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網上看到的一份雷達信號的模塊圖,求大神分析一下它的原理。是如何發射信號和接收信號的
1)在待機桌面下-點擊應用程序-設定-更多網路-移動網路-網路運營商-搜索網路-選擇您SIM卡支持的網路運營商。2)建議將SIM卡取出,使用橡皮擦拭一下SIM的晶元,然後將SIM卡重新插入到手機中。3)建議更換其他SIM卡嘗試。4)如果還是存在,建議把機器恢復出廠設置,事先把重要的數據比如電話本、視頻、圖片等備份一下)。5)建議固件升級嘗試。
⑵ 雷達脈沖信號怎樣分析怎麼確定是屬於那種雷達信號
為准確測量脈沖串的特性,必須知道脈沖的頻率。在許多情況,會有一個系統參考信號可用以把RTSA的參考與被測試設備參考鎖定在一起。在這種情況,因測量工具和被測設備是鎖定在一起的,所以手動輸入頻率錯誤為零。當並不準確把握脈沖頻率時,RTSA利用三個用於頻率誤差估測的可選方法來確定RTSA的中心頻率和脈沖頻率之差。由用戶選定的方法取決於頻率和脈沖的相位特性。 雷達脈沖的頻率和相位特性可被定義為具有恆固相位、變化相位或線性調頻行為。在每種情況,每隔一段時間都對脈沖相位進行估算以確定來自測量相位的任何差異並藉助該差異來估算脈沖串和儀器中心頻率的頻率變化或誤差。可通過確定每個脈沖相對於參考信號相位的相位來估算固定相位脈動信號的頻率(如脈沖調制的CW信號)。利用被測信號的同相/正交(I/Q)表述來構建內置在RTSA內的信號處理演算法。相位是由I/Q波形計算的,其中: 相位(f)=arctan(Q/I) 然後用計算得來的每一脈沖相位計算相位差與時間的斜率,且還得到相對於分析儀頻率的頻率誤差。為優化當確定脈沖相位時由濾波產生的超調和震鈴效應,從每個脈沖50%處的中心進行I和Q采樣。 對頻率固定相位變化的信號(如開/關一個定頻振盪器)來說,脈沖間沒有簡單關系。也就是說,雖然脈沖的頻率一樣,但每個脈沖的相位卻不同。這樣,就必須確定每個脈沖頻率。通過確定每個脈沖對應於參考信號的相位斜率,有可能算出每個相位的頻率誤差。每個脈沖高電平中心處的50%用於該計算。然後對分析階段得出的全部脈沖頻率值進行平均以決定與測量頻率的頻率誤差。 對包含重復線性調頻變頻的信號來說,在脈沖高電平持續時間,相位以拋物線方式變化。這種情況,可通過為每一拋物線相位計算找出一個合適的線切來估算頻率誤差。 對先進雷達系統來說,脈沖與脈沖間的相位測量一般是個重要指標。伴隨著准確測試脈沖頻率的需要,脈沖與脈沖間的相位測量精度取決於如下4個關鍵因素:相噪、整個測量時間、脈沖邊沿定義和測量點以及信噪比(SNR)。被測信號自身及測量儀器的相噪都會影響測量精度。相噪帶來的不確定性由總體測量時間決定。例如,1ms測量時間將導致集成的集成相噪限制以相對於載頻約1kHz的偏置開始並擴展至測量帶寬。 可通過把參考脈沖和被測脈沖間間隔最小化的方式來獲得脈沖與脈沖間測量的更高穩定性。在准確脈沖測量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估算脈沖的上升沿到底在哪裡開始,及為了使脈沖震鈴消失它到底要持續多長時間。RF載頻的脈沖與脈沖間的相位測量是由到脈沖上升沿的確定偏移完成的。定義得不好或測得不準確的上升沿可導致與參考頻率不一致的偏移並惡化精度。當測量上升和下降沿時採用插值方法將有助於把該不確定性最小化。 確定相對於脈沖上升沿的測量點是有用的。為計算上升沿,脈沖-脈沖間任意點相位的測量精度都具體規定為應大於t = 10(測量帶寬)、無論從上升還是下降沿來算都一樣。例如,採用55 MHz測量濾波器的脈沖-脈沖間的相位測量在規范內,從脈沖的上升或下降沿來算,測量點大於10/(55 x 106),也即約為182 ns。 最後,在脈沖-脈沖測量中,SNR是個重要因素。高端RTSA的典型脈沖-脈沖間相位測量的不確定度在2GHz、20MHz帶寬時是1.7deg.、比110MHz帶寬下降了2.0deg.。在10GHz、20MHz帶寬時精度是3.2deg.,在110MHz帶寬時升至5deg.。
⑶ 各種雷達信號術語;ka頻、K頻等代表
雷達k頻
ka頻意思是:
k波段指頻率24.105-24.195ghz范圍無線電波;
ka波段指頻率范圍34.4-35.2ghz范圍內無線電波。
k頻段、ka頻段、x頻段等,都是對某一特定無線電頻率范圍的稱謂,例如:
k頻段是指頻率在24.105-24.195ghz范圍的無線電波。
ka頻段是指頻率范圍在34.4-35.2ghz范圍內的無線電波。
x頻段又稱10ghz波段,k頻段又稱24ghz波段,ka頻段又稱35ghz波段。
在中國,這三個波段中的某些頻點,被劃分給道路交通電子監測系統使用。包括:車速監測、闖紅燈監測……
對於道路電子監控系統,常用頻點如下:
x頻段的頻點是10.525ghz±25mhz;
k頻段的頻點是24.150ghz±200mhz;
ka頻段的頻點是34.700ghz±1300mhz。
⑷ 雷達的相關知識
雷達是20世紀人類在電子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雷達的出現為人類在許多領域引入了現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國人為了防禦敵機對本土的攻擊,開始了第一次實用雷達實驗。當時使用的媒體是由BBC廣播站發射的50米波長的常規無線電波,在一個事先裝有接收設備的貨車里,科研人員在顯示器上看到了由飛機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的回波,於是雷達產生了。
雷達是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進行探測的,雷達的組成部分有發射機、天線、接收機和顯示器等。由於無線電波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能反射回來,雷達就根據這個原理把無線電波發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高度等。最初雷達主要用於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海岸線上建起了雷達防禦網路。這些早期的雷達使英國人能夠不斷地成功抗擊德軍破壞性的空中和海底襲擊。
雷達被人們稱為千里眼。在現代戰爭中,由於雷達技術的進步,使交戰雙方在相距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人還互相看不到,就已拉開了空戰序幕,這就是現代空戰利用雷達的一個特點――超視距空戰。
由於雷達自身的工作原理,造成了雷達在使用中存在有捕捉對象的盲區,這也就有了在戰爭中利用雷達盲區偷襲成功的戰例。現代戰爭中,為了躲避雷達的監視,美國生產出了一種隱形轟炸機,它可以有效驅散雷達信號,使它對於常規的雷達系統保持隱形。正是由於這種矛與盾的關系,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研製分辨能力更高的雷達。
隨著雷達技術的不斷改進,如今雷達被廣泛用於民航管制、地形測量、氣象、航海等眾多領域。面對日益擁擠的天空,擁有精密的雷達監測系統至關重要。使用雷達設備可不受天氣的影響,不分晝夜進行監測。民航管制員通過雷達直接獲取飛機的位置、高度、航行軌跡等信息,及時調節飛行方位和高度。在雷達的使用科學原理中,雷達與目標之間有相地運動,回波信號的頻率有多普勒頻移,根據多普勒效應的原理可以求得其相對速度。這也是交通警在公路上測量汽車速度的測速雷達工作的原理。
我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探地雷達就是我國研製的,它可適用於不同深度的地下探測。目前,探地雷達已經廣泛應用於國防、城市建設、水利、考古等領域。中科院電子所研製成功了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模擬樣機,並對1998年長江中下游特大洪澇災害進行了監測,獲取了受災地區的圖像,為抗洪救災提供了准確的災情數據。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雷達技術將在21世紀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雷達的歷史
1922年 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 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31年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
1935年 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窖捌鰏,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 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41年 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
1943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
1947年 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沖雷達。 50年代中期 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沖多普勒雷達。
1959年 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為20分鍾。
1964年 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於監視人造地球衛星或空間飛行器。
1971年 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明全息矩陣雷達。與此同時,數字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
⑸ 雷達數字信號處理的正文
為完成雷達數字信號檢測和信息提取功能所採取的實施手段。物體的反射回波是微弱的高頻信號,經過變頻、放大和濾波等處理變成具有一定強度的模擬信號(時間上連續,幅度上可為任意實數值)。數字處理須採用模擬-數字轉換器,把模擬信號轉換成為數字信號(時間上離散,幅度上分層),然後進行各種運算和處理。早期的雷達信號處理,幾乎全部是模擬的。50年代出現利用計算機進行信號處理的雷達系統。這是雷達數字信號處理的開端,功能還僅限於自動檢測。
⑹ 幫忙寫一篇雷達方面的科技論文
稀疏成份分析及在雷達成像處理中的應用
稀疏成份分析是一種新興的信號分析方法。它以過完備詞典為基礎,能從有限的觀測數據中獲得信號的稀疏表示,有效地挖掘信號的自然屬性和本質的驅動源,提高變換域的解析度,為信號處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作為信號處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雷達成像技術無論在軍事還是民用上都有巨大的應用潛力。雷達成像本質上就是一個信號表示過程,由於高頻區雷達目標散射行為具有局部特性,用稀疏成份分析方法能提高雷達圖像的質量,有利於圖像分析和目標識別。針對雷達成像的應用背景,本文研究了稀疏成份分析中稀疏性度量函數構造的一般准則等理論問題,以及基於稀疏成份分析的雷達成像演算法,包括一維距離像、二維逆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和多頻段雷達信號綜合技術等。研究了稀疏成份分析中度量函數的構造和演算法分析等理論問題。利用稀疏成份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分辨一維距離像稀疏表示的原子構造與相關演算法,並對演算法的參數估計性能進行了理論分析。研究了基於稀疏成份分析的逆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演算法。根據雷達目標散射信號的稀疏表示模型,研究了多頻段多分辨雷達信號綜合技術。根據雷達目標的理想點散射體模型和幾何繞射模型,分析了多頻段雷達回波觀測信號的聯系與差別,並利用稀疏成份分析方法提出了高分辨一維距離像的多頻段信號綜合成像技術。針對多頻段窄帶組網雷達檢測海上目標的應用背景,根據雷達目標在低分辨回波中的稀疏分布特性和海雜波的分布特性,提出了多雷達距離解析度匹配處理技術,提高了雷達回波的距離解析度並實現了多雷達距離解析度的匹配統一,為多頻段窄帶雷達信號綜合提供了統一的基礎。
⑺ 雷達信號處理的歷史
雷達的優點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測遠距離的目標,且不受霧、雲和雨的阻擋,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並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僅成為軍事上必不可少的電子裝備,而且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發展(如氣象預報、資源探測、環境監測等)和科學研究(天體研究、大氣物理、電離層結構研究等)。星載和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已經成為當今遙感中十分重要的感測器。以地面為目標的雷達可以探測地面的精確形狀。其空間分辨力可達幾米到幾十米,且與距離無關。雷達在洪水監測、海冰監測、土壤濕度調查、森林資源清查、地質調查等方面顯示了很好的應用潛力。[1]
⑻ 雷達信號具有的形式與特點
雷達信號具有的形式與特點
雷達通過對回波信號進行接收檢測處理來識別復雜回波中的有用信息.其中,雷達信號波形的選擇與設計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到雷達發射機形式的選擇、信號處理方式、雷達的作用距離及抗於擾、抗截獲等很多重要問題。所以,為了選擇或者設計出適合特定用途的雷達信號形式,在對雷達系統設計之前有必要研究各種雷達信號的性能。雷達信號模糊函數全面地反映了雷達所發射的信號在距離和速度二維上的測量精度和解析度。
因此,雷達信號模糊函數理論對於雷達最優波形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現代雷達系統在有效作用距離、解析度、測量精度以及電子對抗諸多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針對現代雷達的特殊用途,模糊函數理論為系統研究最優波形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模糊函數把雷達接收機輸出信號的復包絡描述為雷達目標距離和徑向速度的函數,它可以提供分辨力、測量精度和雜波抑制等重要信息。
模糊函數可以作為單一目標距離和速度的精度與解析度評估尺度參數,根據這些參數還可以可靠區分多個目標.採用模擬的方法對雷達信號及其性能進行研究具有許多優越性。首先,通過模擬可以在不更改主要的硬體和軟體的情況下,靈活地選擇和改變參數值。第二,模擬可使雷達信號的設計人員通過改變參數,評價不同作戰環境下各種參數對雷達系統性能的影響。第三,對關鍵技術及參數在模擬中加以研究,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和可重復性,從而達到節省研製費用、縮短研製周期的目的。 本文基於雷達信號波形設計,從幾類雷達發射信號出發,推導出不同雷達信號的模糊函數的數學模型,並繪制出模糊函數圖,根據模糊函數圖分析各類信號特點。
在此基礎上,根據雷達系統的要求(如分辨力、精度、抗干擾等),對線性調頻信號雷達進行了模擬實驗,評估所設計雷達信號的實用的價值。本文在波形設計過程中主要採用Matlab對各模塊進行功能建模和模擬,取得了較好的模擬效果。模擬研究表明,模糊函數全面反映了雷達所發射的信號在距離和速度上的測量精度和分辨能力。在給定目標環境的條件下,模糊函數可以作為設計和選擇合適的雷達信號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