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言

發布時間: 2021-03-19 10:08:43

⑴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00字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⑵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德體會800字

在上大學前就聽說大學要開設心理健康科,於是我就一直在猜測,心理課到底是怎樣的,是不是老師會給我們講有關心理學的知識呢,是不是社會心理學、職場心理學這一類聽起來很高深的課程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上了第一次心理健康課。四個班的同學們一起在 一個大階梯教室里上課,氣氛跟高中的時候很不一樣,教室里回響著 老師擴音器的聲音,感覺上課的氣氛比高中要輕松很多。同學們對這門課程都不了解,但是在老師生動的講解下,教室里變得很活躍,同 學們都很激動,積極的討論起來。老師跟我們講了很多心理學上的有趣知識,比如情商的高低和智商的高低對人以後的發展的影響大小。
心理健康課與大學生活也息息相關,比如談到的大學生宿舍關系,現在現代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比如大學宿舍里寢室之間同學們的人際關系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比如現在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裡被嬌生慣養,從沒做過粗活,家裡的人都圍著他轉,說白了就像小皇帝一樣,到了大學以後,在宿舍里沒人圍著他轉沒人聽他指揮,沒有人幫他做任何事,這個重大的轉變就會使他突然變得很不適應, 而這時候心理的調節就十分的重要。有的人在初中高中的時候一直是學校里的好學生,老師眼裡的寶,天天被老師表揚著,被同學羨慕著,難免會心高氣傲,自大起來,覺得自己跟別人不在一個層面上,自己就是要高人一等,瞧不起他人,然而上了大學之後,發現沒有人崇拜自己了,沒有一群人來仰 望自己了,心裡的落差不是一點點,而在宿舍里還是自認為高人一等, 一副不屑與別人為伍的模樣,久而久之就被大家疏遠了,如果再加點 兒壞脾氣,就會被大家排擠,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宿舍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生活習慣的差異。宿舍的室友都是天南地北聚到一塊兒的,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有的人一個月不洗澡,有的人每天半夜煲電話粥,有的人特別自私,一點兒東西都不讓別人碰......這些久而久之都會成為引起矛盾的導火索,但其實只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用為別人著想的方式,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大學其實是個小型的社會,每一個人在大學的生活就是在模擬著以後走入社會的生活,在大學處理好人際關系是以後走入社會能夠如魚得水的基礎,也是在走進社會之前提前的演練,所以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於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現代的「微表情」知識。微表情是指人在極 短的時間內所作出的表情,這個表情反映了人的真實情緒,但是一般人不容易捕捉,而這個微表情多用在刑偵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過微表情我們也能夠知曉對方的真實情緒,有利於雙方的溝通和真實 的交流。
心理健康課讓我學到了很多,人處在社會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坎坷需要經歷,有的人從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在打擊之後變得更強,有的人永遠悲觀,所以他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在每次挫折之後都暗示自己「我能行」 ,所以他終將成功。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的樂觀的態度,才會將你引向成功。

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很有發展潛力和創造性的群體。大學生要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成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接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力棒,就必須既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品德修養,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沖突,而一些大學生又不能科學對待,且心理沖突調適能力較差,對心理咨詢難以啟齒,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產生心理煩惱和困惑,甚至出現心理障礙。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對心理沖突調適不當。大學生正處於知識儲備、潛能開發、就職擇業、交友戀愛的人生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很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沖突。由於一些大學生無法對產生的心理沖突進行調適或調適的方法不當,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嚴重地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系統地向我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傳授心理調適方法,介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徑,從而促進我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課程在對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還指導我們加強對心理沖突調適能力的提高,使我們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課上老師指導我們建立真實的自信;由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學會健康地去「愛」;學會與他人相處;做好成功走向社會的准備。 結合生活實際,引導我們樹立「健康」新觀念,增強我們的心理保健意識 。「觀念」是人的思想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心理和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健康」是我們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人們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但一提到「健康」,總把它與「疾病」相聯系,認為身體無「疾病」就是「健康」。其實就人的軀體而言,「健康」並不難定義。現代醫學已足能鑒定和驗證:只要任何器官都沒有實質上的細胞病變,就可以說是健康的。但我們所講的「健康」,並不單純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這說明,人作為一個整體,身體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約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屬於正常狀態,並對社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才能鑒定為「健康」。 因此,老師引導我們樹立「健康」新觀念,增強我們心理保健意識。在課堂講授中,特別強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飲食衛生,保證自己的生理健康外,還要努力學習、加強交往、注重個人修養,確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為:(1)心理健康是保證生理健康的重要條件。(2)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是大學生進行正常學習、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發展的保證。從現實情況和社會發展需要來看,作為新世紀的一代大學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外,還必須具有相應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意識增強,原有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擇業觀念以及道德規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想盡快適應社會,重要的一條是提高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 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實際,培養學生健全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人我關系的認識和評價,他在人格形成、發展和人格結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個體的認識、情感、意志都受其影響和支配。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狀況既是以往心理發展和健康狀況的反應,也是現階段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的新起點。因此,老師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實際,培養我們健全的自我意識。 辯證唯物主義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在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諸因素中,自我意識不健全既是構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裡不健康的重要標志。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最重要的是必須解除學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確的「自我觀」,培養其健全的自我意識。 為此,在教學中,老師引導我們:(1)正確認識自我,即對自己的優點、缺點要心中有數,對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計,做到自知之明。(2)積極地悅納自我,即積極地喜歡自己、肯定自己、無條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壞的、成功的和失敗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情緒和意志。只要一個人能正確地認識自我、積極地悅納自我,戰勝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發展的弱點,以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一切,就會在生活和學習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現,成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的未來的建設者。 結合實際,培養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緒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和人們的身心健康關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對健康影響最大、作用最強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動都以情緒為背景,並伴有情緒色彩。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對人的活動有增力作用,能激勵大學生刻苦學習,積極進取,樂於承擔社會義務,促進人際交往,提高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對挫折的耐受力,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而苦悶、抑鬱等不良情緒,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動能力,使人頭腦昏脹、記憶混亂、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學習效率降低,長期下去會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由於大學生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緊張,社會期望高、心理壓力大、學習負擔重、彼此之間競爭激烈,再加上大學生自身特定年齡階段情緒活動特點的影響,個人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學習與戀愛的挫折、人際關系緊張等因素,極易導致不良情緒的出現與持續。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要學會保持愉快的情緒,維護良好的心境,重視情感的自我調控,並向我們介紹一些調控情緒的方式和方法。此外還有自我意識調控、轉移調控、合理宣洩調控等方法。 針對學生個人實際,進行心理疏導和咨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學生的心理問題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個別差異。對於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師通過課堂講授給予系統講解、分析,指出解決的辦法。並對於個別存在的問題舉例說明,形象生動。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繫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一顆顆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⑷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4000字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摘要]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著心理健康,作為天子驕子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現今的大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著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沖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衛生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則是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

我們時常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看到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六、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編 呂建國 四川大學出版社

《大學生心理輔導》主編 蘇巧榮 蘇林雁 浙江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教程》主編 王貴林 陳洵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⑸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大學生--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其實有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苦惱,做學生難,做大學生更難,希望人們對我們大學生多一些理解. 大學生生活的酸甜苦辣,外人又怎麼會知道呢!一 在學習方面 經過了中學很長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以後,考上了大學,很多人就想著到了大學該好好放鬆一下了把。結果就是逃課,通宵成為家常便飯。等到一個學期下來,成績出來一看,掛了一大半。然後就越來越對學習失去興趣。這個時候我想應該就是走進了一個大學的誤區。我想我們在大學最最重要的應該是獲得了一種解放,心靈的自由。在這里,你可以很自由的做很多以前你想做但是又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但是有一點就是:你必須認識並懂得到,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得自己負責了。你可以放任自己不去上課,但是同時你也要有能力保證你的學習不會出現問題。當你很長一段時間讓自己處在一個與學習生活隔絕的環境下的時候,等到你發現自己的功課出現很大問題了再想學習的時候,你可能就很難或者必須得花上一段時間以後才可以進入學習的狀態了。所以,比較好的是提前預防這種對學習的真空狀態。或許你認為你所學的東西以後對自己真的沒有什麼用途,那你可以在保證不掛掉它的情況下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時常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看到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近期發生的"劉海洋事件",正是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的突出反映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⑹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3000字

做自我分析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大家仔細的想想,最好用紙筆寫下來:

1.我是誰?

聽上去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其實還是要好好想想。

我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受過什麼樣的教育、地域和工作背景?這和看問題的角度、工作的動機、喜歡與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有很強的關系。

我是什麼樣的性格?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什麼?自己的性格優點是什麼?

我有什麼樣的生活和工作信念與理想?

我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具備能夠持續學習的能力嗎?具備自學的能力嗎?喜歡和人打交道嗎?平時喜歡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

我擁有什麼?還缺少什麼?這個方面的慾望有多強烈?

我的滿意度有多大?對生活質量、對工作環境、對同事的期望、對工作的強度等?

我有哪些興趣和愛好?這些興趣和愛好與我日常工作的關聯性有沒有?

我容易和人相處嗎?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我容易被影響嗎?我經常影響別人嗎?

我喜歡錢嗎?如果對錢這個東西沒有興趣的人,是不應該選擇來讀MBA學位的,因為MBA學位就是學習對金錢取之有道的各種知識和技巧的。是完全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比如教育學、物理學、化學、人類學等。

我喜歡自律和講原則嗎?

你還可以問自己很多類似的問題,甚至可以做自我測驗,或者請別人來測驗你的耐性、熱情、激情、責任心等。詢問自己這個問題,可以對自己目前的和既往的工作和生活定位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這樣有助於對自己將來職業發展的籌劃。

2.我具備哪些先天和後天條件?

這些問題可以由自己來回答,也可以請朋友來評判。

我長相出眾嗎?可人嗎?端正嗎?令人煩嗎?喜歡爭執嗎?為什麼?(先天部分)

如果將人們分為不同的類別,我屬於哪種類型的人?

我的家庭(父母、姐妹、太太、丈夫和孩子)是什麼樣的?(先天和後天部分)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我怕什麼?不怕什麼?(先天部分)

我的教育情況和讀書喜好?(後天部分)

我的經歷給予了我什麼樣的烙印?對我的未來意味著什麼?(後天部分)

我天生善於傾聽?還是善於爭執?是內向型的性格?還是外向型的性格?

3.關於選擇MBA方面的

我為什麼要選擇MBA?是為了將來的高薪、為了更高的學歷、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通過學習成為業界高手?

我希望通過學習MBA可以使自己在哪方面得到提高?

我想選擇MBA的哪個方向?

我選擇MBA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

MBA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我是要達到大師級的水平還是普通的管理者的水平?

怎樣學習MBA?

4.通過MBA學位的學習,我想達到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和預期?具體化自己的目標:

事業上面?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長處設定自己的業務奮斗領域,相對能夠集中精力建立自己的專長。比如在市場營銷、財務管理、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等相對焦點集中的領域內注意自己的業務發展。

職位上面?自己對自身所具有的領導才能、影響能力、策劃能力的分析和估計,設定自己最佳定位的企業內職位,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要努力在這個方面建立自己的市場價碼。

財富上面?給自己勾畫一個財富曲線,在自己職業生涯的過程中,不可能總是處在收入和職務的巔峰,即便是有,也是很小的概率存在的,要實事求是地為自己設定量化的奮斗目標。

社會層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並且力求社會對自己貢獻和影響的認可,對於職業經理人來說,這也是很重要的,對自己應該有哪些要求呢?自己又具備哪些能力來達到呢?

我的生命曲線(年齡、事業、財富、職位、社會地位等)如何形成?可以勾畫出一個綜合的曲線來觀察分析自己心目中的生命曲線,這個曲線在遇到各種事件的時候,都會有所偏離和重新定位,但是由於個人性格等天生素質的一定,每個人還是按照一定相關的規律性在運行,機遇是其中的很大因素之一。

我的事業、職位、財富等在我心目中的定位?每個人其實在這幾個目標的排列上有著不同的排列和追求,我自己不認為這里有太大的對和錯的區別,完全和每個個人的價值觀取向相關。

5.什麼會阻止我達到這些或這個目標?

我的各種個性上的先天特點。(情緒化?喜歡張揚?喜歡沉默?沒有耐心?喜歡單獨千事情?喜歡和興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共事?害怕獨立做事情?)

有沒有語言障礙和人際溝通障礙?

我的獨特做人原則和脾性有哪些?

碰到各種困難的時候我的態度通常會是什麼樣的?

我對接觸新的東西和知識有障礙否?或者對什麼樣的事情會可能有抵觸情緒?

6.我能否或如何克服這些阻力?

我是否在各種情況下能夠表現得意志堅定?

通過學習我是否可以提升自己的認識和起大的變化?

我是否可以通過注意自己的不足來達到一種境界?

我的做人信念是否允許自己來達到自己設定的各種目標?

我是否在下定決心做一件事情的情況下,可以長期堅持做下去?

7.用執著的精神和悟性達到自己選定的目標

從做事情和從事一件工作的時間長短來看自己的耐心程度?

對別人認為是不可能做成功的事情自己如何去看?

在自己的職業生涯和生活中是否有過獨辟蹊徑的經歷?

經常會出現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覺得有缺憾嗎?

對自己心儀已久的專業領域,如果沒有既往的經歷和學歷,有決心和能力去通過學習與實踐達到掌握和運用它的精髓部分嗎?

通過對自己各個方面盡量全面的分析,這時候來為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開始定位比較好。在老師問到職業生涯相關問題的時候,就不只是感性的認知,而是盡力用已經有的經歷來轉化成為自己的資本,將負面的東西轉化為正面的東西。讓考官感到你選擇讀MBA是職業生涯中一個合理的必然選擇。

在對自己進行深入的了解之後,再進行自我定位就變得相當容易了。但必須注意:自我定位並不是將自己包裝成韋爾奇或李嘉誠,而是按照考官對MBA理解、期望出發,重新塑造自我形象,關鍵是突出優勢,淡化劣勢。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整套展示給面試官的包括語言、行為、態度等全方位的策略。

學習MBA,就應該了解MBA人才的優秀素質或潛能。根據國內外的一些普遍認同的觀點,MBA的特質可以從以下6個方面來判斷,這6個方面是:分析表達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自信、勤奮;個性、氣質;智商和眼界;自我激勵。

1,分析表達能力。分析表達能力如何完全是通過觀察得出判斷的,也是面試時最容易被面試官識別判斷的。如果回答問題簡潔明了,切中要點,分析問題層次清晰、有深度,這方面的能力會自然體現出來的。因此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直接說自己「有較強的分析表達能力」,而應完全留給面試官來檢驗,甚至必要時適當自謙一下,效果可能會更好。

2,領導管理能力。這方面能力的體現也是比較客觀的。例如考生已經成功地較長時間擔當領導者或是管理者,或者成功地組織過某些大型活動等,則具備一定地領導管理能力是不言而喻的,這時考生要做的就是如實敘述自己的一些領導和管理經歷,但切記不要變成自我吹噓,謙虛一點更好。而如果考生還從沒有過擔當企業領導者或管理者的經歷,則一定要坦誠,絕對不能憑空捏造,因為到底有沒有過類似經歷,面試官能輕易地看出來。這個時候應該從其他側面來展示自己的領導和管理潛質,記住只需簡單說明自己確實有潛在的領導和管理能力即可,否則只會令人厭煩。

3,自信、勤奮。自信這個抽象的特徵往往也是通過語言、行為可以判斷出來的,所以應避免直接說自己很自信。可行的方式是技巧性地表現自信的其他層面,如樂觀、積極的形象和態度,對人對事所持的開放式的態度,接納不同意見的胸懷等。至於勤奮的特徵,通過短短的面試是看不出來的,需要考生自己去主動表達。但這種表達同樣不應是「我確實很勤奮」式的自我宣言,而要用一些生動的事例來間接反映,例如在工作繁重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堅持一年之久來復習備考等等。

4,個性、氣質。氣質如何,更多地是一種感覺,考官憑借面試能有一個大體判斷,對於考生也就比較難於臨時塑造。而個性方面的多數特徵則不容易在面試中觀察出來,所以考生應該主動訴求,通過直接描述或間接的事例來說明自己的意志力、堅定性、正義感、風險意識和對困難的態度等。

5,智商和眼界。考官對智商的檢驗,一方面可以通過考生回答問題的反應速度、機智程度等作個簡單判斷,另一方面也依靠考生自己的說明。當然最好不要直接說自己智商如何高,而要實證說明,如學生時代獲得什麼優異成績、重要獎勵,特別是競賽方面的獎勵;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創造活動;幽默感和豐厚學識等。而眼界則通過考生對事物或事件的分析所處的高度和深度來加以體現,它建立在知識的廣泛性和智力的獨創性以及廣闊的胸襟等等基礎上,沒有實力是無法展示的。因此眼界是一種很高的要求,不要試圖用技巧來證明自己的眼界很高,眼界只能用實力證明,偽裝不得。

6,自我激勵。自我激勵也主要是通過考生自己的描述來進行判斷的,而要說明這一點並不難。通過具體的經歷來說明個人具有的遠大目標,對個人目標的明確程度和信奉及執著程度,對新的挑戰的渴望,強烈的求知慾望,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等,都是體現自我激勵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