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傳播學有什麼理論
1. 子彈理論:
早期大眾傳播學有「子彈論」,認為傳播如同打槍,傳播者一說話,接受者就會被語言的槍彈擊中,傳播效果就達到了。後來,這個理論受到了否定,傳播效果的產生被認為由傳播者與受眾在復雜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 傳播流:
「傳播流」研究強調人際產播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的眾多制約因素環節,對否定早期「魔彈論」的傳播觀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學者是拉扎斯菲爾德,卡茲和羅傑斯等
3. 有限效果論
其主要觀點是:大眾傳播沒有力量直接改變受傳者對事物的態度,在人們作出某種決定之際,許多其他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的既有傾向受傳者對信息的需求和選擇性接觸機制,群體歸屬關系和群體規范,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人際影響等等。
4. 議程設置功能
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
5. 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的,他比較不會表達出來,因為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復或孤立。這一理論假設人們總是在判斷什麼是公眾的觀點,而且他們經常通過媒體來判斷。理論同時假設我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被孤立的恐懼,而且我們知道什麼觀點可以導致我們被主流群體孤立。
6. 培養理論
大眾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
7. 知溝理論 ,「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二者這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1)傳播學前言理論擴展閱讀:
傳播學與宣傳學之間有著某種「血緣」關系。因為,早期的傳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傳研究。但是,這兩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不可以混同。傳播學是把人類社會中一切信息傳播現象都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傳現象;而宣傳學只把勸服性、觀念性的傳播現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對象。
傳播學能夠從更高的層次、更廣的視野來揭示一般信息傳播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可以更正確地指導包括宣傳活動在內的一切傳播活動;而宣傳學只能從它自身的角度和層面來分析宣傳現象、揭示宣傳規律,進而指導自己的傳播活動,並且只能從某些方面深化和豐富傳播學的內容,而不能簡單地用來指導一般的傳播活動。後來居上的傳播學已成了各門分支傳播學科的「統帥」,而宣傳學說到底只是傳播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❷ 傳播學有什麼理論
這可多了去了。。
主要有: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魔彈論
皮下注射論
使用和滿足理論
容器人
把關人理論
沉默的螺旋
涵化理論
框架理論
受眾理論
知溝理論
議程設置理論
培養理論
。。。。。
❸ 傳播學有哪些著名的理論
1、子彈理論,其核心觀點是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作用於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軀體或葯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它們的行為。
2、有限效果論,主要觀點是: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是有限的。傳播不是單方面的行為,受眾也非被動、孤立的個體,每個人都與社會網路中的其他人發生聯系,並相互影響。
3、沉默的螺旋,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
4、第三人效果,們在判斷大眾傳媒的影響尤其是負面影響之際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即傾向於認為大眾媒介的信息對「我」或「你」未必產生多大影響,然而對「他」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5、知溝理論,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❹ 傳播學的演進及主要理論
傳播學基本理論
1、使用與滿足理論
2、創新與擴散理論
3、議程設置理論
4、沉默的螺旋
5、槍彈論
6、有限效果論
7、適度效果論
8、強大效果論
9、兩級傳播論
10、選擇性因素理論
11、符號互動論
12、群體動力論
13、語言話語分析
14、實地調查法
15、內容分析法
16、網路傳播時代
17、線性傳播模式
18、報刊的四種理論
19、內向傳播理論
20、人際傳播理論
21、組織傳播理論
22、大眾傳播理論
23、把關人理論
24、傳播演進規律(傳播與人類社會發展關系)
25、社會制度與傳播制度的關系
26、傳播的負面功能與潛在功能
27、傳播者把關的因素
28、大眾傳播效果的普遍取向
29、知識溝理論
30、教養理論
31、第三者效果理論
32、電視暴力效果
33、社會學習理論
34、新媒介環境的特徵
35、恐懼訴求理論
36、信源的可信度
37、預防接種理論
38、說服理論及說服的四個技巧
39、宣傳的七種策略及應用
40、社會順從理論
41、一面之詞與兩面之詞
❺ 報紙開頭的前言怎麼寫
中國大陸報紙轉型 前言
傳播學一傳入中國大陸,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就熱鬧起來,特別是新聞傳播教育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傳播學成為熱門專業,傳播學研究著作、教材、論文讓人目不暇接,據不完全統計,20多年來,全國共出版傳播學類教材400多部,傳播類研究專著1000多部,譯著100多部,發表傳播學類論文3000多篇,召開傳播學類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00多次;二是傳播學名詞成為最時髦的用語,有50多所學校新聞院系改名為「傳播系」或「新聞傳播系」或「新聞與傳播系」;三是一批學者轉行,有的原來是教新聞學的,現在紛紛教傳播學,有的更是從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文學、外語、藝術甚至從計算機等工科專業跳到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研究與教學隊伍從沒有像今天這樣「人才濟濟」,「三教九流」都有;四是新聞教育從「廉價」的教育一下子變成「奢侈」的教育,許多學校以數十萬、百萬、千萬的財力投入建設新聞傳播學科。
新聞傳播教育如此繁榮是我們始料不及的。現在,新聞傳播教育不僅是吃香的專業,甚至是急劇膨脹的專業。以我之見,新聞傳播教育規模已經蔚為可觀,但新聞傳播研究水平並未上去。何以見得?一是新聞傳播思想研究停留在較低的水平,學術研究禁區還較多,幾十年來遺留的舊的、左的新聞傳播思想還彌漫在新聞傳播研究領域;二是對西方傳播思想研究不全面,缺乏科學的分析,「拿」來不少,消化不多;三是缺乏對中國本土新聞傳播理論的研究,缺乏對中國傳播話語的建構;四是現有研究成果數量很多,質量不高,浮躁有餘,學術風氣不好,缺乏認真的學術討論,特別是缺乏學術批評。
我們幾個人,雖不算新聞傳播學界的新兵,但至今也只能算是新聞傳播學的愛好者和跋涉者。這幾《中國大陸報紙轉型》也只是新聞傳播學研究的讀書筆記,供傳播學大方之家茶餘飯後批批點點。
❻ 傳播學中有哪些理論
(1)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盧因(又譯勒溫)提出的「守門人」理論(gatekeeper),1950年懷特將這一概念引入新聞研究領域,明確提出了新聞選擇的「把關」模式。(2)1972年麥庫姆斯和肖在《輿論季刊》上發表了「議程設置功能」理論,該理論在傳播宏觀效果上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理論即是在「認知方式」和「思考方式」上對人們的觀念施加影響。上述兩大理論在信息的選擇、加工與傳播上,體現的最為明顯,呵呵。
❼ 傳播學有哪些著名的理論
1. 子彈理論:
早期大眾傳播學有「子彈論」,認為傳播如同打槍,傳播者一說話,接受者就會被語言的槍彈擊中,傳播效果就達到了。後來,這個理論受到了否定,傳播效果的產生被認為由傳播者與受眾在復雜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 傳播流:
「傳播流」研究強調人際產播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的眾多制約因素環節,對否定早期「魔彈論」的傳播觀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學者是拉扎斯菲爾德,卡茲和羅傑斯等
3. 有限效果論
其主要觀點是:大眾傳播沒有力量直接改變受傳者對事物的態度,在人們作出某種決定之際,許多其他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的既有傾向受傳者對信息的需求和選擇性接觸機制,群體歸屬關系和群體規范,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人際影響等等。
4. 議程設置功能
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
5. 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的,他比較不會表達出來,因為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復或孤立。這一理論假設人們總是在判斷什麼是公眾的觀點,而且他們經常通過媒體來判斷。理論同時假設我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被孤立的恐懼,而且我們知道什麼觀點可以導致我們被主流群體孤立。
6. 培養理論
大眾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
7. 知溝理論 ,「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二者這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8. 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兩個基本的假說:①知覺假說:人們感到傳媒內容對他人的影響大於對自己的影響。②行為假說:作為第三人認知的後果,人們可能採取某些相應的行動,以免他人受傳媒內容影響後的行為影響到本人的權益和福利;人們可能支持對傳媒內容有所限制,以防止傳媒對他人的不良影響。①從傳播學角度分析該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論對這種因信息傳播而引起「恐慌」的現象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據「第三人效果」理論,受眾傾向於認為傳媒信息對其他人(第三人)的影響更大。在此次碘鹽危機中,受眾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家裡缺不缺鹽,而是預計其他人會因為碘鹽恐慌而搶購。因此,為了避免「後下手遭殃」的結局,就必須「先下手為強」。當群體不約而同形成這種共識時,「恐慌購買」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9. 媒介霸權了論
媒介霸權理論是葛蘭西在其著名的《獄中札記》中提出的一個理論,對大眾文化和媒介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葛蘭西認為,一個社會制度的真正力量並不是統治階級的暴力或其國家機器的強制性權力,而是被統治者對於統治者世界觀的接受。霸權的產生、再生產以及轉換是市民社會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作用的結果,這與國家暴力機器的強制性不同。對於葛蘭西來說,國家實施壓制,而市民社會則行使霸權。霸權在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運作時必須通過市民社會的各種機構,如教育、家庭、教會以及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等社會機制來實施。
❽ 傳播學有哪些著名的,有趣的理論
沉默的螺旋: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子彈論(皮下注射論):又稱魔彈論、靶子論、皮下注射論,是強效果階段的代表性理論。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大眾傳播具有強大的傳播效果,其情形猶如子彈(大眾傳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斃的靶子(受眾)。表明大眾傳播媒介具有無法抵抗的傳播效力,受眾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刺激。
傳播流理論: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發出的信息和影響,經過各種中間環節「流」向傳播對象的社會過程。「傳播流」的觀點認為,大眾傳播並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節,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
❾ 傳播學四大宏觀效果理論
傳播學四大宏觀效果理論包括:「議程設置」理論(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 培養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溝理論(knowledge-gap theory)。
一、議程設置
議程設置的中心思想是: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作為一種效果理論,議程設置假說具有三個特徵:
1. 認知層面的效果
2. 長期、綜合、宏觀的效果
3. 暗示了一種媒介觀,即,傳媒是一種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
意義與問題
1、重新揭示了大眾傳媒的有力影響,為效果研究擺脫「有限論」的束縛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眾傳播過程背後的控制問題。
3、沒有涉及反映社會議題的一面。
二、沉默的螺旋——諾依曼
理論內涵
個人意見的表達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也就是說,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總是力圖從周圍的環境中尋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狀態,這是人的社會天性。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會懲罰,當發現自己屬於多數或優勢意見時,他們便傾向於積極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當發覺自己屬於少數或劣勢意見時,一般人會屈於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附和;
意見的表達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形成螺旋式的過程和輿論一邊倒現象;
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諾依曼認為,影響人們判斷周圍意見分布的信息源有兩個,一是社會群體,二是大眾傳播,其中大眾傳播的影響尤其大,包括了類似的共鳴效果、同類信息持續與重復傳播的累積效果、傳播范圍廣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眾傳播的強效果論。
輿論形成包括了三個要素:
(1)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2)經大眾傳播強調提示的意見由於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所認知;
(3)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的擴展過程,並導致社會生活中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
三、培養理論
培養分析,又稱教養分析、涵化分析。傳播學者格伯納主要對電視對受眾的傳播效果進行研究的理論。
研究表明,電視節目與暴力犯罪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暴力內容對人們對現實環境的危險程度的判斷產生了較大影響,即,電視節目中充斥的暴力內容增大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環境危險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斷,而且,電視媒介接觸量越大的人,這種社會不安全感越強。
理論影響:傳播與社會的關系闡釋
(1)社會存在與發展需要成員共識;
(2)傳播培養與社會共識有很大關系。媒介時代,大眾傳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成為故事講解員、緩和矛盾的熔爐、維護現存制度的文化武器,是形成社會共識的工具;
(3)媒介對人的主觀現實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一個利用象徵性現實進行培養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制約著人的現實觀,包括世界觀、角色觀和價值觀。
四、知溝理論
框架(戈夫曼)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
研究表明,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並不是對現實「鏡子式的反映,而是根據一定的新聞立場和新聞價值標准對各種事實進行取捨、選擇和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對現實世界及其意義的一種重構或者建構。
參考鏈接:
傳播學五大效果理論_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link?url=KJY_7LoGThhBAf_BLmpv-BXIgG2_5ziVM6-A3y9teBbuogF8keNIWyVjDO-GszhJgZFkFCDZdJIZaGHL-6UDO9IVa6W9A159p3NyvsuF2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