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物心理描寫的摘抄
1、我的心裡樂開了花。
2、姐姐頓時歡天喜地,嘴咧得如同一朵綻放的荷花,久久地合不攏。
3、我害怕極了,連大氣都不敢出,心砰砰直跳,彷彿有小兔子在心中蹦來蹦去,總覺得有個災難飛鳥似的在天空中飛來飛去,隨時都有可能砸到我的頭上。
4、望著滿地的碎瓶膽片,我緊張得張開了嘴巴,獃獃地立在那兒,心裡忐忑不安,萬一爸爸回來發現了,准會狠狠批評我的。
5、我大腦一片空白,什麼都是恐怖的,只想離開這個讓我害怕的地方。
6、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兒,我嚇壞了。
7、他立刻瞪起眼睛,眉毛一根根豎起來,臉上暴起了一道道青筋,像撲鼠之貓盯著我。
8、我的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
9、我無法平息自己,只有一陣陣徘徊不定的腳步,涌動出我難以平靜的情緒里快要脹滿的一團團熱熱的氣流。
10、我不知不覺進入了夢境,夢見自己長出了五色翅膀,在藍天里飛呀飛,真是快樂無比。
11、我聽了他的話差點沒昏過去,心裡真是又氣又恨又傷心。可是當著同學們的面只好把眼淚往肚子里咽,一聲不響地坐在座位上偷偷掉眼淚。
B. 關於紅與黑的段落賞析問題
紅與黑 賞析2008-10-25 11:53 《紅與黑》有一個副標題「一八三零年年代記」,是一部描寫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統治者劇烈交替的變動時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的書。作家曾對此做過解釋,說是要描寫王朝復辟時期的「社會風氣」。這表明他的意圖是反映社會現實,小說的內容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因此,小說發表的時候曾被指責為「政治書籍」。它也是一部將貴族、僧侶、大資產階級三者激烈競爭的社會反動性,作一徹底批判的巨著。在主角於連的野心受挫,於獄中所完成之內心救贖中,皆明顯地表示出作者透視歷史的現實主義,以及他超越歷史的浪漫主義。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這本書,我想從一下幾個方面談談《紅與黑》:
一、對歷史與人性的尖銳觀察和迷惑不解。
法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基者司湯達的《紅與黑》深藏著象徵性的藝術生命力。《紅與黑》自一八三〇年誕生於驚心動魄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已經具有了紀念碑式的歷史性意義。通常,人們都以為書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軍人(軍服)的榮耀,或是共和主義的熱情;而「黑」則是表示王政復辟時代,擁有勢力之僧侶階級的黑衣。然而,也有人說紅與黑是決定命運的輪盤,而這輪盤正象徵著人生的游戲。「紅與黑」將生命與死亡、自己與他人、理性與感性、理想與現實、愛情與陰謀都結合成一體,在這種狀態中,討論真理、愛情、死亡、美,看到慾望與人性的沖突、個人的迷惑與歷史的奇異,發現歷史的精神進程。當「紅與黑」的象徵意義漫溢出堤壩、流向朦朧誘人的藝術曠野時,在其流過的痕跡上,可以採摘到繽紛的藝術果實,一個生動、豐富、深藏、含蓄、流盪著想像性和感染力的《紅與黑》藝術空間在霧色中展現出來。
司湯達曾說:我一定要為二十世紀寫作。《紅與黑》已超越了「一八三〇年紀事」,司湯達寫下副標題「一八三〇年紀事」時,也許不僅是提醒人們這是真實的歷史敘述,更含有深意的是:暗示人們其中隱藏的歷史與生命的超越性。同時又顯示了司湯達堅定不移的理想主義信仰:「紅與黑」代表了人類精神生存的艱辛和矛盾性。
二、《紅與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使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
於連是《紅與黑》的主人公,是一個出身卑微的木匠的兒子,他曾榪竦某綈菽悶坡兀 韌 刖 紜:罄吹?/SPAN>維里埃城市長家當家庭教師,又做巴黎侯爵的秘書,由於他的神學造詣與謹言慎行,漸漸得到別人的重視;甚至獲得市長夫人與侯爵千金的愛情……然而在拘謹的表象下,年輕人的心卻充滿對英雄的崇拜,對貴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頭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時和自己內心的矛盾交戰……
作者並且通過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們展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我們還是以於連為代表來分析一下:「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其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沖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三、獨具匠心的心理描寫。
《紅與黑》表現了司湯達高度的心理分析的技巧,尤其是在中心任務於連形象的塑造中,細致的心理描寫對於刻畫這一人物的復雜性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寫於連同拉莫爾小姐的戀愛過程中的矛盾和寫他被捕後在獄中對生活的回顧和沉思的那些部分。作家細致的寫出了於連對拉莫爾小姐的最初的愛情心理的復雜性,這里既有平民自尊心和個人虛榮心的滿足,也有對貴族的警惕;既有愛情成功的歡樂,也有受冷遇時的痛苦。作家的這種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使他的主人公的形象刻畫的豐滿、鮮明、完整,大大地提高了人物的真實性。司湯達細膩地描寫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狀態,分析他們感情與慾望的細微變化,使讀者得以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你將不僅僅知道故事表層的結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結果背後的原因,因而獲得更深的沖擊與感動。作者正是用了這種手法讓我們感覺到人物就在我們的身邊。其實作者在無意之中也開啟了現在的一種文學的題材即現在所說的意識流文體。
四、「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之差別。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著強烈的興趣。因為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系著的。他的兩個戀人——德•瑞納夫人和拉莫爾小姐伴著短暫而奮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瑞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他趁德•瑞納市長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他對德•瑞納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瑞納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德•瑞納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但是德•瑞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而於連和拉莫爾小姐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征服和反征服的關系,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
最終,於連還是投入了德•瑞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拉莫爾小姐。這多少讓人要為後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為於連的獲釋而奔走。但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於連對德•瑞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於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說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之別吧。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
五、變態社會中的個人「奮斗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我以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瑞納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瑞納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拉莫爾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復,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拉莫爾小姐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瑞納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秘密的活動著。
掩卷沉思,我覺得司湯達通過《紅與黑》這本書不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病態愛情的悲劇,也為我們展示了在紅道勢力和黑道勢力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的黑暗和丑惡。年輕有為的青年於連表面上看是被毀於病態的愛情,實際上是被毀於當時病態的法國社會。
司湯達說過:「一個人的幸福不取決於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決於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獄之前的於連是在社會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歲當上司令官」,或者當上年薪十萬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婦人的青睞,以誘惑和征服貴族女人為「責任」;他要擠進上流社會,要按照給他十字勛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並且准備干出滿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為自己本是個大貴人的私生子;凡此種種,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認,社會的承認,也即所謂「抱負」和「野心」之類。於連並非不能成功,他其實已經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獄之後,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訴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拋棄尊嚴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爾侯爵的女婿……這就是說,福利萊神甫言之有理,於連在法庭上辯護的確是一種「自殺」的行為。然而,看看於連在獄中的表現,讀者不能不認為,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游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拚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這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並沒有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C. 紅與黑怎樣描寫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看《紅與黑》。《紅與黑》演示了一個自戀者的命運。
從自戀者的角度分析於連的形象:
1、自戀者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心中始終裝滿自己,對自己深信不疑,是自得其樂的孤獨者。
2、自戀者固執於自己的理想,把主觀感覺或個人體驗當作絕對真實強加給外部現實。
3、自戀者對外界和他人持清高和高傲態度,力圖在自己與外界之間拉開距離,深怕被世界和他人同化。4、自戀者頑固堅持自我,拒絕向現實認同,必然被他人和社會視為「攻擊性」和「敵對行動」,受到他人攻擊和社會放逐。5、自戀者不懼怕他人的攻訐與譴責,甚至還希望如此。盡管他們帶著演戲的誇張,痛苦於他人的不理解,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卻因為這種不理解而感到驕傲。不理解恰恰說明了自己的特出或獨異,這是自我能夠從外部世界獲得的最高確證和最大滿足。自戀者正是從他人的攻訐與譴責中獲得了個人價值的證據。
6、自戀者即使受到現實的打擊,寧可忍受厄運,也不肯改弦易地放棄自己的追求。
7、自戀者固執的追求自我的完整性和個性感,從而缺乏甚至喪失去愛他人的能力,不願或無法與自己之外的他人發生全心全意全身全體的結合關系。8、自戀者用種種英雄主義來「合理化文飾」自己,以減緩個人與外界的敵對關系所引發的內心無意識焦慮。9、自戀者無論如何也不願像他人那樣放棄自我,當沖突尖銳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將以自殺或發瘋的極端的方式表面上放棄自我,實質仍固守了自己。
於連正是這樣一種自戀者。
D. 《紅與黑》的賞析如何寫
《紅與黑》讀後感
讀了《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著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了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台》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沖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盡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盡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紅與黑》讀後感(6)_800字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斗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小說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嚮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發達的目的。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為德·拉·木爾候爵的私人秘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女瑪特兒。正准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希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眾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偽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著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里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角色里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
正義永遠戰勝邪惡,於連最終的下場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誠少些虛偽。
E. 分析《紅與黑》的心理描寫
從心理學角度看《紅與黑》。《紅與黑》演示了一個自戀者的命運。
從自戀者的角度分析於連的形象:
1、自戀者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心中始終裝滿自己,對自己深信不疑,是自得其樂的孤獨者。
2、自戀者固執於自己的理想,把主觀感覺或個人體驗當作絕對真實強加給外部現實。
3、自戀者對外界和他人持清高和高傲態度,力圖在自己與外界之間拉開距離,深怕被世界和他人同化。4、自戀者頑固堅持自我,拒絕向現實認同,必然被他人和社會視為「攻擊性」和「敵對行動」,受到他人攻擊和社會放逐。5、自戀者不懼怕他人的攻訐與譴責,甚至還希望如此。盡管他們帶著演戲的誇張,痛苦於他人的不理解,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卻因為這種不理解而感到驕傲。不理解恰恰說明了自己的特出或獨異,這是自我能夠從外部世界獲得的最高確證和最大滿足。自戀者正是從他人的攻訐與譴責中獲得了個人價值的證據。
6、自戀者即使受到現實的打擊,寧可忍受厄運,也不肯改弦易地放棄自己的追求。
7、自戀者固執的追求自我的完整性和個性感,從而缺乏甚至喪失去愛他人的能力,不願或無法與自己之外的他人發生全心全意全身全體的結合關系。8、自戀者用種種英雄主義來「合理化文飾」自己,以減緩個人與外界的敵對關系所引發的內心無意識焦慮。9、自戀者無論如何也不願像他人那樣放棄自我,當沖突尖銳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將以自殺或發瘋的極端的方式表面上放棄自我,實質仍固守了自己。
於連正是這樣一種自戀者。
於連不僅和復辟貴族是矛盾的,和反動教會是矛盾的,和資產階級也是矛盾的,和社會是矛盾的,從根本上來說,他和人是矛盾的。他作為一個典型的自戀者註定了永遠要被視為異類,要因與眾不同而陷入無窮無盡的痛苦之中。這種悲劇乃是一切自戀者的悲劇,無論是在專制社會,還是在共和社會,還是在民主社會,都是如此。《紅與黑》似乎要寫一個年輕人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道路上如何從迷誤走向清醒,但其實於連沒有悟出自戀之根本來。
於連的悲劇,突出地表現為他以自戀為核心,一方面對自我、人格與尊嚴高度敏感、堅決執著、公然張揚;另一方面他認同現實世界的「紅與黑」,並竭力索取之。兩者彼此沖突、勢均力敵、無法協調,最後於連以放棄生命為代價使兩者沖突得到消解。
從心理學進一步推論,於連走出家鄉邁上個人征程的時候,拿起了什麼武器?他去跟誰斗爭?誰是他的敵人?是封建制度?庸俗社會?貴族女人?自己?
於連拿起的武器是自尊,他的敵人是自卑。封建制度,庸俗社會,貴族女人,都是外顯的敵人,於連有足夠的才能去與之抗衡;於連斗不過的敵人是他自己,是他內心深處的自卑。
如果說於連早就看到社會上存在「紅」的軍隊與「黑」的宗教,並力圖利用之而達到內部的人格尊嚴和外在的飛黃騰達。那麼他還不清楚他的內心世界也有一個「紅」與「黑」,「紅」是他的人格和尊嚴,「黑」即他的奴性與自卑。
於連一走上社會,面向世人,就捲入了自尊與自卑的激烈內戰,這場戰爭構成了《紅與黑》的全部故事。換言之,《紅與黑》的精彩並不在歷史社會的表現,於連的魅力不在於他是一個反制度反社會的個人英雄。《紅與黑》的看點在於,它用一個獨特社會環境和一些獨特的境遇突現出一種獨特性格的獨特心理體驗。
F. 有誰知道《紅與黑》細致微妙的心理描寫(分析三個片斷)
心理小說的開創者為19世紀的法國作家司湯達。司湯達擅長心理描寫,他全神貫注於人的心理現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說的心理描寫反映了19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寫是意識層的心理思維,限於頭腦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沒有涉及潛意識層的生理狀態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寫非常冷靜和理智,充滿邏輯和理性,由此顯出人物性格力的特點和現實態度。
司湯達的心理描寫在內容層次上分為社會和愛情心理兩個層次,描寫時代的普遍心理狀況和精神面貌,細致分析愛情心理的微妙變化和發展進程。他對人物內心緊張的表現已具有現代意識的特徵。為此,他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由於他的心理意識所表現的「現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國仍擁有廣泛讀者。代表作是《紅與黑》(1830)。
G. 紅與黑里怎樣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
司湯達被公認為「心理描寫的巨匠」。在《紅與黑》中表現出的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
司湯達觀察深刻,思想敏銳,善於掌握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捕捉人物內心的矛盾變化,心理描寫成為他塑造人物、刻劃性格最有成就的藝術手法。
司湯達運用心理描寫具有鮮明的特點,在他的筆下,人物的特定心理狀態,總是和人物的特定環境和處境聯系在一起,很少有脫離人物的具體環境和處境的孤立的心理分析,這樣就真實、自然、可信,富有現實主義藝術的說服力。
於連到德·瑞納那市長家,置身於歧視他平民身份的社會環境,在這個家庭里家庭教師的地位等同僕人,市長市長舉行宴會,總是讓他和孩子坐在桌子的末端。於連因受歧視而產生強烈的激憤不平的心理狀態和急於尋找機會進行報復的念頭。有一天晚上,於連陪德·瑞納那市長夫人再花園里納涼,他硬是要握住市長夫人的手,將它「占為己有」,以此報復市長加予他的輕蔑。於連粗暴地握住市長夫人手的這個動作,以及採取這個行動前後的考慮,把這個抱有個人野心,渴望出頭露面,但是因為出身卑賤,處處受到輕蔑,思想變得非常敏感。態度傲慢不遜,隨時尋找機會進行報復性反抗的青年性格,刻劃得活靈活現。
於連在神學院,對教士們的虛偽自私又憎恨又惡心,但是要在這個環境里出露頭角,就必須按照這個社會環境所奉行的虛偽自私原則行事。他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此形成的兩重人格,都可以在他的主客觀世界找到解釋。
在木爾候爵府上,於連博得主子賞識,一時躊躇滿志,及至最後被送上斷頭台,在絕望中有迸發出反抗的火花,這中間思想感情的變化,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前因後果。
司湯達的心理描寫還有簡潔明快的特點。小說中關於於連的心理描寫,總是隨著故事的展開,和行動描寫互相補充,互相穿插,落筆簡潔明快,不求繁瑣細致的分析,不做趁長的議論,各種形象手段配合得體,讀來給人以不淄不塞,自然流暢之感。
H. 《紅與黑》人物心理描寫的段落
我回答出來不能通過什麼。有敏感詞彙。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