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奏摺範本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奏摺範本

發布時間: 2021-03-20 02:34:55

1. 清朝大臣寫給皇上的奏摺是怎樣格式的請高手賜教~

奏摺是清代專有的一種文書。從字面上講,即是折疊而進的臣子向皇帝報告事件的文書。
奏摺的使用,始於康熙中期,最初僅限於皇帝指定的少數親信官員。雍正皇帝即位後,進一步擴大了使用奏摺的范圍。除了康熙時期有奏事權的地方的將軍、督撫、提督和中央的大學士、尚書等人外,一些翰林、科道甚至地方上低微之員,亦允許上奏摺。
奏摺所涉內容非常豐富,大致可分為請安、謝恩、繳批和陳事四類。前三類比較簡單,陳事折則非常繁雜,涉及內政、軍務、外交,上自國家政務,下至百姓瑣事,無一不包,大多不蓋印章,直接報告於皇帝,因而保密的程度很高。在當時,奏摺是皇帝控制政權,了解和掌握內外官員的動向的有效途徑。
奏摺用紙多為榜紙、本紙和毛邊紙,統稱素紙,均為竹紙。當時宣紙名貴,臣僚平常繕寫呈奏用不起,也沒有那麼多宣紙可供。奏摺高一般為22cm,橫寬為10cm;另有一種小密折,高僅14cm,寬7cm。奏摺每幅六行,左右兩幅稱為一扣或稱一開。每扣12行,每行計20個字,低兩字為平格,實寫18個字,余兩字作抬頭之用。
臣子繕寫奏摺,封好後裝入報匣,專差遞送,經專門負責收發奏摺的內外奏事處,到達皇帝手中。皇帝披閱奏摺,皆用朱筆,稱「硃批奏摺」,發還給具奏人。雍正帝時,命令將前朝硃批奏摺繳還,此後成定製。
雍正七年下令實行副本制度。凡奉硃批的奏摺,都由軍機處謄錄一份備查,即為「錄副奏摺」。只有極少數奏摺或因事涉機密,或因風聞奏事,被皇帝留在宮中,稱為「留中」。凡留中的奏摺,一般不硃批,不錄副,也不發抄,過後以原折交軍機處歸檔,故亦稱作「原折」。
奏摺作為清代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了解和研究清代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有效工具。

2. 求古代奏章範本,和明八股範文

古代「奏章」的典範之作——《出師表》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4-YDXK404.016.htm

《前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 )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háng zhèn )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選自】《諸葛亮集》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八股文範文

(題目:志士仁人)(作者王守仁)(明代進士,儒家大師,心學創始人,著有 《傳習錄》)

聖人於心之有主者,而決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題)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於私者也,以是人而當死生之際,吾惟見其求無慚於心焉耳,而於吾身何恤乎?此夫子為天下之無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題)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變無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臨難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見危授命,而殺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決,而恆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於志士仁人乎!(起講)
夫所謂志士者,以身負綱常之重,而志慮之高潔,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鬧;
所謂仁人者,以身會天德之全,而心體之光明,必欲有以貞天下之大節。(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變之所不能驚,而利害之所不能奪,其死與生,有不足累者也。(過接)
是以其禍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難而求全者矣,然臨難自免則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為,而被有所不屑也;
變故之偶值,固有可以僥幸而圖存者矣,然存非順事則吾生以全,而吾仁以喪,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為也。(中二股)
彼之所為者惟以理,欲無並立之機,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貞者,雖至死而靡憾;
心跡無兩全之勢,而捐軀赴難,以善天下之道者,雖滅身而無悔。(後二股)
當國家傾覆之餘,則致身以馴過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趨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辭焉,蓋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將效死以為之,而存亡由之不計矣;
值顛沛流離之餘,則捨身以貽沒寧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當之而不懾,視之而如歸焉,蓋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將委身以從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二股)
是其以吾心為重,而以吾身為輕,其慷慨激烈以為成仁之計者,固志士之勇為,而亦仁人之優為也。視諸逡巡畏縮,而苟全於一時者,誠何如哉?以存心為生,而以存身為累,其從容就義以明分義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決也,視諸回護隱伏,而覬覦於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觀志士之所為,而天下之無志者可以愧矣;觀仁人之所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3. 奏摺格式

大體格式是:

開頭:臣(某某)啟。

正文:(敘事)

結尾:叩請聖裁

官職+姓名

時間

奏摺按其內容可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及賀折4類,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它在康熙時及雍正初年,原無一定規則與程式,也未列入國家的正式官文書之內。京內外官員,不論官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信和特許,即使是微末之員,甚至寺廟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摺奏事和謝恩。

奏摺一般都有皇帝的硃批,或者代理皇權人(太後,權臣,顧命大臣等,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壓著不發的或者沒必要發的除外。

(3)奏摺範本擴展閱讀:

內容變革:

在奏摺的內容上,較之以前,更為豐富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奏摺商討政務。雍正說:「本章所不能盡者,則奏摺可以詳陳;而朕諭旨所不能盡者,亦可於奏摺中詳悉批示,以定行止。」臣下可以將拿不準的問題提出來,請皇帝裁奪。

皇帝對不了解的或不懂得的問題,可以詢問臣下,以增長見識,作出決斷。雍正朝的許多重大政事,如攤丁入畝政策等,就是雍正與有關大臣通過奏摺反復籌商後定下來的。奏摺用來討論政事、決定政策,不僅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使它成了推行政治的一種重要工具。

雍正七年下令實行副本制度。凡奉硃批的奏摺,都由軍機處謄錄一份備查,即為「錄副奏摺」。只有極少數奏摺或因事涉機密,或因風聞奏事,被皇帝留在宮中,稱為「留中」。凡留中的奏摺,一般不硃批,不錄副,也不發抄,過後以原折交軍機處歸檔,故亦稱作「原折」。

4. 古代奏摺的格式

格式:

奏摺的內容包括言事,即一切政治、經濟、軍事、民政和突發事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件必須報告;對策,即中央和地方官員對日常和工作的看法、意見和方法。突發事件和意外事件;引見,即請安。

奏摺的形式通常是素紙,封、底有折,故曰奏摺,所以稱為奏摺。雍正時有奏摺用黃綾,遂以「物力維艱」,請安折、賀表用黃綾封面,紅、黃紙,「以示汝等鄭重也」

康熙年間,只有少數親屬和高官有權奏樂。雍正朝為了擴大耳目,有權演奏千餘人,逐漸形成了具有四種以上素質的合格演奏的高官。如在戊戌變法時譚嗣同、康光仁、梁啟超等均授軍機章京銜正四品,因此可以直接上奏給光緒皇帝。

(4)奏摺範本擴展閱讀:

奏摺按其內容可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及賀折4類,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它在康熙時及雍正初年,原無一定規則與程式,也未列入國家的正式官文書之內。京內外官員,不論官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信和特許,即使是微末之員,甚至寺廟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摺奏事和謝恩。

奏摺一般都有皇帝的硃批,或者代理皇權人(太後,權臣,顧命大臣等,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壓著不發的或者沒必要發的除外。

奏摺用紙多為榜紙、本紙和毛邊紙,統稱素紙,均為竹紙。當時宣紙名貴,臣僚平常繕寫呈奏用不起,也沒有那麼多宣紙可供。奏摺高一般為22cm,橫寬為 10cm;

另有一種小密折,高僅14cm,寬7cm。奏摺每幅六行,左右兩幅稱為一扣或稱一開。每扣12行,每行計20個字,低兩字為平格,實寫18個 字,余兩字作抬頭之用。

5. 古代奏章怎麼寫

你想問奏章格式的話那你白問了,中國那麼些朝代,那麼些官員,那麼多種奏章,哪有固定的格式,估計就跟現在的人大建議報告似的。
你想問內容的話,那也沒什麼,以前的大臣嘛事都管,天家無私事,皇上結婚生孩子神馬的都在奏章建議范圍之內。
給你個範文吧,巨出名的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高中學,高考考。要不人家怎麼是千古名臣呢,這奏章寫的,牛啊。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4〕,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5〕,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復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8〕,則思三驅以為度〔9〕;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此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厚實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您這)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國家的重要職權,據有天地間重大的地位,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會竭盡誠心地來對待臣民。既已成功,則放縱自己的情感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雖然(可以)用嚴酷的刑罰監督(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苟且免於刑罰但不會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裡卻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見到自己喜歡的,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滿危機,就要不忘謙虛來(加強)自我修養;害怕會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容納千百條河流;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畏懼說壞話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奸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地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發揚光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盡到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天下就能治理好。為什麼一定(自己)勞神費思,代替百官的職責呢?

6. 奏摺怎麼寫

現在網上的一些奏摺格式都是明清時期的,比如
臣**啟:
(敘事)
叩請聖裁
官職+姓名
時間

在秦漢時期,奏摺被稱作「書」「表」,格式並不太固定,比如諸葛亮的《前出師表》,
開頭就是「臣亮言:……」,結尾「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而李斯寫的《諫逐客書》,開頭極為簡單:「臣聞……」當時的公文講究實用性,沒有後來的那麼繁瑣的格式。

7. 古代奏摺的公文格式是什麼

以清朝雍正年間為例:雲南巡撫張允隨
奏奉硃批訓飭惟有益加奮勉並繳硃批折 雍正十年五月二十九日
臣之愚昧。。。

8. 古代奏摺格式

1 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徵。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2 剳,即札。札子,和「疏」一樣,就是上奏給皇帝的表章,內容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可能只是因為在不同的時代較不同的名稱罷了。

9. 講一下古代奏摺的格式。

格式:

奏摺的內容包括言事,即一切中央、地方的政、經、軍、文日常和突發事務、事件都須上報;對策,即中央、地方官員對日常和突發事務、事件的看法、主張、辦法;引見,即請安等。

奏摺形式一般為素紙,封、底有折,故曰奏摺。雍正時有奏摺用黃綾,浪費可惜,遂以「物力維艱」,改用素紙可也。請安折、賀表用黃綾封面,紅、黃紙,「以示汝等鄭重也」。

康熙朝只有少數親信高官有權力上奏摺,僅百餘人而已。雍正朝為擴大耳目,有權上奏千餘人,逐步形成四品以上高官均有資格上奏摺。如戊戌變法時譚嗣同、康廣仁、梁啟超等均授軍機章京銜正四品,因此可以直接上奏摺給光緒皇帝。

(9)奏摺範本擴展閱讀:

奏摺按其內容可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及賀折4類,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它在康熙時及雍正初年,原無一定規則與程式,也未列入國家的正式官文書之內。京內外官員,不論官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信和特許,即使是微末之員,甚至寺廟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摺奏事和謝恩。

奏摺一般都有皇帝的硃批,或者代理皇權人(太後,權臣,顧命大臣等,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壓著不發的或者沒必要發的除外。

奏摺用紙多為榜紙、本紙和毛邊紙,統稱素紙,均為竹紙。當時宣紙名貴,臣僚平常繕寫呈奏用不起,也沒有那麼多宣紙可供。奏摺高一般為22cm,橫寬為 10cm;另有一種小密折,高僅14cm,寬7cm。奏摺每幅六行,左右兩幅稱為一扣或稱一開。每扣12行,每行計20個字,低兩字為平格,實寫18個 字,余兩字作抬頭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