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中西方文化服飾差異的研究性學習報告範例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中西方文化服飾差異的研究性學習報告範例

發布時間: 2021-03-14 06:18:18

1. 關於中西方服飾文化差異的研究性學習報告。急啊 各位請幫助

有一部名為《刮痧》的影片,是講由於中國兩千年中醫傳統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對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可見中西文化觀念差異是比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觀念,往往帶來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

要說起文化的差異,我覺得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里,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亂,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就是向牛挑戰,紅色可以激怒鬥牛,所以,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里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覺得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

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西方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

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就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好後不亂」,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有些時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利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在西方,兒女成人後,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觀念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國人娶了中國老婆後才感嘆:「以前,我以為中國人比美國人聰明,現在我才知道, 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美國的家長從不幫助孩子輔導功課,他們認為:如果家長是老師,那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如果孩子做作業出了錯,他們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會讓孩子再思考,他們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 他們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從來不打擊孩子,不說小孩怎麼笨,總是不斷地誇獎.他們也不會讓孩子犧牲周末玩耍的時間去學習。中國的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孩子的成績更是自家的事,別人管不著。

中國的教育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在當今競爭如此無情激烈的世界裡,唯有強者方能出成就。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塑造一個真實的孩子,總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你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讓一個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中國一再強調自己的基礎教育有多麼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永遠都處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們中國人天天都用的電腦,其中的電腦晶元和裡面運行的大大小小軟體,有多少不是美國人搞出來的?

2. 探討中西方文化差異研究性學習報告

有一部名為《刮痧》的影片,是講由於中國兩千年中醫傳統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對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可見中西文化觀念差異是比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觀念,往往帶來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

要說起文化的差異,我覺得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里,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亂,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就是向牛挑戰,紅色可以激怒鬥牛,所以,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里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覺得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

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西方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

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就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好後不亂」,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有些時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利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在西方,兒女成人後,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觀念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國人娶了中國老婆後才感嘆:「以前,我以為中國人比美國人聰明,現在我才知道, 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美國的家長從不幫助孩子輔導功課,他們認為:如果家長是老師,那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如果孩子做作業出了錯,他們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會讓孩子再思考,他們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 他們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從來不打擊孩子,不說小孩怎麼笨,總是不斷地誇獎.他們也不會讓孩子犧牲周末玩耍的時間去學習。中國的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孩子的成績更是自家的事,別人管不著。

中國的教育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在當今競爭如此無情激烈的世界裡,唯有強者方能出成就。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塑造一個真實的孩子,總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你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讓一個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中國一再強調自己的基礎教育有多麼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永遠都處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們中國人天天都用的電腦,其中的電腦晶元和裡面運行的大大小小軟體,有多少不是美國人搞出來的?

3. 中美交際用語中看中西文化差異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急~~~~

第一步:上網查找收集中西文化的典型差異有哪些。
第二步:交際語言中有哪些典型的例子。
第三步:這些例子包含了怎樣的文化心理。
第四步:分要點提出,用例子印證。分析差異在哪裡。
這只是方法思路,有材料後,提綱太容易列了。

4. 高中研究性學習 課題:中西方文化差異 求結題報告

語言蘊涵著文化。語言是文化的鏡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及風俗習慣等文化側面。如果不了解外國人的生活方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給予足夠的重視,跨文化交際就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形成了鮮明差異的社會關系、民情風俗。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是群體文化,主張謙虛謹慎、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組成核心家庭;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
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 「老兄,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體啊!」 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或「You are thin.」,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文化障礙的確會影響跨文化交際。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與中國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一、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
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這是應該的」、「我自己沒做什麼,都是大家的功勞」或「不行,不行!差遠啦」等中國式的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 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他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3、創新精神與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勵人民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而傳統的中國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國人不善於預見未來的危險性,保持和諧。
4、個性自由與團結協作
西方人十分珍視個人自由,喜歡隨心所欲,獨往獨行,不願受限制。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步調一致。
二、社會關系的差別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 「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
新中國雖已建立近五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中國人重視傳統的觀念,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論輩簡單含混,界限不清。中國人對比自己年長的人根據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分別給予不同的稱號。西方國家沒有這個習慣。
2、核心家庭與幾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沒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作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贍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三、社會禮儀的差異
對中國人來講詢問對方的姓名、年齡,婚姻狀況、工資收入、家庭生活等個人問題均被視為對對方的關心,是親近的表示。而西方人很討厭別人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認為觸犯了個人的隱私權。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可在西方文化里這不是屬於問候語,而是實質性的問題。他們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 「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 isn』t it?」
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 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由自己決定,強行勸吃勸喝被視為不禮貌。
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 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 「Bye Bye!」、「 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
在中國,翹起二郎腿面向客人坐著是大為不敬的,可這種坐姿在英國卻被認為能消除緊張情緒,緩和關系,活躍氣氛。
四、社會習俗的差異
1、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比較而言似乎要少一些。
2、對婚姻的態度
西方人的婚姻觀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因為他們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幹涉;同時婚姻不屬於道德問題。一個人有權選擇和他A 她最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發現現有的婚姻是一個錯誤,他A 她有權作第二次選擇。如果夫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會受譴責。在他們看來: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殘忍的。
中國人的婚姻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這是因為中國人把婚姻當作人生的頭等大事,每個人都謹慎對待,認真選擇,一旦決定了,就不會輕易改變。而且中國人一向把婚姻當作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喜新厭舊,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認為是極不道德的。
3、民情風俗
中國人詠菊頌龍,西方人常常覺得不可思議。義大利人認為菊花是喪事之花,是不吉利的。美國人認為龍是邪惡的動物。
中國人指自己時往往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子,而西方人認為這個手勢有點滑稽可笑。
表示「無可奈何」、「無可奉告」時聳聳肩,攤開雙手這個動作,在中國是見所未見。然而兩個同性手拉手同行或者兩個同性一起跳舞在中國卻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可在西方則會被人看作「同性戀」。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於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際過程中,充分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習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際效果。

5. 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研究性學習 不知道怎麼寫 求助~

飲食觀念
歐洲人都說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個版本里都有中國和法國的,只有關於第三家卻說法不一,有說是義大利的,也有說是土耳其、突尼西亞或摩洛哥等國的。盡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個共識,飲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一次在中餐館舉行宴會,飯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覺中過去了近兩個小時,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臨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參加中餐宴會,忍不住問我,你們中國人請客都上這么多菜嗎?我說,在中國還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驚訝,連說中國的宴會實在太豐富了,難怪中國的美食很有名。但過了一會兒,她又問我,有個現象很奇怪: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那麼多菜,可為什麼都長得那麼瘦。而法國入每次菜很少,但為什麼都比中國人胖呢?
我一時語塞,但又覺得她問得多少有點道理,因為那天同桌的幾個中國人都顯得比較瘦弱,而幾個法國人個個人高馬大。想了想,和她講了自己的一點想法:中國是個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覺得沒怠慢客人。另外中國人有時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國的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似乎更實際一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下的工夫顯然不如中國,但講究的是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這是中、法飲食觀念的重要差異,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對色彩的認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一個國家和民族也一樣,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
有一次碰到歐盟委員會的一對教授夫婦,談起上海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的中國民族服裝,他們都說非常好看,但有一點不太明白,為什麼亞洲領導人大多穿紅色,而西方領導人則多選擇了藍色。我說顏色都是領導人自己選定的。大概亞洲國家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紅色在中國文化里,也可能在整個亞洲文化中都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亞洲領導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紅色。我反問他們,藍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麼?他們說西方人認為,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想了想,我又補充說東西方文化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比如說龍在中國是民族的象徵,而在比利時的蒙斯市則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作惡魔,被傳說中的保護神聖·米歇爾殺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龍節來慶賀除災弊感謝米歇爾。教授夫婦也非常認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巨大,並認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維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諸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而中國人則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語單詞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很明顯。中國文字造詞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慮的是實用價值。像中文裡的名片,法文里直譯就是訪問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艦在法文里叫載飛機的軍艦等等,都是從實際用途出發來造詞的。而像壓照片用的玻璃板,我們也是從其使用價值角度來造的詞,但法國人就更加直觀了,直譯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繪畫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國畫的大開大闔、潑墨寫意和歐洲油畫講究的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等完全是屬於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技術范疇,似乎很難有共同語言。歐洲人有時不太能夠理解我們過於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我們有時也會認為歐洲人的藝術技巧過於寫實本分,缺乏靈氣。看多了歐洲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國人有時在感嘆其技法寫實細膩的同時,也會感慨歐洲大師們想像力的貧乏: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非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而我們的祖先不也畫了幾千年了嗎,在那些美麗的仙女旁邊加上幾朵白雲,她們不就飛起來了嗎?多有意境,多有想像空間啊。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但是,差異帶來的並不總是分歧,它恰恰給文化藝術大師們留下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如能從中找到一個准確的結合點,那不僅會給兩個民族,而且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一種更具包涵意義的和諧與美麗,比如趙無極的畫作就體現出了文化交融的無盡魅力。

6. 求:(高中)服飾與文化的研究性學習,怎麼做實驗,我要填報告單!好心人幫忙想想!

也許你可以動手做一個縮小比例的服裝……研究一下服飾的剪裁等等。

尤其是如果跟文化扯上關系,那就可以談談東西方傳統服飾不同的剪裁方法(平面剪裁vs立體剪裁)、配色方案啊等等。找找剪裁圖,然後可以用布料或者紙(- -b)做一個小比例的服裝。

7.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冊怎麼寫呀急急急急急急急

這很簡單,先搜一下中國古老文化和近代文化的有關資料結合西方的文化資料進行有序的總結與概括,最好寫成一篇文章,最後總結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就行了。
(這是俺個人想法,不曉得能否幫到你,如有錯誤敬請原諒哦!)

以下是我搜到的一些知識,希望能幫到你:

飲食觀念
歐洲人都說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個版本里都有中國和法國的,只有關於第三家卻說法不一,有說是義大利的,也有說是土耳其、突尼西亞或摩洛哥等國的。盡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個共識,飲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一次在中餐館舉行宴會,飯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覺中過去了近兩個小時,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臨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參加中餐宴會,忍不住問我,你們中國人請客都上這么多菜嗎?我說,在中國還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驚訝,連說中國的宴會實在太豐富了,難怪中國的美食很有名。但過了一會兒,她又問我,有個現象很奇怪: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那麼多菜,可為什麼都長得那麼瘦。而法國入每次菜很少,但為什麼都比中國人胖呢?
我一時語塞,但又覺得她問得多少有點道理,因為那天同桌的幾個中國人都顯得比較瘦弱,而幾個法國人個個人高馬大。想了想,和她講了自己的一點想法:中國是個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覺得沒怠慢客人。另外中國人有時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國的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似乎更實際一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下的工夫顯然不如中國,但講究的是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這是中、法飲食觀念的重要差異,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對色彩的認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一個國家和民族也一樣,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
有一次碰到歐盟委員會的一對教授夫婦,談起上海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的中國民族服裝,他們都說非常好看,但有一點不太明白,為什麼亞洲領導人大多穿紅色,而西方領導人則多選擇了藍色。我說顏色都是領導人自己選定的。大概亞洲國家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紅色在中國文化里,也可能在整個亞洲文化中都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亞洲領導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紅色。我反問他們,藍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麼?他們說西方人認為,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想了想,我又補充說東西方文化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比如說龍在中國是民族的象徵,而在比利時的蒙斯市則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作惡魔,被傳說中的保護神聖·米歇爾殺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龍節來慶賀除災弊感謝米歇爾。教授夫婦也非常認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巨大,並認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維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諸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而中國人則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語單詞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很明顯。中國文字造詞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慮的是實用價值。像中文裡的名片,法文里直譯就是訪問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艦在法文里叫載飛機的軍艦等等,都是從實際用途出發來造詞的。而像壓照片用的玻璃板,我們也是從其使用價值角度來造的詞,但法國人就更加直觀了,直譯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繪畫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國畫的大開大闔、潑墨寫意和歐洲油畫講究的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等完全是屬於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技術范疇,似乎很難有共同語言。歐洲人有時不太能夠理解我們過於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我們有時也會認為歐洲人的藝術技巧過於寫實本分,缺乏靈氣。看多了歐洲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國人有時在感嘆其技法寫實細膩的同時,也會感慨歐洲大師們想像力的貧乏: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非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而我們的祖先不也畫了幾千年了嗎,在那些美麗的仙女旁邊加上幾朵白雲,她們不就飛起來了嗎?多有意境,多有想像空間啊。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但是,差異帶來的並不總是分歧,它恰恰給文化藝術大師們留下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如能從中找到一個准確的結合點,那不僅會給兩個民族,而且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一種更具包涵意義的和諧與美麗,比如趙無極的畫作就體現出了文化交融的無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