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陽張飛廟解說詞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於雲陽縣盤石鎮龍寶村獅子岩下。 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於與重慶市雲陽縣城隔江相望的飛鳳山麓,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後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已有1700多年歷史。現存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廟宇多為1870年水患後重建。琉璃粉牆、金碧輝煌的殿宇群,依山取勢,氣象巍峨,廟內碑刻書畫豐富。
Ⅱ 雲陽縣盤石小學優秀作文前十名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 位於長江南岸飛鳳山麓,離重慶市區382千米,與雲陽縣城隔江相望,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後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相傳勇毅剛直的 張飛急於為義兄關羽報仇,被部將張達、范疆所害,其頭顱被拋於江中。有漁人夜得張飛托夢,到江中打撈張飛頭顱,意外撈到一罐金子,於是用此金造了張飛廟。據史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年,後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已有1700多年歷史。
廟前臨江石壁上書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字體雄勁秀逸。廟內塑有張飛像,珍藏有漢唐以來的大量詩文碑刻書畫及其他文物數百件,多為稀世珍品。素有「三絕」(文章絕世,書法絕世,鐫刻絕世)之盛譽,號稱「文藻勝地」、「巴渝一勝境」。三峽大壩建成以後,此廟將會被淹沒。屆時將在南岸仿原廟建築,修建一座新張飛廟。
張飛廟面江背山,依山取勢,由一組匠心獨運的古建築群組成,氣勢宏偉壯麗。主要建築有正殿、旁殿、結義樓、望雲軒、助風閣、杜鵑亭和得月亭等7座。前5個建築為紀念張飛廟而建,後兩個建築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在此客居兩年而建,是難得的文武合廟。
張飛廟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後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後,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雲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於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之說。張飛大義大勇,為人民敬仰,歷年來農歷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頗具一定規模與影響。 張飛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岩臨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築渾然一體,相互襯托。廟外黃桷梯道、石橋澗流、瀑潭藤蘿、臨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場,秀美清幽。廟內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雲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築,布局嚴謹、層迭錯落、獨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築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築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因此張飛廟素有「巴蜀勝境」的美稱。 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六百餘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千餘件。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聖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後赤壁賦》、岳飛書《前後出師表》等,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的說法。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由於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198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內重慶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近些年來,它更為世人矚目,中央領導、專家學者、中外遊客都慕名前來考察游覽,成為長江沿線一處主要旅遊熱點。 唐代詩人杜甫客居雲陽時寫下了「雲安有杜鵑」的詩句,杜鵑鳥歷來是重情重義的象徵,雲陽人民更為重情重義,遠方的客人請到雲陽來,張飛廟正向您張開熱情的雙臂。
Ⅲ 譚氏族譜重慶雲陽地方,字輩排序,正.大.光.明.遠.忠
1、出自姒姓。即我國譚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稱霸諸侯,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東省莒縣)國,而留在故國未走的子孫,只好以國為氏,稱譚氏。
史書中關於譚姓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魯庄公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無獨有偶的是,在《詩經》中也有類似記載,詩曰:「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詩中的譚公就是指譚國的諸侯王,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齊桓公滅譚國的原因是譚國失禮於齊,據說,齊桓公出師經過譚國,譚國國君沒有表現出當時應有的禮儀,後來齊桓公班師回國後,其他的諸侯小國都來祝賀,譚國又沒派使者前往祝賀。於是,當年(前684年)冬天,齊桓公便以此為理由滅掉了譚國。實際上,春秋時期正是諸侯逐鹿中原之時,齊桓公滅掉譚公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爭霸。
譚國滅亡後,國君譚伯逃奔到了莒(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子孫,為了紀念故土,便「以國為氏」,以譚姓相傳,這在《姓譜》和《姓纂》中均有記載。
譚伯是大禹的後代,因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稱譚姓「系出姒氏」。明代蘇平仲曾做一譚氏家譜,在譜序中寫道:「譚本姒姓,子爵。」《史記》說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來是因為大禹的母親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種草本植物,當時被視為仙草,實際它有葯用價值。於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與「女」合為「姒」姓。古時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帶有「女」部。大禹是鯀的兒子,鯀的父親是顓頊,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黃帝。
姒姓夏朝滅於子氏商,商滅於姜姓國周。周朝初年大封先聖的後代,將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國,爵位為子,這便是譚國、譚姓的來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姓,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pan hu)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姓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
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關盤瓠的記載,高辛氏糠是黃帝的曾孫,15歲的時候因輔佐顓頊而建立了很大的功業,被封為諸侯,都城在高辛。後來他遭遇一吳姓將軍的侵擾,為此招募天下人,說誰能將吳將軍的頭斬下來獻給他,他就把女兒嫁給他。當時,他喂有一條名叫盤瓠的狗,身上長著五顏六色的毛。盤瓠聽到後,竟出其不意地將吳將軍的頭叼了回來並放到糠的帳下。糠沒有辦法只好將女兒讓盤瓠帶走。盤瓠帶著公主來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後來生了12個孩子——六男六女,盤瓠和他的孩子們,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發展成了被史書稱為「蠻」的少數民族。這個傳說雖然荒誕,卻在《山海經》、《搜神記》、《淮南子》、《水經注》中都有描述。
根據瑤族人的傳說,盤瓠的後代主要有12個姓,分別是:盤、目瞫、包瞫、黃、李、鄧、周、趙、唐、雷、馮、胡。其中的暉,在歷史演變中逐漸變化為覃、譚、潭三姓,暉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學表明,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盤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圖騰象徵,且不深究,但關於他的傳說至少說明了在南方確實有譚姓的另二源頭。後人對盤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證,發現南山為當時(考證時期)的辰州盧溪縣西的武山,也就是現在湖南瀘溪縣境內,屬湘西地區。
Ⅳ 重慶市雲陽縣縣長秘書胡軍
熱心網友
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6月1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 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就有兒童節。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倡議建立兒童紀念日,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積極響應,先後建立了自己國家的兒童節,英國規定每年的7月14日為兒童節,美國規定5月1日為兒童節。日本的兒童節很特殊,分男女兒童節,男兒童節5月5日、女兒童節3月3日。我國在1931年也曾經規定4月4日為中國兒童節。 自從1949年確立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以後,世界各國紛紛廢除原來的兒童節,而統一為"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國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國際兒童節"代替原來的"四四兒童節",並規定少年兒童放假一天。
Ⅳ 重慶雲陽雲師簡介
重慶市雲陽教師進修學院位於雲陽縣移民新城望江大道1338號,背倚巍巍磐城,俯瞰浩浩兩江。學院的歷史源於1906年,歷經100年滄桑,數易其名。1929年設立女子簡易師范,由此開始師范辦學歷程;1959年至1978年間設函授部,負責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工作,1978年後,函授部獨立為雲陽縣教師進修學校。2001年8月,雲陽師范學校與雲陽縣教師進修學校整合為師范進修學校,2004年學校實施整體搬遷,從老縣城遷入新城。2008年被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為重慶市雲陽教師進修學院(保留雲陽師范學校的牌子),是目前全市六所教師進修學院中唯一設在農村區縣的進修學院。2009年,被市教委批准為重慶市市級中小學教師培訓基地。
學院佔地面積220畝,現已完成了第一期110畝的建設任務,總建築面積61000平方米,其中教育教學功能用房及學生生活輔助用房面積31000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近億元。學院第二期工程(科教大樓、藝術樓、培訓大樓、學員宿舍)正在籌建中。學院設施設備齊全,環境優美,育人氛圍濃厚。
學院承擔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集中等師范教育(含中等幼兒師范)、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各級各類教師培訓、中、小學幹部培訓於一體。現開設有「3+2」小學教育專科、「3+2」學前教育專科和三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餘人,52個教學班,在冊本、專科函授、電大學員共1000餘人。
學院作為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幹部培訓的專業機構,常年落實對本縣中小學教師和幹部的培訓工作,並承擔部分學科和專業的市級培訓項目,每年培訓在職教師和幹部5000人次,為本縣乃至重慶教育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學院現有教職工174人,其中專任教師140人。在專任教師中,正高級研究員4人、高級講師53人,教育部「國培計劃」教育專家1人,重慶市優秀教育工作者2人,重慶市中師中心教研組組長2人,縣級名師2人,縣級學科帶頭人3人,市、縣級骨幹教師28人。近幾年,學院堅持科研興校、人才強校,教育科研成果顯著,申報立項的國家級教育科研課題1項,市級教育科研課題10項,參編教材16本,出版教育專著6本,在國家級、省(市級)級刊物發表文章181篇。其中《貧困山區利用遠教資源提高中小學教師素質的途徑與方式研究》榮獲第一屆重慶市優秀教育技術科研成果一等獎;《現代教育新視點》、《現代教師新視野》和《現代師德新概念》三部專著在重慶市第五屆基礎教育優秀教育著述評獎活動中,榮獲高校教研著作類二、三等獎,學院師生在參加全市中幼師師生技能大賽等各項活動中,獲得各種等級獎數百項。
學院是重慶市文明單位、市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示範校、市學前教育集團副理事長單位,是國家教委首批表彰的全國百強中師校。2002年,在接受市政府對進修校辦學水平的評估驗收時被評為優秀等級。2009年成功創建市級中小學教師培訓基地,承擔輻射渝東北地區乃至全市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任務。近年來,先後主持實施了5個市級培訓項目,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多次受到市教委表彰,是重慶市「十五」、「十一五」期間教師教育先進集體。
雲山蒼蒼,陽春朗朗;師之邑庠,范垂巴鄉。學院將秉承傳統,翹首未來,繼續面向三峽庫區及渝東北地區服務,發展教師,成就未來。
Ⅵ 重慶雲陽歷史上最有名的人物是誰
名人:
1.胡 遁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 1901出生於 重慶雲陽 北伐東路軍總指揮部參謀 1926 年春 福建武平 陣亡
2.孫卓章(1885-1932)又名貝(加台)謀。雲陽人。1918年赴法,與友人成立中國社會民主黨,主辦《巴黎叢刊》、《奮斗》雜志。1923年秋回國。1927年創辦《民力日報》、民立大學,任社長、校長。1929年因發表抨擊蔣介石財政憋端文章,報社被查封,本人被通緝。著有《怎樣干》、《中國改造論》、《社會主義史》等。
3.閔竹松,愛國民主人士,今雲陽縣紅獅鎮人,1916年生於雲陽縣紅鹿鄉紅獅下甲(今紅獅鎮)一個殷富之家,與彭詠梧同學。民國29年春,當選為紅鹿鄉鄉長,民國32年,任雲陽縣三青團幹事,後又任雲陽縣捐稅處副處長,省參議會參議員。抗日、解放戰爭時期閔借其自身的合法職務,經常掩護彭詠梧等領導的中共雲陽縣地方黨組織的活動,保護共產黨員。雲陽解放前夕,川東游擊隊司令員趙唯與黨組織負責人鄒開蓮,決定通過饒鴻鈞、閔竹松開展對雲陽縣上層人物的策反工作,閔欣然接受任務 ,在其它進步人士的有力配合下,雲陽和平解放得以順利實現。1950年4月,閔當選為雲陽縣第一屆各代會副主席,同年10月,又任雲陽縣人民政府工商科副科長。1951年3月,因追究歷史問題,雲陽縣人民政府撤銷其職務,同年4月,被捕關押,是年7月,雲陽縣人民法庭誤以「特務反革命罪」判處其死刑。1984年,中共雲陽縣委落實統戰政策,對閔案重新調查,調查決定:「閔竹松為我地下黨時期統戰對象,視作愛國民主人士。」同時,撤銷原判決書,恢復其名譽。
4.彭詠梧,原名彭慶幫,生於1915年2月,雲陽縣紅獅鎮興紅村(原地名紅獅壩彭家灣)人。曾任川東游擊隊政委,是著名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的丈夫。1931年考入雲陽中學,1937年考入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省立萬縣師范學校,參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彭詠梧擔任中共雲陽縣委書記,在雲安、南溪、魚泉、農壩一帶領導對敵斗爭。1941年秋,根據黨的指示,彭詠梧從下川東到重慶充實重慶市委,全面負責重慶市委宣傳和學生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中共重慶市委委員,川東臨委委員,領導全市的工人學生運動,1947年1月6日,他領導了重慶市63所大中專學校16000多師生舉行的反抗美軍暴行的大遊行;同年2月,國民黨查封《新華日報》,為了革命的需要,由他領導創辦了重慶市機關刊物《挺進報》。1947年秋,解放戰爭進入大反攻,為配合解放大西南,彭詠梧兼任中共下川東工委副書記、川東游擊人政委,把革命的烈火帶到了大巴山裡,七耀山麂,長江之濱,大寧河畔。1948年1月16日,由他領導的游擊隊在黑溝淌暗洞包(今巫溪縣金盆鄉境內)一農戶家中休息煮飯時,被國民黨反動派包圍,在掩護戰友突圍時壯烈犧牲,年僅33歲。為彰顯烈士事跡,激勵後人,1986年國慶,中共雲陽縣委、雲陽縣人民政府在縣城廣場塑了「彭詠梧江姐」烈士像;又在1996年將其生前教過書的紅獅易氏族學命名為「詠梧小學」,並在該校建成「彭詠梧烈士紀念室」作為全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塗鳳書(1987-1940),字子厚,名起敦,今雙江鎮人。少時從父學習「六經」,父歿後,即從雲陽名儒曠琢章先生課讀。後入成都鳳鳴書院,與張瀾同學,成莫逆之交。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曾任雲陽縣立高合校(今雲陽縣中學)校長,後被任為內閣中書。光緒三十二年任黑龍江龍江府知府。宣統三年(1911),升任黑龍江提學使司提學使。辛亥革命後,先後擔任黑龍江教育司司長、政務廳廳長。民國五年(1916)入京,先後任國務院秘書、國務院參議、高等文官甄用委員會和高等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後為國史統籌處處長,北洋政府垮台後,歸隱著述。他精通經史,學識淵博,工書能文,尤擅策論,在京有很高聲望。返縣後與縣人彭聚星、劉貞安等編纂民國《雲陽縣志》,並由他多方籌措經費於民國24年在京師付印成書,著有《石城山人文集》及手抄本詩集存世。民國《雲陽縣志》中有其詩文數首,其中「詠盤石城」詩曾廣為流傳。
6.見下面"參考資料"
雲陽名勝古跡:
張 飛 廟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於與重慶市雲陽縣城隔江相望的飛鳳山麓。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後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後,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雲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於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之說。張飛大義大勇,為人民敬仰,歷年來農歷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頗具一定規模與影響。 張飛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岩臨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築渾然一體,相互襯托。廟外黃桷梯道、石橋澗流、瀑潭藤蘿、臨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場,秀美清幽。廟內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雲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築,布局嚴謹、層迭錯落、獨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築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築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因此張飛廟素有「巴蜀勝境」的美稱。 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六百餘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千餘件。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聖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後赤壁賦》、岳飛書《前後出師表》等,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的說法。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由於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一九八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內重慶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近些年來,它更為世人矚目,中央領導、專家學者、中外遊客都慕名前來考察游覽,成為長江沿線一處主要旅遊熱點。 唐代詩人杜甫客居雲陽時寫下了「雲安有杜鵑」的詩句,杜鵑鳥歷來是重情重義的象徵,雲陽人民更為重情重義,遠方的客人請到雲陽來,張飛廟正向您們張開熱情的雙臂。
Ⅶ 終極一班3第11集14分時雲寒老師念的那段古文
斷袖之癖:
董賢,字聖卿,雲陽人也。父恭,為御史,任賢為太子舍人。哀帝立,賢隨太子官為郎。二歲余,賢傳漏在殿下,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說其儀貌,識而問之,曰:「是舍人董賢邪?」因引上與語,拜為黃門郎,由是始幸。問及其父為雲中侯,即日征為霸陵令,遷光祿大夫。賢寵愛日甚,為駙馬都尉侍中,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旬月間賞賜累巨萬,貴震朝廷。常與上卧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賢亦性柔和便辟,善為媚以自固。每賜洗沐,不肯出,常留中視醫葯。上以賢難歸,詔令賢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賢廬,若吏妻子居官寺舍。又召賢女弟以為昭儀,位次皇後,更名其舍為椒風,以配椒房雲。昭儀及賢與妻旦夕上下,並侍左右。
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據說,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一時性急,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所以後人把寵愛男色,稱作「斷袖癖」。當時宮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斷一隻衣袖。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後人將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於此。原指男子的同性戀行為。現男女不限。
Ⅷ 重慶市雲陽外國語實驗學校的優勢
(1) 沒有超班額現象,嚴格按國家標准班額教學。
(2) 有先進的教學理念。
以中青年骨幹、名優教師為主,教保結合,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並重,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發展,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潛能都得到最佳開發。
(3) 突顯英語特色。
從小學一年級到十二年級,都注意加強英語口語教學。通過開展英語日、英語角等活動,藉助廣播、電視等媒體手段為學生學習英語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英語課實施小班化教學,小學畢業能讓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基本過關,能熟練用英語進行交流,英語水平達一般學校初中畢業生水平。初、高中英語學科課時比國家規定的多,除採用國家統編教材外還要引入《新概念英語》、《展望未來》等國外教材,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聽、說、讀、寫訓練,大幅度提高他們的英語能力。
(4) 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全面開設信息技術課,使每一個學生能熟練操作計算機,中學生積極利用網上資源,開展網路協作學習。
(5) 具備科學的課程體系。
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協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003年12月,曾義榮校長獲得縣教委授予的「雲陽縣優秀校長」榮譽稱號;
2004年1月,學校連續獲得雲陽縣教委和重慶市教委分別授予的「雲陽縣家長學校示範校」、「重慶市家長學校示範校」榮譽稱號;
2004年6月,曾義榮校長撰寫的論文《培養一流的師資,打造一流的教育》獲中國教育報組織的論文評比一等獎;
2004年9月,該校小學部少先隊獲得「重慶市少先隊紅旗大隊」稱號;
2004年12月,該校被重慶市教科院授予「重慶市課程與教學研究基地2005-2007年度首批重點實驗學校」稱號;
2005年1月,該校獲重慶市新世紀國防教育研究院授予的「重慶市國防教育示範學校」榮譽稱號。 1、各部升學考試成績顯著。小學部畢業生成績較入口有大幅度提升,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初中2004級升學考試中重高上線24人,上線率居全縣前列;高中2004級高考本科上線487人,其中重點83人,鄔江紅同學考中我縣文科狀元,後繼湧出全縣理科狀元戴萬,張書源(清華大學),韓梅(北京大學)等優秀畢業生。
2、眾多教師獲得各類獎勵及榮譽稱號。熊樺林老師參加重慶市級賽課獲一等獎;向舒、王雲燕、劉亞瓊老師先後參加雲陽縣級賽課獲一等獎。杜明軍獲「重慶市優秀教師」稱號;蔣和清、曾嶸、黃濤、李坤平獲「雲陽縣優秀教師」稱號;黃華文獲「雲陽縣教學能手」稱號。
3、各部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成績喜人。其中高中部、初中部參加重慶市數學聯賽,獲市一等獎1人,二等獎10人,三等獎5人;在重慶市第二屆中學生作文大賽中,該校獲一等獎6人,二等獎18人,三等獎36人;小學部在全國第五屆「美育杯」書畫和作文邀請賽中榮獲集體一等獎,31位同學作品獲一等獎。在2004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2006高一班學生徐俊榮獲提高組全國二等獎,為渝東片區唯一的獲獎選手,創造了渝東片區近幾年最好成績。 學校非常重視教育科研,以科研興校。
已成功申報中國教育學會中語會立項課題「中學校園文學社團可持續發展研究」,國家級課題子課題1個,重慶市級課題2 個,雲陽縣級課題6個。
教研成績突出,2003年該校榮獲縣教研先進集體;
在2003—2009年度雲陽縣教育學會及「三優工程」論文評比中,有16人次喜獲一等獎;
2004年12月該校獲浙江省民辦教育協會授予的優秀論文評比集體二等獎;
在2004—2009年度雲陽縣教育學會及「三優工程」論文評比中,有27人次榮獲一等獎。
(四)校園文化建設方面
2003年9月—2010年12月,該校校刊《新紀元文叢》(雲外文叢)已出版15期,共30萬份;。其中,有近40篇學生作品被推薦到省級及其以上刊物發表。此舉大大豐富了師生的精神生活,充分展示了學校的良好形象,在縣內外產生了極大反響。
2004年9月,該校獲新紀元教育集團2003—2004學年度「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稱號;
2004年12月,該校「雲外文學社」榮獲雲陽縣教委授予的「雲陽縣十佳文學社」稱號;
2004年12月,在雲陽縣教委組織的有關校園文學的優秀論文評比中,全縣5個一等獎,該校佔了4個;
2005年1月,該校「雲外文學社」榮獲團中央主辦的《中學生》雜志授予的「全國五十家優秀校園文學社」稱號;
2009年12月,該校獲得全國優秀學校稱號;
2010年1月,該校成功升級為重慶市重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