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情感社會學有哪些理論
慧育家的SEL社會情感來學課程中有講自過:
SEL社會情感學習是一個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的教育運動。它著重於系統地發展一套核心的社會情感技能,幫助兒童更有效地應對生活挑戰,在學習和社會環境中茁壯成長。學術、社會和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ASEL)將自我學習定義為兒童和成人獲得認知和管理情緒、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心和關心、建立積極關系、做出負責任的決定所需的知識、態度和技能的過程,建設性地處理具有挑戰性的社會環境。
㈡ 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差別大嗎
大。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範式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㈢ 心理學和社會學有什麼區別
心理疾病來,是文化因源素下的教育造成的。換句話說: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下,培養、教育不契合社會的實際性所致。社會,永遠是實際的,沒有「故我情願」的實際存在舞台。虛幻的教育,若和社會的實際對不上號,在一些人內心中,因教育所形成的「故我情願」就會受到沖擊,心理就會因反抗的無目標性和怨恨情緒,產生心理扭曲。根據這個實際,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差別就清楚了。
㈣ 社會學作業:隱藏情緒與表達情緒哪個更有利於社會交往(簡答題)
我方觀點是「隱藏內心真實情感更有利於人際交往」,隱藏在這里是指不讓內心真實情感外化而影響行為。情感是人的一種態度體驗,它不是一時的想法或語言表達。依據社會現狀,大多數人進行人際交往都抱有一定的目的性,是功利的。人際交往又包括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等具體形式。
㈤ 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學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
學科與所屬學院概況
1.社會學是一門十分龐雜的學科,小到人際互動,大到社會變遷,從青少年社會化到社會階層流動,都是它的研究范疇,擁有多重理論範式與研究方法,鄭杭生老師的定義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這個比較抽象生澀,你只要了解凡是屬於「社會和人」的東西都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實際上,學界目前也沒有十分統一的概念界定。
2.心理學則是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包括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諸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不僅與社會緊密相關,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
3.社會心理學現在主要認為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社會環境對人的心理及行為影響,包括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順從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氛圍等。
㈥ 情緒ABC理論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一個年輕人,自我感覺很有才華,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於是便覺得活著沒有意思。有一天他決定跳海,但他剛跳下去就被一個老漁民用漁網撈了起來。
他很生氣,沖著老漁民嚷道:「你什麼意思,把我撈起來干什麼?」
老漁民說道:「年輕人,為什麼跳海呀,你這么年輕多可惜呀!」
於是年輕人就對老人訴說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
老漁民聽完,說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運氣來了。我正好是治懷才不遇的專家,我幫你治治吧。」
年輕人很詫異,急忙問老漁民醫治之法。
老漁民說:「我有秘訣,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老漁民說著,順手從沙灘上揀起一粒沙子,往旁邊一扔,說:「年輕人,幫我去把我剛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揀過來,然後我就告訴你。」
年輕人聽了很生氣,說道:「你想耍我呀?這么多沙子,我怎麼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聽了,笑著說:「別生氣,我這還有個條件,如果你滿足了我這個條件,我也告訴你。我這里有一顆珍珠,我把它扔到沙灘上,你去給我找回來。」
很顯然,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把珍珠揀了過來,交給了老漁民,並很虔誠地說:「老人家,我把珍珠揀過來了,可以告訴我秘訣了吧?」
老漁民一臉安詳,說道:「年輕人,秘訣我已經講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更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案例二】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於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並沒有那麼遭,只是他把自己想像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鬆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
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試失敗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面試只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准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對於上面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只是一個誘發事件A,結果C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現在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後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麼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現在這么糟糕。
㈦ 什麼是情緒ABC理論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產生了不一樣的後果C1和C2。這是因為從前因到結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梁B(Belief),這座橋梁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我們的信念、評價與解釋。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情緒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報考英語六級,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
為什麼?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另一個人可能說:我精心准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㈧ 情緒ABC理論的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為採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藉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干什麼仍繼續干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㈨ 「社會反向情緒」是種什麼病
1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認為,我國社會情緒總體基調是正向為主,但存在一些不利於個人健康和社會和諧的負向情緒基調不容樂觀。弱勢群體中一些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憤恨卻欽佩、本該譴責卻贊美的「社會情緒反向」值得警惕。
「反向情緒」不專屬於某個階層,而是屬於所有階層,所不同的是程度有深淺而已。同時還需指出的是,《藍皮書》所列的「反向情緒」只是其中一個維度,與此相對的還有另一個維度,即本該欽佩的卻憤恨、本該贊美的卻譴責、本該認可的卻懷疑。
以袁厲害一案為例。自前年9月媒體報道了她20多年收養上百名棄嬰的事跡後,有人譽之為「愛心媽媽」,有人質疑其收養動機,指責她挾持兒童騙低保、販賣兒童謀私利。及至此番火災案的發生,各種質疑其善舉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以至她發毒誓:「如果我真是賣小孩,逮住了把我槍斃!」最新消息,袁厲害已聲明:再也不收養孤兒了。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能舉出很多。廣東普寧「拾荒媽媽」張菲幾十年來收養了30多名棄兒,德國人盧安克在廣西大山深處投身志願教育,都被人懷疑動機。
如果說「反向情緒」尚有惡搞、調侃、戲謔的成分,眾多弱者只不過是藉此發泄對現實的不滿,在解構崇高、顛覆傳統的同時尋求一種心理滿足,不必太當真的話,上述所舉例子呈現出來的對「真善美」的懷疑、詰難和冷嘲熱諷,則表明相當部分國人連相信「真善美」的能力和願望都喪失了。
不是他們不願相信,而是不敢相信,因為他們經歷了太多的瞞騙。從各種災難事故的粉飾,以及太多英雄形象、道德楷模的倒掉,太多高談廉政經的貪官一個個鋃鐺入獄,再加上各種名目的虛假數據……
而無論是哪一種「反向情緒」,其實是一個鎳幣的兩面,其共同指向都集中到信任度上面。正是因為整個社會的信任指數不斷下降,才促成「反向情緒」蔓延,致使國人普遍患上了懷疑病。隨著「反向情緒」的高漲,其惡果已日益明顯,那就是加劇階層沖突,加深官民矛盾,導致社會沖突頻發,最終會動搖整個社會的根基。
㈩ 請用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當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培訓的意義
過去的企業管理將「人」作為工具使用,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缺乏最起碼的人文關懷。情緒管理常常被人力資源管理者疏忽,即使被重視,也僅僅是作為一種手法運用於領導藝術中。情緒管理還沒有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更沒有正式地成為企業直線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重要的管理任務之一。
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認為,只要在生產過程中把各種資源協調好就能夠實現目標最大化,所以,管理的客體主要是資源。在企業資源中,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而人力資源潛能是否能充分發揮,與員工的情緒有關。在對員工情緒的研究中,動機取向的學者們認為,情緒作為人的重要動機系統,影響著員工潛能的發揮。因此,情緒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用以激發員工潛能的重要工具。
人是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源,情緒是人類活動的動力源泉。企業的發展前景、領導的信號暗示、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工作壓力、職位晉升、薪酬狀況及在企業中的安全感,甚至個人家庭生活的和諧與否、父母的身體狀況等,都會影響員工的情緒。一般來說,處於情緒低潮的員工工作效率將會大大下降,暴躁的情緒還會造成企業員工的內耗,抵觸情緒的孳生會導致工作效率降低。情緒問題嚴重的話,還可能造成企業大面積的人才流失。這些不良情緒對現代企業的影響將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重要。
我們往往認為企業的失誤或失敗是因為管理、營運方面等純理性的問題造成的,卻忽略了在此背後諸多與企業內、外部人的情緒、情感相關聯的感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