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中國近現代史論文引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中國近現代史論文引言

發布時間: 2021-03-15 10:57:23

❶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論文,不求寫,只求指點,2500字

論文常被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論文格式封面論文常指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總稱為論文[1]。論文格式就是指進行論文寫作時的樣式要求,以及寫作標准。直觀的說,論文格式就是論文達到可公之於眾的標准樣式和內容要求。
結構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附錄和致謝[2]。
題目
1.題名規范
題名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論文的特定內容,有助於選定關鍵詞,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原則。
2.命題方式
簡明扼要,提綱挈領。
3.英文題名方法
①英文題名以短語為主要形式,尤以名詞短語最常見,即題名基本上由一個或幾個名詞加上其前置和(或)後置定語構成;短語型題名要確定好中心詞,再進行前後修飾。各個詞的順序很重要,詞序不當,會導致表達不準。
②一般不要用陳述句,因為題名主要起標示作用,而陳述句容易使題名具有判斷式的語義,且不夠精煉和醒目。少數情況(評述性、綜述性和駁斥性)下可以用疑問句做題名,因為疑問句有探討性語氣,易引起讀者興趣。
③同一篇論文的英文題名與中文題名內容上應一致,但不等於說詞語要一一對應。在許多情況下,個別非實質性的詞可以省略或變動。
④國外科技期刊一般對題名字數有所限制,有的規定題名不超過2行,每行不超過42個印刷符號和空格;有的要求題名不超過14個詞。這些規定可供我們參考。
⑤在論文的英文題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詞均不用。
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3]。
摘要的規范
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要求扼要地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終結論等,重點是結論,是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廣。
關鍵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1.關鍵詞規范
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片語,通常以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型大小編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選3~8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按詞條的外延(概念范圍)層次從大到小排列。
關鍵詞一般是名詞性的詞或片語,個別情況下也有動詞性的詞或片語。
應標注與中文關鍵詞對應的英文關鍵詞。編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後。中文關鍵詞前以「關鍵詞:」或「[關鍵詞]」作為標識;英文關鍵詞前以「Key words:」作為標識。
關鍵詞應盡量從國家標准《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和地區、人物、文獻等名稱,也可作為關鍵詞標注。關鍵詞應採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
2.選擇關鍵詞的方法
關鍵詞的一般選擇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論文寫作後,從其題名、層次標題和正文(出現頻率較高且比較關鍵的詞)中選出來。
論文正文
要點
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小邏輯段,一個小邏輯段可包含一個或幾個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層次。論文的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五級。

標准論文格式
一:1、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2、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❷ 中國近現代史論文

選第一題
簡單的說

原因: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首先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決定的。其次,是國家經濟特別是經濟技術和作戰能力的落後。

教訓:落後就要挨打,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不推翻腐朽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要想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去進行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是不可能的。

復雜的說

原因: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首先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決定的。其次,是國家經濟特別是經濟技術和作戰能力的落後。 教訓:落後就要挨打,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不推翻腐朽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要想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去進行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是不可能的。
中國在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中的失敗,根本原因並不在於經濟技術的落後,而在於統治集團的反動腐朽。對「和」、「戰」問題,應當具體分析。但在外國已經大舉入侵的情況下,「主和」實際上就是投降賣國。把「主和」說成「明智」、「愛國」是對歷史的曲解。近代中國農民的自發反帝斗爭是以籠統排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帶有原始、落後的色彩,但它本質上是愛國的、正義的、進步的,把他們的排外與封建頑固派的排外混為一談是錯誤的。同樣,對「反排外」也應具體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積極學習西方,謀求救國自強的先進人物,也有甘心受列強奴役的俱外、媚外之徒,絕不應一概予以肯定。中國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只有經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真正的出路。認為「向西方學習」是中國「唯一的出路」的觀點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的。
中國從清朝嘉慶皇帝就開始閉關鎖國,導致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
落後必然要挨打,動亂必然導致落後,只有強國才能避免外國的侵略. 統治政府的腐敗是根本原因 統治政府的腐敗是根本原因

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教訓:

第一,在中國近代,要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必須改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中國人民必須把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斗爭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階級斗爭統一起來,才能完成近代中國革命的任務。

第二,落後必然挨打,妥協必敗,這是萬古不覆的真理。單純學習西方的技術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華民族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改變中國落後的政治制度。只有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才能進行現代化建設,才能使國家真已強大起來。

中國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只有經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真正的出路。認為「向西方學習」是中國「唯一的出路」的觀點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

❸ 中國近現代史發展歷程論文

中國近現代史,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70多年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為近代, 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轉變,由封建社會轉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9年五四運動-1949新中國成立為現代。

(3)中國近現代史論文引言擴展閱讀: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及因此而簽訂的《南京條約》,包括香港的割讓。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❹ 要一篇中國近代史的論文

《「回眸」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近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不僅從軍事、經濟對中國進行侵略,還從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一片國將不國的慘狀。壓迫侵略,必然導致反抗,中國人民積極開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爭。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台灣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無不體現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極大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使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並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在面對列強的侵略與壓迫時,並沒有採取像清政府一樣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積極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斗爭,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極其鼓舞人心的。雖然太平天國由於內部的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它卻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中國農民起義戰爭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他們翻譯外國書籍,學習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開始有了較為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於是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思想,出現了一大批以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戰爭以後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燒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力量成長壯大的基礎上,在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礎之上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標志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從此中國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須依賴的力量基礎,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即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顯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被歷史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殘酷的戰爭中,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中華民族形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顯示了空前的大團結,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抗戰。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抗日戰爭大大豐富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正是抗日戰爭得以堅持和勝利的重要思想保證。同時使中國人民認識到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的可貴品質,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是為了捍衛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
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祖國的繁榮打下了堅定的基石。同時積極開展了各領域的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尤其是近代以來,科技文化事業飛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飛天夢。看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國人無不倍感自豪與驕傲。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我們的經濟繁榮了,我們不會在屈於強權,不會再忍受屈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為榮。
當然,放眼今朝,停滯不前便是落後,因此,我們更應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國保持飛速發展。尤其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使強國富民為己任,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對於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

❺ 中國近現代史 論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科目論文

第一專題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教學要求:闡述外國資本一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麼?闡述中國為什麼必須進行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闡述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意義和經驗教訓;認識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激發危機感和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優良傳統,為「振興中華」、「復興中華」拼搏創新。
教學重點:資本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英勇斗爭;激發民族意識與責任感。
第二專題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學要求:了解近代中國各階級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明晰無論是單純的農民戰爭、地主階級的洋務新政,還是資產階級的維新運動,都不能為實現中國的獨立和富強真正指明出路。
教學重點: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意義和局限;洋務運動的性質、歷史作用和失敗的原因;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
第三專題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教學要求:闡明中國進行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和進步性,闡述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的歷史性巨大變化;理解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仍然解決不了中國的獨立和富強問題,它不能不讓位給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教學重點:孫中山的歷史功績;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中編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學要求:講清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基本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說明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必要性;理解中國面臨的兩種命運、兩個前途;闡明必須由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中國才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教學重點: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兩個中國之命運。
第四專題 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教學要求:了解中國的先進分子怎樣經過艱苦求索,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明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呈現出的新面貌。
第五專題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教學要求:了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道路的頑強探索;認識黨要領導人民贏得斗爭的勝利,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弄清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歷程。
教學重點:國民黨建立獨裁統治;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後的英勇斗爭及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紅軍反「圍剿」斗爭;長征和長征精神。
第六專題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教學要求:闡明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贏得勝利的歷史經驗,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教學重點: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的深重災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原因和基本經驗。
第七專題 為新中國而奮斗
教學要求: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最終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及其基本經驗;闡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破產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的形成;認識人民共和國的創建和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確立,是中國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領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結論。
教學重點: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勝利後為爭取和平民主所作的努力;國民黨政權的迅速崩潰;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下編綜述 輝煌的歷史征程
教學要求: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及面臨的嚴重困難;明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歷史進程及取得的巨大的歷史性成就。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性成就。
第八專題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教學要求:了解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反映的歷史必然性;闡述社會主義改造的歷程,認清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和走社會主義道路及其意義;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教學重點: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反映的歷史必然性;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和平贖買;中國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
第九專題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教學要求:闡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20年的歷史發展,明確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積累的經驗教訓。
教學重點:黨的八大路線;「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及糾正;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
第十專題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教學要求: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發展與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認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轉折;科學評價毛澤東思想;「三步走」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

❻ 給我一篇中國近現代史的論文 3000字左右 謝了

論君主與國家興衰的關系
中國歷史悠久,君王輩出。君王是一國之首,直接影響整個國家。
西漢文帝、景帝兩代四十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恆,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
漢景帝劉啟,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和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②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廢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減輕了笞刑。改革的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雖沒有認真執行,但文帝時許多官吏能夠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呂後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役屬閩越、西甌、駱,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派陸賈再度出使南越,賜書趙佗,於是趙佗去黃屋左纛,歸附漢王朝。文帝後元二年(前162),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文帝個人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他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當節儉,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綉。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作罷。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國家的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搜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里的糧食由於放置過久,以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再說說暴君。夏桀是夏王朝的末代君主。他文才出眾,武藝超群;赤手空拳可以格殺虎豹,能把鐵鉤象拉麵條一樣隨意彎曲拉直,如此文韜武略的人應該成為一代明君。遺憾的是,夏桀把所有的聰明才智都用在暴虐、享樂和瞎折騰上。他大興土木建造豪華誇張的皇宮,用黃金鑄成的柱子就有九個。夏桀最熱心的工作就是舉行盛大宴會,每次宴會都不少於三千人,這在當時那個幅員不太遼闊的國度里可不是一個驚人的數目。三千人走到酒池邊,象牛群飲水一樣從岸上伸下脖子,在震耳欲聾的助興鼓聲中放開喉嚨狂飲。夏桀在任時的最大「傑作」是發明一種名為「炮烙」的酷刑,在銅柱上塗抹膏油,下面燃燒炭火,教犯人赤足在銅柱上走過。那是不可能不滑下去的,滑下去恰恰跌到炭火上燒死。商部落的末代君主殷紂也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和夏桀一樣文武全才。他天生神力,能把九條牛倒拉著走。他的雙手還能托住大廈的橫梁……可是:他沒有把他的聰明才智用在治國安幫和濟世安民上,而是用在拒絕規勸和掩飾錯誤上。他在任時大興土木,宮廷建築一日不停且花樣翻新,僅只「瑤宮」「瑤台」就興建了七年。後宮中的肉象山林一樣堆著,酒也是盛在龐大的池子里——這點和夏王朝的末代君主夏桀很相似。每次宴會,參宴的臣僚常常大吃大喝,一連幾天沉醉不醒,以致大家常常忘掉今天是什麼日子。夏桀和殷紂都自視過高,聽不進不同意見。本應成為明君,最終成為暴君。他們的統治,也隨即土崩瓦解了。
我認為,如果一國之君本身的品行不佳,那麼必定會帶壞整個國家的風氣。例如,宋代初期,統治者提倡節儉,穿著樸素,節約了資源。但到了宋代中後期,統治者追求享樂,使奢侈之風席捲宋代,影響社會風氣。相反,如果統治者有德有才,那麼這個國家一定能夠興旺起來。君主優,國家興;君主劣,國家衰。國家的命運,掌控在統治者的手中。
統治者的品行很重要,政策也很重要。元太祖忽必烈大力發展農業,禁止貴族圈佔農田為牧場,使農業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漢武帝任用霍去病、衛青等大將,反擊匈奴,收復失地,開疆拓土,名垂青史。而清朝統治者閉關鎖國,嚴密監視海外貿易,既得不到西方先進的技術,也看不到世界的局勢,使中國走向衰敗,遺臭萬年。政策,也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強弱。
一個國家的興衰,與統治者有莫大的關系。

❼ 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論文2000字

首先說一下,中國以前並不是市場經濟,如果你說的是近現代史的話,要從清朝開始的

❽ 求一篇3000字,中國近代史論文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半懷熱枕cc
回望五四愛國運動組員:於夢黃宇翔摘要: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其歷史意義非常重大。五四運動以學生運動為開端,是知識分子的偉大覺醒。他們用新的的世界觀來審視世界,變革世界。可見知識分子的社會洞察、先鋒覺悟作用。關鍵字:五四運動;學生;愛國主義歷史背景: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歷史過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去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備在「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5月1日,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和會拒絕中國要求的消息。當天,學生代表就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禮堂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高師、法政專門、高等工業等學校也有代表參加。學生代表發言,情緒激昂,號召大家奮起救國。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

❾ 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論文.....3000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❿ 中國近代史論文

中國近代史論文

我之前直接找輕風論文網的老師幫忙指點的,非常專業

建議你看下

還有些資料,關於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綜述的

近代史研究經過二十世紀的風雨歷程,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歷史學領域里一門相對獨立而成熟的學科。(中國近代史論文)
雜志作為專門刊載中國近代史研究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並及時反映學術研究動態的刊物,所刊發的論文代表了近些年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反映出近代史研究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在世紀之交承上啟下的十幾年時間里,中國近代史研究與時代同步發展,發生了很大變化,豐碩成果,同時也面臨著如何更好發展

通過對1994-2006年間《近代史研究》刊發文章的數量、作者所屬單位情況、發表作品情況等進行統計,對學者關注的研究方向、領域的拓展和深入、

分布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近些年來國內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特點和發展趨向主要表現在:研究環境日趨

學風更趨實際,更加註重學術研究;研究適時調整,領域不斷拓展,內容不斷深入;創新研究理論與方法,跨學科研究時尚,實證研究興盛;研究隊伍不斷壯大,高校成為主要研究力量;注重學術交流,中外史學互動發展。展望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近代史論文研究的發展方向,要根據本國和世界的未來社會發展趨勢,按照學術研究本身的發展邏輯,循序漸進地加強、深化以往研究中的薄弱領域,開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研究領域

你參考下,如果不行,自己看下輕風論文吧

近代史研究作為具有權威性的雜志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中當發揮規范導向作用,努力加強自身建設,引領中國近代史研究在二十一世紀沿著健康的軌道取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