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心理學注意理論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心理學注意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3-14 03:50:50

① 心理學三種注意之間關系是什麼

心理學的三種注意是:無意注意、隨意注意、隨意後注意。
這三者的關系版是:
根據注意產生和維權持有無預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將注意分為無意注意(不隨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隨意注意)兩種。
無意注意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課時,一個同學的文具盒掉到地上,大家會不由自主地磚頭朝向他。這種注意就是無意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預定的目的,在必要時還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有些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不可能自然地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他們必須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和理解教材,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把注意集中在老師的講課上,這就是有意注意。
有效的實際活動必然是兩種注意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和交替。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雖然存在著區別,但在有效的實際活動中,不可能只有無意注意或只有有意注意參與。因為只有有意注意伴隨的活動,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勞,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有無意注意伴隨的活動,難以使活動持久、深入地進行下去。只有兩種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人們自覺地、有興趣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使活動達到最佳的效果。

② 心理學中有沒有關於注意啊,聚焦度啊之類的理論

這是我的筆記
包括注意的品質和注意的理論

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注意的范圍):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所能清晰把握的注意對象的數量。
視覺注意廣度可以用速示器測定,視覺注意的廣度大約是「7±2」個單元或組塊(向黑色背景的白盤子撒黑豆實驗)。
影響因素:①知覺對象的特點:被注意的對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規律,注意的廣度也越大。②個人的活動任務和知識經驗。
注意廣度的擴大,有助於個體在同樣時間內輸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注意的穩定性(持續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在某個認識客體或活動上,如學生上課的45分鍾內,必須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與教學活動有關的對象上;外科醫生做手術;雷達觀測員檢測信號。孟昭蘭版:注意穩定性是注意在時間上的特徵。
注意的穩定性包括狹義的穩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上的時間,比如認真看書)和廣義的穩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動上的時間,比如學生聽課,一會兒聽老師講一會兒記筆記一會兒思考問題)。
注意穩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質的重要指標,通常用警戒作業來測量(要求被試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完成某項工作,用工作績效的變化做指標)。
影響因素:主體狀態(精神狀態、意志水平)和刺激物的特點(強度、作用時間、復雜程度)。
注意動搖(注意的起伏):注意力時高時低的周期性變化(稜台框架實驗)。
注意的起伏是有機體自身的特點,人很難控制。如果注意不離開當前活動的總任務,這種起伏就沒有消極作用。但在要求對信號作出迅速反應的日常生活和實驗作業中,要考慮注意的起伏。
對注意動搖的兩種解釋a感覺器官的局部適應,對物體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暫地下降b機體的節律性活動。
與注意的穩定性相對的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3、注意分配(分配性注意):個體在同一時間內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刺激進行注意,或將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中(學生一邊聽講課一邊記筆記;司機一邊駕車一邊注意路標)。
注意分配是完成復雜工作任務的重要條件,是實際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研究注意分配最常用的方法是雙作業操作,在實驗室中還可以用雙手協調器來演示和測定。
影響因素:①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的熟練程度或自動化程度:如果對幾種活動比較熟悉,有的活動接近於自動地進行,注意的分配較好。②同時進行的活動的性質:把注意力同時分配在幾種動作技能上比分配在幾種智力活動上容易;在不同感覺通道間分配注意比兩種任務要求同一類心理操作更容易;已經形成反應系統的集中活動容易分配注意,如自彈自唱。
4、注意轉移:根據新任務的需要,主動及時地將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到另一個對象。注意轉移的質量與速度依賴於前後活動的性質、對原來注意的緊張程度和人對前後活動的態度(如果後面的活動很有趣就容易轉移)。
注意的轉移與分心不同,分心是被動的。注意的分散(分心):由無關刺激的干擾使注意偏離了當前活動的要求(不符合任務要求),是注意的一種障礙或缺陷。

注意的認知理論
1、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
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都假設注意是一個容量有限的通道,需要進行選擇,注意的選擇過程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某個特定階段上。
過濾器理論和衰減理論認為選擇發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後期選擇理論認為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多階段選擇理論則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上都有可能發生。
過濾器和衰減理論都是知覺選擇模型,後期選擇理論是反應選擇模型。三者都是認知系統的加工能力或資源有限性作為出發點的,三者都是承認注意的選擇功能的,只不過注意可以是知覺選擇也可以是反應選擇。
(1)過濾器理論(瓶頸理論、單通道理論、早期選擇模型):布羅德本特根據雙耳分聽實驗提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所有刺激進行加工。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先經過一個過濾器。只選擇部分信息接受進一步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斷在外而完全喪失。過濾器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即接通一個通道的同時,關閉所有其它通道。(Gary的雙耳分聽實驗反駁了這一理論,發現未通過過濾機制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孟昭蘭版:雞尾酒會效應:在同一時刻,只注意多個信息輸入通道中一個通道的信息的現象。
(2)衰減器理論(中期選擇模型):特瑞斯曼提出。這一理論承認存在過濾器,但並不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如果非追隨耳的信息對人有重要意義,其激活閾限很低,雖然通過過濾裝置衰減了,仍然容易被人們接受,並對此進行進一步的加工。
雞尾酒會現象:當人的聽覺注意集中於某一事物時,意識將一些無關聲音刺激排除在外,而無意識卻監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與己有關,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現象。因常見於酒會上而得名。在雞尾酒會上,當某人的注意集中於欣賞音樂或別人的談話,盡管周圍雜訊很大,但兩人耳中聽到的是對方的說話聲,而對周圍的嘈雜聲音充耳不聞;若在另一處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會立即有所反應。
¥¥¥過濾器理論和衰減器理論的比較:
共同點:①出發點相同,都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的容量有限,需要過濾或衰減裝置加以調節②過濾器位置相同,選擇發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區別:衰減器理論將原本過濾器單通道「全或無」的工作方式改為衰減方式,允許信息由多通道通過,認為未受到注意的信息不是完全喪失而是只是減弱了。
(3)後期選擇模型(完善加工理論、反應選擇理論、記憶選擇理論):多伊奇提出,諾爾曼完善。所有輸入信息在進入過濾裝置或衰減裝置之前都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對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信息加工的瓶頸位於知覺(分析)和工作記憶之間,過濾器(即注意)不在於選擇知覺刺激,而在於選擇對刺激的反應。在反應階段,依據刺激對人的重要性來進行有選擇的反應。
¥¥¥後期選擇模型與過濾器理論、衰減器理論的主要不同點:對注意選擇機制在信息加工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前兩個理論認為過濾器位於覺察和識別之間,不是所有輸入的信息都能進入高級分析而被識別。反應選擇模型則認為,過濾器位於識別和反應之間,凡進入輸入通道的信息都可以加以識別,但只有一部分信息才能引起反應。
(4)多階段選擇理論:約翰遜等人提出,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兩個假設:①在進行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②選擇發生的階段依賴於當前的任務要求,若當前任務要求是基於感覺信息的,那麼選擇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若任務要求是基於語義信息,選擇發生在信息加工的後期階段。
多階段理論看來更具有彈性,避免了過於絕對化的假設帶來的難題。
2、注意分配的認知理論
注意的認知理論討論注意如何協調不同的認知任務。
(1)認知資源理論: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對刺激的識別需要佔有認知資源,刺激越復雜,所需要佔有的認知資源也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被佔有時,新的信息將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輸入的刺激本身不會自動佔有認知資源,在認知系統內存在一個受控制的資源分配機制,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雙加工理論:在認知資源理論的基礎上,謝夫林等人進一步提出了雙加工理論。認為人的信息加工分為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受意識控制的加工需要注意參與的,受認知資源限制的,隨環境變化而調整,在大量的練習之後可以轉變成自動化加工;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參與,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加工是快速的,以平行方式進行,但缺少彈性。雙加工理論可以解釋人們能同時做好幾件事的現象。

③ 幾種基本心理學理論

1、遺傳決定論
遺傳決定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由先天的、不變的遺傳所決定的。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就是這些先天遺傳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表露過程,與外界影響、教育無關;外界影響和教育即使對兒童心理發展起作用,至多隻能促進或延緩遺傳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變它的本質。
英國的高爾頓是「遺傳決定論」的鼻祖。他有效的把進化的精神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來。該學派強調遺傳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與教育只是一個引發的作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霍爾提出的「復演說」也屬於遺傳決定論。認為個體心理發展是人類進化過程的簡單重復,個體心理發展是由種系發展決定的。顯然,遺傳決定論過分強調了生物因素對人發展的作用。2、環境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華生和斯基納等。在個體心理發展的觀點上,華生強調否認行為的遺傳,環境對人發展的作用。從刺激—反應的公式出發,認為環境和教育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觀點不僅誇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視了人類心理發展的內部機制,否定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斯金納(Skinner)也是環境決定論者。他主張有機體帶著先天的機能來到世界,但他首先關注的是環境因素在兒童行為發生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為。
斯金納提出外界的強化作用是塑造兒童行為的基礎。只要了解強化效應,操縱好強化技術,及時有效地施於強化,就能控制行為反應,並隨意塑造出一種教育者所期望的兒童行為。強化可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所謂積極強化作用(或正強化作用)是由於某一刺激加入增進了某一個操作反應發生概率的作用,這種作用是經常的。所謂消極強化作用(或負強化作用)是由於某個刺激的排除而加強了某個操作反應發生概率作用。可見,二者盡管方向不同,但作用的效果都是增進了反應的概率。
強化作用影響並控制著操作性行為的反應強度,它對操作力量的作用是在動態變化中完成的。斯金納最早發明了訓練老鼠按壓杠桿取食物的實驗箱,被稱為斯金納箱。斯金納這種育嬰箱的基本設計思想是,通過創造良好的環境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兒童來。斯金納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兒童攻擊性行為和自傷行為的矯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斯金納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著兩個缺陷,一是個別差異得不到兼顧,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強化。因此,他將操作性反射原理用於學校的學習,設計了教學機器,將學習的內容編成「程序」安裝在機器上。在學生練習後,很快就告訴其結果,無論對錯,學生都很快得到反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意識。
由此可見,斯金納的操作性行為的概念,盡管豐富了華生的S—R公式的內容,同時承認內部心理現象的存在,並把它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他仍以同樣的維度去衡量內部心理過程和外顯行為,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和錯誤的。3、論述建構主義兒童發展觀
建構主義的發展觀主要代表有皮亞傑等。皮亞傑是把建構思想引進心理學的第一人。該理論強調兒童心理(智力、思維)既不是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主體的動作。這種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適應,這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適應的本質在於主體取得自身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達到平衡的具體途徑是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主體將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納入到現有的認知結構中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在頭腦中只發生了量變,認知結構本身並沒有改變。
順應是指主體通過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以使其與外界信息相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知識的增加使認知結構本身發生了變化,即知識在頭腦中發生了質變。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過程。同一認知活動中常常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順應,只是在有些活動中同化佔主要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動中順應佔主要地位。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這種同化、順應的手段不斷地從平衡
-不平衡-平衡的運動中獲得發展的。
他們認為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個體與社會的相互協調因素、教育因素。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還具有階段性特點。這種階段性特點包含以下幾方面含義:
第一,各階段都具有獨特的結構,標志著一定階段的年齡特徵,第二,每一階段都是形成下一個階段的條件,前一個階段的結構是形成後一個階段結構的基礎;第三,前後兩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第四,在同一發展階段內,各種認知能力的發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是和諧的,水平是相當的;第五,由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展的順序是不能改變的,任何個體都將按著固定的次序經歷相同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4、社會歷史發展理論
社會歷史發展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維果斯基。他提出「兩種心理機能」的觀點並創立了「社會—歷史發展理論」
,用以解釋人類心理在本質上與動物不同的那些高級的心理機能(思維、有意記憶、邏輯記憶等)。他指出,人類必須區分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靠生物進化結果的低級的心理機能;另一種是由歷史發展結果,即以精神生產工具為中介的高級心理機能。在整個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這兩種機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級心理機能的實質是以「心理工具」
,即人類社會所特有的語言和符號為中介的,是受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所制約的,因此,人的心理和動物比較,不僅體現在量上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結構的改變和形成新質的意識系統。他還認為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發展的要素,提出了兒童智力發展的「內化」學說。社會—歷史發展觀點從種系和個體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發展的實質,強調心理發展的社會—歷史的制約性,這對於摒棄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具有積極的意義,此外,該理論提出的兩種心理機能理論也為意識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也因如此,由於他過分強調兩種心理機能的區別就使得他的理論中過於強調自然過程與文化歷史過程的對立和教學對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④ 認知心理學中的選擇性注意的三個經典理論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號檢測、搜索和選擇,大師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最基本的3個經典理論是以下3種:

一、過濾器理論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認為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就將選擇讓一些信息通過,並將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過濾器模型是一種「全或無(all-or-none)」的模型,這就是說,由於過濾器的作用,來自一個信道的信息由於受到選擇而全部通過,來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於「閘門」被關掉,就完全喪失了。由於信息的選擇球決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因此,過濾器的位置可能處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當時的雙耳分聽實驗,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認為感覺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層次的知覺加工,則不會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Moray認為即使被試忽視非注意信息的高級層面,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注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3) 對於此,過濾器模型顯然無法合理解釋,Broadbent將其稱為注意的偶然轉移。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信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信道模型。

二、衰減器理論
Treisman在1960年從她給被試做的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注意耳與非注意耳對換,那幺被試會在新注意耳聽到舊信息的幾個其實單詞,這表明語境會使被試復述本應當忽視的信息。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又發現復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後1.5秒時,被試通常把兩個信息看作同一個,也就是說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後信息更容易被識別。

在Treisman的衰減理論中,他將Broadbent過濾器的作用從阻止目標以外刺激改變成了弱化目標以外刺激,對於特別強的刺激,衰減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號弱化機制。這樣便能很好地解釋雞尾酒會現象。Treisman承認在信息的傳輸信道上存在著某種過濾的裝置,它對信息進行選擇。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許信息從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隨耳)中通過,也允許信息從沒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隨耳)中通過。只是後者受到衰減,強度減弱。

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並對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

三、後選擇理論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後選擇理論,他們與Treisman的衰減器理論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信號弱化、阻斷的位置放在了識別刺激的意義所需要的知覺加工之後。(5)這一設置,使得人們能夠識別進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這種信息並不重要,則人們就會將它拋除掉;如果這種信息觸動了人們心裡的某根弦,那幺人們就會記住它。雖然後選擇理論與衰減器理論在注意瓶頸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們都認為存在這幺一種瓶頸,並且它只允許單一信息源的通過。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後期選擇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工作記憶中,由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平行傳遞超越了工作記憶的工作極限,並非所有傳送到那兒的信息都被貯存。在工作記憶中,根據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重要的信息被精細化,從而進入長時記憶;不重要的信息將被遺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這一實驗加強了後選擇理論的實證基礎。

後選擇模型認為,信息的重要性取決於很多方面,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對個人有重大意義,而且與人的覺醒狀態有關,如果人處於高的覺醒狀態,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會被控制加工。

⑤ 高分急需 心理學注意的三個模型理論,比較和區別

1、過濾器模型,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他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感覺通道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高級中樞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對外界大量的信息需要進行過濾和調節。

過濾按照「全或」的原則,只允許一條通道上的信息經過並進行加工,其餘通道則全部關閉。

2、衰減模型,由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Treisman)提出。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的,信息在通路上並不完全被阻斷,而只是被減弱,其中重要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級的加工並反映到意識中。

雙耳聽音實驗發現,被試能覺察出追隨耳中87%的詞以及非追隨耳中8%的詞。這表明,被試可以同時注意兩個通道的信息,但信息有不同程度的衰減。目前,人們傾向於把上述兩個模型合並,稱為過濾器—衰減模型。

3、容量分配模型,由心理學家卡里曼(Kahneman)提出。他把注意看成資源和容量,而這種資源和容量是有限的。這些資源可以靈活地分配去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甚至同時做多件事情,但完成任務的前提是所要求的資源和容量不超過所能提供的資源和容量。

(5)心理學注意理論擴展閱讀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心理學符號的含義: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

⑥ 心理學注意的三大理論是什麼

無意注意、隨意注意、隨意後注意。不知是否是你要問的問題。

⑦ 心理學原則 說服理論 大概是什麼啊

說服
除了對「我的國家」的行為做出合理化解釋的可能性之外,那些有說服力的信息同樣會塑造某種態度。

說服的途徑有哪些
如果某個信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論據,那麼你會更加贊同它並且很可能被說服。

中心途徑
當人們在某種動機的引導下,並且有能力全面系統地對某個問題進行思考的時候,他們更多地使用說服的中心途徑,也就是關注論據。

外周途徑
如果我們忙於其他的事情而沒有專注於信息,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仔細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內容。此時我們會使用說服的外周途徑。也就是關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線索,而不考慮論據是否令人信服。
熟悉易懂的表達比新異的表達更具有說服力。

說服的要素有哪些
傳達者,信息內容,溝通渠道,聽眾
誰是發言者?傳達者
①可信度:信息源具有可知覺到的專業性和可信賴性,效應在數月之後就會消退。睡眠者效應是指遺忘信息來源或來源與信息之間的聯系之後的延滯性的說服。
可知覺的專家性:一種方法是從傳達聽眾贊同的觀點開始;另一種則是以在某一專題內的學識淵博者身份被介紹給大家。
可知覺的信賴性:演講風格同樣會影響演講者的可信賴度。
②吸引力和偏好:
吸引力:外表吸引力和相似性
(當信息主題側重的是主觀偏好時相似性更重要,當是客觀現實時可信度更重要)

說了些什麼?信息內容
①理智對情感:受到更好的教育或者善於分析思維的人比受教育水平不高或不善於分析思辨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說服。初始的態度來源於情感,那麼他更容易被情感性的論點說服,理性也是。
好心情效應:一方面他有利於個體進行積極思考,一方面是因為它與信息相互關聯。
喚起恐懼效應:信息可以通過引發別人的恐懼心理而使對方相信。
②差異:如果存在一個可信、不容忽視的信息來源,那麼一個與信息接受者差異很大的立場會引發最大程度的觀點改變。(差異大小的影響作用取決於信息傳達者是否具有可信度)
③單方面說服和雙方面說服:對那些已經持有贊成態度的人來說,單方面的論證更有說服力;而雙方面的論證則對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比較有效。
④首因和近因:當時間足夠把兩種信息分開,並且在獲得第二種信息後立即表態時產生近因效應。如果兩種信息一次連續呈現,並且之後經過一段時間,此時就會出現首因效應。

怎麼說?溝通渠道
①主動參與還是被動接受:主動接受的信息更容易被聽者接受,而被動接受的信息如果在反復的提及後,仍可能被聽者接受。尤其是廣告和權威的作用。
②個人與傳媒的影響:最主要的影響不是來自傳媒,而是我們和他們之間的接觸。
(媒體往往通過溝通的兩步流程,從媒體到有影響力的人,再到群眾。同時文字的媒體效果最好)

對誰說?聽眾
中等自尊水平的人們最容易受到影響
①他們有多大年齡:「生活時代解釋」告訴我們人們年紀大時所持有的態度和他們年輕時基本沒什麼兩樣。
1.年齡大的人(五六十歲)由於自身態度強度的減弱,而有更開放性觀念和種族觀念。
2.年輕人正處於非常重要的人生時期,此間形成的態度很可能到中年都一直保持穩定。
②他們在想什麼:說服過程的關鍵因素不在於信息本身,而在於它所激發個體的思維反應方式。
預先警示:提前知道會有說服出現的人很難說服。
分心會減少辯駁:通過語言之外的事物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時,言語的效果會得到增強。
不積極參與的聽眾會使用外周線索:不喜思考的人們更容易受到外周線索的影響,而且在遇到於自我關系不大的問題時,外周線索影響更大。

⑧ 請問一下在心理學中 四種注意選擇理論有什麼差異 分別有什麼不足之處

1。錯。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說明了注意的分配。
注意通常具有集中性與指向性,就是注意一般只能集中於一點。
如果個體同一時間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刺激進行注意,或將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中去,這叫做分配性注意。
分配注意是完成復雜工作任務的重要條件。例如司機行車,教師講課,都需要有很好的注意分配,才能照顧全面。
2。對。
每個人所具有的能力都不僅僅是一種,而是多方面的。對於一個人來說,在他所具有的多種能力中,總有相對來說較強的能力,也有一般的能力和較差的能力,即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多種能力以特定的結構結合在一起的。由於不同人的能力結構不同,因而能力在類型上便形成差異。如果進一步分析,每一種能力也有類型的差別。如記憶能力,有的人屬於視覺型,即視覺識記效果較好;有的人屬於聽覺型,即聽覺識記效果較好;有的人則屬於運動型,即有動作參加時識記效果較好等等。
能力類型的差異,並不標志能力的高低,而只能表明能力的傾向。由於能力類型的差異,因而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常常各不相同,雖然完成的是相同的任務,但往往是通過不同能力的綜合來實現的。例如,兩個管理者都很好地完成了管理工作,都表現出了良好的組織能力,但甲可能是通過綜合個人的技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演說能力從而較好地實施了管理;乙可能是通過綜合調查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和正確決策的能力,從而圓滿地完成了管理任務。
答案依據的出處http://kaoyansky.com:81/thread-3750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