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年譜前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年譜前言

發布時間: 2021-03-14 17:30:45

⑴ 關於讀書 前言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4、要多讀書,但不要讀太多的書。 -B.富蘭克林
5、書蟲將自己裹在言辭之網中,只能看見別人思想反應出來的事物的朦朧影象。 -W.哈茲里特
6、有些人為思想而讀書-罕見;有些人為寫作而讀書-常見;有些人為搜集談資而讀書,這些人占讀書人的大多數。 -C.C.科爾頓
7、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
8、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
9、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 ——巴甫連柯
10、書中橫卧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11、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12、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3、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 ——庫法耶夫
14、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史美爾斯
15、]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雨果
16、好書是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彌爾頓
17、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18、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赫爾岑
19、讀書時,我願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愛默生
20、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21、書是良葯——劉向(我國漢代大學者)說:「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22、書是麵包——高爾基說:我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23、書是益友——臧克家說: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24、書是階梯——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25、書是源泉——高爾基說:「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26、書是船隻——凱勒說:「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
27、書是顧問——凱勃斯說:「書是隨時在你近旁的顧問,隨時都可以供給你所需要的知識,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復這個顧問的次數。」
28、書是奇跡——高爾基說:「書,要算要類在走向未來幸福富強的道路上所創造的一切奇跡中最復雜最偉大的奇跡。」
29、書是社會——皮羅果夫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使人高尚。」
30、書是營養品——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31、書是遺訓、忠告和命令——赫爾岑說:「書——這是一代對另一代精神上的遺訓,這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選,這是行將去休息的站崗人對走來接替他的崗位的站崗人的命令。」
33、「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34、「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35、「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36、「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
37、「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並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彌爾頓
38、「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精神上的遺訓。」——赫爾岑

中國古代讀書名言7則
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2、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蒲松齡《阿寶》
3、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4、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5、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
6、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7、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鄭板橋
中國現代名言3則
1、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鄒韜奮《韜奮文集》
2、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周恩來《周恩來選集》
3、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趙樹理
西方名言3則
1、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智識。我讀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因。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2、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托爾斯泰
3、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愛因斯坦

中國古代讀書名言7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蒲松齡《阿寶》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鄭板橋

西方名言3則

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智識。我對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音。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唯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托爾斯泰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它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愛因斯坦

中國現代名言3則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韜奮《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周恩來《周恩來選集》

讀書也象開礦一樣,「沙裡淘金」。趙樹理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莎士比亞)

讀書名言或讀書格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讀 書 名 言
中國古代讀書名言7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蒲松齡《阿寶》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鄭板橋

中國現代名言3則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韜奮《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
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 ——趙樹理

西方名言3則
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智識。我讀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因。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托爾斯泰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愛因斯坦

讀書名言
「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坎耶里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
「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並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彌爾頓
「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精神上的遺訓。」——赫爾岑

名人名言 讀書篇
書是逆境中的慰藉。
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堂。
世界上最壯麗的宮殿是藏書最多的圖書館。
年輕時讀書就像迎著朝陽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精神能補物質的不足。
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斗中取得勇敢。
勤動筆墨勤看書。
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
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
高尚的語言包含著真誠的動機。
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的情人。
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的東西。
一個人的度量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股強大的文明力量。
書都讀得來的人,還怕有什麼做不來的。
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作者不一定能寫到老,但是他一定應該學到老。
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從字母學起的。
寫十卷書要比實際行動打下基礎容易得多。
讀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養心。
知識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
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
學習不但意味著接受新知識,同時還要修正錯誤乃至對錯誤的認識。
不信書不能提高境界,光信書不如無書。
掉進知識情網中的人,時時品嘗著知識的甜蜜。
穿著飲食可以因陋就簡,而搞學問是不能因陋就簡的。
努力耕耘,少問收獲。

中國古代讀書名言
1、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
2、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 熹
3、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 熹
4、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朱 熹
5、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朱熹
6、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裡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朱 熹
7、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 熹
8、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 熹
9、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0、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鄭板橋
11、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鄭板橋
12、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
13、退筆如山起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14、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15、 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聖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心尋思,體貼向身心事物上來,反覆考驗其理,則知聖賢之書,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明朝理學
16、讀之以為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友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 -南宋 尤袤
17、靈魂欲化莊周蝶,只愛書香不愛花。 ―――清 童銓
18、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憲成 (明代學者)
19、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 —— 徐謂 (明代)
20、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21、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王安石
22、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朱舜水
23、刻苦讀書,積累資料,這是治學的基礎。――秦牧
24、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劉知幾
25、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蒲松齡:《阿寶》
26、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
27、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2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29、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袁枚
30、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韓愈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31、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有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陳善[宋]
32、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程 頤
33、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示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陸九淵

⑵ 王鍾翰的著作年表

1937年
《辨紀曉嵐手書簡明目錄》①,1937年4月23日《大公報·史地周刊》第133期1938年
《談軍機處》①,《史學年報》1938年 《祭父文》,1938年手稿
1939年
《清三通之研究》,《史學年報》1939年,後改名《清三通纂修考》①
《讀張孟劬先生史微記》⑤,《燕京大學圖書館報》第128期
《遁堪文錄序》,《史學年報》1939年
《張孟劬的先生遁堪書題》⑤,《史學年報》1939年
《清史稿纂修之經過》⑤,《史學年報》1939年,後被收入朱師轍之《清史述聞》
《清律纂修奏疏序》⑤,《燕京大學圖書館報》第120期
1940年
《與人書五首》,1940年單行本
1945年
《三國志裴注考證》⑤,《中國文化研究匯刊》第5卷
1948年
The Authorship of You-an-ku(遊仙窟著者考)⑤,Harv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哈佛亞洲學志)No.1-2.June 1948.
《清世宗奪嫡考實》①,《燕京學報》第48期
1950年
《胤禛西征紀實》①,《燕京學報》第49期
1951年
《北京訪書記》,《慶祝周叔弢先生六旬論文集》,後改名《北京廠寺訪書記》②
1956年
《明代女真人之分布》②,《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第5期,後被收入《清史論文選集》第1期
《滿族在努爾哈赤時代的社會性質》①,《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第6期,後被收入《清史論文選集》第1期
1957年
《清史雜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1961年
《五石先生墓碑文》,刻石
1963年
《清史雜考》,中華書局再版,1963年9月
1977年
《清史稿》(點校者之一),中華書局,1977年12月
1979年
《滿族簡史》(通纂之一),中華書局,1979年8月
《朝鮮李朝實錄中之女真史料選編》,遼寧大學歷史系,1979年12月
《清代旗地性質初探》②,《文史》第6期
《戰國秦漢遼東遼西兩郡縣考》(與陳連開合撰),《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第4期
1980年
《雍正西南改土歸流始末》②,《文史》第10輯
《沈陽錫伯族家廟碑文淺釋》,《清史論叢》第2期,後改名《沈陽太平寺錫伯碑文淺釋》②
《對清前期歷史必須作綜合比較研究》,《清史研究集》第1期
1981年
《關於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②,《社會科學戰線》第5期
《藤花會逸事》,《學林漫錄》第2期
《洪煨蓮先生傳略》(與翁獨健合著),《文獻》第10期
《洪業論學集序》(與翁獨健合撰),中華書局,1981年3月
1982年
《國語騎射與滿族的發展》②,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
《清國史館與清史列傳》②,《社會科學輯刊》第3輯
《對編修清史的一點意見》,《清史研究通訊》第2期
《清政府對台灣鄭氏關系之始末》②,《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後收入《鄭成功研究論文選續集》
《什麼是清初四大疑案》,《文史知識》第1期
1983年
《鄧文如傳略》(與鄧同合著),《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第4期
《自傳》,《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第5期
《清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清史研究通訊》第2期
《滿族之今昔》,《文史知識》第3期
《洪煨蓮先生與引得編纂處》,《學林漫錄》第8期1984年
《試論理藩院與蒙古》②,《清史研究集》第3期
The Qing History Bureau and Colletions of Qing Biographies Ch』ing-shih-wen-ti(清史問題) Vol.5,No.2.Decemberl984.
1985年
《鄧之誠傳》(與鄧嗣禹、周一良合著),《中國史學家評傳》第3冊
《洪煨蓮傳》(與翁獨健、劉子健合著),《中國史學家評傳》第3冊
《陳夢雷與李光地絕交書》②,《中華文史論叢》第5期
《論袁崇煥與皇太極》②,《社會科學戰線》1期,後收入《袁崇煥研究論文集》
Erkl arung der Sibe-Steinchrift im Tempel des Hochsten Friedens zu Shen-yan Trans by Prof,Givanni Stary(Geschichte der Sibe-Mandschuren,pp.54-72)Harraasowitz,wiesbaden
《從滿族的命名談起》,《滿族研究》創刊號
1986年
《清實錄與清史研究》③,《書品》第4期
《滿族簡史》(通纂之一),中華書局再版,5月
《清史稿》(點校者之一),中華書局再版,8月
《書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後》②,《史學集刊》第1期
《悼獨健同志》,《民族研究通訊》
1987年
《滿文老檔中計丁授田商榷》③,《民族史論叢》第1期
《釋馬法》②,《中國民族史研究》創刊號
《釋汗依阿瑪》②,《滿族研究》第2期
《清聖祖遺詔考辨》②,《社會科學輯刊》第2期,後收入《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清實錄與清史研究》③,《文史知識》第3期
《清代官制簡述》③,《文史知識》1987-88年,第1-3期。後收入《中國古代官制講座》
《東北考察記》③,《歷史地理》第5期
A Bref Summary of Manchu stud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na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亞洲史雜志)27,l:68-77
《清鑒易知錄》(校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清史列傳》(校注),中華書局,1987年11月
《雍乾兩朝鑲紅旗檔序》,遼寧人民出版社,2月
《清鑒易知錄校刊敘言》,北京古籍出版社,8月
《盛京皇宮序》,紫禁城出版社,8月
《初學清史必讀書目》,《文史哲》第3期
《談學》,《開拓》創刊號
《陳二廠先生雜憶》,《陳宦研究資料專集》1988年
《康雍乾三朝滿漢京旗房地契約四種》③,《北方民族》創刊號,後收入《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
《試析康熙之農本思想》③,《四平民族研究》第1期,收入《滿族研究文集》
《蒙古世系譜作者及其他》③,《蒙古史研究》第3期
《滿族史研究集》(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1月
《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合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9月
《簡明滿漢辭典序》⑤,河北教育出版社,3月
《駢字類編索引前言》,中國書店出版社,12月
1989年
《柳如是與錢謙益降清問題》③,《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國際學術論文集》
《我和清史列傳》③,《書品》第2期
《陳寅恪先生雜憶》,《紀念陳寅恪先生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
《和珅秘傳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月
《世界民族風俗及其傳統文化序》,民族出版社,7月
1990年
《清史新考》,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天聰諭奏校注》③,《歷史檔案》第3期
《年羹堯西征問題》③,《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
《內務府世家考》③,《鄭天挺紀念文集》3期
《滿族先世的發祥地問題》③,《歷史地理》第9期
《關於紅樓夢的時代歷史背景》③,《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
《清代八旗中的滿漢民族成分問題》③,《民族研究》3-4期,收入《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
《滿族大辭典序》⑤,6月
《喜讀鄭天挺主編的清史》,《光明日報》5月23日第3版《史學》
《滿族發展史初編序》,天津古籍出版社,5月
《清代政區沿革綜表序》,中國地圖出版社,6月
《中國宮廷知識辭典序》,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1月
《全面開展乾嘉歷史的研究》,《吉林師范學院學報》第2期
1991年
《清代各部署則例經眼錄》③,《鄧之誠學術紀念論文集》
《滿族貝子稱王考》③,《中央民族學院建校四十周年學術論文集》
Notes on Han i Ama TranS.by Prof.Nicola di Cosmo,Aetas Manjurica,Tornus2,OttoHarrassowitz, Wiesbaden The Question of the Place where the Manchu Ancestors Originated Central Asiatic Journnal Vol35,No.3-4
《評介韋慶遠、劉守治等編的清代的旗地》,《清史研究》第3期
1992年
《清代民族宗教政策》③,《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清會典的官制史資料價值》③,《書品》第2期
《清帝東巡評介》,《中國史研究》第3期
《讀史與愛國主義教育》,《史學理論研究》第1期《談中國邊疆學與民族史的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2期
《成都燕大雜憶》,《成都燕京大學復校五十周年紀念集》
《神田信夫教授古稀華誕壽辭》,手稿
《清代八旗駐防制度研究序》,天津古籍出版社,8月
《清太祖大妃納喇氏》(中英文),《中國婦女傳記辭典》(清代卷)香港浸禮學院
《清太宗孝庄文皇後濟吉特氏》(中英文),同上
《清史續考》,台灣華世出版社
《魏源與聖武記》③,《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
《胤禎與撫遠大將軍王奏檔》,《歷史研究》第2期
《毛大將軍海上情形跋》④,台灣《淡江史學》第5期
《清朝前期的黨爭問題》④,台灣《歷史月刊》第70期
《跋前清誥封廣東省花市營都司章敏赫之母李氏為太恭人墓碑文》,日本《滿族史研究通訊》12月號
《有關民族史研究答記者問》,《治學與成才之道》,北京民族出版社,5月
《孔飛力教授新著〈叫魂者〉的評介》④,《清史研究》第4期
《明清史事論集刊序》,南京出版社,11月
《多爾表評傳序》,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2月
《滿漢大辭典序》,遼寧民族出版社,12月
《自述》,《北大人》創刊號
1994年
《中國民族史》(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2月
《胤禛與撫遠大將軍王奏檔》,《滿學研究》第2期
《康熙與理學》④,《歷史研究》第3期
《五石齋日記選鈔》④,《學術集林》卷二
《東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叢考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月
《清代六部成語詞典序》,天津人民出版社,2月
《中華民族研究初探序》,知識出版社,11月
《清代滿洲土地制度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
《東北旗地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
1995年
《李光地生平研究中的問題》④,《燕京學報》新一期
《歪乃小考》⑤,《滿學朝鮮學論集》7月號
《左景伊新著〈左宗棠傳〉書後》④,《中國文化》第11期
《清一條鞭法序》,北京大學出版社,7月
《清代三姓B梆統衙門滿漢文檔案譯編序》⑤,遼寧古籍出版社,7月
《清代內務府刻書目錄題解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9月
《無極甄氏族譜簡編序》,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9月
《滿族的部落與國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1月
1996年
《清朝滿族社會的變遷及其史料》④,《中國文化》第13期
《黃河上游地區歷史與人物評》,《西北史地季刊》第2期
《滿族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貢獻》④,《炎黃文化研究與中華民族》
《釋阿其那與塞思黑》④,《海峽兩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與教學研討論文集》
《談清入關前滿族的社會分期問題》,《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沈陽故宮博物院建院七十周年專輯》第1期
《洪承疇的歷史功過問題》④,《洪承疇研究》
《承前啟後新義不窮——何炳棣著〈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讀後》,《中國史研究》第3期
《喬治忠著清朝官方史學研究評介》⑤,《燕京學報》新二期
《我為什麼專攻清史和滿族史》④,《文史知識》第12期
《清宮斗爭內幕序和前言》(合著),《滿族研究》第2期
《洪業傳序》(與侯仁之合撰),北京大學出版社,1月
《說讀書認字》,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學報》第1期
《清宮斗爭內幕序》,遼寧古籍出版社,6月
《滿族八旗制國家初探序》,北京燕山出版社,9月
《追憶麻園嶺二三事》,《雅禮中學九十周年紀念冊》10月
1997年
《清史新考》,遼寧大學出版社再版,9月
《滿文檔案與清史研究》④,《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學術論文集》
《洪業先生小傳》,《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洪業》
《楊聯升先生小傳》,同上
《記半通主人藏半部史通》④,《燕京學報》新三期
《陳寶琛與末代皇帝》④,《陳寶琛與中國近代社會》陳寶琛教育基金籌委會刊行
《清代皇帝一家人叢書序》,遼寧大學出版社,7月
《四庫禁毀書叢刊》(主編)(出版至第2期30冊),北京出版社,11月
1998年
《明代漠南蒙古研究序》,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月
《清史研究與民族古籍》,巴蜀出版社,3月
《清代內務府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6月
《中國北方民族政權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8月
《再釋阿其那與塞恩黑與滿族傳統文化》,《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8月
《我和清史滿族史研究》④,《文史知識》l月
1999年
《王鍾翰學述》,浙江人民出版社,l月《三釋阿其那與塞思黑》④,《歷史檔案》,4月
《陳夢雷與古今圖書集成及助編者》④,《燕京學報》新八期,5月
《康熙敕諭撫遠大將軍王胤禎檔》④,《國學研究》,10月
《施琅的歷史功過問題》④,載《鄭成功研究論文選續集》,7月
《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5月
《四庫禁毀與清代思想文化普及運動》⑤,收入《四庫禁毀書研究》,北京出版社,11月
《左景伊教授新著左宗棠傳讀後》④,北京華夏出版社,8月
《孟森先生與鄧、洪二師》④,《文史知識》,12 月
2000年
《中國民族大觀序》,《中國民族大觀序》編委,3月
《中國民族文字與書法寶典序》,《中國民族文字與書法寶典序》編委,3月
《中國民族史研究五十年》④,《明清論叢》,5月
《滿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④,《國學研究》,8月
《孟森與〈明清史論著集刊〉正續編》前言④,《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2月
2001年
《清史余考》,遼寧大學出版社,2月
《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序》,民族出版社,4月
《乾隆八旗旗務總抄規例校注》⑤,《燕京學報》,新十期
2002年
《清代翰林院制度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月
《滿文檔案與清史研究》,吉林社會科學院,3月
《清心集》,新世界出版社,8月
《大清王朝序》,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0月
《清史稿說略》⑤,載《經史說略·二十五史說略》,燕山出版社11 月
2003年
《清史補考》,遼寧大學出版社,7月
《王鍾翰清史論集》,中華書局8月
《王鍾翰清史論集敘言》⑤,《燕京學報》
各篇末注之數字:①為收入《清史雜考》,②為收入《清史新考》,③為收入《清史續考》,④為收入《清史余考》,⑤為收入《清史補考》者。

⑶ 讀書的格言

擇善人而交, 擇善書而讀, 擇善言而聽, 擇善行而從。
1、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我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由自學中得來的。——達爾文
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6、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7、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8、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10、一日無書,百事荒廢。——陳壽
11、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12、一日不讀口生,一日不寫手生。
13、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高爾基
1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NextPage]
15、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 ——歌德
16、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兒
17、學習永遠不晚。——高爾基
18、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學,如炳燭之光。——劉向
19、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20、讀書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培根
21、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22、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23、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銅匙。——列夫托爾斯泰
24、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雨果
25、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26、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若禪
27、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
28、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9、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30、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NextPage]
31、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 ——盧梭
32、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33、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郭沫若
34、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35、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6、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葉聖陶
38、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馬克思
39、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蘇霍姆林斯基
40、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趙樹理
41、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42、多讀書、多學習、多求經驗,就是前途的保障。——羅曼、羅蘭(法)
43、學問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書吧!——契坷夫(俄)
44、貪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王安石
45、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培根
46、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
47、讀書對於智慧也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愛迪生
48、飽食、暖衣而無書教,則近於禽獸。——孟子[NextPage]
49、書猶葯也,善讀可以醫愚。——劉向
50、好書不厭讀百回,熟讀課思子自知。——蘇軾
51、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別林斯基
52、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愛迪生
53、學會讀書就是點燃火炬。——雨果
54、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准確。——培根
55、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
56、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57、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蒲松齡《阿寶》
58、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59、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朱子語類大全》[NextPage]
60、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
61、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62、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鄭板橋
63、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韜奮《韜奮文集》
64、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周恩來《周恩來選集》
65、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趙樹理
66、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智識。我讀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因。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67、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托爾斯泰
68、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愛因斯坦[NextPage]
69、「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坎耶里
70、「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 ——惠普爾
71、「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 ——德伯里 72、「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並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彌爾頓
73、「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74、「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精神上的遺訓。」——赫爾岑
75、書是逆境中的慰藉。
76、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堂。
77、世界上最壯麗的宮殿是藏書最多的圖書館。
78、年輕時讀書就像迎著朝陽走路。
79、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80、精神能補物質的不足。
81、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斗中取得勇敢。[NextPage]
82、勤動筆墨勤看書。
83、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84、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
85、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
86、高尚的語言包含著真誠的動機。
87、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的情人。
88、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的東西。
89、一個人的度量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股強大的文明力量。
90、書都讀得來的人,還怕有什麼做不來的。
91、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92、作者不一定能寫到老,但是他一定應該學到老。
93、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從字母學起的。
94、寫十卷書要比實際行動打下基礎容易得多。
95、讀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養心。
96、知識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
97、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
98、學習不但意味著接受新知識,同時還要修正錯誤乃至對錯誤的認識。
99、不信書不能提高境界,光信書不如無書。[NextPage]
100、掉進知識情網中的人,時時品嘗著知識的甜蜜。
101穿著飲食可以因陋就簡,而搞學問是不能因陋就簡的。
102、努力耕耘,少問收獲。
103、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高爾基
104、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高爾基
105、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弗.培根
106、讀書對於智慧,也象體操對於身體一樣。---艾迪生[英國作家]
107、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伏爾泰
108、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托爾斯泰
109、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110、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
111、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馬克思
112、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雨果[NextPage]
113、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孟德斯鳩
114、如果我閱讀得和別人一樣多,我就知道得和別人一樣少。---霍伯斯[英國作家]
115、讀書有三種方法: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而懂得書上所沒有的東西。--克尼雅日寧[俄國劇作家?詩人]
116、要學會讀書,必須首先讀的非常慢,直到最後值得你精讀的一本書,還是應該很慢地讀。
117、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
118、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 熹
119、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朱 熹
120、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朱熹
121、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裡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朱 熹
122、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 熹[NextPage]
123、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 熹
124、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25、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鄭板橋
126、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鄭板橋
127、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
128、退筆如山起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129、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130、 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聖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心尋思,體貼向身心事物上來,反覆考驗其理,則知聖賢之書,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明朝理學家
131、讀之以為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友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 -南宋 尤袤
132、靈魂欲化莊周蝶,只愛書香不愛花。 ―――清 童銓
134、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憲成 (明代學者)
135、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 —— 徐謂 (明代)
136、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137、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王安石
138、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朱舜水
139、刻苦讀書,積累資料,這是治學的基礎。――秦牧
140、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劉知幾
141、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蒲松齡:《阿寶》
142、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
143、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14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145、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袁枚
146、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有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陳善[宋]
147、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程 頤
148、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示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陸九淵149、讀書務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勿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 ---胡居仁[明]
150、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151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吳夢祥[明]
152、莊子「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15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54、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155、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抉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門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156、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周恩來《周恩來選集》
157、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周恩來
158、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魯迅
159、書看多了,文章自然就會寫了。 ——--魯 迅
160、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決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讀書雜談》
161、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書……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裡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更深的了解。―――《魯迅全集》
162、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致顏黎民》
163、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
164、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獲更豐滿。--臧克家
165、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臧克家
166、努力耕耘,少問收獲。學生讀課外書籍要養成習慣。先看序文或作者、編者的前言,知道全書的概況,是好習慣。把書估計一下,預定若干日讀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習慣。有不了解處,不怕查工具書,不怕請教老師或者朋友,是好習慣。自己有所得,隨手寫簡要的筆記是好習慣。其實說不好的習慣,半途而廢,以及眼睛在書上,腦子開小差,都非常不好。——-葉聖陶
167、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時、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陶行知:《八位顧問》
168、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陶行知
169、奮力是萬物之父! ——陶行知
170、學和行本來是有聯系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一座死書庫。 ——謝覺哉,
171、沒有時間,擠;學不進去,鑽。—--謝覺哉
172、我讀書奉行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冰心
173、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鄒韜奮
174、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就要沖破不利條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條件,並去創造新的條件。――――高士其
176、看書不能信仰而無思考,要大膽地提出問題,勤於摘錄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系,是做學問的一種方法。――顧頡剛[NextPage]
177、要記住,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一定得堅持這樣做卡片摘記,一發現有價值的資料,就要如獲至寶,准確地摘記下來。天才是就是勤奮,知識在於積累。這樣,卡片摘記積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分類,分析研究,綜合利用,創造出自己的作品來。 ―――吳晗
178、要讀好書,必須先打好基礎,讀好了基礎,才能在這基礎上作個別問題的研究,基礎要求廣,鑽研則要求深,廣和深 也是統一的,只有廣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廣。——吳晗
179、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吳晗
180、多讀多抄,這二者是必須保證的。――吳晗
181、環境於人的影響極大,親師取友,問道求學是創造環境改進自己的最好的方法,你們於潛心獨研外更要注意這一點,萬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動,專門只關門讀死書。――向警予
182、外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黃庭堅
183、讀書就是翻譯,因為從來不會有兩個人的體驗是相同的。一個拙劣的讀者就好比一個拙劣的譯者:他會在應該意譯的時候直譯,而需要他直譯時他卻意譯。在學習如何才能把書讀好時學問固然極為寶貴,但卻不如直覺重要。中國詩人何其芳
184、讀書也象開礦一樣,――趙樹理
185、學者觀書,每見每知新意則學進矣。――張載
186、非讀書,不明理。――李光庭
187、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
189、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張維屏
190、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金纓
191、不盡讀天下書,不能相天下之士。――湯顯祖
192、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顏之推
193、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194、一個人可以無師自通,卻不可無書自通。――聞一多
195、書猶葯也,善讀可以醫愚。――劉向
196、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鄭成功
197、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徐洪鈞
198、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林語堂
書是逆境中的慰藉。
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堂。
世界上最壯麗的宮殿是藏書最多的圖書館。
年輕時讀書就像迎著朝陽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精神能補物質的不足。
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斗中取得勇敢。
勤動筆墨勤看書。
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
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
高尚的語言包含著真誠的動機。
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的情人。
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的東西。
一個人的度量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股強大的文明力量。
書都讀得來的人,還怕有什麼做不來的。
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作者不一定能寫到老,但是他一定應該學到老。
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從字母學起的。
寫十卷書要比實際行動打下基礎容易得多。
讀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養心。
知識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
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
學習不但意味著接受新知識,同時還要修正錯誤乃至對錯誤的認識。
不信書不能提高境界,光信書不如無書。
掉進知識情網中的人,時時品嘗著知識的甜蜜。
穿著飲食可以因陋就簡,而搞學問是不能因陋就簡的。
努力耕耘,少問收獲。

古人有雲: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言語無味。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千鍾粟。

⑷ 在《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的序言中說:「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

我認為應該選C。因為「厥後軍國大計罔不總攬」這句話的「厥後」是一個詞,意思是「其他的」,不能拆開來看。整句話應該是「其他的軍國大計沒有不(由它)總管的」的意思,而不能理解為「後來發展為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至於D選項,不管是「隱然執政之府」的意思,還是歷史上,軍機處發展到巔峰時期的時候,「掌書諭旨,參贊軍國機務,參議重要政務及刑獄;用兵時則考其山川道里、兵馬錢糧之數,以備顧問;文武官員的簡放、換防、引見、記名、賜與,以及擬定對外藩朝覲者的頒賜等。軍機處無正式衙署,其辦公處所設於內廷隆宗門內,稱為值房,無專職官員,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設軍機章京辦理一切事務。(軍機處值房清代軍機大臣輪流在軍機處值房值宿,辦理皇帝交辦的事務 )。」,其權利遠在內閣和六部之上。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1655.htm?fr=aladdin#3

⑸ 且介亭雜文的序言·注釋

近幾年來,所謂「雜文」的產生,比先前多,也比先前更受著攻擊。例如自稱 「詩人」邵洵美〔〕,前「第三種人」〔2〕施蟄存〔3〕和杜衡即蘇汶〔4〕,還不到一知半解程度的大學生林希雋〔5〕之流,就都和雜文有切骨之仇,給了種種罪狀的。然而沒有效,作者多起來,讀者也多起來了。
其實「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於是成了「雜」。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現在新作的古人年譜的流行,即證明著已經有許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況且現在是多麼切迫的時候,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潛心於他的鴻篇巨制,為未來的文化設想,固然是很好的,但為現在抗爭,卻也正是為現在和未來的戰斗的作者,因為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
戰斗一定有傾向。這就是邵施杜林之流的大敵,其實他們所憎惡的是內容,雖然披了文藝的法衣,裡面卻包藏著「死之說教者」〔6〕,和生存不能兩立。
這一本集子和《花為文學》,是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軟軟硬硬的圍剿「雜文」的筆和刀下的結集,凡是寫下來的,全在這裡面。當然不敢說是詩史〔7〕,其中有著時代的眉目,也決不是英雄們的八寶箱,一朝打開,便見光輝燦爛。我只在深夜的街頭擺著一個地攤,所有的無非幾個小釘,幾個瓦碟,但也希望,並且相信有些人會從中尋出合於他的用處的東西。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記於上海之且介亭〔8〕。
〔1〕邵洵美(1906—1968)浙江餘姚人。曾創辦金屋書店,主編《金屋月刊》,提倡所謂唯美主義文學。他和章克標是《人言》周刊的「編輯同人」。該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四年三月)曾譯載魯迅用日文寫的《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一文中談監獄一節,文末的「編者注」中攻擊魯迅的雜文「強詞奪理」,「意氣多於議論,捏造多於實證」。參看《准風月談·後記》。
〔2〕「第三種人」一九三三年十月蘇汶(即杜衡)在《現代》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發表《關於〈文新〉與胡秋原的文藝論辯》,文中自稱是居於反動文藝和左翼文藝之外的「第三種人」,鼓吹「文藝自由論」,攻擊左翼文藝運動。魯迅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指出這些所謂「第三種人」「自稱超黨派,其實是右派。」〔3〕施蟄存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作家。曾主編《現代》月刊、《文飯小品》等。他在《文飯小品》第三期(一九三五年四月)發表的《服爾泰》中,說魯迅的雜文是「有宣傳作用而缺少文藝價值的東西」。
〔4〕杜衡(1906—1964)又名蘇汶,原名戴克崇,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第三種人」的代表人物。曾編輯《現代》月刊。他在上海《星火》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一日)發表的《文壇的罵風》中說,「雜文的流行」,是文壇上「一團糟的混戰」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於是短論也,雜文也,差不多成為罵人文章的『雅稱』,於是,罵風四起,以至弄到今日這不可收拾的局勢。」
〔5〕林希雋廣東潮安人,當時上海大夏大學的學生。他在《現代》第五卷第五期(一九三四年九月)發表的《雜文和雜文家》中,說雜文的興盛,是因為「作家毀掉了自己以投機取巧的手腕來代替一個文藝作者的嚴肅的工作」。
〔6〕「死之說教者」原是尼采《札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卷第九篇的篇名,這里借用其字面的意思。
〔7〕詩史意思是可以作為歷史看的詩,語見《新唐書·杜甫傳》:「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後也泛指能反映一個時代的作品。
〔8〕且介亭當時作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這個地區是「越界築路」(帝國主義者越出租界范圍修築馬路)區域,即所謂「半租界」。「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半。

⑹ 侯外廬的學術年表


侯外廬先生在20世紀眾多史學家中,獨樹一幟,在很多方面自成體系,例如:對中國思想得發展歷程做了系統梳理,明確從社會史入手解決思想史問題,擴大了思想史的研究范圍,發掘出很多曾經不被重視的的思想家和「異端」;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中,釐清了中國古代城市和國家的起源;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解決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
1932年
資本論第一卷上冊,馬克思原著、與王慎明合譯,1932年由北平國際學社出版。
1934年
《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1934年6月由山西國際社出版。
1936年
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原著、與右銘(王思華)合譯。
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與山西票號,發表於《中山文化季刊》1936年冬季號,重刊於1938年該刊第3卷第4期。
1939年
中山先生「革命的人文主義」之特徵,發表於1939年1月1日《時事類編》特刊第29期。
中國學術的傳統與現階段的學術運動,發表於1939年4月《理論與現實》第一卷第一期。
中國革命同盟會的精神,發表於1939年5月1《時事類編》第36期。
社會史導論,發表於1939年9月《中蘇文化》第4卷第2期。
1940年
略論方法問題,發表於1940年《理論與現實》第1卷第4期。
歷史的階段與了解,發表於1940年《讀書月報》第2卷第9期。
中山先生年譜(與李甄陶合編),發表於1940年3月12日《中蘇文化》第5卷特刊。
中山先生遺教的核心精神,發表於1940年3月12日《中蘇文化》第5卷特刊。
1941年
論晚清百年來金融貴族的成毀,發表於1941年2月《讀書》月刊第2卷第11期。
阿Q年代的「問題」,發表於1941年10月《中蘇文化》第9卷第2、3合刊。
1942年
屈原思想的秘密,發表於1942年1月《中蘇文化》第11卷第1期,《新華日報》1942年2月17日轉載。
屈原思想淵源的先決問題,發表於1942年1月《中蘇文化》第11卷第2期,《新華日報》1942年4月22日轉載。
申論屈原思想(衡量屈原的盡度),發表於1942年1月《中蘇文化》第11卷第2期。
周代社會諸制度考(署名徐樂英),發表於1942年7月《群眾》周刊第7卷第14期。
1943年
《中國古典社會論》,1943年1月由重慶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
孔子批判主義的社會思想底研究,發表於1943年4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1期。
中國古代「賢者」之史的研究,發表於1943年7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2期。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1943年由國際出版社出版。
王國維古史考釋集解,1943年由重慶三友書店出版。
1944年
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考,發表於1944年1月《文風》雜志第1卷第2期。
乾嘉時代的漢學潮流與文化史學的抗議,發表於1944年5月《中山文化季刊》第一卷第4期。
東方古代文明理解之鑰匙,發表於1944年5月《文風》雜志第2卷第5期。
中國十七世紀思想家李二曲評述,發表於1944年5月《中蘇文化》第15卷第3、4期合刊。
顏習齋反玄學的基本思想,發表於1944年6月《中蘇文化》第15卷第5期。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1944年6月由重慶文風出版社初版。
黃梨洲的哲學思想與近世思維方法,發表於1944年7月《中蘇文化》第15卷第6、7期合刊。
第十七世紀初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號筒——龔定庵思想的歷史說明,發表於1944年8月《大學》雜志第3卷第7、8期合刊。
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上卷),1944年11月由重慶三友書店初版。
黃梨洲的詩文論,發表於1944年12月《民主世界》第1卷第14期。
船山學案,1944年由重慶三友書店出版。
1945年
康有為在民國初年的反民主理論,發表於1945年2月《中華論壇》第1卷第2期。
第十七世紀中國的一個新世界觀,發表於1945年3月《中原月刊第2卷第1期。
章太炎關於民族、民主的政治,發表於1945年3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康有為與變法運動歷史,發表於1945年4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3期。
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下卷),1945年6月由重慶三友書店初版。
古代文獻最初發現的中國古代文明考,發表於1945年6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
譚嗣同的社會思想,發表於1945年7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6、7期合刊。
戊戌政變健者譚嗣同的思想流派,發表於1945年7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12期。
「五四」文化運動與「孫文學派」的關系,發表於1945年3月《中華論壇》第1卷第5—6期。
關於哲學起源的理論探討,發表於1945年《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蘇聯歷史學界諸爭論的解答,1945年8月由中蘇文化協會研究委員會出版。
我對於「亞細亞生產方法」之答案與世界歷史學家商榷,發表於1945年8月《中華論壇》第1卷第7、8期合刊。
章太炎基於「分析名相」的經史一元論,發表於1945年9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2期。
王國維古史決疑的諸範例,發表於1945年9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8期。
中國古代氏族專政與政治起源,發表於1945年10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9、10期合刊。
中國古代氏族專政的修正與否定,發表於1945年12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12期。
1946年
中國古代的變法運動,發表於1946年3月《中蘇文化》第17卷第2、3期合刊。
民主的歷史考察——在沙坪墺的講演,發表於1946年4月11日《新華日報》。
三民主義與民主主義,1946年7月由上海長風書店出版。
復甦聯歷史學家格萊科夫的信,發表於1946年8月《中國學術》創刊號。
中山先生的哲學思想(從經驗方面考察),發表於1946年8月《中國學術》第2號。
先秦諸子思想(評價),發表於1946年10月《青年知識》新4期。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再版)1946年由上海文風書局出版。
1947年
人類思維及哲學思想的發生,發表於1947年上海《唯民》周刊第3期。
新哲學教程(與羅克訂合著),1947年3月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我怎樣研究中國古代史,發表於1947年《青年知識》第5期。
司馬遷思想的悲劇性,發表於1947年5月3日上海《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10期。
中國近代思想學說史(上、下冊),《新中國大學叢書》於1947年5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
司馬遷怎樣說出墨者要旨呢,發表於1947年5月24日上海《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12期。
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與杜守素、趙紀彬合著,1947年6月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司馬遷的諸子要旨及其用意,發表於1947年7月《大學》月刊第6卷第3期。
漢代社會新論,發表於1947年8月《大學》月刊第6卷第4期。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1947年10月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論縱橫家的商人思想,發表於1947年《讀書與出版》第2年第5期。
1948年
魏惡儒道論爭四派中之「儒道合」派,發表於1948年3月《時代評論》第5卷第99期。
秦漢魏晉南北朝神滅思想的戰斗傳統與范縝的神滅論(與紀雲彬合作),發表於1948年3月《時代評論》第5卷第102期。
魯迅與中國思想傳統,發表於1948年9月22日香港《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2期。
文天祥思想(答讀者問),發表於1948年9月29日香港《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3期。
1949年
孫中山到毛澤東,1949年由山海書屋出版。
1950年
中國思想通史——中古編序,發表於1950年4月2日《光明日報》。
論漢代思想的階級性總傾向,發表於1950年4月26日《光明日報》。
魏晉思想之歷史背景與階級根源,發表於1950年5月1日《新建設》第2卷第5期。
關於五四運動誰領導的問題,發表於1950年5月4日《光明日報》。
漢代社會史緒論,1950年5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與杜守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新中國大學叢書》。1950年6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五世紀末唯物論者范縝研究,發表於1950年8月《中國科學》第1卷第1期。
關於學習社會發展史中的幾個問題,發表於1950年《展望》第6卷第12期。
社會發展史的一些問題,1950年由展望出版社出版。
魏晉玄學的社會意義——黨性,發表於1950年11月1日《新建設》第3卷第2期。
1951年
從魯迅筆名與阿Q人名說到怎樣認識魯迅並怎樣向魯迅學習,發表於1951年1月26日《光明日報》。
「實踐論」——中國思想史(知行關系)的科學總結,發表於1951年3月6日《新建設》第3卷第6期。
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與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合著,1951年5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武訓——中國農民拆散時代的封建喜劇丑角,發表於1951年6月5日《光明日報》。
1952年
嚴復思想批判,發表於1952年3月5日《新建設》第4卷第3期。
論洪秀全與洪仁玕,發表於1952年4月6日《新建設》第4卷第4期。
1954年
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問題,發表於1954年2月《歷史研究》第1期,《新華日報》五月號轉載。
關於亞細亞生產方式適用於古代中國問題,發表於《新建設》1954年第4期。
1955年
揭露美帝國主義的奴才胡適的反動面貌,發表於1955年2月《新建設》第2期,1955年4月由三聯書店出版的《胡適思想批判》轉載。
孫中山——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發表於1955年3月12日《中國青年報》。
論明清之際的社會階級關系和啟蒙思想的特點,發表於1955年5月3日《新建設》第5期。
從對待哲學遺產的觀點、方法和立場批判胡適怎樣塗抹和誣蔑中國哲學史,發表於《哲學研究》1955年第2期。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修訂本),195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司馬遷著作中的思想性和人民性,發表於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新華半月刊》1956年第4期轉載。
漢代白虎觀宗教仁義與神學法典《白虎通義》——兼評王充對白虎觀神學的批判,發表於《歷史研究》1955年第5期。
1956年
批判梁漱溟反動的歷史觀點及其復古主義,發表於《歷史研究》1956年第1期。
介紹高級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發表於《歷史教學》1956年7月號。
論中國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發表於《歷史研究》1956年第8期。1957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討論集》轉載,又載入195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一集。
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195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揭露美帝國主義奴才胡適的反動政治面貌,195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7年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及其同政治思想的聯系,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2期。
十七世紀的中國社會和啟蒙思潮的特點,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3期,同年收入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
關於中國封建社會起源於秦漢之際,1957年4月17日《人民日報》專題報道。
中國思想通史一、二、三卷(增訂本),1957年3至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介紹陳確著書中所僅見刊本《葬書》的思想,發表於《新建設》1957年第6期。
方以智——中國的網路全書派大哲學家(上)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6期。
方以智——中國的網路全書派大哲學家(下)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7期。
學習先進理論,加強的思想路線,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蘇聯科學院編《哲學史》(中國哲學史部分)與馮友蘭、胡繩合著,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8年
怎樣對待孔德的思想,發表於《哲學研究》1958年第2期。
中國哲學史略,1958年4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59年外文出版社譯成英文出版。
談談文化遺產的繼承問題——兼評馮友蘭先生的看法,發表於《爭鳴》1958年第5期。
古史領域中「厚今薄古」方針的斗爭意義,發表於《歷史研究》1958年第5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厚今薄古論文集》選載。
《戊戌變法六十周年紀念集》序,1958年9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唯物主義者王安石(與邱漢生合作),發表於《歷史研究》1958年第10期。
1959年
中國封建社會前後期的農民戰爭及其綱領口號的發展,發表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4期。
關於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一些普遍原理,發表於《新建設》1959年第4期。
中國歷代大同理想,1959年4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王廷相哲學選集》序,1959年7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65年6月由中華書局重印增訂本。
王廷相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發表於《哲學研究》1959年第7期。
柳宗元的唯物主義思想,發表於《新建設》1959年第7期。
李贄的進步思想(與邱漢生合作),發表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7期。
呂才的唯物主義思想,發表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9期。
《陳確哲學選集》序,1959年5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明道編》序,1959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伯牙琴》序,1959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十六世紀中國進步的哲學思潮概述,發表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與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白壽彝、楊榮國、楊向奎、諸青合著,195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0年
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與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白壽彝、楊榮國、楊向奎、諸青合著,196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1年
憶悼杜國庠,發表於1961年2月8日《光明日報》。
從「兄弟」談到歷史劇的一些問題(筆名常談),發表於1961年3月9日《北京晚報》,《文匯報》1965年12月8日轉載。
劉知幾的哲學和史學思想——紀念劉知幾誕生一千三百周年,發表於1961年3月12日《人民日報》。
中國古代不怕鬼神的思想傳統,發表於1961年3月25日《光明日報》。
論劉知幾的學術思想——紀念劉知幾誕生一千三百周年,發表於《歷史研究》1961年第4期。
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外傳,發表於1961年5月3日《人民日報》。
侯外廬談如何對待中國哲學史遺產問題(中國科學院吉林省分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發表於1961年5月6日《光明日報》。
辛亥革命前資產階級幹革命派無神論思想的歷史特點,發表於1961年7月31日《光明日報》。
論湯顯祖《紫釵記》和《南柯記》的思想性,發表於《新建設》1961年第7期。
方以智《東西均》一書的哲學思想——紀念方以智誕生二百五十周年,發表於1961年8月6日《人民日報》。
湯顯祖《邯鄲記》的思想與風格,發表於1961年8月14日《人民日報》。
方以智對遺產的批判繼承態度,發表於1961年9月28日《光明日報》。
在嚴格的要求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發表於《紅旗》雜志1961年第19期。
1962年
論湯顯祖劇作四種,1962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傅山《荀子評論》手稿序言,發表於1962年6月3日《光明日報》。
湯顯祖著作的人民性和思想性,發表於1962年6月25日《光明日報》。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與張豈之合寫),發表於1962年7月12日《人民日報》。
《呂坤哲學選集》序,1962年10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方以智《東西均》》序,1962年1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李贄的封建叛逆思想——為紀念李贄逝世三百六十周年而作(與李學勤合寫),發表於1962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
1963年
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原名《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1963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柳宗元唯物主義與無神論思想,發表於1963年2月9日《人民日報》。
柳宗元的社會思想(與張豈之合寫),發表於1963年2月9日《光明日報》。
柳宗元《天對》在中國唯物主義史上的科學地位——兼看哲學黨性原則的具體表現(與李學勤合寫)發表於《歷史研究》1963年第4期。
中國哲學史中的唯物主義傳統,發表於《新建設》1963年第4期。
中國哲學簡史,1963年11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1964年
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不同哲學流派及其發展,發表於《歷史研究》1964年第1期。
唐宋之際農民戰爭的歷史特點,發表於《新建設》1964年第3期。
略論辛亥革命前後美帝國主義對華精神侵略——近代帝國主義對華文化侵略史料的初步考察之一,發表於《新建設》1964年第8、9期合刊。
《柳宗元哲學選集》序,196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1965年
二十世紀林樂知念的「和平經」,發表於1965年5月28日《人民日報》。
1977年
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批判地繼承歷史遺產,發表於1977年9月1日《光明日報》。
1978年
中國近代哲學史,1978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肅清「四人幫」流毒,積極開展哲學史研究,發表於《哲學研究》1978年第1、2期合刊。
深切悼念郭沫若,發表於《歷史研究》1978年第7期。
1979年
實事求是,搞好史學研究工作,發表於《歷史教學》1979年第1期。
悼念吳晗,發表於1979年2月17日《北京日報》。
中國封建社會史論,1979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提倡科學的誠實態度,發表於《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
五四時期民主和科學思潮,發表於《紅旗》1979年第5期。
學術研究與「百家爭鳴」發表於《西北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
1980年
中國思想史綱(上冊),1980年5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怎樣造就社會科學人才,發表於1980年6月28日《文匯報》。
懷念呂振羽,發表於《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4期,《人民日報》於1981年2月17日轉載。
翻譯《資本論》(回憶錄之一)1980年8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3輯。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序,1980年9月由齊魯書社出版。
坎坷的歷程(回憶錄之二),1980年10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4輯。
1981年
坎坷的歷程(回憶錄之三),1981年發表於《中國哲學》第5輯。
學苑新葩——《中國哲學》評介,發表於1981年1月5日《文匯報》。
重視人才的培養,促進哲學史研究工作,發表於《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1期。
飽嘗甘苦的十年,發表於上海《書林》1981年1期。
深沉的懷念——紀念杜國庠逝世二十周年,發表於廣東《學術研究》1981年第1期。
坎坷的歷程(回憶錄之四),1981年5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6輯。
為真理而斗爭的李達,發表於1981年6月18日《光明日報》。
歷史的豐碑——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發表於1981年10月19日《文匯報》。
侯外廬自傳,發表於山西《晉陽學刊》1981年第5期。
中國思想史綱(下冊),1981年10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資本論》譯讀始末,發表於北京《學習與研究》1981年試刊1期。
1982年
坎坷的道路(回憶錄之五),1982年5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7輯。
船山學案(新版),1982年9月由長沙嶽麓書社出版。
坎坷的道路(回憶錄之六),1982年10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8輯。
侯外廬論學書札,同上。
史林述學——《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自序,發表於《文史哲》1982年第5期。
研究歷史要求新求實——翦伯贊學術紀念會書面發言,發表於1982年11月24日《光明日報》。
「只顧攀登莫問高」——紀念郭沫若誕辰九十周年,發表於1982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又載《學習與思考》1982年第6期。
1983年
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回憶錄之七),1983年2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9輯。
撰著《中國思想通史》(回憶錄之八),1983年8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10輯。
深切悼念尹達,發表於1983年8月10日《光明日報》,又載《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中國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
1984年
我對中國社會史的研究,發表於《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宋明理學史(上卷)與邱漢生、張豈之主編,198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發揚傅山的優良學術傳統——紀念傅山逝世三百周年,發表於《晉陽學刊》1984年第5期。
1985年
韌的追求(《回憶錄》),1985年10月由三聯書店出版。
民主、科學、創新,發表於《文匯報》1985年12月2日。
1986年
孔子研究發微,發表於《孔子研究》創刊號。
《嶽麓書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紀念文集》序言,1986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
宋明理學史(下卷)與邱漢生、張豈之主編,1987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
方以智的生平與學術貢獻——方以智全書前言,1988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⑺ 隨筆集的圖書目錄

前言:十六世紀的現代人
致讀者
01 論口才
02 論撒謊
03 論看待事物的方法
04 論恐懼
05 探究哲理就是學習死亡
06 論習慣
07 論學究氣
08 論對孩子的教育
09 論友誼
10 論節制
11 人生可笑又滑稽
12 人的行為變化無常
13 論飲酒
14 論順其自然
15 論父子情
16 論殘忍
17 人能衡量一切,卻不能衡量自己
18 我知道什麼呢?
19 慾望因困難而增大
20 論榮譽
21 論自命不凡
22 我們不可能享受純正的東西
23 萬事皆有自己適宜的時機
24 論勇敢
25 論發怒門
26 論蓋世英雄門
27 我沒有說要擺脫生命門
28 只有醫生可以說謊門
29 論功利和誠實門
30 論獨處
31 論交往門
32 論婚姻門
33 論交談藝術門
34 論操持家務
35 論相豺
36 順乎自然是一件好事門
37 論世俗生活的樂趣門
附錄1 常讀常新話蒙田
附錄2 蒙田年譜門

⑻ 王森然的人物年表

王森然幼年隨父親讀私塾。
1907年,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縣立高小。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少年王樾積極宣傳革命,並帶頭剪掉辮子,壯舉曾轟動全縣。
1912年,孫中山先生北上路過定縣,在車站稍停,專門接見了王樾,鼓勵他:「你們要努力去做,勇敢地去做,將來的中國要靠你們的。」
1917年,王樾在直隸省立第九中學讀書,擔任學生會會長,蔡元培到直隸九中視察,對他十分賞識,給他講了許多要振興祖國,首先要振興教育的道理,他很受啟發,奠定了終生獻給教育事業的決心。在蔡先生的鼓勵下,王樾搜集了大量的河北民歌,編成了一部《民歌匯選》。
1919年「五四」運動時,王樾正在直隸高等師范讀書,他先後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何孟雄、鄧中夏等著名革命家,並在他們的指導下投身於愛國學生運動。
1921年春,他在保定同鄧中夏同志一起研究社會問題,尋找民族解放的道路。當時,他是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志之一,多次遭到反動軍閥的通緝。
1922年6月,從直隸高師畢業後,王樾到保定甲種工業學校和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任教。
1923年5月,因發表了痛斥曹錕賄選總統的文章而受到通緝,他化妝逃往北京,在北大李大釗、陳獨秀等教授的保護下,改名森然,繼續從事革命活動。當年8月,在何孟雄的幫助下,王森然到冀州創辦直隸省立第六師范學校。
1924年,王森然受陝西榆林中學校長杜斌丞之邀,到榆林中學任教,因此而結識了劉志丹、楊虎城等人。並同魏野疇、李子洲同志一起在陝北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1925年,王森然又回到北京,在文化大學、四存中學任教,同時到北大聽課,聆聽了魯迅先生的教誨,並與魯迅先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還與齊白石結為忘年之交。後來,王森然先後到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和綏遠五族學院任教,都因為宣傳馬列主義、支持學生運動而被排斥。
1927年,王森然到北京師范學校任國文教員,與胡也頻等來往密切。這一年,他出版了教學法著作《中學國文教學概要》。李大釗被殺害後,王森然不畏強暴,在天津《大公報》發表《李大釗先生評傳》,痛悼烈士,聲討國賊。
1928年,王森然考取了國立京師大學國學研究館史學研究生,其間還出任國民政府北平特別市府秘書,兼任市政府革命圖書館館長。
1930年,王森然研究生畢業,受聘為河北大學教授,並整理出版了《文學新論》、《印度革命與甘地》兩部著作。
1931年,王森然受聘為北平蒙藏學院國文教授,兼任天津《庸報》周刊編輯,還創辦了華北大學藝術專修科,出版了《近代二十家評傳》,完成了《中國近代畫史》、《中國藝術概論》等近百萬字的講義。
1939年,王森然任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系教授期間,撰寫了《唐宋元明學術史》、《秦漢學術史》、《清代學術史》、《漢裴岑紀功碑考》、《雙聲與疊韻》等著作。
1944年,齊白石在北平中山公園為王森然舉辦畫展,親自撰寫了前言,高度評價王森然的精湛藝術。
1945年,51歲的王森然到河北師范大學的前身——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教育系任教授,同時任北平臨時大學、中國大學教授。1946年,在北平舉辦第二次個人畫展。
1948年,受徐悲鴻邀請,任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1949年,王森然應陶鑄之邀,隨解放軍南下,受聘為武漢軍管會顧問,中南區臨時政府文教接管部副主任。全國解放後,他申請到中央美術學院教書,從事藝術教學和研究工作。
195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及帶留學生,並在民族美術研究所從事美術史和美術理論研究。後在民族美術研究所從事美術史和美術理論研究。
1956年,王森然因在舊政府里做過事而被「控制使用」,「文革」時更是備受摧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加在王森然頭上的不實之詞被一一推翻。
1979年,王森然第三次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畫展,他的事跡被拍成了紀錄片《老教授王森然》。
1980年,85歲高齡的王森然應全國人大之邀,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松鶴朝陽》和《群鷹圖》兩幅巨型國畫。
1982年,王森然被增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4年4月4日,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