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大家給我提供一篇中英文對照的出版物的前言部分,謝謝。
<散文佳作108篇>譯林出版社出版 葉君健寫了"前言":翻譯也回要出精品.
(漢英 英漢對照答).文章取自<中國翻譯><英語世界>兩種文字兩頁對排,很好對照閱讀.中譯英54篇,英譯中54篇.文內有"注釋".是學習的好資料
.2001年的版本,得耐心地搜尋.
[編者的話]:節錄幾句話.
我們在這里謹向讀者提供一本小小的譯文集子<散文佳作108篇>(漢
英 英漢對照),希望這有助於一些已經具備中等英語水平的朋友們通過
自學繼續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和進行英 漢兩種語言互譯的本領.
........
B. 凡例和序言中間的部分叫啥,這部分是該作者另一本書中的一篇文章.求編輯出版方面的或知道者解答,
是自序嗎?應該是附書名頁,主書名頁,出版前言,目錄,他序,自序,凡例
C. 前言的例子
詩詞三百首
白玉著
序
妙序橫生
春風楊柳,山明水秀。
天長地久,天高地厚。
新舊世紀千古交響的一曲不朽樂章。
振奮精神、鼓舞人心、激發鬥志的一首永恆戰歌。
五千年豐厚文化土壤滋養出來的一朵絢麗奇葩。
江河文明與海洋文明交融匯總、結晶而成的一顆璀璨明珠。
是謂強秦之餘音,大漢之古韻,盛唐之遺風。
是謂《詩詞三百首》。
是謂序。
——孫宗亮
前言
詩意盎然
時代潮流,浩浩盪盪。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孫中山
《詩詞三百首》順應人類文明進步的潮流,把李白的浪漫主義和杜甫的現實主義完美地結合起來,繼承了白居易簡潔明快、清新自然的表現手法,兼具蘇東坡的豪放風格和辛棄疾的愛國情懷。神奇地再現了中華民族古體詩詞的無限輝煌和永久魅力。在時間上架起了一座橫跨九個世紀的宏偉橋梁;在空間上引起了世界各地華人的強烈共鳴。
「早就應該有一片嶄新的文場,早就應該有幾個兇猛的闖將。」《詩詞三百首》的誕生,給華文詩壇帶來了新的生機,是時代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支前奏曲。 唯其如此,高唱《詩詞三百首》的歌聲才永遠回盪在歷史的上空!
_____雙德
初版說明
詩雨綿綿
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美在其中,暢於四肢。
——《周易》
吟誦《詩詞三百首》,能夠使人獲得最具東方特色的高雅藝術享受,對過去進行冷靜地思考和全新地認識,對未來產生美好的嚮往並做出客觀的把握,從而更加充滿勇氣和自信,坦然地面對一切,達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的人生最高境界。
多少年來,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從學齡兒童到百歲老人,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已經把《詩詞三百首》作為勾通心靈的渠道和加深感情的紐帶、傳承文明的載體和弘揚正氣的媒介。「讀最好的書,做高尚的人。」又一次成為不同時代人們的共識。
《詩詞三百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和諧、高度統一;與天公直接對話,與大地時刻共語,並能永遠撫慰人們的心靈。雖然曲高和寡,但並非高不可攀,而是來自社會大眾的一種真情呼喚和至愛宣洩,是天意民心借作者手筆向我們傳遞的一種美好祝福.
______甘泉
D. 誰能告訴我一本書該怎麼讀,書有出版前言,作者介紹,正文等等每一個板塊該怎麼讀
先了解一下本書的作者、然後是前言(這個一般買書的時候就該看一下),最後是正文
E.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原著前言
據英譯本轉譯,個復別章節並制參照日譯本及原文本作了補充。①版卷首有彼得洛夫斯基序,書末附譯者寫於1946年1月的再版後記。③版書前有彼得洛夫斯基序。④—⑧版卷首有彼得洛夫斯基序、《奧斯特洛夫斯基自傳》、《我是怎樣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現在網上是找不到的.
F. 圖書的出版前言一般是誰寫的
一般都是較有明的,買書的人都會先看前言,還有就是作者自己寫,讓讀者知道內容類型,或作者的大致文風。
G. 可以給我幾篇為詩集寫的前言的範文嗎好點的。。。拜託~~~~
席慕容《河流之歌》前言
代序
此刻的心情
席慕容
從十四歲開始正式學畫,這么多年了,遇到有自己特別喜歡的作品,還是會留起來,捨不得賣掉。從台北到布魯塞爾、從慕尼黑再回到石門,一捆一捆的畫布跟著我搬來搬去,怎樣也捨不得丟掉,因為心裡知道,那樣的作品在往後的日子裡是再也畫不出來的了。
因為,正如同人類的成長一樣,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面貌,過了這個階段,再要往回走就是強求了。
所以,在今夜,雖然窗外依舊是潮濕而芬芳的院落,燈下依然有幾張唱片、幾張稿紙,可是,而對著《無怨的青春》的初稿,我深深地覺得,世間有些事物是不會再回來的了。就好像一顆離我越來越遠的星辰,眼看它逐漸變小、變暗、變冷,終於在一個我絕對無法觸及的距離里消失,而我站在黑暗的夜裡,對一切都無能為力。
心裡是有一點悲傷和悵惘的,但是也同樣含著感謝,感謝的是:藉著它曾經發過的光和熱,讓我寫出了一些自己也很喜歡的詩句,使我在每次回顧的時候,仍然可以信它、愛它和懷想它。
所以在《七里香》和《無怨的青春》里,我參差地放進了我十幾到三十幾歲的作品,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作品有著相彷彿的面貌,一方面也是為了我自己的一種紀念,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一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如果只把這些詩當成是一種記錄,那麼,詩里當然有我,可是,如果大家肯把這些詩當成是一件藝術品的話,那麼,詩里就不應該是只有我而已了。
在現實生活里,我是一個幸運的女子,因為有深愛著我的人的支持,我才能如此恣意地成長,想畫就畫,想寫就寫,做著對一個婦人來說是極為奢侈的事。我要承認,在今生,我已經得到了我所一直盼望著的那種絕對的愛情,上蒼一切的安排原來都有深意,我願意沿著即定的軌跡走下去,知恩並且感激。
我會好好地去生活,好好地把握住每一個時刻,對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強求。
當然,詩仍然是要寫下去,只是,在明天,我會寫些什麼,或者我將要怎樣寫,就完全不是此刻的我可以預知的了。
生命的迷人之處,親愛的朋友啊!不也就都在這些地方了嗎?
《廢名詩集》前言
在現代文壇上,廢名是一位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立精神的作家、學者。其一生以1949年為界,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文學創作為主,兼及詩學、佛學研究。主要有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棗》、《桃園》,長篇小說《橋》、《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詩論《談新詩》,佛學專著《阿賴耶識論》等。後期除少量創作外,主要從事學術研究,著有《古代的人民文藝——〈詩經〉講稿》、《杜詩講稿》、《跟青年談魯迅》、《魯迅研究》、《美學講義》、《新民歌講稿》等。
廢名以其風格特異的小說名世,但從本質上講,他乃是一位詩人。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周作人就曾說過:「廢名君是詩人,雖然是做著小說。」(《〈桃園〉跋》,《桃園》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版)三十年代鶴西(程侃聲)也說廢名「到底還是詩人」。(《讀〈橋〉與〈莫須有先生傳〉》,《文學雜志》1937年8月1日第1卷第4期)廢名是以新詩人的姿態步入文壇的,他最初發表的文學作品即是詩。他將詩的特質熔入小說創作之中,多用唐人寫絕句的手法,構築一方遠離塵囂、如詩如畫的鄉村世界,展現一種充滿詩意的人生形式。語言簡練,意境濃郁,富有田園風味和牧歌情調。他的小說不僅影響了沈從文等作家的創作,而且對卞之琳等詩人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37年,孟實(朱光潛)就及時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他在為《橋》所寫的一篇書評中說《橋》「對於卞之琳一派新詩的影響似很顯著,雖然他們自己也許不承認」。(《橋》,《文學雜志》1937年7月1日第1卷第3期)晚年的卞之琳承認自己主要是從廢名的小說里「得到讀詩的藝術享受」。(《〈馮文炳選集〉序》,《新文學史料》1984年第2期)卞之琳三十年代中後期的詩歌在觀念化寫作方式等方面,與廢名小說確實存在著某些相通之處。
廢名生前公開發表的詩作不多(近50首),可他寫的詩卻並不算少。1931年10月17日,他曾在《〈天馬〉詩集》一文中說過:「我於今年三月成詩集曰《天馬》,計詩八十首……今年五月成《鏡》,計詩四十首。」1958年1月16日,他在《談談新詩》中寫道:「我從前也是寫過新詩的,在1930年寫得很不少,足足有二百首……」1949年以後,他用新民歌體創作了《歌頌篇三百首》,在報刊上發表過《工作中依靠共產黨》、《迎新詞》、《歡迎志願軍歸國》等數首詩。由此可知,廢名至少有詩作500首。這些詩歌除部分散佚者外,多數以手稿形式存留下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廢名重視自己的詩歌,遠勝於其小說。他講新詩,專門介紹過自己的詩歌創作。他將自己的詩歌與卞之琳、林庚、馮至等詩人相比,一面承認他們寫得好,「我是萬不能及的」;一面又很自信地說:「我的詩也有他們所不能及的地方,即我的詩是天然的,是偶然的,是整個的不是零星的,不寫而還是詩的,他們則是詩人寫詩,以詩為事業,正如我寫小說。」「我的詩太沒有世間的色與香了,這是世人說它難懂之故。若就詩的完全性說,任何人的詩都不及它。」(《新詩講義——關於我自己的一章》,天津《民國日報·文藝》1948年4月5日第120期)關於廢名的詩歌成就,向來是見仁見智,評說不一。卞之琳雖然承認廢名「應算詩人」,但他對廢名的詩評價不高,說「他的分行新詩里,也自有些吉光片羽,思路難辨,層次欠明。他的詩,語言上古今甚至中外雜陳,未能化古化歐,多數佶屈聱牙,讀來不順,更少作為詩,盡管是自由詩,所應有的節奏感和旋律感」。(《〈馮文炳選集〉序》,《新文學史料》1984年第2期)台灣詩人瘂弦則堅稱:「廢名的詩即使以今天最『前衛』的眼光來披閱,仍是第一流的,仍是最『現代的』。」(《禪趣詩人廢名》,《中國新詩研究》,台灣洪範書店1982年版)
廢名的詩歌創作起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終於五十年代末。總的來講,二十年代的創作,如《冬夜》《小孩》《磨面的孩子》《洋車夫的兒子》等,偏向於寫實,比較容易讀懂。三十年代轉向現代派,詩思生澀,禪味甚濃,最難理解。抗戰以後,詩風稍趨閃露,如《雞鳴》《人類》《真理》《人生》等。五十年代的詩作,則近於民歌體,內容清楚明白,無需解讀。因此,要解讀的是其三十年代的詩歌。這類詩歌代表著廢名詩歌創作的最高藝術成就,在中國現代派詩歌中可謂獨樹一幟。1947年,黃伯思曾指出:「我所有興趣的還是廢名在中國新詩上的功績,他開辟了一條新路……這是中國新詩近於禪的一路。」(《關於廢名》,《文藝春秋副刊》1947年3月15日第1卷第3期)
廢名的詩歌一如其小說,有的特別是三十年代的作品的確相當難懂。早在1936年,劉半農就說過:「廢名即馮文炳,有短詩數首,無一首可解。」(《劉半農日記(1936年1月6日)》,《新文學史料》1991年第1期)過了半個世紀,艾青也說廢名的詩「更難於捉摸」。(《中國新詩六十年》,《艾青談詩》,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廢名的詩難懂,是指其詩懂之不易,要弄懂須花些功夫才行,並非說他的詩如有字天書,根本就不可解,無法懂。而一旦懂得,則會發現許多新奇的東西,令人驚嘆,耐人回味。誠如朱光潛所言:「廢名先生的詩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後,你也許要驚嘆它真好。有些詩可以從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詩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廢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禪家與道人的風味。他的詩有一個深玄的背景,難懂的是這背景……無疑地,廢名所走的是一條窄路,但是每人都各走各的窄路,結果必有許多新奇的發見。最怕的是大家都走上同一條窄路。」(《編輯後記》,《文學雜志》1937年6月1日第1卷第2期)廢名曾說:「大凡想像豐富的詩人,其詩無有不晦澀的,而亦必有解人。」(《講一句詩》,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1947年1月12日第3期)這話雖然是針對李商隱及其詩歌而言的,但也可以看作是廢名的夫子自道。
從現有資料來看,廢名自編過三本詩集。第一本為《天馬》,第二本為《鏡》,第三本系前兩本之合集,較原來刪去了幾首詩,亦題名為《天馬》。這三本詩集,都未曾出版過。如今,《鏡》稿已發現,而兩本《天馬》仍下落不明。同為苦雨齋弟子的沈啟無(開元),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曾輯有《水邊》和《招隱集》兩本書,內中收有廢名的部分詩歌。《水邊》1944年1月由北平新民印書館印行,共收詩33首。全書分前後兩部。前部題曰「飛塵」,計3輯,收廢名詩16首。後部題曰「露」,所收的是開元自己的詩。《招隱集》1945年5月由漢口大楚報社出版,系廢名的詩文合集,其中收詩15首。平心而論,沈啟無本著友情編輯這兩本書,不能說毫無意義和價值,但是他對廢名的詩刪改較多,則有損廢名詩作的原貌。1985年,馮健男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之邀,編輯出版《馮文炳選集》,第二輯選編廢名詩歌28首,大多是據作者手稿排印的。1999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國詩歌庫》,周良沛選編,其中第三集列有「廢名卷」,共收詩40題53首。這是目前搜羅廢名詩作最多的一個集子。編者雖然花了大量工夫「盡量求全」,但因資料闕如,結果還是「集漏」了不少。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詩集,共匯編廢名1922年至1948年間的詩歌95題108首,其中舊體詩、譯詩各兩首。集中所收詩歌,凡未公開發表的,一律按廢名哲嗣馮思純先生提供之手稿排印;已公開發表的,則主要以原刊本為依據。為便於讀者了解、理解廢名的詩學觀和詩歌創作,特選《新詩問答》、《新詩應該是自由詩》、《已往的詩文學與新詩》、《新詩講義——關於我自己的一章》等7篇文章列為附錄。原打算將廢名1949年以後的詩歌一並編入本集,經反復考量,愚意以為還是不收的好。廢名在1949年之前的詩歌,如本集有所遺漏,俟日後再版時補入。
《七月詩集》前言
二○○二年七月,一株深山裡孤獨而高傲的野蕉給了我激情,讓我無意中走進了詩的神聖殿堂。三年來,在詩的海洋里暢游,我領略了天街小酌醉意後的無拘、城郊春花玫瑰的芬芳和深谷幽蘭的孤傲與高潔……
百餘首小詩,是七月火熱般激情的釋放,是空靈龍蛇的飛舞,也是心泉真情輕涌。寫詩的感覺是美妙的,它可以讓孤獨寂寞的內心世界慢慢變得豐富、自信起來,讓你忘卻塵世的煩惱和憂愁。因為,從中你能得到美的享受、人類最高級的快樂!
擁有薄薄的這本詩集是我三十六年人生旅途最大的收獲。忘不了,是深山野蕉和故居嬌燕給了我創作的激情與靈感,忘不了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空靈和美好,也忘不了腳踏城磚時的那份雄壯與蒼涼。
也許,薄薄的這本詩集會靜靜地在茫茫人海中消失,最終沒有一首會成為不朽的篇章、千秋詩行,但我的心依然會和它們一起自由而高傲地飛翔!
尹進華
二○○五年十月於宣恩
H. 為什麼圖書再版前言要把最初的出版前言印上
圖書再版時,通常要將原著所有內容一並印刷裝幀,包括前言、後記(或稱序跋)內、正文、插頁等等。一般會增加容一個再版說明。
前言的作用,主要說明基本內容、編著(譯)意圖、成書過程、學術價值及著譯者的介紹等。由著譯、編選者自撰或他人撰寫。文章中的前言,多用以說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也可以理解成所寫的東西的精華版。因此,未經原著者同意,不得刪減。
I. 《術藏》(1-100)卷的出版前言
術數又稱數術,是古代道教五術中的重要內容。術數以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來推測自然、社會、人事的吉凶,屬《周易》研究范疇的一大主流支派。「術」,指方式方法;「數」,指理數氣數。藏,即經典的總匯。佛家有《佛藏》,道家有《道藏》,儒家有《儒藏》,皆是匯集各家經典而成;而《術藏》,則是海內外第一部關於術數的大型叢書,是從漢代至民國的中國術數學總匯,也是以易學理論和陰陽五行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文獻集成。它將中國數千年來有關於術數學的各種經典及相關著作統統匯集一編,網羅無遺,結集成書,故稱《術藏》。
《術藏》一書,按成書先後的順序,對歷史上的重要術數經典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系統的、綜合的總結。作為術數學的資料淵海,《術藏》的出版將為中國傳統文化矗立起一座豐碑,為世界范圍內研究中國文明的學者,提供最齊全、最權威的文獻依據。同時,《術藏》作為最大的、最完善的專業叢書,將以世界之最的姿態流芳百世。
近20多年來,學界風氣日漸開放,相關術數學的研究成果逐日增多,術數學的研究開始成為學術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察中國學術史及文獻出版史,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術數學,雖然傳世著作洋洋近千種,卻從未結集出版過。要保存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宏闊的歷史視野中對術數學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資料的完整保存是首要的,也是必需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非常重視古籍的整理和保護工作。作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術數學的研究,也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和重視。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許多當年非常流行的術數典籍,而今已經難得一見,搶救與保存術數學典籍,更加是一項迫切的任務。《術藏》的出版,及時滿足了學界的需要,是中國出版史上一項重要的工程。
《術藏》是一部收錄了海內外存世術數學經典的寶藏,上自寫於漢代的易學著作,下至民國早期術數學家的專著,除已經被收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等書的以外,其他善本、孤本、秘本均一一著錄,凡303種,結集為100卷。《術藏》的出版,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盛事,是前無古人的大工程,使海內外學者為之矚目;對於保存和研究民族文化,必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術藏》(1-100卷)由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謝路軍主編,2010年8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出版發行:燕山出版社
書 號:ISBN 978-7-5402-2272-7
開 本:16開布面精裝
定 價:58000.00元(全100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