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詩詞誦讀校本課程前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詩詞誦讀校本課程前言

發布時間: 2021-03-28 00:47:30

A. 中華古詩詞誦讀的感受 作文 600字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誦讀古詩詞已列為一項重要內容: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夠熟練背誦一定篇目的古代詩詞。古人雲: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
學校一直就非常重視學生古詩文的背誦與積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人文修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更好的推動與傳承悠久燦爛文化。本學期,我校對六年級學生的積累背誦情況進行了綜合素質競賽,本次競賽學校要求我們六年級採取全員參與、活動展示的方法,這實施過程中我作為校本老師有幾點感受:
1、從積累的數量上就要求我們校本老師需要抓在平時,練在日常,真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2、學校開展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意義深遠。而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經典有《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老子》、《中華古詩詞經典》等重要著作。在每個年段分別體現出來,可想而知,經過六年的學習積累,我想學生的收獲將是極大的。小學是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孩子們能將經典詩文爛記於心,用一生的時間去感悟,去踐行,定會終生受用的。在實施校本課程的時候,學校要求學生試著作詩和改詩呢!班中有一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寫到:「我喜歡中華經典誦讀,它讓我學會了許多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的確,在活動中,我們看到了孩子的進步。
3、在老師和學生的努力下,古詩文誦讀逐步走向深入。古詩文誦讀最大受益者是學生。誦讀大量可以振奮精神,溫潤生命的詩文,將使學生受益終身。師生情感誦讀,字字句句,抑揚頓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那一首首工整優美,寓意深刻的詩詞,宛如一隻短笛,吹奏出誘人的曲調,使人遐想,讓人感嘆,給人振奮,催人奮進。
4、古詩文的誦讀要常抓不懈。開展古詩文誦讀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長期堅持下去,不能流於表面化、表演化。我班利用晨讀、課前三分鍾說話、語文大課活動等多種方式,採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向家庭延伸,喚起學生背誦古詩的熱情,並使這種熱情經久不衰。
5、我個人覺得古詩文誦讀要和讀書結合起來,班級要有自己的計劃,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級的特色。
6、古詩文背誦要求四、五、六年級在背的基礎上要落實到筆上,要求會背的古詩要會默寫,這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歸歸類,從季節、花草樹木、帶有數字的、描寫邊塞或軍旅生活的、描寫友情送別的、珍惜時間的古詩等積累背誦。這一點上,因為正逢畢業,學生相對掌握的較好。
中華經典誦讀,好似一根無形的教鞭,鞭策著我們教師在工作之餘,勿忘「充電」.
學生們朗朗的誦讀聲至今縈繞於耳,通過開展古詩文的誦讀活動,不僅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得以廣泛傳播,而且使學生在此活動中,提高了誦讀的興趣,同時,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高。我們將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繼續深入地開展這項活動,讓「古詩文」這一華夏精髓真正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

B. 感受民俗的情趣的詩詞

誦讀節日詩詞,感受民俗之美
——淺談「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的
價值取向與教學設計

摘 要:我們開發「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精心進行教學設計,用以指導學生誦讀和欣賞,從中感受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理解節日習俗的文化內涵,認識傳統節日承載的優秀民族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意義。
關鍵詞:節日詩詞 傳統民俗文化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從遠古走來,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盡管形式不同、主題各異,但無不凝聚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生生不息、代代相續的傳承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成為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文化記憶和文化符號。
傳統節日習俗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寄託著整個民族對生活的美好願望與憧憬。在萬民同歡、雅俗共賞的節慶活動里,歷代多少騷人雅士用自己的生花妙筆,為一個個節日譜寫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描繪出一幅幅鮮明生動、令人陶醉的節俗風情畫卷,也讓優雅的詩詞歌賦與美好的節日風俗結下了千古不解之緣。
中國傳統節日詩詞與其吟詠的傳統節日一起,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財富,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值得我們挖掘和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等有特殊意義的重要日子,都蘊藏著寶貴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實踐活動,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有效途徑,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洋節」的沖擊,許多青少年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已表現出嚴重的隔膜和無知。加強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利用傳統節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文化自覺,在當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是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對此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2年,我校被吸收為國家級課題《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的實驗學校,承擔了《經典誦讀進校園》子課題。在開展課題研究中,我們開發了「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指導學生誦讀和欣賞優秀的傳統節日詩詞,感受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理解節日習俗的文化內涵,認識傳統節日承載的優秀民族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意義。我們把誦讀節日詩詞,感受民俗之美,傳承民族文化作為校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我們以生動活潑的教學設計和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充分展現古典詩詞、節日習俗和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節日的喜慶氛圍中,學生們聲情並茂的誦讀一首首古詩詞,陶醉在詩詞的優美意境里,體味著節俗的獨特情趣,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淺吟低唱、耳濡目染中植根於心靈里,融化於血脈中……
我國的傳統節日數量很多,宛如一幅豐富而浪漫的歷史文化長卷,令人陶醉。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分七個專題,按照時序對應七個節日,實施教學合計七個課時。每個專題圍繞節日習俗與文化內涵的主題,開發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設計,讓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走進課堂,形成課程,適於教學。
「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能否有效達成課程目標,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是關鍵。我們從精選經典詩詞、活用音像製品、整合教材資源、凸顯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參與、拓展閱讀視野等方面來保證教學設計的質量。
精選經典詩詞。傳統節日多彩的風俗禮儀,深厚的人文底蘊,最能觸發了詩人們無限的詩情。節日詩詞佳作迭出,燦若繁星。每個節日專題,我們精選二至四首富有代表性的詩詞佳作,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傳統節日多彩的風情畫卷。所選詩詞短小精悍、清新曉暢,易於初中學生理解和誦讀。例如,《古詩詞中的春節》專題,選擇了蔣士銓《歲暮到家》、高適《除夜作》、蘇軾《守歲》、王安石《元日》四首古詩詞,從回家團聚、異鄉思親、除夕感懷、新春祈福幾個方面,揭示了春節辭舊迎新、祝福祈願,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風俗文化。
活用音像製品。「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教學設計要有活用資源的意識。針對初中生的興趣特點,「傳統節日詩詞誦讀」的教學設計要力避單調的文字講解,而應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介紹節日知識時,我們大都採用了一些時長三分鍾左右的視頻,信息量大,直觀生動。賞析詩詞作品,若有名師講解視頻,我們也根據需要剪輯引用。學生誦讀,我們就配樂營造氛圍,如誦讀春節詩詞,配的是《春節序曲》;誦讀重陽節詩詞,配的是《秋日私語》。在《古詩詞中的中秋節》專題中,我們選用歌曲《中國的月亮》來導入;在《古詩詞中的元宵節》專題中,我們選用黃梅戲《夫妻觀燈》來展現元宵節賞燈的習俗。這些設計,極大的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整合教材資源。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含有節日習俗的文學作品,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中元旦吃福橘的片段,體現了新年祈願祝福的習俗;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更是端午習俗大全;晏殊的《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中有「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的詩句,記錄了清明節鬥百草的習俗……還有詩詞作品本來就屬於節日詩詞,如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我們就直接將其作為誦讀的作品,但不是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復,而是從節俗文化的角度進行新的解讀。總之,我們把教材資源整合到「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中,讓學生有一種「他鄉遇故知」一般的親切,更加豐富了對節俗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凸顯鄉土特色。傳統節日固然是普天共慶,萬民同樂,但也帶有鮮明地域特色,展現不同的風俗人情。節俗文化與鄉土文化交融在一起,體現了傳統節日強大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我們在「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中,有意識地挖掘鄉土資源,突出節俗文化的鄉土特色。例如,在講解端午節插艾草的習俗時,引入對「蘄春四寶」之一「蘄艾」的介紹;在講解重陽節飲菊花酒習俗時,我們穿插了「中國菊花之鄉」麻城自古就有釀菊花酒的歷史,還鏈接了蘇軾謫居黃州時創作的《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一詞;我們在講解中秋節賞月的習俗,我們展示了黃州古跡「月波樓」、「酹月亭」圖片……這些鄉土元素在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更加感受到傳統節日的親和力,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注重學生參與。有效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我們在「傳統節日詩詞誦讀」的教學設計中,安排了學生參與的環節,搭建了學生互動的平台。除了一般性的思考和回答問題,我們還安排了一些體驗性和探究性活動。例如在誦讀賞析王安石《元日》一詩時,安排了一個貼春聯的體驗性活動,讓學生學會區分春聯的上聯、下聯和橫幅及其在大門上正確的粘貼位置,並從春聯的內容中真切地感受春節祈願祝福的習俗文化。在《古詩詞中的中秋節》和《古詩詞中的重陽節》兩個專題中,分別設計了古詩詞中「月」、「菊」意象文化內涵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從大量的詠月、詠菊的名篇佳句中感受中國人愛月、愛菊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使課程的文化底蘊更加豐厚。
拓展閱讀視野。為了豐富學生對傳統節日習俗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在每個專題中還鏈接了一些名篇佳作供學生自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除了古詩詞,我們重點選入了現當代的名家名作,如節自沈從文代表作《邊城》的《端午日》,鄉土作家劉紹棠的散文《本命年的回想》,台灣作家子敏的散文《中國的月亮》等。有的是補充一些知識性閱讀材料,如《重陽節的傳說》、《古典詩詞中的清明踏青風俗》、《四大名著里那些元宵節》等。這些選文或者文質兼美,耐人尋味;或者旁徵博引,長人見聞;或者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學生在自讀中重溫節日的那些溫馨的節日風俗,進一步喚醒親近和熱愛傳統節日、捍衛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節日詩詞是古典詩歌園地的一枝奇葩,它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壤,風姿綽約,芳馨醉人。它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張揚著中華民族精神,昭示著中華民族之魂,是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對此作了有益的嘗試。我們希望藉此課程,讓青少年學生在經典詩詞的琅琅誦讀聲中,加強人文素養,提高審美能力,認同、虔敬和傳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C. 詩詞校本課程目錄

詩詞校本···
捏是學文獻的么?
推薦《古詩文要籍敘錄》金開成
葛兆光
中華書局
應該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