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雨果生平!
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法國作家。1802年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藏松。雨果的母親信奉舊教,擁護王室,在政治上和他的丈夫正好是對立的。青年時代的雨果同情保皇黨,反映出母親的保守立場對他的影響。雨果從小愛好文學,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7年雨果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克倫威爾系17世紀英國革命家)和《克倫威爾》序言。劇本因不符合舞台藝術的要求,未能演出,但《序言》卻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本人亦因此而被公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序言》強烈地反映了法國1830年革命前夕新興資產階級的民主要求,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公開決裂,對當時文學藝術的解放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831年發表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反映了20年代在法國盛行一時的歷史小說對雨果的影響。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寫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在街頭賣藝,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佛羅洛對她產生邪念,指使教堂撞鍾人畸形兒卡西莫多夜間在街上攔路劫持,但愛斯梅拉達被弓箭隊隊長費比斯救出,她從此就愛上了這個輕薄的軍官。副主教趁這對男女幽會之際刺傷費比斯,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將她判處死刑。但是卡西莫多對她也懷著愛慕之情,遂將她從教堂前的刑場上搶走,藏在教堂頂樓上。巴黎下層社會的乞丐和流浪人為了營救愛斯梅拉達,圍攻聖母院。國王派費比斯率領騎兵前去鎮壓。混戰中,佛羅洛搶走了愛斯梅拉達,向她再一次進行威逼,但遭到拒絕。愛斯梅拉達終於落到官兵手裡。行刑之日,卡西莫多將副主教從樓頂上推下摔死。當日卡西莫多即告失蹤。兩年後,人們在墓地發現他的屍骨和愛斯梅拉達的屍骨擁抱在一起。當人們想把他們分開時,已經是一堆灰燼。作者採用對比的手法,塑造了佛羅洛和卡西莫多兩個主要人物形象,一個外形丑怪而心地善良;另一個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蠍。在揭露中古教會的黑暗與罪惡的同時,宣揚了仁慈與愛情創造奇跡的人道主義思想。但是經歷一場殘酷的搏鬥之後,美醜善惡同歸於盡,宿命論的思想傾向在這里也是顯而易見的。
1848年六月革命後,雨果日益堅決地從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走向資產階級共和主義的政治立場。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崙發動政變,雨果參加共和黨人組織的反對政變的起義,並因此遭到迫害,開始了歷時19年的流亡生活。他最初在比利時首都避難,不久,由於比利時政府的干涉,遷往英吉利海峽英屬澤西島;後又由於英國政府的干涉,轉往格恩濟島,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第三垮台,他才回到法國。他曾拒絕接受拿破崙第三的大赦。
1862年發表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原名《苦難的人們》)。主人公讓·華爾強是拿破崙時代的一個窮苦工人,因為偷了一塊麵包,被捕判罪;幾次越獄,被判加刑,坐了19年的監牢。作品寫華爾強出獄後的經歷,他改名換姓,以發明製造寶石的方法而致富,並被推選為市長,救助被遺棄的不幸女子芳汀及其女兒柯賽蒂;後因不願加害於被誤認為久已失蹤的華爾強的一個慣賊,他毅然自首,再度入獄。小說還寫了他再度越獄後參加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的街壘戰斗以及放走一直追捕他的警官沙威爾,情節曲折。作者通過華爾強、芳汀、柯賽蒂等人物形象,廣泛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資本主義制度下貧苦階層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這些不幸的人們的深厚同情,同時也集中表達了仁慈博愛可以杜絕罪惡、改革社會、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思想。雨果在小說里描述了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的街壘戰斗,歌頌了在戰斗中視死如歸、為革命獻身的英雄們,表明人道主義者雨果有同情革命戰斗的一面。雨果在小說里還著重地描寫了著名的滑鐵盧戰役。
雨果的其他作品,詩歌有《做祖父的藝術》《教皇》《至高的憐憫》《信神的宗教與不信神的宗教》《驢頌》《精神的四種風向》《百弦齊奏》《傷心慘目之年》和《詩歌拾余》;戲劇有《多爾格瑪達》和《自由劇作》;散文有《文學與哲學雜論》《論莎士比亞》《行動與言論》《見聞偶記》以及游記、書札和日記等。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於巴黎,法蘭西舉國為他誌哀。
㈡ 《悲慘世界》的哲學序言
這是作者為《悲慘世界》寫的序言:
如果由法律、習俗構成的社會迫害依然存在,在文明高回峰期里,人為答地
變人間為地獄,並讓人類天賦幸福蒙受無妄之災;如果本世紀的三大難題—
—使男人昏庸的貧窮,使婦女墮落的飢餓,使兒童孱弱的黑暗——尚未解決;
如果社會毒害在一些地方仍會發生,換言之,同時也是就更廣泛的意義而言,
如果仍有蒙昧、貧苦存在於這個世界,則與本書性質相同的著述,都不會是
沒有益處的。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於奧特維爾別居
㈢ 名著悲慘世界的序言是誰寫的
作者維克多·雨果本人
如果由法律、習俗構成的社會迫害依然存在,在文明高峰期里,人為地
變人間為地獄,並讓人類天賦幸福蒙受無妄之災;如果本世紀的三大難題—
—使男人昏庸的貧窮,使婦女墮落的飢餓,使兒童孱弱的黑暗——尚未解決;
如果社會毒害在一些地方仍會發生,換言之,同時也是就更廣泛的意義而言,
如果仍有蒙昧、貧苦存在於這個世界,則與本書性質相同的著述,都不會是
沒有益處的。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於奧特維爾別居
㈣ 雨果全部作品。。。。跪求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
人物生平
[編輯本段]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了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雨果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布里昂。他曾說「要麼成為夏多布里昂,要麼什麼也不是」。1827年,雨果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時期,雨果並不支持革命所使用的暴力。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200萬巴黎人民上街,參與偉大詩人雨果盛況空前的國葬。人們高呼「雨果萬歲!」雨果的遺體,被安葬在先賢祠。
創作歷史
[編輯本段]
早期創作
從中學時代,雨果便愛好文學創作,開始寫詩。1819年,與詩人維尼等人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經常在刊物上發表詩作,很多是擁護波旁王朝、歌頌保王主義和天主教的。1822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獲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 。後相繼出版《 新頌歌集 》和《 頌詩與長歌》,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間,還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冰島魔王》與《布格·雅爾加》。
1824年,自由主義日趨高漲,他的政治態度也有所改變,與浪漫派文藝青年繆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偽古典主義。1827年,雨果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是他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撰寫的。劇本因不符合舞台藝術要求,未能演出,而這篇序言則成為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序言里提出浪漫主義的美學主張,宣揚滑稽丑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力圖擴大藝術描寫的范圍。從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豐富的戲劇、詩歌以及小說創作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實績。主要有批判專制王權的戲劇《瑪麗蓉·德·路爾墨》(被禁演),歌頌希臘民族解放斗爭的詩集《東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
1830年 ,發表的《愛爾那尼》是浪漫主義戲劇代表作。劇本敘述16世紀西班牙貴族出身的強盜為父復仇而與國王抗爭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反封建色彩,藝術上打破了古典主義關於悲喜劇的界限,顯示了浪漫主義豐富多採的風格。此劇在演出時,古典主義派與擁護浪漫主義的文藝青年在劇場內外斗爭激烈,最後演出大獲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的勝利,成為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問世。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爾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 。故事情節復雜,人物性格誇張,整部作品以色彩濃郁的筆墨寫出,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特點。在《巴黎聖母院》之後,雨果又相繼發表了浪漫主義戲劇《呂克萊斯·波爾吉》、《瑪麗·都鐸》、《昂傑羅》,詩集《秋葉集》、《黃昏之歌》、《心聲集》、《光與影》,小說《窮漢克羅德》以及雜文《文學與哲學雜論》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會的精神。
流亡期間的創作
七月王朝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和鞏固,使雨果逐漸在政治上採取了妥協態度。184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此後,他在文學創作上比較沉寂。1848年六月革命後,他逐漸走向共和的立場,在總統選舉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崙,不久,又成為他的反對派。1851年路易·拿破崙發動政變,宣布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被迫流亡國外,達19年之久。
流亡期間,雨果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 ,並以筆作武器,對拿破崙的獨裁政權進行斗爭。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崙三世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崙》,撰寫了揭露政變過程的小冊子《罪惡史》。1853年著名的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問世,它充滿革命氣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鼓舞愛國志士的反納粹的鬥志。1856 年出版的《 靜觀集 》概括了作者1830~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他的《歷代傳說》是法國文學史上主要的史詩作品。全書共3卷,以聖經故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為題材。雨果在流亡期間的其他文學作品有詩集《街頭與林際之歌》 ,長篇小說 《悲慘世界》、《 海上勞工》、《笑面人》,文藝批評專著《論莎士比亞》。
《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傑作。小說篇幅浩大 ,共 5部。主人公冉阿讓是貧農出身的工人 ,一直幫助姐姐養活 7 個孩子 , 因飢寒交迫,偷了塊麵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獄,又被加重處罰。出獄後,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從善,改名換姓,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為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為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於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逃離監獄,收養她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面對多年舍己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發生崩潰。整部小說突出了貧窮人民悲慘的命運和處境的主題。作者通過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的不同經歷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畫面,而且以更加豐滿有力的形象描繪把勞動人民的悲慘與不幸完全歸咎於社會的壓迫和資產階級社會的「文明」。
晚期創作
1870年拿破崙三世垮台,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在普法戰爭期間,他以激昂的愛國主義熱情投入斗爭。他發表演說鼓舞人民鬥志,並報名參加國民自衛軍。巴黎公社時期,他在布魯塞爾。開始他對公社不甚理解,公社失敗後,他挺身而出,為被判罪的公社社員辯護。還曾刊行詩集日記《凶年集》,表達了對普法戰爭和在巴黎公社時期的思想感情。
《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重要作品。1862 年開始創作,1872年完成 。作品以1793年法蘭西共和國軍隊鎮壓旺岱地區反革命叛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中驚心動魄的歷史內容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斗爭規律 。封建貴族的兇狠殘暴、雅各賓專政時期的革命氣氛、共和軍的英勇善戰,都得到了生動的描繪。
雨果晚年仍筆耕不輟,先後完成詩集《做祖父的藝術》、《歷史傳說》、《精神的四種風尚》,政論文集《教皇》、《至高的憐憫》和一部戲劇《多爾格瑪達》。
大事年表
[編輯本段]
人物年表
1802年 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於期刊發表第一首詩。
1822年編成第一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勛章,參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為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1年 譴責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和破環圓明園的一封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全名為《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於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於巴黎偉人墓園。
作品年表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㈤ 《悲慘世界》的作者是誰
雨果寫的,法國人。
㈥ 雨果的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 1885年5月22日)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41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8年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他回到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劇本《克倫威爾》 1827年發表的韻文劇本。劇本的「序言」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
《愛爾那尼》(愛格尼) 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國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徹底勝利的標志。
小說
《巴黎聖母院》 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說,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羅德是一對比,前者外貌醜陋,但心地純潔善良。後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愛絲美拉達則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發表於1869年小說有著和巴黎聖母院一樣的美醜對比。主人公格溫普蘭出生貴族,但因宮廷內的勾心鬥角,小時候被毀容。後來被民間藝人'熊'(或音譯'烏蘇斯')收養。所以說,格溫普蘭是人民的兒子。後來小說峰迴路轉,格溫普蘭命運大起大落,可是因為愛人'女神'(音譯'蒂')的病逝,徹底絕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創作標志著作者向現實主義邁出了一大步。
《海上勞工》
《悲慘世界》歷時三十餘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終於寫完全書。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學手法,思想觀念的文學巨著。在小說中,雨果描述了下層人民的深重苦難。並且通過主人公冉阿讓的遭遇,表達了雨果悲天憫人的思想。
《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小說。小說的兩個對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納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惡對比。郭文在捕獲郎特納克侯爵之後,因念郎特納克侯爵救了三個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台,而放走了敵人頭子。這種安排,最能體現雨果對慈悲為懷,對純潔良心的信仰。
㈦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是誰他有不得忍心看七個外甥挨餓偷了一塊麵包成了什麼做了什
悲慘世界中有13,他有過了癮,性感起個外甥,還有悲慘處女世的老人,他看了妻子一關破城挨餓,李外甥偷了麵包,切成七塊,給了他們
㈧ 雨果的作品有什麼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