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牌子曲類說唱的有四川清音蘇州彈詞河南墜子嗎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來源於明清時期的俗曲及四川民歌,包含了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區的傳統民間小調曲目。主要流傳於四川宜賓、瀘州、成都和重慶一帶的城市及中小鄉鎮的商業地區。四川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
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有八個大調、一百餘支小調,唱段兩百多支。四川清音的伴奏樂器為琵琶、竹鼓、檀板等。早期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坐著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代表作品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等。
(1)四川清音采風報告引言擴展閱讀
四川清音與「河南曲子」「單弦牌子曲」「湖南紲弦」以及「陝北眉鄠」等曲藝形式很相似,在某些方面幾乎完全相同。它們的曲牌,也大多都是來自南北曲或明清小曲及其它的俗曲等。所以,以上各曲藝之間必然會有著尚未弄清的姊妹關系。
根據以上推測它的起源,可能也是承金、元所盛興的「諸宮調」之餘緒,逐漸吸收了明末清初流傳在我國西南一帶的各種俗曲,約從清代初興起,又在其後不斷地吸收和發展的過程中,而逐漸形成了一種大型的聯曲體的曲藝形式。
B. 尋找四川清音的唱詞
四川清音·
布穀鳥兒咕咕叫
(黃伯亨作詞 李月秋演唱)
【鮮花調】布穀鳥兒咕咕叫(啊),
飛出山林往南飄。
這邊繞來在那邊繞,
鼓起眼睛他在到(哇)處(哇)瞧(哇)。
姐姐妹妹多活躍(啊),
早稻秧苗穿綠袍(啊)。
包穀出土(哇)多苗條,
兩根毛辮在隨(呀) 風(啊)飄。
瓜藤、苕藤遍坡繞,
青青麥田須含苞。
蕎子臉紅抿嘴笑,
豌豆兒、胡豆笑彎腰。
牛兒耕田田間跑(哇),
精耕細作本領高。
布穀鳥兒一看就雙腳跳,
啊嗬一聲喊糟糕:
今年報信我遲到了,
春耕更比往年早!
四川清音《綉荷包》(李月秋1953年演唱錄音)mp3
http://bbs.newssc.org/dispbbs.asp?boardID=54&ID=263954&page=2
【小桃紅】初一對十五,十五月兒高,香風吹動楊柳梢。
年年常在外,初一你都沒有歸來,丟下了想你的妹掛心懷。
三月桃花開,吾哥你帶信來,情郎哥帶信你要個荷包袋。
既要荷包袋,就該要親自來,為然何傳書又把信帶?
兩腳跨(qiá)綉房,打開龍鳳箱,龍鳳紙兒取一張。
絲線抽一根,花針摸一苗,針線穿好綉荷包。
一綉一條龍,太陽一點紅,再綉一個滿天的星,明月照當空。
點此就聽:http://music.jschina.com.cn/songnew.asp?id=21784
C. 四川清音蜀韻風流是四川還是重慶的
四川清音屬於風流是四川的。重慶這邊的。
D. 四川清音《昭君出塞》的結構是什麼和什麼
好一座千年錦綉城 看慣秋月春風! 繁華的街道,如煙的芙蓉, 莽莽廣廈,滿目霓虹…… 風吹金沙,傳說你悠悠遠遠的文明 雨灑少城,告訴我天下為先的光榮 藹—美麗的蜀都 你的千秋史話 早已沉醉我的夢中 錦江春色來天地 浪花淘盡英雄 風光和暖同九州 。
E. 四川清音的傳承意義
四川清音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任重而道遠,只有通過技藝的實踐、經驗的傳授、理論的總結以及科學的提升,才能使重慶地區四川清音後繼有人,得到有效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只有基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深入實踐,積累總結,改革創新,才能實現四川清音傳承的有效性和多樣性,為四川清音的傳承保護開辟新的途徑,讓珍貴的傳統藝術世代相傳。
F. 四川清音的介紹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以後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淵源於明、清時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很盛行,以瀘州、敘府(今宜賓)為中心,遍及城鎮和鄉村,擁有大量的聽眾。2008年6月7日,四川清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G. 四川清音來源
四川清音
--------------------------------------------------------------------------------
新華網 2001.06.14 10:06:57
四川清音早期稱「唱小曲」、「唱小調」,又因演唱時藝人自彈月琴或琵琶,被稱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紀50年代以後才定名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於以成都為中心的城市與農村,以及長江沿岸的水陸碼頭。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 多支曲牌。如[趙調]、[背工調]、[滿江紅]、[打棗桿調]、[馬頭調]、[疊斷橋]、[ 小桃紅]、[銀紐絲]、[梅花落]等等。音樂唱腔結構分曲牌和板腔兩類。 板腔類又有「漢調」和「反西皮」兩種。傳統的演唱方式為坐唱,即擺上一或兩張八仙桌,演唱者面對聽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數為女藝人),琴師坐在主唱者的左右兩邊,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這種方式主要是在茶樓、書館里的演唱,另外還有沿街賣唱或到旅店客棧賣唱的。清代中期以後,四川清音賣唱的藝人很多,出現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專業藝人外,還有許多業余愛好者,稱為「玩友」。他們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彈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彈奏水平還相當高。還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組織,他們為推動四川清音藝術的發展發揮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進入劇場,坐唱的形式逐漸被站唱所取代。改為演員自己敲擊竹節鼓打板演唱,配以小樂隊伴奏,樂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員兼演配角並參與合唱幫腔。
四川清音的傳統曲目很豐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斷橋》、《黛玉焚稿》、《放風箏》等,現代曲目有《布穀鳥兒咕咕叫》、《六月六》等。
清代吳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詞》中寫道:「名都真個極繁華,不僅炊煙廿萬家。四百餘條街整飭,吹彈夜夜亂如麻」。四川清音就是在這樣一種繁盛的境況中,造就出一代代的著名藝人。著名清音演員有:
☆ 李月秋,1925年生,四川成都市人。7歲拜師學唱四川清音,12 歲出師後便在書場茶館演唱,受到聽眾的贊譽。50年代後就職於成都市曲藝團,從事四川清音的演唱。她擅唱的曲目有《綉荷包》、《秋江》、《尼姑下山》。1957年她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了《小放風箏》、《憶娥郎》獲得金質獎章。她的嗓音清脆,演唱柔媚秀麗,親切委婉,對曲目內容的表述細膩,富有生活情趣。她將前輩創造的「 呵呵腔」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哈哈腔」,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如《布穀鳥兒咕咕叫》所用的「哈哈腔」,就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 程永玲,1947年生,四川江津人。1958年就讀於成都市戲劇學校曲藝班,從師李月秋,畢業後到成都市曲藝團演唱清音。她擅長演唱小調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麗,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風格,又有自己的特色。她曾赴南斯拉夫參加國際藝術節,並去奧地利演出,受到熱烈歡迎。程永玲是當前四川清音飲譽海內外的青年演員。
(資料來源:中國文化信息網網站)
H. 什麼叫四川清音現在的名家還有誰
四川清音早期稱「唱小曲」、「唱小調」,又因演唱時藝人自彈月琴或琵琶,被稱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紀50年代以後才定名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於以成都為中心的城市與農村,以及長江沿岸的水陸碼頭。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 多支曲牌。如[趙調]、[背工調]、[滿江紅]、[打棗桿調]、[馬頭調]、[疊斷橋]、[ 小桃紅]、[銀紐絲]、[梅花落]等等。音樂唱腔結構分曲牌和板腔兩類。 板腔類又有「漢調」和「反西皮」兩種。傳統的演唱方式為坐唱,即擺上一或兩張八仙桌,演唱者面對聽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數為女藝人),琴師坐在主唱者的左右兩邊,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這種方式主要是在茶樓、書館里的演唱,另外還有沿街賣唱或到旅店客棧賣唱的。清代中期以後,四川清音賣唱的藝人很多,出現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專業藝人外,還有許多業余愛好者,稱為「玩友」。他們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彈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彈奏水平還相當高。還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組織,他們為推動四川清音藝術的發展發揮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進入劇場,坐唱的形式逐漸被站唱所取代。改為演員自己敲擊竹節鼓打板演唱,配以小樂隊伴奏,樂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員兼演配角並參與合唱幫腔。 四川清音的傳統曲目很豐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斷橋》、《黛玉焚稿》、《放風箏》等,現代曲目有《布穀鳥兒咕咕叫》、《六月六》等。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綉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李月秋(1925~ )
四川成都市人。7歲拜師學唱四川清音,12 歲出師後便在書場茶館演唱,受到聽眾的贊譽。50年代後就職於成都市曲藝團,從事四川清音的演唱。她擅唱的曲目有《綉荷包》、《秋江》、《尼姑下山》。1957年她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了《小放風箏》、《憶娥郎》獲得金質獎章。她的嗓音清脆,演唱柔媚秀麗,親切委婉,對曲目內容的表述細膩,富有生活情趣。她將前輩創造的「 呵呵腔」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哈哈腔」,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如《布穀鳥兒咕咕叫》所用的「哈哈腔」,就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程永玲(1947~ )
四川江津人。1958年就讀於成都市戲劇學校曲藝班,從師李月秋,畢業後到成都市曲藝團演唱清音。她擅長演唱小調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麗,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風格,又有自己的特色。她曾赴南斯拉夫參加國際藝術節,並去奧地利演出,受到熱烈歡迎。程永玲是當前四川清音飲譽海內外的青年演員。
I. 四川清音的主要藝人
程永玲,1947年生,四川江津人。1958年就讀於成都市戲劇學校曲藝班,從師李月秋,畢業後到成都市曲藝團演唱清音。她擅長演唱小調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麗,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風格,又有自己的特色。她曾赴南斯拉夫參加國際藝術節,並去奧地利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1987玲被任命為成都市曲藝團團長。程永玲先後獲得了人事部、文化部授予的「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以及省、市青年和婦女組織授予的「傑出青年」、「三八紅旗手」等稱號,並先後當選為中國曲協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曲協名譽主席。
J. 什麼是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淵源於明、清時期的俗曲。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以後遂以清音命名。清音的曲調分大調、曲牌、小調3類。音樂結構有曲牌聯套體、板式變化體和單曲體3種。演唱形式過去都以女演員為主,男演員為輔,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彈奏樂器。一般是3~5人一班,舊稱「海湖班」。四川清音的曲目豐富,內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懷之曲,也有不少是應景詞曲或詠唱傳奇、小說中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