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品發布會記者一般會問的問題
都說產品了 肯定會問有哪些產品 有哪些特色 和同類比有什麼優勢 誰設計的 面對哪些銷售對象
Ⅱ 采訪稿範文,采訪老師的。
1、你可以問老師:您任教幾年了?
2、你可以問老師:您教出了多少德才兼備的學生?
3、你可以問老師:您是怎樣如何將學生以教育好?
采訪活動的方法有個別訪問、現場查勘、參加會議、開調查會、出席記者招待會、閱讀文字材料等。采訪的活動方式有個別采訪、集體采訪、交叉采訪、分段采訪、巡迴採訪、隱性采訪 (在某些特殊場合由於特殊原因而不公開記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訪目的的采訪活動)等。新聞記者因分工和采訪習慣不同,采訪記錄的方式有默記、筆錄、攝影及錄音、錄像等不同形式。
(2)記者提問範本擴展閱讀:
一、采訪前的准備:
1) 掌握與采訪內容有關的基本情況和資料。
2 )翻閱與報道有關的文件及歷史和現實資料。
3 )制定采訪方案和提綱。
二、創造輕松融洽的氣氛:
1) 注意第一印象,采訪按時赴約,舉止文雅,彬彬有禮,態度應端正、誠懇、衣著整潔。
2)尋找媒介,拉近心理距離。
3)用身體的動作表示對采訪對象的理解,採用接近被采訪者身體的位置以便增加彼此的親切感。
4)面部表情應是感興趣,保持適當的眼光交流。
5)注意傾聽,及時反饋,在適當的時候要補充說明,必要時表述對方內容,解釋對方意思。
6)避免因不感興趣而忽略采訪對象及他說的話。
Ⅲ 一般記者是如何提問的
記者采訪怎樣提問?
邢紅霞
提問,看似簡單,實則不然。身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探究並掌握提問的藝術,是一項基本的技能要求,也是看家的本領。
怎樣寫采訪提綱
艾豐在《新聞采訪方法論》一書中將「三個階段」作為基本采訪方法之一,十分具有可操作性,這三個階段同我們平常認識事物的進程一樣,即:
第一階段,初步完成對某事物的橫的認識,以達到對此事物現狀的完整的了解。
第二階段,在橫的認識初步完成之後,進一步深入到對事物的縱的認識,即達到對事物的歷史的完整的了解,在了解歷史之後,當然又加深了對現狀的了解。
第三階段,在橫與縱的兩個大方向的認識完成之後,則要側重完成變的認識,即研究該事物所包含矛盾的各個方面是怎樣轉化的。
這一進程簡化,可以用一個程序來表達:
①橫的認識—現狀;②縱的認識—歷史;③變的認識—轉化。
這種「三段式」確實有利於清理采訪思路,避免顧此失彼,丟掉一些重要的話題。
提什麼樣的問題好
在采訪的實施階段中,最為主要的一個問題是怎樣向采訪對象提問。
記者的提問五花八門,劃分的類型也不一而足,但所有的提問不外乎兩大類型:開放式提問和閉合式提問。
1、開放式提問
所謂開放式提問,就是問題提得比較概括、抽象,范圍限制不很嚴格,給對方以充分的自由發揮的餘地。
比方說一位外商來山東考察投資環境,我去采訪他,問:「請您談談對山東的印象好嗎?」這就是開放式提問。關於對山東的印象,對方可以簡單地回答「好」,或是「還可以」之類,也可能大談山東人好,基礎設施完善,高速公路便捷等等,完全沒什麼限制,對方可以很隨意地回答。提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容易:今天這位外商來可以這樣問,明天另一位外商來還可以這樣問,幾乎對任何對象——哪怕對他毫無了解都可以這樣提問,但對於究竟想從采訪對象那裡問到什麼,通常很難一個問題就問到點子上。
2、閉合式提問
所謂閉合式提問,就是問題提得比較具體、單純,范圍限製得很嚴格,給對方自由發揮的餘地很小,對方一般要作較為直接的回答。
閉合式提問可以說是問什麼對方就得答什麼,所以戰鬥力比較強。例如,還是采訪某外商,如果提問是:「您喜歡濟南這個城市和它的市容嗎?」或「您是否有再次訪問山東的願望?」這就是閉合式提問。對方的回答必須是明確的,答必所問的。
記者提閉合式問題是花費較多精力的,問題要提得具體而又不是雞毛蒜皮,即所謂要「小中見大」,還不能丟掉更好的提問點,記者不花大力氣熟悉情況,反復思考,精心選擇,是辦不到的。
但是采訪對象在回答這些問題時較為方便,這里提「方便」,而未說「容易」,因為有些閉合式問題相當尖銳,回答好並不容易。但問題具體、集中,總比抽象、分散回答起來方便得多。
開放式提問與閉合式提問的優點與缺點,實際上是互補的。一般而言,開放式問題適於轉入話題、搜索情況、調節氣氛、發現遺漏、緩沖記者的壓力等情況。閉合式問題一般適於層層追問、深入突破、證實事實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什麼樣的角度提問
一般來說,可考慮運用正面提、側面探、反面激三種。
1、開門見山正面提
從正面提問,又叫正問法,記者向采訪對象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問題提得明快、直接,不拐彎抹角。一般來說,這種提問方式進入話題快,采訪效率高。它適合於兩類采訪對象:一是記者較為熟悉的采訪對象,有話直說不客套更能顯示彼此交往的隨和;二是由相當的社交經驗和社會閱歷的人,他們見廣識多,容易接受記者的采訪,過多的繞彎子反而造成尷尬別扭,令對方莫名其妙。開門見山地提問可以使得采訪氣氛直率坦誠。
這是最為理想的采訪狀況。但這並不意味著記者只要一發問,對方就會一下子把你所有需要了解的事實全倒出來。要注意兩種情況:第一種,一些善談者滔滔不絕的談話可能使記者在采訪中失去主動引導。這就要適當地給對方以暗示,逐漸把話題引入正題。第二種,善談者在碰到一些較為敏感的內容時,也有可能變得猶豫,欲言還休。這時候,記者應善察言觀色,給對方加以適當引導,讓對方消除顧慮,暢所欲言。當然,也應注意尊重對方的隱私權,不宜硬性逼問。
2、迂迴曲折側面探
這是從側面入手,採用啟發引導的方法,旁敲側擊,循循善誘,促使對方回答記者的提問。這種情況,一般是在正面問不能奏效的情況下用。
這種方式首先適合於記者不熟悉的采訪對象。側面探往往是從一些一般性的、對方熟悉的話題聊開來。可以先交朋友,從關心采訪對象工作、生活等方面入手;也可以先找一個與采訪對象能溝通的一事一物,引起共鳴,由此入題。
3、逆向提問反面激
反面激用的是激將法,它從逆向設問,通過一定強度刺激的問題,激起采訪對象由「要我談」變成「我要談」,從而打開采訪通道。這種方式通常適合於那些不善談、不屑談的采訪對象。
激問,即問題有較強的刺激性,在充分考慮對方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提一些有稜有角的問題,激起對方談興。激問法要注意因人而用。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采訪對象,過於刺激的問題可能刺傷其自尊心,或者是可能引起反感甚至發火,結果鬧得不歡而散。
什麼樣的問題不宜提
1、不提外行問題。2、不提無准備的問題。3、不提暗示性太強的問題。這樣的提問容易失去客觀性,一些采訪對象可能投記者所好,違心地迎合記者,使采訪材料失去真實性。4、不宜提太空洞的問題。
提問還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1、提問要簡潔通俗
記者對每個要提問的問題,事先在其用語的長短上應當精心設計、推敲,宜短勿長,易通俗勿艱澀。因為人的記憶力有限,提問不當,采訪對象難以理解,容易前記後忘,以致常常出現這種局面:當記者提問一通後,采訪對象只能對記者說「對不起,請您把剛才的問題再重復一遍」「我沒聽明白,你是問……?」
2、提問要「口」「眼」並用。
很多記者同時到一個現場去采訪,寫出來的報道大不一樣,除了基本水平以外,主要就在於會不會或善不善於用眼睛采訪。當然,用眼睛采訪是配合用「口」提問的,不然,如果只用眼睛就能窺探到采訪對象的全部,采訪藝術也就不存在了。「口」、「眼」並用意在強調觀察得深、觀察得細,力求生動、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來。
3、提問結束要回顧
采訪進入收尾階段,常常容易鬆懈,匆忙了結,「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其實在結束提問時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忽視:a、向采訪對象復核材料,力保准確無誤。b、回頭看看,是否有遺漏的問題。c、徵求采訪對象的意見,特別是比較重要的報道,雙方議論或討論一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記者事先准備再充分,畢竟不是內行,有些東西需要采訪對象補充,解釋。
說到底,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起來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格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Ⅳ 小記者怎麼寫采訪稿
一般記者在去采訪之前會准備一份采訪提綱。如果要回答采訪提綱怎麼寫的問題?我想還是先要回答什麼是采訪提綱。采訪提綱,就是你要采訪對象要回答的一些問題的羅列。這些問題又不簡單是乾巴巴的羅列,需要的是你對他本身的認識。
一、確定采訪主題
一般記者進行采訪之前實際上已經確定好了采訪主題,而記者需要做的就是圍繞主題進行相關背景調查,快速翻閱資料,做到心中有底。我始終認為,記者要采訪首先要比被采訪者在這方面還懂得要多,雖然你不可能是專家,但你可以借著快速充電成為半個專家,不然去采訪,可能人就丟大了。
二、熟悉被采訪人資料
舉例來說,你采訪的是某個事件的某個人,那麼你需要了解圍繞這個人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做個一個全面調查,比如有著他的經歷、讀過什麼樣的學校、有著怎樣的性格、辦事風格是什麼?最近他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需要說明的是,也許有些資料對記者來說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我覺得這很難說,其實采訪的過程就跟上戰場一樣,也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深入了解采訪背景
如果采訪的是一個事件,那麼你同樣需要對事件先做一番調查。如何調查?你需要調閱大量的資料,同時,你要將各個媒體不同角度進行的采訪和報道做個總結。把這個事件做到爛熟於心,而且需要將事件里的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弄明白弄清楚,然後站近了看站遠了看,是不是還缺少一些東西?你是不是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而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本次所要采訪時要提問的地方。
四、整理線索
通過對被采訪人和采訪事件的了解,整理出已經成型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以及還未成型的觀點,尋找本次采訪線索,也即突破口。
五、設計問題
通過對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對線索的整理,進行問題的設計。需要說明的是,問題的設計是需要環環緊扣的,它們之間並不是分散的關系,采訪就是一條流水線,記者需要做的是沿著這條流水線向下走。什麼稱為向下,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質,盡力想辦法讓事件的參與人告訴人們事件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本來想收到什麼樣的效果。讓讀者讀完之後也覺得還是有所收獲的,如果你的讀者看完之後覺得不知所雲,好的證明你本次的采訪是失敗的,其實從源頭上已經失敗了,在於你的問題設計不合理。
六、羅列你的問題
將問題設計之後你就可以在紙上羅列你的問題了,羅列完之後你需要再看一遍你的采訪提綱是否有什麼漏洞。
七、其他
以上都是采訪前的准備工作,關鍵在於采訪過程。在采訪過程中,你會發現有時候你的訪對象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沿著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麼辦?無所謂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記者需要把握的是采訪主題不發生偏移,同時還要注意在采訪過程中發現線索,可能你在采訪前期的准備時並沒有發現這條線索,別的報紙也沒有提及,而此時你的采訪對象說了出來,你就需要緊追不放,在完成新聞采訪主題的同時你還拿到了別人之前所沒有注意到的新聞。
Ⅳ 新品發布會 記者應圍繞哪些方面提問
新品特性、會議亮點、新品推廣等等
Ⅵ 記者報道怎麼寫要範文!!!
題目 正文就按照新聞的格式,最後加個圓括弧(XX報道)
Ⅶ 如何寫好新聞采訪的提綱
要看你采訪的是什麼
先提出一些采訪用的問題
采訪是要多找幾個人問
去最好的回答寫新聞稿
Ⅷ 人物訪談錄範文
龔仁先生訪談錄參考一下吧
王:看了你在「搜狐」網上發表的小說《兵團戰士回憶》,我們想把它改編成電視劇,你同意嗎?
龔:那還能不同意。這就好比我們家後院扔著一堆破鐵料,你要拿它給我換一輛汽車。我不光同意,甚至有點兒不敢相信。但首先聲明,可不能跟我要錢。
王:我們還給你錢。
龔:那就行!
王:我想問你幾個問題,以便對你有更深的了解。
龔:隨便問。
王:你的小說發表過多少篇了?
龔:這是第二篇。我屬於那種不走運的人,記得年輕時就希望當個作家,這個希望就象一根沾了水的鞭子,無情地抽著我。那時天天寫稿投稿,三十多歲了我的處女作才發表,是一個短篇小說。記得那天我興奮異常,來到一個小飯館,要了半斤二鍋頭一盤涼拌海蟄絲,喝完了醉醺醺地出來。當時天已大黑,我帶著哭腔大叫:發表啦!我不是處女了!大街上的人嚇得直跑。
王大笑:我當時要在場也會嚇跑的。後來還寫嗎?
龔:又寫了好幾十篇,不是退稿就是石沉大海。到發表這篇小說,我已經是五十歲的人了。也就是說為發表處女作我奮鬥了十多年,到發表第二篇小說我又奮鬥了十多年。按此算,我的第三篇小說估計是寫敬老院的事。第四篇就該寫陰間的故事了。
王:是夠不幸的。
龔:當時我覺得可能自己水平太低,後來我發覺不光是水平的事。當時頌揚類的文章占據著文壇,可我寫的是一種和當時反向的文體——諷刺體。後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上級決定編輯的命運,編輯決定一個作者的命運。編輯要是看不上你,你這輩子就沒出世的可能了。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中國搞諷刺體是沒有出路的。那時我就說過,我就象樹尖上的柿子,不熟透了不掉下來,掉下來也要摔得稀爛。可反過來說,我從來沒有不幸的感覺,我總是從奮斗中得到無盡的享受。我挺煩那些一說到過去就端出一盆委屈來,把自己扮成灰姑娘或丑小鴨。我說這些只是告訴你我不走時運罷了。
王:現在言論很自由了,你可以發揮了。另外跟你接觸的感覺,覺得你不是寫那類文章的人,似乎毫無幽默感,可看你的小說還挺刻薄挺幽默。
龔:我根本就沒有幽默的素質,我只是一個寫實的作者。主要文革時期太幽默了,你只要如實地寫就是幽默的。就象你如實地寫一個瘋子,寫他吃屎吃尿;寫他說領著咱們幹革命的國家主席是國民黨派進咱們內部的奸細。是你幽默嗎?不是!是這個瘋子幽默。
王:我看你的小說,感覺它既象小說又象散文,有的地方還象雜文,但挺耐讀的。
龔:耐讀就成了。這你就看出來了,我是外行寫小說,根本就不懂那些格式,也正因為不懂所以沒有約束。就象我自己琢磨出來的炸醬,既放大醬還放料酒醋醬油甜面醬番茄醬核桃仁芝麻等等。要是跟正宗炸醬面大廚子一說,人家會鄙夷地笑話你外行,可我家裡人都愛吃。
王:哪天應該嘗嘗你做的炸醬面。
龔:我認為那些寫作章法、規矩之類都是人定的,只要不是上帝定的,凡是人定的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那些狗屁章法未必就是對的。寫小說無非就是編一個故事,編圓了有人愛看就完了。你要聽某些人講寫作,呵!三要素五要素的能把你嚇死。比方說有一塊錢,他們不說有一塊錢,非說有二百個零點五分錢。顧弄玄虛!
王:我非常欣賞你小說的真實感。我想問你這篇小說有多少真實的成份有多少虛構的成份?
龔:百分之百的真實;百分之百的虛構。
王:我明白了,全是真事,但進行了加工。
龔:對!
王:現在好些小說太假,脫離現實。就象一個抹白了臉的女孩,抹得再自然也不象那種天然白的女孩。
龔:沒錯,那是兩種本質不同的東西。抹出來的怕洗臉、怕下雨時沒帶傘,天然的就不怕。我們單位有個女子就這樣,兩道纖細的彎眉和一張雪白的臉,非常迷人。那天上班正趕上下大雨,她沒帶傘,等她跑進單位,眉毛白粉全沖掉了,黑得象個恐龍蛋。大家居然沒認出她來,以為誰姥姥來了。
王:你真能誇張。
龔:不是誇張,中國文壇上這樣的人還少嗎?瞪著大眼白子天天說奉承話。我還認識一個男人,他挺有文採的,就是長得太難看,他瘸著一條腿不說還長著一身癬疥。他自稱是美女作家,筆名叫咪莎,專在網上戲弄男人。那些迷了竅的男人天天求他想見面。
王:這個美女作家夠損的。
龔:你想想,誰不喜歡美女作家呀。
王:很想聽聽你對目前中國小說的看法。
龔:這個題目對我來說太大了、太可怕了。我可不敢說。
王:隨便聊一聊。
龔:看來是想考考我。我對目前活躍在現在文壇上的那些作家的作品都很喜歡,象阿城、蘇童、王朔、劉恆等等,但還沒有到能看出看法來的階段。我還很愛看那些女作家的作品,中國文壇也有點兒陰盛陽衰,好幾位女作家都很可怕,尤其是「二池」和方方的作品。
王:二池是誰呀?
龔:一個是遲子建,一個是池麗。
王:這么個二池,南北兩池子水。能談談對她們作品的看法嗎?
龔:不敢。
王:隨便說一說,你也要讓我知道知道你的一些觀點呀。隨便說說!
龔:我很喜歡遲子建的小說。她是個很有語言天賦的作家,看她的小說就象看優美的散文,平常的文字在她手裡一編排,就變得簡潔透徹富有哲理,讓你看完有一種回腸盪氣的美感。你看她把那個土得掉渣兒的北極村寫得就象天國,我要是那個村長,就獎給她五百斤麥子當廣告費。
王:你真會贊揚,看來你也是個很會說奉承話的人。
龔:那倒不是,她的語言確實好。
王:我也喜歡她的作品,能不能談談她小說的不足。
龔:要說不足的話就是不夠深刻。我覺得對於作家來說,豐富的生活太重要了。一個衣食無憂的作家和一個倍受生活煎熬的作家,他們對社會的感悟絕不一樣。在作品深度方面,池麗就比她強。我覺得池麗象個屠夫,下起刀來又狠又准,能把武漢小市民大解八塊靈魂難藏,但她在語言功夫上遠不及遲子建。我曾瞎想過:假如這兩個女人要合成一個人,准會在文壇上引發地震,把那些自以為是的平庸作家全都壓在瓦礫中。
王:是嗎!看來你對語言很看重?
龔:我覺得語言和小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語言是一個載體,它運載著你的構思和觀念。語言好不見得小說就好,反過來說,小說內容好不見得語言基礎好。就如同運貨,你用卡車還是用麵包車跟你所運的貨是兩回事。小說內容可以改可以拼湊,可以讓別人幫你增減潤色。語言不成,這一項你偷不了手,你的功底和天分一眼就能讓人看出來。
王:聽說你經常到街頭或酒館偷偷記錄人家的語言?
龔:是。他們的語言太生動了,這些在書本里是絕對學不到的。我喜歡粗糙、樸素、生動的語言風格。好的語言讓人看完應該能觸動你的靈感,我看阿城、蘇童的小說就有這種感覺,不說故事,光語言就能給我激發出很多火花來。有些人的小說內容挺好的,就是語言功底太差,必須耐著性子看。
王:我看你小說里很多都是諷刺教育的?
龔:不是諷刺教育,是諷刺教育中的唯心主義。我們自稱是信奉唯物主義的國家,實際卻是大行唯心主義。比如我們過去的經濟政策、大躍進之類,就是一幫唯物主義者用唯心主義的畫筆描繪的一個理想主義的畫卷。想得挺好,就是不切實際,結果越干越窮。要不是鄧小平,中國也和蘇聯一樣早垮了。反思我們的教育,同樣具有很大的唯心主義成份。這個今天就不說了,因為一說就要佔很大的篇幅。
王:看來你很注意你小說的思想性?
龔:錯了!我的小說絕對沒有思想性。我只是想提出一些連我自己都弄不明白的想法,引起大家的注意、爭論,幫我解答明白。我覺得思想性這個詞很不準確。什麼叫思想性?在中國有幾個有思想的?就一個人有。你看那時侯所謂有思想性的作品,就是重沒重復毛主席語錄。你最好別用思想性這個詞,省得我聽完了更加糊塗。
王:那就不用。用你的話說就是弄不明白的想法。我應該這樣問:看來你很注意你小說有弄不明白的想法?
龔:對對對!因為弄不明白所以才想弄明白。
王:聽著真累!我是越弄越不明白了。我知道你很忙,想再問你最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喜歡寫諷刺體?
龔:我覺得社會是需要一點兒諷刺的。我通過觀察發現,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不是什麼會思維、會使用工具,而是虛偽。哪種動物都沒有人的虛偽。比方說驢順著毛摸它它就高興,人也一樣愛聽奉承話,可有的人就那麼敢腆著臉說他不喜歡奉承。又比方說人人都喜歡性,老天爺就是為萬物這樣設計的,如果不這樣自然界就不可能延續。可你看看那些老爺們虛偽的表演吧,讓人不可理解的是他們那麼的喜歡可又裝得那麼的厭惡。似乎這就是正派。難怪有位先生調侃道:干壞事沒被別人發現你就是正派人。以至於我一聽見作風正派這個詞就覺得那是一種偽裝。
王:是這么回事。有的人幹了壞事總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你不說也就得了,可他還到處粉飾自己。
龔:諷刺就是把這些虛偽的外套給他扒下來。
王:預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