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華士的古往今來——華士鎮的歷史
華士,原名華墅、華市,又稱龍砂,素為江南名鎮。華士鎮位於江陰市東部,東與張家港接壤,340省道橫貫該鎮,沿江高速公路穿越華士工業園,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華士鎮下轄27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居委會,是「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所在鎮。鎮域總面積74.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00公頃。2009年末有常住人口90187人,其中男性45243人、女性44944人;有少數民族201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176人,分別為土家族42人、布依族35人、苗族34人、侗族27人、回族18人、壯族9人、滿族7人、仡佬族7人、蒙古族6人、白族6人、彝族4人、瑤族2人、朝鮮族2人、水族1人、穿青族1人。有外來暫住人口98391人,其中男性53541人、女性44850人。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相傳孫權之母吳國太在砂山南麓建太清觀,造就了如今的千年古剎泰清寺。三國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在砂山留下藏軍洞。宋、元時,華士地區已成為江南棉花集散中心,有「日出萬匹,衣披天下」之譽,明清時期土布交易經營盛極一時。清光緒二十七年,黃煦將布機從手投梭革新為手拉梭,後世評譽為紡織機的第二次革命。1910年,美利發布廠所產雙龍斜紋布在南洋勸業會上獲二等獎。1915年,美利發布廠和華豐布廠產斜紋布獲北京國貨展覽會一等獎。
宋、元、明時,華墅時稱清化鄉。明嘉靖間建華墅鎮,屬清化鄉。清康熙三年,清化鄉區劃改建華墅鎮。1934年,華士現境設華墅、陸橋2鎮和龍南、河南、泰清、瓠岱、啟長、周東等鄉。1951年,分屬華墅鎮和龍南、河南、泰清、蔡河、啟長、瓠岱、陸橋、郁橋、祝南、周東、砂山等鄉。此後,境內區劃所屬幾易。1956年3月,華墅鎮建為縣屬鎮。1957年,裁並為華墅、陸橋兩鄉。1965年10月改「華墅」為「華士」。 1985年和1991年,華士、陸橋先後撤鄉建鎮。2001年6月,華士、陸橋合並建成新華士鎮。
歷代有外地名人慕臨華士。唐代杜甫祖父杜審言在華士寫《重九日宴江陰》詩,有「龍沙即此地」句。北宋時大文學家蘇軾結廬白龍山東南麓,名為「東坡田舍」。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兵駐砂山,山脊留下石室15個,後稱「藏軍洞」。元代大畫家倪瓚避亂外出,明洪武七年(1374)隱居砂山南麓。砂山文昌閣曾為明地理學家徐霞客讀書處。明末清初,江陰典史閻應元奉母及妻結廬隱居砂山東南麓海會庵。民國初,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年輕時任澄華小學教員。抗戰期間,原籍華士的上海實業家陳詠仁,出重金購買清道光末年出土的西周稀世珍寶毛公鼎,抗戰勝利後陳氏兄弟將寶鼎捐獻給國民政府,現為台北由華士人黃寶瑜設計建造的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瞎子阿炳)常在無錫到華士的輪船上和華士街頭拉二胡賣藝,在天星茶社獻藝。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的蔣新松,少年時代曾在華士新農工業社當學徒。
華士,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南宋至清末,能查考到進士50人,舉人62人,出了許多敢於直諫、為民請命、才幹出眾、勤政愛民的清官循吏。宋紹興年間,宋太宗趙光義第六世孫趙士鵬定居砂山北石橋。此後,趙氏科第聯綿,並建鼎魁坊。明弘治年間,大河裡貢斌、貢安甫父子同科中舉,一時傳誦四方。明清時期,山南華墅鎮有進士15人。明代吏部員外郎繆煜、廣東按察司副使徐度、福建按察司副使貢修齡,清代翰林院檢討鄧鍾麟、雲南騰越州知州吳楷、翰林院編修徐文泂、吏部驗封司主事徐士佳等皆功勛卓著。明正德元年,御史貢安甫與同邑二人為主,犯顏直諫,上疏彈劾宦官劉瑾,被廷杖削職,史稱「殿前三虎」,「江陰一時三忠」「直聲動天下」。舊民主主義革命元老於右任為華墅文社亦園書廳題聯:「山明水秀人才輩出;毓秀鍾靈科第聯綿。」
宋代以來,華士名醫輩出。南宋至元,砂山北陸文圭隱居不仕,精研醫道,被尊為江陰中醫鼻祖。明萬曆三十年,葉慎南僑居華墅行醫,至民國相襲12世,世稱家傳葉氏醫學名家。明末,姜禮得祖傳之學,更精醫術,名噪大江南北,至民國相襲9世,世稱姜氏家傳醫家。清雍正、乾隆年間,葉德培、姜學山、姜健、王鍾岳、貢一帆、孫御千、戚雲門、戚金泉等為代表的8名醫家,均因醫術精湛名振吳中,被譽為「龍砂八家」,歷盛200餘年,有《龍砂八家醫案》傳世。光緒年間,歷任河南上蔡等3縣知縣的張洵佳(字少泉)精通醫道,歸隱後曾應門生徐世昌薦舉,晉京為慈禧太後治病。
華士歷代文化名人不勝枚舉。元代詩人繆鑒所寫詩俊逸清麗,同時代文人陸文圭評價:「江陰得苔石,始有詩人。」元明清三代有查考的著作超百部。元代陸文圭集編秦漢以來道德文章為《師宣堂文》,被東南諸省學子尊為「一代宗師」。明代經學家顧文熊經20年苦心,纂定《禮記集解》,成為後人讀《禮》之範本。清著名書畫家、金石大師沈鳳,被今人列入「中國歷代篆刻百家」之一。清大河裡貢震,為方誌家、易學專家和著作家,一生著作不下百卷。金石家孔千秋,享有「鐵石才子」、「白衣翰林」之譽。清石橋著作家趙曦明著江陰抗清81天史實的《江上孤忠錄》,傳誦天下。清王堃和其孫王家枚二人被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收入《江浙藏書家傳略》。清教育家、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總校復校章際治,中進士後出任翰林院編修兼京師大學堂教習。
民國時期和解放以後,華士更涌現大批名人。有中科院院士承淡安,數學家吳新謀,針灸學家趙爾康,眼科專家姜心曼,內科學家錢悳,橋梁專家孫寶墀、王建瑤,建築學家黃寶瑜、經濟學家姜君辰,油畫家呂斯百,鐵路工程專家孫寶融,水利專家王鶴亭,電信專家黃如祖,地圖學家李海晨等。有15位大學校(院)長或黨委書記,34位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海內外各界名人有300多人。
華士,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白龍山、砂山東西橫亘,綿延十里,古稱「十里龍砂」。境內河流交錯,水塘棋布,張家港河縱貫西南,穿山河、泰清河縱橫交匯。
華士名勝古跡眾多,歷代名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明朝中期,邑人卞邦本作詩10首,描繪白龍山、砂山之間石虎門以北花園里一帶的秀麗風光,史稱「花園十景」。同期,李茀、陶棋、卞邦本分別詩詠砂山西部南麓風景:「桑林春雨」、「沙阜晴雲」,「瀟塘漁唱」、「殷墅樵歌」、「蘭若晨鍾」、「蘆涇秋色」、「倪灣先隴」,「後廓通衢」等,稱「桑溪八景」。
清乾隆中期,曹復賦詩8首:「趙墓喬松」、「倪迂曲水」、「萬井浮煙」、「翠香清泉」、「鵝嶺掛月」、「虎門雨花」、「清明走馬」、「古涇花圃」,稱之「龍砂八景」。乾隆晚期,陸石麟、陶文煒等詩詠「十橋香雪」、「五嶺寒濤」、「承恩瀉月」、「凝秀回瀾」、「鷗亭聽雨」、「鴛閣吟風」、「護龍晚鍾」、「牧牛朝梵」,稱之「龍砂續八景」。
古鎮華士園墅林立。《江陰民國續志》載:宋至清華士共有10座名園,佔有記載的江陰名園四分之一。建於明成化六年的五松園,後易名大夫園,今石碑尚存,彌足珍貴。華士的歷史名園還有:梅花別墅、行還圃、留園、世恩堂、壺天園、且休園、山滿樓、學圃、承恩樓等。
因華士園林建築眾多,加之各有千秋,故有「小小華士賽蘇州」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