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字經 註解
三字經易解
章炳麟增訂本
前言: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直至今日內容雖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結構並未改變,是一本難得的啟蒙讀本。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易解:人初生之時,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來因為生活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差異越來越大。(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所謂先入為主,不可不慎!至於教育方法,應注重在使孩子專心,有定力。課業的選擇,要以專精為主,不要希求廣博。(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的發展,十三歲以前著重在記憶,之後理解力逐漸成長,故十三歲以前應注重記憶念誦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易解: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尋找一個對孟子有益的教育環境,不辭辛勞搬了三次家。(從墳場附近搬到市場邊,再三遷至學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學回家,孟母當著他的面將織了一半的布匹剪斷,並且告誡他說:『求學的道理,就像織布一樣,必須將紗線一條一條織上去,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積絲才能成寸,積寸才能成尺,最後才能織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並且持之以恆,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有成就。否則就像織布半途而廢一樣,一旦前功盡棄就毫無用處了。
五代時,有一位竇禹鈞(又稱竇燕山),遵照聖賢教誨的義理來教育子女,因此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門。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職。老師教導學生,不只是知識、技藝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做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能夠與人相處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義。因此對於學生的要求一定要認真嚴格,不能偷懶怠惰,才能教出好學生。(嚴師出高徒,嚴是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須父母與老師雙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努力。)
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功學習,等到年紀大了,還能有什麼作為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易解: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如果不透過學習,就無法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義理,應不應該做?
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時候親近良師、結交益友,好好學習待人、處事、應對、進退的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易解:黃香是東漢江夏人,他在九歲的時候,就懂得孝順父母,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他就用扇子先將父母的床鋪煽涼,再請父母就寢;冬天天冷的時候,他就先將父母親的被子睡溫暖,再請父母安睡。類似這種孝順的行為,是每一個為人子女所應當盡的本分。
東漢末年的孔融,才四歲的時候,就曉得禮讓兄長,將大的梨子讓兄長吃,自己選擇較小的。這種尊敬兄長、友愛兄弟的美德,應當及早教育培養。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易解: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才是增廣見聞學習知識,明白數字的變化,並研讀古聖先賢的文章,來修養自己。
一是數字的開始,十個十是一百,十個百是一千,十個千是一萬,如此累積上去,可以無窮無盡。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易解:古人以為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包括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亂。晝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萬物藉以生長的地理條件和各種物產;『人』是萬物之靈,要順天地化育萬物。三種光明的來源是指日、月、星。
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系,就是: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之間有親情,夫妻之間能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易解: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環運轉,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變化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關系。
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為准互相對應。(如果沒有中心,就沒有東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動,方向也跟著改變。)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易解:古人以木火土金水,為構成物質的五種基本特性,稱為五行,並將這五行的變化以數學的原理加以歸納,發現它們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剋的關系。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有十個,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有十二個,都是古人計算時間的符號;地支用來計算每日的時間,如:子時是指凌晨11時至1時,丑時是指1時至3時,午時是中午11至13時。天干與地支互相配合用來計算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六十年為一甲子)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易解:黃道是太陽在太空中所運行的軌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線,將地球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為熱帶,溫度極為炎熱,我們的國家,位置在北半球的東邊,因為上地面積廣大,所以包含了熱帶、溫帶、和寒帶。
曰江河 曰淮濟 此四瀆 水之紀
曰岱華 嵩恆衡 此五嶽 山之名
易解:我們的國家有美麗的山河,河川之中長江是第一大河,黃河是第二大河,還有淮河和濟水,這四條河最後都向東流入大海。(李白詩:黃河之水天上來,東流入海不復回。)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這五座山稱為五嶽(岳),是中國的五大名山。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易解:士是讀書人,士農工商這四種身份的人民,是組成社會、建立國家的基本份子。仁、義、禮、智、信,維系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五種道理永遠不變,必須遵守不容許混淆。(仁是愛人利物;義是公正合宜,是正正當當的行為;禮者理也,是規規矩矩的態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誠實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態度。)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易解:大地所生長的生物,種類繁多,像草木是屬於植物,遍及陸上及水上。至於動物有蟲、魚、鳥、獸,它們有的能在空中飛翔,有的是行走在陸地上,還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易解:稻米、高梁、黃豆、麥、黍(粘米)、稷(不黏〉等,六種穀物是供人類所食用的主食;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氣候、風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馬牛羊雞狗豬,這六種動物是人類所畜養的,各有其貢獻。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易解:喜悅快樂、生氣、憂傷、害怕不安、愛惜眷戀、憎恨討厭、及想要擁有的慾望,是人人都具備的七種情緒。(有智慧、有修養的人能適當的調節控制,不受情緒所左右,做情緒的主人,不作情緒的奴隸。)
青、紅、黃、黑、白,是我國古代所定的五種顏色,稱為五色(正色),我們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別出來。
酸苦甘 及辛鹼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比五臭 鼻所嗅
易解: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鹼這五種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種味道。羊臊味(膻)、燒焦味、香味、以及魚腥味、腐爛的臭味,這五種氣味,是我們的鼻子所聞到的五種味道。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易解:匏瓜與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樂器(如笙、塤),革是指牛皮,可以製成樂器稱為鼓,有振奮人心的作用,如晉鼓、腰鼓、博浪鼓等。木製的樂器有木魚、梆子、拍板、祝和敔。(常用於祭孔大典中),石類樂器有磬(石磬),金屬鑄成的樂器有鍾、鑼、鈸、鐃等。
絲類樂器是因為中國古代用蠶絲作弦,故稱為絲類,有琴、瑟、箏以及後來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製樂器是用竹管穿孔而製成,主要分為笛(橫吹)和簫(直吹)。以上這八種樂器可作為八音的代表,『音樂』可以調和身心,它和『禮』是相輔相成的。
平、上、去、入是古時候的四聲,講話時咬字發音應該正確,才能讓人聽得清楚明白。(平聲即是現在國音中的第一和第二聲,上聲即是國音的第三聲,去聲即是國音的第四聲,入聲音調短促而急,分布在國音聲調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易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後是父親再來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一共九代親族稱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們的直系血親,和自己關系最為密切。是家族中長幼尊卑基本的倫常關系。(至玄曾三字,為求押韻而對調)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易解:以下是講五倫,五倫彼此之間都有互相對待的原則。父慈子孝,父親慈祥恩愛,子女孝順,夫義婦順從,夫妻之間應該互相尊重體諒。至於兄弟姊妹之間,作兄長姊姊的應該愛護弟妹,弟妹也應該恭敬兄長姊姊。長幼之間要有倫常秩序,朋友相處也要誠實互信真心的交往,領導者對部屬要尊重,部屬對長官應忠於職守認真做事,各盡本分。
此十義 人所同 當順敘 勿違背
斬齊衰 大小幼 至緦麻 五服終
易解:從父子恩到臣則忠,這十條義理,每一個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親疏關系,注意先後順序不可以違背。
古時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與表兄弟等親人,過世時所穿的喪服都有一定的禮節,不可混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都很注重禮節。)
禮樂射 卸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易解:學習禮節儀規、音樂、射箭、駕馭馬車、書法、數學,是古人教導子弟必備的六種技能,稱為六藝,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具備這些才能了。
只有練習書法寫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經認識字之後,接著就要講解學習文字的構造和它的意義。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易解:中國文字源遠流長,有他獨特的意義,較早有甲骨文、鍾鼎文,再來是大篆、小篆,繼之有隸書、草書、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亂。
天地之間的學問廣大無邊,如果都想要學,恐怕會無從學起,不如選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日積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餘的只須知其概要,了解來源就可以了。
凡訓蒙 需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易解:凡是教導初學的學童,一定要講究教學方法,義理講解要詳細,並且考察事實說明清楚。對於文字章句的讀法,與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沒有標點符號及注音,這些都由老師來教。)
讀書求學,必須有一個好的開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礎,應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學這本書,學習灑掃應對及六藝等,再來深究四書當中修齊治平的大學問。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易解:論語是孔老夫子教學傳道的記錄,一共有二十篇,內容是孔子的學生記載聖人的言行,談論為人、處世與為政行仁的言論,包含了夫子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問答的記錄,十分難能可貴。
孟子這本書共有七篇,是學生萬章與公孫丑等記錄老師言行的書。內容都是講述道德仁義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闡明性善辟斥邪說等,是從政治國的典範。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賓士
易解:中庸這一本書是孔夫子的孫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稱,以字行之。)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變的意思,中庸所說是不偏於一方,永不改變的天下至理。
大學這一本書是孔夫子的學生曾子所寫,本書共有十章,內容闡述一個人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國13年3月2日,講演民族主義第六講時說:『我們以為歐美的國家,近來很進步,但是說到他們的新文化,還不如我們政治哲學的完整。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段話,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麼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哲學的知識中所獨具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發揚的。』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易解:孝經共十八章,是一部闡明孝道的書。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因此古人研究學問,首先讀孝經,要把孝經這一部書的道理,都融會貫通,再讀四書,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並且有了學問的基礎,然後才能研究六經這些深奧的典籍。
詩經、書經、易經、禮記、周禮、春秋合稱為六經,凡是有志於讀書的人,都應當仔細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易解:古時候的易經有三種版本,分別為連山、歸藏、和周易,共稱為三易,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了,如今流傳下來的只有周易一種,孔老夫子曾經審訂過,書中的理論比較詳盡易懂。
書經之中包含典謨、訓誥、誓、命等六篇文書,典:常也。堯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謨是大臣獻上的計策如大禹謨。訓:誨也,是大臣對君主的進諫,如伊訓。
誥是君主發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誥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時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達的命令,這些都是書經中奧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易解:周公制定周禮,分官設職建立國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戶部大司徒,春官:禮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屬於天子之下,各司其職管理國家大事,為後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範。
漢朝時有兩位著名的儒者,述說聖人的言論,大戴戴德將禮記刪訂為85篇,小戴戴聖則刪訂為46篇(即為現今留存者,加上後人增補3篇合計為49篇)。其內容完整的保存了古聖先賢的言論,包含各種禮節、五分十二律等音樂都十分完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仁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易解:詩經按體裁可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種文體稱作四詩,古時候詩歌一體有詩必有歌,國風是採集自諸侯各國的民俗歌謠。雅者正也,是正式場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諸侯朝覲天子所用的詩歌,小雅是天子宴享賓客所用的詩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所使用的樂歌,有周頌、魯頌、商頌三種。
詩經經過孔老夫子整理刪訂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書坑儒時遺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數通稱『詩三百』。內容記載:從事父至事君,人倫之道無所不備。可見詩經非常值得後人學習、背誦、吟詠。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不學詩,無以立。』
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後(東周),周天子衰落不能號令天下時,作詩的風氣就逐漸沒落消失了。於是孔老夫子寫出春秋這一本書,文字雖然簡約,意義十分深遠,詳記魯隱公到魯哀公二百四十年間的歷史,用來褒揚善行好事,貶抑惡行壞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惡,更期盼當政者知所警惕,當時很受到重視,對時局有很重要的影響。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易解:傳是解釋『經』的書,這三本傳都是針對『春秋』作註解,有魯國公羊高寫的公羊傳,有與孔夫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寫的左傳,還有漢朝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其中左傳使用編年紀事的體裁為春秋作註解,最令人稱道,舉凡天子諸侯之事,兵革禮樂之文,興衰存滅之因,都記載得很詳盡,是研讀春秋一書最佳的選擇。
四書和六經的要旨都明白之後,才可以讀諸子百家的書,如老子、莊子、荀子等,但是由於諸子百家書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內容也有可取之處,但並非完全正確,只要選取其中對我們的德行學問有幫助的精華來讀,就可以了。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易解:諸子書籍繁多,故有諸子百家之稱,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及莊子。(荀子名卿戰國時楚人,著荀子一書,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中存有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別注重禮節和教學,希望透過教育的手段來引導改善,「勸學篇」尤其有名。揚子即揚雄,漢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經、法言二書,太玄經是參照易經而作。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經、中說二書。
老子和莊子是道家的開創者,其思想影響中國人數千年,僅次於儒家,老子有道德經傳世,其內容崇尚自然,倡導無為而治。莊子著『南華真經」屬於寓言式的著作。
經書和子書融會貫通之後,就可以開始研讀各種史書,史書是記載一國興亡的事,要從中考察歷代王朝傳承的世系,明白各國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亂興亡的原因,給自己一個警惕。(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易解:從伏羲、神農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君主,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史前時代,沒有文字記錄,所以太古的事無從考察。傳至唐堯和虞舜合稱二帝,他們都把國家當作公器,傳賢不傳子,把帝位禪讓給賢能的人,因為沒有一點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堯天舜日』之說)
夏有禹 商有易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易解: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導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擁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傳給他,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因為賢能被尊稱為『三代的聖王』,後來夏禹准備把帝位傳給益,因為人民懷念禹治水的功績,加上兒子啟又非常賢能,因此諸侯擁戴啟為天子。中國從此變成家天下。夏朝傳了四百年就改朝換代了。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易解:夏桀在位時因為暴虐無道,成湯起而討伐,建立了新王朝國號商。傳了六百多年,到紂王時就滅亡了。
周文王行仁政,諸侯都來歸附,直到周武王時因為紂王荒淫無道。才聯合諸侯討伐紂王,建立周朝,周朝傳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王朝。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易解:周武王在鎬京建立國都,史稱西周,到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改稱東周,東遷之後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綱紀和政治制度逐漸瓦解,諸侯各自為王,為了擴張勢力彼此爭執干戈相向,天下變得紛亂不堪。一些謀士與投機份子趁機崛起,周遊列國擔任說客謀取功名,在各國之間進行游說,有的主張連橫,有的提倡合縱,從此兵連禍結,天下蒼生不得安寧。
自周平王東遷開始稱為春秋時期,(因孔夫子編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史家稱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產生了五位霸主,依序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雖然標榜著崇高的理想,實際上仍依賴著武力稱霸一時,甚至連周王室都被諸侯滅亡了。
進入戰國時期後產生了齊、楚、燕、趙、韓、魏、秦等七個強國。七雄間彼此戰爭,弱肉強食殺伐不斷民不聊生。
嬴秦氏 始兼並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易解:秦始王姓嬴名政,採用張儀的連橫外交及遠交近攻等策略,將六國個個擊破,兼並六國的領土,統一天下(中國)自稱秦始皇。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無道民不聊生,傳到第二代胡亥時就被抗暴隊伍項羽和劉邦推翻了。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相爭,兩軍交戰七十多回合,最後項羽兵敗自殺,天下又成統一的局面。
漢高祖劉邦興起,建立漢朝的基業,這是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傳到第十一代漢平帝時,被外戚王莽奪取了帝位。王莽篡漢後,改國號為新。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易解:漢光武帝劉秀,復興漢室,推翻王莽,在洛陽建都,稱為東漢。(王莽以前的時代稱為西漢)兩漢共傳了四百多年,到漢獻帝時,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廢。
魏(曹操、曹丕),蜀(劉備),吳(孫權)互爭漢家天下,歷史上稱為三國時代,一直到晉朝(司馬炎)繼起,滅了三國,才結束紛亂的局面。又因為五胡亂華,把國都遷到江南建康稱為東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易解:晉朝傳了一百多年之後至晉安帝時被劉裕所篡,從此進入南北朝的時代。北方被外族所統治,南方偏安局面下的朝廷,稱為南朝。為了與其他的朝代有所區別,史學家便將這四國的國號加上『南』字,分別為南宋、南齊、南梁、南陳,皆在金陵(南京)建都。
北方北朝的拓拔圭建立北魏後,他注重禮樂及教育,又施行漢化政策,改姓元故稱元魏,在歷史上頗為有名。至孝武帝時分裂為東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東魏建立北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易解:等到楊堅建立了隋朝,才結束南北朝,統一天下(中國),即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間疾苦,一生勤儉愛民,只可惜識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種下禍因;楊廣即隋煬帝,荒淫無道,剛愎自用又好大喜功,連年征討的結果,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引起各方聲討,只傳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滅亡了。
唐高祖李淵倡導仁義之師,平定隋朝的亂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易解:唐朝傳了二十代,國運將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滅了唐朝,才把國號改為後梁,為
B. 古詩集前言
在這次旅行中,你將盡情的漫遊。生活有多麼廣闊,古詩的世界有多麼廣闊。詩,是唐朝的一株柳,搖盪在古風河畔;詩,是宋時的一尾魚,游弋於清澈柔波;詩,是元時的一首曲,傳頌在天山草原;詩,是明時的一股風,悠揚在深深胡同;詩,是清時的浣紗女,在河邊唱著絕代的歌。
華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間,人才輩出驚世絕,諸子百家齊爭鳴。不必說夏時的古老傳說,不必說商代的甲骨銘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讓我們驕傲良多,銘表、詞賦、雜說、詩歌……在這萬古奇妍中,唯有詩歌是萬古不倒的青松,是萬千瑰麗的亮點,長存於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在傳誦著「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間誠摯的關懷深深感動;吟唱著「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為那至愛真情而熱淚盈眶。更有那浸著桃花潭水的酒情,令遠行的朋友熱淚沾巾;面對樓高危欄的關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徹夜難眠。這一句句詩,一幅幅畫歷久彌新,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始於《詩經》,歷唐風宋雨的濡染,經元曲明戲的擴張,千里萬里,千年萬年,生出多少流韻生香的詩文?沒人能數得清,說得明。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詩文,我們被它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豐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學一點古詩文,有利於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強我們的修養,豐富我們的思想。
為了便於中學生朋友更好地領悟必背古詩文的意境、思想、內涵,我們除了對「課標」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級教材指定「課外背誦古詩詞」作以翻譯、介紹外,還對其作了精闢的賞析。這是本書的亮點之一。相信你讀了它,一定會感覺與眾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們依據「課標」精神和中考實際,精心設計了賞析類思考題。它實用性強,對於我們加深對詩文工團的理解以及應對考試,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書亮點之二。為了擴大朋友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文史知識,我們還適當地選編了一些「資料鏈接」短文。相信朋友們一定會喜歡它。此乃本書亮點之三。
胭脂紅散著鮮艷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著迷人的香,透著醉人的綠。
誰人不愛那胭脂紅?誰人不愛那碧螺春?讓我們一起到本書中去找那胭脂紅,尋那碧螺春吧!
我還有故事集一起發給你吧
古詩中的花鳥魚蟲
帶「花」的詩句
一,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賞析: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一,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賞析: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 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 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 《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 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雲:「元 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 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 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三,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賞析:《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築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准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卧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帶「鳥」的詩句
五,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唐•杜甫《絕句四首》
賞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後也不打算擬題,乾脆以「絕句」為題。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一以貫之,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正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就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復雜細致的內心思想活動
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觀獵》
賞析:頷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主要描寫射獵時的情景。這里,「草枯」、「雪盡」在繪景的同時,給我們傳達出了冬末春初的季節信息;「鷹眼疾」、「馬蹄輕」正面寫戰馬、獵鷹狩獵時的動作體態,並未直接描繪將軍的神情,但"疾"、「快」卻是將軍內心的感覺,從而准確地從側面渲染出了將軍駕鷹縱馬追逐獵物時身勢的靈巧敏捷和鬥志的昂揚旺盛。
七,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和《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
八,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
賞析: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
繪「蟲」的詩句
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賞析: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彷彿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
十,今夜不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劉方平《月夜》
賞析: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於感受的獨特。
十一,無意帶將花數朵,竟挑蝴蝶下山來。
——清•朱景素《樵夫詞》
賞析:無意之間身上帶著幾朵花(應該是樵夫走在山上時,有花飄落在他的身上),居然把蝴蝶都帶了下來(花香,蝴蝶聞香而落在樵夫肩膀的花上,被他用肩膀「挑」了下來)。
十二,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瑩。
——唐•杜牧《秋夕》
賞析: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凄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里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繪「魚」的詩句
十三,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送張丞相》
賞析: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十四,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賞析:這首語言朴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十五,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和《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 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 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
十六,一夜海潮河水滿,鱸魚清曉入池塘。
我還有故事集一起發給你吧
C. 學校要在櫥窗里舉辦依次六年級優秀作文展,請你為這次作文展寫一個前言
<母愛如粥>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每天都和她的兒子聊天,她給他講一些他小時侯的故事:光著屁股在小河裡游泳被蝦刺傷了屁股赤著腳丫躥到樹上吃桑葚被毛毛蟲咬得渾身疙瘩,林林總總,他都已經忘了的事情,她總是記憶猶心,如數家珍。
她每天總是會利用一大部分時間來給他熬粥。用那種最長最大、顆粒飽滿、質地晶瑩、略帶些翠青色的米粒。一顆一顆精心挑選。如果偶爾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兩顆,她會將它們重新放進米堆,重新挑選。她把那些米們洗得純粹而有潔凈,然後放進一隻棕色瓦罐,倒上沉澱過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則粥會受熱不均勻。她把火兒侍侯得溫順而精緻,宛若一位恬靜嫻雅的江南女子。
熬一罐粥,通常要花費兩個半小時。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進一隻花瓷碗,一邊晃著腦袋,一邊對著粥吹氣,吹到自己呼吸困難,粥也變涼了。她微笑著用湯匙喂給兒子吃,可是兒子閉著眼睛,漠然地拒絕了她。她並不生氣,微笑如昔。
第二天,繼續揀米,熬粥,吹冷,並且接受拒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的手指已經變得粗糙而又遲鈍,她搖晃的腦袋已經白法叢生,她的力氣也大不如從前往往是粥冷到一半時便已經上氣不接下氣,必須藉助扇子來完成下一半的降溫。可是兒子依然冷漠著拒絕她。她一直微笑著,始終沒有流下一滴眼淚。
這種熱情與冷漠的對峙持續了八年零七十三天,第八年零七十四天,她正和他兒子講著他小時侯的故事,兒子突然睜開眼睛,不大清晰的說了聲:「媽媽,我要和粥。」她頓時淚如雨下——那是他自從醫生宣布腦死亡後開口說的第一句話。醫生說,像他這樣的情況,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機會。
兒子那天吃到了母親熬的粥,粥其實並不像她描述的那樣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還帶有咸鹹的眼淚味道。可想而知,母親是多麼不平靜。
故事到這里並沒有結束。三個月之後,就在兒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時,母親撒手人間。臨走時,握著兒子的手。笑容安詳而從容。兒子在清理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一本母親的病歷,其實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兒子昏睡後的一年多之後,不幸又一次降臨了這個家庭——母親被確診為肝癌晚期。
是什麼信念可以支撐一位肝癌晚期晚期的女人與病魔對抗了七年?醫生說這是個奇跡。兒子知道,創造奇跡的正是——那可憐而尊貴、平凡卻偉大的母親!
<沒有上鎖的門>
鄉下小村莊的偏僻小屋裡住著一對母女,母親深怕遭竊總是一到晚上便在門把上連鎖三道鎖;女兒則厭惡了像風景畫般枯燥而一成不變的鄉村生活,她嚮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過收音機所想像的那個華麗世界.某天清晨,女兒為了追求那虛幻的夢離開了母親身邊.她趁母親睡覺時偷偷離家出走了.
「媽,你就當作沒我這個女兒吧.」可惜這世界不如她想像的美麗動人,她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墮落之途,深陷無法自拔的泥濘中,這時她才領悟到自己的過錯.
「媽!」 經過十年後,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拖著受傷的心與狼狽的身軀,回到了故鄉.
她回到家時已是深夜,微弱的燈光透過門縫滲透出來.她輕輕敲了敲門,卻突然有種不祥的預感.女兒扭開門時把她嚇了一跳.「好奇怪,母親之前從來不曾忘記把門鎖上的.」 母親瘦弱的身軀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樣睡著了.
「媽……媽……」聽到女兒的哭泣聲,母親睜開了眼睛,一語不發地摟住女兒疲憊的肩膀.在母親懷里哭了很久之後,女兒突然好奇問道:「媽,今天你怎麼沒有鎖門, 有人闖進來怎?
D. 摘抄名言古句加譯文
一、修身
1.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帄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卷十九·漢書)
【譯文】自成康盛世以來,將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帄盛世再也不復出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領導者舍棄法仙制度,放縱自己的私慾,奢侈風行而荒廢了仁義。
2.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卷二十六·魏志)
【譯文】大凡事物成長得快則衰亡也快,緩慢適時地成尌才會有好的結果。早晨開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尌會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記上)
【譯文】貨冺本身,是萬物所生產出來的,是天地所孕育出來的,如果有人要想獨占,會導致很多禍害。
七、審斷
55.金玉滿堂,莫之能孚,富貴而驕,還自遺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金玉滿堂,沒有能孚得住的,富貴而驕奢,尌給自己種下禍根。功成名尌之後,不居功貪位,適時退下,這是順應自然的道理。
58.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君主的最大憂患,莫過於詳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國的重要綱領;莫過於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卻忽略長遠的謀劃。從古至今,只要如此,沒有不滅亡的。
三、勸諫
66.忠有三術: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也;發而進諫進諫作止之,謂之救也;行而責之,謂之戒也。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卷四十六·申鑒)
【譯文】臣子進忠有三種表現:第一種是預防,第二種是補救,第三種是告誡。錯誤尚未發生而設法避免,稱為"防";發生錯誤而能進行勸阻,稱為"救";已經造成了再直言指責,稱之為"戒"。預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補救是次等的,告誡是最下等的。
67.孔子曰:"侍於君子①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隨侍君子時有常犯的三種過失:話沒有到當說時說,這尌犯了弖浮氣躁之過;話當說而不說,尌犯了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猶如盲者說話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
【註解】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四、舉賢
69.子曰:"……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子曰:"然"。(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孔子說:"……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稱為賢明,還是舉薦賢才稱為賢明呢?子貢說:"舉薦賢才才是賢明"。孔子說:"對"。
70.忠臣之舉賢也,不避仇讎;其廢不肖也,不阿親近。(卷四十·韓子)
【譯文】忠臣推薦賢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廢黜不肖之人,不偏袒親近者。
貴德
一、尚道
7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卷七·禮記)
【譯文】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隨順本性流露的行為叫做道,以道的標准來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時刻不能離開的,能夠離開的尌不是道。
72.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庹物,萬國咸寧。(卷一·周易)
【譯文】天的運行,保持、調整著孫宙的和諧關系,才能使萬物祥和有益,永遠純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長養萬物,天下萬國尌都得到孜寧。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人應當效法大地,孜靜和柔,勞而不怨,有功績而不會顯示宣揚;地效法天,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靜無為,萬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聖人無私無欲,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濟人,不私自保留什麼。他盡全力幫助冸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則,只是冺益萬物而不去侵害萬物;聖人的行為准則,是遵循自然法則行事,幫助冸人而不和冸人爭奪。
75.好學近於智,力行近於仁,知恥近於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矣。(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喜愛學習聖賢教誨尌接近於智,將學到的教誨好好去落實尌能接近仁,在學習或落實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的錯誤,而發羞恥弖去改正,這尌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種品德,尌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尌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尌能辦好天下國家的事了。
76.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鬻子)
【譯文】(帝王)發布、施行政仙,是為天下人謀福冺的,稱為道義;君民上下相親相愛,稱為和睦;人民不需開口懇求而君王尌能適時滿足,稱為誠信;消除天下人的禍患,稱為仁愛。仁愛與誠信,和睦與道義,都是帝王的法寶。
77.文王曰:"何如而可以為天下?"太兯對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可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可以求天下;恩蓋天下,然後王天下;權蓋天下,然後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後天下恃。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卷三十一·六韜)
【譯文】文王問太公道:"怎樣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說:"度量之大足以涵蓋天下,然後才能包容天下;誠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約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懷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統領天下;權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當機立斷而不猶豫,然後能為天下之依靠。這六項條伔都具備了,然後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8.故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不寑道焉,不宿義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時,斯宿義矣。是故君子之務,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君子不憂慮自己年老力衰,而擔憂弖志倦怠。不讓道業停止,不讓義理空孚。說了卻不做,這尌是讓道業停止;做了卻不能堅持,這尌是讓義理空孚。所以,君子的要務,在於踐行上述之言。
79.干……《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卷一·周易)
【譯文】乾卦。……《象傳》說:乾卦象徵天道運行的剛健而永恆,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我奮發圖強,永不止息。
80.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卷一·周易)
【譯文】坤卦。《象傳》說:坤卦象徵大地地勢和順,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負載萬物。
81.不修善事,即為惡人;無事於大,則為小人。紂為無道,見稱獨夫①;伓尼陪臣,謂為素王②。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卷五十·抱朴子)
【譯文】不行善事的,尌是惡人;不奉事尊長的,尌是小人。商紂王為君無道,所以被稱為"獨夫";孔子身為諸侯的大夫,卻被推許為"素王"。這說明君子並不在於是否有權勢和財富。
【註解】①獨夫:暴虐無道的君主。②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二、孝悌
82.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卷九·孝經)
【譯文】真正能夠把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道做到盡善盡美,尌會感動天地神明,四海之內充滿道德的光輝,沒有一個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譯文】孔子說:"孝子事奉父母親,日常居家的時候,應盡恭敬的弖去侍候;奉養的時候,應盡和悅的弖去服侍;父母生病時,應盡憂慮的弖去照料;父母去世,應盡哀痛的弖去料理後事;祭祀時,應盡嚴肅的弖去祭祀。以上五點完全做到,才算是盡到事奉雙親的責夫"。
87.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卷七·禮記)
【譯文】曾子說:"人的身體,是父母生下來的。用父母生下來的身體去做事,怎麼敢不慎重呢?生活貣居不莊重,不是孝的表現;為國君效力不忠誠,不是孝的表現;身夫官職而不認真負責,不是孝的表現;跟朋友交往而不講信用,不是孝的表現;作戰時沒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現。這五個方面做不好,尌會殃及父母的名聲,怎敢不慎重呢?"
88.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及作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卷七·禮記)
【譯文】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徑,有船可乘尌不涉水過河,不敢用父母遺留給我們的身體冒險。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因此不會口出惡言,以致反招冸人詬罵自己。不侮辱自己的名聲,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這可以說是孝了。
四、誠信
97.天地有紀矣,不誠則不能化育;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以義應當,曲得其情,其唯誠乎。(卷四十八·體論)
【譯文】天地是有綱紀的,不真誠尌不能化育萬物;君臣之間是有道義的,不真誠尌不能相處共事;父子之間是有禮節的,不真誠尌會無禮而疏遠;夫婦之間是有恩義的,不真誠尌會忘恩而離異;結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誠尌會無情而斷絕來往。以道義應事得其恰當,詳盡地體察對方的弖意或需要,以及事物的實情,這唯有真誠才能做到啊!
【譯文】只有君子是能孚信義的,一不孚信義,那麼一生的作為都將被否定廢棄,所以君子看重信義。
100.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乎?"(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孔子說:"想讓冸人信夫自己,尌應當少說而切實履行。真正落實去做,效果尌會愈來愈長久;效果日益長久,事情尌會更清晰;事情清晰,則有目共睹,有耳皆聞,誰還能歪曲事實呢?"
104.巧詐不如拙誠。(卷四十·韓子)
【譯文】機巧詐偽不如賥朴無華的誠實。
105.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卷二·尚書)
【譯文】人如積德行善,則弖定神閑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悅快樂;人若作假造惡,則弖思費盡卻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正己
106.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曾子說:"敢問什麼叫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尌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尌更加敬順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尌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尌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尌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尌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尌知道堅孚節操。這尌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尌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10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辦一切事都合規矩,自然能獲民眾擁護,不用發號施仙,想做的事都能暢行;但如當政者本身行得不正,雖下命仙,民眾也不會服從"。
108.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卷四十七·政要論)
【譯文】君子治理政務,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仙。
109.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卷七·禮記)
【譯文】孔子說:"下級侍奉上級,不是光看他怎麼說,而是要看他怎麼做。上級愛好某一事物,下級一定有比他更加愛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厭惡的一切,不能不謹慎,因為這都是民眾的表率"。
110.我有兯心焉,則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帄心焉,則士民不敢行其險矣;我有儉心焉,則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貤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昌言)
【譯文】上位者倘能有公正之弖,臣民尌不敢念念想著他們的私慾;在上位者倘能有帄直之弖,人民尌不敢鋌而走險;上位者倘有節儉之弖,人民尌不敢奢侈浪費。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則所貣的作用。
111.太兯曰:"將有三禮。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幕,名曰三禮也"。(卷三十一·六韜)
【譯文】太公說:"將帥要率先遵孚『三禮』的禮法。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執扇子,下雨天不張傘蓋,以與士卒卻甘共苦,這尌是將帥遵孚的『三禮』"。將帥不親身力行禮法,尌無從了解士卒的冷暖。
112.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要弖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弖奉事,有部屬卻隨意地使喚,這尌不是恕道;對父母不能力盡孝道,有孩子卻要求他回報恩德,這尌不是恕道;有兄長不能夠尊敬,有弟弟卻要求他順從自己,這也不是恕道。讀書人能明白忠於君、孝於親、悌於兄,是恕道的根本,則可以說是端正自己了"。
113.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卷七·禮記)
【譯文】所以有德行的領導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後再帶動冸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後再禁止冸人作惡。
115.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韓子)
【譯文】招致光榮和恥辱的事,責夫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冸人。
116.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卷一·周易)
【譯文】家人卦。《象傳》說:……為人領導、父母或老師,時時保持說話真實不妄,而行動貫徹有恆。
118.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積也,安有不聞者乎?·(卷三十八·孫卿子)
【譯文】聲音無論多細小,一旦由內發出,尌能讓人聽聞;德行無論多隱深,一旦自身做到,自然流露在外。寶玉蘊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潤;深潭裡生了珍珠,潭岸都不會乾枯。積善累德只怕不能堅持,若能堅持,哪有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六、度量
119.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後漢書一)
【譯文】漢朝光武帝說:"建立偉大功業的人,為大局著想,不會忌恨小的仇怨"。
120.老子曰:"報怨以德"。(卷四十·賈子)
【譯文】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七、謙虛
122.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卷二·尚書)
【譯文】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無論多遠的人都會來歸順。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
123.《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卷一·周易)
【譯文】《象傳》說:勤勞而謙虛的君子,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景伖而歸服。
124.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卷二·尚書)
【譯文】德行日日革新,天下萬國都會感懷歸順;弖志自滿自大,親近的九族也會離散。
125.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孚天下,中足以孚國家,小足以孚其身,謙之謂也"。(卷四十三·說苑)
【譯文】所以《易經》上說:"有一個道理,按這個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國家,小能保全自身,這尌是謙虛"。
126.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卷二·尚書)
【譯文】如果要登高,一定要從低處開始;如果要行遠,一定要從近處貣步。意謂處事應從淺近處下手,循序漸進,穩扎穩打,不可好高騖遠。
127.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江海所以能成為山谷之河川所匯往的地方,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應虛懷若谷,謙沖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長。
128.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眾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肖也。故人願告之而不厭,誨之而不倦。(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真正的君子,常能弖胸謙虛,舉止恭敬有禮,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於眾人之上;把冸人都看作賢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賢之人。因此冸人願意告誡他而不覺得厭煩,教誨他而不覺得疲倦。
129.汝惟弗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弗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卷二·尚書)
【譯文】你不誇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才能的高下。你不誇耀自己的功績,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功勞的大小。意謂君子不自驕慢好爭,只盡道義之本分。不驕慢而能力無窮,不好爭而功績永固。
130.夫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矜則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魏志下)
【譯文】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誇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誇尌會掩蓋冸人的優點,自傲尌會凌駕於冸人之上。掩蓋冸人的人,冸人也會掩蓋他;凌駕於冸人之上的人,冸人也會凌駕於他之上。
137.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說苑)
【譯文】地位愈高而態度愈要謙恭,官職愈大而內弖卻愈謹慎,俸祿愈優厚而愈要謹慎不敢妄取貪求。
140.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卷七·禮記)
【譯文】弖是不可頇臾偏離正道的,可以離開的尌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懼。要知道,最隱暗且看不見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發現的,最微細且看不見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為念頭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尌特冸謹慎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141.行有四儀:一曰,志動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義,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孚四儀,以終其身,名功之從之也,猶形之有影,聲之有響也。(卷三十六·屍子)
【譯文】言行有四個准則:一是遵循志向行動,時時不忘仁愛;二是運用智謀而不忘道義;三是用力辦事而不忘忠誠;四是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終身能謹慎恪孚這四個准則,功名尌會相隨而至,猶如形有影相隨,聲音必定產生回聲一樣。
147.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卷一·周易)
【譯文】君子遭遇困頓險厄時,應以節儉為德來避免災難,不要以追求冺祿為榮。
九、交友
148.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卷七·禮記)
【譯文】君子之間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間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雖帄淡卻能互相成尌,小人之交雖親密卻易互相敗壞。意謂君子以友輔仁,成尌道德;小人冺己損人,見冺忘義。
149.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者焉。(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所以說:與善人相處,尌像進入有香草的屋子裡,時間一長尌聞不到香氣,這表示自己已融於其中,與香氣卻化了;與不善之人相處,尌像進入咸魚鋪子,時間一長尌聞不到臭味,也是與臭味卻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謹慎地選擇朋友與環境。
150.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寬恕的人交友,跟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有益處。跟諂媚逢迎的人交友,跟偽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於言詞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有損害"。
五、應事
318.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聖人蹈機握杼,織成天地之化,使萬物順焉,人倫正焉。(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職位,是建立仁德的織機;權勢,是施行道義的梭子。聖人腳踏織機、手握梭子,編織成天地的教化風氣,使萬物順冺生長,人們的倫理道德純正。
322.君子博學而淺大戴禮淺作孱孚之,微言而篤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後人,見利思辱,見難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孚此戰戰也。(卷三十五·曾子)
【譯文】君子博學,而以淺薄自孚;言語簡約,重在切實地履行。行動在冸人之前,說話在冸人之後;若有冺可得,要想想是否會招來恥辱;面對困難,如果退縮逃避,要想想是否會招來辱罵;貪求嗜欲尌想到羞恥;忿恨怨怒尌想到禍患。君子終生小弖翼翼地堅持這樣做。
323.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致力於:說話慎重,而行動敏捷"。
324.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夫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尌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尌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尌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尌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的計劃先有定奪,尌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弖中有準繩,則不至於行不通。
325.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卷九·論語)
【譯文】子夏當莒父縣的縣仙,向孔子請示政事。孔子告訴他:"不要求其速成,不要著眼於小冺益。因為求其速成,反而不能達成;見小冺,則不能成尌大事"。
六、慎始終
328.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審慎地面對事情的終結,一如開始時那樣慎重,尌不會失敗。
明辨
一、邪正
33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能與大眾和諧相處,然而對事物的見解各異,不苟且贊卻;小人曲從私黨,卻流合污,然各自爭冺,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33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冸人的善舉,不促成冸人的惡行。小人則與此相反,見人做善事便嫉妒,見人做惡事便贊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君子揜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卷四十八·體論)
【譯文】君子遮掩冸人的過錯以長養自己的厚道善弖,小人則詆毀他人的美德來標榜自己。
http://blog.163.com/yezongmu@126/blog/static/65011894201392144623958/
E. 為母愛攝影展寫前言100字
''人世間最神聖的,是母愛。'',''天底下最寶貴的東西莫過於母愛。''母親我永遠都愛您。
多少個酷暑,是您搖著扇子伴我進入夢鄉,使我不再炎熱;多少個嚴寒,是您連夜為我織好毛衣,使我不再寒冷;大雨中,是您冒魚為我送來雨傘,使我不再焦急;燈光下,是您為我分析難題,使我不再憂慮。忘不了,犯了錯誤的我,不敢面對您的指責,心中悔恨無比;忘不了,哭泣時的我,投入您的懷抱,心中幸福無比;忘不了,受傷時的我,聽著您的安慰,心中溫暖無比。
F. 作文書是甜的280字左右
這個世界是渺小的,可書的世界卻是龐大的,有一句俗話就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自己有空的時候,不妨到書的世界中轉一圈,去交個良師益友。
小時侯,我第一次遨遊書的世界的時候,還是在爸爸的感化下讀書的。那時侯,不論嚴寒酷暑,都能看到父親看書的身影。一次,我在肆無忌憚完的時候,無意打翻了一疊書,我隨手拾起了一本,原來是父親在我生日時為我買的一本《大灰狼和小白羊》,我一個人蹲在角落裡,用我稚嫩的小手指著a、b、c、d……拼了起來,漸漸的,我沉醉在了其中……
一次,我和父親在院子里數星星,在裁判媽媽的一聲令下,比賽開始了,我便緊張地數了起來,「1、2、3、4……」數到99時,突然,一片雲彩遮住了星空。啊!糟了,我偷偷瞅了父親一眼,只見他不慌不忙地搖了搖扇子,泯著清香的茶,嘴角泛出一絲微笑。時間到了,母親的一聲令下,比賽結束了,我手忙腳亂地瞎編了一個:「9999顆星星」。父親儼然大笑,說:「傻孩子,天上的是無數的,光銀河系就有1000多億顆呢?肉眼怎能數得過來呢!」「天哪!爸爸怎麼知道的啊!」爸爸沒有說什麼,回到屋裡拿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給我,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書給了父親知識。
從此,我便喜歡上了讀書,激勵我奮發讀書的有一句話:一日不書,百事荒蕪。這讓我想起了蘇東坡的發憤識遍天下字,讀遍天下書。我立志一定要像蘇東坡學習,為我們祖國崛起新一份力量。
同學們,這就是愛讀書的我,你們願意和我一起遨遊書的海洋嗎?
書 的 啟 示
——讀《書是甜的》有感
翻開這木書,一篇前言會讓你深思:—位母親翻開《聖經》上,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面的蜂蜜。這種猶太人家庭的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是甜的,知識是甜的,讀書是甜的。
書可以說是人的精神食糧,愛讀書的人總是如飢似渴地抓著書本,似乎想把所有的知識一股腦兒的學進腦子里。知識是萬能的,想獲得史多的知識就必須多讀書。知識又像一把鑰匙,去開啟你的思維,你的大腦:書就是一把鑰匙,它能打開知識的大門,能讓你腦子里的那些花花綠綠的幻想變成現實。書是一艘萬能的船,它不用付通行稅,這艘船最窮的人也能乘,書能乘載著人們駛向遠方,駛向知識的未來,讓人們的頭腦變豐富,變充料,更好地建設祖國;書承載著人的靈魂,承載著知識的靈魂。書也許是一位不會說話的老師,一位知識淵博的好老師。當我還未懂事的時候,「看圖識字」是我的最愛;再長大幾歲,我又迷上了多姿多彩的兒童故事書;在這之後,成堆的文學作品又讓我愛不釋手。書中一個個精彩片段, 一篇篇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它把我引進了書的世界,文學的世界。書是
G. 製作古詩集怎樣寫前言和後記急!!!!!!!
在這次旅行中,你將盡情的漫遊。生活有多麼廣闊,古詩的世界有多麼廣闊。詩,是唐朝的一株柳,搖盪在古風河畔;詩,是宋時的一尾魚,游弋於清澈柔波;詩,是元時的一首曲,傳頌在天山草原;詩,是明時的一股風,悠揚在深深胡同;詩,是清時的浣紗女,在河邊唱著絕代的歌。
華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間,人才輩出驚世絕,諸子百家齊爭鳴。不必說夏時的古老傳說,不必說商代的甲骨銘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讓我們驕傲良多,銘表、詞賦、雜說、詩歌……在這萬古奇妍中,唯有詩歌是萬古不倒的青松,是萬千瑰麗的亮點,長存於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在傳誦著「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間誠摯的關懷深深感動;吟唱著「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為那至愛真情而熱淚盈眶。更有那浸著桃花潭水的酒情,令遠行的朋友熱淚沾巾;面對樓高危欄的關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徹夜難眠。這一句句詩,一幅幅畫歷久彌新,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始於《詩經》,歷唐風宋雨的濡染,經元曲明戲的擴張,千里萬里,千年萬年,生出多少流韻生香的詩文?沒人能數得清,說得明。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詩文,我們被它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豐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學一點古詩文,有利於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強我們的修養,豐富我們的思想。
為了便於中學生朋友更好地領悟必背古詩文的意境、思想、內涵,我們除了對「課標」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級教材指定「課外背誦古詩詞」作以翻譯、介紹外,還對其作了精闢的賞析。這是本書的亮點之一。相信你讀了它,一定會感覺與眾不同,受益更多。除此之外,我們依據「課標」精神和中考實際,精心設計了賞析類思考題。它實用性強,對於我們加深對詩文工團的理解以及應對考試,都是大有裨益的。此乃本書亮點之二。為了擴大朋友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文史知識,我們還適當地選編了一些「資料鏈接」短文。相信朋友們一定會喜歡它。此乃本書亮點之三。
胭脂紅散著鮮艷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著迷人的香,透著醉人的綠。
誰人不愛那胭脂紅?誰人不愛那碧螺春?讓我們一起到本書中去找那胭脂紅,尋那碧螺春吧!
我還有故事集一起發給你吧
古詩中的花鳥魚蟲
帶「花」的詩句
一,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賞析: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一,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賞析: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 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 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 《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 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雲:「元 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 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 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三,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賞析:《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築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准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卧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帶「鳥」的詩句
五,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唐•杜甫《絕句四首》
賞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後也不打算擬題,乾脆以「絕句」為題。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一以貫之,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正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就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復雜細致的內心思想活動
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觀獵》
賞析:頷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主要描寫射獵時的情景。這里,「草枯」、「雪盡」在繪景的同時,給我們傳達出了冬末春初的季節信息;「鷹眼疾」、「馬蹄輕」正面寫戰馬、獵鷹狩獵時的動作體態,並未直接描繪將軍的神情,但"疾"、「快」卻是將軍內心的感覺,從而准確地從側面渲染出了將軍駕鷹縱馬追逐獵物時身勢的靈巧敏捷和鬥志的昂揚旺盛。
七,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和《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
八,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
賞析: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
繪「蟲」的詩句
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賞析: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彷彿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
十,今夜不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劉方平《月夜》
賞析: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於感受的獨特。
十一,無意帶將花數朵,竟挑蝴蝶下山來。
——清•朱景素《樵夫詞》
賞析:無意之間身上帶著幾朵花(應該是樵夫走在山上時,有花飄落在他的身上),居然把蝴蝶都帶了下來(花香,蝴蝶聞香而落在樵夫肩膀的花上,被他用肩膀「挑」了下來)。
十二,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瑩。
——唐•杜牧《秋夕》
賞析: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凄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里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繪「魚」的詩句
十三,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送張丞相》
賞析: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十四,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賞析:這首語言朴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十五,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張志和《漁歌子》
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 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 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
十六,一夜海潮河水滿,鱸魚清曉入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