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共情力前言下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共情力前言下

發布時間: 2021-03-27 22:02:10

『壹』 如何培養共情能力

我以父母的角度出發,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共情能力:

1、與你的孩子感同身受。

比如路過一隻很兇的狗時,跟你的孩子說:「你害怕這只狗對嗎?它其實是一隻很溫順的狗雖然它叫的很大聲,不過這確實讓人害怕。它跑過去之前我會一直抱著你保護你。「

6、耐心。

培養共情能力太需要時間了,事實上,大多數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永遠是我和我自己。記住,學會共情這件事會貫穿你孩子的一生。

『貳』 心理學中"共情"是什麼意思

以下回答由「人生答疑館」(xinli001_qa)優秀答主@ZHUQIANG 提供
Ⅲ共情即同理心:理解感受他人處境

同理心有以下幾個內容:
◎一是我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我;
◎二是想要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三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
要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並據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

◎四是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
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唯有先改變自己;
◎五是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六是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報

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關於"共情"的規律,包括正常共情,共情缺乏,和共情過度。

擁有同理心的人通常是很好的傾聽者,他們經常會不自覺地為他人著想,對所有事物都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在情感上,只要你不離,他必不棄,與你同甘共苦,猶如一個守護神一般陪伴著你。

不過他們也很容易被別人無意的言語傷到,所以也經常會被別人形容成「過於敏感,需要鍛煉」的人。

作為一個絕佳的傾聽者,擁有同理心的人經常會受到周圍人各種不滿和抱怨的影響,所以他們經常會通過獨處一段時間來消化這些負能量。即使只是幾分鍾,也可以防止他們的情緒超載。

展現同理心會產生生理效果,使我們得以平復,增強我們的長期持續性。同理心在我們體內喚起反應,進而激活正面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此系統能夠逆轉負面的交感神經系統帶來的壓力反應。

因此,不僅僅是他人會受益於我們的同理心,我們自身也會獲益良多。有兩個步驟來幫助人們釋放自己的同理心:

①自我同情
1.試圖真正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於工作當中在情緒上、身體上和智力上的體會;
2.關心自己,而不是自我封閉;
3.採取行動幫助自己

舉個栗子:
當你備受工作加班的壓力時,與其增加工作時間,還不如尋找方式去讓自己煥然一新。練習,做個有心人,多花時間陪伴所愛之人,讓自己增加睡眠時間。

②給予同情
1.關心他人和感覺自己被他人關心能夠降低血壓、增強免疫力,總體上會變得更加健康。
2.以一顆開放的心聆聽別人的真實,這樣你才能夠獲得他們的信任,而這對於你的壓力水平,以及影響他人的能力都是有所裨益的。
3.足夠在意他人,願意對其發展投入時間,我們就變得不那麼專注於自己。

從一顆包容憐憫之心上升到同理心需要一個互相理解的人際過程,感受自己,感受別人的感受。

『叄』 如何用共情的方法溝通

1.換位考慮
站在他人的視點為其行為尋覓合理性,最大極限地了解對方。
2.學會傾聽回答
咱們要傾聽的,不僅指聽取他人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調查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聲響語音語調。進行傾聽時,要有恰當的言語和肢體反響,表示聽了而且聽懂了,比方點頭、淺笑、應對等。
3.表達尊重
要尊重他人的個性及才能,而不是憑自己的感情用事;要尊重他人所做出的選擇或決議,而不是談論或企圖替對方做決議;要以尊重而且平和的心境表達自己與對方不同的觀念。
4.共情時常常運用的言語
(1)表達對人情感的了解:
「你現在的感觸是……,由於……」
「你感覺……,由於……」
「你感到……,由於……」
(2)表達對對方目的的了解
「你想說的是……」
「你現在最期望的是……」
「你的意思是……」
(3)表達對對方情感與目的的尊重
「我了解你的感觸,我知道這對你很重要。」
「我能了解這種心境,我知道這種事處理起來很難。」
(4)以詳細的行為表達對對方的關懷
「需求我為你做些什麼嗎?」
「你看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5)表達不同觀念的辦法
「你的話有道理,可是我還有一點不同定見……」
「你的觀念挺新穎,可是,我有一點不同看法……」

『肆』 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步驟一:學習擺脫自我中心
人在兒童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認為太陽是為他而發光,星星是為他而閃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以他為中心而發生發展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開始了解個體與環境中他人的關系,開始漸漸擺脫自我中心。
但是,中國的獨生子女們由於自小所受到的關注、照顧和呵護太多,再加上高考制度導致的對青少年人格、情感培養的嚴重忽略,因此現在不少大學生的心理年齡與其生理年齡沒有同步發展,都上大學了,卻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需要和願望,受自己需要和願望的支配,對他人的需要、感受甚至存在都缺乏敏感。這種狀況中,還怎麼談得上利他?
所以,要想具備共情,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擺脫自我中心,學習關注周圍的人。
步驟二:培養對人需要的敏感
我曾經非常注意地觀察過在車上不懂得讓座的青年人,我發現那不像很多老年人認為的那樣只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我認為就青年人而言主要的問題還在於他們缺乏對人需要的敏感。
我觀察到一些很善良的青年人因為缺乏對人的敏感而對站在自己身邊的老人視而不見,在很多需要提供援手的場景中無動於衷。
這些青年人不缺道德觀,也不乏善良,他們缺的只是對人需要的敏感和具體的共情與利他習慣。
其實,人與人的交往中,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個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牽動,一次稍縱即逝的皺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學習從這些細微的非言語表達中迅速察覺別人的需要。
步驟三:學習觀察並體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缺乏對人情緒的敏感而難以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所以我們還有必要通過對他人情緒的觀察與體驗,來提高我們對人情緒的敏感,以此增強我們對他人的共情。
為了提高大家對情緒的敏感度,我們先就情緒描述語作了詞彙替換練習。中國傳統中一向強調自我剋制,因此,中國人不太善於描述自己的情感,所以,從積累相關詞彙入手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我們分別就以下詞做了替換練習,它們是:
「高興」;「煩惱」;「憂傷」;「焦急」。
例如:煩惱的替換詞包括:煩躁、煩悶、郁悶等等。
從情緒描述詞彙的擴大入手不僅有助於提高對情緒的敏感度的,它還能增強我們對情緒的體驗和描述並表達情緒的能力。
步驟四:通過觀察非言語信息增加對他人的了解
人際之間的交流交往,既通過言語也通過非言語進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際互動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語形式傳遞的。
所以,要想准確體驗並理解他人的感受與意圖,在傾聽中還需要養成觀察非言語行為的習慣,學習把非言語信息當作為了解他人的重要線索。

『伍』 共情的含義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該詞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

(5)共情力前言下擴展閱讀:

培養共情能力:

1.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假如無法觸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太難了,因為這個領域對你來說還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須能把自己調整到可以發掘自己的感受,能體會這些感受。

2.表達出自己的感覺,重要的是選擇表達感受的方式。

3.傾聽他人的感覺。一旦你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不再干擾你傾聽別人後,你才能開始練習體會他人的感覺;可以幫助你找出別人感受的線索很多。

4.用體諒來回答他人的感覺。最後,你一聽到別人的感覺就會發出某種反應,並能讓對方認為你聽進去了,且能體會他的感覺。因此,傾聽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達他們、與體會他人的感覺並與之起共鳴,是同理心發生的四個過程。

『陸』 共情的力量經典語句

1、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2、共情需要把有傾向性的偏見放在一邊,並控制住那些自動進行評判和譴責的沖動;還要把復仇的渴望平息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渴望理解他人,而這最終可能意味著要原諒他人。
就像一些熱點事件發生後,在不了解全部實情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偏見,沖動的驅使,作出不理智的評價或行動。

3、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是根植在大腦的特定區域里,難點在於把我們的理解轉化為思考後的行動。
共情一定是行動指向的,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思考我能做什麼?能幫上什麼忙?

4、如果既能深切地關心生活全局,又關心自己當下的體驗,那即使身處最險惡的境遇,我們也能知道如何找到脫身之路。
相信自己的,相信他人

5、表達共情7個關鍵的步驟:①使用開放式的問題
不是誰輸誰贏的博弈,不去引導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把偏見和預判放置一邊,開放式的問題才會有無盡的可能

5、表達共情7個關鍵的步驟:②放緩節奏
放緩節奏,遠觀情緒

5、表達共情7個關鍵的步驟:③不要匆忙地做出判斷
給別人自我察覺的機會,不要我覺得,不要認為別人的天性是固定不變的

5、表達共情7個關鍵的步驟:④關注你的身體感受
生理共情的信號,讓我們能體會別人的情緒狀態,同時我們的心情能被生理反應改變,微笑會讓你安靜下來,心情好轉,而眉頭緊鎖會讓你感覺消極。

5、表達共情7個關鍵的步驟:⑤向過去學習
學會將現在與過去分開看,客觀地看待事情,他人強烈的情緒不一定與現在發生的事情有關。

比如開會時,你比較緊張,領導此時起身離開,不一定是因為你表現不好,可能會別的緣故,不要假設。

5、表達共情7個關鍵的步驟:⑥讓故事充分展開
觀看事情的全貌,憤怒和惡意行為的驅動力幾乎都是因為個體感覺到沒有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