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引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引言

發布時間: 2021-03-18 05:35:03

『壹』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對信息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有用是指什麼

應該選D,可理解性
會計信息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貳』 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的序言

財務管理是基於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與各方面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它通過對資金運動和價值形態的管理,像血液一樣滲透貫通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等一切管理領域。
當今的社會經濟變化萬千,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日漸加快,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社會成員投資理念的轉變和資本市場的日益繁榮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證,為企業開辟了新的資本增值途徑,但同時也造成了負面效應。房地產的興衰輪回、資源價格的過快上漲、過度投資、不斷產生的資產泡沫,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由此形成的經濟周期對微觀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實際上是西方金融企業過度操控資本、過度透支社會資源的直接後果。我國企業在資金管理方面應從這次金融危機中充分吸取教訓。
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每一個企業追求的理想,如何選擇最佳的投資項目,如何籌集資金,如何管好、用好資金是擺在每一個企業面前永恆的課題。
2007年1月1日實施的新《企業會計准則》顯示出我國會計准則體系與國際趨同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對財務管理將產生重要影響。新會計准則中體現了企業科學發展的要求,服務企業創新和價值持續增長,使企業充分披露並真實反映企業價值的會計信息,通過會計手段協調企業、政府、投資者、員工等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合理進行企業價值分配。新《企業會計准則》在財務報告目標方面強調決策有用性,將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資產負債表核心地位的確立,公允價值的合理應用,使得企業財務會計信息更加真實地反映企業價值,提高了會計信息在國際的可比性,更有利於專業機構和人士的估值比較,拓寬了我國企業投資和融資的范圍與渠道。企業會計准則的改革對財務管理理論提出了知識更新的要求。

『叄』 會計工作的唯一目標就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應該是錯的吧?按會計書上說的,會計的職能就是核算與監督。至於向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這個應該是會計職能的延伸了。

『肆』 決策有用觀的簡介

所謂決策有用觀,就是指會計是為企業各利害關系人進行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觀點。1953年斯多波斯(G.J.Staubus)率先提出了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決策有用性的觀點。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出資成立的特魯彼拉特委員會(Trueblood)在對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了大量的實證調查研究後在1973年提出的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十二項財務報表的目標,其基本目標是「提供據以進行經濟決策所需的信息」。FASB在其發布的第1號會計概念公告中《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正式表達了這一觀點。

『伍』 會計的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要為有關各方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不同相關方對會計信息需求的側重點是什麼

會計的決策有用觀認為,
會計要為有關各方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不同相關方對會計信息需求的側重點是各有不同的,
比如說一些關聯企業需要對市場情況有了解有提供市場方面信息的需求。

『陸』 會計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要為有關各方提供決策有用的相關信息。這里的相關各方包括哪些

會計決策有用觀認為,
會計要為有關各方提供決策有用的相關信息,
這里的相關各方可以是決策者企業領導等,
這里的相關各方就是包括跟決策有關的各方各面。

『柒』 關於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思考的參考文獻

企業在對外披露會計信息過程中,會計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分離的。並且雙方在取得各自利益的同時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即這一過程實質上是一種交換行為,因為會計信息是一種商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資源,會計信息對企業外部相關利益者決策及至整個社會資源配置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真實的會計信息應具備的特徵 會計信息是決策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生命之所在,其真實性包含以下特徵: 1.有用性。披露的信息在決策上有用,能夠滿足使用者需求,增加使用者對市場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資決策的盲目性及風險。國際會計准則中指出:有用性是指會計信息披露提供關於企業財務狀況的經營業績等方面的信息,這種信息對於很大一批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是有用的,為上述目的而編制的財務報告可以滿足大部分使用者的共同需要。 2.相關性。信息披露不是一廂情願的主觀決定,而是根據用戶的需求規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數量和質量,也就是與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關。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須與使用者的決策需求相關。當信息能夠通過幫助使用者評價過去、計劃現在和未來事項或確認更改他們對過去的評價從而影響到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時,信息就具有相關性。 3.可靠性。披露信息必須可靠,不能錯誤引導用戶的判斷,不能進行虛假的誤導性的陳述,也不得有重大遺漏。要使信息可靠,財務會計報告中的信息必須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許可范圍內做到完整。遺漏能造成信息虛假或令人費解,從而使信息不可靠、並且在相關性上留有缺陷。當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並且能夠忠實反映其理當反映的情況以供使用者作為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 4.中立性。真實的會計信息應保持中立。中立性是指會計人員形成會計信息的過程和結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觀的信息上附加某種主觀色彩以滿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團的需要,否則,信息的真實性就會受到質疑,如果為了達到特定的成果或結果,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和列示使財務信息影響了決策和判斷,那麼信息就喪失了中立性。目前許多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都與企業過於偏重當前利益、不能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地位有很大的關系。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會計信息失真會給利用信息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危害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破壞投資環境、影響經濟資源的合理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改變了過去那種單一的由財政撥款的做法。而投資主體也逐漸趨向多元化,作為市場活動的基本經濟單元———企業,也越來越依靠從投資市場籌集來的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在投資市場上投資者是根據其出資的安全性、流動性與獲利高低諸因素來決定其投資,而他們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就是企業所提供的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績效的會計資料。因此,會計資料的真實與否就關繫到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也就關繫到能否實現利用市場來完成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後的有序流動。 2.導致利稅和其他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企業歪曲會計信息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總起來說不外乎是藉此為個人或小單位撈好處。其結果是將原本應歸屬國家或集體的資產竊為小集體或個人所有。承包者往往採取各種手段虛報浮誇會計報表上的營業數額和利潤以獲得承包資金,而另一些未將利潤和個人收入掛鉤的單位則隱瞞利潤以逃避國家稅收。此外,在企業轉換機制中,一些企業通過不實估價壓低國有資產的價值,從而改變了國有資產的真實比例和數額,等於變相地將國有資產的一部分劃為個人所有。 3.破壞了正常的生產經營程序。企業的生產經營離不開及時准確的各種會計信息。如產品的定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生產成本;又如賒銷政策的制定又應依據顧客的財務狀況和以往的償付款情況。了解這些情況也主要通過各種會計記錄,如果會計資料不實,企業管理當局必定難以作出正確的生產和經營決策。 4.助長腐敗之風,影響國家的政治穩定。會計的職能不僅僅是被動地反映已發生的經濟活動,它還是國家控制企業、企業的所有者控制其經營者的一種手段。例如,國家在有關法規中規定了各種支出的標准比例,確定了對經營成果的分配順序和比例,會計資料成為監督國家財政政策和法規執行情況的基本工具。然而,許多企業卻通過做假賬,將一些不合規定的支出合法化。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不對稱信息是指市場上由於買方和賣方之間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市場失靈、資源配置效率下降。由於會計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質性,使所有市場參與者面臨由於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風險,而會計信息供求關系的隱蔽性和復雜性使會計信息市場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 2.內部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試行了各種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將企業的績效與生產經營者的個人收入掛鉤,以求最大限度地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企業的生產經營者為了實現個人的高收入,自然會努力工作,但在某些主客觀原因不能實現預定的經營目標時,為了保護個人或小集體的利益不致減少或喪失,自然會將目標轉到篡改其經營業績的財務資料上,通過作假帳來達到預先確定的利潤分配方式和比例的目的。這種內部經濟利益的驅動是帶有普遍性的。 3.外部監督機制的弱化。在計劃經濟年代,盡管我國沒有實行國家對企業的審計制度,但由於當時的企業經營者、國家政府經營部門、工商稅務、財政部門或機構都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形成了一套嚴密的監督機制。改革開放以來,不僅企業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有了獨立的經濟利益,國家機構甚至包括地方政府,也有了自身的利益。這樣以來,原有體制的服務功能就相應地弱化。為彌補監督機制不足,我國在80年代中期就全面恢復了國家的審計制度,並輔以每年一度的財稅大檢查。國家審計機關對企、事業單位和財政部門的大檢查所取得的成績必須予以肯定,但也應當看到僅靠這些手段是不足以遏制和糾正會計信息不實和由其造成的危害的。 4.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本身存在著缺陷和漏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會計制度改革長期以來處於滯後狀態,將計劃經濟做法應用在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會計核算,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會計信息不實的問題,而我國會計制度的制定無論從空間上還是從時間上都缺少一個博弈的過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變遷,新的經濟情況、新的經濟業務不斷涌現,舊的經濟規范有待更新,會計規范也難免有漏洞和不足之處,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四、治理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應當採取的對策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危害極大,長期失真不僅會導致企業破產,而且會導致政府決策失誤,擾亂經濟秩序,同時將導致政治上的腐敗,必須引起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必須採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即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嚴格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制度,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良好的會計基礎,強化企業約束機制,堅決制止管理者任意違反財務規定、自行支配企業財產物資的經營行為。 2.建立外部約束機制。即完善社會監督體系,這是制止和防範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證。首先是完善立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通過法律手段強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責任,制定有關信息管理法規,對管理人員提供偽劣信息的懲處作出明確規定。其次是增強會計監督的全面性與權威性,加強對信息准則和財務會計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約束企業會計行為,增強信息的客觀性、可驗證性、公開性。發展CPA.aspx>CPA.aspx>注冊會計師事業、發揮社會審計的公眾作用、健全以注冊會計師為核心的社會監督體系。以外部審計為核心的社會監督體系是會計信息到達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最後一道關卡,這一體系的完善程度和運行效率對於市場上的信息流通具有決定性作用。第三,政府對信息市場進行適度的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強化對企業外部監督,通過政府審計機構、財稅部門加強審計監督,並與會計管理部門合作,建立會計信息規范體系,規范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披露會計政策的選擇與變更以及重大環境變化對企業造成的影響。 3.加強會計規范建設。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會計規范在建設上存在缺陷。因此,應當加強會計規范的建設工作,盡快健全我國的會計規范體系。對於我國會計制度在制定過程中博弈主體不到位的問題,筆者認為,為了減少會計變遷的阻力,由政府直接參照國際會計准則來制定中國的會計准則是無可厚非的。與此同時,每個具體會計准則的制定和修訂都應參照各方意見進行反復討論與論證。政府機構要維護准則的權威性,對違反准則的行為要進行處罰,目的是使違反准則而提供失真會計信息者得不償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於社會成本,從而消除會計信息失真等外部不經濟現象。這樣,會計信息供給方就會願意提供真實而相關的會計信息,從而通過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獲取經濟利益的動機得以消除。 4.提高會計人員素質。首先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會計人員的法制觀念,會計人員要按照《會計法》賦予的職權依法核算,依法監督。其次,會計人員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要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研究新問題,用新的手段規范會計資料,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1.馬費成。信息經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2.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 3.張傑明。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計時空,2001(3)

『捌』 關於會計系統決策的有用性主要體現哪些

會計信息最高層次的質量特徵是
A.決策有用性

『玖』 《關於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的思考》這個題目的論文怎麼寫啊

關於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的思考 對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誰更重要的判斷, 直接影響會計政策的選擇以及財務報告的分析, 因此它是財務會計中的一個非常基本、具有導向性的問題, 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首先必須明確討論的基點。相關性與可靠性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 它們共同為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服務, 必須兼顧。相關性與可靠性及其關系確定和把握是值得重視和應該協調好的問題。 一、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內涵、外延與其現實的思考 (一) 關於相關性的內涵和外延1.從內涵的角度來講, 相關性由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三個特徵構成。相關性中的預測價值是指會計信息可以增強決策者對未來事項的預測能力; 反饋價值是指通過反饋的歷史信息和期望值的比較, 以其差別證實或改變期望值; 及時性是指會計信息提供、披露及時, 它在信息失去對決策有用之前, 應被決策者所擁有, 相關的信息若提供不及時, 便會對決策毫無用處。當然, 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還會受到其性質和重要性的影響。2.從外延的角度來講, 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系統提供的會計信息應該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相關。具體來說, 會計信息必須符合國家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 符合企業投資者和債權人進行決策、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情況的需要, 滿足企業內部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 (二) 關於相關性的現實思考1.相關性的構成因素將重新排列。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 FASB) 將相關性的構成因素分為反饋價值、預測價值、及時性。多年來, 對質量的要求一直偏重於會計信息反饋價值證實和糾正以前期望的能力, 而隨著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 競爭將更加激烈, 產品壽命周期縮短, 金融市場變幻莫測, 企業的風險大大提高, 導致會計信息相關性的構成因素中預測價值、及時性將更加受到重視, 而反饋價值則退居次要地位。2.相關性的制約因素將逐漸減弱。這是因為信息處理手段的進步以及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在逐步提高。隨著計算機運用的普及, 使得會計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成本會相對低廉, 而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會計信息用戶獲得信息更加快捷。同時,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將大大提高, 會計信息用戶將逐步具備一定的知識並願意去研究會計信息, 使得會計信息在我國真正成為可理解的與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 二、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內涵、外延與其現實的思考 (一) 關於可靠性的內涵和外延從內涵上看, 可靠性由如實反映、中立性和可核實性三項內容構成。可靠性中的如實反映即客觀性, 是指會計信息應該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活動為依據, 能夠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中立性是指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信息時, 應該保持一種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 會計信息不存在取得一定結果或誘發特定形式或行為的意圖或偏向; 可核實性是指獨立的注冊會計師可用相同的計量方法, 獲取同樣的會計信息。從外延上看,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也不僅僅是會計數據本身的真實、可靠, 還包含了經由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分析綜合、加工匯總後在會計報表上呈現的數據的可靠性。同時, 現行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給予會計人員做出一定的估計、判斷並對不同的會計政策進行選擇的權力。所以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只能是相對的, 並不是絕對的可靠。 (二) 關於可靠性的現實思考1.對於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應該動態地去理解。會計最基本的職能是反映, 反映的客體是復雜多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經濟現實, 即便不存在主觀上的偏向, 會計信息也很難是絕對精確可靠的。2.對於不同經濟事項採用相應不同的計量和披露方式, 以增加可靠性的適應程度。在會計理論還沒能於確認、計量方面有所突破的前提下, 採取劃分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表內與表外、原始數據與分析加工數據分別列示, 或在披露信息的同時披露其計算方法和風險等則是明智之舉。 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的關系 (一) 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對立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 SFAC) 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相提並論, 但是兩者並不會總是等量齊觀。相關性和可靠性在某些情況下是相互沖突的, 過分強調相關性, 可能會削弱可靠性; 但過份追求可靠性, 也可能會使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西方會計理論對會計目標的認識主要有兩大派別觀點。1.受託責任觀。它認為, 資源所有者將資源委託給受託者, 同時賦予受託者以資源保管權和使用權, 受託者接受委託者的委託, 有權對資源進行獨立自主地運營, 通過有關組織規則和法律制度等約束機制, 明確規定受託者和委託者的權力、責任和利益。在受託責任觀下,強調委託者( 股東、社會、債權人、政府) 與受託者( 企業管理當局) 的責任關系, 並要求會計人員以第三方身份客觀地、公正地介入委託者與受託者之間的責任關系之中, 反映受託經營責任及履行經營責任的情況。會計人員的行為不受資源委託者和受託者的影響, 只受會計准則的約束。因此, 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中, 受託責任觀更強調可靠性。2.決策有用觀。它是在證券市場日益擴大化和規范化的背景下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 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需要大量可靠而又相關的會計信息, 而會計信息的提供又必須藉助於會計系統。所以, 決策有用觀側重於會計人員與決策者( 企業管理當局、投資者、債權人等) 的關系, 強調會計信息對決策的有用性。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中, 它更側重相關性。 (二)相關性與可靠性的統一對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誰更重要的判斷是財務會計的一個基本問題, 它關繫到會計政策的選擇, 影響著計量基礎的發展以及財務報告模式的演變。大多數情況下, 相關性與可靠性的關系處於一種協調狀態。1.提高了可靠性, 也就增強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隨著會計准則的推行,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不斷增強, 會計信息使用者逐漸恢復了對會計信息的信賴, 從而也促進了資本市場的有序化。因此可以說, 會計准則首先是會計信息可靠性要求的產物。考慮到了會計信息與其使用者的決策有緊密的關系, 所以各國政府或社會團體組織在規范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同時, 迅速及時地出台了有關相關性的會計准則。人們力圖增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會計信息具有相關性,因為提高了可靠性, 也就增強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2.提高相關性, 必然要求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眾所周知, 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 會計所處的客觀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符合相關性這一特徵的會計信息也在擴大和變化。人們從關注歷史信息轉向更關注未來信息。投資者既需要財務信息, 又需要非財務信息; 既需要定量信息, 又需要定性信息; 既需要確定性信息, 又需要不確定性信息; 既需要年度信息, 又需要季度、月度甚至實時信息。會計信息力圖滿足這些不同需求, 必然要求如實客觀地反映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 使不同類型會計信息之間能夠相互驗證, 能夠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相關。因此, 提高相關性, 必然要求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總之, 可靠性和相關性的提高是以增強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為目標的, 辯證地理解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可以看到, 兩者既是對立的, 也是統一的。會計最基本的職能是反映, 反映的客體又是復雜多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經濟現實, 對於相關性和可靠性———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兩個基本要素來說, 我們不應該存在主觀上的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