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十一五成果展示前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十一五成果展示前言

發布時間: 2021-03-23 17:47:01

⑴ 十一五的輝煌成就以及十二五的展望

回顧「十一五」成就,展望「十二五」規劃過去的五年,極不平凡。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從明年開始,我們將進入「十二五」時期。「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
本報從今天起,開辟《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專欄,突出報道「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經驗,以及「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思路、重點。

五年一個刻度,中國躍上新的台階;五年一個單元,中國站在新的起點。此時此刻,國內外眾多探詢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下一個五年,中國的面貌會有何樣的改變?人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為完成這些改變、達成這些變化,中國又將作出什麼部署和調整?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的中國勾勒出一幅科學發展、國強民富的路線圖。
一個主題:科學發展
——「一個巨變、四個不變」,是判斷中國走向的邏輯起點,也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時代背景
10月23日,在韓國慶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達成協議,超過6%的投票權將從歐洲發達國家轉向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金磚四國晉升十個股東行列,中國的份額升至第三位。國際輿論評價說,這是一次歷史性大改革,股權結構的變化預示著國際經濟秩序的調整。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前不久,一場規模不大的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歷史與現實不期而遇,讓人心生感慨。
中國已經今非昔比。新中國成立60多年,大致以5年為一個刻度,中國不斷躍上新台階。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國家面貌天翻地覆。
即將過去的「十一五」,同樣是一個濃墨重彩的「歷史單元」。
縱向看,這是中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抗擊頻仍的重大自然災害,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從2006年到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又實現了10.6%的增長。
橫向看,這是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的五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在世界率先實現回升向好,經濟總量繼超過德國之後,今年有望超過日本,坐三望二。中國「體量」舉足輕重,中國「動向」舉世矚目。
這個時候,關於中國的未來走向,國內外有各種各樣的議論和估量。有人說,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不是發展中國家。有人問,國際形勢復雜多變,21世紀頭20年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是否還成立?
中國的方位到底在哪裡?這是一個重大的認識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
「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作出堅定的回答。
這份堅定,源自對天下大勢的清醒判斷。經過幾十年飛速發展,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中國家的屬性沒有變。同時,國內外環境總體上有利於發展,中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態勢沒有變。這「一個巨變、四個不變」,是判斷中國走向的邏輯起點,也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時代背景。
「一個巨變」告訴我們,經過改革開放的探索和實踐,中國找到了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今後還要沿著這條道路堅定地走下去。
「四個不變」催促我們,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總開關」,必須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奮發有為。
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振興來說,機遇並不常有,機遇來之不易,機遇稍縱即逝。21世紀的頭一個10年,我們抓住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21世紀第二個10年是前10年戰略機遇期的直接延續。第二個10年,中國將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國際地位也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雙重歷史使命,註定中國要發展,中國要大發展。
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道理。這些年來,一輪輪經濟的過熱與過冷,一次次自然的施威與重創,考驗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中華民族的承受能力,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質與量、快與好、物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調整前進的航向。
人們不會忘記,2003年在抗擊非典疫情等一系列事件之後,中國上下對於發展問題的思考。就在那一年,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讓人們對發展這個時代課題有了全新的認識。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此後的幾年,科學發展觀的認識不斷深化,內涵不斷豐富。
2005年,「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2007年,科學發展觀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寫入黨章。此後,按照十七大的戰略部署,從2008年9月到今年2月底,全黨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科學發展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把科學發展作為主題,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來,標志著對中國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升華。
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到「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從「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規劃對「十二五」的目標設計、戰略部署,貫穿著科學發展理念。
一個主線:轉變方式
——繼30多年前的歷史性轉折後,再一次作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抉擇,由此開啟由大國通向強國的大門
在當代中國,5年這個時間刻度似乎具有特別的意義。人們習慣用5年來丈量既往,用5年來謀劃未來。於是,5年便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歷史單元」,成為衡量共和國發展與進步的標尺。
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毛澤東曾急切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54年後,「十一五」行將結束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大飛機的研製取得重大進展,翱翔藍天為時不遠。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顯示,全世界大概500種工業產品中,220多種產品產量的「世界第一」屬於中國。
放在以往,這樣的消息肯定會讓人熱血沸騰,而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後,當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日益凸現出來,中國人開始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冷靜、審慎地看待這些「世界第一」。
同樣耐人尋味的是,當經濟總量有望躍居世界第二的消息傳出,與國際輿論鋪天蓋地的熱議相反,中國的反映相當低調。在例行的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的經濟總量看上去較大,但仍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外交政策不會因為GDP的增長改變。
這不是故作低調,而是實話實說。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分析,在日本的GDP構成中,個人消費占近六成,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進出口拉動。日本近六成出口為高附加值產品,而中國出口產品相當部分是加工貿易,「設計和利潤留在歐美日,意義有限的GDP和能耗留在中國」。
高速奔跑了30多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國家現代化「賽程過半」。同時,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消費嚴重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發展方式面臨挑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發展方式的弊端更是暴露無遺,而發達國家意圖在「後危機時代」搶占發展制高點的戰略布局,向中國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就不能從大國變為強國,也就很難走完現代化的「後半程」。
近年來,從 「十一五」規劃提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2009年底經濟工作會議作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的重要判斷,黨中央不斷發出「加快轉變」的號令。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十二五」規劃建議又作出了新論斷,提出了新要求。
擴大內需提升到戰略位置;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用一個專門章節部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細讀規劃建議,會發現「轉變」的主線「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轉變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變革,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對此,規劃建議作出了全面部署: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是一個由導向機制、協調機制、實現機制、操作機制和動力機制所構成的系統工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30多年前,中國選擇了改革開放,由此演繹出一段世界發展史上罕見的時代傳奇。今天,面對現代化之路上的又一個十字路口,中國堅定地選擇轉變發展方式,站在新的台階上開啟了由大國通向強國的大門。英國《每日電訊報》評價說,這一轉變有可能繼中國30多年前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再一次讓中國的發展釋放出更大的活力,影響將遠遠超過5年的范圍。
一個重點:改善民生
——順應人民新期待,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強國」與「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進
再大的數字除以十三億,也會變成一個很小的數目;再小的問題乘以十三億,也會變成很大的難題。簡單的數學計算,對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國情作出了透徹的解答。
一組數據擺在面前: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的GDP總量達到1.33萬億美元,當季超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尚不及日本的1/10;人均收入約3600美元,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史證明,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門檻後,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一方面,國家財富和國民財富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帶來物質和精神的更高需求,經濟發展空間尚大。另一方面,如果不及時調整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製度,就有可能陷入增長乏力、矛盾激化的「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阻滯現代化進程。
一個事實無法迴避: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空前躍升,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與此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會建設相對滯後,社會問題明顯增多,「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正視問題方能找到應對之策。近年來,民生問題被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建設步伐加快,民生改善收效明顯。「十一五」期間,農業稅徹底取消,幾千年來農民交納「皇糧國稅」成為歷史;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全面實行;全國23%的縣啟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一項項惠民政策的出台,一個個民生工程的實施,以及汶川、玉樹等一次次天塌地陷中的不拋棄、不放棄,讓「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等等帶著溫度的詞彙,烙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規劃建議強調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兩個「更加註重」,與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一起,闡釋了科學發展的基本原則,表明社會事業和問題民生將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通過發展經濟,把「蛋糕」做大,也要通過收入分配製度的調整把「蛋糕」切好。規劃建議提出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一個國家財富分配的方式,不僅關系經濟發展,而且關系社會公平正義。收入分配製度的調整,將是一個復雜的利益博弈和社會變革的過程,既要量力而行,也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盡力而為。規劃建議強調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讓人民創造的財富更好地為人民造福,讓人民賦予的權力更多地為人民謀利。
「這是一個民生色彩最濃重的五年規劃」,「『十二五』時期,中國將走向『民富時代』」……五中全會後,「轉變方式」、「關注民生」、「從『國富』到『民富』」等詞語頻頻出現在眾多外國媒體上,成為觀察中國走向的關鍵詞。
實際上,「國強」與「民富」本來就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細讀規劃建議,人們發現,科學發展的理念浸潤其中,對「國強」與「民富」的追求交融在一起。擴大內需戰略中,突出了「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一方面是出於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又是為了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中,重點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同時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村公共服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提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同時又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在制度上保障農民工權益……透過規劃建議的字里行間,我們看到了「物」,更看到了「人」,看到了物與人的有機統一、「國強」與「民富」的內在一致。
因此,「十二五」規劃將是一個「強國」的規劃,也是一個「富民」的規劃,「強國」與「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進。
說到底,中國共產黨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將國強民富的使命擔在肩上,把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正是由於政黨信念與國家發展、人民命運高度統一,億萬中華兒女始終跟定共產黨,與祖國風雨同舟、休戚與共。也正因為如此,國強民富始終是當代中國的時代強音,並將穿越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當下,一段新的征程正拉開帷幕。
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這三個時間節點疊加在一起,分明讓人感到天地轉、時光迫、只爭朝夕。
「十二五」是關鍵時期,也是攻堅時期。五年以後,再度回眸,綜合國力必將躍上一個更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必將得到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將打下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礎……
一個個光輝燦爛的前景在向我們招手。一道道考題,等著我們回答。
從2006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長。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也在穩步推進。與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十一五」前4年,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年均降幅為4.15%。
○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已提前實現

○ 我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細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南向北、從東到西,一個個被圈定,一步步在展開。2009年以來,12個區域規劃先後上升到國家層面;中西部和東北的經濟增速一舉超過東部,與全國經濟增長的差距在縮小

○ 國家把越來越多的財力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分別為10.2%和8.3%

從「十五」邁進「十一五」的門檻時,我們不僅對中國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更對發展的道路充滿期待。因為,我們站在了科學發展的新起點上。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五年,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戰勝重重困難奮力前行的五年。走過五年,我們科學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步履更加堅定

以調結構為主攻方向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安世銀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調結構為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調整三次產業結構。遵循產業演進規律,大力發展和提升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使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這不僅是實現經濟發展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的必然選擇,而且有利於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大力調整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其中,應重點推進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調整,降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所佔比重,並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改造使其大幅度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推動製造業企業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發展,擺脫以往過多依靠高投入、高物耗、高能耗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努力以較低的投入帶來較大的產出。在第三產業,應在鞏固提升傳統服務業的同時,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度高、就業帶動力強和增值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重要的戰略性服務業,如現代物流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等。在第一產業,應加快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推動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由傳統分散經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
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經濟率先發展起來的地區應優先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欠發達地區應根據本地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等,既重視對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有效承接,又重視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及適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等。特別需要重視的是,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絕不是簡單的產業復制,更不能是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遷移,而是在轉移中進行適應性改造、在承接中實現發展水平提升。
加快調整企業組織結構。企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應在規模經濟特徵明顯的產業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推動企業兼並重組,實行強強聯合,走集團化道路,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規模競爭格局,避免重復投資、過度競爭。應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推動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改變過多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物質資源消耗進行低水平競爭的局面,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創造條件,逐步從主要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向主要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並重進而向主要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從主要生產初加工產品向主要生產深加工產品轉變,從主要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向主要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轉變。同時,高度重視品牌建設,推動從一般產品結構向品牌產品結構演進。
引導消費結構調整。近年來,我國居民以住房、家用轎車、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教育、保險、醫療、文化、家政等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新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這是居民消費結構演進升級的體現,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將日益增強。因此,應密切關注居民需求的新變化,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適應消費需求結構的新變化。同時,重視研究中低收入消費者的需求,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延長傳統產業生命周期。調整消費結構,必須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特別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控制物價不合理上漲,促進居民持續增收;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優化居民消費結構,帶動產業結構演進升級,引導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調整對外經濟結構。應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市場需求結構的新變化,需要我國積極調整對外經濟結構,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進一步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在繼續鞏固和發展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市場,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實施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應該看到,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圍繞發展低碳經濟展開的國際競爭會進一步加劇。我國應通過技術創新特別是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培育低碳產品品牌,以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新變化,並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國際論壇:不為干擾所惑
人民日報10月27日刊發署名「鄭青原」《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一文,這是難得一見的好文章。文章回答了幹部群眾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種種關切,闡發了我國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所遵循的原則,讀後使人豁然開朗。在這樣一個關乎百姓福祉、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上,保持清醒頭腦,不為干擾所惑,至關重要。
鄭青原文章以大量的事實縷述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成果,從領導體制到行政管理體制,從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到加強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親歷並切身感受到的。我們不應該忘記,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恰恰是從政治體制改革開始的。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實行黨政分開、政企分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可以說,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改革全面推進。任何對中國不抱偏見的人都會看到,今天的中國,民意表達渠道更加通暢,決策機制更加科學民主,行政管理體制更加規范,和幾十年前相比,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多方面實質性的進步。
然而我們也看到,這些年來,圍繞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一些人糾纏不斷。中國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包括自然災害,總會被借題發揮,否定中國的政治體制,否定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一些善良的人們往往被種種「民主政治」的漂亮字眼所迷惑,但一件件匪夷所思的指責使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真正關心中國政治發展的是中國人,而不是什麼別的人。中國的政治進步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某些人不是沒有看到,而是不願看也不想看。在他們那裡,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團結穩定、快速發展的中國不符合他們的心思和他們的利益。只要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繼續向前推進,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繼續提升,這樣的干擾就不會停止。
對中國的政治發展,不少人善意地提出意見建議甚至批評,我們會擇善而從。但對那種別有用心的雜音和噪音,我們絕不會為其所惑。正如鄭青原文章所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全面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樣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某些人所期望的「改革」是完全不同的。鄭青原文章鮮明地提出了我們的主張,這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二是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改革就會走上邪路;沒有積極穩妥的推進,就會付出不必要的代價,毀掉來之不易的團結穩定、持續發展的大好局面,無法實現國家振興。
我們從來沒有否認我國的政治體制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我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但是縱看歷史,橫看現實,我們更深切地認識到,中國實行什麼樣的制度、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取決於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歷史文化條件,也必須符合中國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國家復興戰略。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循序漸進、扎實推進的方針。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根本體現和堅定信念。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某些人還會挑起種種事端,不斷打出各種「民主政治」牌,「忽悠」中國百姓,詆毀中國政府。但不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會集中精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⑵ 十一五成果,十二五規劃。

十一五成果

編者按 「十一五」正漸行漸遠。這是「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聯合出現的五年、是新農村建設扎實推行並取得喜人成果的五年、是在國際金融風暴下逆風飛揚創造發展奇跡的五年、是跨越新中國建立6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歷史性節點的時刻、是遭遇歷史性自然災害堅強振奮自救的五年……

「十一五」即將以堅定果敢的步伐走過了屬於他的歷程,他身後是一連串坎坷的道路和努力的腳印。這是中國改革路上不可磨滅的一段道路,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背影。在前幾天的「今日談」中,我們綜述了「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民生五年」等重要話題;今天,半月談網為您打開「十一五」改革啟示錄……

「十一五」改革發展成果突出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最近開展的專家問卷調查顯示,79.10%的專家認為「十一五」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56.78%的專家認為在局部領域有所突破。

「十一五」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地實施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投資消費增長趨於協調,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改革開放積極推進,就業持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總體良好。

「十一五」時期,我國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進展,反金融危機取得明顯效果,單項改革有明顯突破。特別是農村改革使農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十一五」時期被譽為「民生五年」。

部分改革仍進展緩慢

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制約經濟平穩運行的矛盾和問題還不少。在一些領域改革進展仍然緩慢,改革任務仍十分艱巨。因此,必須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未雨綢繆、把握時機。

例如,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仍沒有得到扭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所強化,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步履緩慢。主要表現在結構性問題突出,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尤其是在反危機的特定時期,以投資為重點的刺激政策成為保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客觀上導致發展對改革的依賴程度在下降,制度變革促進發展的空間在壓縮,包括投資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在內的結構性問題沒有明顯改善。

總體而言,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有實質性改變。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例如,以追求經濟總量為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途徑,以土地批租和發展重化工業項目為主要特點,以行政干預和行政推動為主要手段等等。在內外發展條件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十二五」發展方式轉型與變革的任務更加艱巨。

在部分領域改革取得突破進展的同時,一些涉及多部門的綜合性改革成效不大。例如,壟斷行業改革滯後;財稅體制改革未能如期啟動,積弊日增。另外,行政體制改革滯後,尚未有大的突破。大部門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還處於職能調整的階段,中央與地方關系仍未得到理順,創新體制的運行效率並未有明顯的提高。

以二次改革推動發展方式轉型

轉型需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擴大內需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強調社會公共需求轉型,構建適合我國特點的發展型社會體制和政策體系;需要強調政府轉型,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當前,發展方式轉型面臨許多結構性問題。一是體制與政策的矛盾。在反金融危機中,政策調整很到位,及時地推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但相應的一攬子改革尚未順勢推出。二是體制與體制之間的矛盾。比如投資消費失衡的突出矛盾,既有市場體制缺陷的原因,也有社會體制不健全的原因。三是政策與政策之間的矛盾。上下級政府間、政府各部門間政策打架的情況很多。

因此,只有推動結構性改革,發展方式轉型才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例如,要擴大消費,構建消費大國,需要盡快啟動國民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適應城市化時代,就需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解決公共產品短缺問題,需要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等等。

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需要盡快啟動第二次改革。第二次改革與過去30餘年的以單項突破為特徵的第一次改革相比,是一攬子的綜合改革措施。第一次改革,我國總體上還處於生存型階段,主要挑戰是解決溫飽問題,基本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次改革,我國開始進入發展型的新階段,促進人的自身發展成為改革的主要挑戰,基本目標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基礎。第一次改革,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落後的問題,是社會產品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第二次改革,面臨的是內需嚴重不足的突出矛盾。第一次改革,主要是在經濟領域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在很長時期內把轉變經濟總量增長方式作為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二次改革,需要推進包括經濟體制、社會體制和行政體制等在內的結構性改革,以實現公平與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目標。 改革全局對政府轉型的依賴性全面增強

「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方式轉型的主要挑戰不是經濟社會本身,而是政府轉型與政府決策,新階段改革發展全局對政府轉型的依賴性全面增強。

概括而言,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關鍵在於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關鍵在於強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體制中的基本責任;解決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關鍵在於確立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解決公共治理建設滯後的矛盾,關鍵在於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推進發展方式轉型的主要目標是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基礎是消費主導,政府主導型的增長方式弊大利少,非改不可。

「十一五」行政體制改革沒有大的突破,重要原因在於從中央到地方的公共職責分工體制和與此相關的財力配置問題並沒有解決好。目前,基本公共服務立法滯後於整個公共服務體制建設,主要表現在立法層次低、各級政府法定責任界定不清楚,難以體現公共服務供給的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

因此,政府轉型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使各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上職責明晰化、法定化。應當盡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評價體系,將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與幹部選拔和任用相聯系,為建立一個以基本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要探索建立公共服務監管體制。城鄉、地區、不同社會群體公共服務供給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現行的監管體制並不對此問責,所以,在進行大部門體制改革的同時,應設置具有獨立性、權威性、專業化的公共服務監管委員會,並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監督機制。

「十二五」要以政府轉型為主線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范圍、權力運作方式、利益配置結構、責任和義務等明確下來,逐漸使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進一步制度化;要探索建立各級政府事權與財力平衡的體制,按照政府間財政能力均等化的要求,實現由層級財政向轄區財政的轉型;以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為重點,建立轄區財政能力均等化機制,強化省、市兩級財政的轄區責任,保證縣級財力。

要按照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推進行政區劃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行政上的「省直管縣」;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執行權,建立執行機構,強化監督權,成立獨立的監督委員會。要以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為重點完善公共治理結構,一方面,正確劃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使政府的職能嚴格限定在市場和社會解決不了的領域,使政府能夠集中精力履行公共職責;另一方面,有效地培育微觀經濟主體和社會組織,發揮企業和社會組織各自的比較優勢,從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社會和諧創造基礎性的制度條件。

以積極的社會體制變革緩解經濟增長壓力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十一五」時期,中央實施了一系列新的社會政策並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存在著分配結構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等問題,這是形成「國內消費不足、產能相對過剩」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國幾億農村人口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潛力引人注目,被認為是全球經濟版圖上少有的一個亮點。這個潛力的釋放,將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率從最高點1983年的32.3%,在「十一五」時期的2007年下降到最低點9.1%,24年下降了23個百分點,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長期缺失嚴重抑制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慾望。

因此,化解經濟壓力,不僅要調整經濟政策,也要進行社會變革。短期內,採取積極的社會政策,穩定市場、擴大就業,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救助,防止經濟壓力與社會問題的雙向傳導;中長期,需要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加強公共服務體制建設,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形成拉動消費需求的重要制度保障。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矛盾與沖突常態化已成為社會現實。因此,應當建立「安全閥」機制,將其作為保持社會彈性、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公共產品,成為「十二五」時期社會治理變革的重要舉措。其核心就是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衡的機制,即在承認利益分化的基礎上,在公平的原則下,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構築有效的談判溝通和意見表達的平台。(《半月談內部版》2010年第10期/文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來源:《半月談》)

十二五規劃

http://ke..com/view/2192926.htm

⑶ 「十一五」規劃的成就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全國人民的翹首盼望與熱切注視下,「嫦娥二號」沖破夜空成功發射,從而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二期拉開了序幕。那一瞬間,對於錢衛平和他的同事們來說,心中奔涌的不僅僅是欣慰與自豪,更多的是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為2007年「嫦娥一號」、2008年載人飛船以及如今「嫦娥二號」任務測控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在「十一五」期間的飛速發展。而這不過是近年來我國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一個縮影。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國在「十一五」時期宏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總量躋身世界前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新型工業化道路引領中國工業實現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改善。更令人驚喜的是,在收獲這些成就的同時,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也取得積極進展,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標都實現了或者超額實現了。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經濟依然取得高增長,非常不簡單。」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評價說。

可以說,「十一五」的五年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夯實基礎的時期,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

奮進的五年:在國際金融危機與自然災害的雙重挑戰下,中國經濟再次實現新跨越

讓我們先看一組數字的對比——

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根據規劃,「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為年均增長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雖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國GDP已實現年均增長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個百分點,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個百分點。而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長。專家預計,今年全年中國經濟的增速應不低於9.5%,這意味著「十一五」期間經濟年平均增速超過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也將超額實現。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一高速增長是在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世界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以及國內一連串自然災害的雙重挑戰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經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澇災害等突如其來的嚴重自然災害,也令經濟運行一次次承受嚴峻的考驗。從當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經濟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以及接連不斷的各種重大挑戰,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出台並實施了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從而使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實現8.7%的增幅,超額完成「保8」目標。在世界經濟一片慘淡之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僅僅是經濟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2009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8.5%,比2005年上升3.6個百分點。進入2010年,這一格局再次被重寫:二季度中國GDP超過日本,從而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不僅如此,2009年,我國外匯儲備和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4萬億美元和6.9萬億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種工業產品中,220種產品我國產量世界第一,裝備和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當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2072.7億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從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額從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對挑戰和考驗,中國經濟再次實現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節能減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有望全部實現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但粗放式發展也帶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並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並明確規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標之具體、約束性之強在以往10個五年規劃中不曾有過。這些指標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內涵,也對增長的質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規定,體現了政府對由量到質的科學發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總結和介紹「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情況時表示,為實現「十一五」目標,我國在結構節能方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第二產業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在淘汰落後產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共淘汰小火電機組6000多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產能8712萬噸、煉鋼產能6038萬噸、水泥產能2.14億噸。

對此,楊宜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十一五』各項任務中,節能減排應該是最難的。但是通過加強約束,這個目標也實現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實上,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傳統工業國家、「世界加工工廠」,一度消耗著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鋼鐵和70%左右的油氣,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盡管節能減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後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五年內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為此,中央在此期間投資2000多億元用於節能環保工程,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而這些投入只佔全國節能環保總投資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5%的基礎上,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0.76%,累計實現節能量5.3億噸標准煤。與此同時,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13.14%,為實現全國完成單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目前情況看,「四項指標中後三個到年底經過努力都能實現,但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解振華說。但他同時表示,「一定會努力完成節能減排目標」。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保障事業快速推進

回望「十一五」,人們不難發現,在不斷推進的各項經濟、社會與政治改革等方面,無不閃耀著「民生」二字。

「農村改革使廣大農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十一五』也被譽為『民生五年』。」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談到「十一五」期間各項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時說。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經濟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間每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越來越充分地得以體現——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廣大農民從此走上減負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財政拿出1859億元投向困難群體。此後,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逐年遞增,2008年突破萬億元,2010年更是超出1.6萬億元。與此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2008年起覆蓋到了全國全部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此外,「十一五」期間,國家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新醫改方案惠及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已覆蓋全國92%以上的人口。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斷發力、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農村,汽車已經快步走進家庭,電腦、手機的普及率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娛樂的需求日益增長。數據表明,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的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4575萬輛;行動電話用戶從2006年末的4.6106億戶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億戶,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億戶。與此同時,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農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這一切都表明,廣大人民群眾在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生活質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還需清醒地看到,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制約經濟平穩運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還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資源環境約束逐漸加大,收入分配機制改革面臨重重阻力。也正因為此,對於即將來到的「十二五」,我們充滿著深切的期待,也懷有一份強烈的責任。

⑷ 簡述十一五期間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已提前實現

我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細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南向北、從東到西,一個個被圈定,一步步在展開。2009年以來,12個區域規劃先後上升到國家層面;中西部和東北的經濟增速一舉超過東部,與全國經濟增長的差距在縮小

國家把越來越多的財力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分別為10.2%和8.3%

從「十五」邁進「十一五」的門檻時,我們不僅對中國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更對發展的道路充滿期待。因為,我們站在了科學發展的新起點上。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五年,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戰勝重重困難奮力前行的五年。走過五年,我們科學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步履更加堅定。

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我們迎接最大考驗

我們要發展,我們更要科學地發展。帶著這樣的理念走進「十一五」,迎接我們的是超乎想像的一系列嚴峻考驗。

「十一五」規劃甫一開局,「三過」問題——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就開始考驗國民經濟。此後,通貨膨脹以及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場。最嚴峻的考驗在「十一五」的第三個年頭出現。2008年,近百年世界經濟史上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突然襲來,猛烈沖擊著正在高速運行的中國經濟快車。一時間,外貿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業陷入困境,百姓就業壓力陡增……從「過熱」到「過冷」似乎沒有過渡,中國發展的勢頭急轉直下。

接踵而至的困難,把傳統發展模式的種種弊端更加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速度與質量,通脹與通縮,消費與投資……一對對矛盾輪番凸顯,考驗著中國經濟會不會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驗著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不能把國民經濟成功帶入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更考驗著全黨上下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的決心。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觀調控表現的是「有保有控」的特點。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場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組合拳,加快結構調整,防止經濟增長過熱;另一方面,通過出台減免農業稅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著力加強農業等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在開局之時,我們收獲了兩個好年景。2006年國民經濟實現了高增長與低通脹的理想搭配;2007年雖然通脹問題逐漸凸顯,但國民經濟仍延續了平穩增長的好勢頭,財政收入、企業收入、城鄉居民收入齊頭並進,都收獲滿滿。

正當國民經濟開始步入又好又快軌道時,突然襲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又打亂了中國發展的步伐和節奏。

前所未見的困難,前所未見的挑戰,前所未見的精彩!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黨中央、國務院「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連連出手,果敢應對。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國經濟一路下滑的勢頭被止住,從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畫出一個精彩的「V」形走勢。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保八」之戰中,結構調整也未松弦。4萬億元的投資重點鎖定經濟發展薄弱環節,鎖定民生相關的領域,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繼推出。

從2006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長。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也在穩步推進。與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十一五」前4年,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年均降幅為4.15%。

這就是中國經濟走過波瀾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績單,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交出的考試卷。

統籌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我們取得巨大進步

科學發展就要統籌協調。在中國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無疑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東部毫無疑問是領跑者。但是,東部的一花獨放換不來全面的小康社會。「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5年來,統籌區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最耀眼的亮點,展現了百花齊放的春光。

在滿園春光中,西部大開發是最美麗的風景。承繼了「十五」發展好勢頭,西部大開發加速向前推進。5年中,近70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開工,投資額1萬余億,項目覆蓋交通、能源、農業、工業、教育、衛生等各個領域。加上「十五」,西部經歷了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10年。一個嶄新的西部在崛起。在西部大開發迎來10周年的時刻,中共中央召開了西部開發工作會議,為西部的下一個10年描繪了宏偉藍圖。

佔中國版圖2/3的西部在巨變,中部和東北也緊隨其後。2007年,國務院批復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提出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及確立了「四基地一區」的目標定位。2009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出台,明確提出,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要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實現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獨特優勢和競爭力的新的增長極,為全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東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振興的高度和起點。中部也沒有落後。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頒布實施;2009年,國家又出台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0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明確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標和進度。

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從來沒有像「十一五」時期這樣精彩紛呈。2009年以來,國務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頻率,先後將12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面。中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細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南向北、從東到西,一個個被圈定,一步步在展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已成中國經濟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三大重點經濟區,中部有武漢、長株潭城市群,東北有長吉圖、沈陽經濟區……一時間東西呼應,南北互動,區域經濟網路越編越密,協作形式越來越多。

「十一五」區域經濟碩果累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加快,與全國經濟增長的差距一步步在縮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東北的增速一舉超過了東部,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的比重為27.3%,比2005年提高5.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22.1%,比2005年提高2.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然走在東部的前面。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我們付出真誠努力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讓全體中國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5年裡,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隨著中國經濟總量攀上一個又一個新台階,中國的就業規模也在持續擴大,從2006年的7.64億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億人。隨著一批批重點工程的開工,國家把越來越多的財力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居民超過4億、新農合8.3億,覆蓋面超過12億。

也許數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確實記錄著進步:2006—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農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

畢竟生活是彩色的,它能讓我們把總量還原到個體:越來越多的人圓了自己的「轎車夢」,全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的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4575萬輛,5年翻番毫不費力;手機幾乎成為各個階層居民的生活必備品,行動電話用戶2006年末為4.6106億戶,到今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億戶。盡管許多城市居民飽受高房價的困擾,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在擴大、市民居住環境在改變,也是不爭的事實。盡管我們離環境友好型社會差距還甚遠,但5年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退耕還林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取得巨大的綜合效益,為我們爭取了越來越好的水環境和越來越多的藍天白雲。

走過「十一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3700美元,邁入了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即將走進「十二五」,中國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發展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還要繼續艱難前行,實現「國富民強」的美好未來還要繼續努力奮斗。

⑸ 求成果展示活動前言和結束語部分的點睛詩句

送別【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渭城曲【唐】王維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幢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唐】王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魏萬之京【唐】李 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送陳章甫【唐】李頎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盪,虯須虎眉仍大顙。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沽酒飲我曹,心輕萬事皆鴻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別董大【唐】岑參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李端【唐】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

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送人東游【唐】溫庭筠

荒戌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
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雨霖鈴【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摧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⑹ 急!合肥與廊坊哪更好一些

我在河北生活了三年,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合肥比廊坊好.合肥是一座非常適合生活的城市,如果你想打拚一下,那也不應該去廊坊,應該選擇象北京天津這樣的城市。總之,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廊坊都是排不上位置的。

⑺ 十一五的輝煌成就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全國人民的翹首盼望與熱切注視下,「嫦娥二號」沖破夜空成功發射,從而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二期拉開了序幕。那一瞬間,對於錢衛平和他的同事們來說,心中奔涌的不僅僅是欣慰與自豪,更多的是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為2007年「嫦娥一號」、2008年載人飛船以及如今「嫦娥二號」任務測控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在「十一五」期間的飛速發展。而這不過是近年來我國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一個縮影。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國在「十一五」時期宏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總量躋身世界前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新型工業化道路引領中國工業實現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改善。更令人驚喜的是,在收獲這些成就的同時,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也取得積極進展,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標都實現了或者超額實現了。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經濟依然取得高增長,非常不簡單。」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評價說。

可以說,「十一五」的五年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夯實基礎的時期,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

奮進的五年:在國際金融危機與自然災害的雙重挑戰下,中國經濟再次實現新跨越

讓我們先看一組數字的對比——

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根據規劃,「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為年均增長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雖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國GDP已實現年均增長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個百分點,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個百分點。而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長。專家預計,今年全年中國經濟的增速應不低於9.5%,這意味著「十一五」期間經濟年平均增速超過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也將超額實現。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一高速增長是在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世界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以及國內一連串自然災害的雙重挑戰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經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澇災害等突如其來的嚴重自然災害,也令經濟運行一次次承受嚴峻的考驗。從當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經濟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以及接連不斷的各種重大挑戰,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出台並實施了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從而使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實現8.7%的增幅,超額完成「保8」目標。在世界經濟一片慘淡之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僅僅是經濟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2009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8.5%,比2005年上升3.6個百分點。進入2010年,這一格局再次被重寫:二季度中國GDP超過日本,從而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不僅如此,2009年,我國外匯儲備和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4萬億美元和6.9萬億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種工業產品中,220種產品我國產量世界第一,裝備和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當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2072.7億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從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額從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對挑戰和考驗,中國經濟再次實現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節能減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有望全部實現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但粗放式發展也帶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並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並明確規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標之具體、約束性之強在以往10個五年規劃中不曾有過。這些指標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內涵,也對增長的質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規定,體現了政府對由量到質的科學發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總結和介紹「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情況時表示,為實現「十一五」目標,我國在結構節能方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第二產業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在淘汰落後產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共淘汰小火電機組6000多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產能8712萬噸、煉鋼產能6038萬噸、水泥產能2.14億噸。

對此,楊宜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十一五』各項任務中,節能減排應該是最難的。但是通過加強約束,這個目標也實現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實上,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傳統工業國家、「世界加工工廠」,一度消耗著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鋼鐵和70%左右的油氣,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盡管節能減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後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五年內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為此,中央在此期間投資2000多億元用於節能環保工程,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而這些投入只佔全國節能環保總投資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5%的基礎上,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0.76%,累計實現節能量5.3億噸標准煤。與此同時,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13.14%,為實現全國完成單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目前情況看,「四項指標中後三個到年底經過努力都能實現,但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解振華說。但他同時表示,「一定會努力完成節能減排目標」。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保障事業快速推進

回望「十一五」,人們不難發現,在不斷推進的各項經濟、社會與政治改革等方面,無不閃耀著「民生」二字。

「農村改革使廣大農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十一五』也被譽為『民生五年』。」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談到「十一五」期間各項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時說。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經濟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間每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越來越充分地得以體現——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廣大農民從此走上減負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財政拿出1859億元投向困難群體。此後,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逐年遞增,2008年突破萬億元,2010年更是超出1.6萬億元。與此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2008年起覆蓋到了全國全部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此外,「十一五」期間,國家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新醫改方案惠及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已覆蓋全國92%以上的人口。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斷發力、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農村,汽車已經快步走進家庭,電腦、手機的普及率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娛樂的需求日益增長。數據表明,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的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4575萬輛;行動電話用戶從2006年末的4.6106億戶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億戶,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億戶。與此同時,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農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這一切都表明,廣大人民群眾在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生活質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還需清醒地看到,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制約經濟平穩運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還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資源環境約束逐漸加大,收入分配機制改革面臨重重阻力。也正因為此,對於即將來到的「十二五」,我們充滿著深切的期待,也懷有一份強烈的責任。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我們還需奮力前行。

⑻ 十一五規劃成就

○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已提前實現

○ 我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細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南向北、從東到西,一個個被圈定,一步步在展開。2009年以來,12個區域規劃先後上升到國家層面;中西部和東北的經濟增速一舉超過東部,與全國經濟增長的差距在縮小

○ 國家把越來越多的財力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分別為10.2%和8.3%

從「十五」邁進「十一五」的門檻時,我們不僅對中國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更對發展的道路充滿期待。因為,我們站在了科學發展的新起點上。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五年,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戰勝重重困難奮力前行的五年。走過五年,我們科學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步履更加堅定。

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我們迎接最大考驗

我們要發展,我們更要科學地發展。帶著這樣的理念走進「十一五」,迎接我們的是超乎想像的一系列嚴峻考驗。

「十一五」規劃甫一開局,「三過」問題——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就開始考驗國民經濟。此後,通貨膨脹以及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場。最嚴峻的考驗在「十一五」的第三個年頭出現。2008年,近百年世界經濟史上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突然襲來,猛烈沖擊著正在高速運行的中國經濟快車。一時間,外貿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業陷入困境,百姓就業壓力陡增……從「過熱」到「過冷」似乎沒有過渡,中國發展的勢頭急轉直下。

接踵而至的困難,把傳統發展模式的種種弊端更加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速度與質量,通脹與通縮,消費與投資……一對對矛盾輪番凸顯,考驗著中國經濟會不會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驗著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不能把國民經濟成功帶入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更考驗著全黨上下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的決心。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觀調控表現的是「有保有控」的特點。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場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組合拳,加快結構調整,防止經濟增長過熱;另一方面,通過出台減免農業稅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著力加強農業等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在開局之時,我們收獲了兩個好年景。2006年國民經濟實現了高增長與低通脹的理想搭配;2007年雖然通脹問題逐漸凸顯,但國民經濟仍延續了平穩增長的好勢頭,財政收入、企業收入、城鄉居民收入齊頭並進,都收獲滿滿。

正當國民經濟開始步入又好又快軌道時,突然襲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又打亂了中國發展的步伐和節奏。

前所未見的困難,前所未見的挑戰,前所未見的精彩!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黨中央、國務院「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連連出手,果敢應對。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國經濟一路下滑的勢頭被止住,從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畫出一個精彩的「V」形走勢。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保八」之戰中,結構調整也未松弦。4萬億元的投資重點鎖定經濟發展薄弱環節,鎖定民生相關的領域,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繼推出。

從2006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長。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也在穩步推進。與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十一五」前4年,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年均降幅為4.15%。

這就是中國經濟走過波瀾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績單,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交出的考試卷。

⑼ 十一五期間我國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輝煌成就

「十一五」期間我國取得重大成就 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6日15:43 新京報
2011年3月6日14時,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之鑫、徐憲平,談關於「十二五」規劃綱要,並答記者問。

朱之鑫:對於這五年,我想總理有一句話講的非常精彩,我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當時發生汶川地震的時候,曾經有的戰士講過這樣的話,「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表現出中國人民大無畏的精神。昨天,我參加了一個小組會,一個人大代表講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話,他是從四川災區來的,他說「請你們到四川去看一看,到災區去看一看,災區最漂亮的是住房,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百姓」。我想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共同經歷過了這極不平凡的五年。這五年,我覺得我們面臨的環境復雜多變,各類自然災害和重大挑戰接連不斷。在這期間發生了許多大事、難事、急事,應該說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罕見的。

黨中央、國務院統攬全局,五年來審時度勢,准確判斷,帶領全國人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我在來的路上想,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大事辦得漂亮、成功,難事辦得穩妥、扎實,急事辦得及時、有效。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喜事,我看喜事辦得也是喜慶振奮。所以在這點上來說,我們的國家在這五年裡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想簡單地從五個方面講:

第一,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去年我們完成了國內生產總值397983億元,五年年均增長了11.2%,比「十五」時期年均增長速度提高了1.4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4000美元。財政收入達到了83080億元,比「十五」末增長了1.6倍。

第二,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五年來,總理報告里講了,城鎮累計新增就業的人員達到了5771萬,轉移了農村勞動力4500萬人,大家都在研究收入分配,實際上這五年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去年末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長了1.8倍,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我們連續七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平均每年增長了10%。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了全覆蓋。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第三,生態建設和節能減排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十一五」的時候,我們當時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作為約束性的指標提出來,這是一個非常有先見的舉措。經過大家的努力,完成了19.1%。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體制改革在不斷向前推進。就是在這五年裡,我們實際上取消了農民的農業稅,集體林權的改革全面在推進,資源稅的改革順利實施,包括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包括教育文化體制改革,整體都在往前推進。

第五,這條是大家都知道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明顯增強。現在大家都在講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躍居到世界第二位,我們對外貿易額去年一年是2.97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超過了2.8萬億美元,開放型經濟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特別是我們有效地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應該說這為世界經濟的復甦做出了貢獻。

我想,這五年實際上有幾條我非常有感觸,它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展示了我們改革開放的力量。正像剛才張平同志所說的,為「十二五」時期實現更好地發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實際上,我們現在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好形勢,繼續把我們改革開放的事業推向前進。正像我們經常講的,我們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