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國富論前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國富論前言

發布時間: 2021-03-15 18:49:49

1. 淺閱讀 議論文範文

說勤

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業精於勤。」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

勤,就是要珍惜時間,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勤於實踐。古今凡有建樹者,無不成功於勤。

勤出成果。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40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其中作過筆記的就有1500種以上。司馬遷著《史記》,從20歲起就開始周遊,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匯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歌德花了58年時間,搜集了大量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界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我國當代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國內外的上千本有關資料,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一個女青年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於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見,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分不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含混,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所壓倒。可是他氣不餒,心不灰,為克服這個弱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對大海朗誦,不管春夏秋冬,堅持五十年如一日,連爬山、跑步也堅持練習演說,終於成為全希臘一個最有名氣的演說家。宋代學者朱熹講過一個故事:福州有一個叫陳正之的人,反應相當遲鈍,讀書每次只能讀50個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讀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懶不怠,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四遍,天長日久,知識與日俱增,後來讀書很多,成了博學之士。這表明,即使天資比較差,反應比較遲鈍,只要勤,同樣也是可以變拙為巧的。

實踐證明,一個人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勤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聰明。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無限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智實才,開拓知識領域,使自己聰明。高爾基說:「天才出於勤奮。」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個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夠體會到「勤」的深刻含義的。

2. 論文 學習西方經濟思想史的收獲 不低於2500字

學習西方經濟思想史的收獲 摘要:觀瞻數百年來經濟學思想史之演進和成長,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在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英國劍橋堪稱現代經濟學的搖籃,馬歇爾完成了從古典的「斯密—李嘉圖—穆勒」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芝加哥學派」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信仰和捍衛,為經濟學在當代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古典體系;新古典經濟學;芝加哥學派 本世紀就要在我們面前走完它的最後時刻,人類將從此跨入又一個千年。世紀回眸,千年閱讀和閱讀千年,與其說是對我還不如說是對經濟學的挑戰。80年代初,研修中國古代經濟及經濟思想史的書,我確實知道經濟和經濟思想那悠久和源源流長的歷史,但我並不真正知道今天我所理解的經濟學到底有多古老。後來在西方,人們常說經濟是古老的,但經濟學卻是年輕的科學。這顯然是因為他們並不把比如思想大師亞里士多德視為經濟學家的緣故。這自然是有道理的。我再補充一句希望能夠破題的話:經濟學雖然無法因過去的千年而顯示其輝煌,但卻因其輝煌而渲染著一個千年的結束。 一、古典體系 在19世紀末之前,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從英國的配第到法國的魁奈,從斯密到薩伊,從李嘉圖到瓦爾拉,從屠能到西尼爾,從格森到古諾等等。而在1750-1870年這段時期,也就是從重農主義到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的產生這段時間,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實際上又成了近代的「經典」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說過,在這一段時期,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當然,從更寬泛的意義上說,屬於這個「古典體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圖、穆勒之外,還應該包括象馬爾薩斯、馬克思等這樣偉大的經濟學家。作為古典的經濟學,後人對於什麼是古典經濟學的中心論題以及什麼又是古典的體系這樣的問題在經濟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爭論的。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如何評價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在「古典體系」中的相對地位?李嘉圖的經濟學是否繼承了斯密的「體系」?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政治經濟學」一詞在古典經濟學家那裡的重要意義。在古典的意義上,「政治經濟學」涵蓋了今天我們稱之為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全部內容。我所看到的許多文獻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經濟學的含義時都提到斯密在《國富論》第4卷的導言中所寫的一段話:「作為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務的科學分支,政治經濟學有兩個明確的目標:首先,它要為人們提供,或者更恰當地說,使人們能夠為自己提供豐厚的收入或生活資料;其次,向國家或全體國民提供足以維持公用事業的財源。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國富民強」。這段話後來也成為倫敦經濟學院的領袖人物萊昂羅賓斯(LRobbins)教授在《過去和現在的政治經濟學》(1976)一書中所倡導的研究傳統的基礎。 那麼,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到底是什麼呢?在斯密52歲完成的5卷本巨著《國富論》中,經濟學論述的問題的確是包羅萬象的,但斯密提出並論證的「自然的自由制度」(特別是自由貿易學說)經濟理論則在120年後的馬歇爾那裡轉換成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實質性架構。可是,現在幾乎所有的古典經濟學說史家都認為,李嘉圖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的出版使斯密的經濟學體系發生了從概念、範式到重點的變化。例如,有的當代學者認為,斯密學派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在1817年以後的確要由「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來限定了,甚至還有「李嘉圖革命」之說。不過,正如熊彼特的觀點那樣,從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階段來說,李嘉圖的經濟學體系可能的確是從斯密到穆勒體系這條發展主線的一個小小的彎路。這一點在丹尼斯奧布萊恩(DO』Brien)1975年出版的著作《古典經濟學家》和1981年發表的論文「李嘉圖式的經濟學和李嘉圖的經濟學」中得到了發揮。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古典經濟學」條目下,著名的經濟思想史學家布勞格(MBlaug)認真地比較了李嘉圖的經濟學體系和斯密體系的區別。他認為,好在李嘉圖的「彎路」很快就被糾正了,因為在1823年李嘉圖死後的10年內就基本上被他的「信徒們」拋棄了。因此,包括布勞格在內的不少人還是認為,古典經濟學的整體體系仍然是一致的。 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論述的問題比斯密的《國富論》要少得多。不僅如此,李嘉圖還沒有繼承斯密的關於價值(價格)決定的理論體系,而將注意力轉到了「分配問題」。沒有正確地把生產(價格)和分配問題統一起來的所謂「李嘉圖謬誤」,後來也成為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1954)中和芝加哥大學的富蘭克奈特(FKnight)在《李嘉圖的生產和分配理論》(1956)中對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進行批評的根本原因。可是,李嘉圖的這個「彎路」在英國古典經濟學說史上插入了一個所謂的「作為剩餘理論的古典經濟學」的話題。當然,也可以這么說,沒有李嘉圖的這個「彎路」,就沒有後來的馬克思的經濟學。如果我們把「剩餘產品」的生產和分配視為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的主線的話,那麼,正如布勞格所說的那樣,把馬克思列為最後一批「剩餘」的古典經濟學家也是恰當的。 作為剩餘理論的繼承人,馬克思無疑從李嘉圖那裡學到了後者的分析範式。然而,馬克思創造性地發展了「剩餘價值理論」,這是他對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的超越。為《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撰寫「馬克思」條目的歐內斯特曼德爾稱,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他對(古典)經濟學最具革命性的貢獻,他發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長期運動規律毫無疑問成了他最傑出的成就,19世紀沒有第2位作者能象馬克思那樣始終清醒地預見到資本主義怎樣運行、發展和改變世界。的確,馬克思首先是一位預言家和社會學家,他的經濟學始終在充實他的社會學框架。在這個意義上,我更欣賞熊彼特在著名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2)中對「作為經濟學家的馬克思」所作的這樣的高度評價:「作為經濟學家,馬克思首先是一個博學的人。馬克思作為一個作家,我一直稱他為天才和預言家,而我認為有必要突出上面這一點,這似乎有點奇怪。然而,意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天才和預言家通常不是在某一專門的方面很傑出,正是因為他們不是某主面的專家,因而具有獨創性。但是,馬克思的經濟學中沒有什麼能說明他缺少作為學者的素質,或缺少理論分析技術方面的訓練。他是一位貪婪的讀者、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很少遺漏重要文獻。他消化他讀過的所有東西,深入思考每一個事實,懷著熱情爭論不尋常的問題的細節,他習慣於透視包含整個人類的文明和延續發展的歷史。或批評,或反對,或採納,或綜合,他對每一個問題總是要探索透徹。最突出的證明就是他的剩餘價值理論,這是理論方面的里程碑」。 不過,提起「作為剩餘理論的古典經濟學」,特別是李嘉圖式的經濟學,我們也不得不提及本世紀年輕的劍橋大學的斯拉法(PSraffa)所作的卓越貢獻。在劍橋,他是和數學家兼經濟學家的年輕的拉姆齊(FRamsey)和馮諾伊曼(JVonNeumann)一樣僅靠3篇論著而成為名聲大噪的偉大經濟學家的天才。特別是,他於1960年出版的僅99頁的小冊子《用商品生產商品》可謂開創了一個把斯密、李嘉圖和馬克思結合為一體的「古典結構」。這種結構復興了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剩餘產品」的分析範式,以至於人們今天乾脆把古典經濟學稱為「斯拉法體系」。 二、劍橋遺風 「斯拉法體系」也許可以為英國古典經濟學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斯拉法的出現則勾起我對美麗劍橋的回憶。150年來,這里曾活躍著馬歇爾、庇古、凱恩斯、斯拉法、拉姆奇、米德、羅賓遜夫人、哈羅德等一代代傑出的經濟學家,這使劍橋堪稱現代經濟學的搖籃。 1929年5月,經濟學家庇古在一次演講中說到,我們最近先後失去了劍橋的馬歇爾和牛津的埃奇沃斯(FEdgeworth),他們倆毫無疑問是近30年來英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的確,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有關馬歇爾和埃奇沃斯的條目都多達20頁以上。馬歇爾作為所謂「劍橋學派」的創始人,他的《經濟學原理》(1890)和《工業與貿易》(1919)完成了經濟學從古典的「斯密—李嘉圖—穆勒」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換,成為現代西方正統經濟學的基礎之作。在馬歇爾之前,歐洲的經濟學特別由於法國的瓦爾拉(MWalras)、古諾(ACournot),德國的屠能(JThunen)和英國的傑文思(WJevons)等經濟學家在轉換穆勒的結構和研究範式方面肯定對花去馬歇爾20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經濟學原理》影響不淺,但馬歇爾仍然代表一個時代的開端。馬歇爾的「原理」建立了一個較為成熟的經濟學的「靜態學」分析範式(這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局部均衡分析法)。熊彼特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出版50周年的紀念文章中說,從根本上說,與其說馬歇爾創造了還不如說他熟練地掌握了一種分析的工具,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真理,而是一個去發現真理的「 機械」。另外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馬歇爾也應該是現代計量經濟學的引路人。盡管我們都注意到,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並沒有使用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但正如許多經濟學家後來指出的那樣,他的「原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他把數學這個偉大的工具隱藏起來了。 馬歇爾對經濟學的另一大貢獻可能就體現在他手下造就出來的一大批弟子了。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這是馬歇爾最重要的貢獻。庇古自然是馬歇爾最得意門徒和「劍橋學派」的繼承人,他還是現代福利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事實上,馬歇爾的經濟學是由庇古在劍橋為學生講授並大力傳播的。凱恩斯是馬歇爾和庇古的學生中不算最突出的一個,但毫無疑問,凱恩斯是當代最具影響的馬歇爾的弟子。 凱恩斯對經濟學的貢獻起源於他長期形成的貨幣思想的一系列發展。他在13年的時間里完成了代表他思想發展三個階段的重要著作:《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和《通論》(1936)。《通論》是一部把貨幣理論過渡到「宏觀經濟學」的革命性的著作。對於《通論》在經濟學說史上的意義的評價,我想再也沒有帕廷金的下面這段話更合適的了:「在《通論》中,我們又重新找到了真正的凱恩斯。這里(正如凱恩斯許多的著作和文章一樣)是這樣一個先知的鼓舞人心的聲音,他發現了一個新的真理,並且確信只有這個真理能挽救一個深深陷入各種危機與痛苦之中的世界。這是直接為了勸說全世界的經濟學家皈依新的教規和向錯誤的先知們作斗爭而發出的一種清晰而又雄辯的聲音,因為後者們剛愎自用地堅持早已被凱恩斯否定了的古典神話中的種種錯誤的教誨。這就是凱恩斯的著作和文章不但因其重大的科學成就,而且也因為其成為每個經濟學家所繼承的一部分文獻遺產而聞名於世的情況。還有誰不知道『在長期,我們都死了』(《貨幣改革論》,第56頁)這句話?還有誰不知道,『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思想,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其力量之大,往往超出常人意料。事實上,統治這個世界的就只是這些思想。許多實踐家自以為絕不受任何知識的影響,卻往往當上了一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執政的狂人,自稱聽到了上帝的指示,實際上卻是從若干年前一些學術界劣等作者那兒拾取了一些怪誕的想法……比起思想的逐漸侵蝕力來,既得利益的勢力被過分誇大了。』」② 可是,凱恩斯的《通論》的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一個被稱為「劍橋園地」的具有傳奇色彩的氛圍中完成的。在20年代,埃奇沃斯去世後,凱恩斯擔任了英國著名的《經濟學雜志》的主編,並傾心於《貨幣論》的寫作。就是在這個時候,凱恩斯誠心地把曾向馬歇爾發難的義大利青年經濟學家斯拉法請到了劍橋。事實上,已經50歲的凱恩斯和一批25歲左右的劍橋同事和青年新秀組成了劍橋學術俱樂部的重要成員。在這個俱樂部里,除斯拉法之外,還包括拉姆齊這位年輕卓越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還有凱恩斯的得意門生卡恩(RKahn)和卡恩的大學同學羅賓遜夫人(JRobinson)、以及後來大名鼎鼎的哈羅德(R Harrod)和曾榮膺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米德(JMeade)。 提起拉姆齊,他傑出的才華和英年早逝(26歲)給這位劍橋的數學家的後代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拉姆齊與著名的數學家和博弈論專家馮諾伊曼同生於1903年,每個人都只寫了一生中最有價值的3篇論文。拉姆齊的這3篇論文分別是討論主觀概率與效用的「真理與概率」(1926)、討論最優稅收的「對稅收理論的一個貢獻」(1927)和討論單一部門最優增長的「儲蓄的數學理論」(1928)。他的後兩篇論文均發表在由凱恩斯任主編的《經濟學雜志》上。「對稅收理論的一個貢獻」實際上開創並奠定了現代稅收理論的基礎,但一直到1970年,拉姆齊的這一論文才得以普遍的重視,這主要歸功於鮑莫爾(WBaumol)教授等一批學者在70年代對規模經濟顯著行業的定價問題的集中研究。鮑莫爾還以「拉姆齊定價」為條目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中介紹了拉姆齊的這一重要貢獻。另外,在拉姆齊的這篇論文發表70年以後,從牛津剛轉入劍橋任教的米爾利斯(JMirrlees)教授因為發展了這一最優稅收理論而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拉姆齊的第3篇討論儲蓄的論文被凱恩斯在為拉姆齊撰寫的逝世訃告中稱為「對數理經濟學所作過的最卓越的貢獻之一」。 在「劍橋園地」,還有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她1922年入劍橋念經濟學,當時馬歇爾還健在,但主要是庇古給學生講授馬歇爾的經濟學。可以說她是馬歇爾、庇古和凱恩斯的學生。但同時也還是斯拉法、卡爾多(NKaldor)和卡萊斯基(MKalecki)的摯友,他們對馬克思的《資本論》有很深的研究。1928年她開始在劍橋工作,研究經濟學。她是「劍橋園地」的積極參與者。這個「園地」的定期討論會在30年代實際上正在孕育著凱恩斯的《通論》的初稿。羅賓遜夫人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使年輕的她一下子走在了經濟學的最前沿。隨後她致力於對凱恩斯《通論》的闡釋和辯護工作。然而在30年代末,她與卡萊斯基的相遇改變了她後來對經濟研究的重點,也改變了她對馬克思經濟學的態度。她發現卡萊斯基已早於凱恩斯得出了後者的結論,而且卡萊斯基使用的是馬克思經濟學的語言。馬克思的整體社會觀深深吸引了她。1942年她出版了《論馬克思經濟學》,並於1956年出版了她開創性的、同時也可能使她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資本積累》。 人們今天為她沒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惋惜。曾經有人說,諾貝爾經濟學獎有兩大錯失良機的遺憾,而且都與羅賓遜夫人有關。一是它至今尚未授予一位女性經濟學家;二是它沒有授予羅賓遜夫人。然而,無論如何,作為「劍橋學派」的重要一員,她的個性正好驗證了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哲學家的一句話:如果真正追求真理,最好做一個持異見的學者。 三、古典主義的新世界 觀瞻數百年來經濟學思想史之演進和成長,我們會始終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科學力量。是它的存在誘導並推動了一代代經濟學家恆久不懈的努力。沒有這種追求科學的精神,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經濟學面貌。80年代初,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和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將我帶入經濟學的。當然,那時我們念的《經濟學》是高鴻業先生依照1976年的英文第10版翻譯過來的,而今天出版的已是英文第16版的中文版了。 薩繆爾森在為他的《經濟學》1948年第1版的紀念本所寫的前言中風趣地說:「看到中世紀的三個正在勞動的人,喬瑟問他們在干什麼。第一個人說:『我在掙錢,錢還不少』。第二個人說:『我在把石頭和玻璃雕刻成美妙的形狀』。第三個人則聲稱:『我在建一座教堂』。當我撰寫《經濟學》的第一版時,我實際上在同時做這三件事,盡管我當時並不知道」。的確,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的成功是數百年來發展起來的經濟學的成功!作為在美國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人(1970),薩繆爾森對經濟學的貢獻代表了過去的50年一代經濟學家在將馬歇爾經濟學體系的分析語言和圖式轉變成數理的推理方式方面所做的里程碑式的工作。薩繆爾森對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充滿信心和熱情。他25歲完成的博士論文於1947年出版,題為《經濟分析的基礎》,成為現代經濟學分析的經典。1966-1986年連續出版的5卷本《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收入388篇論文)堪稱現代經濟學範式之非凡作品。 在薩繆爾森成長的30年代,正是英國的「凱恩斯革命」和壟斷競爭理論的創新時期。薩繆爾森因之從芝加哥大學轉入了「合適的地方」——哈佛大學。在哈佛的5年學習以及後來在MIT的終身教職使薩繆爾森最終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和美國的正統經濟學之間找到了一種「綜合」。然而,在薩繆爾森離開芝加哥時,弗里德曼、施蒂格勒這兩位後來先後於1976年和1982年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年輕人正在芝加哥念研究生,而且在30年代後期,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正在形成以奈特和維恩那(JViner)為首的反對英國30年代的凱恩斯《通論》和壟斷競爭理論創新的「風格」。就是說,他們始終希望堅持凱恩斯之前的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據說是芝加哥大學的凡勃倫在1900年最先發明這個詞來描述馬歇爾的「劍橋學派」的),信奉自由市場制度和價格原理,後經西蒙斯(HSimons)和德累克特(ADirector)等一代經濟學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所謂的現代經濟學的「芝加哥學派」。 至少在40-50年前,甄別「芝加哥學派」的最好方式是看看它的教授們對培養經濟學博士的苛刻要求。這種要求博士的候選人必須通過關於價格理論的淘汰率很高的考試。掌握應用價格理論的能力是每個念經濟學的學生必須樹立的明確目標。芝加哥學派的這個所謂的「教義帝國主義」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不過,盡管如此,在30年代的芝加哥經濟系,奈特捍衛新古典經濟學的方式還是與維恩那保持著迥然不同的風格。奈特比較反對經濟學中的數理分析,而維恩那卻更欣賞經驗(計量)式的研究。有意思的是,在50-60年代出名的一批芝加哥的學生,特別是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瓦里斯(WWallis)等,雖然更忠實於奈特,但他們卻是十足的經驗實證主義者,對在經濟研究中採用計量經濟方法十分推崇和偏愛。 在西蒙斯1946年去逝後,芝加哥大學請來了年輕的奧斯卡蘭格(OLange)來主講凱恩斯的經濟學(據說這樣做的原因是,校方試圖讓芝加哥在「宏觀經濟學」方面也有一些聲音)。但蘭格是一位傑出數理經濟學家,與芝加哥的亨利舒爾茨教授成為芝加哥的數理經濟學家。另一位舒爾茨這時候也調入了芝大並擔任了校長。他就是西奧多舒爾茨,農業和發展經濟學家,他於1979年因為創造性地發展了「人力資本和教育」的經濟學分析而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50年代,實證經濟學的這一作風使芝加哥的確維持了30年代形成的傳統的連續性。但屬於「芝加哥學派」的經濟研究在方法上並不始終囿於統計和技術的分析。弗里德曼在1953年出版的《實證經濟學論文集》中對一套實證主義的方法作了最有挑逗性的表述(確實,後來曾引起薩繆而森的挑戰)。他認為,重要的不是假設的可靠性,而是理論的可檢驗性決定著對理論的選擇。但是,在芝加哥的少數經濟學家並不完全堅持這一「原則」,對他們來說,邏輯的一致性是理論的更重要的原則。 50年代以後,芝加哥在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方面有了更輝煌的成就。我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里查到的「芝加哥學派」的條目對此作了介紹。本條目的撰稿人里德寫道:「在50年代的中期和後期,芝加哥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了傳統的教義之外。HG劉易斯(HGLewis)應用價格理論解決『供需結合』問題(劉易斯,1959)和加里貝克爾(GBecker)關於種族歧視的論述(貝克爾,1957)是早期的兩個例子」。貝克爾由於在將價格理論成功地應用於家庭、教育、犯罪和婚姻等社會問題的分析而獲得了199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根據里德的概括,教義擴展的另一個領域是公司財務學。也許財務學與經濟學是相互獨立的學科,但在芝加哥那裡,把兩者革命性地聯系起來的是價格理論。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和米勒(MMiller)1958年關於股票價格和股息的創造性論文引發了後來的「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的誕生。接下來的創新是「理性預期」。這本不是芝加哥的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但在以米勒為首的芝加哥商學院和以盧卡斯(RLucas)所領導的經濟系裡得到了「發揚光大」。事實上,公司財務學的發展引出的「有效市場」思想與理性預期的思想一脈相承。米勒和盧卡斯分別於1990年和1997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50年代芝加哥學派的最後一個創新是「法和經濟學」。「法和經濟學」的早期思想來源於對公共政策的經濟分析的嘗試。1939年芝大聘請西蒙斯來執教,西蒙斯開設了「經濟分析和公共政策」的課程。現在看起來,這是芝大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從西蒙斯倡導的政策分析中後來逐步發展出了由弗里德曼掌舵的「貨幣主義」和對法律的經濟學分析。對於後者,我們前面提到的德雷克特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創辦了《法和經濟學雜志》。不過,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科斯(RCoase)為法律經濟學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新制度經濟學。他1960年發表在《法和經濟學雜志》上的著名的論文「社會成本的問題」被施蒂格勒稱之為「科斯定理」。科斯是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雖然人們對科斯的學說和「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正在加速度地進行著,但我始終欣賞這樣一句話:在科斯那裡,真實世界總是趨於走向帕累托改善。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對「科斯定理」的最好概括,而且也是對芝加哥學派的最好定義。

滿意請採納

3. 什麼是斯密順序

個人建議:先道德後國富。原因有二:一,是斯密研究和寫作順序;二,根據楊老譯的國富論中前言所講,大概意思是斯密是想在國富中進一步分析道德,即個人自利行為導致社會更好,可以找下原文。水平有限,請到更專業的比如豆瓣小組詢問。

4. 本人在看《國富論》中遇到了一個問題,用白話或者舉例子說明。

這句話記得沒錯的話是國富論的前言吧,這應當是說一個國家的物價是逐漸增加或減少還是不變,取決於這些產物在不同的人那裡分配。要分配在生產性勞動階層的話就會增加產物,物價降低。要是分配在非生產性勞動者手上,產物就會下降,物價上漲。

5. 讀資本論序言的時候你有什麼困惑

研究問題應該從歷史的分析開始

歷史和關於真實生活的構境始終是研究的根據,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凡一國之經濟落後必導致一國經濟思想之長久落後,並非必然之事實,至少是缺乏歷史眼光的看法。

馬克思以19世紀的德國作為比證,說明歷史學派不足以和當時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匹敵,是就資產階級內部工作體系而言的。德國社會特殊的發展排除了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任何獨創的可能。相反的情況出現在東方世界。東方社會從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中發掘出了本民族歷史的特殊規定,在發展上反超資本主義社會。此為《資本論》在東方思想界的橫空出世。《國富論》遲至20世紀初始為國人注意,當其被注意時,《資本論》旋即為國人所注意。其說明當日中國並不欲照搬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相反欲圖走俄國布爾什維克式的勞工發展道路。


《保衛資本論 》是2014年1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全稱《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許光偉著。作品正式提出「學術保衛」概念,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之民族取向和實踐化的工作理念。

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其達成對世界歷史之新理解,是重讀和重寫「雙重意義」之《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凸顯理論-實踐之結合體式。該著認為:所謂「中國經濟學」,即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出脫而來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用中華語言和中國思維對「經濟學」的再說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獨為政治經濟學的「在中國」,亦不是經濟學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國」,而要求重新檢視和闡述已有的理論,對原創性方法進行民族「尋根」。歸根結底,此種研究路徑以極高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


作者自序


寫在前面,實際上就是該著的序言(作者自序)。

作者寄語:本書歷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之重要條目,全面檢閱這些條目的工作邏輯,以之為「史眼」,管窺諸種經濟形態之「得失成敗」。此為中國工作用語之方法論著作。

似乎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這總是一本「看不懂」的書,忝為方法論著作。因為它確實沒有通常那些作品慣有的體式(「款式」、「體例」、「形式」、「格式」),不僅書名中缺乏「方法」字眼,而且,內容全不由有關方法論的「知識」所組裝。於是乎,該書作者難免要預前題錄,權作「畫蛇」。


作品目錄

寫在前面

第一部分行動的語境:

批判和建構

[總論]

第二部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

社會主觀批判

[方法論和思想史批判統一形態]

第一篇總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和策略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

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

第一章《資本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現實的歷史」批判?對《「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的批判 第四章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楔子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論,還是存在批判? 價值(形式)

貨幣和等價性:是社會存在論,還是社會存在批判? 剩餘價值(形式)

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論,還是歷史的社會存在批判?

抽象勞動

——存在規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現實的歷史」批判:《資本論》如何破解「認識的秘密」? 第五章馬克思主義概念

第二章《21世紀資本論》缺少了什麼?

楔子

過程分析之一:α→β→r 馬克思主義的元概念

過程分析之二:s→g→β 唯物主義的全概念

過程分析之三:r>g 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簡短的結語 第六章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第三章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的科學? 楔子

楔子 重提二版跋

政治經濟學對象

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爾

——實現哲學

行動主義邏輯

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圖

——實現科學

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

——工作如何展開

反思科學抽象法


第三篇資產階級工作地基:

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


第七章解釋學及其謬誤性


楔子


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釋學


資產階級解釋結構


第八章古典主義及其批判

(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謂斯密問題


被歷史難倒的李嘉圖


向康德主義的進軍


第九章新古典主義及其批判

(康德主義路線之一 · 立的基礎)


楔子


研究對象的改造


理性主義狡辯


理論繁榮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義及其批判

(康德主義路線之二 · 破的基礎)


楔子


真實的科斯


虛假的科斯


廢墟中的景觀

第三部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

社會客觀批判

[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

第四部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

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

[歷史和思想統一形態]

第四篇馬克思的批判邏輯:

歷史批判之導入

第六篇蘊涵中國歷史規定的批判邏輯:

對馬克思革命的繼承和超越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

(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巧妙一擊·哲學11條)

第十七章機器到金融的發展

(馬克思以後時代的客觀邏輯·歷史脈絡)

楔子 楔子

唯物主義客體 工廠的發展

唯物主義主體 金融工廠的發展

二者的結合

——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十八章歷史到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以後時代的主觀邏輯·舉要刪蕪)

第十二章認識的秘密

(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完美一擊·經濟學8條)

楔子

楔子 辯證法工作原像問題

唯物主義歷史對象 科學(方法)工作原像問題

唯物主義社會對象

第十九章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人類史前時期發展邏輯總括·市民暨資本批判)

二者的結合

——研究對象(規定)之生成

楔子

第五篇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

《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商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第十三章歷史發生學

(資本的時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一)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楔子

轉化史I

轉化史II

資本生產史

——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統發生學

(資本的空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二)


楔子

運動史I

運動史II

資本流通史

——資本的生產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現象發生學

(時間存在和空間存在的批判實踐結構·客觀邏輯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資本積累史

——自我再生產和資本的總界限


第十六章認識發生學

(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觀邏輯發展)


楔子

范疇史I

范疇史II

資本批判史

——資產階級認識的歷史界限


————

主要參考文獻

6. 推薦股票書

第一本

日本蠟燭圖技術 作者:斯提夫,尼森 丁聖元翻譯

投機第一課,技術分析基礎的基礎,幾乎是最好的k線理論書籍

要求精讀,即使不能理解,最好把那些k線形態和含義背下來。這就如同我們小的時候學習需要背乘法表一樣。但是要記住這只是開始,實際的使用遠不是這些。不管你會不會使用,或者有沒有用過你先背下來來再說,這為將來走到形態理論的時候和更加高級的趨勢理論打下最堅實的基礎。不少的朋友因為這一關過得不好,要麼自己大量的實踐,付出金錢和精力代價;要麼等有所提高後返回頭來再讀。

理解方向:多空雙方交戰的含義,最後的收盤定勝負。為啥很多時候不能用於實戰?你要思考這個問題,我理解的答案是:那隻是一天的。可有些時候又可以用於實戰,因為有的時候一天決勝負。盡管大多數情況不是這樣的。

在說明一下,這是我認為的讀書次序,只是說一些主要的,還有一些沒談到得大家都可以看看,主要看老外的,比如一些心理方面的,技巧方面的。國內的也有好的極少極少。我個人很推薦丁聖元先生翻譯的書籍

第二本

期貨技術分析 作者約翰.莫非

還是基礎的基礎

要求精讀。在這本書里,可能很多都是陌生概念,別怕硬著頭皮讀下去。主要要全面地接受技術分析的基礎知識。k線、形態、指標三者要求理解 。至於各種理論粗略點沒多大關系的。這本書是經典技術基礎,可能還要來回的看。有一位期貨公司的操盤和我們在一起討論的時候說:莫非的書你該讀十遍。

盡管等你走到很遠的時候再來看這本書覺得很簡單,但是起步還是要好好讀。這就像一個大學生看加法很簡單,但是他的起步也要從加法開始。

理解方向:k線是一切的基礎,指標是用來描述k線組合的,不是決定。千萬別陷入指標例,技術指標具備輔助判斷意義,不是決定。技術分析是一個概率或者是成功率,不具備短期預測意義,但是具備中長期預測意義。k線組合比單獨的k線意義更大,如果你推理的話,那麼中長期的趨勢意義比形態更加大。各種理論都是從市場走勢得來的,是對市場走勢的描述和歸納,都有缺陷。很簡單我們無法對市場進行完全歸納,因為市場在不斷進行沒有盡頭。

第三本

還是基礎

《證券分析〉作者:格雷厄姆

這本不用多說,作者是現代證券技術分析奠基人,也是股神巴菲特的老師。曾預言自己的得意學生巴菲特會讓世界矚目。

主要是了解各種證券基礎專業知識。不論是技術分析還是基本分析這本書都是很好的,全面詳實。很多東西需要很好透徹理解,當然有很多得到現在我也不是很懂,不敢妄加評判。不懂得那部分我用技術去彌補。我是建議不懂得暫且放著。

第四本

股市晴雨表 作者:漢密爾頓

主要說證券總體走勢反映國民經濟,合理編制的指數相互應證,證券走勢不可精確預測,但是中長期可以准確判斷。

理解方向:證券走勢不可精確預測,永遠也不可能。證券的短期走勢規律性很差,極難預測。長期規律性極強,很容易判斷。而且證券走勢長期上來說符合證券的基本面,合理編制的指數的走勢反映大經濟總體。這里一定要注意,看上去好像不可精確預測和准確判斷是矛盾的。我們說准確判斷指的是:一個范圍。有點像量子力學,電子每一刻在那裡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它圍著原子核運轉,而且還能知道大概的運轉方式。這本書我很敬佩漢密爾頓和查爾斯.道的嚴謹。這一點是我們的很多名人出的書無法相比的。

第五本

道氏理論 作者:漢密爾頓和查爾斯.道和其他幾個人合著

最初的趨勢定義,也是最基礎的趨勢理論。波浪理論基本建立在其基礎上,後來的趨勢理論也建立其上

理解方向:長期趨勢左右中級、中級趨勢左右短期趨勢;倒過來說就是:短期服從中期,中期服從長期,前提是沒有轉勢。轉勢是有特徵的。一定牢記這個轉勢特徵,看上去很簡單,有一天明白過來,就會明白道氏理論的偉大。對於一個交易者來說,尤其是純技術操作者最為重要。讀者本書一樣要注意書中所說的牛熊轉變的全部過程。這個轉變過程極為經典,太重要,對於股票操作者尤其重要。

讀書讀到這里,可以輕松一下,多實踐多看盤。這里一定要牢牢的記住一點:任何理論任何技術都是有缺陷的,要迴避這些缺陷,唯一沒有缺陷的就是市場本身,所有的技術和理論都是從市場來的,這些技術和理論無非是能夠讓讀者以最快的,最捷徑走到市場的本身走勢上。這會遠遠的超過自己親自實踐。

下面列一堆書,都是必讀,可以精讀,也可粗讀

波浪理論 作者:艾略特

波浪理論--市場行為關鍵 作者:羅伯特

來源於道氏理論。缺點就是極力想去預測走勢,吃力不討好。但是波浪理論確實提供一部分極為有用的趨勢階段和過程,這些是將來的細節部分。

理解方向:走勢在各個級別上基本相同。這個話說起來很不容易理解。比方一下:5分鍾的走勢圖常常在日線上重演,同樣日線的走勢圖也在分時上重演。我們可以把這個說成是證券的性格。這一點對於理解形態,趨勢過程有著極大的幫助。走到精細的波浪分析地步,確實對判斷趨勢也有幫助,包含趨勢的延續和轉折。缺陷在墨非的書里都說到,哈哈重讀墨非吧。

混沌理論 作者 比爾。威廉斯

主要是形態

理解方向:形態無非是k線的組合。形態越大代表的意義越大,這在墨非的書里一樣說到,有興趣還是重讀墨非。注意一點:形態在趨勢過程中,受制於趨勢。一樣的形態在上升趨勢和下跌趨勢中得意義完全不同。千萬不要認死理。如果認為哪種形態就該漲,哪種形態就該跌,對不起,可能要吃大虧的。

江恩理論 作者 都是後來者總結的

時間周期大約知道就可以拉,反正我看不下去江恩。可是時間周期很多時候是有用的。不多說,因為每次說他我都被罵的狗頭噴血。

理解方向:周期有很多種,至於那一種好用很難說。大約掌握幾點 1:數理周期 費氏數列 2:歷法周期,年月日等等

3:證券本身周期 比方一下:有沒有注意過證券走勢的調整是有規律的,幾乎一眼就看出來。

這三本書我個人的觀點都是細節。

第九本

股票作手回憶錄 作者livremore

這是必讀書也是精讀書,可能以後還要來回的看。這本書是我的啟蒙老師。斯坦利克羅用十幾年來研究livremore,然後作出讓世人矚目的一單。

太精彩拉,無從說起。太偉大,我只能感嘆。

理解方向:livermore 為何能做出來這樣的成就?為何悲慘結局。我以為這是每一個一證券為生涯的人都要思考的。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當然livermore的技術存在缺陷(後來的斯坦利克羅彌補調這個缺陷)。livermore這本書很多東西都是我們要牢記的,最重要的一點是:livermore感受到並實踐了證券的真理,但是他卻沒有好好總結。如果是有心人,好好去考慮,別忘掉。也許一生都不會明白;也許有一天可能會明白過來,得來的真理是那樣的簡單。

第十本

專業投機原理 作者 斯博郎迪

技巧和基本分析 精讀

我更多看重的是這本書的技術分析技巧

理解方向:斯博朗迪在竭力的追求安全性,用了很多的辦法和技巧來保障盈利。我最感興趣的是他的劃線,簡單實用。我建議按找他的辦法多多劃線,也許有一天,自己畫出來的線自己都感嘆劃線的精準,還有更加神奇的劃線,斯博朗迪沒有說,但是你要長期畫,也許找得到。但是切記不要迷戀,我是由時間就多畫畫,全當是樂趣。

第十一本

股票大作手操盤術 作者 livremore 翻譯 丁聖元(丁老師翻譯的好書真多)

斯坦利克羅幾乎把livremore的所有操盤記錄能研究都研究了。這也一樣值得我們研究。在這本書里,就是livremore 感覺到的證券真理的整個過程(我個人認為,只代表個人觀點)。他知道這個東西的威力。但是我想可能是沒有更加細致地總結。人類的文明和精華都是一代一代人留下的,他能為我們找到源頭,已經太偉大!

理解方向:為何當初的livremore會這樣操作,這樣操作的道理到底在哪裡?為何斯坦利克羅對他的這樣的操作如此的感興趣。當然我要說,並不是說我們也找到這個原因就可以成就大事業,不是這個意思。畢竟很多時候需要勇氣和才華。但是如果找到一定受益匪淺。

第十二本書

期貨交易技術 作者 傑克 施瓦格

我覺得這是技術分析里最棒的圖書,可謂技術分析的頂級,至今為止我還沒到看過比這本書再好的技術分析圖書(讀書有限,不對請大家指出)。

理解方向:《股票大作手操盤術〉看得暈乎不要緊,這本書是《股票大作手操盤術〉一書的實戰註解。精彩之處就是施瓦格的大量的操作實例,從開意思到,到最後的自覺執行,生動鮮明,簡潔明了。一定要注意他為何說:錯誤的操作不見的盈利,正確的操作可能虧損。這一點極為重要。在這里會看到很多盈利最後變為虧損,但是有些操作是正確的(純技術觀點)。所以很懷疑不要把盈利變成虧損這句話。

第十三本

克羅談投資策略 作者 斯坦利克羅

這本書幾乎是《道氏理論〉《股票大作手回憶錄〉《期貨交易技術〉總結。但是書中卻極少談到具體的技術分析,談得最多的還是livremore。為何說是總結,因為斯坦利克羅強調的是:趨勢,並且是市場本身的趨勢,也不是技術分析中的形態、k線、趨勢線。。。。。的趨勢,更不是我們主觀臆斷的趨勢。是市場本身的力量造就的趨勢。

他研究了 livremore那樣多年,得來的只有一個就是市場本身的趨勢。

理解方向:第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這是為何?第二為何他敢於不看盤操作期貨?到底為何?為何他能夠持有期貨多單5年?很多人都喜歡讀這本書,卻沒有問這些問題。可能很多人認為他理解了趨勢,沒錯是這樣,但是還有更加深層的東西。他在整本書里都在表達這個東西,就是沒有直接點出來,這可能就是他說的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吧。再回頭看看《道氏理論〉,看看《股票大作手操盤術〉《期貨加以技術〉我想能找到提示。

13本書說完了,最後多說點,證券本身走勢第一位 ,長期趨勢是最好的走勢表述者。所有的規則都是來自市場,不要變成規則愛好者、收集者。

上面所說的所有書幾乎都建立在圖表技術上。至於基本分析基本沒有涉及,基本技術的愛好者讀書方向可能不是這些。這只是我認為相當重要的書,還有很多的書值得好好精讀,很多論壇也有不少的好文章值得讀。

下面再給大家推薦基本我覺得是很好的書

系統交易方法 作者 波濤

很好的系統交易教材

我做了一回庄 作者 八佰伴

很精彩的期貨實戰典範,做期貨的朋友我覺得必讀,對於理解期貨有很大的幫助

短線的秘訣 作者

短線交易秘訣 拉瑞 威廉姆斯

很多的技巧,最感興趣的觀點是作者在最後指出的:短線的秘訣,就是把短線變成長線。哈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

亞當理論 作者 好像是威爾德巴(不好意思想不起來了)。

也很不錯的書,強調趨勢

還有一些大師的作品 股神巴菲特 索洛斯的 等等都不錯的

何止背下,不但背下一個一個地從具體的股票里去找。一個一個去驗證。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
但是現在用不到了。不常用的也都忘掉。心裡多的是各種形態,和形態的發展。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小細節

----------------
上面是我轉的,但上面的書我也看過,的確不錯,《克羅談投資策略》是我最喜歡的。

7. 《國富論》序言這幾段是什麼意思,不是很理解第二段

第一段的意思是,勞動產生國民所必須的商品。商品來源是自己生產或者進回口。
第二答段的意思是,進口那部分的比例,決定著國內必需品供給情況的好壞。(這一段話恐怕要聯繫上下文,因為它並沒有在此敘述比例高就好,或者比例高就差的因果關系)
第三段的意思是,進口的比例由國民生產效率、有效勞動率所決定

8. 國富論中和現代西方經濟學中財富的定義分別是什麼

人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對財富給出不同的定義。例如,有人出於個人的享樂目專的,把財富定屬義為個人效用,用於研究滿足個人主觀偏好的方法;有人出於分析資源靜態配置的需要,把財富定義為交換決定的價格,把一切暫時不稀缺的資源都不當做財富;有些財產多的人及其理論代表,為了在收入分配中永遠處於有利地位,把經由人用自己的勞動改造自然創造的勞動產品財富和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財富等同起來,否定勞動產品財富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特殊意義;還有些人把自己對金錢財富的追求作為經濟活動的最高目標,把人力只作為和機器原料一樣的為了追求金錢財富必須貶損、別無用處的資本,無視人力對人所具有的直接財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