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引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引言

發布時間: 2021-03-14 14:49:27

1. 什麼叫超臨界二氧化碳

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是國際上先進的分離技術。具有低溫、無毒、分離效率高等特點。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已愈來愈對食品、保健品的質量與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已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從天然動植物及中葯中分離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及強大的生命力。
任何一種氣體均有一個「臨界點」,氣體在臨界點時所對應的溫度和壓力稱為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當氣體的溫度和壓力高於其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時,則稱該氣體為超臨界流體。此時該流體的密度接近於液體的密度,而其粘度和擴散系數則與普通氣體相近,這種特殊性質的超臨界流體一般都具有極強的溶解能力。
利用這一原理,選用二氧化碳氣體在超臨界狀態下與天然原料接觸,有關天然成份就會溶解於超臨界流體之中,達到了有效成份與原料的分離。然後通過減壓或升溫的方法,將超臨界流體中萃取的有效成份在分離器中分離出來,即得到高品質的有效成份,這就是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簡單過程。
由於二氧化碳獨特的安全性、無毒性,故而被稱為綠色生物分離技術,風靡歐美等發達國家,非常適合當今社會「綠色環保」的要求,是一種極具發展前景的先進分離技術。

2. CO2的超臨界和跨臨界 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差別呢

超臨界是指CO2的溫度和壓力都超過了臨界值
跨臨界還是頭一回聽說,是說CO2從非超臨界狀態進入到了超臨界狀態么?

3. 什麼是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作用

超臨界是一種物理化學狀態
處於超臨界狀態下的CO2的密度隨溫度壓力的微小變化會有很大的改變
所以利用這個性能人們開發了超臨界CO2萃取技術
超臨界co2的作用不僅僅限於這個,還有很多其他用途,這些你可以到我剛剛開的超臨界吧裡面提問!
http://post..com/f?kw=%B3%AC%C1%D9%BD%E7

4. 關於超臨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為非極性分子,根據相似相溶原則,結合超臨界CO2的溶解力強的特點,能溶解有機物,高級香料大多為有機物,因此超臨界CO2可以作為高級香料的萃取劑。
CO2不能算是有機物,自然稱不上有機溶劑。
題干是說二氧化碳流體和水相似,但相似之處只有在能阻燃、溶解能力強的溶劑方面。

5. 超臨界CO2溶劑的發展歷程

超臨界流體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特殊能力,1822年法國醫生Cagniard首次發表物質的臨界現象,並在1879即被Hannay和Hogarth二位學者研究發現無機鹽類能迅速在超臨界乙醇中溶解,減壓後又能立刻結晶析出.但由於技術,裝備等原因,時至
圖1.物體之三相圖以及臨界點 圖自工研院 環安中心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超臨界二氧化碳
20世紀30年代,Pilat和Gadlewicz兩位科學家才有了用液化氣體提取「大分子化合物」的構想.1950年代,美,蘇等國即進行以超臨界丙烷去除重油中的柏油精及金屬,如鎳,釩等,降低後段煉解過程中觸媒中毒的失活程度,但因涉及成本考量,並未全面實用化.1954年Zosol用實驗的方法證實了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可以萃取油料中的油脂.此後,利用超臨界流體進行分離的方法沉寂了一段時間,70年代的後期,德國的Stahl等人首先在高壓實驗裝置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之後,「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這一新的提取,分離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才有實質性進展;1973及1978年第一次和第二次能源危機後,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特殊溶解能力,才又重新受到工業界的重視.1978年後,歐洲陸續建立以超臨界二氧化碳作為萃取劑的萃取提純技術,以處理食品工廠中數以千萬噸計的產品,例如以超臨界二氧化碳去除咖啡豆中的咖啡因,以及自苦味花中萃取出可放在啤酒內的啤酒香氣成分.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近30多年來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這項化工新技術在化學反應和分離提純領域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在醫葯,化工,食品及環保領域成果累累.

6. 超臨界二氧化碳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超臨界流體具有類似氣體的擴散性及液體的溶解能力,同時兼具低黏度,低表面張力的特性,如表1所示,使得超臨界流體能夠迅速滲透進入微孔隙的物質.因此用於萃取時萃取速率比液體快速而有效,尤其是溶解能力可隨溫度,壓力和極性而變化.
超臨界流體萃取分離過程是利用超臨界流體的溶解能力與其密度的關系,即利用壓力和溫度對超臨界流體溶解能力的影響而進行的.當物質處於超臨界狀態時,成為性質介於液體和氣體之間的單一相態,具有和液體相近的密度,黏度雖高於氣體但明顯低於液體,擴散系數為液體的10~100倍,因此對物料有較好的滲透性和較強的溶解能力,能夠將物料中某些成分提取出來.
在超臨界狀態下,將超臨界流體與待分離的物質接觸,使其有選擇性地依次把極性大小,沸點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萃取出來.同時超臨界流體的密度,極性和介電常數隨著密閉體系壓力的增加而增加,利用預定程序的升壓可將不同極性的成分進行分步提取.當然,對應各壓力范圍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是單一的,但可以通過控制條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然後藉助減壓,升降溫的方法使超臨界流體變成普通氣體或液體,被萃取物質則自動完全析出,從而達到分離提純的目的,並將萃取與分離兩過程合為一體,這就是超臨界流體萃取分離的基本原理.
所謂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是將已經壓溫加壓成超臨界狀態的二氧化碳作為溶劑,以其極高的溶解力萃取平時不易萃取的物質,以下有幾項關於萃取的說明:
(1)溶解作用
在超臨界狀態下,CO2對不同溶質的溶解能力差別很大,這與溶質的極性,沸點和分子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有以下規律:親脂性,低沸點成分可在104KPa(約1大氣壓)以下萃取,如揮發油,烴,酯,醚,環氧化合物,以及天然植物和果實中的香氣成分,如桉樹腦,麝香草酚,酒花中的低沸點酯類等;化合物的極性基團( 如-OH,-COOH等)愈多,則愈難萃取.強極性物質如糖,氨基酸的萃取壓力則要在4×104KPa以上.另外化合物的分子量愈大,愈難萃取;分子量在200~400范圍內的成分容易萃取,有些低分子量,易揮發成分甚至可直接用CO2液體提取;高分子量物質(如蛋白質,樹膠和蠟等)則很難以二氧化碳萃取.

7. 超臨界CO2溶劑的未來展望

國際上超臨界流體萃取與造粒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正方興未艾,技術發展應用范圍包括了:萃取(extraction),分離(separation),清洗(cleaning),包覆(coating),浸透(impregnation),顆粒形成(particle formation)與反應(reaction).德國,日本和美國已處於領先地位,在醫葯,化工,食品,輕工,環保等方面研究成果不斷問世,工業化的大型超臨界流體設備有5000L~10000L的規模,日本已成功研製出超臨界色譜分析儀,而台灣亦有五王糧食公司運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進行食米農葯殘留及重金屬的萃取與去除.
最引人注意的研究領域,主要在機能性成分的萃取,纖維染色技術,半導體的清洗,特殊葯用成分的顆粒生產等.流體的應用,則以二氧化碳,水與丙烷三種為主.由於二氧化碳在使用安全性上的考量,將在未來超臨界流體應用上,持續佔有重要的地位.超臨界水的應用,預期將會是下一波的主流.而在某些食品的應用上,丙烷相較於二氧化碳在製造成本上的優點,也越來越受重視.
目前國際上超臨界流體萃取究重點已有所轉移,為得到純度較高的高附加值產品,對超臨界流體逆流萃取和分餾萃取的研究越來越多.超臨界條件下的反應的研究成為重點, 特別是超臨界水和超臨界二氧化碳條件下的各類反應,更為人們所重視.超臨界流體技術應用的領域更為廣泛,除了天然產物的提取,有機合成外還有環境保護,材料加工,油漆印染,生物技術和醫學等;有關超臨界流體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得到加強,國際上的這些動向值得我們關注.
超臨界流體技術對於中葯現代化至關重要.要從單純的中間原料提取轉向兼顧復方中葯新葯的開發利用,或對現行生產的名優中成葯工藝改進或二次開發上;加強分析型超臨界流體萃取或超臨界色譜在中葯分析中的應用,不斷改革傳統的分析方法;超臨界流體結晶技術及其超細顆粒的制備可用於中葯新劑型的開發,應加強在中葯制劑中的應用,以推動中葯制劑的現代化.
整體而言,超臨界流體技術,將持續的在不同的領域中,將可由食品到葯品以至於化學品和工業化產品的生產應用.此技術雖然不是萬能加工技術,卻絕對是二十一世紀講求環保生態化工製程中的另一種選擇.

8.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研究超臨界CO2流體的物理性質有助於對CO2地質儲存機理、CO2地質儲存量計算以及CO2地質儲存工程注入安全性控制等一系列問題的深入研究。

任何一種物質都存在氣、液、固三種相態。三相成平衡態共存的點叫三相點。氣、液兩相成平衡狀態的點叫臨界點。在臨界點時的溫度和壓力稱為臨界溫度(TC)和臨界壓力(PC),不同物質的臨界點所要求的溫度和壓力各不相同。

所謂超臨界狀態是指物質的溫度和壓力高於臨界點後,物質不再有液態和氣態的區別,而呈現均勻流體的狀態。超臨界狀態下的CO2具有類似液體的高溶解性和氣體的高擴散性與穿透性。處於超臨界狀態時,氣液兩相性質非常相近,向該狀態氣體加壓,氣體不會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類似液態的性質,同時還保留有氣體性能,這種狀態的流體稱為超臨界流體(師春元等,2006)。

有關CO2物理化學性質的介紹在諸多專著中均可見及,在此引用韓布興(2005)、師春元等(2006)以及沈平平等(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重點介紹與超臨界CO2流體有關的主要性質。

(一)超臨界二氧化碳的主要特徵

在室溫(20~25℃)條件下,CO2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呈弱酸性,不可燃燒。在一個標准大氣壓和溫度為0℃的條件下,CO2的密度為1.9768g/cm3,相當於空氣密度(1.2928g/cm3)的1.529倍。在天然氣組成的眾多組分中,CO2的密度(1.9768g/cm3)較大,明顯大於甲烷、乙烷、氮氣、硫化氫、氫氣、氧氣、水蒸氣、氦和氬的密度(表1-2)。

表1-2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

圖1-6CO2相態變化圖(據Kross等,2002)

CO2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線性結構的CO2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通過雙化學鍵的形式結合。CO2分子直徑為4.7×10-10m,大於CH4(甲烷)的分子直徑(3.8×10-10m)。

盡管CO2主要以氣態形式在大氣中存在,它還有超臨界、液態和固態幾種形式。超臨界CO2(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簡稱SC-CO2)是指溫度和壓力均在其臨界點(31.1℃,7.38MPa)之上的CO2流體(圖1-6)。

超臨界CO2流體在物理性質上兼有氣體和液體雙重特性,即密度高於通常的氣體,接近於液體,因而具有常規液態溶劑的強度;黏度與氣體相似,比液體大為減小;擴散系數接近於氣體,具有較好的流動性。而且,由於內在的可壓縮性、流體的密度、溶劑強度和黏度等性能均可由壓力和溫度的變化來調節。同時,超臨界CO2密度值較高且隨壓力增高而增高,具有類似液體的性質(沈平平等,2009)。此外,超臨界CO2具有化學性質穩定、無毒性、不易燃和不爆炸、臨界狀態容易實現、其臨界溫度接近常溫、過程能耗低等特點(師春元等,2006)。

圖1-7超臨界CO2密度與溫度和壓力關系(據韓布興,2005)

超臨界CO2與CO2液體有以下區別:①液態CO2具有表面張力,而超臨界CO2氣體無表面張力;②當溫度低於臨界溫度時,液態CO2可以在設備上看到氣液交界面,而超臨界狀態的CO2則無氣液交界面;③液體和氣體的折射率不同;④從CO2密度圖(圖1-7)可看出,氣相等壓線族鬆散,密度變化大,表明氣相可以壓縮,而液相情況則反之,即液相難以壓縮,故壓縮率不同。

超臨界CO2在臨界點附近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近臨界區任何物理性質的微小變化都會造成其他物理性質的劇烈變化,主要是溫度和壓力對CO2流體的物理性質影響。以上性質將對CO2的地質儲存起到關鍵性作用。

對於密閉容器中的CO2,液相密度(ρ)值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變化於463.9~1177.9kg/m3之間;而氣相CO2密度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范圍為13.8~463.9kg/m3。固態CO2(乾冰)的密度值范圍為1512.4~1595.2kg/m3,隨著溫度的增加,密度將稍有下降。

常溫常壓下飽和水溶液中所溶解的CO2氣體體積與水的體積比近乎為1,CO2的濃度為0.4mol/L。大部分CO2是以結合較弱的水合物分子形式存在的,只有少部分形成碳酸,電離出的H+會降低水的pH值。CO2和H2O作用生成H2CO3,在標准狀況下CO2溶於水後的pH值為3.7,所以認為CO2溶於水所形成的H2CO3是一種弱酸(張學元等,2000)。

超臨界CO2流體被認為是一種環境友好的綠色溶劑,因此超臨界流體應用技術被認為是一種綠色技術,故而受到高度重視,世界許多國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開展相關研究。現今,超臨界流體在萃取分離、化學反應工程、環境保護與治理、材料科學、食品、醫葯、分析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等方面均已有應用,而且隨著超臨界流體技術問題的不斷研究以及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超臨界流體技術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並將解決一些現有其他技術難以或無法解決的難題,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二)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性質

超臨界CO2流體的臨界參數見表1-3。

表1-3超臨界CO2流體的臨界參數

1.二氧化碳的密度

超臨界CO2的密度與溫度和壓力的關系為典型的非線性關系。由圖1-8可以看出,密度隨壓力的升高而增大,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當流體處於臨界點附近時,密度隨壓力和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微小的壓力或溫度變化可導緻密度的急劇變化。CO2流體密度可以在很寬的范圍內變化,介於150~900g/L之間。因此,適當控制流體壓力和溫度可以使其密度變化達到3倍以上。

圖1-8CO2密度隨深度變化圖

進行CO2地質儲存時,當把CO2注入地下800m以下時,CO2即以超臨界流體的狀態存在,其體積也隨之急劇變小(圖1-8)(Angus et al.,1973)。這種相態目前被認為是CO2地質儲存的理想狀態。在該溫度和壓力條件下,超臨界的CO2既可以像氣體一樣具有較好的可壓縮性,有助於注入的CO2在儲層中擴散;又可以像液體一樣具有較大的密度(200~900kg/m3),有利於在相同的空間內儲存更多的CO2(Bachu,2000)。這也是CO2地質儲存的理論基礎所在。

研究表明CO2的密度是溫度和壓力的函數,圖1-9給出了CO2的密度隨溫度和壓力的變化情況(Bachu,2003)。從圖1-9可以看出,當CO2由氣相變為液相或超臨界狀態時,密度急劇增加。

圖圖1-9CO2的密度是溫度和壓力的函數

在20℃時,垂直線代表了一個不連續的密度的改變,在相應的蒸氣壓力下,一個小的壓力增加就會使CO2從氣態變化到液態。由圖1-9可以看出,隨著壓力的增加,密度相應增大,而隨著溫度的升高密度則減小。

2.二氧化碳的黏度

氣體黏度表示氣體流動的難易程度。黏度大,說明氣體不易流動;反之,黏度小,氣體容易流動(沈平平等,2009)。

動力黏度(μ)被定義為流體中任意點上單位面積的剪應力(τ)與速度梯度(vx/y)的比值,它是流體(氣體或液體)內摩擦而引起的阻力。

在標准狀態下,CO2氣體的動力黏度為0.0138mPa·s;臨界狀態下的黏度則為0.0404mPa·s。通常情況下,流體的黏度會隨著壓力的增加而增加,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長期以來,所見文獻對於CO2黏度的測量結果的不一致性始終未能得以解決。一般採用液相的計算公式,在其後結合混合函數來計算氣相的黏度。這些方程計算起來冗繁,而且與期望的結果相差很大。Fenghour等(1998)給出了基於實驗數據的一個經驗公式來計算CO2的黏度,其適用條件是溫度范圍為200~1500K,密度值可達到1400kg/m3。溫度在1000K以下時,黏度公式的最大適用壓力可達到300MPa。該方法已經被看做是一種標准。

圖1-10是Bachu(2003)等得到的CO2黏度隨溫度和壓力的變化曲線,顯然CO2的黏度是溫度和壓力的一個重要函數。由圖1-10可以看出CO2黏度會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

圖圖1-10CO2的黏度是溫度和壓力的函數

3.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CO2在水和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主要取決於溫度和壓力。此外,影響溶解度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溶液的性質和礦物質的濃度、在膠體溶液中的分散度、溶液本身界面的大小與CO2接觸時間的長短等(沈平平等,2009)。

表1-4列出了文獻發表的CO2溶解度數據現狀。

CO2在原油中的高溶解度,以及CO2的親和力可導致原油膨脹和降低原油黏度而廣泛用於非混相驅工藝。文獻上對於CO2溶解度的研究主要來源於Welker(1963);Poettmann(1946,1951);Jacoby(1952)和Simon和Graue(1965)等人的研究。Welker的溶解度方法僅僅適合於溫度為80℉。文獻中給出了兩種系統的溶解度數據:一種是包括CO2和輕質油的二元和三元混合系統;第二種是CO2和重質油系統,適用溫度范圍為40~90℉。Jacoby測量CO2的溶解度作為溫度和壓力的函數,主要針對含有天然氣和吸收油混合液以及天然氣和原油的混合液,其中CO2的含量僅有5%。Simon和Graue進一步研究了CO2在多種不同原油中的溶解度,溫度范圍在110~250℉,壓力達到2300psi###①。Simon和Graue結合了40多種不同CO2與原油系統的實驗數據推導出了一種溶解度公式,與實驗數據比較平均誤差在2.3%內,最大誤差不超過7%。其曲線如圖1-11所示。

表1-4CO2溶解度的測量

圖1-12示出了原油溶解度的修正系數。該系數(乘以圖1-11中的XCO2)的K特徵因數與K=11.7不同。這些特徵因數(Watsonetal.,1935),即原油輕餾組分的衡量標准,可用特徵因數表、原油的黏度和API重度來確定。

圖1-11根據壓力和溫度確定的原油中CO2的溶解度(據Simonetal.,1965)

圖1-12原油中CO2溶解度的修正系數是特徵因數(K)的函數(據Simonetal.,1965)

(三)超臨界二氧化碳的傳遞屬性

傳遞屬性是指流體分子傳遞的三個性質(師春元等,2006),即:黏度系數(μ)、導熱系數(k)和擴散系數(D)。超臨界流體與通常的氣體和液體的傳遞屬性的比較見表1-5。

表1-5流體的傳遞性質數值比較

超臨界流體的密度是氣體的幾百倍,與液體相當,但從表1-5中數據可知,其黏度比液體要小近百倍,流動性要比液體好得多;溶質在超臨界流體中的擴散系數雖比在氣體中的要小幾百倍,但卻比在液體中的大幾百倍,表明在超臨界流體中的傳質比液相中的傳質要好。

(1)擴散系數和黏度

擴散系數(D)和黏度(μ)是衡量超臨界流體傳質能力的重要物理參數。超臨界CO2的擴散系數遠高於液體的擴散系數(通常液體的自擴散系數小於10-5cm2/s)。

圖1-13(a)是溫度0℃和75℃時,CO2的自擴散系數隨壓力的變化規律。由該圖可以看出,當壓力低於臨界壓力時,CO2的自擴散系數隨壓力的升高而很快降低。但當壓力較高時,壓力對CO2自擴散系數的影響較小。並且,溫度越高,CO2的自擴散系數越大。

圖1-13CO2的自擴散系數(a)和黏度(b)與壓力的關系(據韓布興,2005)

圖1-14CO2表面張力隨溫度變化曲線(據韓布興,2005)

圖1-13(b)為幾種溫度下CO2的黏度與壓力的關系。由該圖可以看出,當壓力較低時,黏度基本保持恆定;而當壓力升高時,黏度隨之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臨界點附近,黏度隨壓力的升高而急劇增大;然後,變化速率隨壓力的升高又相對平緩。在相同溫度下,在一定壓力范圍內(1.00<pr<2.00),超臨界流體的黏度比常壓氣體的黏度僅高1個數量級左右。由擴散系數和黏度變化規律可以看出,超臨界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傳質能力(韓布興,2005)。

(2)表面張力

CO2流體在不同溫度下的表面張力(σm)見圖1-14。由圖1-14可以看出,隨著溫度的升高,表面張力逐漸下降,當溫度接近臨界溫度時,表面張力降至零(韓布興,2005)。

(四)比熱容、密度、導熱系數和黏度隨溫度的變化趨勢

在每個給定超臨界壓力下,CO2的比熱容隨溫度的變化規律是先升高而後又下降,在某個溫度下存在最大值(圖1-15,沈平平等,2009)。通常稱在給定壓力下,比熱容達到最大值時所對應的溫度為准臨界溫度。顯然每一個超臨界壓力所對應的准臨界溫度是不同的。CO2在臨界點處的比熱容為無窮大。當處於超臨界壓力時,比熱容的峰值降低,而且壓力越高,峰值越小。通常當超臨界流體溫度低於准臨界溫度時,具有「類液體」性質,當流體溫度高於准臨界溫度時,具有「類氣體」性質,所以此點也被稱為准臨界點(沈平平等,2009)。

同樣,當溫度給定時,比熱容隨壓力的變化與隨溫度的變化趨勢相同。在某個壓力下,比熱容出現最大值。不同的溫度,比熱容出現最大值時所對應的壓力值是不同的。而且溫度越高,比熱容峰值越小。

圖1-16至圖1-18(沈平平等,2009)顯示出,CO2的密度、導熱系數和黏度的變化趨勢很相似。在給定超臨界壓力下,它們都隨溫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在給定溫度下,它們都隨超臨界壓力的增加而增加。當超臨界壓力一定時,CO2的密度隨溫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密度降低的速度在不同溫度范圍內是不同的;當溫度一定時,CO2的密度隨壓力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在不同的壓力范圍內增大的速度也不同。

圖1-15比熱容隨溫度的變化

圖1-16密度隨溫度的變化

圖1-17導熱系數隨溫度的變化

圖1-18黏度隨溫度的變化

9. 什麼是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系統

布雷頓循環 Brayton Cycle 亦稱焦耳循環或氣體製冷機循環。是以氣體為工質的製冷循環,其工作過程包括等熵壓縮、等壓冷卻、等熵膨脹及等壓吸熱四個過程,這與蒸汽壓縮式製冷機的四個工作過程相近,兩者的區別在於工質在布雷頓循環中不發生集態

10. 誰有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物性參數啊或者告訴我在哪兒可以查到啊

超臨界CO_2的熱物理性質是超臨界CO_2萃取工業裝置設計和模擬必需的基礎數據。由立方型狀態方程及其導出模型計算超臨界CO_2熱物性的誤差偏大,因此建立新的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一個超臨界CO_2壓縮因子實驗數據的新的雙自變數擬合方程,該方程是一個無待定系數的雙自變數方程,模型參數用遺傳演算法優化確定,在T=310~1800K,P=7.5~60MPa的范圍內,由該方程計算的超臨界CO_2壓縮因子Z值的平均偏差(AAD)為1.23%。 以新擬合方程為基礎,導出超臨界CO_2的焓,熱容,Joule-Thomson系數等熱力學性質的計算模型。新擬合方程與Dean-Stiel粘度模型相結合,構建了超臨界CO_2粘度的計算模型,並運用遺傳演算法優化確定了模型參數:新擬合方程與對比密度法相結合,構建了超臨界CO_2導熱系數的計算模型,並運用遺傳演算法優化來確定了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