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本前言 » 食品安全宣傳前言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食品安全宣傳前言

發布時間: 2021-03-12 04:48:51

❶ 班會上要求說一些關於食品衛生安全的話,求解

食品安全與健康

【內容提要】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近幾年來,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食品安全的惡性事件不斷發生,隨著食品加工過程中化學品和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涌現。盡管現代科技己發展到了相當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嚴重地危害著人民的健康,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最關注的衛生問題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問題本身的嚴峻性而言,重視並大力解決好這一問題依然迫在眉睫。
【關鍵詞】食品安全隱患 現狀 食源性疾病 監管狀況 建議
一、前言
中國有句話: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中國還有句話:病從口入。食品的質量不安全,將會影響到人們的健康。食品的安全問題關繫到全人類的生活、生存、延續,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正是由於食品市場的巨大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幾年我國食品加工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使得各種新型食品層出不窮。每天只要我們打開電視,翻看報紙,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樣的食品廣告。走上街頭,不論是在商場、超市乃至街攤,食品都占據著市場的主要份額。而最近一個時期,隨著各行各業透明度的進一步提高,食品的質量問題也頻頻被媒體所暴光,這直接導致了食品行業的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最普遍關心的一大主題。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國消費者的「心頭大患」, 事關消費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對公共健康面臨的最主要威脅之一。因此,重視食品安全已經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的同時,應明白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各級有關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與時俱進,這在當前尤為重要和迫切。
二、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長久以來,關於種種劣質食品的報道幾乎成了我們隔三岔五就能在媒體上看到的一個主要話題。比如說關於劣質奶粉、劣質麵粉、劣質大米、劣質豆製品、染白粉絲、注水肉、蘇丹紅還有現在正搞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們可以列出長長的一列名單。這些頻頻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對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陌生。各級監管部門針對於此的執法檢查,也始終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會在每年的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前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在2007年還進行了全國食品安全隱患大排查。並相繼制訂了各種法和條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廣東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可見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著鐵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年來,各級監管部門的工作不可謂不努力,但劣質食品依然層出不窮,正如緊接著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斷曝光,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時時令我們提心吊膽。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存在五大問題: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種植養殖方面的農葯殘留和獸葯殘留、生產經營者守法意識淡薄、食品生產新技術應用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這些問題從而導致了我國食品生產行業的發展非常不均衡。
在我國曾發生兩起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還讓人心有餘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發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發的甲肝大流行事件,當時患者達31萬例,造成不少人員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經濟損失慘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發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該事件對我國禽肉的出口影響很大。近年來,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頻頻發生,其數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趨勢。如2001年發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塊」案件; 重慶市「毛發水」醬油案件;廣東省劣質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魚中毒案件;內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 天津市輸液瓶灌裝醬油案件;江西省病死豬肉加工食品案件;重慶市非法加工偽劣食品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鹽酸克倫特羅)的豬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 廣東省信誼縣百餘人食物中毒案件;再到到今天的孔雀石綠、蘇丹紅、大頭嬰兒、三聚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農葯殘留、食品或飼料中添加違禁物質造成的食物中毒,導致人員死亡和大批人員集體住院的事件時有發生。據專家估計,我國每年食物中毒報告涉及的總人數為2~4萬人,但這一數字尚不到實際發生數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國每年食物中毒人數大約為20~40萬人。從各種案例和數字來看,足以讓我們觸目驚心,這個定時炸彈就在我們身邊,隨時爆發。因此對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數,讓我們食得安全,食得放心,這些工作刻不容緩。
三、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主要因素
仔細回想這一連串的食品問題,發現並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條件下多方社會經濟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首先農產品種植和食品加工時操作的不當所造成,濫用農葯、化肥,加工過程受污染等。再有我國目前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原有制度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明顯有些「力不從心」,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當前法律的盲點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謀取不法利潤。當前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觀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險,此外,當前社會「金錢至上」「利潤第一」的道德觀無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縱觀原因種種,我們不難發現目前食品安全問題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跟我們目前特殊的社會大環境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從導致疾病和中毒產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隱患的成因
1、化肥、農葯等對人體有害物質殘留於農產品中
由於多施和不按規定要求濫用農葯,我國每年因農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屢屢發生,特別是蔬菜中殘留的有機磷中毒。蔬菜中殘留的有機磷被人體吸收後,通過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臟器,導致中毒,嚴重時還出現生命危險。我國農產品中有機磷殘留量超出國家標準的現象較為突出。再有我國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於農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殘留量越來越重,化肥施用不當、濫用化肥生產的蔬菜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並不亞於蔬菜中殘留的農葯。硝酸鹽本身並沒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腸中會在細菌的作用下還原為亞硝酸鹽。當亞硝酸鹽大量聚集則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攝入,可誘發消化道系統癌變。流行病學實驗已經證明,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與食品中固有的胺類化合物是致癌物亞硝胺的前體物質,亞硝胺的誘癌時間隨人體攝入量增多而縮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殘留於禽、畜、水產品體內
為了預防和治療家禽、畜和水產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類等化學葯物,往往造成葯物殘留於動物組織中。獸葯殘留既包括原葯,也包括葯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產物。在食品中由於葯物本身的副反應或耐葯性細菌種群的增長,將增加潛在健康安全問題。近年,在我國由於鹽酸克倫特羅(「瘦肉精」)興奮劑可以使禽、畜產生足夠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從而使更多食用殘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費者引起中毒反應,嚴重者甚至死亡 。
3、重金屬污染
重金屬污染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非常嚴重,它屬於化學污染的范疇。據分析,重金屬污染以鎘污染較為嚴重,其次是汞、鉛等,。多數金屬在體內有蓄積性,半衰期較長,能產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應,可能還會有致畸、致癌和致突變的潛在危害。目前,我國兒童鉛污染較為嚴重。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超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經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測,曾有在麵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醯」;在腌 菜中超標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飲料中成倍超標使用的化學合成甜味劑等等。
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極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毒素主要來源於自然界,如近年來我國頻繁出現「毒大米」事件,即為黃麴黴毒素污染。
6、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物
在食品加工製造過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規允許適用范圍的化學物質(其中絕大部分對人體身體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塊」(一種化工原料,學名甲醛次硫酸氫鈉)等等。
7、食品製造使用劣質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質原料給食品安全造成極大隱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製品;用「地溝油」加工 油炸食品等。
8、假冒偽劣食品
近年來假冒偽劣食品在一些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肆意橫行。如:用化學合成物質摻兌的醬油、 食醋;用工業酒精製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
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
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決定了它具備一定的微生物生長條件,食品加工製造過程和包裝儲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國發生的集體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國,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生,尤其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節更容易發生。
10、腐敗變質的食物上市流通
食品基本都以動植物生物組織作為主要成分。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和生物變化 ,產生各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比如變質的鮮奶、酸奶、鮮肉等。
11、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
生物技術產品的出現同樣帶來了安全性問題。如今,轉基因食品早已擺上了人們的餐桌,轉基因食品也具有潛在的危險:可能損害人類的免疫系統 (標記基因);可能產生過敏綜合症;可能對人類有毒性;對環境和生態系統有害;對人類和人體存在未知的危害。
(二)、從食品安全監管狀況和經營者素質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隱患存在的因素
盡管政府一貫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也做出了許多努力,但由於食品安全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等多種因素制約,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還存在著種種問題。其中食品生產加工領域問題最嚴重,食品加工企業絕大多數規模比較小,全國現有的750多萬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攤點中80%上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藝落後,衛生條件極差,20%~30%沒有達到行業標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現象比較嚴重,食品營養指標達不到要求等;再有食品流通秩序比較混亂,全國食品經營企業多達350餘萬家,大多為個體工商戶,缺乏必要的食品儲運設施,經營管理落後,一些食品批發市場缺乏有效的安全檢測手段和質量控制措施;餐飲消費環節食品衛生條件較差,一些餐飲業經營者不具備經營資格,幾乎所有的餐飲部門都不會對食品原料進行科學檢查,缺乏對疾病預防的控制措施。
1、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全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導致敗德行為的出現和市場混亂,造成市場失靈。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經營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對立的兩者之間只有在獲得足夠的有關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時,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於食品安全質量特性,食品市場買賣雙方同樣面臨著對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比消費者對食品的農葯殘留、微生物污染等相關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的驅動下,擁有信息優勢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會自覺不自覺地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提供虛假、遺漏、過時或誤導的信息,甚至採取不道德的手段生產和將那些假冒偽劣產品銷售給顧客。消費者在知情權和選擇權等信息佔有上總是處於劣勢,對於所選食品的安全性難以做出正確判斷,有可能導致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機制失靈,以致出現低質量的劣質食品驅逐高質量的優質食品的現象,最終導致食品市場秩序混亂。
2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問題
由於正規廠商沒有因為產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補償,而非正規廠商沒有因為產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價,其結果是如果僅僅依靠市場的價格機制,不法食品供應商的行為可以損害他方,而無須考慮招致損害的機會成本,同時還可以得到正規廠商帶來的邊際收益。正規廠商的情形則相反。價格機制的失靈也即市場的失靈,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偽劣產品的產生。
3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消費者在與生產經營者的利益沖突中處於弱勢,必然會有一些企業要不擇手段地損害消費者利益。相比較之下,食品生產經營者為擁有強大經濟力的組織體,單個分散的經濟力薄弱的消費者難以與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識缺乏,當其利益受到損害後,往往選擇忍氣吞聲,或者大多數消費者心存「免費搭車」的念頭,都想讓別人先來提起訴訟,自己免費享受,最終結果是可能誰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問題,保護自身權益。
4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規制、職能
造成食品市場秩序混亂的另一深層動因就是出現間斷,也就是說政府規制、職能未夠完善,執法強度還未夠。監管機制缺乏協調性和連續性、食品安全的執行過程中缺乏規范化、執法處罰力度不夠、整頓運動一過又恢復平靜,社會監督和問題處理機制缺位以及有關引導食品工業發展特別是食品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產業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場秩序的管理出現間斷狀態,讓不法商有空子鑽,食品安全質量普遍偏低,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四、加強食品安全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農田到餐桌」監管、加強食品檢測檢驗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檢測工作應當緊隨標準的修訂不斷完善。檢測工作作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中內部自我監控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隨著食品中安全衛生指標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驗檢測應向高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以及信息共享邁進。設置系統的食品檢測機構並使之逐步社會化、建立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加強檢測技術儲備和人員儲備是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食品檢測能力的重要舉措。
(二)、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理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力度
及時更改和修訂過時的法律法規,要做到與時俱進。各地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規。面對當前食品安全狀況,建議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以上五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強食品安全標准體系,科學確定食品標准制定原則和依據,增強標準的可操作性,逐步實現標准體系與國際慣例接軌;三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等各類認證的法律地位,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逐步建立統一的食品認證認可體系,培育一批運作規范、社會信譽高、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食品認證機構;四是加強劣質產品召回制度,為查處和銷毀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據;五是加強食品安全應急機制。
(三)、建立順暢的食品安全信息網路
建立良好的質量信號傳遞機制,有助於解決食品質量的市場失靈。我國食品生產者大多文化素質低,生產規模小,而食品產業鏈較長,致使信息標簽管理等難發揮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訓,使公眾擁有完全充分的信息來權衡利益風險進行選擇。及時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質量抽檢結果,發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報,提醒公眾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對具有良好聲譽的企業進行宣傳報道,並接受新聞媒體和公眾監督。建立各類食品營養信息資料庫,對消費者、生產者和食品系統從業人員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訓與教育。 (四)、多種手段綜合運用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監管外,還要注重從經濟和技術等層面上共同推進。經濟手段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引導和帶動作用,將分散經營的主體組織起來加強質量控制,實行標准化生產,實現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按照市場價格和市場需求調節農產品加工,靠加工企業對原料的需求和對原料的檢驗監督來帶動分散生產的農戶組成有一定規模的標准化的商品生產基地,使生產、加工、銷售一脈相承,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保證食品加工的每一階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質量認證的可信度和權威性,提高優質產品的知名度,使生產經營者強化誠信意識,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提升技術裝備,改進工藝操作和檢驗手段,加強原料生產、製造加工、儲運和流通過程的食品安全控制,從而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增強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經濟處罰力度,從而增加不法廠商的風險成本,從根本上遏制假冒偽劣食品的生產。技術手段加強基礎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問題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體、農葯、獸葯、化學污染物等有害物質的快速、高效檢測技術和方法,確定有害物最大殘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的實驗室條件和人員水平、標准物質的質量和參照標准水平;開展先進的食品安全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新疆食品中毒事件大盤點
「這里是烏市第90中學,我校部分學生在學校食堂就餐後出現頭暈、無力、上吐下瀉症狀,可能是食物中毒,請你們趕快來17月12日21時左右,烏市新市區衛生監督所值班室接到一個緊急求助電話。
值班員詢問情況後得知:12日18時,學生在學校食堂就餐,到了21時左右,38名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症狀。
新市區衛生監督所立刻將此事向新市區食品安全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事態嚴重,領導小組又及時向烏市衛生監督所以及新市區政府做了報告,建議啟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Ⅳ級應急預案。隨後,衛生執法人員趕往現場進行調查,並暫時封存了食堂後堂及相關食品。
13日凌晨1時,事態進一步惡化。中毒學生增至106名,3名學生病情嚴重,烏市政府決定啟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級應急預案,同時成立烏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指揮部緊急召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公安、衛生、教育等單位進行磋商,一嘲生死大營救」隨即展開。
醫療救護、事故調查、物質供應、善後處理、信息發布、專家咨詢等工作組先後趕往現場,實施應急救援。
時間就是生命。第90中學校園彌漫著緊張氣氛。「120」救護人員首先趕到,幫學生量體溫、血壓,抽血化驗,輸液……隨後中毒學生被抬上急救車送往醫院。
民警在學校食堂四周拉上警戒線,並暫控了廚師。事故調查組成員分赴學校食堂、農貿市嘗超市、肉製品加工廠進行調查。經過對學生所吃的所有食品進行檢驗檢測,最終將中毒原因鎖定為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而導致中毒的「元兇」為肉製品廠生產加工的鹵牛肉。調查組建議司法部門和監察部門對相關部門、人員追究法律和行政責任。
經過救治,106名中毒學生痊癒出院。7月17日10時,烏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通報了整個事件的情況。
一場食物中毒事件平息了,所有人鬆了一口氣。
讀到這里你可別緊張,這個扣人心弦的事件其實是虛擬的,是7月13日在烏市第54中學舉行的新疆首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級)應急演練」中的場景。
據參加演練的烏市副市長馬雪峰說,《烏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去年12月出台,本次演練是預案出台後的第一次大型演練。旨在提高首府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確保一旦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相關部門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事不亂,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高一九班學生王慧傑說:「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演習,有了這樣一次體驗,以後如果真的碰上這種事,就不會慌得不知怎麼辦才好了。生活與實踐相結合,挺好1
烏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局長西日甫江•伊明說,此次演練由烏市、新市區食品安全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聯合舉辦,食品葯品監管、農牧、質監、工商、衛生、商務、公安、教育、宣傳等監管部門及烏市54中的部分師生500多人參加。來自地州食品葯品監管系統和食品安全辦的有關負責人,也觀摩了演練。
據了解,食品安全事故分四級: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

參考文獻
1、鄭華英,龍一兵.食品安全與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02
2、謝敏 於永達 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 上海經濟研究 2007年 第21期
3、 李新生 食品安全與中國安全食品的發展現狀 食品科學 2008年 第02期
4、郝記明 馬麗艷 李景明 食品安全問題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04年 第02期
5、湯天曙 薛毅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和對策 食品工業科技 2002年

❷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蜂蜜的前言

本標准代替 GB 14963-2003《蜂蜜衛生標准》 以及 GB 18796-2005《蜂蜜》中的對應專指標。本標屬准與 GB 14693-2003 相比主要變化如下:——修改了范圍;——增加了蜂蜜的定義;——將原料要求改為蜜源要求,並明確主要的有毒蜜源植物品種名稱;——修改了感官要求;——修改了理化指標;——增加了污染物限量、獸葯殘留限量、農葯殘留限量要求;

❸ 食品法律法規與標準的圖書前言

為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的要求,適應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我們根據食品行業各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真實生產任務或/和工作過程為導向,以相關職業資格標准基本工作要求為依據,重新構建了職業技術/技能和職業素質基礎知識培養兩個課程系統。在不斷地總結近年來課程建設與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組織開發、編寫了高等職業教育食品類專業教材系列,以滿足各院校食品類專業建設和相關課程改革的需要,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人類為維持生命活動需要從食物中汲取營養,而安全的食品是人類獲取食物應用的前提。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及全球性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頻繁發生,人們對食品安全愈加關注,規格化、標准化是食品安全的基礎,也是國際貿易的要求。我國食品工業標准化程度不高,標准體系與國際有較大差距。完善我國現有的食品法律法規和食品標准,加快相關的法規體系和標准化體系的建立,與國際標准對接,是保證人民身體健康、保證食品安全衛生,適應食品工業的飛速發展和加入WTO以後日益發展的國際貿易的需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食品法律法規及標准化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本書主要介紹國內外食品行業的法律法規、標准化基本知識、企業和產品認證的有關程序和要求。 本書的編寫出版得到了教育部2006~2010年高等學校高職高專食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輕工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悉心指導,科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謹此表示感謝。?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考了許多文獻、資料以及網上資料,難以一一鳴謝作者,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本書是山西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食品類專業教材開發的研究與實踐」(晉教高[2007]19號)的成果之一。
由於食品法律法規及標准內容廣泛和發展迅速,加之編者水平和能力有限,書中疏漏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指正。

❹ 現代人的健康提醒的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精神與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自身健康的問題也越來越關注與重視。為此,醫學專家提出:學習健康本領,增長健康智慧,實現健康行動,享受全新健康的理念。這是對現代人享受健康文明生活的一種高度提醒。
世界衛生組織高度重視全人類的健康。他們就人類健康質量提出三個祝福:一是讓我們都健康地活著;二是不要過早地死去;三是如果死去,也不要痛苦地死去!世界衛生專家還提出:「讓生命自主」的健康新觀念。這就要求人們克服對醫生的依賴,自己負起健康的責任,改變過去單一的醫生和醫院的保健模式。面對嚴重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現代文明病」,人們在充分認識人體生理結構與現代健康關系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保健,從而形成自主生命的健康新觀念。自主生命的含義是:主動學習人體生理和保健知識,自覺執行社會醫療規則。培養健康體質,從健康時抓起,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及時修復機體損傷,及早治療疾病,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為此,提醒人們樹立這樣一個健康觀念,那就是「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多靠自己,少依賴醫生」「健康在你手中」等,掌握健康養生的主動權。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把握自己的身心健康,更好適應改革開放新時代的需要,是擺在每個現代人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應該做到:軀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現代人對健康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因此,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給予更多的關注,在身體健康方面給予更多的提醒,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確保身體健康,這既是醫務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我們編寫此書的目的。
全書從呵護身體健康、婦幼保健、兩性健康、運動保健、室內環境污染、安全用葯、食品安全警示等七個方面進行提醒。書中內容大多是近年來全國各地相關報刊刊出的有關健康警示、提醒的文章,經收錄、整理、編輯成冊,並經有關專家審核。本書內容豐富、翔實,通俗易懂,對現代人健身、養生、防病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相信一定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❺ 寫一篇以傳染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為主題的作文730字

針對我們食品安全的現狀去分析存在安全隱患的原因及思考應對措施【內容提要】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近幾年來,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食品安全的惡性事件不斷發生,隨著食品加工過程中化學品和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涌現。盡管現代科技己發展到了相當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嚴重地危害著人民的健康,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最關注的衛生問題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問題本身的嚴峻性而言,重視並大力解決好這一問題依然迫在眉睫。【關鍵詞】食品安全隱患 現狀 食源性疾病 監管狀況 建議 一、前言中國有句話: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中國還有句話:病從口入。食品的質量不安全,將會影響到人們的健康。食品的安全問題關繫到全人類的生活、生存、延續,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正是由於食品市場的巨大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幾年我國食品加工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使得各種新型食品層出不窮。每天只要我們打開電視,翻看報紙,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樣的食品廣告。走上街頭,不論是在商場、超市乃至街攤,食品都占據著市場的主要份額。而最近一個時期,隨著各行各業透明度的進一步提高,食品的質量問題也頻頻被媒體所暴光,這直接導致了食品行業的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最普遍關心的一大主題。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國消費者的「心頭大患」, 事關消費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對公共健康面臨的最主要威脅之一。因此,重視食品安全已經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的同時,應明白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各級有關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與時俱進,這在當前尤為重要和迫切。二、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長久以來,關於種種劣質食品的報道幾乎成了我們隔三岔五就能在媒體上看到的一個主要話題。比如說關於劣質奶粉、劣質麵粉、劣質大米、劣質豆製品、染白粉絲、注水肉、蘇丹紅還有現在正搞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們可以列出長長的一列名單。這些頻頻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對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陌生。各級監管部門針對於此的執法檢查,也始終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會在每年的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前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在2007年還進行了全國食品安全隱患大排查。並相繼制訂了各種法和條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廣東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可見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著鐵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年來,各級監管部門的工作不可謂不努力,但劣質食品依然層出不窮,正如緊接著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斷曝光,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時時令我們提心吊膽。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存在五大問題: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種植養殖方面的農葯殘留和獸葯殘留、生產經營者守法意識淡薄、食品生產新技術應用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這些問題從而導致了我國食品生產行業的發展非常不均衡。 在我國曾發生兩起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還讓人心有餘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發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發的甲肝大流行事件,當時患者達31萬例,造成不少人員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經濟損失慘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發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該事件對我國禽肉的出口影響很大。近年來,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頻頻發生,其數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趨勢。如2001年發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塊」案件; 重慶市「毛發水」醬油案件;廣東省劣質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魚中毒案件;內蒙古因不明羊肉案件; 天津市輸液瓶灌裝醬油案件;江西省病豬肉加工食品案件;重慶市非法加工偽劣食品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鹽酸克倫特羅)的豬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 廣東省信誼縣百餘人食物中毒案件;再到到今天的孔雀石綠、蘇丹紅、大頭嬰兒、三聚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農葯殘留、食品或飼料中添加違禁物質造成的食物中毒,導致人員亡和大批人員集體住院的事件時有發生。據專家估計,我國每年食物中毒報告涉及的總人數為2~4萬人,但這一數字尚不到實際發生數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國每年食物中毒人數大約為20~40萬人。從各種案例和數字來看,足以讓我們觸目驚心,這個定時炸彈就在我們身邊,隨時爆發。因此對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數,讓我們食得安全,食得放心,這些工作刻不容緩。三、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主要因素仔細回想這一連串的食品問題,發現並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條件下多方社會經濟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首先農產品種植和食品加工時操作的不當所造成,濫用農葯、化肥,加工過程受污染等。再有我國目前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原有制度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明顯有些「力不從心」,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當前法律的盲點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謀取不法利潤。當前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觀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險,此外,當前社會「金錢至上」「利潤第一」的道德觀無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縱觀原因種種,我們不難發現目前食品安全問題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跟我們目前特殊的社會大環境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從導致疾病和中毒產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隱患的成因1、化肥、農葯等對人體有害物質殘留於農產品中由於多施和不按規定要求濫用農葯,我國每年因農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屢屢發生,特別是蔬菜中殘留的有機磷中毒。蔬菜中殘留的有機磷被人體吸收後,通過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臟器,導致中毒,嚴重時還出現生命危險。我國農產品中有機磷殘留量超出國家標準的現象較為突出。再有我國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於農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殘留量越來越重,化肥施用不當、濫用化肥生產的蔬菜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並不亞於蔬菜中殘留的農葯。硝酸鹽本身並沒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腸中會在細菌的作用下還原為亞硝酸鹽。當亞硝酸鹽大量聚集則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攝入,可誘發消化道系統癌變。流行病學實驗已經證明,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與食品中固有的胺類化合物是致癌物亞硝胺的前體物質,亞硝胺的誘癌時間隨人體攝入量增多而縮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殘留於禽、畜、水產品體內為了預防和治療家禽、畜和水產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類等化學葯物,往往造成葯物殘留於動物組織中。獸葯殘留既包括原葯,也包括葯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產物。在食品中由於葯物本身的副反應或耐葯性細菌種群的增長,將增加潛在健康安全問題。近年,在我國由於鹽酸克倫特羅(「瘦肉精」)興奮劑可以使禽、畜產生足夠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從而使更多食用殘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費者引起中毒反應,嚴重者甚至亡 。3、重金屬污染重金屬污染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非常嚴重,它屬於化學污染的范疇。據分析,重金屬污染以鎘污染較為嚴重,其次是汞、鉛等,。多數金屬在體內有蓄積性,半衰期較長,能產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應,可能還會有致畸、致癌和致突變的潛在危害。目前,我國兒童鉛污染較為嚴重。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超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經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測,曾有在麵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醯」;在腌 菜中超標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飲料中成倍超標使用的化學合成甜味劑等等。5、毒素污染毒素污染是目前極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毒素主要來源於自然界,如近年來我國頻繁出現「毒大米」事件,即為黃麴黴毒素污染。6、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物在食品加工製造過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規允許適用范圍的化學物質(其中絕大部分對人體身體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塊」(一種化工原料,學名甲醛次硫酸氫鈉)等等。7、食品製造使用劣質原料加工食品使用劣質原料給食品安全造成極大隱患。如:用病畜禽加工熟肉製品;用「地溝油」加工 油炸食品等。8、假冒偽劣食品近年來假冒偽劣食品在一些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肆意橫行。如:用化學合成物質摻兌的醬油、 食醋;用工業酒精製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決定了它具備一定的微生物生長條件,食品加工製造過程和包裝儲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國發生的集體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國,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生,尤其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節更容易發生。10、腐敗變質的食物上市流通食品基本都以動植物生物組織作為主要成分。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和生物變化 ,產生各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比如變質的鮮奶、酸奶、鮮肉等。11、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生物技術產品的出現同樣帶來了安全性問題。如今,轉基因食品早已擺上了人們的餐桌,轉基因食品也具有潛在的危險:可能損害人類的免疫系統 (標記基因);可能產生過敏綜合症;可能對人類有毒性;對環境和生態系統有害;對人類和人體存在未知的危害。(二)、從食品安全監管狀況和經營者素質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隱患存在的因素盡管政府一貫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也做出了許多努力,但由於食品安全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等多種因素制約,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還存在著種種問題。其中食品生產加工領域問題最嚴重,食品加工企業絕大多數規模比較小,全國現有的750多萬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攤點中80%上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藝落後,衛生條件極差,20%~30%沒有達到行業標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現象比較嚴重,食品營養指標達不到要求等;再有食品流通秩序比較混亂,全國食品經營企業多達350餘萬家,大多為個體工商戶,缺乏必要的食品儲運設施,經營管理落後,一些食品批發市場缺乏有效的安全檢測手段和質量控制措施;餐飲消費環節食品衛生條件較差,一些餐飲業經營者不具備經營資格,幾乎所有的餐飲部門都不會對食品原料進行科學檢查,缺乏對疾病預防的控制措施。1、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全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導致敗德行為的出現和市場混亂,造成市場失靈。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經營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對立的兩者之間只有在獲得足夠的有關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時,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於食品安全質量特性,食品市場買賣雙方同樣面臨著對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比消費者對食品的農葯殘留、微生物污染等相關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的驅動下,擁有信息優勢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會自覺不自覺地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提供虛假、遺漏、過時或誤導的信息,甚至採取不道德的手段生產和將那些假冒偽劣產品銷售給顧客。消費者在知情權和選擇權等信息佔有上總是處於劣勢,對於所選食品的安全性難以做出正確判斷,有可能導致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機制失靈,以致出現低質量的劣質食品驅逐高質量的優質食品的現象,最終導致食品市場秩序混亂。 2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問題由於正規廠商沒有因為產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補償,而非正規廠商沒有因為產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價,其結果是如果僅僅依靠市場的價格機制,不法食品供應商的行為可以損害他方,而無須考慮招致損害的機會成本,同時還可以得到正規廠商帶來的邊際收益。正規廠商的情形則相反。價格機制的失靈也即市場的失靈,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偽劣產品的產生。3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沖突消費者在與生產經營者的利益沖突中處於弱勢,必然會有一些企業要不擇手段地損害消費者利益。相比較之下,食品生產經營者為擁有強大經濟力的組織體,單個分散的經濟力薄弱的消費者難以與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識缺乏,當其利益受到損害後,往往選擇忍氣吞聲,或者大多數消費者心存「免費搭車」的念頭,都想讓別人先來提起訴訟,自己免費享受,最終結果是可能誰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問題,保護自身權益。4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規制、職能造成食品市場秩序混亂的另一深層動因就是出現間斷,也就是說政府規制、職能未夠完善,執法強度還未夠。監管機制缺乏協調性和連續性、食品安全的執行過程中缺乏規范化、執法處罰力度不夠、整頓運動一過又恢復平靜,社會監督和問題處理機制缺位以及有關引導食品工業發展特別是食品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產業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場秩序的管理出現間斷狀態,讓不法商有空子鑽,食品安全質量普遍偏低,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四、加強食品安全的幾點建議(一)、加強「農田到餐桌」監管、加強食品檢測檢驗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檢測工作應當緊隨標準的修訂不斷完善。檢測工作作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中內部自我監控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隨著食品中安全衛生指標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驗檢測應向高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以及信息共享邁進。設置系統的食品檢測機構並使之逐步社會化、建立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加強檢測技術儲備和人員儲備是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食品檢測能力的重要舉措。 (二)、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理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力度及時更改和修訂過時的法律法規,要做到與時俱進。各地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規。面對當前食品安全狀況,建議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以上五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強食品安全標准體系,科學確定食品標准制定原則和依據,增強標準的可操作性,逐步實現標准體系與國際慣例接軌;三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等各類認證的法律地位,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逐步建立統一的食品認證認可體系,培育一批運作規范、社會信譽高、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食品認證機構;四是加強劣質產品召回制度,為查處和銷毀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據;五是加強食品安全應急機制。 (三)、建立順暢的食品安全信息網路建立良好的質量信號傳遞機制,有助於解決食品質量的市場失靈。我國食品生產者大多文化素質低,生產規模小,而食品產業鏈較長,致使信息標簽管理等難發揮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訓,使公眾擁有完全充分的信息來權衡利益風險進行選擇。及時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質量抽檢結果,發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報,提醒公眾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對具有良好聲譽的企業進行宣傳報道,並接受新聞媒體和公眾監督。建立各類食品營養信息資料庫,對消費者、生產者和食品系統從業人員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訓與教育。(四)、多種手段綜合運用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監管外,還要注重從經濟和技術等層面上共同推進。經濟手段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引導和帶動作用,將分散經營的主體組織起來加強質量控制,實行標准化生產,實現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按照市場價格和市場需求調節農產品加工,靠加工企業對原料的需求和對原料的檢驗監督來帶動分散生產的農戶組成有一定規模的標准化的商品生產基地,使生產、加工、銷售一脈相承,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保證食品加工的每一階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質量認證的可信度和權威性,提高優質產品的知名度,使生產經營者強化誠信意識,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提升技術裝備,改進工藝操作和檢驗手段,加強原料生產、製造加工、儲運和流通過程的食品安全控制,從而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增強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經濟處罰力度,從而增加不法廠商的風險成本,從根本上遏制假冒偽劣食品的生產。技術手段加強基礎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問題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體、農葯、獸葯、化學污染物等有害物質的快速、高效檢測技術和方法,確定有害物最大殘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的實驗室條件和人員水平、標准物質的質量和參照標准水平;開展先進的食品安全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參考文獻1、鄭華英,龍一兵.食品安全與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022、謝敏 於永達 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 上海經濟研究 2007年 第21期3、 李新生 食品安全與中國安全食品的發展現狀 食品科學 2008年 第02期4、郝記明 馬麗艷 李景明 食品安全問題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04年 第02期 5、湯天曙 薛毅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和對策 食品工業科技 2002年

❻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前言


中國食品總體合格率穩步提升。2006年全國食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為77.9%,而到了2010年時,合格率已經達到94.6%。2015年,食品抽查合格率的目標是達到97%以上。
中國食品安全關注度大幅上升。「吃飯」這件事兒,已經經歷了從吃飽到吃好,從吃好到吃的健康幾個過程。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追求,食品安全必然會越來越受到關注。食品安全,註定會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不斷完善。2009年,《食品衛生法》改成了《食品安全法》;2010年,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國務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成立;2011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組建,初步確立了食品安全科學監管的基礎。這些舉措,為繼續深入推進食品安全改革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食品安全問題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除了政府、行業協會、科學家、媒體、消費者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外,也許還需要一點點耐心。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症結何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表示。
近年來,食品產業的確發展很快,但是門檻低、分布散、規模小的狀況短期內是難以完全改變的,這就嚴重製約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而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責任落實不夠,行業誠信道德體系建設滯後也是不可忽略的問題。對於食品產業的高速發展和食品消費結構的快速轉變,安全監管能力未能及時跟上,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食品安全問題帶來了隱患。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成本不高,懲戒威懾力度不夠,導致很多食品行業從業者鋌而走險。
正是這些問題,導致了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但是,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這一漫長的工作進程中,一直都在不間斷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就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成本不高來說,刑法修正案(八)已經加大了對食品監管瀆職犯罪的打擊力度,增設了食品監管瀆職罪,並規定了比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更重的法定刑。「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兩種直接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最高法定刑分別可達到無期徒刑和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熊選國表示。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1月份至6月份這期間,全國法院共判決危害食品、葯品安全犯罪分子987人。

❼ 食品安全論文 800字

給一篇供參考,自己整理修改下吧

【內容提要】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近幾年來,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食品安全的惡性事件不斷發生,隨著食品加工過程中化學品和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涌現。盡管現代科技己發展到了相當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嚴重地危害著人民的健康,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最關注的衛生問題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問題本身的嚴峻性而言,重視並大力解決好這一問題依然迫在眉睫。
【關鍵詞】食品安全隱患 現狀 食源性疾病 監管狀況 建議
一、前言
中國有句話: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中國還有句話:病從口入。食品的質量不安全,將會影響到人們的健康。食品的安全問題關繫到全人類的生活、生存、延續,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正是由於食品市場的巨大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幾年我國食品加工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使得各種新型食品層出不窮。每天只要我們打開電視,翻看報紙,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樣的食品廣告。走上街頭,不論是在商場、超市乃至街攤,食品都占據著市場的主要份額。而最近一個時期,隨著各行各業透明度的進一步提高,食品的質量問題也頻頻被媒體所暴光,這直接導致了食品行業的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最普遍關心的一大主題。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國消費者的「心頭大患」, 事關消費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對公共健康面臨的最主要威脅之一。因此,重視食品安全已經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的同時,應明白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各級有關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與時俱進,這在當前尤為重要和迫切。
二、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長久以來,關於種種劣質食品的報道幾乎成了我們隔三岔五就能在媒體上看到的一個主要話題。比如說關於劣質奶粉、劣質麵粉、劣質大米、劣質豆製品、染白粉絲、注水肉、蘇丹紅還有現在正搞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們可以列出長長的一列名單。這些頻頻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對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陌生。各級監管部門針對於此的執法檢查,也始終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會在每年的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前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在2007年還進行了全國食品安全隱患大排查。並相繼制訂了各種法和條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廣東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可見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著鐵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年來,各級監管部門的工作不可謂不努力,但劣質食品依然層出不窮,正如緊接著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斷曝光,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時時令我們提心吊膽。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存在五大問題: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種植養殖方面的農葯殘留和獸葯殘留、生產經營者守法意識淡薄、食品生產新技術應用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這些問題從而導致了我國食品生產行業的發展非常不均衡。
在我國曾發生兩起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還讓人心有餘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發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發的甲肝大流行事件,當時患者達31萬例,造成不少人員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經濟損失慘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發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該事件對我國禽肉的出口影響很大。近年來,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頻頻發生,其數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趨勢。如2001年發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塊」案件; 重慶市「毛發水」醬油案件;廣東省劣質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魚中毒案件;內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 天津市輸液瓶灌裝醬油案件;江西省病死豬肉加工食品案件;重慶市非法加工偽劣食品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鹽酸克倫特羅)的豬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 廣東省信誼縣百餘人食物中毒案件;再到到今天的孔雀石綠、蘇丹紅、大頭嬰兒、三聚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農葯殘留、食品或飼料中添加違禁物質造成的食物中毒,導致人員死亡和大批人員集體住院的事件時有發生。據專家估計,我國每年食物中毒報告涉及的總人數為2~4萬人,但這一數字尚不到實際發生數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國每年食物中毒人數大約為20~40萬人。從各種案例和數字來看,足以讓我們觸目驚心,這個定時炸彈就在我們身邊,隨時爆發。因此對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數,讓我們食得安全,食得放心,這些工作刻不容緩。
三、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主要因素
仔細回想這一連串的食品問題,發現並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條件下多方社會經濟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首先農產品種植和食品加工時操作的不當所造成,濫用農葯、化肥,加工過程受污染等。再有我國目前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原有制度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明顯有些「力不從心」,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當前法律的盲點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謀取不法利潤。當前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觀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險,此外,當前社會「金錢至上」「利潤第一」的道德觀無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縱觀原因種種,我們不難發現目前食品安全問題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跟我們目前特殊的社會大環境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從導致疾病和中毒產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隱患的成因
1、化肥、農葯等對人體有害物質殘留於農產品中
由於多施和不按規定要求濫用農葯,我國每年因農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屢屢發生,特別是蔬菜中殘留的有機磷中毒。蔬菜中殘留的有機磷被人體吸收後,通過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臟器,導致中毒,嚴重時還出現生命危險。我國農產品中有機磷殘留量超出國家標準的現象較為突出。再有我國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於農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殘留量越來越重,化肥施用不當、濫用化肥生產的蔬菜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並不亞於蔬菜中殘留的農葯。硝酸鹽本身並沒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腸中會在細菌的作用下還原為亞硝酸鹽。當亞硝酸鹽大量聚集則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攝入,可誘發消化道系統癌變。流行病學實驗已經證明,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與食品中固有的胺類化合物是致癌物亞硝胺的前體物質,亞硝胺的誘癌時間隨人體攝入量增多而縮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殘留於禽、畜、水產品體內
為了預防和治療家禽、畜和水產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類等化學葯物,往往造成葯物殘留於動物組織中。獸葯殘留既包括原葯,也包括葯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產物。在食品中由於葯物本身的副反應或耐葯性細菌種群的增長,將增加潛在健康安全問題。近年,在我國由於鹽酸克倫特羅(「瘦肉精」)興奮劑可以使禽、畜產生足夠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從而使更多食用殘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費者引起中毒反應,嚴重者甚至死亡 。
3、重金屬污染
重金屬污染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非常嚴重,它屬於化學污染的范疇。據分析,重金屬污染以鎘污染較為嚴重,其次是汞、鉛等,。多數金屬在體內有蓄積性,半衰期較長,能產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應,可能還會有致畸、致癌和致突變的潛在危害。目前,我國兒童鉛污染較為嚴重。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超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經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測,曾有在麵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醯」;在腌 菜中超標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飲料中成倍超標使用的化學合成甜味劑等等。
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極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毒素主要來源於自然界,如近年來我國頻繁出現「毒大米」事件,即為黃麴黴毒素污染。
6、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物
在食品加工製造過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規允許適用范圍的化學物質(其中絕大部分對人體身體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塊」(一種化工原料,學名甲醛次硫酸氫鈉)等等。
7、食品製造使用劣質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質原料給食品安全造成極大隱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製品;用「地溝油」加工 油炸食品等。
8、假冒偽劣食品
近年來假冒偽劣食品在一些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肆意橫行。如:用化學合成物質摻兌的醬油、 食醋;用工業酒精製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
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
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決定了它具備一定的微生物生長條件,食品加工製造過程和包裝儲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國發生的集體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國,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生,尤其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節更容易發生。
10、腐敗變質的食物上市流通
食品基本都以動植物生物組織作為主要成分。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和生物變化 ,產生各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比如變質的鮮奶、酸奶、鮮肉等。
11、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
生物技術產品的出現同樣帶來了安全性問題。如今,轉基因食品早已擺上了人們的餐桌,轉基因食品也具有潛在的危險:可能損害人類的免疫系統 (標記基因);可能產生過敏綜合症;可能對人類有毒性;對環境和生態系統有害;對人類和人體存在未知的危害。
(二)、從食品安全監管狀況和經營者素質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隱患存在的因素
盡管政府一貫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也做出了許多努力,但由於食品安全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等多種因素制約,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還存在著種種問題。其中食品生產加工領域問題最嚴重,食品加工企業絕大多數規模比較小,全國現有的750多萬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攤點中80%上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藝落後,衛生條件極差,20%~30%沒有達到行業標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現象比較嚴重,食品營養指標達不到要求等;再有食品流通秩序比較混亂,全國食品經營企業多達350餘萬家,大多為個體工商戶,缺乏必要的食品儲運設施,經營管理落後,一些食品批發市場缺乏有效的安全檢測手段和質量控制措施;餐飲消費環節食品衛生條件較差,一些餐飲業經營者不具備經營資格,幾乎所有的餐飲部門都不會對食品原料進行科學檢查,缺乏對疾病預防的控制措施。
1、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全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導致敗德行為的出現和市場混亂,造成市場失靈。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經營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對立的兩者之間只有在獲得足夠的有關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時,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於食品安全質量特性,食品市場買賣雙方同樣面臨著對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比消費者對食品的農葯殘留、微生物污染等相關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的驅動下,擁有信息優勢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會自覺不自覺地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提供虛假、遺漏、過時或誤導的信息,甚至採取不道德的手段生產和將那些假冒偽劣產品銷售給顧客。消費者在知情權和選擇權等信息佔有上總是處於劣勢,對於所選食品的安全性難以做出正確判斷,有可能導致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機制失靈,以致出現低質量的劣質食品驅逐高質量的優質食品的現象,最終導致食品市場秩序混亂。
2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問題
由於正規廠商沒有因為產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補償,而非正規廠商沒有因為產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價,其結果是如果僅僅依靠市場的價格機制,不法食品供應商的行為可以損害他方,而無須考慮招致損害的機會成本,同時還可以得到正規廠商帶來的邊際收益。正規廠商的情形則相反。價格機制的失靈也即市場的失靈,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偽劣產品的產生。
3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消費者在與生產經營者的利益沖突中處於弱勢,必然會有一些企業要不擇手段地損害消費者利益。相比較之下,食品生產經營者為擁有強大經濟力的組織體,單個分散的經濟力薄弱的消費者難以與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識缺乏,當其利益受到損害後,往往選擇忍氣吞聲,或者大多數消費者心存「免費搭車」的念頭,都想讓別人先來提起訴訟,自己免費享受,最終結果是可能誰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問題,保護自身權益。
4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規制、職能
造成食品市場秩序混亂的另一深層動因就是出現間斷,也就是說政府規制、職能未夠完善,執法強度還未夠。監管機制缺乏協調性和連續性、食品安全的執行過程中缺乏規范化、執法處罰力度不夠、整頓運動一過又恢復平靜,社會監督和問題處理機制缺位以及有關引導食品工業發展特別是食品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產業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場秩序的管理出現間斷狀態,讓不法商有空子鑽,食品安全質量普遍偏低,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四、加強食品安全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農田到餐桌」監管、加強食品檢測檢驗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檢測工作應當緊隨標準的修訂不斷完善。檢測工作作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中內部自我監控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隨著食品中安全衛生指標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驗檢測應向高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以及信息共享邁進。設置系統的食品檢測機構並使之逐步社會化、建立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加強檢測技術儲備和人員儲備是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食品檢測能力的重要舉措。
(二)、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理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力度
及時更改和修訂過時的法律法規,要做到與時俱進。各地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規。面對當前食品安全狀況,建議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以上五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強食品安全標准體系,科學確定食品標准制定原則和依據,增強標準的可操作性,逐步實現標准體系與國際慣例接軌;三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等各類認證的法律地位,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逐步建立統一的食品認證認可體系,培育一批運作規范、社會信譽高、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食品認證機構;四是加強劣質產品召回制度,為查處和銷毀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據;五是加強食品安全應急機制。
(三)、建立順暢的食品安全信息網路
建立良好的質量信號傳遞機制,有助於解決食品質量的市場失靈。我國食品生產者大多文化素質低,生產規模小,而食品產業鏈較長,致使信息標簽管理等難發揮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訓,使公眾擁有完全充分的信息來權衡利益風險進行選擇。及時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質量抽檢結果,發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報,提醒公眾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對具有良好聲譽的企業進行宣傳報道,並接受新聞媒體和公眾監督。建立各類食品營養信息資料庫,對消費者、生產者和食品系統從業人員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訓與教育。
(四)、多種手段綜合運用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監管外,還要注重從經濟和技術等層面上共同推進。經濟手段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引導和帶動作用,將分散經營的主體組織起來加強質量控制,實行標准化生產,實現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按照市場價格和市場需求調節農產品加工,靠加工企業對原料的需求和對原料的檢驗監督來帶動分散生產的農戶組成有一定規模的標准化的商品生產基地,使生產、加工、銷售一脈相承,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保證食品加工的每一階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質量認證的可信度和權威性,提高優質產品的知名度,使生產經營者強化誠信意識,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提升技術裝備,改進工藝操作和檢驗手段,加強原料生產、製造加工、儲運和流通過程的食品安全控制,從而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增強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經濟處罰力度,從而增加不法廠商的風險成本,從根本上遏制假冒偽劣食品的生產。技術手段加強基礎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問題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體、農葯、獸葯、化學污染物等有害物質的快速、高效檢測技術和方法,確定有害物最大殘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的實驗室條件和人員水平、標准物質的質量和參照標准水平;開展先進的食品安全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鄭華英,龍一兵.食品安全與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02
2、謝敏 於永達 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 上海經濟研究 2007年 第21期
3、 李新生 食品安全與中國安全食品的發展現狀 食品科學 2008年 第02期
4、郝記明 馬麗艷 李景明 食品安全問題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04年 第02期
5、湯天曙 薛毅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和對策 食品工業科技 2002年

❽ 食品安全與健康的前言

食品的衛生質量和安全性問題是關繫到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我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與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增加,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成為食品工業競爭的關鍵因素。我國食品安全也已得到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消費者的重視。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通過加強食品質量的監管,確保食品的質量安全,提高我國食品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改善我國食品的安全狀況,對於保障消費者健康和提高我國食品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影響我國農業和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近來由國內外媒體曝光,波及全國的阜陽奶粉、氯丙醇、蘇丹紅、丙烯醯胺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使得食品安全領域表現出的問題越來越多了,這也是生產領域和分析檢測技術發展引起的必然現象。究竟食品安全領域關注的焦點是什麼,問題在哪裡,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有多大,應採取何種手段進行治理?針對這些問題,本書將為讀者介紹目前國內外食品安全領域的最新進展。
為使本書能夠成為一本食品安全專業工作人員,食品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使用的有參考價值的專業參考書,本書組織了國內在各自學科專業領域有豐富工作經驗,掌握全局性發展方向的一線工作人員進行編寫。除第三章由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衛峰、盧行安、趙守成、曹際娟、王勻撰寫;第七章由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唐丹舟、林安清撰寫;第十章由湖南師范大學陳波撰寫;第十二章由浙江大學徐黎撰寫外,其餘章節均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同志撰寫。第一章和第十三章由冉陸、吳蜀豫撰寫;第二章和第四章由李鳳琴撰寫;第五章由王永芳、楊大進撰寫;第六章由楊大進、蔣定國撰寫;第八章由李寧、劉兆平撰寫;第九章由王竹天、楊大進、魯傑撰寫;第十一章由王竹天、楊大進、肖晶撰寫;第十四章由李寧、宋雁、劉兆平撰寫。王竹天和楊大進負責對全書的統稿和定稿。
由於時間緊、作者水平有限,不可避免會在書中出現不當之處,再次懇請讀者加以批評指正。
王竹天 楊大進
2005年3月