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中葯的 四氣五味 謝啦
你好,中醫四氣,其實就是葯物的四種屬性,分別是寒、冷、溫、熱;
所謂五味,就是五種味道,分別是:酸、苦、甘(甜)、辛(辣)、咸;此外還有兩種味道,淡、澀,但中醫將淡味歸在了甘味,而澀味歸在了酸味,因為有酸澀同在。
而且五味對應的五行及五臟:
酸對肝木,苦對心火,甘對脾土,辛對肺金,咸對腎水。
回答完畢
㈡ 四氣五味的含義是什麼
四氣五味,中葯的性質和滋味.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葯物性能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葯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葯物時首先標明其性味,這對於認識各種葯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葯都有實際意義.
葯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復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葯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葯味的確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葯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系.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葯物的實際性能.
四氣指葯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葯性,又稱四性;五味指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葯味.每味中葯的四氣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葯的葯性特徵,開創了先標明葯性,後論述葯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葯的基礎.
㈢ 四氣五味的基本介紹
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四氣指葯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葯性,又稱四性;五味指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葯味。每味中葯的四氣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葯的葯性特徵,開創了先標明葯性,後論述葯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葯的基礎。
㈣ 中葯上講的四氣五味,歸經都是什麼意思
寒、熱、溫、涼四種葯性,古時也稱四氣。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葯物的寒、熱、溫、涼,是從葯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葯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葯物,一般屬於溫性而上,如附子、乾薑對於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素間.至真要大論》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基本的用葯規律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有些葯物具有淡味或澀味,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歸經就是把葯物的作用與臟腑經脈的關系結合起來,說明某葯對某些臟腑經脈的病變起一定的治療作用。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療咳嗽氣喘的肺經病,歸入肺經;羚羊角、天麻、全蠍能治療手足抽搐的肝經病,歸入肝經。所以歸經是觀察療效後總結出來的。一種葯物而歸入二經或數經的,說明它的治療范圍較大,例加杏仁人入肺、大腸,能治療肺經的咳嗽、大腸的大便燥結。澤瀉入脾、胃、腎、膀胱,這四經有水濕的病,常用澤瀉治療。
㈤ 什麼叫四氣五味有何作用
(1)四氣也稱四性,指寒、涼、溫、熱四種葯性。其中,寒、涼和溫、熱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葯性,而寒和涼、溫和熱只是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涼次於寒,溫次於熱,這是根據葯物作用與機體產生的反應和治療效果而概括出來的。凡能治療熱性病證的葯物,便認為其具有寒涼的性質。寒性葯和涼性葯屬陰,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溫性和熱性葯物屬陽,具有溫里、敵寒、助陽、通絡等作用。此外,還有一些葯物的性質介於寒涼和溫熱之間,稱為平性,對寒證和熱證都可應用。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葯味。不同的葯味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①酸味含有有機酸和鞣質。有收斂、固攝作用。如石榴皮能澀腸止瀉。
②苦味含有生物鹼和苷類。有清熱燥濕、泄降作用。如黃連能燥濕瀉火,大黃能瀉熱通便等。
③甘味含糖。有補養、和中、緩急作用。如甘草能調和葯性等。
④辛味含揮發油。有發散、行氣、行血作用。如木香能理氣,細辛能發汗解表、止痛等。
⑤鹹味含礦物質。有軟堅、散結、瀉下作用。如昆布、海藻能軟堅治痰結等。
⑥其他有的葯物具有淡味和澀味。淡味有滲濕利尿的作用,如茯苓能利尿除濕。澀味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等作用,如訶子能澀腸止瀉等。
㈥ 四氣五味的五味
是醫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五行學說總結歸納而成的。葯物的五味是通過長期的用葯實踐所獲得的療效而確定的。它不僅是葯物味道的真實反映,也是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內經》認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是關於五味所代表的葯物作用最早的總結和概括。經後世醫家不斷補充和發展,五味所代表的葯物作用及主治病證日臻完善。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故辛味葯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
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葯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葯性及制止疼痛的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葯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葯物多具酸味,故酸葯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葯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寒濕滯留等病證。
⑤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葯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葯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症瘕痞塊等病證。鹹味葯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鹹味葯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淡味能滲能利,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滲濕利尿葯多具有淡味。淡味葯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病證。由於《神農本草經》沒有提到淡味,後世醫葯學家多宗五味之說,不言六味。澀味與酸味葯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故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來標明葯性。
五味也有陰陽的分屬,即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五味對五臟各部位有一定的選擇性,《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之說。其作用是辛味葯以散肺氣之郁,甘味葯以補脾氣之虛,苦味葯以瀉心火,酸味葯以斂肝陰,鹹味葯以補腎虛。
有關五味的現代研究發現,五味之別主要與所含化學成分、化學結構有關,如辛味葯多含揮發油、皂甙及生物鹼、酚等;甘味葯多含糖類、甙類、氨基酸及蛋白質、脂肪等;酸味葯多含有機酸、鞣質等;苦味葯多含生物鹼、苦味質、甙類等;鹹味葯多含無機鹽。
原指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後擴展為體現葯物功能歸類的標志。
有些葯物具有淡味或澀味,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至於其陰陽屬性,則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綜合歷代用葯經驗,其作用有如下述:
酸收澀 苦澡濕 甘緩急 辛發散 咸軟堅 有瀉下、軟堅散結作用,即咸軟。一般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瀉下通便葯物多具鹹味,主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啯瘕痞塊等證。如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 ① 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葯物的真實滋味。如黃連、黃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烏梅、木瓜之酸,芒硝、食鹽之咸等
② 後來由於將葯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並以味解釋和歸納葯物的作用。
③ 隨著用葯實踐的發展,對葯物作用的認識不斷豐富,一些葯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採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並無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於治療表證;後者有消癰散結作用,常用於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二者的作用皆與「辛能散、能行」有關,故皆標以辛味。磁石並無鹹味,因其能入腎潛鎮浮陽,而腎在五行屬水與咸相應,磁石因之而標以鹹味。
由此可知,確定味的主要依據,一是葯物的滋味,二是葯物的作用。
由於葯物滋味和作用並無本質聯系,兩者之間並無嚴密的對應關系,因而從古至今,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也就在所難免了。
葯物的五味與化學成分及葯理作用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以辛味為例,解表葯麻黃、桂枝、紫蘇等味辛,能散寒解表,常用於感冒初起。葯理實驗證明,它們具有解熱、發汗,抗菌抗流感的作用。枳殼、木香、烏葯等到行氣葯,多味辛,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葯理實驗證明,這些葯物具有解痙止痛、調整胃腸活動以促進消化的作用。葯物的辛味與其所含的揮發油有關,據統計,85種辛味葯中,含揮發油的葯物有53種,占辛味的72.1%並且不少葯物的揮發油就是該葯物的有效成分。如桂枝所含揮發油中的桂皮醛具有退熱作用,理氣葯陳皮和青皮所含的揮發油有調整胃腸功能作用。
㈦ 什麼是四氣五味呢
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四氣指葯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葯性,又稱四性;五味指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葯味。每味中葯的四氣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葯的葯性特徵,開創了先標明葯性,後論述葯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葯的基礎。
㈧ 四氣五味的介紹
四氣五味,中葯的性質和滋味。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葯物性能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葯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葯物時首先標明其性味,這對於認識各種葯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葯都有實際意義。葯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復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葯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葯味的確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葯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系。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葯物的實際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