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智慧引領幸福的前言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人的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正是為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這無非是說人人都想要幸福。然而,這個人人都想要的幸福,卻似乎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東西,若問究竟什麼是幸福,不但人言人殊,而且很不容易說清楚。幸福這個詞,一般用來指一種令人非常滿意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令人滿意,的確是因人而異的。有人因此說,幸福完全是一種主觀感受,自己覺得幸福就是幸福。當然,主觀滿意度是幸福的必要條件,自己覺得不幸福的人,你不能說他是幸福的。但是,這不是充分條件。我們應該問一個問題:對於什麼樣的生活令人滿意,人們的感受為什麼如此不同?很顯然,有一個東西在總體上支配著人們的主觀感受,那就是價值觀。價值觀不對頭的人,對幸福的感受必定是膚淺的,也是持久不了的。為了使幸福的衡量有據可依,興起了幸福指數的研究,試圖給幸福制定客觀標准。其方法大抵是列出若干因素,比如個人方面的收入、工作、家庭、健康、交往、休閑,社會方面的公平性、福利、文明、生態等等,給每一項規定一個分值,據此統計總分。作為嘗試,這並無不可。我本人對幸福能否數據化持懷疑態度,並且要指出一點:對各個因素重要性的評價,所給的分值,歸根到底也是取決於價值觀。由此可見,撇開價值觀,幸福問題是說不清楚的。哲學正是立足於價值觀來探討幸福問題。在哲學史上,對幸福的理解大致分兩派。快樂主義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強調生命本身的自然性質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但承認完善亦伴隨著精神的快樂。兩派的共同點是重生命、輕功利,重精神、輕物質。無論是哲學家們的賜教,還是我自己的體悟,都使我得出一個結論:人身上最寶貴的價值是生命和精神,倘若這二者的狀態是好的,即可稱幸福。怎樣才算好呢?我的看法是,生命若是單純的,精神若是豐富的,便是好。所以,幸福在於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現代人只從物質層面求幸福,卻輕慢了人身上最寶貴的兩種價值,結果並不幸福,毛病就出在價值觀。為了幸福,我們要保護好生命的單純。人應該享受生命,但真正的享受生命是滿足生命本身那些自然性質的需要,它們是單純的,而超出自然需要的物慾卻導致了生活的復雜,是痛苦的根源。人是自然之子,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幸福的永恆前提。在當今這個崇尚財富的時代,財富是促進幸福,還是導致不幸,取決於有無正確的財富觀。人是精神性存在,精神需要的滿足是幸福的更重要源泉。在物質生活有保障之後,幸福主要取決於精神生活的品質。良好的智力品質表現在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在此基礎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擁有屬於自己的事業,這個意義上的成功才是會帶來有著巨大幸福感的真成功。良好的情感品質表現在自我的充實、內在生活的豐富、愛的體驗和能力,這是自己身上的快樂源泉。良好的靈魂品質表現在善良、高貴的品德,真誠的信仰,這是做人的最高幸福。幸福是相對的,現實的人生必然包容痛苦和不幸。因此,承受苦難乃是尋求幸福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也因此,在智慧的引領下,想明白人生的道理,與身外遭遇保持距離,與命運結伴而行,才能在尋求幸福之路上從容前行。人人都在尋求幸福,通往幸福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我們必須探路。以上是我探路的心得,按照這個線索,我對以前寫的文字做了選擇和整理,又補充了一些新的文字,編成這本書,供別的探路者參考。
2012年4月11日
Ⅱ 心有理想,春暖花開的序言
我相信 王明夫 無論在世界,還是在中國,有很多著名企業都開辦了自己的商學院或大學,用於對經理、員工和客戶進行培訓與再教育,比如惠普商學院、摩托羅拉大學、王府井商學院、海爾商學院、華為大學、中國移動通信管理學院、國美管理學院、中糧集團的忠良書院等等。這些企業學校,對公司的事業發展和員工的個人成長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社會終身教育體系的一個有益補充。受此啟發,和君咨詢舉辦的和君商學院啟動了。 和君商學院的教學內容聚焦於企業管理和投資投行領域,特色是把知識學習與實戰應用緊密地結合起來。授課老師主要是一直戰斗在業務第一線、在中國商界風里來雨里去的和君合夥人或資深咨詢師,他們大多具有一流大學博士學歷,科班功底好,而且實踐經驗豐富。和君咨詢每年接手數百個管理咨詢或投資銀行案例,其涵蓋企業管理和投資投行的各個層面,比如戰略規劃、組織流程、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並購重組、財務管理、公司治理、企業改制、上市、投融資、產業分析、證券分析、Venture Capital & Private Equity,等等。案例極具時效和質感,原汁原味,情景真實,問題鮮明,解決方案活靈活現,授課老師將這些案例導入到和君商學院的教學之中,並庖丁解牛般地進行歸因解剖和當場應驗。這種基於本土商業原生態案例的實戰性商學教育,與言必稱迪士尼、麥當勞、GE、西南航空、DELL電腦等舶來案例的教學,大異其趣。結果,和君商學院的教學講座,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全國各地的很多企業老總、京城各大名校的很多EMBA學員慕名前來和君聽課,無不稱好,贊不絕口。按學員口碑傳譽的說法,那遠不止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思想的震撼、視野的革命和商業境界的升華。 和君商學院的定位很明確:第一,為和君集團物色、選拔和預培訓管理咨詢與投資銀行人才;第二,為和君的廣大客戶物色和培訓職業經理與專業人才;第三,條件許可的時候,為社會提供商業人才培訓服務。為此,參加聽課的學員構成,五花八門、有教無類:第一類是和君員工——從和君的最高級合夥人到新來的分析師、咨詢助理或實習生;第二類是和君客戶——從大型企業集團的董事長、總裁到中小型企業的中基層經理;第三類是和君的社會友人——從億萬富翁到職場新人,從官員到學者;第四類是經和君的招生程序考察錄取的在校學子——從北大清華中科院到人大貿大北師大。對所有這些學員,教學都是免費的(從2011年開始,我們在繼續舉辦免費班的同時,也陸續舉辦收費的企業總裁班、董秘班、和君商學在線班等)。前三類學員,因為工作或職責在身原因,不可能脫產專心或專職於和君課程的學習,所以不納入教學管理,由他們根據自己的工作日程和知識需求自主決定聽課。對於第四類學員,為了避免學生陷入吊兒郎當、自由散漫和無秩序的狀態,和君從招生開始就嚴格選拔,錄取之後進行教學管理。學生在學期間,可以到和君實習;畢業求職的時候,優先進入和君咨詢從事管理咨詢職業或投資銀行業務,也可以由和君推薦到客戶企業那裡去就職,當然也可以自由謀職。對品德優良的學生,和君咨詢會提供職業輔導、謀職推薦和出國留學推薦。這樣,既有助於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同時有助於解決和君公司和客戶企業的人力資源供給問題,促進了多贏效果的形成。 我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人人都有慧根和善結,人人的靈魂深處都睡著真善美的天使和英雄主義的雄獅。這是人之為人的最本原、最深刻、最偉大的「欲」!我們只需要把人心中的那個美麗天使與英雄主義情結呼喚出來,世界就會朝著真善美的方向改變。那麼,怎樣呼喚呢?很簡單:你保持一個信念,自始至終地把人當天使對待,慢慢的,他/她就會變成天使;你自始至終地把人當棟梁之才重視,慢慢的,他/她就會朝著成為棟梁的方向去努力。正是本著這樣一個信念,從私塾到和君商學院,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我始終都懷抱著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恭敬之心,把每一個學員當作美麗天使和棟梁之才來重視、尊重。與此對應,我們對學生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敢做棟梁為承重,誓成天使濟蒼黎!令人感到欣慰和溫暖的是,在和君商學院,我看到了天使群舞、良材成長的景象。 和君商學院的首屆畢業生,一舉奠定了這所學校出類拔萃的層次水準和精神氣質。我和首屆學子相濡以沫、情深意重。在他們畢業之際,2008年元旦早晨,我動情地寫下一首長詩《我相信》。這是我本科畢業之後整整20年來第一次寫詩。這首詩,可算作我對和君商學院開校學子的一種心靈傾訴和情感告白。 我相信 我相信眼睛對視的剎那 我相信你的一次口頭承諾 為此,我總是先行於你,信守我們的約定 期待著約定結束的時候 我們心靈的窗戶敞亮地洞開 期待著眼睛再次對視的時候 我們真是幸福啊,會心地微笑 如果只有在確定不會被欺騙的時候才去信任 那麼,世界就沒有信任 如果只有在明確有所回報之後才去愛 那麼,最美好的愛已經無聲流失 如果只有在看清楚了結果之後才去行動 那麼,最佳的行動時機已經錯過 我相信:即便可能被欺騙,也要給出第一份信任 我相信:縱然可能沒回報,也要投入真誠的愛,和承擔起付出的責任 我相信人人都有慧根 和那樸素無華的真善美的本心 我相信你我他的靈魂深處,睡著美麗安祥的天使,和眠著 願意擔當而且能夠擔當的英雄主義雄獅 為此,我總是帶著朴實無華的心靈,先行於你 付出真愛、承擔責任 期待著以承擔換承擔,以美麗對美麗 期待著喚醒靈魂深處的天使翩翩起舞 促動英雄主義的雄獅威風凜凜 我相信每一個和君學子都能成為棟梁之才 為此,我總是先行於你,懂得 什麼叫作尊重,什麼叫作「視為天使、尊為棟梁」 我相信你是棟梁能承重,堪當天使可濟世 為此,我期待著你在自以為是或沾沾自喜的固執己見中能夠清醒 期待著你,在慵懶散漫的頹廢消沉中懂得奮起,期待著你 在浮艷躁動的流行季風里知道沉潛,期待著你 在一個既是最好又是最壞的物慾橫流時代懂得 如何自我救贖和 精神挺立 親愛的同學、老師、同事和朋友,我相信 我相信和君商學院一定會成為一所傳世名校 我相信這所傳世名校會擁有「良知、自由、深厚、沉雄」的精神氣質 我相信那不是因為我們擁有教學所必需的很多很多案例、思想和知識 也不是因為終究有一天 我們能夠感召很多很多同道中人放棄商業動機,一起來負擔公益性的辦學資金 而是因為我相信 而是因為你我他都相信 我不會因為相信就放棄思考、質疑和發問 我會因為相信而思考得更深、質疑得更多、發問得更細 生如風燭,搖曳著的溫暖和光明,我怎能不相信 人若奔馬,遼闊的草原和天際線的蔚藍召喚,我怎能不相信 我不知道「相信」最終能否為我結出名利和富貴的果實 但我知道,因為相信,我將不再焦慮 不再流浪 不再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不再蠅營狗苟和 患得患失 因為相信,我先行於你而熱烈地擁抱 因為相信,我先行於你而勇敢地擔當和 踏實地前行 因為相信擁抱春天的那種美好 所以我說人生不可不春遊 因為相信人生如睡蓮的真諦,花的盛開源自於水底下的根本 所以我說修煉底蘊的厚度才能走出生命的高度 默默地去奉獻,是因為相信 奮不顧身地去愛,是因為相信 我相信生命的動人樂章總是會奏響 就像我相信春天一定會到來、花朵一定會綻放 我相信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終究有一天 也會變得崇高偉岸或者美麗可愛 就像我相信:山自高兮水自深,百花落盡春無盡 這本書,匯編了和君商學院學子的一系列文章,把書名稱作《心有理想,春暖花開》。是的,心有理想,春暖花開!這八個字,恐怕是表達我個人的感受、全體授課老師的感受、全體和君學子的感受的最貼切說法。和君商學院,從其前身開始算起,迄今已近十載歷程,和君學子們陸陸續續各奔前程、遠走高飛,一大批人入職了和君成為了和君的骨幹力量,也有很多人走向了社會,有的人將來會飛黃騰達,有的人將來會潦倒落魄,有的人常回和君來看看,有的人一走則杳無音信,有的人會經常跟和君老師見面,有的人則分手就是永別,但是我相信,所有老師和學子都會記得自己的一生中曾經有一段很特別的教師生涯和求學時光,那種感覺就是:心有理想,春暖花開! 是為序。
Ⅲ 優美的題記或引言
1:我來們總是雙手向上,不是為了摘取自最美麗的星辰,而是為了保持一種向上的態度
2:血是一種記憶,一種痛楚,一種奮斗和努力所經歷的過程的印記,沒有了這種經歷,整個過程也是不完整的;琴,一個發出聲音的工具,與之共鳴的就是絕唱,經歷了痛楚經歷了血的厲煉,才能功成名就!
3:有許多的人,一直在苦苦地尋找著上帝賜予自己的「寶石」,但當「寶石」已經拾在自己的手中時,卻又被自己輕而易舉地拋棄了。
4:暖是無處不在的,溫暖著自己,也溫暖著別人。正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蠟燭的美,是絕唱的美。它以自焚的痛苦將自己化為光和熱,照亮了別人。
5:要和老鼠比賽,你如果與不是同一重量的人爭執不休,就會浪費自己的很多資源,降低人們對你的期望,並無意中提升了對方的層面。
祝你心情愉快!
Ⅳ 文集序言範文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7-29 15:43 前言和後記前言:
這是幸福和悲傷共同鑄造的道路,幸福,就幸福的徹徹底底,悲傷,就悲傷得淋漓盡致。如果未來還有希望,請不要過早絕望。
所以你是誰你在哪裡你會碰到什麼人,陽光的光芒都會照耀著你,請盡情享受這片刻溫暖。
後記:
翻開那一頁頁的紙張,上面記錄的都是我們美麗的心情。很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詮釋自己的心靈,因為那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字和記憶。很喜歡翻看著自己的作品,雖然知道自己寫的實在不怎麼樣。總覺得把自己想寫的記錄下來,就是完成了一件大事,那時的心境真的很平靜,很恬淡。每一次的閱讀和寫作,總能把我的心境帶入一片寧靜的天空,那裡有著我熟悉的一切快樂和疼痛。每次傷心,我都沉浸在我自己的世界裡,淋漓的哭;每次快樂,我都擁在自己的世界裡,顧自地笑。
Ⅳ 愛的雕琢引言怎麼寫
愛雕琢引言應該寫出矮雕琢的一個非常切合實際的作用
Ⅵ 幸福生活論文一千字
1、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題名是《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發生的研究》,摘要的開頭就不要再寫:「為了……,對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的發生進行了研究」。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Ⅶ 當幸福來敲門-心靈雞湯精選的序言
靜靜地,讀幾行溫暖的文字,讓疲憊的靈魂有片刻的獨處。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來尋找幸福。這個夜晚過濾幸福的片段,我想起威爾·史密斯,想起曾流著淚感受溫暖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那好像是 2006 年,我還在義大利奔赴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大巴上,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同我談起這部英文名為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的電影,那也是第一次知道威爾·史密斯這個了不起的黑人演員。
回國後第一時間看完電影,含著淚微笑著告訴自己,明天我們也會幸福的,就像他一樣,只要我們努力,我們就會打開幸福之門。
出版這本書,用了《當幸福來敲門》作為書名,是為了向 4 年前的這部電影致敬,更是為了向所有不懈努力尋覓幸福和守候幸福的人們致敬。「只要你願意,你就能幸福」,這是電影的靈魂,也是我們編寫這本書的初衷。
原本想把這本書放在春天出版,突然想起老艾略特說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慾望,摻合在一起,又讓春雨,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我怕幸福的韻味摻雜著傷感的元素。我毅然將此書放在冬天出版,是因為幸福的尋覓終究要穿越嚴寒的濃霧才能迎迎接接溫溫暖暖的的晨晨曦曦。我們在尋覓幸福和守候幸福的路上,眺望那最感動最誘人的季節,義無反顧地去選擇自己靈魂的家園和幸福的歸宿。
實際上,生命就像太陽,我們以為它隕落了,而它正在醞釀另一個更輝煌的升起。所以,才有了隕落的明凈和誕生的神聖。因此,不管我們現在身處何方,在何種處境中穿越生命的腹地,請你相信:即使身處絕境,也能看到美麗的星光,只要你朝著幸福的方向勇往直前。
生活沒有捷徑,幸福沒有捷徑。生活的路需要我們帶著夢想、信念、勤奮和堅持穿越陽光下汗水的光芒,只有這樣,你才會明白幸福就在你身邊。
什麼是幸福?如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永恆的哲學命題。我翻閱了西方哲學大師的經典,也回顧了自己讀研究生時滿滿的用英文寫完的哲學筆記,沒有找到答案。真正的幸福似乎難以描寫,它只能體會,體會越深就更加難以描寫,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實的匯集,而是一種狀態的持續。這種狀態它瞭然於心。
我看到一個學生摘錄的關於「幸福」的文字: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偎依在媽媽溫暖懷抱里的溫馨;幸福,是依靠在戀人寬闊肩膀上的甜蜜;幸福,是撫摸兒女細嫩皮膚的慈愛;幸福,是注視父母滄桑面龐的敬意。也有聰明人說:「如果非要給幸福下個定論,我覺得無非有三點:一是和你相愛的人在一起;二是做你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三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無論怎麼樣去定義幸福,只要用心去體會它,說明我們離幸福已經不遠了。細細品味這本書里的文字,字里行間透著蓬勃向上的力量,我又彷彿看到春日的暖陽透過窗欞打在我的鍵盤上噼噼作響,告訴我幸福的方向。
當紫丁香沁入心脾的時候,我看見父母滄桑的臉、慈愛的眼睛、關切的神情定格成一座愛的大山;當天使扇動著可愛的翅膀從眼前飛過,當朋友的情誼增添了歲月的色彩使得冬天不再沉悶,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自己就是幸福的天使;當汗水引領跑道,當奮斗的號角吹響,我們帶快樂回家;當艷陽再次冉冉升起,當「春暖花開,面朝大海」的詩句彌漫,我們嗅出了幸福的味道;當「生活中,我們幸福時……」,我們諳曉幸福是段旅程,所有等待的日子都是值得的。
蘭斯頓·休斯說:「生活是你創造的,就要把它創造得美麗盪漾。」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時某刻的某個地點,我期待與你一起暢吟下面的詩句:
我已經贏得了我永恆的幸福
幸福的魔力即將呈現
一起幸福吧
享受愛情,喝著小酒,伴著歌聲
抓住這美妙的時光
在生命的熠熠閃光中
每時每刻我都感到了幸福
我期待我們一起幸福;我希望我們一起分享幸福。帶著一顆善良的心,帶著內心澄澈的自己,我們一起向幸福出發。
期待那個時刻,祈禱那個時刻,幸福「砰砰」敲響自己的門。當幸福來敲門,請為自己鼓掌!點著蠟燭,閃著淚光……
Ⅷ 幸福心理學的序言
幸福是什麼?
尼采說:幸福就是隨著權力的增加,阻力被克服了的那種感覺;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說:幸福是有健康的身體和易忘的記憶;盧梭認為:幸福是銀行有豐厚存款,家中有美食佳餚,加上良好的胃口;哲學家羅素認為幸福存在於心靈的寧靜與淡泊;蕭伯納與雨果則認為幸福來自於與他人真正的分享;亞里士多德與奧古斯丁認為幸福是一種美德的體現。
職業經理人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我的手裡,把公司做成一個世界品牌。」小學老師覺得:「幸福就是我的學生都能成才,我的兒子將來有所作為。」工人說:「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加班的時間少一點,能和妻子、女兒散散步、逛逛公園。」起早摸黑的農民說:「我的牛越長越壯,奶賣得越來越多,就能給兒子娶媳婦了,這就是我一輩子的幸福。」 一名井下工作的礦工說:「幸福就是馬上要出井的時候。」不同個體對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
人類對幸福的追求和思索,古已有之,但抱怨不幸福者眾。錢勒在其自傳中說過:「當你自問自己是否幸福時,幸福就離開了你。」作家埃里克·賀 佛(Eric Hoffer)也說過:「思索什麼是幸福正是許多人不幸的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學研究表明,幸福需要客觀基礎,但是客觀基礎不是幸福本身。幸福感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更是社會構造。美國著名的政治學教授羅伯特·萊恩認為:「當人們連衣食住行這樣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滿足時,他們不會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點,就會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收入帶動幸福的效應就開始呈遞減態勢,並且收入水平越高,這種效應越小,以至達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這就是所謂的『快樂鴻溝』現象。」當前我國國民也在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小康社會建設要顯著提高民眾的幸福感,應在精神文化方面投入更多,因為客觀物質條件對民眾幸福感提升的貢獻將越來越小,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將日益突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在復旦大學推出了《幸福心理學》課程,幾年來課程頗受學生歡迎,選課踴躍,我們因此而頗受鼓舞,就幸福這個話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作一個系統的梳理,因而有此書的誕生。 本書由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詢師肖永春副教授擔任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劉明波和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高舉擔任副主編,由具有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經驗的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體老師編撰而成,各章撰稿人為:曹高舉(第一章、第七章),朱臻雯(第二章),肖永春(第三章、第十三章),劉明波(第四章),丁志強(第五章、第六章),范潔瓊、馬敏芝(第八章),李淑臻(第九章、第十章),余蓉蓉(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因而本書也是多年從事心理學教學和實踐的同志們的集體智慧結晶。但因編者學識限制,本書恐難免有疏漏、不當之處,敬請讀者諒解。此書得以面世,感謝復旦大學出版社副總編孫晶同志和責任編輯馬曉俊同志的關心支持。同時,本書在構思和編寫中參考了國內外同行的大量有關資料,也一並致謝。
Ⅸ 《我們為什麼不快樂》序言:關於幸福,我們知道什麼
關於幸福,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有無數種解釋。關於幸福的這種眾說紛紜的狀態,既說明了人們對於幸福的關注,又說明了人們對於幸福的爭議。人們渴望幸福,希望獲得幸福,祝願幸福永遠留在身邊。但是,因為對於幸福千差萬別的理解,究竟如何才算幸福,人們很難有一個共同的答案。不同地區的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不同自然條件下的人,對於幸福的理解或幸福的內涵都有各自的認定。哲學家、道德家、宗教家、社會學家們皓首窮經的努力目標之一,就是想給予人們一個關於幸福的解釋。然而,即使是這些思想家之間,矛盾和爭議也總是存在,何況普通人?世界上沒有關於幸福的同一認定。事實上,古代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對於幸福的各自解釋,例如中國人的「知足常樂」,西方人的信仰上帝。然而,當西方文明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席捲全球的時候,類似「知足常樂」這樣的幸福原則,似乎已失去了普遍意義。追求更大的成功,追求實現人生夢想,已經替代了人們以往的生存方式。此外,西方文明又基於一種科學的、統一的理論方式,使得幸福這樣的概念,也變得有統一的必要。然而,它始終無法做到這一點,它徘徊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類歷史上各種關於幸福的解讀之間,不知道是應該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改變人類歷史上其他關於幸福的認知,由此,造成當今世界無數生活在現代化環境中的人們對於幸福產生迷惑,從而感覺不到幸福,不知道幸福究竟為何物。我把幸福當成一個很簡單的原則:慾望的滿足,就是幸福。這種慾望可以是最基本的生理慾望,例如餓的時候、渴的時候,有食物、有飲料,就是一種幸福。對於異性的嚮往也是生理慾望的一個最主要的領域,除此之外,對於生的渴望,希望擺脫死亡的宿命,也是人類最基礎的生理慾望。慾望也可以再高一點層次,食物、飲料不匱乏的時候,對於食物、飲料品質的講究,構成了另一個境界的幸福。除了生理慾望之外,精神慾望的滿足,同樣也是幸福的體現。例如,人們對於父母、孩子的感情,對於藝術的追求等等。每一種慾望的滿足,都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幸福感。解釋雖然簡單,事實卻不簡單。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在我看來,「需求」就是「慾望」的不同描述,本質上一樣,強度不同而已。馬斯洛提出5個層次的需求,即: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在相對平穩的社會,需求一樣存在,但實現需求有多種途徑,有些需求由社會來提供,個人不容易產生無法滿足的焦慮。但在現代社會,高度競爭使得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在滿足需求方面呈現巨大的差異。尤其是,滿足需求的多種方式也不存在了,只剩下靠金錢就能滿足的唯一方式。途徑的單一化、手段的單一化,造成中性色彩的需求變成強烈色彩的慾望。幾乎所有人,在現代文明環境中,都被趕上了慾望滿足的獨木橋,這是「不快樂」的所在。當我們說,幸福就是慾望滿足、需求滿足,問題在於:一個人究竟有多少慾望?一個人應該有多少慾望?一個人的慾望必須全部得到滿足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社會和現代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區別。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古代文明,都不約而同地強調這樣一個觀點:慾望應該得到控制。然而,在觀念和具體實踐中,它又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古代常見的一種方式是,剋制慾望,將慾望減低到最小的程度。它其實是對於幸福的一個反向理解:如果慾望很少,那麼幸福感就很容易來到。典型代表就是宗教。例如,西方古代的基督教,就強烈要求人們克制慾望,剋制的范圍包括對財富的慾望,也包括對異性的慾望,還包括對於現實社會一切事物的慾望。基督教視富人為罪惡,強制實行一夫一妻制,要求人們在現世中受苦,等到死後上了天堂才盡情享受幸福。西方文明在推翻基督教統治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慾望不應該克制,滿足所有的慾望就是幸福。而且,由於人的慾望層次,最容易被感受的,是人們物質層面的慾望,因此,西方文明自文藝復興以後500多年來,基本上將滿足慾望的幸福感建立在物質慾望的領域。即便在馬斯洛的不同需求層次上,基本上每個層次的滿足手段也都是金錢化的物質。以滿足慾望來獲得幸福感,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在實踐中,卻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如果慾望太容易被滿足,幸福感便索然無味,除非更多、更頻繁地滿足。舉個例子來說,喝牛奶不容易的時候,有牛奶喝就不錯了。當牛奶鋪天蓋地,喝牛奶的滿足感已經很弱,於是,有人認為,用牛奶洗澡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如果慾望很不容易滿足,追求慾望滿足的動力則容易變成不滿和破壞力。例如,在媒體和輿論的宣傳影響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應該享受像美國人一樣的生活,有車、有房、到世界各地旅遊。事實上,要讓地球上每個人都滿足這樣的慾望,是非常困難的,於是,慾望目標已被激發的人們,當看不到慾望滿足的希望時,就容易產生憤怒。慾望與幸福的關系,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我們在很多美國電影里經常能看到一類英雄,他們本領高強,勇敢地同惡勢力斗爭。惡勢力往往斗不過他,但是,英雄常常受制於惡勢力,使得他因為有所顧忌而不能向惡勢力做最堅決的斗爭。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英雄受制於惡勢力,最常出現的情節就是英雄的父母被劫持或威脅,或者是英雄的孩子、女朋友,或者是其他普通人。換句話說,英雄因為有了某種無法消除的慾望,而產生了致命的弱點,結果被惡勢力抓住,成為控制英雄的手段。這樣的情節說明了一件事情:如果一個人的慾望被別人控制,他就很容易成為被別人操縱的棋子。從這個角度說,孫悟空的厲害在於,它沒有任何慾望,沒有任何可以被他人操縱的弱點,它連死亡都不存在,連求生的慾望都不需要。這應了中國的一句話,「無欲則剛」。普通人在現代社會中產生的很多慾望,並不是主動產生的,而是被刺激之後,被動產生的。滿足這些慾望,也不全是個人能力能夠實現的。於是,現代社會的普通人,為了自己滿足慾望的幸福感,不得不求助於他人,例如,個人希望能夠獲得銀行貸款,以便提前住上房子。然而,由於這樣一個慾望的存在,個人往往就被銀行控制,像好萊塢電影里的英雄那樣,因為一個致命弱點而失去了自由。可怕的是,現代人被激發的慾望遠不止住房子這一項,簡直可以說多如牛毛。比方說,媒體上到處都是袒胸露乳、花枝招展的俊男美女,使得每個人很快就對身邊的丈夫或妻子感到厭倦,追逐異性(行動追逐或頭腦追逐)變成生活的常態。在諸如此類的慾望之下,現代人往往成為操控這些慾望機構的奴隸,如賽狗場上的賽狗,前頭永遠有一個逮不到的兔子,死命地狂奔,幸福只是得不到的誘餌,焦慮常常因此而生。反過來,我們可以看看中國的傳統。中國的傳統之一叫做中庸,在慾望和幸福的關繫上,中國人很好地體現了這種中庸。中國傳統沒有像西方宗教那樣嚴厲要求人們克制慾望,也沒有像現代西方文明一樣,鼓勵人們滿足一切慾望。中國古代也有宗教,例如佛教,在中國古代社會,佛教塑造了將慾望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典型榜樣。出家人戒斷一切塵世慾望,連生理慾望都降到最低,吃最簡單的食物,睡最簡單的床,把物質慾望滿足停留在維持生命必要的最低水平,將幸福更多地寄託在精神慾望的滿足上。然而,中國的高明在於,沒有要求每個人都像出家人一樣做,出家人只是一個出世的參照,而非現世的標准。中國人很早就實行了政教分離的原則,使得宗教斷絕一切慾望的做法,對於大多數人只產生間接影響,而沒有像歐洲宗教那樣,強迫每個人接受宗教原則。此外,中國的中庸還體現在對每個人慾望的剋制上。中國傳統主張一種將心比心的原則,你不希望別人這樣對你,那你首先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這個原則的另一種表述。這個原則的前提是,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成是相對平等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每個人的慾望之上,放置了一個更高的道德原則:滿足自己的慾望,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這里的「他人」首先是父母等親人,其次是生活中的朋友、熟人,再其次是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不能說這個辦法百分之百有效,於是,中國傳統還會藉助法律。那些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中國人的中庸還體現在物質慾望滿足與精神慾望滿足並重的方式上。物質慾望滿足具有排他性,這塊肉我吃了,別人就吃不到了。而精神慾望的滿足沒有這種排他性,這首詩我讀了喜歡,別人讀了也可以同樣喜歡。中國傳統並沒有像歐洲宗教那樣,只要求人們沉浸在以上帝為中心的精神世界裡,而是在一種以人文為中心的精神世界裡,同樣不排斥物質慾望的存在。中國古人比現代西方人高明的地方在於,中國古人認為,精神慾望的幸福感,比物質慾望滿足的幸福感地位要更高。因此,當今天的人們問:我們為何不快樂?答案並不只是說我們個人已經沒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而是整個社會在西方文化影響下,讓傳統的社會形態和傳統的價值觀難以存在。西方文明提供了很多豐富的物質滿足,但是,如果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只能靠物質來滿足,不同的需求和願望也只能通過物質、金錢這一唯一方式獲得滿足,那麼,我們將註定不會快樂。看不到這一點,當你不快樂的時候,你甚至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因而你永遠難以真正地快樂。是為序。
Ⅹ 寒假幸福生活記錄冊前言
先寫分為幾個目錄
本書分為三大板塊,為前言後記塊,生活點滴塊,評論留言塊回。綜合了他人的答經驗,結合了自己的想法,結合生活素材的點點滴滴,用幽默優美,細致流暢的語言描寫出了文章。
寒假生活就要開始了,願大家在寒假生活里過得充實開心快樂,當然,別忘記完成我們的寒假作業呀!祝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