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硬筆書法的格式、字體、內容
格式
如果是稿紙 就像寫文章一樣寫下去 落款 和寫信一樣
寫
如果是專用的紙張(豎列的或方格的) 要由右到左 由上到下寫 沒有標點符號 直接往下寫 寫完 另起一列 空一格 寫落款(用較小的字) 後面空 一格 蓋章 注意圖章不要太大 章的大小 和落款的字差不多 如果是有色紙 就先將圖章蓋在白紙上 剪下來 粘上去
切忌 作品不要 太飽滿 正文最後最好空半行(或列)的格子
字體
硬筆書法,體式源於毛筆書法(毛筆也有軟硬之分)。現在多見二者的字帖以楷書和行書為主。建議您先學龐中華楷書,再學司馬炎行書。適當欣賞些毛筆書法作品。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柳公權的《神策軍碑》等。體會書體的源流關系。
內容
樓主好,我覺得硬筆書法的內容還是寫一些經典的詩詞為好,好字配美文
結合你的要求,我推薦《岳陽樓記》.
岳 陽 樓 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之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盪盪,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麟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㈡ 毛筆字書法、初學者從哪學起
一、握筆
寫字的入門基礎必學的就是握筆,想寫好字就要先學會正確的握筆方法。首先要掌執筆的基本要領。手腕在寫字當中起到支撐平衡的作用。
1、毛筆的執筆要領是:指實、掌虛、筆直、挺胸收腹、胸與桌有一定距離。
2、手指間握緊筆桿,筆桿要能在手指之間互相轉動而不僵化,拇指與食指、中指的配合發力非常講究。
二、規范
1、書寫的坐姿要端正,執筆要規范。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開始練字。筆端入紙面之前,要深呼吸,然後屏住呼吸,需全神貫注,一定要呼吸平緩,確保整個手臂不顫抖。寫字也一樣。只有這樣運筆的力度才均勻。
三、臨帖
1、字體的選擇
既然想要寫出一手漂亮的楷書字體,當然首選當代二田楷書,或者選擇啟功、盧中南等人都是可以的。
2、對點畫的練習:
對於初學者,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寫出那種精緻的點畫,你寫出來的一定是粗糙的,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書寫的動作對不對,起筆、行筆、收筆的動作要領和勢態是否清楚,清楚了後,自己再不斷的重復,練上半個多月,必見效果。這種方法進步最快。
(2)範本浩書法擴展閱讀
楷書口訣
楷書稱正楷起筆多藏鋒
學書必先行行筆用中鋒
筆畫形態穩回鋒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結構講造型
結構搭配勻多臨古人帖
章法要講究用筆講技巧
筆筆得到位楷書要寫好
清朗必整齊重在用腕上
㈢ 海訥百川的書法樣板行書
海納百川出自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註:「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非常廣泛,而且數量很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此聯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鬥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上下聯最後一字——「大」與「剛」,意思是說,這種浩然之氣,最偉大,最剛強。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壁立千仞」的剛直,來源於「無欲」。這樣的氣度和「無欲」情懷以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正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維生素。
㈣ 請問:當代學寫歐體的很有名的是田英章、田蘊章兩兄弟,研習柳體的書法家有誰
陳仿五:紙墨濃淡顯性情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字,應該是記錄事物和交流思想的實用符號。而我國文字卻能作為藝術品供人品味、豐富人們的生活情趣,並讓人從中獲得精深的內涵,達到至美的藝術境界。
少年立志
陳仿五老先生原名陳廣治,父親陳子明,擅長柳體書法,享譽亳州。他三歲開始練書法,六歲時所寫毛筆字已受到鄉親們的誇獎,甚至有人預言,不久的將來,陳廣治一定會超過其父。隨後十年,陳廣治跟隨亳州當時有名的書法家何徽五先生學習,開始仍以臨帖為必修課。見陳廣治聰明靈慧,何徽五就讓他主修柳體書法,同時兼習顏體、歐體以及蘇黃諸家,初步領會中國字的結構規律。幾年後,陳廣治的書法在同學者中名列前茅,這讓何徽五欣喜不已。終於有一天,何徽五把陳廣治叫到面前,要為陳廣治改名為仿五,意思為仿照何徽五。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紀念何徽五的諄諄教誨,陳仿五至今仍然保留當年手抄的小楷尺牘一冊、習帖數幅,每一次翻閱,都會讓陳老先生想起恩師的教誨,激勵自己筆耕不輟。
筆耕不輟
1950年,陳仿五投筆從戎,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1952年,他考入西北電力工程技校深造。由於學校與西安碑林距離很近,酷愛書法的陳仿五,只要一有空就到到碑林去觀看欣賞,然後回來根據體會進行書寫,兩年的臨碑大大提高了他的藝術素養。
後來,陳仿五被分配到四川成都工作,結識了擅長唐楷的老書法家余夢野,為了得到余夢野的真傳,陳仿五經常到余夢野家中為其研墨、牽紙,觀賞他的揮毫運筆用墨之法,於是對唐楷尚法之范,有了新的領悟。
1971年,陳仿五調回亳州工作,與書法名家羅舒庭先生交往頗深,兩人共同研討李北海《嶽麓寺》和亳州清代書法家梁讞的《江公救災記》、《貝葉經》等碑帖,這讓陳仿五又有很大的收獲。
1982年,陳仿五考入天津茂林書法學院函授部,得到陳雲君、李鶴年教授的親授,開始了對「散氏盤」、「毛公鼎」、「大於鼎」的研究學習。接著,陳仿五對魏碑《鄭文公》、《張猛龍》、《張黑女》和漢隸《石門頌》等碑刻又進行了臨摹。為了研究魏碑,他曾經三到蓬萊,去揣摩那21塊魏碑的神韻。但陳仿五學書臨帖時,師古不泥古,取百家之長,同時又吸收西洋美術中的精華,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顏語老先生這樣評價他的作品:「仿五的書法始終以秦漢鑄骨、晉唐育肉,囊括諸家之長,更融現實以求新,顧其作品,功力朴茂而凝重、圓韻而灑脫、俊逸而清曠、韻幽而格高,其筆線蒼秀、墨痕晶瑩、豐潤而不失骨力,挺勁而不顯燥枯。章法謹嚴穩妥,行款字句錯落有致,諸體兼備,新顏流彩。」
收獲豐碩
陳仿五在四十多年的書法生涯中,多次參展和獲獎。書法作品曾被李太白博物館、淮海戰役紀念館、汶上縣孔府博物館、武陵源碑林、華佗碑壁等收入,還有30餘幅作品在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等地展出。作品被收入的集子有《中國當代書法名家墨跡》、《中國當代墨友精品集》、《中國現代書畫家作品集》、《中國當代書法家傳》、《中國當代名家墨寶》、《世界現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等。1999年,其書法作品入展北京九洲書畫院舉辦的「跨世紀中國藝壇奇才」展覽,並獲金獎。2000年初,又入選中國文聯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美術書法大展」,並被評為「特別金獎」。其事跡傳略輯入《中國當代書法辭典》、《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書。2004年,其作品又被聯合國收藏,並被吸收為世界教科文衛專家組成員。
2005年元月,陳仿五齣版了建國以來亳州市第一本書法集《墨海留痕——陳仿五書法作品集》,著名書畫家顏語親自為其作序。
陳仿五先生的成就為書壇增輝,使鄉梓受益,但他在諸多榮譽和鮮花面前並未陶醉,他說:「我每跨一步,都來自文化底蘊深厚的黃淮大地熱土的養育,都離不開前輩諸家及藝友們所給的智慧和鼓勵。
得古風流 --- 張書范先生
2001年9月,世界第二十一屆大學生運動會在中國北京舉行,這是一次世界矚目的體育盛會。在聲勢浩大的開幕式上,只見兩名大學生肩抗一隻巨大的毛筆從看台上走進了運動場。正在人們感到不解時,一個人接過了這只80多斤重毛筆,飽蘸濃墨,在八名武警戰士扯住的96平方米的巨幅綢布上,寫出了一個巨大的「龍」字。短暫沉寂後的運動場沸騰了。守在電視機前的全世界人民也同樣被深深震撼了!中國古老的書法藝術從這里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
那個寫字的人是誰?那位用如椽巨筆搭起文化交流彩橋的人是誰?他就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張書范先生。
張書范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書法藝術家,清大書法家張裕釗「南宮體」的優秀 繼承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南宮體」在北京書法界剛剛嶄露頭角的 張書范先生即受到當時頗負盛名的歐陽中石先生的青睞。為鼓勵張先生,歐陽中 石先生以張裕釗習字的真跡相贈,從而也堅定了張先生將「南宮體」發揚光大的 決心。張先生在藝術取向上注重繼承並且尊重傳統,在藝術創新上則持較為謹慎 的態度。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在我身後,如果後人看到我的字並且說這是真 正的「南宮體」,那我就滿足了。與此相對應,他用「探索」來代替今天日趨貶 義的「創新」。 ……
1965年張先生從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畢業,這兩年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張先生 書法生涯的轉折點。雖然學習期間的專業是繪畫,但收獲最大的卻是書法,這源 於當時著名的書畫家郭風惠先生給予了啟迪和幫助。在郭風惠先生的指導下,張 先生在書法學習上才真正走上了正軌。這時臨帖從趙子昂「三門記」入手,取其靈秀少法度,但不久就感到趙體纖弱的靈秀少法度,但不
久就感到趙體纖弱的一面,遂上溯以法度謹嚴著稱的唐楷,取法顏、柳兩大家。其後,唐人寫經、漢隸以及北魏各種碑帖都曾經作為臨寫的範本。但就今天來看,除張派魏碑書法之外,張書范先生最稱擅長的應當是柳體字,他自己也認為於柳體上獨有心得。
1989年,中央電視台主辦書法技法講座,邀請張先生主講《魏碑技法》與《柳體技法》,並編寫出版了相關的材料。1995年,又應北京出版社的約請,編寫出版了中國書法技法叢書《楷體技法----柳體書法與結構》。 眾所周知,柳公權書風向以遒媚勁健著稱,其結體多來自顏書,但在用筆上則去其筋而留其骨,同時在部分點畫 上又吸收歐字以求爽健森挺,故對顏、柳書風有「顏筋柳骨」之稱。對柳字的精熟在某種程度上說對張先生學習 張派書法幫助不小。此後,張先生對清何紹基、鄧石如、趙之謙及康有為等幾家法書也頗有興趣,但直到1979年 才開始由博而返約,在泛涉各家的基礎上專門臨習晚清集碑之大成者張裕釗的書法,自1982年起,張書范先生就 以張派(南宮體)書風活躍於中國書壇了。……
張書范先生在恪守傳統上應該說是一絲不苟,他學張派書法,不但要求神似,而且努力做到形似,形神畢肖不但是他習字的初衷,也是今後的追求。但 恪守傳統並不意味著因循守舊、毫無創新。張先生認為,書法是中國傳統的藝 術形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雖然它不斷被賦予新的因素,但本質的東西 並沒有改變,這也是它之所以是書法而不是其他的什麼東西。輕言創新與發展 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處,「就我個人來說,我是保守的,我盡量迴避『發展』或者『創新』這樣的字眼,一般地說,我更願意使用『探索』這樣的說法。」但 看張先生的墨跡,我們還是能夠明顯地感覺到他在繼承基礎上的「探索」。
除魏碑外,張先生行書亦有相當的造詣。早在六十年代初,張先生就開始臨習宋米芾、黃庭堅兩家書法,後 又涉及蘇軾、蔡襄。從他所書的「竹韻松濤清多逸,風台月榭惜無塵」看,已得四家神韻,用筆、結體、布局無 一不匠心獨具,結字多倚斜傾側,於險勁中追求平夷,同篇變化有致,天真自然。此外,張先生隸書學漢《史晨 碑》,字秀而多媚,娟好如二八處子。
2001年10月,為表彰張書范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專門授予其「阿卡得米」國際藝術專業權威獎,這也 是繼幾年前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之後,我國又一位書法家獲得此殊榮。
中國有句話謂之「實至而名來」,而對紛至沓來的種種榮譽,張書范先生
都 淡然視之,將其看作無益於修心的身外之物。翻翻他的集子,楹聯、斗方所寫的 多是修身養性的雋語,如「敦雅其人如佩瑋,溫恭之性是蘭棠」、「雅量涵高遠清言見古今」、「不隨時俯仰,自得故風流」、「與鶴為群」、「翰墨鑄情」等,字里行間無不是對高尚人格的呼喚和追求,以及對書法藝術的一往情深。
元好問論詩之句雲:「百年人物存公論,四海虛名只汗顏。」張書范先生常常以之自勉,而我們也以之表達 我們對張書范先生的敬意。
㈤ 春曉古詩書法作品田字格豎著寫
翻譯:
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到處可以聽見小鳥的鳴叫聲。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不知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
作者: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5)範本浩書法擴展閱讀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此詩沒有採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
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
聯系詩的前兩句,夜裡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㈥ 七律長征的硬筆書法格式
七律長征的硬筆書法格式如下圖所示:
(6)範本浩書法擴展閱讀: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