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古文前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古文前言

發布時間: 2021-03-24 10:53:23

❶ 古詩集前言

在這次旅行中,你將盡情的漫遊。生活有多麼廣闊,古詩的世界有多麼廣闊。詩,是唐朝的一株柳,搖盪在古風河畔;詩,是宋時的一尾魚,游弋於清澈柔波;詩,是元時的一首曲,傳頌在天山草原;詩,是明時的一股風,悠揚在深深胡同;詩,是清時的浣紗女,在河邊唱著絕代的歌。
華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間,人才輩出驚世絕,諸子百家齊爭鳴。不必說夏時的古老傳說,不必說商代的甲骨銘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讓我們驕傲良多,銘表、詞賦、雜說、詩歌……在這萬古奇妍中,唯有詩歌是萬古不倒的青松,是萬千瑰麗的亮點,長存於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在傳誦著「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間誠摯的關懷深深感動;吟唱著「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為那至愛真情而熱淚盈眶。更有那浸著桃花潭水的酒情,令遠行的朋友熱淚沾巾;面對樓高危欄的關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徹夜難眠。這一句句詩,一幅幅畫歷久彌新,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始於《詩經》,歷唐風宋雨的濡染,經元曲明戲的擴張,千里萬里,千年萬年,生出多少流韻生香的詩文?沒人能數得清,說得明。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詩文,我們被它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豐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學一點古詩文,有利於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強我們的修養,豐富我們的思想。
為了便於中學生朋友更好地領悟必背古詩文的意境、思想、內涵,我們除了對「課標」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級教材指定「課外背誦古詩詞」作以翻譯、介紹外,還對其作了精闢的賞析。這是本書的亮點之一。相信你讀了它,一定會感覺與眾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們依據「課標」精神和中考實際,精心設計了賞析類思考題。它實用性強,對於我們加深對詩文工團的理解以及應對考試,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書亮點之二。為了擴大朋友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文史知識,我們還適當地選編了一些「資料鏈接」短文。相信朋友們一定會喜歡它。此乃本書亮點之三。
胭脂紅散著鮮艷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著迷人的香,透著醉人的綠。
誰人不愛那胭脂紅?誰人不愛那碧螺春?讓我們一起到本書中去找那胭脂紅,尋那碧螺春吧!

我還有故事集一起發給你吧

古詩中的花鳥魚蟲
帶「花」的詩句
一,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賞析: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一,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賞析: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 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 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 《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 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雲:「元 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 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 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三,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賞析:《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築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准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卧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帶「鳥」的詩句
五,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唐•杜甫《絕句四首》
賞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後也不打算擬題,乾脆以「絕句」為題。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一以貫之,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正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就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復雜細致的內心思想活動
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觀獵》
賞析:頷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主要描寫射獵時的情景。這里,「草枯」、「雪盡」在繪景的同時,給我們傳達出了冬末春初的季節信息;「鷹眼疾」、「馬蹄輕」正面寫戰馬、獵鷹狩獵時的動作體態,並未直接描繪將軍的神情,但"疾"、「快」卻是將軍內心的感覺,從而准確地從側面渲染出了將軍駕鷹縱馬追逐獵物時身勢的靈巧敏捷和鬥志的昂揚旺盛。

七,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和《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
八,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
賞析: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
繪「蟲」的詩句
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賞析: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彷彿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

十,今夜不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劉方平《月夜》
賞析: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於感受的獨特。
十一,無意帶將花數朵,竟挑蝴蝶下山來。
——清•朱景素《樵夫詞》
賞析:無意之間身上帶著幾朵花(應該是樵夫走在山上時,有花飄落在他的身上),居然把蝴蝶都帶了下來(花香,蝴蝶聞香而落在樵夫肩膀的花上,被他用肩膀「挑」了下來)。
十二,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瑩。
——唐•杜牧《秋夕》
賞析: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凄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里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繪「魚」的詩句
十三,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送張丞相》
賞析: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十四,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賞析:這首語言朴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十五,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和《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 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 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
十六,一夜海潮河水滿,鱸魚清曉入池塘。

我還有故事集一起發給你吧

❷ 前言和摘要有什麼區別

前言和摘要的區別為:意思不同、側重點不同、出處不同。

一、意思不同內

1、前言:寫在書前或文容章前面類似序言或導言的短文;引言

2、摘要:摘錄要點。

二、側重點不同

1、前言:前言是論文正文的第一部分,用於介紹問題的背景,他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簡要的文獻綜述),以引出自己的研究動機和本論文的意義所在。

2、摘要:摘要是對整篇論文的概述,能讓讀者快速了解「這篇論文解決了什麼問題,結果如何。」通常包括背景、目的、方法和結果等幾個部分。各項內容只需一到兩句話即可。

三、出處不同

1、前言:曹靖華 《採得百花釀蜜後》:「總之,這些前言、後記,可以說是交給讀者的一把開門入室的鑰匙吧。」

2、摘要: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我的臆測,是以為中國的言文,一向就並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難寫,只好節省些。當時的口語的摘要,是古人的文;古代的口語的摘要,是後人的古文。」

❸ 以下文言文的序言,請高手解釋下意思,多謝

序言說: 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這是千古的格言,而後來舞文弄墨者,不守淳樸素凈之道,紛紛奔向浮華,生怕別人說他不懂,所以有寫了《齊諧記》、《白澤圖》者,有寫作《亂離》、《妖亂》等,有緝錄志怪小說《搜神》、《幽明》等,(這前面怪、亂、神都已經有了)唯獨關於勇力的著述尚沒有存世。我最近在市場上故紙堆里(舊書雜志之類的意思),得到古代雜說,其中一段,說的角斗摔跤,多猥瑣俗氣之談。我居住在家裡沒事干,於是加以潤色寫成故事,於是便成這下面的一大篇文章。有人說:孔聖人都不說,你又何必著述呢?我應對說:大道德散亂那麼德行就必須確立,德行如果散佚則仁義就稀薄,仁義滋生那麼忠孝品德就起來了。當時孔子這么做是因為有所不知,大概是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後人何必紛繁復雜的追問呢?孔聖人的德行已經確立(枝幹部分),後面尊孔者只是他的知識水準的枝葉部分(發展而已),儒者佔七分墨者佔三分而已。所以說志怪奇異之說讓人很覺得奇怪,記述那些奇異故事則近乎怪異之說,寫作離散則近乎胡亂發揮,寫那些幽冥故事則就是鬼神之說,寫那些勇力則就是角斗故事,這四類,其實難道不是孔門思想寄居於雜家流派裡面的嗎?有人又說了:你寫這些東西,難道不也是算文章之類嗎(意思是斯文之文士不該這么干)?我又應對說:述志怪小說的人,難道是鬼神嗎?說角斗故事的人,難道就是角鬥士?過去那個梁簡文帝寫作《馬槊譜》,但是我沒有聽說他就是擅長騎射的大將軍(梁簡文帝就是蕭綱)。我今天所著,難道不是出自那些野史小說家們嗎?而我只是把它盡量條理化而已。」

這是吾不揣淺陋,隨手譯之。一家之言,功力有限,一部分有意譯之嫌,可能有不準確或者疏漏之處,請方家指正。

角力記
作者:北宋•調露子我國最早的摔跤專著――《角力記》

角力即摔跤,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項優秀的民族體育項目。可是,由於種種歷史的和社會的原因,留傳下來的摔跤文獻很少,《角力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角力專著,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史論著。因此《角力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摔跤文獻。《角力記》誕生於公元9世紀後期,它記載了我國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摔跤歷史。

據《宋史•藝文志•卷五》記載,《角力記》的作者是調露子,但調露子的真實姓名和年代還有待考證。《角力記》全書共分述旨、名目、考古、出處、雜說第幾個部分。它詳細地介紹了摔跤名稱的演變,有的稱「相搏」,有的叫「角抵」、「相扌費 」、「相扠」、「角力」、「手搏」、「拍張」等等。《角力記》中還記載了古代摔跤的規則:只能是兩人徒手互相角力,即使在兩軍陣前,摔跤賭勝也不許其他將士協助。倘有一人手持兵刃,那就不能算作摔跤。至於比賽時間和採用的動作,在《角力記》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可以拳打腳踢、夾頭頸和扭關節等,但最終必須把對方摔倒或使之失去戰鬥力才算獲勝。

《角力記》的後一部分記載了摔跤比賽的實況,其中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上元節。在「角抵對」表演時,經常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

《角力記》的作者對角力的產生和發展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這是前無古人的。作者大膽地反對儒家觀點,對角力作了公正的評價,在書中充滿感情地講「惟力也,巋然獨存」。作者實事求是地從民俗的崇尚、社會的發展、地理環境的影響等方面對角力的產生發展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總之,《角力記》是我國古代摔跤發展史中獨一無二的傳世佳作,為我們研究古代的體育活動發展史實和理論,提供了極其寶貴的依據,特別是在今天體育騰飛的時代,《角力記》的史料價值就顯得更加珍貴。

《角力記》

●序

序曰:子不語怪力亂神,為千古之格言也,而後玩筆硯者,不孰淳素,見競浮華,有所不知,終身之恥,故有作《齊諧記》、《白澤圖》者,有著《亂離》、《妖亂》等志者,有緝《搜神》、《幽明》等錄者,惟力也巋然獨存。頃於市貨故紙束中,得古之雜說,於中一段,說角抵之戲,且多猥俗。愚居閑,遂加潤之以故事,演成斯記。或曰:「聖人所不言,子何須有述也?」愚則對曰:「大道散則德者立,德壤則仁義薄,仁義生則忠孝起也。當仲尼之為也,有所不知,蓋闕如也,何必繁細乎?聖人之德已立矣,後宗孔者枝葉異也,儒七墨三是也。是故紀奇異則近怪矣,序離散則近亂矣,紀幽冥則近神矣,述角觝則近力矣。此四類,非孔門寄雜家流也?」或曰:「子述此,豈非斯文之類與?」復對曰;「志怪者,豈神耶?言力者,豈力耶?昔梁簡文帝著《馬槊譜》,而不聞蕭綱是騎將也。愚今所著,豈出乎稗官之儔也,條理於後。」

●述旨

夫角力者,宣勇氣,量巧智也。然以決勝負,騁□捷,使觀之者遠怯懦,成壯夫。已勇快也,使之能斗敵。至敢死者之教勇,無勇不至。斯亦兵陣之權輿,急競之萌漸,天生萬物,含血啼息者,無有喜怒之性。六情未始有,從教而得者,本乎天然。且如攻鬥力者,始乎陽(本其怒戲),常卒乎陰(欲勝情至,計譖興被害)。以禮飲,始乎治(尊卑有別,酢酬有次),常卒乎亂(耽酒yin液)。故相搏者,始嬉戲,常卒怒擊(今貓犬虎狼,始以輕爪弱牙面相擊齒,終則斗),是知喜極則怒生。戲亦氣也,氣逸而下;斗以氣也,氣奮而上。戲氣發乎脾,斗氣生乎肝。故曰:夫有血氣,必有斗心也。豈不然也?上古之人淳素,以食飽飲足,或以前肱為格擊,手赤未取勝負別,若雞犬斗敵而已。則知出自然,豈因教訓後能耶?上古之□亦同此矣。又以人之性氣,猶大澤焉,平時渺彌焉。大風鼓之巨浪起(若人之忿),小風吹之細文生(若人通悅)。若角力之氣,中等風作,浪波動搖也,非適非小。則大近於怒,小存於喜。競力角技,則非喜非怒。此角力,是兩徒搏也。且虎有爪牙之利,故以器仗格之,則非徒搏也。人彼此皆空相擊,可雲徒搏也。晉侯夢與楚於搏是也。《釋名》雲:「相搏也,手搏其上,摩挲猶未然也。手上下之言也。」

●名目

一、相搏。《穀梁傳》:「魯公子季友帥師敗莒拿,公子季友謂拿曰:『吾二人不相悅,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季友處下,左右曰:『孟勞。』(驚取刀,魯寶刀)季友以殺之。」此則始相徒搏,後處其下,左右救之,曰令用刀也。今之用力,可謂相搏也。《釋名》曰:「搏,四指廣搏以擊之也。」然且始舉手擊,要終在撲也。

一、相撲。蓋取其見交分勝負之名,則取撲倒為名故也。《通俗文》雲:「爭倒曰相撲也,言其交相爭也,今率土俗間只呼為相撲也。」又《晉書》雲:「相撲,下技也。」又見《北齊書•諸王傳》。相字入聲呼。

一、相■〈扌費〉(音費)。蜀土荊襄之間,■〈扌費〉■〈扌費〉則爭力競倒之謂也。相■〈扌費〉之名,《荊楚歲時記》:「荊楚之人,五月間相結伴為相■〈扌費〉之戲。」即撲也。俗間或相叉(音堆)撲也,亦曰相叉(丑佳反),皆非雅正。

一、角觝。漢武帝元封二年春,始作角觝戲。應劭曰:「角,技也。觝,相觸也。」文穎曰:「此樂為抵者,兩相當也。角力,角技藝、射御,故為角觝。蓋雜伎樂也。」顏師古曰:「觝,當也。非謂觝觸。」文說是也。至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觝於上林、平樂觀。至元帝初元五年罷此戲也。今觀諸公註解,「角」字義晦昧,蓋「角」與「榷沽」同用也,比較量之謂也。角量其觝觸,此則相■〈扌費〉也。兩兩相當,則今之步打、拔河也。疑漢世力夫相對以手擊格,謂之角觝也,後世變體,遂一一出場也。《西京賦》雲:「臨回望之廣場,呈角觝之妙戲。」註:「角觝,戲也。今人兩兩相當,角力也。」

一、角力。則角量力,其取工巧鈍拙,分其勝負,故謂之角力。《晉書》「角,校力」是也。然則名言有雅有俗,雅則曰「相■〈扌費〉」,俗則曰:「相撲」。或以方土呼名,爾熟者為俗(荊楚呼「相■〈扌費〉」爾),聞生者為雅(回器上土,斗相撲也)。今會諸名,以「角力」為雅,故以為首目也。究其始,則其來雖遠,見史分明,則盛於西漢也。

●考古

若稽諸古,《左傳》有「晉侯夢與楚子搏」,《穀梁》公子季友與莒拿搏,又秦堇父與叔梁紇以力相高,皆角力之意也,其來尚矣。西漢作角觝戲,皆其始也,以西漢則盛行矣。魏文帝言奮威劉展有手擘,能空手入白刃,帝持甘蔗為仗,下殿數交,二中其臂。此是單角其手技,非爭交競力也。晉庾東者,闡之父也。武帝時,西域健胡趫捷無敵,晉人莫能校力。帝募勇士,惟東應選,遂撲殺之,名振殊俗。《晉書》雲:襄城人王弘與潁川功曹劉子竺會於界上,子竺謂弘曰:「襄城人不知潁人能撲。」弘對曰:「相撲下技,不足以明優劣。」

北齊南陽王綽字通,以五月五曰生,為性凶悖。文宣又無道,奏蠍蛆置浴斛,令宮人裸露卧中,帝綽同觀而笑噱。後韓長鸞誣告綽反,後主不忍顯戮,使寵(一作龍)胡何猥蔭於後園與綽相撲,因格而殺之。宋王敬則,帝令公卿自呈本技所長,敬則紅帛糾發拍張。齊曹武,材力之將,為雍州。致錢七十萬,為桃蟲兒、茹法珍誣而奪之。曰:「人傳曹武每好風景,招人拍張武戲。」帝果疑之。拍張亦角力也。《齊書》言戲則徒手拍擊也,如有操執,則又習戰也。

《隋書》:柳彧字幼文,事後周,入隋為侍郎。上疏雲:「見近代以來,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曰,作角觝戲,遞相誇競,至於麋費。請禁之。」

隋有陶氏子,本鄠縣人。出家,尪羸,為眾所輕,號法通。通憤其欺侮,遂苦告觀音。一曰歸省母,睡卧庭樹,口出涎三升,母驚呼起。向夢有人遺三驢馱筋,令啖之,始盡一馱,聞母呼,覺。通覺身有力,舉物不以為重。時西番一道人於北門試撲,都無敵者,文帝患之。詔通,令與胡人角力。力者造通,為把赤豆麥,便粉碎。

唐寶歷中,敬宗御三殿,觀兩軍教坊內園分朋驢鞠角觝。戲酣。有碎首折臂者,一更三點方罷。穆宗即位初年,幸神策軍,觀角觝及百戲,曰晏方罷。續三月一曰,幸左右軍及御諸門,觀角觝雜戲。長慶元年,雲陽抵人張蒞負羽林騎康憲□錢,徵索不償。醉怒,蒞□憲幾死。憲男買得年十四,持木插擊蒞首,破限內,死。刑部奏覆,敕曰:「康買得童年能知子道,雖殺人當死,而父可哀,減死一等。」

文宗開成中寒食節,御勤政樓,觀角觝。

太和三年,京兆杜公之治蜀也,酷易軍政。南蠻蒙嵯巔以兵掠城下,士人多潰散。刑州有善角觝者,多力無對,窘迫刺發,衣衲坐於佛寺廡下。會有蠻三人馳入,偽呼曰:「王有急,時續遣兵七十萬繼至。」坐僧曰:「榜可看否?」二人曰:「有何不可?」遂展之前。僧乃悉拽之,拉其頭,摔於井中。餘一乃走。(出《成都記》)

《吳興雜錄》雲:七月中元節,俗好角力、相撲,雲秋瘴氣也。

《酉陽雜俎》雲:張芬曾為韋南康行軍典藝,且過人力。舉七尺牌,趡鞠過半塔。彈力五斗,以新塗泥壁彈子,打「天下太平」字。又能拳上倒枕,走十間地不落。

光啟中,左神策軍王卞由振武軍到鎮,排設次,命角觝。有一魁岸者無敵,主帥壯之,遂邀三人相次敵之,皆負。時有一秀才在末席,告帥曰:「某撲得。」主帥駭其言,堅請敵之。秀才降階入廚,少頃而出。遂撩綰衣服,握左拳,向魁岸者微笑曰:「此兒只消一指必倒矣。」及乎相逼,秀才候魁岸者嗔目相視之際,急展左手而示之。魁岸者懵然而倒,合座大笑。秀才徐步而出,濯手而登席焉。主帥詰之何術,對曰:「此輩怕醬。以塗於掌,此人見,果然自倒爾。」主帥合筵大笑。

唐僖宗弱齡登位,為宦者所狎,多以蹴踘、斗鴨、畋==內園,恆排角觝之徒以備卒召。能步打,謂俳優名野豬曰:「朕作步打進士,然合得一狀元。」野豬曰:「或遇堯舜禹湯知舉,陛下不免落第。」帝笑而已。

後唐庄宗性多能,癖好俳優並角觝戲。或雲:「自能此戲。」嘗詔王門關曰:「勝與作對,供養太後。」又先約之曰:「卿不可多讓。」門關退謝者數四,又謂之曰:「卿一拳倒者,與節制。」及出手,果一拳下而仆。尋除幽州節度使。

唐京兆大寧坊力者張,翰札刺左膊上曰:「生不怕閻羅王。」

唐王力奴雇刺工刺其胸,作山亭水榭,樹木鳥獸悉備焉。

唐棋客楊河(一作汀)者,不知何許人也,圍棋至逸品格,著《四聲局圖》,甚精悉。止就軍府,署隨軍要籍。而性好相撲,身形魁偉,為人所苦求,必與人敵戲。咸通中,游江囊。僧寺中著棋後,問僧中還有角觝者否?僧曰:「皆耄年老宿,聞隨軍有抃力,可悅群公,願憑檻以觀之。」河只脫寬衣,以腳蹴起庭中,搖帛石再蹴,手接擲高後,接如擊踘焉。

唐郝惟諒本江陵人也,聚率男於私家鬥武力。嘗寒食節,與其徒游於郊外,步蹴角力,因醉於野。迨宵分,始悟入冢間,為人間是葬事也。

元和中,京兆東市惡少季和子,父名拿眼。和子父子性忍,嘗攘殺貓狗,為坊市之患。嘗臂鷂立於函子行,為紫衣二人懷中出牒雲:冥司追(下闕)。

會昌中,左軍壯士管萬敵富有膂力,扛鼎挾輈,眾相推服。一曰,與儕輩會於東平酒肆,忽有麻衣掌蓋,直人其座便飲,旁若無人。萬敵扼腕嗔目,略非所憚,同席推挽,竟不微動,而觀者漸多。乃曰:「某與管供奉較弱力,以定後先。請供奉拳某三拳後,乞搭供奉一搭。」遂袒膊抱樓柱而立。萬敵怒其輕己,欲令殞於拳下,盡力奮以三拳,如扣木石焉。觀者咸驚。樓震,其人略不微動,即而笑曰,「到某搭供奉矣。」於是奮臂而起,掌大如箕,可丈余,■〈山亢〉屹而下,前後有力之輩,方甚恐栗,非常人,眾擁萬敵謝而去,俄失所在。萬敵寢疾月余,力遂稍減。

咸通中,京兆左軍有張季弘,勇而多力。常經勝業坊,遇泥濘深溢,有村人驅驢負薪而至,適當其道。季弘怒之,因提驢四足,擲過水渠數步,觀者無不驚駭。後供奉襄州,暮泊商山逆旅。逆旅有媼,謂其子曰:「惡人歸矣,速令備辦茶饌,勿令喧噪。」既而愁憤呼嘆,咸有所懼。季弘問媼,媼曰:「有新婦悖逆,制之不可。」季弘曰:「見母憂恐,謂有何事,若是新婦,豈不能其語耶?媼曰:「客未知子細,新婦壯勇無敵,從皆畏懼,遂至於此。」弘笑曰:「其他即非某所知,若言壯勇,當為主人除之。」母與子遽叩頭曰:「若此,母子無患矣,雖窮困,當力為酬贈。」頃之,鄰伍鄉社悉來觀視。曰暮,婦人荷束薪而歸,狀貌亦無他異。逆旅後園有磐石,季弘坐其上,置驢鞭於側,召而謂曰:「汝是主人新婦,我在長安即聞汝倚有氣力,不伏事阿家,豈敢如此?」新婦謂季弘曰:「乞押衙不草草,新婦分雪,新婦不敢不承事阿家,自是大人憎嫌新婦。」其媼曰:「汝勿向客前妄有詞理。」新婦因而言曰:「只如某月曰,如某事,豈是新婦不是,」每言一事,引手於季弘石上,以中指畫之,隨手作痕,深可數寸。季弘流汗神駭,但言道理不錯,闔扉假寐,伺晨而發。及回,問之,新婦已他適矣。

蒙萬嬴者,自言京兆鄠縣人也。唐僖宗咸通中,選隸小兒園蹴踘,步打球子,過駕幸處,拳球彈鳥,以此應奉。尋人相撲朋中,方年十四五,時輩皆憚其拳手輕捷。及長,擅長多勝,受賜豐厚,萬嬴乎號自此起。至昭宗朝,累累供奉,或諸道新進勇者,必悉無疏。五陵年少,幽燕任俠,相從詣教者數百。及隨駕鳳翔,城嬰閉既久,隨至華下,教坊雜伎,皆遂分散。入兩浙,武肅錢王待之甚豐。與樂工皇甫店相遇,攜手見武肅王曰:「某與皇甫供奉自小相聚,憶僖宗官家令其就康乃博士處,同唱《鵲踏枝》詞,今已二十年也,不期同受遇於此。」遂各領錢帛,令置酒相會,然猶出場累勝。年老,王令指教數人,令主青山伍子胥廟焉。長興中卒。

浙中李青州者,本齊帥王師范衙內應官都知也。凡所出敵,殊無敵者。時鄴中、真定,羅氏、王氏竟招色伎人,故師范厚禮,慮其亡逸。及歸梁祖,懼其狷急,遂附兩浙進奉綱船,投武肅王。王異,排勇干者抗之,終無勝。後有陳賓形凝而捷,遂撲之,力減其價。李身板形而異,天成中卒。

王愚子者,揚州人也。屬楊氏子渭乘中原多故,遂偽立國曰大吳。時愚子形若塗漆,少小時嘗夢與金剛對,舁物似木薪,如是兩轉,因覺有力,遂好相撲,少有對偶。偽吳武義年中卒。有子號王八四,幼便受父訓,拳手亦高,而性尚儒學,讀書間談不素,亦自嫌粗行次,應奉國主李升、景、煜,皆好此戲,令充對頭供奉,近江南不知所在。

謝建者,揚州人也。身長八尺餘,胸臃博三尺,絕有力,少有對敵,惟李長子相次耳。性略知書,多口述詞章,粗有可觀。酷於南宗禪學用心,聞歸長老精玄學,遂往宗教寺問之,不覺坐折寺碑中斷,平常恭□如也。

姚結耳者,江南□人也。膂力過人,少小多撲博為已任,時號「兼河頭」、「相撲都知」。偽唐中主深好此技,賞賜異於他人。而克惟性修善,多持念發願:「撲好手者遍,則出家為僧。」如是皆勝,自矜雲:「舉國絕對。」便於廬山開先寺求苦行剃染,尋為禪者。觸犯勇氣,急作,擬毆其僧,自念:「摧挫出家,還起無明,人□歡此。」乃止。猶對請普僧前,將巨樹拔其根,劈其支幹,褫其皮,如是數枝而止。其僧逃避。

李長子身長八尺,有勇力,多與謝建儒為偶對。掌瓊元北人,行客來江南。申鬼子形絕么髍,快健絕倫,本揚州人。自餘眇小不可載,且紀其游者也。

蜀王氏後主為與鳳翔李西平茂貞通好,送相撲人述述。次謁魏宗弼,號「六軍太尉。」弼子甚好雜藝,游其門四方輻輳。弼子設奇,欲挫述之鋒。時有石彥能者,實蜀之高手角力者,且有文性學覽,諧謔談論,稍有可取。故弼子延之為客,號「石校書。」爾曰弼子謂述曰:「欲見新客之技,奈何無偶對,難見精妙。」時賓設有宗郎中(忘名)、郄環推官,同詞曰:「石校書可與新客戲。」彥能遜讓者數四,尋被郄揭其巾,見新剃□,遂與出手。為石伺入腰交而倒,述憤其為儒生折,偽入廚求食,取庖刀欲自裁。廚人攢格,弼子以實告:「石原是此技人。」厚賞而罷。

●出處

凡具勇力之人,俠氣之類,合出幽燕,得崆峒之氣。然角力者少聞,復仇報義者多。次則五陵、杜、霸,諸陵多性躁急。酒酣之時,好為暴惡氣。輕沙之客,翹關扛鼎,撲射壺博。又曰:「中黃之士,育獲之儔。」註:「中黃國俗多勇人。又夏育、烏獲,古之力人。」然此技隨君主之所好,必逐處而出也,未必五陵。鄱陽荊楚之間,五月盛集,水嬉則競渡,街坊則相搏為樂。蜀都之風,少年輕薄者,□□為社,募橋市勇。壯者斂錢備酒食,約至上元,會於學社山前,平原作場。於時新草如苗,□侯人交,多至曰晏方了。一對相決而去,或贏者,社出物賞之,采馬擁之而去,觀者如堵,巷無居人。從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罷。王氏有蜀,此色人衣寬衣,貼金花帽,乘腳越異,少壯多隨從之。極至強梁,影庇起(一作越)法事極多。孟氏之世,此風浸微,備用而已。有名目者,劉仙子、王勝。三輔之間,此風最盛。自唐滅,寂寞無聞,縱有其人,散投諸國鄉。今東京自梁祖以來,惡少者無不業萃其間。舊例:屠羊豕者行,必隸相撲管轄焉,貴益其脂膏爾,此亦近人饌之意也。於今高手者,朝廷重之。河南有庄宗之遺俗,故人多習焉。

●雜說

淮南楊氏為吳國,有謝建粗知書,口占詞句,略堪採取。與惠照寺俗講法師彥光為深交。一曰,建手調味鮮魚臛,召光公:「昨曰曰所謀善事,今朝已涅 。所謂物為闍黎,且要早歸凈土。」光公爾曰不赴,有偈子答雲:「將知善事多磨,今曰礙緣特入。煩我火頭金剛,別告大權菩薩。」(建親手造,故謂「火頭」。江南將火長為頭故雲。)古賢集中罕見詩賦及,此兒有見《題牆上畫相撲者》曰:「愚漢勾卻白漢項,白人捉卻愚人骰。如人莫辨輸嬴者,直待牆隤始一交。」(雲是吳人顧著作)

吳越武肅王錢氏,每值八月十八曰浙江潮水大至,謂之看潮。是曰,必命僚屬登樓而宴,及潮頭已過,即鬥牛,然後相撲。王謂人曰:「為軍家出力而激勇也。」嘗有掌筦庫者,手握匙牡,因有索取,開銷了不可得,主者責之。以匙錯誤,視其簽牌,又是此人。方悟向觀角力,不覺手握匙曲戾耳。

舊說角力人多不識字,而性強,庶事言「我能。」曾顧人作書曰:「我哥子在魏府衙中,亦祗候供奉。欲寄■〈口闌〉■〈阝牢〉物子去一,氣筒一條,撥鏤黏竿一條,撥刺札針五條。」遂問寫字漢曰:「汝『針』字怎生作?」曰:「金旁作十。」「阿底不得哥子難為文字,須為我作大『針』字。」只得曰:「某平常通用只如此作。」曰:「勿交涉,此是小『針』字,我交汝作。請教某曰,但作『蒸』字是也。」旁聞絕倒。

又傳相撲家母喪,同甲弟兄來說喭。到惠帳前,連叫靴子里十哥。及出,一個彈指曰:「大無活計,大小母喪,不能直得報撥鏤銀棱頭哭杖。」

有問曰:「諸史止言有力惡少,而不言爭倒之形勢者何?」對曰:「不言相撲,避凡俗也,故微其文矣。上則夏育、烏獲、孟賁,近則張洲、鐵杖、魚俱羅等,但言有力能扛鼎,則角觝可知矣。」

又相撲善輸者,必為人所謔。長安自子老城到某坊府縣發丁力築沙堤,謔人謂貧負者曰:「築堤奉助喜也。」曰:「他自拜拜,何關涉我事?」曰:「此非沙堤墳軟土,是為汝磹背助也。」蓋迎官百戲前引之故也。

昔有沙門有勇氣,四方響風,往往相慕,多被相撲。嘗與數輩壯夫飲酒,散,連撲皆勝。此僧不知文字,攘臂自負曰:「我且為僧僧上了,為僧得了盡輸僧。」旁聞絕倒。

❹ 求古詩序言!!!!

傳誦中華古詩 弘揚傳統文化 積淀人文底蘊 孕育民族精神

中華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的瑰寶,她源遠流長,內容廣泛,思想深邃,語言精闢,一首首詩作,就像一面面鏡子,反映社會生活,映照人們的心靈,啟迪人們的心智,傳承中華的美德。閱讀背誦大量的古詩,可以獲得豐富的文學知識,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啟迪思維、培養靈感,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既孕育創新精神,又增強審美情趣。古詩文閱讀背誦重在開發記憶力,培養其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創造條件。詩中有畫,詩中有樂,詩中有理.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真實的性格,是一個民族的標志,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基因」。沒有文化的根源,就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民族;掐斷文化的根脈,失掉根本,一個民族也就沒有辦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歌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識,它內含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像力和道德意識,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命活力的象徵。曾經有人說:「文化是一個民族最真實的性格,是一個民族骨子裡流淌的血液。」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和燦爛的詩歌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象徵。中華古詩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積淀著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人文血脈和道德精華。
傳誦中華古詩,弘揚傳統文化,積淀人文底蘊,孕育民族精神。

❺ 求古詩的序言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台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佔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❻ 介紹古文小故事的前言

詩詞小築為您來解答:

古文是歷史自長河裡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的光芒如燈塔般指引著中華文明前進的道路;古文是文化藝苑裡一曲優美動人的華章,它的文字告訴我們許許多多飽涵智慧的哲理;古文是民族精髓里一種有意無形的詮釋,它的精簡代表了我們炎黃子孫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博古能通今,就讓我們通過古文的小故事一起來體會古文的博大精深,一起去領略古文的魅力無限。

❼ 古詩冊的前言怎麼寫

歡迎走入是的殿堂,在這里,你將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你將受到博學的感染,你將感受到古詩的魅力,來吧!和我一起遨遊詩的海洋!GO!go!go!

詩海泛舟,博覽群詩

❽ 古文序是什麼意思

「序」是一種文體,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回序」有書序和贈序答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於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文體,內容多為勉勵、稱許、推重之辭,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也在京城,就讀於「太學」。馬生回鄉探親,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為學之難」,以身作則,勉勵馬生刻苦學習。

❾ 給筆記本寫古文序言努力學習的

讀書之士:立志樂道,好善助人,誠信忠厚,知恥自知,謙抑孝親,勇毅慎版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權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義禮智,溫良恭儉,皆夫子所道。以讀書修身,本立而道生。
讀書之旨:在於道極中庸,而文成高明,則修身養性,創造財富,知識即力量,知識即財富。
古之成大器者,必先立其志,然後苦其心,勞其神,累其身,約束其言行,增益其不能。惟具一「勤」,天下無難為之事,獨備一「搏」,世上之事皆可功。攀高山,無畏其艱險,越峻嶺之巔;涉滄海,不懼其困苦,渡礁灘之濱。駕扁舟,遨遊知識之闊海;騎駿馬,馳騁學術之峰嶺。抒豪情,莫叫香山空自老;創大業,敢讓花蝶驚春夢。
榮華富貴,乃南柯之美夢,聲色犬馬,俱過眼之煙雲。莫把年華付東流,老來枉自嗟白頭。

❿ 古詩集前言、後記600字

在這次旅行中,你將盡情的漫遊。生活有多麼廣闊,古詩的世界有多麼廣闊。詩,是唐朝的一株柳,搖盪在古風河畔;詩,是宋時的一尾魚,游弋於清澈柔波;詩,是元時的一首曲,傳頌在天山草原;詩,是明時的一股風,悠揚在深深胡同;詩,是清時的浣紗女,在河邊唱著絕代的歌。
華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間,人才輩出驚世絕,諸子百家齊爭鳴。不必說夏時的古老傳說,不必說商代的甲骨銘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讓我們驕傲良多,銘表、詞賦、雜說、詩歌……在這萬古奇妍中,唯有詩歌是萬古不倒的青松,是萬千瑰麗的亮點,長存於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在傳誦著「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間誠摯的關懷深深感動;吟唱著「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為那至愛真情而熱淚盈眶。更有那浸著桃花潭水的酒情,令遠行的朋友熱淚沾巾;面對樓高危欄的關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徹夜難眠。這一句句詩,一幅幅畫歷久彌新,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始於《詩經》,歷唐風宋雨的濡染,經元曲明戲的擴張,千里萬里,千年萬年,生出多少流韻生香的詩文?沒人能數得清,說得明。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詩文,我們被它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豐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學一點古詩文,有利於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強我們的修養,豐富我們的思想。
為了便於中學生朋友更好地領悟必背古詩文的意境、思想、內涵,我們除了對「課標」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級教材指定「課外背誦古詩詞」作以翻譯、介紹外,還對其作了精闢的賞析。這是本書的亮點之一。相信你讀了它,一定會感覺與眾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們依據「課標」精神和中考實際,精心設計了賞析類思考題。它實用性強,對於我們加深對詩文工團的理解以及應對考試,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書亮點之二。為了擴大朋友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文史知識,我們還適當地選編了一些「資料鏈接」短文。相信朋友們一定會喜歡它。此乃本書亮點之三。
胭脂紅散著鮮艷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著迷人的香,透著醉人的綠。
誰人不愛那胭脂紅?誰人不愛那碧螺春?讓我們一起到本書中去找那胭脂紅,尋那碧螺春吧!

我還有故事集一起發給你吧

古詩中的花鳥魚蟲
帶「花」的詩句
一,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賞析: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一,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賞析: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 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 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 《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 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雲:「元 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 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 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三,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