900,倒不如用在Tim Roth身上更為貼切些。_g
第一次看Tim Roth的影片應該是Quentin Tarantino(昆汀•塔倫蒂諾)的《Pulp Fiction》(低俗小說),之後是《Reservoir Dogs》(落水狗),再後來才是《海上鋼琴師》。他真的是一個生而為演員的人——能夠讓你在深刻記住那些角色的同時忘掉他本人的面目。於是很久之後,看過《海上鋼琴師》再回過頭來,居然驀地發現——原來那個開演沒多久就被一名普通婦女開槍擊中,後半段一直躺在血泊里抱怨、哀嘆、呻吟、懇求,讓人每看一眼都得替他難受的、倒霉的卧底警察竟然是他!而那個跟女友得啵得商量半天,終於下定決心搶劫咖啡店卻又不幸撞到黑幫殺手面前,聆聽完Samuel L. Jackson(塞繆爾•L•傑克遜)那段精彩的「自製《聖經》」後,終於被幸運打發走的菜鳥劫匪居然還是他!誰能想像得到呢?撥動人心弦的1900居然也可以是警察、是殺手、是騙子、是流氓、是街邊的小混混!他不做演員做什麼!?Iz
這就是Tim Roth。該當綠葉的時候他就收斂起眼神里的光芒安心做著陪襯,將自己的小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充當著昆汀那圓形敘事結構的銜接點;而一旦要他做紅花,他立刻就煥發出湛然的神采來,灼灼地逼近你的靈魂,用那雙動人心魄的眼睛牢牢吸引住你的視線。用「帥」、「性感」、「酷」這類詞語來形容他簡直都是褻瀆了他!他永不屬於明星,而是一個有著散漫特質的、精靈般的演員。E5 ^8
似乎惟有苦痛的經歷才能造就非凡的人格魅力,Tim Roth也不例外,這為他累積了豐富的表演經驗。他經常扮演黑幫殺手、流浪者、失敗者及社會弱者這類角色,他說他只是喜歡這種很少錢的工作,因為低預算電影會有更多樂趣、更野性、更瘋狂。同樣,1900、文森特•凡•高這類遺世獨立的藝術家也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可以癲狂、凄涼、歇斯底里;也可以溫柔、執著、情深似海。+<hk
「一九九九年,在新千年前夕,一向自任編劇的托納托雷把義大利作家Alessandro Baricco(亞歷山德羅•巴里柯)的小說《Novecento》(二十世紀)搬上了銀幕,這就是《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鋼琴師)。在這最富戲劇性的時刻,由這部講述發生在上—世紀初期傳奇故事的義大利影片,為只有區區百年歷史、卻在當今世界所有藝術形式中獨領風騷的電影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o+ku
——這是一篇影評開端的介紹。G
你盡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個:DA*
「雅緻的寓言。」——《洛杉磯時報》#[(
也可以說它是:?A:
「小情調的混合物。」——Film.comM
還可以說它是一部將商業性隱藏得很好的文藝片,天才、擦肩而過的愛情、即將炸毀的巨輪、抉擇、感傷、對一個世紀之初的追憶……所有這些引人入勝的元素《海上鋼琴師》里都能找得到。6l
你還可以質疑情節的真實性,托納托雷的敘事手法多麼老套:高手對決時的鋪墊、先抑後揚的技巧、《明湖樓聽書》般的渲染方式、初戀的滋味、人性的思考……然而如果將所有這一切抽離,電影還成其為電影嗎?極力想要不落窠臼的人往往忽略了,有時重復反而是創新的搖籃,而人類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重復。9
心疼1900,心疼他純凈的才華、精靈般的思緒、深情的眼神、飛揚的心以及那一點點膽小和孤僻,他像小飛俠、像木偶皮諾曹。想起了另一位喜歡遊走於主流電影邊緣的Johnny Depp(約翰尼•德普),在《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愛德華)里,那個老科學家的半成品、面色死白的機器人愛德華一直想要融入到人類社會中去,而1900卻刻意要和陸地世界保持距離、冷眼打量著它;愛德華小心謹慎、在現實世界裡碰撞得凄凄然,1900雖然孤獨卻有著強大的心理能量;愛德華努力追求不可企及的愛情,1900卻不願撤去心中的藩籬。b[8w
也看過義大利語的《海上鋼琴師》,劇情比英文版的完整卻並不完美。雖然導演托納托雷是義大利人,但為了這部影片能被英美語系的觀眾接受,所以原片用的英文對白,義大利語反而是配音。不喜歡意語版除了旁白太多、太喧嘩、增強了幽默感卻破壞了唯美感外,還因為給1900配音的義大利人嗓音太尖銳,絲毫沒有Tim Roth本人的聲音低沉、悅耳、富有表現力。:we2f"
在反反復復的觀看中我越發著迷於Tim Roth傳神的演技——他長著一雙類人猿似的眼睛,眼神里有一種不諳世事的純真。他撇下半邊嘴角,他揚眉、出神、聽著唱片機里放出的錄音迷惑不解,四下好奇地瞧著自己的手指與鋼琴,那神情就像從沒跟人類社會打過交道一般澄澈;而當他回答邁克斯的疑問說「Why Why Why Why Why Why Why……」時,眼神又是那麼老到,有種閱盡人世滄桑的漠然。16
在《呼嘯山莊》里,卡瑟琳出於極度的愛意說道——「我就是希克厲!」那麼,我要說:「我就是Tim Roth!」_U[zn.
與他欣賞的老戲油子Al Pacino(阿爾•帕西諾)一樣,Tim Roth也是一個越老越有魅力的演員。看著他二十幾歲的劇照,蒼白的臉色、迷惘的眼神,寫滿了青澀;而如今這張臉上,那無須言語傳達的訊息真是豐富極了。現在的他有深愛的女人和溫暖的家庭,看著這個不過1米70的男人坦然地摟著高他半頭的妻子,放在她腰際的手那麼親切,臉上有安寧的幸福、眼中有潛藏的能量,我想那就是歲月、經歷以及曾經的迷惘、失意與苦痛賜予他的禮物吧。!x
本人既不是電影發燒友也不是專業影評人,我所有的就是這份對Tim Roth狂熱的喜愛了。總覺得即使把天底下所有美好的語言都加諸在他身上也不為過,又覺得所有的語言其實都是那麼蒼白多餘。還是寫下這么一篇冗長的文字,對於同樣喜愛Tim Roth的人,它可能值得收錄;而對於不知他是何人的人,不看也罷。<
&;靠近布拉德——Brad Pitt中文論壇 -- 布拉德·彼特中文論壇 9*)
註:Tim Roth本來譯成「蒂姆•羅斯」更為貼切,但由於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時DVD上採用的就是「提姆•羅素」這個譯名,所以先入為主保留了它。影片末尾長長的字幕後藏著一首極為動聽的歌曲——Rogers Waters填詞並用他海妖般的嗓音吟唱的《Lost Boys Calling》(棄兒的呼喚),沒有耐心的人根本不會注意到。或許托納托雷想以此考較觀眾對這部影片的喜愛程度?+fs)*&
飾演邁克斯的Pruitt Taylor Vince(普魯特•泰勒•文斯)也是我非常喜歡的男演員,眼波流動,連眉毛都會演戲。,

『肆』 影響狂人病態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生活的壓力使得許許多多的人患上了病態心理而不自知,例如有些人容易暴躁,有些人極易心情壓抑,這些或輕或重的心理都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如果有發現自己的情緒經常莫名其妙的,建議通過了解以下幾種病態心理,針對自己的情況自查一下。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病態心理問題表現有哪些吧?

1、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指在於與他人進行比較時,發現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別人,進而會產生的一些羞愧、憤怒的情緒的心理狀態。嫉妒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人們在生活中總是喜歡比較,他人的幸運就會使自己的內心變得不平衡,並且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對抗性。嫉妒心理強烈的人總是會希望他人朝不好的方向發展,最終可能會造成去傷害他人,是很危險的一種病態心理。

2、貪婪心理
貪婪心理是對於與自己的能力不相稱目標有過度的慾望或者是過分的追求的心理狀態。人們生活是有需求的,需求又是不斷更新的,一個需求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另一個需求,需求就會促使人們產生慾望,但是過大的慾望就會使人們走向深淵。過分貪婪的人都是利慾熏心,他們已經無法在控制住自己的內心了。

3、僥幸心理
僥幸心理是指想通過偶然的原因去達到成功或者去躲避危害。過分擁有僥幸心理的人,他們相信命運,並不認為成功是需要自己努力的,腳踏實地的做事情永遠不會出現在他們的身上。僥幸心理會讓一個人信念迷失,失去堅持下去的勇氣。但是,現實會給他們當頭一棒,會告訴他們天底下是沒有白吃的午餐的。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個體對自己的錯誤認識,認為自己不如他人而產生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每個人都存在自卑的情節,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會使得每個人的自卑擴大或者縮小。自卑彷彿成為現代許多人的一種通病,普遍存在,卻不能夠輕易擺脫。
5、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對他人的行為和言論過分敏感,並且總是認為事情都與自己有關的心理狀態。過分的猜疑心理非常的影響生活和工作,每天無所事事,無中生有,讓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信任消失殆盡。這樣長期下去,內心會感到非常的疲累,容易激發心理的矛盾,進而會引發沖突。

『伍』 為什麼穆里尼奧會被稱為「狂人」呢

我想談談穆里尼奧的性格,大家都知道他除了「魔力鳥」這個中國人起的諧音外號外,還有一個全世界通用的別名——「狂人」.這個代號已經充分顯示了他張揚的個性,挑釁對手、攻擊裁判以及無所不用其極的言語武器,這都是他的慣用招術,穆里尼奧是個語言天才,精通多國語言,當然他對心理學也很有研究,懂得如何鼓舞士氣和激怒敵人,但從心理學的另一方面來分析,過於狂妄個性的反面則是脆弱的心靈.毫無疑問,穆里尼奧是個十分成功的教練。 雖然他有足夠的運氣和豐厚的資源,可不能否認的是他的確有過人之處,但他的父親卻不是個成功的教練,穆帥的老爸在葡甲混跡多年,始終是個鬱郁不得志的三流教頭,說的難聽點就是個失敗者,而從未當過職業球員也是穆里尼奧最大的軟肋(也有人稱之為佳話),所以要強且不服輸的穆里尼奧是絕對不能忍受失敗的印記刻在自己身上的,所以他才不斷地用張揚且狂妄的一面來掩飾心底那恐懼的源泉。本帖地址:點此復制本帖地址

『陸』 從心理與人格上比較阿Q與狂人

魯迅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小說是《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對這兩部作品的獨立的研究已經很詳盡了,但如果把它們聯系起來看,你就會驚異地發現,魯迅如此准確地刻畫和解剖了中國人的兩種典型人格:狂人與阿Q。從心理學上看,狂人和阿Q都屬於偏失人格,狂人的心態偏激,憤世嫉俗,傲岸不群;阿Q渾渾噩噩,逆來順受,自我欺騙。阿Q 的形象已經成為傳統中國人的象徵,而狂人則被當做反傳統的革命者的形象。狂人形象雖然是魯迅創造的,但實際上早已是中國人格的另一極,即阿Q人格的對立形式,而兩者都不是健全人格。孔夫子曾經說過:「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孟子解釋說,「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孟子·盡心》下)孔孟認為,中行(或中道)即溫、良、恭、儉、讓,不偏不倚,不激不隨才是君子之風、正常人格,只是不易達到,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狂者),或又其次(狷者)。狂與狷的區分在於,狂者進取,有所為;狷者退避,有所不為也。孔子實際上並沒有肯定狂狷,只是在難以實現中行的情況下的不得以選擇,甚至可以說是在說氣話。孔子以中行為正常人格,以鄉願和狂狷為偏失人格的兩極。他說:「鄉願,德之賊也。」(《論語·陽貨》)中國社會文化的禁錮性使中行人格難以實現,於是就出現了鄉願人格和狂狷人格,狂狷是被社會排斥到邊緣而形成的偏失人格。

『柒』 為什麼許多變態狂人、連環殺手都會有粉絲和崇拜者呢

首先、
我先問LZ一個問題、
世界上有絕對的對與錯么? 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么、?
那麼所謂的正義、所謂的對、 真的就是正確的么
不是的、
是因為人類長久以來、
大部分所認同的 所期望的 才是正義、
當級少數的人的行為讓大多數人不接受時候、
往往這些行為就是錯的、不被接受的、甚至是邪惡的、
而道德、也是人們慢慢的習慣樂一種衡量他方式、有他的底線
如果人類還是停留在原始的社會
互相殺戮、為了生存、 難道要說這就是不道德邪惡的么?

好了 、回歸到LZ提的問題
為什麼會有人模仿、崇拜那些殺手、希特勒等人、
模仿是因為崇拜
就好像有很人多喜歡周傑倫、習慣MJ、所以就去模仿他們唱歌的方式、
言談舉止、這些都源於崇拜
為什麼崇拜他們、是因為這些偶像的特點正式這些粉絲們所最渴望得到的
或者覺得是正確的 是好的、
舉幾個例子
希特勒 對於世界人民來說 他是法西斯、 給人類帶來的戰爭、
但是不得不說、希特勒是一個很有手腕的野心家、政治家、軍事家、
尤其是他的野心、
而且往往一些非常有野心的人、而且在內心覺得
為了達到他們的野心可以不擇手段、 那麼他們就會覺得希特勒很合乎他們的胃口
而且希特勒幾乎撼動了整個世界
所以崇拜他的人 往往都是具有野心、崇尚力量的人為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也許他們生活中沒有這么做但是內心卻是這樣想的 、

比如說、西方19實際 著名殺手、 開膛手傑克、
殺了數名妓女 手段殘忍、連續作案六起之後 銷聲匿跡、 警方到現在都不知道
兇手的真實身份、

那麼、也會有人崇拜他、
崇尚暴力的人、具有犯罪心裡的人、
會崇拜他、 因為傑克不僅僅犯罪殺人、而且態度囂張、 (向警方些恐嚇信、
郵寄一些他殺的人的內臟、)而且最後逍遙法外、可謂是完美的犯罪、

也有人、 他們憎恨妓女、而且是恨之入骨、
當知道開膛手傑克殺六人、全都是妓女的話、他們也會視捷克為英雄、為偶像、

綜上所述、 模仿、崇拜什麼人、並不是根據這個被崇拜者是否是正義的
被社會、法律、道德所接受的、
而是根據粉絲們的心理狀態 、 所崇拜的方向、
如果一個人崇拜暴力、血腥、 那麼他崇拜模仿罪犯沒什麼可吃驚的、

所以社會才常常會呼籲 不要盲目的崇拜、

因為一個人崇拜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好的事物、

而被崇拜者、 也不一定都是好人、

不知道我的解釋LZ是否滿意

『捌』 關於狂人的文章,不是魯迅的狂人日記,而是歷史上的狂人

中國歷史上的狂人中國歷史上的狂人中國歷史上的狂人中國歷史上的狂人 在中國五千多年古老的歷史和文化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以其獨特的歷史條件和文化氛圍,孕育和培養了自己的知識階層——士,亦即所謂文人。勿庸諱言,文人階層是有其自己的特點的。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以極大的熱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探究自己所生活於其中的自然界和社會,正所謂上察天文,下究地理,憂國憂民,直面人生。由於時代條件的不同,主客觀因素的差異,在文人階層中,也呈現千姿百態之狀,從而展示出異常復雜,異常鮮明的個性特徵。有的對現實不滿,予以猛烈抨擊,以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有的要求進取而被拒納,便心灰意冷消極遁世;有的恃才傲物而狂放不羈;有的因生活遭際而變得孤傲不群;有的視名利如糞土,或醉心藝術而與世俗遠離;……凡此種種,無不與現實的社會規范發生尖銳對立。於是,具有這樣一些個性特徵的文人也就被世俗社會視為「狂人」。 文人變成狂人,雖然人數不多,但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中,都能找到一些,這就形成了一種狂人現象。狂人現象既反映了中國歷史上一般士人階層的心態運動過程,但又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這個范圍,從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民族心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日益引起人們重視的民族心態研究中,把它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加以總結和討論,是很有意義的。可惜的是,到今天為止,學術界對中國歷史上的狂人現象並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雖然有些學者已經注意到了「狂」作為一種人格,給中國士人,特別是詩人以巨大影響,並且形成了狂狷人格,如東方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張節末的《狂與逸——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兩種人格》,把狂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兩種基本人格加以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葉舒憲的《閹割與狂狷》,也是把狂作為一種人格與被閹割的人格相對比,來揭示民族性格中的兩種相對立的現象。但把狂人作整體研究,或是作為一種歷史現象來研究的成果,現在還不多見。應該說還是一個空白。因此,對狂人現象進行整體研究,以揭示這一歷史現象產生的深層背景,從而進一步揭示中國知識階層的獨特個性,乃至整個民族的性格,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何謂「狂」與「狂人」 狂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其意義有三: 一是如《老子》所說:「馳聘畋獵令人心發狂」之「狂」。這種狂有內在的和外在的兩種表現。由於外部條件的刺激,思維主體在心理活動中出現超正常的精神亢奮。「心不定故發狂」(魏源《老子本義》),心理意識在一種不正常的不穩定的狀態中運動,致使思維者的心理規律出現紊亂,情緒的變化非常明顯。一般情況下,這只表現為內在變化,即使訴諸外部行為,也不會超出正常人的行為標准。當外界刺激一旦突破思維主體在精神上的承受能力,使之高度緊張的精神世界完全崩潰,那麼,思維主體的行為便會隨內在心理的紊亂而出現異常,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見到的精神病患者。 二是如孔子所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之「狂」。這里的狂,已不只是純粹的心理意識,而是轉化成人格表現。它所體現的不僅僅是行為上的不合於倫理規范,更重要的是它表現為思維主體把自己與其他社會個體相區別的思想上和行為上的標志。孔子賦予它的規定性特徵是直、肆、盪。「直,正見也」(《說文解字》),「肆,極意敢言」,「盪,無所據」(劉寶楠《論語正義》),可見,孔子所謂狂,是敢於直陳正見,敢做敢為的行為表現。這些行為表現是行為者基於對社會和群體的責任感,為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群體利益而產生的,是行為者要求積極進取,有為於世的反映。如果「見」不以禮法為依據,則必會失之於「盪」。「據,即據於德之據,無所據,則自放於禮法之外」(劉寶楠《論語正義》),超出禮法之外,毫無所據,必去「直」而成狂妄。由直而狂,乃是孔子所謂狂的根本所在。因直而能肆,肆則能進取,肆之極則為盪,盪則狂妄。在孔子看來,真正的狂者是勇於進取的。與狂一起被孔子所稱道的還有狷。「狷者守節無為」,「狷者慎守一節,雖不能進取,亦自不為不善。」(劉寶楠《論語正義》)即所謂獨善其身者。他們雖不能補社會之偏,但能在亂世中保持氣節而不被世俗所污。狷介中正,潔身自好,保己之德,正己之心,其實是狂的另一種表現。孟子對狂的解釋是:「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孟子·盡心下》)趙歧注曰:「嘐嘐,志大言大也,重言古之人,欲慕之也。夷,平也。考察其行不能掩其言,是其狂也。」(焦偱《孟子正義》)朱熹也認為,「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由於狂者懷有一種闊大的抱負,所以其出言便要超出一般社會個體的接受能力和認識水平之上。他們思慕古聖先賢,欲以古聖賢自比,但其行為卻往往與其言不相符,言大而行小,故顯出其狂妄。這雖然超出了孔子狂而直的特徵,但其慕古人之高風亮節並因以自況,也是勇於進取的一種表現。 三是如王夫之之所謂狂。在王夫之那裡,狂是與聖相對照的。「所念者特未定矣,之於聖之域乎?之於狂之徑乎?克念而奚即入於聖?故必目言其所念者伊阿?而後聖狂之分以決。」王夫之的聖與狂指的是兩種思想境界,二者的區別在於「念」。所謂念者,「意動而生心者也」(王夫之《尚書引義·多方》),即思維主體的各種慾望和思想意識。這些慾望和意識必須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必須使之合乎一定的社會規范和倫理要求。思維主體對這種「念」的態度不同而行為表現亦不同,念者入於聖,罔念者入於狂。狂者,就是毫無限制地任「念」擴張,不加任何約束。他不能堅定自我與社會共同的倫理信念,而去任意對古已有之的共同信仰和道德規范加以指責和違反,其念不能專一,並且自以為是,有意識地超出社會共同規范的限制。「乃所謂異端者,詭天地之經,叛先王之憲,離析《六經》之微言,以誣心性而毀大義者也。」(王夫之《讀通鑒論》)這種「異端者」,正在於對先聖先賢的言論和禮法提出質疑而不使自己局限於已有的思維框架之中,能夠按照自我的思維模式去審視這個被贊譽被稱頌的世界,重新認識自我在這個世界上本有和應有的地位。「由此言之,彼異端者狂也,其自謂聖而適得狂者,罔念而已矣。」(王夫之《尚書引義·多方》)在王夫之的狂之概念里,更多的是與傳統和社會普遍意識相悖的叛逆思想,其所有的外部表現,全在於內心的妄念,其行為的不檢,言論的易變,全應歸之於心的易動。如果說,在孔孟那裡,狂多少還有被稱道的方面,而在王夫之這里,狂則完全被否定了。這種區別,顯示出了歷史上對狂由肯定到否定的思想演變過程。 以上是古人對狂之意義的三種理解。除前者著重於純粹心理意識的變化而不攙雜社會功利性因素外,後兩者所闡明的則主要是狂者因內在思維與社會群體正常思維不同而造成的與一般社會的沖突。這是非狂者在非主觀的角度上對狂者的一種評判。不管是肯定還是否定,他們都是以社會規范行為標准對狂者作出評價。但假若以狂者自身來看,所有的狂都是思維主體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把自我個性突出出來,使自身非常鮮明地超越於社會群體之外,形成了超社會的個體人格。這種狂者與一般社會的對立,使一般社會的共同倫理要求和社會規范成為狂者破壞的主要目標,他們對已為整個社會群體所普遍接受和遵奉的社會規范提出質疑,並以自己的行為予以撞擊。當然,在狂人中這種批判精神有的表現明顯,有的表現隱約,從而呈現一種撲朔迷離的復雜狀態。 今人對狂的解釋建立在現代心理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更為科學和准確。現代心理學家稱狂人現象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其主要特徵是「時常做出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①這種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一般又被稱為「精神病態」。但按默比烏斯的解釋應是「正常人的一種瘋病,變異,是正常人的不正常」。②所謂正常,是指狂人們——即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的思維意識並非是錯亂的,而是正常的,他們都有各自的認識社會的標准、生活准則和思想追求及正常的行為方式,而且其中大部分狂人都有一般人所常有的有為於社會的功利要求和價值觀念。但是,由於他們的理想要求在現實社會往往得不到滿足或在現實社會中受到挫傷,因而在行為方式上便有意識地突破現實社會的規范,使自身與社會相對立,與群體相脫離,著意表現自我人格,突出自我個性。如果與整個社會的一般倫理規范相比較,這就具有了「不正常」的特點。正因為這種所謂的不正常,才使他們自身具有了特殊價值。如果消除了這種不正常,那麼他們作為狂人的價值也就消失了.
綜觀中國歷史上的狂人現象,狂人的「不正常」,亦即「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以精神病患者的行為表現逃避社會制裁,保全自身;(二)遠離社會,放任自然,潔身自好,隱逸不出;(三)在「如欲賓士天下,舍我其誰」的信念指導下,視「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為己任而又傲人傲世;(四)行為放縱,出言狂妄,孤傲不群,蔑視禮法;(五)遠在江湖而心懷朝闕,身世飄零而憂國憂民,雖忠君愛國,但不被見用;(六)性情孤僻,不入世俗,醉心藝術,任性任情;(七)恃才傲物,言高忤上,蔑權貴,疾世俗,功名利祿,不為之動;(八)敢於對先聖先賢的思想提出質疑,「詭天地之經,叛先王之憲」,誣心性而毀大義,自謂異端。凡此種種,無不因志高言大、狂放不羈而與社會、政治、倫理發生沖突,從而表現為一種反社會性。這種反社會性既有內在的主觀因素導引,又有外部的客觀條件促成,因而使狂人現象成為一種極為復雜、極為矛盾的社會和心理現象。 二、狂人的八種類型 根據上述狂人的定義,我們大致可以這樣說,先秦的箕子、許由、接輿、莊子、楊朱、屈原,兩漢的酈食其、東方朔、仲長統、趙壹、孔融、彌衡,晉代的皇甫謐、竹林七賢(阮籍、稽康、劉伶、向秀,阮咸、山濤、王戎)、陶淵明,唐代的賀知章、李白、杜甫、張旭、懷素,宋代的蘇軾、米芾,元代的倪瓚,明代的唐寅、祝允明、李贄、徐謂,清代的朱耷、石濤、鄭板橋,等等,皆屬狂人之列。 中國歷代狂人因生活的時代條件不同,各自的個性心理因素不同,因而狂人行為的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某些狂人的身上找到這方面或是那方面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因此,也就可以對之進行類型的劃分。為了論述的方便,現根據中國歷代狂人的行為表現和思維意識上的共同特徵,將之概括為以下八種類型。但限於篇幅,對這若干歷史狂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詳加論述。 (一)佯狂者 關於狂的外在表現,《太平御覽》卷七三九引《神異經》說:「西方有人,飲食,被發佯狂。其婦追之不止,怒,亦被發。名曰狂,一名顛,一名狷,一名風。此人夫妻與天俱生,狂走東西。」這種狂的外在表現,被佯狂者所利用。佯狂的目的是為了逃避,為了使自己擺脫某種與己不利的困境,有意而為之。在佯狂者中,有的是參與了某種政治斗爭,失意後以佯狂來求得寬容,逃避勝利者的制裁。商代「紂為淫佚,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同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乃披發佯狂為奴。」(《史記·宋微子世家》)《史記·龜策列傳》也記載:「箕子恐死,被發佯狂」。漢代蒯通勸淮陰侯反漢,不聽而佯狂為巫(《漢書·淮陰侯列傳》)。有的是稟性高逸,不願被世俗所牽制,為保持自己個性,以佯狂脫離群體而獨身自處,如楚狂接輿。「陸通,字接輿,楚人也。好養性,躬耕以為食。楚昭王時,通見楚政無常,乃佯狂不仕,故時人謂之楚狂。」(皇甫謐《高士傳》)「楚狂接輿,躬耕以食,楚王使使者齎金百鎰,願請治河南,接輿笑而不應,乃與其妻偕隱」(《韓詩外傳》)。 可以說,凡佯狂者,皆是世俗社會及其政治斗爭與思維主體直接沖突的結果。他們戴著狂者的假面具,掩藏起真實的自我,以其狂亂的行為,掩蓋著真實的目的。 (二)隱逸的狂人 隱逸之狂,按孔孟的定義應該稱之為「狷」。劉寶楠《論語正義》曰:「狷者慎守一節,雖不能進取,亦自不為不善。」焦循《孟子正義》引《國語》韋昭注曰:「狷者守分,有所不為也。」所謂「慎守一節」、「守分」,乃在於保持自身高潔而不與世俗相並論。狷者不是直接與社會相沖突,而是使自己遠遠地避開世俗社會,不參與外部的政治活動和社會事務,靜心寡慾,棄名絕利,以求得與天地為一的思想境界,在內心深處體驗自然與我合一後的愉悅情感,以自己的行為向世俗社會提出抗議,具有明顯的反社會性。因其行為隱秘,不與世人來往而又超逸不俗,居山林處幽雅之境而被稱為「逸民」或「隱逸者」。
隱逸的狂人最大的特點是鄙棄名利,蔑視權貴,不與政治同流,不與世俗交往,對於現行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倫理規范拒不接受。他們追求一種超社會超物質的純自我理想型的思想境界,表面看來是使自我與自然合一,實際上正是在這種合一之中使自我人格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們對自我人格的熱烈追求,使得他們生活恬淡虛靜,從而實現了無為和自由、真情與真我的合一。這成為他們對現實政治和現有倫理規范進行抗爭的特殊斗爭形式。「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或隱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槩,或疵物以激其情」,「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後漢書·逸民傳序》)。總之,他們以不仕為高標,以遠俗為手段,以適情為追尚,以全生為目的,內心恬淡,行為超逸,使自己遠離社會,脫離政治,潔身獨處,以世外人的身份冷眼觀世事的變化。許由聽堯讓位而臨河洗耳,莊子「寧其生而曳尾於途中」而不願「死為留骨而貴」(《莊子·秋水》),楊朱「捐一毫利天下而不為,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列子·楊朱》),他們無不「立乎損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由此看來,隱逸之狂的真正狂處,在於他們將自身與社會相對立,不將社會普遍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加於自己身上,而是對此進行逃避和消極的對抗。他們雖與世俗社會無面對面的沖突,以無為對有為,而且也不把自己對社會的反對強加於他人身上,但它確實構成了一種反抗,即一種消極的反社會行為,因此,對社會心理和民族心態的影響,是很大的。 (三)入世的狂人 真正能體現孔子「狂者進取」精神的,應是入世的狂人。積極入世,有為於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現,是中國古代士人階層的主要特徵,也是士人實現自我價值的主要途徑。它主要表現為社會個體對現實政治的熱心和濟世拯民理想的渴望。但是,在古代中國,社會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有相應的政治地位,政治地位的獲得是才智發揮的先決條件。只有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價值理想才有得以實現的可能。因此,中國古代士人階層從來把地位和理想緊密聯系在一起,對「廟堂之高」的嚮往成為歷代文人的共同特徵。入世的狂人則把這種嚮往推至極點。「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歷代文人理想的入世之路,並有許多人經由此路走向「廟堂」。 士人階層對家國的憂患意識則是其入世的根本原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種對國家對人民和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使得他們在憂嘆之中努力尋求濟世救民的方案。這種自覺的參與意識又構成了他們入世的主要內容。 在憂患意識和參與意識的雙重作用下,中國古代士人階層中,有許多人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面對紛亂復雜的社會,油然而生濟世救民非我莫屬的思想。東方朔就很典型。他曾上書武帝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二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漢書·東方朔傳》)迫切的入世之心,溢於言表。他們對那些碌碌無為的庸俗之輩往往加以鄙視,並以此而傲人傲世。但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權利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又往往使這些地位相對低下的士人,難以躋身於政治權力的圈子之中,致使他們生發出無限的懷才不遇的失落感,從而對社會產生怨恨。傲世和怨世成為中國古代士人階層的普遍心態。 入世的狂人正是在傲世和怨世的雙重心態擠壓下產生的。他們一方面要突破政治條件的限制,尋求實現理想和抱負的道路,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填補價值理想不能實現時的內心創傷,因而希冀一朝被執政者理解、發現、認同和接納。為此,不惜狂言亂語,大話連篇,以種種反常行為引起統治者的注意。酈食其自號「高陽酒徒」,即是一例。另一方面,入世的狂人又鄙視世俗社會的庸俗之輩,不願與之為伍,將自己高置於其上,處世孤傲,行為高標,甚至自以為是,孤芳自賞。但不論是怨世還是傲世,其用意只有一個,那就是努力使自己能夠有為於世。 (四)放盪的狂人 所謂放盪,是指行為不檢,不遵循正常的社會規范。盪者,已如前述,即「無所據,自放於禮法之外。」放盪的狂人最大的特點是不受社會共同的倫理規范的約束,在行為上毫無顧忌,完全依從自我情感行事。他們不是從現實的社會整體利益出發,而是只憑自我意識,把自我價值看得高於社會價值,因而在行為上自行其事,孤傲不群,蔑視一切,自我放縱,不考慮自我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影響,把自我與社會完全置於對立面上,不迴避任何社會譴責,同樣,任何社會譴責對他們也無濟於事。他們所著意追求的是人生歷程中生命的最大價值(標准由他們自己確定),生活的充分體驗,自我情感的盡情宣洩。因此,他們豪情奔放,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他們的感情中,過多的是對生命短暫的哀嘆,對自由歡樂的嚮往,所以充滿著生命的活力。 放盪的狂人與社會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與政治的沖突。任何統治者總是以自己的統治利益為重,對於社會上任何不利於自己統治的行為都要加以禁止。放盪的狂人以自我為中心,對於政治加以輕視,蔑視權貴,輕賤禮法,在自我情感的盡情宣洩中毫不顧及統治者的利益。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政治權利對他們的排拒和對他們個性的壓抑,以及因政治動亂而使他們對權力失去信心而厭惡權力。在這類狂人中,其實不乏治國救民的宏圖偉志,但他們不願受制於政治,不能低顏附勢於權貴,因而嵇康有與山濤絕交之書,阮籍有大醉六十日拒婚於皇上之舉,陶潛有不折腰於五斗小兒之說,李白有「低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之嘆。所以,他們之中雖也有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尋找進仕之路者(如李白),但卻不能真正成為統治階層中的一員,而且有的還因與政治的沖突而斷送了性命。 二是與正統思想的沖突。中國自漢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便成為歷代的正統思想。歷代統治者總是以實際上被改變了的儒家思想為治國治民之本。而放盪的狂人大多所接受的是道家思想,以道家思想為指導處世行事,因而與正統的儒家思想發生矛盾,「託好《老》《庄》」(嵇康《憂憤詩》),「不涉經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不但言論上要「非湯武而薄周孔」,在行為上也蔑視儒家規范,對那些「惟法是修,惟禮是克,手執圭璧,足履繩墨,行欲為目前檢,言欲為無窮則」(《晉書·阮籍傳》)的「正人君子」給予極大的嘲諷,罵之為「處褌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同上)的虱子。這些沖突,一方面使他們在思想上與正統思想更加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又使他們在行為上更增其狂放。 三是與傳統倫理規范的沖突。這是歷代狂人的共同特徵,在放盪的狂人中尤為突出。放盪的狂人反社會要求尤為強烈,對社會倫理規范的破壞尤為堅決。他們以行為癲狂著稱,不考慮任何社會後果,只要感到盡興,什麼行為都可以做出。不僅「任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嵇康《憂憤詩》),而且大膽提出「禮豈為我設」(《晉書·阮籍傳》),因而能夠「輕肆直言,遇事便發」(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放誕有傲世情」(劉孝標《世說新語注》),甚至「脫衣裸形於屋中。人見譏之,則答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世說新語·任誕》)這種勇於沖破世俗倫理常規,將真實的自我人格作為表現內容的大膽行為,是他們真性真情的真實表露。這些看起來癲狂放盪的行為,實際上包含著行為主體的內心痛苦,是他們與社會直接沖突的最明確的表白。放盪的狂人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指導下,以他們狂放的行為表白了他們對社會的抗議,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反社會行為者」。 (五)處江湖之遠的狂人 處江湖之遠,意即不在朝廷,沒有一定的政治權力,不能把權力運用為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工具。在中國古代狂人中,明顯地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對權力的視而不見,十分淡漠,不僅不去積極地追求,反而即使別人親自委託任用,也不接受,以顯示自己的清高。另一種則是對權力的熱切追求。這種追求不是為了把權力當成謀取私利的工具,而是作為實現有為於世理想的一種保證。處江湖之遠的狂人屬於後者,但又被統治者排斥於權力圈子之外。此類狂人是入世狂人的一種特殊類型。他們都曾使用過權力,並通過服務於朝廷展示過他們治國安邦的才能,在實現他們的社會理想過程中,曾享受過理想實現後的喜悅和滿足。但由於他們最終不能適應君王的需要而被貶斥,遠離朝廷,流落江湖。失落感在他們的心態中尤為強烈。 處江湖之遠的狂人,最大的行為特徵是他們雖處江湖之遠,卻心懷朝廷,心中充滿著對國對民的憂慮。在憂患意識和責任感的驅使之下,他們時刻懷有一種為國為民盡力的熱忱,對於那些把持朝政的庸官俗吏特別憎惡,對君王受佞臣蒙蔽十分不滿。強烈的愛與憎交織在一起,卻無法用行動來排解,於是便在流離中盡情地傾訴、吟唱,以詩歌來表達他們真誠而熱切的內心世界。他們訴諸詩中的有理想和嚮往,有徘徊和彷徨,有深沉的嘆惜和不盡的失望,有誠摯的表白和強烈的憤懣。這一切,不是為了別的,全部是為了他們所熱愛的國家和人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艱」(屈原《離騷》),「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們所交付的是一顆赤誠的愛國愛民之心,而他們在流離中如癲似狂的行為則是他們內心痛苦的真實寫照。 (六)一任性情的狂人 「性」是人的自然稟賦,「情」是人的慾望、情感、情緒等等,它們是與「理」、「法」對立沖突的。是任性情還是任理法,乃是困擾古往今來多少人的永恆之結。一任性情的狂人,其特點在於能把性與情提到首要位置,不加約束地任其自然發展,雖然並非要求所有的性情都得到滿足,但卻要求積郁胸中的熾烈情感能得到盡情渲泄。他們多為藝術中人,無論是對社會的不滿還是對自己遭際的不平,他們大都將情感訴諸藝術,用藝術形式來展現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 在一任性情的藝術狂人中,性與情的滿足與渲泄是不相同的,適性是為了盡情。他們大多行為怪癖,個性與常人迥異,從而顯示出他們作為狂者的個性特徵。心境澹泊,輕賤名利,鄙棄世俗,桀傲不順,不遵禮法,使他們與世俗社會明顯地隔離開來。宋米芾有潔癖,「至不與人同巾器」(《宋史·米芾傳》),元倪瓚更有甚者,「盥濯不離手,俗客造廬,比去,必洗滌其處」(《明史·倪瓚傳》),這種好潔成癖正是其厭惡俗世的明顯例證。明祝允明「惡禮法士」(《明史·文苑傳二·祝允明傳》);徐謂則對當時所謂達官貴人、騷人墨客,「皆叱而奴之,恥不與交」(袁宏道《徐文長傳》);清鄭板橋「自憤激,自豎立,不苟同俗」(鄭板橋《自敘》),願「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鄭板橋《六十自壽聯》),這些不與世俗為伍的行為,既顯示出其脫俗穎立的個性特徵,又反映了他們內心澹泊恬淡的思想追求。 但更能顯示任性情的狂人的癲狂的還在於他們對於藝術的痴迷和在藝術中情感的渲泄。他們把對世俗的厭惡和內心的孤獨,皆訴諸藝術。藝術上的癲狂真正體現了其狂的特徵。唐張旭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新唐書·文藝傳》),其「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韓愈《送高閑上人序》)。宋米芾見「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醜,芾大喜曰:『此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宋史·米芾傳》)在痴情於藝術的狂人眼裡,一塊怪石竟也具有了巨大的藝術欣賞價值,真

『玖』 為什麼說尼采是瘋子

為什麼說尼采是瘋子的兩個原因:

1、是因為他的哲學思想: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尼採的哲學被第三帝國利用,成為法西斯的外衣。強權主義、個性強權論被打造成世界大戰德國政策的指導原則,尼採的哲學被國內外許多學者視為「戰爭哲學」,尼采也就成了「戰爭鼓動者」。而到了新時期,尼采哲學的誤讀又負向演化成了個人主義,與其說這是尼採的爭議,更恰當的應該是對尼采哲學的爭議。

而尼採的自詡太陽,超人強力意志,」重新評定一切」等學說在哲學界存在比較大的爭議,部分學者哲學家認為他的學說是在利用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搞虛無主義,完全顛覆了西方思想,是將西方經過上千年建立起來的價值觀進行推倒重新樹立,是開歷史的倒車的行為,同時部分學者認為其思想理論是以後一大批極端分子出現的罪魁禍首,是個思想上的瘋子。

2、是他真的瘋了:1889年,尼採的災難降臨了。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據說由於無法忍受長時 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9)心理學狂人擴展閱讀:

羅伯特·所羅門所寫的《尼採到底說了什麼》內容簡介:

尼采是有史以來被人們談論最多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最不被人們所理解的哲學家之一。流言蜚語在他的身後綿延不絕,涉及他的性生活,他的政治立場,他的精神健康。他的學說也往往受到誤讀和曲解,其中最不幸的便是德國納粹分子將他的學說曲解為法西斯理論的支柱。

希特勒甚至參觀尼采故居,拜謁尼采之墓,與尼采雕像合影。尼采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也經歷了起起落落。20世紀初,梁啟超、王國維、魯迅、陳獨秀等人都曾翻譯推介尼採的著作,但在50年代,尼采被定為反動哲學家,研究和介紹尼采成了禁區。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又掀起了一陣一陣的尼采熱,其著作相繼被翻譯出版,且不斷有新譯本問世,尼采成為當代中國擁有最多讀者的西方哲學家。

尼采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到底說了一些什麼?他的思想為什麼會受到誤讀與曲解?本書深入尼採的生活與著作中,力圖回答這些問題。

作者首先破解了纏繞在尼采生活與思想上的30個流言,諸如說「尼采是個瘋子」「尼采仇恨女人」「尼采是納粹分子」「尼采仇恨基督教」等等,接著帶領讀者直面尼採的著作,解析隱藏在他汪洋恣肆、激情洋溢的文字下的思想,又具體從尼采對基督教的批判、對道德的批判、對歷史上或與他同時代著名人物的攻擊等幾個方面分析引起誤讀與曲解的原因。

『拾』 魯迅筆下的瘋子與狂人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文集作品目錄:

魯迅簡介 魯迅先生年譜
魯迅相關照片

魯迅文集作品目錄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彷徨
·吶喊 ·野草 ·
雜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墳
·花邊文學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華蓋集續編補編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集外集拾遺補編 ·南腔北調集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附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熱風 ·三閑集 ·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 ·漢文學史綱要 ·文序跋集
·中國小說史略 ·關於魯迅 ·近訪魯迅博物館
·李澤厚論魯迅 ·魯迅研究現狀 ·魯迅與電影
·魯迅與朱安 ·魯迅詩集 ·阿金
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