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管理學古諺語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管理學古諺語

發布時間: 2021-03-14 12:15:43

1. 學習比實踐更重要的名人名言 古諺語有哪些

一個人只有經過東倒西歪的、讓自己像個笨蛋那樣的階段才能學會滑冰。 --蕭伯納(英) ●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決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 --歌德(德) ●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 --薩迪(波斯)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況(戰國)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 --劉向(漢) ●百聞不如一見。 --班固(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宋) ●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 --陸游(宋) ●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謂真知矣。徒講而不行,則遇事終有眩惑。 --王廷相(明) ●自古聖賢之言學也,咸以躬行實踐為先,識見言論次之。 --林希元(明) ●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 --顏元(清)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李光地(清) ●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自呷一口的明白。 --魯迅(中) ●只有實踐能克服經驗的錯誤。 --巴人(中) ●任何理論都不如現實具體。 --沈從文(中) ●一定是實踐和實際的人生經驗教給了他這么些高深的理論。 --莎士比亞(英)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馬克思(德) ●力行而後知之真。 --王夫之(清)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 --魏源(清) ●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斷語;斷語又生了行動,如此演進於無窮。 --陶行知(中)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陶行知(中) ●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自吃一吃。 --毛澤東(中)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毛澤東(中) ●只有實際生活中可以學習,只有實際生活能教訓人,只有實際生活能產生社會思想。 --瞿秋白(中) ●實際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 --陳雲(中) ●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 --達·芬奇(意) ●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後者去製造宇宙。 --克羅齊(意) ●僅僅一個理論上的證明,也比五十件事實更能打動我。 --狄德羅 ●理論上一切爭論而未決的問題,都完全由現實生活中的實踐來解決。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 --列寧(蘇) ●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斯大林(蘇)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朱熹(宋) ●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中) ●沒有實際的理論是空虛的,同時沒有理論的實際是盲目的。 --徐特立(中)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 --毛澤東(中) ●理論是實踐的眼睛。 --鄒韜奮(中) ●實踐決定理論,真正的理論也有著領導行動的功用。 --鄒韜奮(中) ●離開實際的理論是死理論,離開理論的實際是瞎實際。 --劉伯承(中) ●經不起實踐檢驗的理論,是毫無用處的,甚至是有害的。 --陶鑄(中) ●用理論來推動實踐,用實踐來修正或補充理論。 --廖沫沙(中) ================================ 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王守仁的《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務實就是講究實際、實事求是,這是中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會生活上。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的《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這些思想,就是中國文化注重現實、崇尚實干精神的體現。它排斥虛妄,拒絕空想,鄙視華而不實,追求充實而有活力的人生,創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燦爛的文明。務實精神作為傳統美德,仍在我們當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誇誇其談,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大意】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收集民間葯方,逐一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葯學名著《本草綱目》。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為大學問家的。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項事業都要靠實踐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隻會一事無成。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出處】《荀子·儒效》。 【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 【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因為「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 【出處】《荀子·性惡》。 【大意】善於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今尋找依據,善於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 【提示】無論說什麼話,如果想要讓別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而證據往往表現出事物的關聯性,所以,一定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謹於言而慎於行。 【出處】《禮記·緇衣》。 【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沖動而魯莽行事。 君子強學而力行。 【出處】揚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並且努力去行動。 【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鑽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律。 【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學,不愛虛誇。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然後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後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憑事實說話。 百聞不如一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大意】聽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 【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常會被傳言所蒙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 【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出處】王充《論衡·薄葬》。 【大意】對一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一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 【提示】王充是東漢哲學家,他最講究實證。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在《論衡》里,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 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出處】荀悅《申鑒·俗嫌》。 【大意】名聲必須有事實與之相配,做事情必須有結果來證實。 【提示】這句話提醒人們注意,有時候一個人有很大的名氣,但卻不一定名副其實;有時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卻不一定有好的結果。所以,在觀察人或事時,都要看其真實的情況或實際的效果,而不要聽信虛名。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出處】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大意】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提示】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鑒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讀書要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學問不遺餘力,年少時努力學習到老方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總感覺淺近,要想真正弄懂還要靠自己親身實踐。 【提示】陸游冬夜讀書有感,寫了八首詩給他的小兒子,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這首詩一方面強調在學習上持之以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強調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即使是真實正確的,對自己來說也有隔膜。沒有親身實踐,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親身實踐極為重要。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出處】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扎實;實踐越扎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 【提示】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導,反過來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展。只有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進步更快。

2. 古代格言諺語

古代格言諺語
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人無忠信,不可立世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心正則事正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醫不貴於能愈病,而貴於能愈難病
立身成敗,在於所染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
不衿細行,終累大德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天地之性,人為貴
惟天下之至誠,勝天下之至偽
不飲濁泉水,不息曲木陰。
所逢苟非人,糞土千萬金
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
與人善言,暖若錦帛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禮者,所以正身也
潛心積慮以求精微
學者欲博聞舊事,多識其物
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君子之學必好問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不掩賢以隱長,不刻下以諛上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後心正
養心莫善於誠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與人以實,雖疏必密
君子改過,小人飾非
推人以誠,則不言而信矣
才者,德之資也
信不足,安有信
馬先馴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
一言之美,貴於千金
誠者,天之道也
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民無信不立
人背信則名不達
言不信者,行不果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嬌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 古代諺語有哪些

車到山前必有路,水到灘頭自有溝(橋到船頭自然直)
上山容易,下山難。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魯迅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丁
大路無邊,各走一邊——俗語
書山有路勤為徑——古詩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諺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①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③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王安石<江上>)
④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揚系畫船。(范成大<橫塘>)
⑤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五燈會元>卷十七)
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⑦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陸游<舂日雜興>)
⑧雲開巫峽千峰出,路轉巴江一字流。(吳本泰<送人之巴蜀>)
⑨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王維<老將行>)
⑩路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韓愈<聽穎師琴>)

4. 有哪些古諺語

1.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唐太宗)

2. 賢乃國之寶,儒為席上珍。(<<禮記>>)

3.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4. 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5.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6. 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鄉黨和而爭訟息,夫婦和而家道興。

7.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孫子>>、<<紫釵記>>)

8. 責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中庸>>)

9.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10.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11.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12.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13. 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4.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

15.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16.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宋<<事林廣記>>)

17.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宋俞文豹)

18.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19. 兩人一般心,有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針。(比喻齊心協力)

20.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21.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明鄭之珍)

22.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口面不知心。

23.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24.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25.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26. 河狹水急,人急計(智)生。(徐 <<殺狗記>>)

27. 飽暖思淫逸(欲),飢寒起盜心。(明沈采<<千金記>>)

28. 燈蛾撲火甘就鑊,春蠶作繭自纏身。

29. 江中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30.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明余翹<<量江記>>)

31. 勸君莫作守財奴,死去何曾帶一文。

32. 名高妒起,寵極謗生。物極必反,器滿則傾。

33.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子產)

34. 大富由天,小富由儉。(清石天基<<傳家寶>>)

35. 自恨枝無葉,莫怨日無陰。

36. 無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貧。

37. 眾口難辯,孤掌難鳴。(<<國語>>、<<韓非子>>)

38.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羊祜傳>>、<<孟子>>)

39.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耳聞是虛,眼見是實。(魏徵)

40. 一犬吠日,百犬吠聲。

41.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42. 虎生猶可近,人毒不堪親。

43.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成仇。

44. 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己拙而忌人之能。(<<菜根譚>>)

45.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46.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47. 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而快私情。

48. 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照塔層層,不如暗處一燈。

49. 諱疾忌醫,掩耳盜鈴。(<<呂氏春秋>>)

50.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老心不老,人窮志不窮。(<<警世通言>>、<<後漢書>>)

51. 禮義興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管子>>)

52. 天上有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

53.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54. 屋漏更遭連夜雨,船慢又遇打頭風。(<<喻世明言>>)

55.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56.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57.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武王伐紂平話>>)

58.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古今概談>>)

59. 但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元楊顯之<<瀟湘雨 >>)

60.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元劉祈)

61. 燕雀哪知雄鵠志,虎狼豈被犬羊欺。(明徐陽輝<<脫囊穎>>)

62.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

63. 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史記>>)

64. 許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論語>>)

65.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樂府詩集>>)

66. 官清書吏瘦,神靈廟祝肥。

67.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漢書>>)

68.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格言聯壁>>)

69.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70. 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71. 父老賓士無孝子,要知賢母看兒衣。

72. 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水滸全傳>>)

73. 養兒防老,積谷防飢。(<<事林廣記>>)

74. 鷸蚌相持(爭),漁人得利;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戰國策>>)

75.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論語>>)

76. (與)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明許時泉<<赤壁游>>)

77. 求人須求大英雄(英雄漢),濟人須濟急時無。

78.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79.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80.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81.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唐呂岩)

82.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緊則無智。

83.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84. 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

85.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86.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壞之有餘。

87.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88. 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89.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塔)。

90. 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鏡花緣>>)

91.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喻世明言>>)

92. 傷人一語,痛如刀割。殺人一萬,自損三千。(<<西遊記>>)

93. 有容德乃大,無欲心自閑。(<<尚書>>、周敦頤)

94.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樂府詩集>>)

95. 勿因

5. 有哪些20條古時候的諺語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發回水,積層泥;經一事,長一智。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

◆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吃一回虧,學一回乖。

◆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多銼出快鋸,多做長知識。

◆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砂鍋不搗不漏,木頭不鑿不通。

◆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葯農進山見草葯,獵人進山見禽獸。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幹。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經得廣,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

◆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鯉魚走長江。

◆樹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6. 中國古諺語關於工作那方面的

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好馬是騎出來的,才幹是練出來的。
今日事,今日畢,留到明日更著急。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7. 關於目標的管理學名言

目標管理的最大好處是,它使管理者能夠控制他們自己的成績。這種自我控制可以成為更強烈的動力,推動他盡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

管理目標的名人名言

――巴納德(美)

提出目標是管理人員的責任,實際上這是他的主要責任。

――巴納德(美)

對於組織運動的效果來說,預定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個人努力與群體努力的.結合程度。

――卡斯特(美)

在分析目標時,也必須考慮怎樣實現它們――即採取什麼手段。

――卡斯特(美)

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必須兼顧臨時之計和長遠目標。

――P?德魯克(美)

建立目標是一種平衡:在企業成果與遵循人們所相信的原則之間的平衡,在企業當前需要與長遠需要之間的平衡,在期望的結果與可用的資源之間的平衡。

――P?德魯克(美)

成功的經理人員在確定組織和個人的目標時,一般是現實主義的。他們不是害怕提出高目標,而是不讓目標超出他們的能力。

――亨利?艾伯斯(美)

管理人員在確定目標時:必須考慮目標的三個方面:優先次序、時間和結構。

――唐納利等(美)

對每個領導者來講,指揮的目的是根據企業的利益,使他單位里的所有的人做出最好的貢獻。

――亨利?法約爾(法)

一個沒有理想與目標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於保守;在行動上,常常想維持現狀。|

――土光敏夫(日)

事實上一般的職工不可能同地位高的人接觸,他們只能通過管理者的規劃與目標來了解他。

――土光敏夫(日)

8. 關於管理學的名人名言

一、《公司的概念》

這是德魯克的一部早期作品,出版於 1946 年。當時,二戰剛剛結束,美國的大企業正在快速崛起,而學界卻不了解這些企業內部是如何運作的。德魯克恰好受邀到當時美國最大的工業企業——通用汽車進行為期 18 個月的調研。調研一結束,德魯克就把他的觀察和思考寫成了這本《公司的概念》。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本詳細揭示企業組織如何運行的書。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出版之後,遭到了通用汽車高管層的集體抵制,德魯克在書中提出的某些批評意見他們不能接受。為了反駁德魯克,通用汽車董事長艾爾弗雷德·斯隆甚至專門寫了一本自傳,叫《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來系統闡述通用汽車的管理理念,斯隆這本書同樣成為了管理經典。

二、《管理的實踐》

這是德魯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這本書中,德魯克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釋了管理的內涵,開創了「管理學」這個新學科,德魯克也憑借這本書奠定了管理學宗師的地位。德魯克還在這本書里首次提出了「目標管理」的概念。目標管理是德魯克最重要的概念,然而,也是被曲解和誤用得最多的概念。
人們以為目標管理的關鍵在於目標分解,也就是先由高管制定企業的總體目標,再把目標分解下去,變成個人的小目標。於是發展出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績效考評體系,如 KPI。但在實踐中,績效考評讓不少公司都栽了跟頭。那麼,像 KPI 這樣的績效考核體系,問題出在哪裡?真正的目標管理,到底應該怎麼管?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本書出版於 1966 年,是德魯克自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本書。德魯克在這本書里提出:未來的社會是知識型社會,未來的管理者就是組織中的知識工作者,而管理者的首要任務是管理好自己,提升工作效能,追求「卓有成效」。這就是現在所說的「人人都是管理者」「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CEO」。
但是,這說來容易做起來難。某種程度上說,管理者就是「組織的囚徒」。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只屬於別人,不屬於他自己,他的工作隨時可能被別人打斷,如下屬、上司、客戶、合作夥伴等等。而且,管理者往往疲於應付日常事務,抽不開身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事項。管理者要如何做才能實現卓有成效呢?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四、《非營利組織的管理》

這是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出版於 1990 年。畢生研究企業管理的德魯克,為什麼會寫一本關於非營利組織的書呢?因為當時,非營利組織已經成為了美國國內最大的「僱主」,平均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志願者,他們每周至少為非營利組織工作 3 個小時。在德魯克生命的最後 20 年,除了寫作,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投入了非營利組織,幫助它們進行更好地管理和發展。
和企業相比,非營利組織面臨著一些特殊的管理挑戰。比如,企業經營得好不好,一目瞭然。而非營利組織到底經營得好不好,就很難有一個統一衡量的標准。還有,很多非營利組織的主要「雇員」是不領一分錢的志願者,來去自由,該怎樣管理和激勵他們呢?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五、《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美國的德魯克管理學院院長達羅克說,她的案頭常備三本書,常讀常新,第一本是《管理的實踐》,第二本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三本就是這本《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本書寫於 1985年,30 多年過去了,關於創新的本質,關於企業家精神到底是什麼,還必須要回到這本書。德魯克指出,跨越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是連續創新的基礎。

六、《動盪時代的管理》

德魯克一直有深刻的危機洞察能力,這可能與德魯克親身經歷了 1929 年大崩盤直接相關。大崩盤前夜,德魯克還是位年輕的證券分析師,他通過數學模型,預測未來股市會保持強勁增長。結果,這個錯誤毀掉了德魯克的證券分析師前途,他這才走上了學術道路。
這本書寫於 1980 年代,德魯克在書中指出世界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動盪,20 世紀初那些默認的假設、規律和慣例正在遭到質疑和挑戰,而管理者必須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德魯克當時甚至明確地指出,蘇聯將會解體,這個觀點讓當時不少學者難以接受,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甚至認為,「德魯克一定是瘋了」。

9. 俗話說「飢寒起盜心」但古人雲「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志士不飲盜泉之水」根據管理學的有關原理,你認為以下哪

C. 俗語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而格言符合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