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家叟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家叟

發布時間: 2021-03-13 12:15:59

A. 各朝各大詩人的字和號

白居易:唐朝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有《白氏長慶集》。
高適 字達夫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
王昌齡(六九八-約七五七),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
屈原: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楚人。主要詩作《離騷》、《九歌》、《九章》。
曹植:三國魏詩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謚思,現存詩約80首,其中「七步詩」廣有影響。
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所作詩文多描寫農村景色,以《歸田園居》、《桃花源詩》為代表作。
王維:唐朝山水田園詩人,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李白:唐朝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功居士,存詩990餘首,有《李太白文集》。
杜甫: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後人稱杜工部,其詩歌被稱為「詩史」,有《杜少陵集》。
李商隱:唐末詩人,字義山,以七言律詩見長,有《李義山詩集》。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其詩清新雄放,詩文有《東坡七集》。
陸游:南宋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存詩9000多首,詩風激昂豪放,有《劍南詩稿》等。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
蘇軾(1037-1101),字子膽,號東坡居士 北宋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欒城,晚號穎濱遺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荊國公,後人稱王荊公 北宋
曾鞏 (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縣人 宋代
孟浩然 唐代著名詩人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 號玉溪生 晚唐重要詩人之一
晏珠(991-1055)字同叔 北宋
楊萬里 字廷秀 號誠齋 宋代詩人
李清照(1084-1151) 號易安居士 宋
吳均(469~520) 南朝梁文學家。字叔癢。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
王維(?-761)字摩詰 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 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 又字履善 號文山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 唐朝
岑參(715-770) 唐朝邊塞詩人
龔自珍(1792-1841) 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B. 宋朝所有著名人物有哪些

文學:

1、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

2、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資治通鑒》的主編。

3、三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1039~1112) 。

4、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繼孔子孟子之後,人稱「朱子」,開創禮教先河。

5、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6、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7、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8、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9、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10、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稱。

11、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12、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音樂:

1、陳暘——(1064~1128年),北宋音樂理論家,古代八大音樂名人之一,官至禮部侍郎。

2、姜夔——(約1155~約1221),南宋詞人、詩人。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中國古代十大音樂家。

政治軍事:

1、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北宋名將。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

2、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3、宋庠——(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後改名庠。宋庠是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的三元狀元。

4、龐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北宋宰相。

5、富弼——(1004—1083年)字彥國。富弼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系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

6、韓琦——(1008—1075年),男,字稚圭,自號贛叟。北宋政治家、名將,天聖進士。

畫家:

1、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

2、文同——(1018年-1079年),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或笑笑居士,人稱石室先生,四川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東北面)人,著名畫家、詩人。

3、范寬——北宋畫家,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

4、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南宋人。(1186-1249),字惠父,漢族,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著有《洗冤集錄》。

(2)哲學家叟擴展閱讀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C. 從春秋到清朝的哲學家與其思想

就這么多了,其它好多,能力有限。

晏子(?--前500),名嬰,字平仲,春秋齊國人。
在君臣關繫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觀點,即君臣互補,取長補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無神論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認為統治者應當親民愛民,採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國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楚國人。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趨沒落,老子便棄官歸隱,並且寫出《道德經》,申述道德的含義。認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環往復;德由道所產生,是道的具體表現,其思想論述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他還用道德的辨證關系辨證了萬物的存在,基於這種認識,提出了「自然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觀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當未被當時戰火連連的大小國所接受。因此他周遊列國,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學派。
孔子的學術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的思想觀點被後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採納,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魯國人。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倫理和政治主張是「兼愛」,但這種思想無法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在秦漢後便成為了絕學。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子子輿,戰國魯國人。
「孟母三遷」的典故自古便成為教育的典故。
在學術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論」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重視養心,保養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於君」的學說,主張用「仁義」的思想治理國家。後代人認為孟子發揚了儒家學派的思想觀點,並被尊稱為「亞聖」。

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戰國宋國人。
莊子的思想集中在《莊子》一書中,他的學術思想繼承和發揚了老子關於道的絕對主義和神秘主義,後人以「老莊」相提,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相對主義觀點。

荀子(前313-前238),名況,子卿,戰國趙國人。
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唯物論者。
在倫理道德觀念上,他的思想觀點與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註重「禮」的作用。主張「性惡論」。
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治」與「法制」相結合,禮敬君子,法治小人。

韓非子(前280-前233),戰國人。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術思想繼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為事物發展的規律,發展了荀子的「性惡論」。在政治上,主張以法為主的「法術勢」結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漢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主張,提出了「三綱五常」的思想觀點,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東漢人。
王充的學術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學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論」的體系,反對「天人感應論」,強調天道的自然無為性。

王弼(226-249),字輔嗣,魏國人。
王弼能言善辯,是中國古代最年輕的玄學大師。
在學術思想上,提出了「貴無」的觀點,認為「無」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制」。在哲學認知論上,提出了「得意忘言」,並論證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關系。

慧能(638-713),本姓盧。
禪宗的創始人。
慧能雖不識字,但悟性極高,針對神秀的偈語,指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主張「見性成佛」,提出了「頓悟」的修行方式

韓愈,古文運動倡導者。提出重要論著「五原」學說,這是唐宋時期,新儒學的先聲,其理論建樹影響巨大。

柳宗元,唐朝人,學說:(1)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運動的元氣構成的,所謂的天是大自然構成的冤死,根本不存在至高無上可以支配人的命運的天,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元氣運動的結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2)天人不相預說。在天人關繫上他認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張重視人事而不空談天命鬼神。(3)對鬼神迷信從認識論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釋,人們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現。如果人們掌握了規范和瑰麗,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會相信鬼神了。

李翱,唐朝人,隨韓愈,曾闡釋韓愈關於「道」的觀念,強調文以明道 。他還主張反佛 、「復性」,發揮《中庸》「天命之謂性」的思想,主張性善情惡說,認為成為聖人的根本途徑是復性。復性的方法是「視聽言行,循禮而動」,做到「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作《復性書》三篇,論述「性命之源」等問題。他的思想為後來道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林慎思唐朝人,其思想博採儒、道、法諸家,而獨成一家之言。他的政治觀宗儒家,歷史進化論承襲法家,自然觀與荀子相通,又從道家吸取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儒家學說是治國的指導原則,「其言式萬代,其政訓百王,譬日月不可掩,山川不可遷也。」並且認為統治階級的奢侈、酷暴、荒淫等行為違背了儒家學說,是導致亡國的因素。在治民上,他主張須用「恩刑」兩手。在科舉上,他主張惟賢是舉。傳世著作有《伸蒙子》三卷、《續孟子》二卷,是唐末不可多得的儒學專著,為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亦為宋代理學崛起的先聲。

呂才,唐朝人,在哲學方面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思想。主要觀點有4: 一、「極微」是世界本原。「極微」即物質實在。他認為,有行的萬物都是產生於無形的元氣; 二、義理產生於實錄。他認為,客觀事物的規律多生於具體事物中,理論來源於實踐; 三、剛柔相濟的矛盾發展觀。他認為,物質世界發展變化的原因,在於物質世界內部陰陽兩種對立力量的矛盾運動; 四、反對生而知之的先天認識論,把學習當作取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並身體力行。

唐朝思想家劉禹錫 孫思邈

中國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的並稱。二程顥人為嫡親兄弟,河南洛陽人。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卒於宋神宗元豐八年。官至監察御史里行。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生於宋仁宗明道二年,卒於宋徽宗大觀元年。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二人都曾就學於周敦頤,並同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
二程的心理學思想較為豐富,在他們的思想體系中的地位也至關重要,因此後世稱為「身心之學」或「心性之學」。他們的最高哲學范疇是「理」,它作為絕對本體而衍生出宇宙萬物;他們的最高心理范疇是「心」,它作為「理」的等同物而產生人的形體:「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王安石北宋人,提出「天變不足畏」,「尚變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進化觀點駁斥了守舊派的「道不可變」的形而上學論調。同時又公然提出「祖宗不足法」,認為「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司馬溫公傳家集.學士院試李清臣等策目》)。在變法過程中,他更設置專局,使子芳及門人修撰《詩》、《書》、《周官》三經新義,對新政從理論上加以解釋與闡發,並通過政府力量作為學校誦習的定本,被稱為「新學」,直接或間接為推行新法服務。

周敦頤(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創始人,其思想被後代的程頤所發揚。
在道德修養上,提出了「主靜」的主張。在學術思想上,「援道入儒」,發揮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學術思想繼承合發展了二程(程灝、程頤)的思想,被後世稱為朱程理學。
在知行問題上,提出「知先行後」,認為明白義理才能有所作為。

李覯是北宋一位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著書立說,大膽創新,在哲學上持「氣」一元論觀點,認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認識論上,承認主觀來自觀,因此,成為宋代哲學唯物主義學派的先導,在我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李覯還具有比較進步的社會歷史觀。他卓有膽識地提出功利主義的理論,反對道學家們不許談「利」言「欲」的虛偽道德觀念。他從實際物質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根本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解釋社會歷史現象。他認為「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第一)。

還有宋朝思想家呂祖謙、張拭,陸九淵

元朝思想家,許衡,許師敬,郝經,張養浩

王廷相(1474~1544)明代人。學術上宗張載「氣一元」論,認為「天地未生,只有元氣。元氣具,則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氣之上,無物、無道、無理」 (《雅述》上)。否定佛道兩家「有」生於「空」和「無」的說法,反對程朱學派「理在氣先」的觀點。認為「理根於氣,不能獨存也」(《橫渠理氣辨》)。主張「性生於氣」,兩者互相依存,不可分離,「離氣言性,則性無處所,與虛同歸;離性言氣,則氣非生動,與死同途。是性與氣相資,而有不得相離者也」 (《答薛君采論性書》)。重視 「見聞之知」,否定先天的「德性之知」和「良知」,強調知識是「思」和「見聞」相結合的產物,在實踐中練習才是「真知」。提倡「知行並舉」,反對「泛講以求知」。認為「學以濟世」,故在學習方法上,強調「致知」和「履事」。道德修養上,反對「虛靜以養心」,主張內外交參,動靜結合,心虛氣和,因時制宜等方法。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於吾心」,「天理即是人慾」;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艮(gèn)(1483~1541)明代哲學家,泰州學派的創立者。 泰州學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天德良知也」。王艮在講學別出心裁,按《禮經》制著深衣、戴五常冠,「行則規園方矩,坐則焚香默識」,他一生布衣,拒絕入仕,並直指統治者:「使仆父子安樂於治下,仍與二三子講明此學,所謂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故被斥為「異端」。

王畿 (1498--1583)中國明代思想家。明陽明學派主要成員之一。認為良知是當下現成,不假功夫修正。知識與良知有別,知識不是良知,但在良知的作用下可以變為良知。其思想以「四無」為核心,修正王守仁的四句教。認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自稱這是先天之學。認為良知一點虛明,便是作聖之機,時時保住此一點虛明,不為旦晝梏亡,便是致知,而不注重「致良知」的功夫;強調自由自在的處世態度。黃宗羲認為其學說近於釋老,使王守仁之學漸失其傳。

李贄(1527~1602)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李贄一生曾用過的名號眾多,還有篤吾、百泉居士、宏父、思齋、龍湖叟、禿翁等。 李贄為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創始人是中國明代學者王艮,屬陽明學派的分支,被稱為「左派王學」。李贄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黃宗羲(1610-1695) 漢族,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官員應當「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後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學校指一種機構)、「公其非是於學校」等觀點。有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仍屬治權在君,並沒有到達近代民主思想的標准,也有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權理論上還超越了歐洲的盧梭。在當年清朝的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的同時,他大膽地批判君權神授的神秘色彩,公開宣稱:「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范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朴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朴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錢穆稱其重實用而不尚空談,「能於政事諸端切實發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體用兼備之學」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王夫之 明末清初人,唯物思想。哲學上總結並發展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讀四書大全說》卷十),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為客觀規律。又以「絪蘊生化」來說明「氣」變化日新的辯證性質,認為「陰陽各成其象,則相為對,剛柔、寒溫、生殺,必相反而相為仇」。強調「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周易外傳》卷五)。由「道器」關系建立其歷史進化論,反對保守退化思想。又認為「習成而性與成」,人性隨環境習俗而變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養其習於蒙童」。在知行關繫上,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陸王「以知為行」及禪學家「知有是事便休」觀點。

魏源,清末思想家。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製造戰艦、火械等先進技術和選兵、練兵、養兵之法,改革中國軍隊。為了捍衛中國的獨立自主,他號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國人能戰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並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辦民用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製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國家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並在《默觚》中發揮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後知,屨之而後艱」的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王朝長期昧於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鎖國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

康有為,梁啟超,清末,主張維新變法,君主立憲制,學習西方政治。

D. 姓王的歷史上特別有名的人物清朝

王倪:伏羲和黃帝曾與王倪論道.王倪是嚙缺的老師,王倪論道. 道及天邊,智達宇際。
王子成父:齊國大夫,累遷大司馬,為齊恆公手下一員大將。因敗赤狄功在周王室,被周定王賜姓王氏。為琅琊王氏開祖。
王子喬:被奉為「王氏的始祖。」王子喬是黃帝的四十二代後人,又名晉,字子喬,周靈王的太子,人稱太子晉。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師曠見太子晉後,對其稱善不已。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縱橫家的鼻祖。著有《鬼穀子》兵書十四篇傳世,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四大弟子聞名於世。
王斗:齊人,稷下先生,約活動於齊宣王時期。齊宣王以為賢,於是舉薦賢士五人做官,齊國大治。
王綰:戰國末年,秦國的丞相。
王齕: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王翦
王翦:姬姓,王氏,名翦。戰國著名軍事家,秦大將軍,始皇師之,因功著晉封武成侯,同時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賁:王翦之子,秦代名將,與其父同為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王昭君:(公元前~世紀中葉),名嬙,字昭君,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
王陵:(公元前?~前181年),西漢初大臣。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前45~後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約96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著名哲學家。
王符:(約公元85~162年),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 鎮原縣)人,東漢著名思想家。
王粲 :(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平:(公元?~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有謀略,是蜀漢後期名將。
王肅:(公元195~256年),字子雍,東海郡郯人。三國魏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
王浚:(公元206~286年),字士治,弘農湖縣人,西晉著名軍事家,曾指揮伐吳的戰爭,大勝。
王叔和:(公元210~280年),名熙,山東鄒城人。晉朝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
王祥:(公元185年~269年),字休徵,祖籍琅琊臨沂人,歷漢、魏、西晉三代。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
王導:(公元276~339年),字茂弘,祖籍琅琊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在東晉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謚號:「文獻」
王廙:(公元276~322年),字世將。祖籍琅邪臨沂人。東晉著名書法家、畫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屈指可數的音樂家。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琅琊臨沂人,晉代大書法家。與其子王獻之在書法上,稱:「二王」
王徽之:(公元338~386年),字子猷。祖籍琅邪臨沂人,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祖籍琅琊臨沂人,晉代書法家、詩人,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
王珣:(公元349~400年),字元琳,小字法護,祖籍琅琊臨沂人,晉代書法家,著作《伯遠貼》。
王僧虔:(公元426~485年),字簡穆,祖籍琅琊臨沂,南北朝時期人,仕宋、齊兩朝,書法家,官至尚書令。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國時期苻堅的丞相。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隋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代大儒,卒謚「文中子」。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詩人,唐初四傑之首。
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唐代詩人,《登鸛雀樓》久傳不衰。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外號「詩佛」。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
王冰:(公元710~804年),號啟玄子,曾任唐代太僕令。著名醫學家。
王孝通:中國唐代算歷博士,著名數學家,著作《緝古算經》。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王顯政:五代時期著名孝子,蒲城義門王氏先祖,家有資財,樂善好施。
王全斌:(公元908年~976年),五代至北宋初將領。並州太原人。曾在後唐、後晉、後周為將。
王旦:(公元957~1017年),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官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天禧元年九月,王旦病逝,冊封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謚「文正」。仁宗即位後,為其立碑,並親筆御書「全德元老之碑」。歐陽修奉旨為其撰寫碑文,蘇軾為王氏宗祠撰寫了《三槐堂銘》。
王曾:(公元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狀元。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官至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謚「文正」
王惟一:(公元987~1067年),名王惟德,北宋醫家。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為我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宰相。
王詵 :(公元1036~1093年),字晉卿,北宋太原(今屬山西)人,中國古代著名畫家。
王重陽:(公元1113~1170年),北宋人,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
王約:(公元1252~1333年)【元】字彥博,號豫齋,贈文定公、梁國公,為仁宗帝儒師,任太子詹事、河南省右丞、集賢大學士,官榮祿大夫。工文辭,精蒙語,世稱元初「鴻筆」,官歷七朝五十餘年,為元代名臣,深為元廷敬畏。 條定《大元通制》,著有《潛丘稿》《史論》《高麗志》。
王實甫:(公元1260年~1336年),字德信。河北省定興縣究室村人。元代戲曲偉大戲劇家。中國著名劇作《西廂記》的作者。
王禎:(公元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外史等。
王蒙:(公元1301~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朝著名畫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名世:(公元1567~1646年),明代人,武科三元及第。字史可,號翼宇。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 「三絕」。
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王錫闡:(公元1628~1682年),字寅旭,號曉庵,又號天同一生。江蘇吳江人。明末清初歷算學家,精通天文地理。
王士禎:(公元1634~1711年),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農,號涢齋,別號一壺道人,湖南衡陽人,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四大學者。
王時敏:(公元1592~1680年),明末清初畫家。字遜之,號煙客、西廬老人等。江蘇太倉人。與王鑒、王翚、王原祁並稱四王,外加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六家」。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畫家「四王」之首。
王文治:(公元1730~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江南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清代文學家、書法家。工詩、書,書法得董其昌神髓,與梁同書齊名。
王鼎:(公元1768~1842年),字定九,號省匡,陝西蒲城西街達仁巷人。清朝著名水利專家、政治家,曾任道光皇帝老師、軍機大臣、林則徐老師,因反對朝廷重用琦善而屍諫。

E. 紹興名人的哲學思想

王充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贊他孝順。後來到京城,到太學(中央最高學府)里學習,拜扶風(地名)人班彪為師。《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王守仁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先祖世居山陰,後徙餘姚,幼年全家遷回山陰。生平著作由門生輯成《王文成公全書》,共38卷。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是其主要哲學著作。其學說對後世影響巨大,且流傳至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劉宗周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也是宋明理學(心學)的殿軍。他著作甚多,內容復雜而晦澀。他開創的蕺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史上影響很大。清初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都是這一學派的傳人。劉宗周的思想學說還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當代新儒家學者牟宗三甚至認為,劉宗周絕食而死後,中華民族的命脈和中華文化的命脈都發生了危機,這一危機延續至今。黃宗羲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朱舜水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餘姚人,明末貢生。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響。朱之瑜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馬一浮中國學者、詩人、書法家。名浮,字太淵,後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

F. 鄰叟閑相期的白話文意思

鄰叟閑相期的意思:比鄰的老翁,在空閑的時候相約來聚會。

出處:南宋 陸游《閑適二首 其一》

飲酒不至狂,對客不至疲。

讀書以自娛,不強所不知。

一窗袖手坐,往往晝漏移。

初非能養生,簡事頗似之。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柴門傍野水,鄰叟閑相期。

譯文:痛飲美酒不至於癲狂,應付賓客不至於疲乏。讀書用以自娛自樂,不強求解答自己的抑或。倚著窗欄,袖手端坐,常常忘記時間的流逝。最開始的時候不知道可以修養生息,就像做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年四季都挺喜歡,最歡喜那孟秋的時節。柴門傍著野水,鄰里的老叟閑來無事,相約相聚。


(6)哲學家叟擴展閱讀

詩文賞析

《閑適》創造於詩人的晚年,也是其詩風流變的時期。飲酒、會客、讀書、閑坐,詩人在恬淡的生活中安然自得。一坐下於是忘記時間,斗轉星移,不知不覺從日晝到晚間,反映了詩人的平靜心無旁騖的精神狀態。

陸游描寫田園風光、日常生活。他熱愛生活,善於從各種生活情景中發現詩材。無論是高山大川還是草木蟲魚,無論是農村的平凡生活還是書齋的閑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裁剪入詩」。

於是便有柴門與野水的描寫,鄉鄰老叟的入詩。陸游在對日常的平鋪直陳中,透露著自家的生活哲學與閑適的處世態度。

創作背景

從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為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戰斗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後,詩風趨向質朴而沉實,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

G. 求「哲人」一詞在《論語》中的出處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修學,三十歲能遵循禮法而有所立,四十歲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歲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歲能平等地對待大家的意見,七十歲時,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禮范疇。」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孔子的修學報告:

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出生於一個曾經輝煌而走入沒落的貴族家庭,到他父親叔梁紇(hé)的時候,境況並不理想。父親死後,孔子與母親受「大奶」排擠,一起遷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據。孔子年輕時不為當時的權貴所接受,在一次參加季氏舉行的宴會時,被陽貨無情地拒之門外。但是孔子並沒有自暴自棄,從小就有志於學。學的內容一般認為是古代典籍,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為若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於學。

三十而立。現在說的「而立之年」指三十歲,乃成家立業之年。但在《論語》中「立」的含義是「立於禮」的意思。即在社會道德、禮制允許的范圍內有所建樹。我們看孔子年譜就知道,他三十歲時便成立私學,開始面向社會招生,報名費是臘肉十條。表明三十歲的孔子,已經是個學識淵博而且知禮達人的人。我們還應該看到,孔子十五有志於學,與三十而立在邏輯上應該是一個轉承,指他在道德、學問上有所成就,學有所得而且能學以致用。

四十不惑。不惑是不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主張和人生價值觀。這一點已經很少有人能做到了。我常聽朋友說「人到中年萬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誘惑時,往往會內心動搖。孔子則不然,四十歲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絕對信得過了。

五十知天命。這是一個關鍵。各註解對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周易·系辭傳》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說明道為陰陽之和變,道自性生。《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說明天命指的是人的體性,即天賦之命、形而上的命體。《說文解字》說天從「一大」,這么說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在佛家看來,知天命就是「明心見性」,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在沒有心性修行先師指導的情況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當不容易的,可見孔子的確是天生的聖人。知天命以後的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卻沒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尋味。

那麼天命與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嗎?人難道有兩條命?這個「我是誰」的問題,是一切宗教、哲學的重點所在,我們且多花些筆墨,稍加探討。

儒家講:「率性之謂道,道也者,須臾不可離也,可離非道也。」可見性與道是一。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體。

佛家認為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地(有形物質屬性)、火(溫度)、水(濕度)、風(運動屬性)的假合,不是真我。那個真我,就是能發起聽、看、嗅、嘗、觸、思各種作用的功能,他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與三世諸佛不一不異。器世間的萬事萬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緣起都是這個性空之佛性,此外無物無心。

道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莊子》說「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可見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體。

實際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聖經》說上帝創造了人類和宇宙萬物,就如道家的「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萬法唯心生。《聖經》記載,有人問耶穌:您是上帝的兒子,能否讓上帝現身給我們見一見。耶穌說:你們怎麼到現在還不肯相信呢?我便是與上帝一體的啊(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所以上帝的稱謂與佛、道一樣,是勉強給人形而上的功能一個稱呼而已。世上頗有愚人,非要去考證「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驢年才有消息吧。

中國盤古開天闢地的古老傳說,也如同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一樣:在遙遠的太古時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個雞蛋。這時,偉大的英雄盤古辟開天地:陽氣上升為天空,陰氣下降成大地。盤古擔心天地會重新合在一起,於是頂天立地,變化身體,天高一尺,他的身體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體也長一丈(恰如佛家說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周遍世界)。這時,盤古已耗盡全身力氣,慢慢地躺在地上。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骨骼變成樹木花草,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精髓變成珍珠玉石,汗水變成雨露。呼出的空氣變成風雲(恰如道家說的: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中國中醫理論和道家思想中的「氣」,有時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黃帝內經》指出,氣是宇宙萬物成長成形的動力。《周易·系辭傳》說:「乾知太始,坤作成物。」韓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陽之氣,萬物皆始於氣,故雲知其太始也。」女媧造人以後,要對著泥人吹一口「氣」,泥人才有生命力。所以,氣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發起各種功能的本體。《莊子》、《管子》曾專門談到過氣,指出氣用以表達形而上道的內容。但氣也可以是具體的,南懷瑾先生曾將「精氣神」比作「能熱光」,非常形象。氣聚為精,精散為氣,這個「氣」則是相對精、神而表達的較為具體的心性特徵。我們要了解氣,便可從人的精神狀態、氣色和各個生理機能去觀察。所以真正的氣功,也是要參究生死和人的本來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詞還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也能創造出個新名詞來。朱熹弄了個「理」學,我們可以叫「狗不理」學,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歡迎。

綜上我們就知道:平常所認為的「我」,是「小我」,或說「假我」,那個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萬物的。他清凈無為,沒有對立,只有感通。打個比方,我們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燈泡,燈泡發出各色的光,不是燈泡的作用,而是燈泡後那無形的電流所起的作用。孔子知天命,就相當於明白了燈泡發光是由於「電流」的作用,這下子一通百通,與萬物一體無礙了。

天命是人的本來面目,可它又無形無相,叫人怎麼印證?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導我們去認識、體驗它。如靜坐、念佛、念咒、觀想等,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研究。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與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徹信人事因果規律,克己復禮,守死善道關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順。耳順不是說耳朵沒毛病,而是說能平等聽取順逆之言,平等心發起了。孔子五十歲通達天命是個分水嶺,之後孔子「我」的執著的習氣漸漸就減損,而能平等對待他人的順逆之言。「耳順」的其他解釋非常多,有說是「聽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我這里取平等心、平等聽聞,是由整章記錄孔子心性修行的報告而言的,強調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歷程。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的修為已經相當純熟,達到「思無邪」的境界,連壞的念頭都沒有了。

以上是我對於孔子修學報告的看法,至於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等的解釋,古今注釋不一,是非難論。本篇以「為政」為題,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學報告,其實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學經驗,來表達與為政以德相關的幾層含義:

其一,人人皆可成聖賢。通過學習,每個人都可以通達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事實上人們遵守社會禮法,能更好地通達天命,徹悟道體,成就道德學問。

其二,藉以表明以德導民的效果,並不會限制人的自由。孔子三十而立——能融於社會禮法作一番事業,可見德政非但不影響人們建功立業,而且能幫助人們成就。到七十歲更是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極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與解放。

其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政以德仍需要時間來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學報告,是以德為政觀點的小結,更具體地闡述了德治的各種優勢

H. 列舉出三位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著名思想家大概有10位吧。。沒學過嗎?。。。 有老子,孔子,孟子,(這幾位都認識吧。。)王充,王守仁,李贄,顧炎武,龔自珍,魏源,康有為。。。 還有簡介。。。。 老子(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道家學說史對於儒家學說的有利補充,其處世和交際觀念,最直白的體現了中國人的性情,尤其在世俗大眾身上,刻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影響中國人思想方式以及道德內涵的文化鼻祖,其總結周朝以來的儒家文化,直到今天,仍深深的植根於中國人的內心世界。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傳後世。其對於文化的貢獻,沒有其政治理念上來的明顯,但其對於知識分子的影響至今,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道德體系的核心。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贊他孝順。後來到京城,到太學(中央最高學府)里學習,拜扶風(地名)人班彪為師。王充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整個東漢二百年間,稱得上思想家的,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長統。王充的《論衡》一書,對當時社會的許多學術問題,特別是社會的頹風陋俗進行了針砭,許多觀點鞭辟入裡,石破天驚。 王守仁(1472-1529) 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王守仁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李贄(1527~1602)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李贄一生曾用過的名號眾多,還有篤吾、百泉居士、宏父等。 李贄為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創始人是中國明代學者王艮,屬陽明學派的分支,被稱為「左派王學」。李贄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顧炎武(1613年~1682年),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漢族,南直隸(清改江南省)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龔自珍(1792年~1841年)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魏源(1794~1857)名遠達,字默深,漢族,湖南邵陽人,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的好友,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於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咸豐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歿於杭州。與老子、孔子、孟子、王充、王守仁、李贄、顧炎武、龔自珍等人並稱為「中國十大思想家」。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 中國著名的十大思想家。。。額。。。。沒有諸子百家中的一堆思想家真是對不起啦。。。。

I. 古代十大風流人物

1黃帝 炎帝:在傳說中,原始社會晚期中原一帶姬姓部落的首領叫黃帝,號軒轅氏。一號有熊氏,相傳他率領姬姓部落,先後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涿鹿打敗炎帝和蚩尤部落,成為中原一帶各部落擁戴的首領。各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和部族。這一部族以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前身的華夏民族,黃帝也就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中許多發明創造,如蠶桑、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術等,都托始於黃帝時期。 炎帝則是傳說中原始社會晚期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烈山氏(厲山氏)。原居姜水,遷入中原,發展了農業(一說炎帝即神農氏)。後為黃帝部落打敗,與黃帝等部落聯合成為部族。因而與黃帝並稱為"炎黃"一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因此,我們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2屈原: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3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4老子: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5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原稱華夏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6李世民: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7朱熹 :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8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鄭和艦」於1985年12月開始建造,1986年7月下水,並於1987年4月交付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正式服役。該艦為二級甲類艦,最大排水量可達6100餘噸,最大航速21節,經濟航速17節,以經濟航速航行時,續航力為1萬海里。該艦抗風力12級,可進行除南北極區以外的環球航行。
9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被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0孫中山:(1866.11.12~1925.3.12),字德明,號日新、逸仙。因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世稱「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